手机访问:wap.265xx.com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2)
再没有比认为迄今历史上的一切似乎都可以归结于占领这一观念更普通的了。蛮人占领了罗马帝国,这种占领的事实通常被用来说明从古代世界向封建制度的过渡。但是在蛮人的占领下,一切都取决于被占领国家此时是否已经像现代国家那样发展了工业生产力,或者它的生产力主要是否只是以它的联合和共同体[Gemeinwesen]为基础。其次,占领是受占领的对象所制约的。如果占领者不依从被占领国家的生产条件和交往条件,就完全无法占领银行家的体现于证券中的财产。对于每个现代工业国家的全部工业资本来说,情况也是这样。最后,无论在什么地方,占领都是很快就会结束的,已经不再有东西可供占领时,必须开始进行生产。从这种很快出现的生产的必要性中可以作出如下结论:定居下来的征服者所采纳的共同体[Gemeinwesen]形式,应当适应于他们面临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如果起初情况不是这样,那么共同体形式就应当按照生产力来改变。这也就说明了民族大迁移后的时期到处可见的一件事实,即奴隶成了主人,征服者很快就接受了被征服民族的语言、教育和风俗。
封建制度决不是现成地从德国搬去的。它起源于征服者在进行征服时军队的战时组织,而且这种组织只是在征服之后,由于在被征服国家内遇到的生产力的影响才发展为真正的封建制度的。这种形式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受生产力的制约,这从企图仿效古罗马来建立其他形式的失败尝试(查理大帝,等等)中已经得到证明。
待续。——————
在大工业和竞争中,各个人的一切生存条件、一切制约性、一切片面性都融合为两种最简单的形式——私有制和劳动。货币使任何交往形式和交往本身成为对个人来说是偶然的东西。因此,货币就是产生下述现象的根源:迄今为止的一切交往都只是在一定条件下个人的交往,而不是作为个人的个人的交往。这些条件可以归结为两点:积累起来的劳动,或者说私有制,以及现实的劳动。如果二者缺一,交往就会停止。现代的经济学家如西斯蒙第、舍尔比利埃[75]等人自己就把个人的联合同资本的联合对立起来。但是,另一方面,个人本身完全屈从于分工,因此他们完全被置于相互依赖的关系之中。私有制,就它在劳动的范围内同劳动相对立来说,是从积累的必然性中发展起来的。起初它大部分仍旧保存着共同体[Geimenwesen]的形式,但是在以后的发展中越来越接近私有制的现代形式。分工从最初起就包含着劳动条件——劳动工具和材料——的分配,也包含着积累起来的资本在各个所有者之间的劈分,从而也包含着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分裂以及所有制本身的各种不同的形式。分工越发达,积累越增加,这种分裂也就发展得越尖锐。劳动本身只能在这种分裂的前提下存在。
————
(各个民族——德国人和美国人——的个人能力,已经通过种族杂交而产生的能力,——因此德国人是白痴式的;在法、英等国是异族人移居于已经发达的土地上,在美国是异族人移居于一块全新的土地上,而在德国,土著居民安居不动。)
————
因此,这里显露出两个事实。第一,生产力表现为一种完全不依赖于各个人并与他们分离的东西,表现为与各个人同时存在的特殊世界,其原因是,各个人——他们的力量就是生产力——是分散的和彼此对立的,而另一方面,这些力量只有在这些个人的交往和相互联系中才是真正的力量。[76]因此,一方面是生产力的总和,生产力好像具有一种物的形式,并且对个人本身来说它们已经不再是个人的力量,而是私有制的力量,因此,生产力只有在个人是私有者的情况下才是个人的力量。在以前任何一个时期,生产力都没有采取过这种对于作为个人的个人的交往完全无关的形式,因为他们的交往本身还是受限制的。另一方面是同这些生产力相对立的大多数个人,这些生产力是和他们分离的,因此这些个人丧失了一切现实的生活内容,成了抽象的个人,然而正因为这样,他们才有可能作为个人彼此发生联系。
他们同生产力并同他们自身的存在还保持着的唯一联系,即劳动,在他们那里已经失去了任何自主活动的假象,而且只能用摧残生命的方式来维持他们的生命。而在以前各个时期,自主活动和物质生活的生产是分开的,这是因为它们是由不同的人承担的,同时,物质生活的生产由于各个人本身的局限性还被认为是自主活动的从属形式,而现在它们竟互相分离到这般地步,以致物质生活一般都表现为目的,而这种物质生活的生产即劳动(它现在是自主活动的唯一可能的形式,然而正如我们看到的,也是自主活动的否定形式)则表现为手段。
