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相信“同性恋”完全是一种心理疾病,绝非社会发展或伦理发展的产物。
自佛洛伊德以来,当今绝大多数社会大众甚至心理治疗疗派将同性恋视为病态,需要加以治疗修正其行为。本文主旨在于通过构架同性恋产生的历史,社会根源和发展,试图说明同性恋并非一种心理疾病。
关键词:同性恋 心理疾病 佛洛伊德 达尔文进化论 DNA 恐惧
如果要探讨同性恋的历史渊源、分析同性恋产生的原因,揭示同性恋与心理疾病的关系,首先应该定义同性恋。由于同性恋是指有性别动物的性定向中的一种,所以在定义同性恋一词中,首先要定义“性定向”这一概念。
所谓性定向(Sexual orientation,又常译作性爱指向、性定势)是一个模糊概念。它在多数情况下指生物个体所感受到的性引力来自何方(何种性别生物),或个体的性欲念指向何方,这种性欲念通常通过性行为表现出来。在人类世界中,因为某些个体所感受到的性吸引力,不仅仅来自人类,也同时来自某些物体(异装癖),或单独来自某些物体(恋物癖),甚至来自某些并非人类的动物(恋兽癖),这使得性定向的含义更加含混不清。
由于性定向概念相当模糊,个别学者已换用其他概念。当代著名性学家布兰查德(1989)用性状态一词取代了性定向一词。他认为从生物学基础上看,人类个体的性状态大体可被归于异性爱、同性爱、双性爱、异装癖和无性人(analloerotic,指那些既感受不到异性或/和同性的性引力,又感受不到性驱动力的人,这类人不参与任何性活动)。在这5种模式之中,这些类型可以有部分重叠。
由于考量指标的不确定性,所以对于同性恋的定义也是众说纷纭。佛洛伊德认为:凡是专爱同性者,即为同性恋。埃利斯认为:个体性冲动的对象是同性而非异性时称为同性恋。国外著名性学专家哈斯认为:同性恋是指同性个体之间的亲昵的性行为,一种双方情愿但被视为违反习俗的性行为。马莫认为:同性恋是指那些感到同性成员对自己有强烈的性欲吸引倾向的人。
基于以上观点的考虑,原则上笔者认为,同性恋是一种有别于正常生物性活动的性取向,是特异个体相对于群体意识的越轨。
Ⅰ同性恋的历史渊源:
原始社会初期,人类学、风俗学与考古学的大量调查研究表明,同性爱颇为常见。在某些地区,这一现象甚至受到特殊崇拜。例如在新赫布里底群岛的马来库拉岛土著居民中,同性爱是公开存在的现象。与之相伴的是男性通过多种方式来表达他们对男性生殖器的赞美。在这类土著民族看来,男性生殖器乃是力量的源泉。当男孩子们长大进入成人社会之前,他首先是充当某一年长者的同性性伴,而年长者则充当他的保护人。在新几内亚的一些部族中,由年长者指导青年人如何与同性建立性关系。男人们同时组成特有的男性会社,这种会社只吸收具有男子汉气质的男子入会。初入会的少年人被称做年长会员的妻子,同时与之保持同性爱关系。在斐济群岛的一些土著部落,类似男性生殖器的石制品被用于原始宗教仪式,作为膜拜对象。在那里,尚未与女性建立家庭的相互关系密切的男子彼此立有“结婚契约”,结合成同性夫妻。这种得到大众认可的同性夫妻,有责任和义务在部落间发生的战争中相互支援和保护对方。
Ⅱ当今社会的同性恋发展状况:
以美国为例 早在1946年金西报告指出,美国成年男子中30%有过同性恋行为;10%主要过着同性恋生活;4%则为终生同性恋者。Kinsel953年报道,4%的单身女性20—35岁是持续性同性恋者。Kenyonl983年指出,成年女性人口中2.2%是明显的同性恋者。1998年来我国访问的美国学者也承认,在美国成人中同性恋约为5%一10%,而在旧金山高达15%。
我国也进行了相关研究,其中对南京,赣州628名在校大学生抽样调查表明,我国大学生在有效样本础人中,初中期问开始同性亲密行为者78人,占12.4%;高中期间开始者56人,占8.9%;大学期问开始者68人,占10.8%。各个阶段起始同性亲密行为报告率差异无显著性。
结合国外多年研究,美国1972年,美国精神病学会(APA)经过对有关同性恋正常性和病理化研究的仔细审查与比较后,正式将同性恋从精神疾病分类中剔除,即同性恋不再被认为是精神病的一种。但是,排除了精神疾病以后,并没有给同性恋行为的产生一个合理科学的解释。
Ⅲ同性恋心理产生的进化论解释
既然精神病学上不能合理解释同性恋产生的原因,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大胆的假设,同性恋根本不是一种精神疾病,甚至一种心理疾病,而是一种自然的调试或者是进化?