这样一来,现在情况就变成了这样:各个人必须占有现有的生产力总和,这不仅是为了实现他们的自主活动,而且就是为了保证自己的生存。这种占有首先受所要占有的对象的制约,即受发展成为一定总和并且只有在普遍交往的范围里才存在的生产力的制约。因此,仅仅由于这一点,占有就必须带有同生产力和交往相适应的普遍性质。对这些力量的占有本身不外是同物质生产工具相适应的个人才能的发挥。仅仅因为这个缘故,对生产工具一定总和的占有,也就是个人本身的才能的一定总和的发挥。其次,这种占有受进行占有的个人的制约。只有完全失去了整个自主活动的现代无产者,才能够实现自己的充分的、不再受限制的自主活动,这种自主活动就是对生产力总和的占有以及由此而来的才能总和的发挥。过去的一切革命的占有都是有限制的;各个人的自主活动受到有局限性的生产工具和有局限性的交往的束缚,他们所占有的是这种有局限性的生产工具,因此他们只是达到了新的局限性。他们的生产工具成了他们的财产,但是他们本身始终屈从于分工和自己的生产工具。在迄今为止的一切占有制下,许多个人始终屈从于某种唯一的生产工具;在无产阶级的占有制下,许多生产工具必定归属于每一个个人,而财产则归属于全体个人。现代的普遍交往,除了归全体个人支配,不可能归各个人支配。
其次,占有还受实现占有所必须采取的方式的制约。占有只有通过联合才能实现,由于无产阶级本身固有的本性,这种联合又只能是普遍性的,而且占有也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得到实现,在革命中,一方面迄今为止的生产方式和交往方式的权力以及社会结构的权力被打倒,另一方面无产阶级的普遍性质以及无产阶级为实现这种占有所必需的能力得到发展,同时无产阶级将抛弃它迄今的社会地位遗留给它的一切东西。
只有在这个阶段上,自主活动才同物质生活一致起来,而这又是同各个人向完全的个人的发展以及一切自发性的消除相适应的。同样,劳动向自主活动的转化,同过去受制约的交往向个人本身的交往的转化,也是相互适应的。随着联合起来的个人对全部生产力的占有,私有制也就终结了。在迄今为止的历史上,一种特殊的条件总是表现为偶然的,而现在,各个人本身的独自活动,即每一个人本身特殊的个人职业,才是偶然的。
哲学家们在不再屈从于分工的个人身上看到了他们名之为“人”的那种理想,他们把我们所阐述的整个发展过程看作是“人”的发展过程,从而把“人”强加于迄今每一历史阶段中所存在的个人,并把他描述成历史的动力。这样,整个历史过程被看成是“人”的自我异化过程,实质上这是因为,他们总是把后来阶段的普通个人强加于先前阶段的个人并且以后来的意识强加于先前的个人。[77]由于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即一开始就撇开现实条件,所以就可以把整个历史变成意识的发展过程了。
————
市民社会包括各个人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交往。它包括该阶段的整个商业生活和工业生活,因此它超出了国家和民族的范围,尽管另一方面它对外仍必须作为民族起作用,对内仍必须组成为国家。“市民社会”这一用语是在18世纪产生的,当时财产关系已经摆脱了古典古代的和中世纪的共同体[Gemeinwesen]。真正的市民社会[78]只是随同资产阶级发展起来的;但是市民社会这一名称始终标志着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这种社会组织在一切时代都构成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他的观念的[79]上层建筑的基础。
国家和法同所有制的关系
所有制的最初形式,无论是在古典古代世界或中世纪,都是部落所有制,这种所有制在罗马人那里主要是由战争决定的,而在日耳曼人那里则是由畜牧业决定的。在古典古代民族中,一个城市里聚居着几个部落,因此部落所有制就具有国家所有制的形式,而个人的权利则局限于简单的占有,但是这种占有也和一般部落所有制一样,仅仅涉及地产。无论在古代或现代民族中,真正的私有制只是随着动产的出现才开始的。——(奴隶制和共同体[Gemeinwesen])(古罗马公民的合法的所有权[dominium ex jure Quiritum])。在起源于中世纪的民族那里,部落所有制经过了几个不同的阶段——封建地产,同业公会的动产,工场手工业资本——才发展为由大工业和普遍竞争所引起的现代资本,即变为抛弃了共同体[Gemeinwesen]的一切外观并消除了国家对所有制发展的任何影响的纯粹私有制。现代国家是与这种现代私有制相适应的。现代国家由于税收而逐渐被私有者所操纵,由于国债而完全归他们掌握;现代国家的存在既然受到交易所内国家证券行市涨落的调节,所以它完全依赖于私有者即资产者提供给它的商业信贷。因为资产阶级已经是一个阶级,不再是一个等级了,所以它必须在全国范围内而不再是在一个地域内组织起来,并且必须使自己通常的利益具有一种普遍的形式。由于私有制摆脱了共同体[Gemeinwesen],国家获得了和市民社会并列并且在市民社会之外的独立存在;实际上国家不外是资产者为了在国内外相互保障各自的财产和利益所必然要采取的一种组织形式。目前国家的独立性只有在这样的国家里才存在:在那里,等级还没有完全发展成为阶级,在那里,比较先进的国家中已被消灭的等级还起着某种作用,并且那里存在某种混合体,因此在这样的国家里居民的任何一部分也不可能对居民的其他部分进行统治。德国的情况就正是这样。现代国家的最完善的例子就是北美。法国、英国和美国的一些近代作家都一致认为,国家只是为了私有制才存在的,可见,这种思想也渗入日常的意识了。
因为国家是统治阶级的各个人借以实现其共同利益的形式,是该时代的整个市民社会获得集中表现的形式,所以可以得出结论:一切共同的规章都是以国家为中介的,都获得了政治形式。由此便产生了一种错觉,好像法律是以意志为基础的,而且是以脱离其现实基础的意志即自由意志为基础的。同样,法随后也被归结为法律。
私法和私有制是从自然形成的共同体[Gemeinwesen]的解体过程中同时发展起来的。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商业方面引起进一步的结果,因为他们的整个生产方式没有改变。[80]在现代民族那里,工业和商业瓦解了封建的共同体[Gemeinwesen],随着私有制和私法的产生,开始了一个能够进一步发展的新阶段。在中世纪进行了广泛的海上贸易的第一个城市阿马尔菲也制定了海商法。当工业和商业——起初在意大利,随后在其他国家——进一步发展了私有制的时候,详细拟定的罗马私法便又立即得到恢复并取得威信。后来,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起来,君主们开始照顾它的利益,以便借助资产阶级来摧毁封建贵族,这时候法便在所有国家中——法国是在16世纪——开始真正地发展起来了,除了英国以外,这种发展在所有国家中都是以罗马法典为基础的。即使在英国,为了私法(特别是其中关于动产的那一部分)的进一步完善,也不得不参照罗马法的原则。(不应忘记,法也和宗教一样是没有自己的历史的。)
在私法中,现存的所有制关系是作为普遍意志的结果来表达的。仅仅使用和滥用的权利[jusutendi et abutendi]就一方面表明私有制已经完全不依赖于共同体[Gemeinwesen],另一方面表明了一个错觉,仿佛私有制本身仅仅以个人意志即以对物的任意支配为基础。实际上,滥用[abuti]对于私有者具有极为明确的经济界限,如果他不希望他的财产从而他滥用的权利转入他人之手的话;因为仅仅从私有者的意志方面来考察的物,根本不是物;物只有在交往中并且不以权利为转移时,才成为物,即成为真正的财产(一种关系,哲学家们称之为观念)。[81]这种把权利归结为纯粹意志的法律上的错觉,在所有制关系进一步发展的情况下,必然会造成这样的现象:某人在法律上可以对某物享有权利,但实际上并不拥有某物。例如,假定由于竞争,某一块土地不再提供地租,虽然这块土地的所有者在法律上享有权利,包括享有使用和滥用的权利。但是这种权利对他毫无用处:只要他还未占有足够的资本来经营自己的土地,他作为土地所有者就一无所有。法学家们的这种错觉说明:在法学家们以及任何法典看来,各个人相互之间的关系,例如缔结契约这类事情,一般都是偶然的;他们认为这些关系可以随意建立或不建立,它们的内容完全依据缔约双方的个人意愿。
每当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创造出新的交往形式,例如保险公司等等,法便不得不承认它们都是获得财产的方式。
————
分工对科学的影响。
镇压在国家、法、道德等等中的作用。
资产者之所以必须在法律中使自己得到普遍表现,正因为他们是作为阶级进行统治的。
自然科学和历史。
没有政治史、法律史、科学史等等,艺术史、宗教史等等[82]。
————
为什么玄想家使一切本末倒置。
笃信宗教者、法学家、政治家。
法学家、政治家(一般的国务活动家)、伦理学家、笃信宗教者。