根据达尔文主义,生物的进化使用无停止的,适者生存是一种自然选择,也是自然控制生态平衡的手段。人类在过去的3500年里以惊人的速度繁殖,已经远远超过了自然的合理承受能力,为了控制人口的继续发展,可能会有部分人类在自然条件下产生一种变异,自然对异性不产生好感,从而达到自然口制人口数量的目的。这种假说在现在的自然界就存在典型的活样本。南美洲一种剑齿树蛙就可以对周围环境总群数量的评估的基础上决定是否转变性别。2003年之前,对于人类如果有人提出这样的想法,大都被当做疯子和极端环境主义者。但是,2003年第一期《科学美国人》在介绍DNA双螺旋发现50年的专题中,在之前的科学消息中发布了一条惊人的科学通论,研究发现同性恋人群在基因排序上都有惊人的相同之处,同性恋人群都存在某个基因的移位,换句话说,是否是同性恋很大程度上在一出生就决定了,而且这种比例的绝对数值远超过人们的想像。试问,如果在基因上可以发现同性恋是受到某个基因排序的控制,我们又怎么能渴望通过现在的技术去“治愈”这种“疾病”?
Ⅳ同性恋心理产生的社会心理解释
从社会心理上,笔者认为人类本能的异性性行为,主要是因为人的动物属性中对于种族灭绝的恐怖引起的。在远古社会,人类为了保持物种的延续,经常会与同类进行性行为,包括同性与异性,但当他们发现只有和异性进行性行为后才可能对种族的延续有作用时,往往会放弃与同性的性行为。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种族的扩大,人类已经没有必需的理由继续繁衍后代,换句话说,生殖恐惧逐渐消退,这时候,往往会有部分心理返祖现象的发生。这也就更好的说明了,为什么在古代同性恋比较普遍的时期,往往是经济政治发达的时期。社会心理的变化,对同性恋行为的产生有着一定的影响。
Ⅴ同性恋心理产生的社会经济解释
经济的发展,分工的出现,必然导致性别的差异。也就是说,谁这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产业革命的出现,更多的男性被分配成一组,更多的女性被整合到一定的行业,人为的对性别作出了限定。导致现在,有些行业竟然完全看不到异性的影子。随着工作、生产的进步,这种趋势在各个社会经济体中都会不同程度的出现。随着性别和占有的经济、技术资源的不平衡性,加之人类对于超过自我的同类的崇拜心理,必然会导致“同性相吸”的情况出现。
之前,在美国硅谷的调查发现,硅谷的同性恋程度大大高于美国其他地区。在相对较晚的调查发现,越是技术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同性恋比率越高。对其中的人去的实际调查发现,往往这种现象的发生是对比自己有更高专业技术的崇拜,进而发展成为同性恋的。这往往也反向验证了为什么演艺人士、IT技术界人士和美容美发界人士更容易产生同性恋倾向——原因就在于有较高的自我崇拜——或者自恋倾向!
上一篇:智与意异。重同,具同,连同,同类之同,同名之同,丘同,鲋同,是之同,然之同,同根
下一篇:哲学(世界观学说、社会意识形态之一)
最近更新汽车资讯
- 哲学沙龙
- 高原痛风临床研究
- 快播插件(SPSS无法启动因为应用程序的并行配置不正确)
- 教育部2021年工作要点:加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 【陪你母乳喂养】 哎哟喂,没生孩子也能泌乳?
- 重组家庭没有血缘关系的兄妹可以结婚吗
- 非现役人员生活待遇经费保障与管理探析
- 《发展心理学·从生命早期到青春期》基础理论读书笔记--结合教育动画的相关研究
- 2023届河南省郑州市(二模)高中毕业第二次质量预测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 《那片星空那片海》全集剧情简介 分集剧情介绍
- 给6-15岁男孩女孩的精选主题书单(分性别,暑假必备)
- 优秀家长家庭教育经验分享5篇
- 郭洪雷:汪曾祺小说“衰年变法”考论
- 章子怡汪峰吵架原因 章子怡与汪峰吵架事件详情
- 情感故事:不回家的女人
- 道德伪善的教育学思考
- 2018级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 以国家之名的罪恶——评德国影片《窃听风暴》
- 影视传播范文10篇
- 九天揽月一一敢峰证明四色定理之谜
- 挪威流产或人工流产后妊娠的妊娠间隔和不良妊娠结局(2008-2016 年):一项
- 好看的美剧排行榜(12部高分高质美剧推给你)
- 解放思想大讨论心得体会
- 长谈 | 内蒙古电影新浪潮:现实的结构与质感
- 美国《国家性教育标准》及其启示(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