关于一个阶级内的这种意识形态划分:职业由于分工而独立化;每个人都认为他的手艺是真的。他们之所以必然产生关于自己的手艺和现实相联系的错觉,是手艺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关系在法律学,政治学中——在意识中——成为概念;因为他们没有超越这些关系,所以这些关系的概念在他们的头脑中也成为固定概念。例如,法官运用法典,因此法官认为,立法是真正的积极的推动者。尊重自己的商品,因为他们的职业是和公众打交道。
法的观念。国家的观念。在通常的意识中事情被本末倒置了。
————
宗教从一开始就是超验性的意识,这种意识是从现实的力量中产生的。
要更通俗地表达这一点。
————
法,宗教等领域中的传统。
————
各个人过去和现在始终是从自己出发的。他们的关系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的关系。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他们的关系会相对于他们而独立?他们自己生命的力量会成为压倒他们的力量?
总之:分工,分工的阶段依赖于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
土地所有制。公社所有制。封建的所有制。现代的所有制。
等级的所有制。手工工场所有制。工业资本。
[①]《德意志意识形态。对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以及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由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5年秋至1846年5月左右共同撰写,是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的重要著作。这部著作共分两卷,其主要内容是阐述作者制定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批判分析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麦·施蒂纳的唯心主义历史观,批判"真正的社会主义"或"德国社会主义"的各式各样代表的哲学观点,表述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1846年到1847年在德国曾多次为出版《德意志意识形态》寻找出版商。由于当时书报检查机关的阻挠,还由于出版商对书中所批判的哲学流派及其代表人物寄予同情,这部著作未能出版。
《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恩格斯生前,只在1847年《威斯特伐里亚汽船》杂志8月和9月号发表了第2卷第4章。全书以手稿形式保存下来,没有总标题。《德意志意识形态。对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以及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这一标题源于马克思在1847年4月6日发表的声明《驳卡尔·格律恩》中对这部著作的称呼。
《德意志意识形态》第1卷第1章《费尔巴哈》是未完成的手稿,写于第1卷成书过程中的不同时间。但是就理论内容来说,该章具有独立的价值,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里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并根据自己新的历史观对共产主义作了科学的论证。这一章在手稿上,原来的标题只是《一、费尔巴哈》。在手稿第1章的结尾有恩格斯的笔迹:《一、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显然,这是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后于1883年整理马克思遗稿,重读《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时对原有标题的具体说明。
[②]原意是"骷髅";化学中蒸馏过程结束后的残留物。这里的意思是无用的残渣。
[③]手稿中删去以下一段话:"因此,在我们对这个运动的个别代表人物进行专门批判之前,提出一些能进一步阐明他们的共同思想前提的一般意见。这些意见足以表明我们在进行批判时所持的观点,而表明我们的观点对于了解和说明以后各种批评意见是必要的。我们这些意见正是针对费尔巴哈的,因为只有他才多少向前迈进了几步,只有他的著作才可以认真地加以研究"。
[④]大·弗·施特劳斯和布·鲍威尔使用的基本范畴。
[⑤]路·费尔巴哈和麦·施蒂纳使用的基本范畴。
[⑥]手稿中删去以下这段话:"这种批判自以为是使世界消除一切灾难的绝对救世主。宗教总是被看作和解释成这些哲学家们所厌恶的一切关系的终极原因,他们的主要敌人"。
[⑦]指麦克斯·施蒂纳(约翰·卡斯帕尔·施米特的笔名)。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也用其他绰号称呼他,例如,称他为"圣桑乔"、"圣者"、"圣师"等等。
[⑧]指路·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麦·施蒂纳。
[⑨]手稿中删去以下一段话:"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自然史,即所谓自然科学,我们在这里不谈;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的是人类史,因为几乎整个意识形态不是曲解人类史,就是完全撇开人类史。意识形态本身只不过是这一历史的一个方面"。
[⑩]手稿中删去以下这句话:"这些个人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的第一个历史行动不在于他们有思想,而在于他们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
[11]手稿中删去以下这句话:"但是,这些条件不仅决定着人们最初的、自然形成的肉体组织,特别是他们之间的种族差别,而且直到如今还决定着肉体组织的整个进一步发展或不发展"。
[12]手稿的最初方案:"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的一定的个人"。
[13]手稿中删去以下这段话:"这些个人所产生的观念,或者是关于他们对自然界的关系的观念,或者是关于他们之间的关系的观念,或者是关于他们自身的状况的观念。显然,在这几种情况下,这些观念都是他们的现实关系和活动、他们的生产、他们的交往、他们的社会组织和政治组织有意识的表现,而不管这种表现是现实的还是虚幻的。相反的假设,只有在除了现实的、受物质制约的个人的精神以外还假定有某种特殊的精神的情况下才能成立。如果这些个人的现实关系的有意识的表现是虚幻的,如果他们在自己的观念中把自己的现实颠倒过来,那么这又是由他们狭隘的物质活动方式以及由此而来的他们狭隘的社会关系造成的"。
[14]手稿中删去以下这句话:"而且人们是受他们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他们的物质交往和这种交往在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中的进一步发展所制约的"。
[15] 马克思加了边注:"费尔巴哈"。
[16] 马克思加了边注:"哲学的和真正的解放。--一般人。唯一者。个人。--地质、水文等等条件。人体。需要和劳动"。
[17] 手稿残缺。
[18] 马克思加了边注:"词句和现实的运动"。
[19] 马克思加了边注:"词句对德国的意义"。
[20] 这里缺五页手稿。
[21] 马克思加了边注:"费尔巴哈"。
[22] 恩格斯加了边注:"注意:费尔巴哈的错误不在于他使眼前的东西即感性外观从属于通过对感性事实作比较精确的研究而确认的感性现实,而在于他要是不用哲学家的'眼睛',就是说,要是不戴哲学家的'眼镜'来观察感性,最终会对感性束手无策"。
[23] 马克思加了边注:"费尔巴哈"。
[24] 布·鲍威尔《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
[25] 歌德《浮士德。天上序幕》。
[26] 马克思加了边注:"费尔巴哈"。
[27] 马克思加了边注:"费[尔巴哈]"。
[28] 马克思加了边注:"费尔巴哈"。
[29] 手稿中删去以下这段话:"我们之所以在这里比较详细地谈论历史,只是因为德国人习惯于用'历史'和'历史的'这些字眼随心所欲地想象,但就是不涉及现实。'说教有术的'圣布鲁诺就是一个出色的例子"。
[30] 马克思加了边注:"历史"。
[31] 马克思加了边注:"黑格尔。地质、水文等等的条件。人体。需要,劳动"。
[32] 指布·鲍威尔在《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一文中的观点。
[33] 马克思加了边注:"人们之所以有历史,是因为他们必须生产自己的生活,而且必须用一定的方式来进行:这是受他们的肉体组织制约的,人们的意识也是这样受制约的"。
[34] 手稿中删去以下这句话:"我对我的环境的关系是我的意识"。
[35] 马克思加了边注:"这里立即可以看出,这种自然宗教或对自然界的这种特定关系,是由社会形式决定的,反过来也是一样。这里和任何其他地方一样,自然界和人的同一性也表现在:人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决定着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而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又决定着他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这正是因为自然界几乎还没有被历史的进程所改变"。
[36] 马克思加了边注:"与此相适应的是玄想家的、僧侣的最初形式"。
[37] 马克思加了边注:"宗教。具有真正的意识形态的德国人"。
[38] 手稿中删去以下这句话:"活动和思维,即没有思想的活动和没有活动的思想"。
[39] 手稿中删去以下这句话:"这种关于现存的经济界限的唯心主义表现,不是纯粹理论上的,而且在实际的意识中也存在着,就是说,使自己自由存在的并且同现存的生产方式相矛盾的意识,不是仅仅构成宗教和哲学,而且也构成国家"。
[40] 马克思和恩格斯《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作的批判。驳布鲁诺·鲍威尔及其伙伴》,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3-268 页。
[41] 马克思加了边注:"交往和生产力"。
[42] 马克思加了边注:"关于意识的生产"。
[43] 原文是praktisch-idealistisch。
[44] 马克思加了边注:"这些人所关心的是维持现在的生产状况"。
[45] 手稿中删去以下这句话:"消灭在……统治下活动的形式"。
[46] 手稿中删去以下这段话:"至于谈到革命的这种必要性,所有的共产主义者,不论是法国的、英国的或德国的,早就一致同意了,而圣布鲁诺却继续心安理得地幻想,认为'实在的人道主义'即共产主义所以取代'唯灵论的地位'(唯灵论根本没有什么地位)只是为了赢得崇敬。他继续幻想:那时候'灵魂将得救,人间将成为天国,天国将成为人间。'(神学家总是念念不忘天国)'那时候欢乐和幸福将要永世高奏天国的和谐曲'(第140页)。当末日审判--这一切都要在这一天发生,燃烧着的城市火光在天空的映照将是这一天的朝霞--突然来临的时候,当耳边响起由这种'天国的和谐曲'传出的有炮声为之伴奏、有断头台为之击节的《马赛曲》和《卡马尼奥拉曲》旋律的时候;当卑贱的'群众'高唱着ca ira,ca ira并把'自我意识'吊在路灯柱上的时候,我们这位神圣的教父将会大吃一惊。圣布鲁诺毫无根据地为自己描绘了一幅'永世欢乐和幸福'的感奋人心的图画。'费尔巴哈的爱的宗教的追随者'在谈到与'天国的和谐曲'截然不同的革命时,好像关于这种欢乐和幸福有其独特的想法。我们没有兴致来事先构想圣布鲁诺在末日审判这一天的行为。至于应当把进行革命的无产者了解为反抗自我意识的'实体'或想要推翻批判的'群众',还是了解为还没有足够的浓度来消化鲍威尔思想的一种精神'流射体',这个问题也确实难以解决"。
[47] 马克思加了边注:"费尔巴哈"。
[48] 麦·施蒂纳《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一书中的用语。
[49] 布·鲍威尔《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一文中的用语。
[50] 马克思加了边注:"所谓客观的历史编纂学正是脱离活动来考察历史关系。反动的性质"。
[51] 费尔巴哈《因〈唯一者及其所有物〉而论〈基督教的本质〉》。
[52] 布·鲍威尔《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一文中的用语。
[53] 麦·施蒂纳《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一书中的用语。
[54] 即布·鲍威尔、路·费尔巴哈和麦·施蒂纳。
[55] 布·鲍威尔《十八世纪政治、文化和启蒙的历史》1843-1845年夏洛滕贝格版第1-2卷。
[56] 该刊发表了费尔巴哈《因<唯一者及其所有物>而论<基督教的本质>》一文。
[57] 布·鲍威尔《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
[58] 马克思加了边注:"(普遍性符合于:(1)与等级相对的阶级;(2)竞争、世界交往等等;(3)统治阶级的人数众多;(4)共同利益的幻想。起初这种幻想是真实的;(5)玄想家的欺骗和分工)"。
[59] 黑格尔《历史哲学讲演录》,见《黑格尔全集》1837年柏林版第9卷。
[60] 马克思加了边注:"一般人:'思维着的人的精神'"。
[61] 这里缺四页手稿。
[62] 马克思加了边注:"小资产者--中间等级--大资产阶级"。
[63] 约·艾金《曼彻斯特市外三十至四十英里范围内的郊区记述》1795年伦敦版。
[64] 引自《关于商业竞争的通讯》,见伊·平托《关于流通和信用的论文》1771年阿姆斯特丹版第234、283页。
[65] 亚·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1776年伦敦版。
[66] 手稿破损。
[67]麦·施蒂纳《唯一者及其所有物》。
[68]马克思加了边注:"在哲学家们看来,阶级是预先存在的"。
[69]马克思加了边注:"它首先吞并直接隶属于国家的那些劳动部门,接着又吞并了一切士[或多或少的]思想等级"。
[70]恩格斯加了边注:"(费尔巴哈:存在和本质)"。
[71]手稿中删去以下这句话:"在每一个历史时代获得解放的个人只是进一步发展自己已有的、对他们来说是既有的生存条件"。
[72]让·雅·卢梭《社会契约论,或政治权利的原则》1762年阿姆斯特丹版。
[73]麦·施蒂纳《施蒂纳的评论者》一文中的议论;并见麦·施蒂纳《唯一者及其所有物》1845年莱比锡版第443页。
[74]马克思加了边注:"交往形式本身的生产"。
[75]安·埃·舍尔比利埃《富或贫》1840年巴黎——日内瓦版。
[76]恩格斯加了边注:"西斯蒙第"。
[77]马克思加了边注:"自我异化"。
[78]"市民社会"的原文是"burgerliche Gesellschaft",这个术语也有"资产阶级社会"的意思。
[79]原文是idealistische,本意是唯心主义的。这里应指观念的、意识形态的。
[80]恩格斯加了边注:"(放高利贷!)"。
[81]马克思加了边注:"在哲学家们看来关系=观念。他们只知道'一般人'对自身的关系,因此,在他们看来,一切现实的关系都成了观念"。
[82]马克思加了边注:"同表现为古典古代国家、封建制度、君主专制的'共同体'[Gemeinwesen]相适应的,同这种联系相适应的,尤其是宗教观念"。
上一篇:唐诗读后感12篇
下一篇:属狗人属于什么命(狗命人的命运应该如何转变?)
最近更新汽车资讯
- 哲学沙龙
- 高原痛风临床研究
- 快播插件(SPSS无法启动因为应用程序的并行配置不正确)
- 教育部2021年工作要点:加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 【陪你母乳喂养】 哎哟喂,没生孩子也能泌乳?
- 重组家庭没有血缘关系的兄妹可以结婚吗
- 非现役人员生活待遇经费保障与管理探析
- 《发展心理学·从生命早期到青春期》基础理论读书笔记--结合教育动画的相关研究
- 2023届河南省郑州市(二模)高中毕业第二次质量预测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 《那片星空那片海》全集剧情简介 分集剧情介绍
- 给6-15岁男孩女孩的精选主题书单(分性别,暑假必备)
- 优秀家长家庭教育经验分享5篇
- 郭洪雷:汪曾祺小说“衰年变法”考论
- 章子怡汪峰吵架原因 章子怡与汪峰吵架事件详情
- 情感故事:不回家的女人
- 道德伪善的教育学思考
- 2018级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 以国家之名的罪恶——评德国影片《窃听风暴》
- 影视传播范文10篇
- 九天揽月一一敢峰证明四色定理之谜
- 挪威流产或人工流产后妊娠的妊娠间隔和不良妊娠结局(2008-2016 年):一项
- 好看的美剧排行榜(12部高分高质美剧推给你)
- 解放思想大讨论心得体会
- 长谈 | 内蒙古电影新浪潮:现实的结构与质感
- 美国《国家性教育标准》及其启示(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