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十篇

栏目:汽车资讯  时间:2023-07-09
手机版

  儿童文学篇1

  关键词 喜羊羊 灰太狼 儿童文学 儿童文化 距离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自2009 年以来,动画电影《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连续三年创造了国产动画电影的票房奇迹,在绝大多数国产电影赔钱的大环境下成了一只名副其实的“领头羊”。那么,作为儿童文学的典型代表是否符合儿童自己的文化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将以《喜羊羊与灰太狼》为例,探析出儿童文学与儿童文化间的“距离”。

  1《喜羊羊与灰太狼》的主要艺术特色

  在目前的动画市场中,《喜羊羊与灰太狼》无疑是一部成功的“大片”,它能在整个动画市场低迷的状况下独领,成为近几年儿童文学的代表作也足以说明这部片子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有自己的特色。并且,围绕着这部片子已经形成了一条“喜灰”产业链,不管是在儿童玩具市场还是儿童零食包装,甚至是零食造型、图案、漫画等等都充斥着大量与《喜羊羊和灰太狼》影视作品中有关的人物造型。作为儿童文学的典型代表的《喜洋洋与灰太狼》究竟具有何种艺术特色如此吸引大家的目光呢?

  《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动画形象采用当下时尚的 Q 版造型,形成滑稽可笑可爱的特点。小、胖、圆的特点又深受小朋友喜爱。造型设计搞笑夸张又富有童趣,简单而又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它们的名字和性格也相得益彰:聪明伶俐,乐观向上的就叫喜羊羊;漂亮可爱的就叫美羊羊;好吃懒做的当然就叫懒羊羊;勇敢活泼、爱发脾气的叫沸羊羊;善良老实,乐于助人的是暖羊羊;博学多才,行动缓慢的叫慢羊羊。每一个人物形象性格鲜明,易识易记。灰太狼则脸带刀疤,头戴破帽,既凶残又落魄;既令人同情又让人可怜,让人爱恨交织。红太狼则集中了心胸狭隘,极其挑剔,极端自私、超级自恋等诸多缺点。虽然它们有缺点与不足,但依旧不失可爱,符合儿童欣赏的要求与口味。

  作为儿童文学的典型代表,这部“巨作”是否符合儿童自身的文化,还需我们先思考儿童文化的内涵。

  2儿童文化的内涵

  “儿童文化”自然是“儿童的文化”, 但要正确对“儿童文化”加以定义并对它进行细致完整的叙述并不是容易的事。目前理论界比较统一的观点是:儿童文化是指儿童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并以儿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来决定其价值和标准的文化。

  儿童文化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儿童文化是一种整体性文化;儿童文化是一种诗性逻辑的文化;儿童文化的核心是游戏精神。但“儿童文化”这个概念的生成,是专家学者以及教育者的成年人对儿童生活方式、活动现象的“事后”归纳,也是某种关于童年的意识形态的策划推动者的“创造”或者说“设计”。“儿童文化”的真正主体“儿童”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被排除在外的,正如,绝大多数的儿童话剧演员都是成年人,话剧的剧本也是由成年人创造。

  虽然儿童文化包含了关于儿童的、为儿童的文化,但更应该包含儿童创造的文化,教师在如今的时代,儿童并没有被看成是他们自己的生活和童年时代的最重要的贡献者。至于儿童文学文本,更是如此。左右这些文本的生产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成年人的两个“动机”:保护儿童的动机与教育儿童的动机。在这两个“动机”的背后,都隐藏着某种关于童年的意识形态。一方面,认为我们必须保护儿童,以免他们受到成人世界“不良行为”的影响;另一方面,这些文本常常试图发挥教育功能,提供道德说教或一些‘正面形象’,并企图塑造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儿童的主体性在“为儿童生产的文化文本”中是缺乏的。

  3《喜洋洋与灰太狼》所呈递的儿童文化

  简单的人物和关系,矛盾对立的角色,好人好得不完善,坏人坏得也可爱,如此勾勒出的一个个生动完整的故事,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也许是家长和孩子们对《喜洋洋与灰太狼》最真切的评价。

  《喜洋洋与灰太狼》这部动画片的主要受众群体界定为儿童,所以在其设计造型时尽量简单化,在这部动画片中人物形象运用极少的细节信息和颜色信息,同时在用线和用色上也尽量追求简单化,这样就和儿童的认知水平相适应了;其次是造型的差异化。外形的差异,方便了受众尤其是儿童对动画片中的人物做出有效的区分,易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这就要求创作者在形象简洁的基础上,用最为简单的形式体现出人物彼此间的差异。《喜羊羊与灰太狼》中喜羊羊挂在脖子上的铃铛,懒羊羊顶在头上的一坨屎样的发型,美羊羊的两朵蝴蝶结,慢羊羊头顶的小草,红太狼的红外套、皇冠、平底锅,灰太狼脸上的两道疤等等都很好地体现了人物的差异性。

  除了想象力以外,《喜羊羊与灰太狼》在设置中,一反中国传统动画片的说教气息,充分体现出儿童文化应有的游戏精神,则是该动画在剧情整体把握中的一种突破。在这部动画片中,我们看到灰太狼每一集都会被炸飞、扔到天上去或者掉到山崖下、掉进陷阱里,但是永远不会死;羊村的居民经常会被捉,但永远不会被吃掉。可以这样认为,《喜羊羊和灰太狼》在创作过程中,牢牢地把握住了儿童画文化的游戏精神的内核。

  4儿童文学与儿童文化间的距离

  中国儿童文学创作长期以来处于话语禁忌之中,一些丑陋的、灰暗的、阴沉的、残暴的、血腥的场面、意象、故事,都被坚决地堵在了大门之外。在过滤掉禁忌之物的同时,也过滤掉了丰富的可能性,缩减了所建构的文学世界的丰度与深度,以致于常常停留在仅止于“告诉孩子一个人生道理”的层面上。这与丰富多彩的儿童文化背道而驰。然而,儿童文学应该写什么,怎么写?这是衡量一个社会如何对待儿童的具体表现。

  首先要重塑儿童文学的隐含读者,理想的儿童文学的隐含读者既不是永恒的、纯粹的儿童,也不尽是成熟的、怀旧的成年人,而应当更多地出于懂太多“发展中的儿童”。儿童写作客体,就不仅仅限于儿童已然懂得的事物,还将包括儿童将要懂得的事物。其次,重视儿童文学的诗性表达,理想的儿童文学应当百无禁忌,什么都可以被书写,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写”。儿童毕竟是儿童,是和成人不一样的独立个体,有自己的特点。因此,在书写现实中的事件时,应该考虑到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用儿童可以接受的方式,不是黑暗或者负面的东西不能写,只是应该考虑怎么写才是关键。

  5 如何缩小儿童文学与儿童文化之间的“距离”

  5.1儿童文学的核心价值的“回归”

  中国原创儿童文学就目前来说,人文精神淡化,核心价值分离,对爱、诚信、责任、正义、友谊、忠诚等人类文明核心价值的弘扬和坚守一脉相承;而近年来,我们的儿童文学在倡导多元价值的同时,追随并认同世俗价值观,渐渐背弃或远离了这些核心价值。一些作品中,对所谓“快乐”和“游戏”的追捧远大于价值的引导,但从《喜洋洋和灰太狼》这部儿童文学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价值的回归。

  5.2 积极探索儿童身心发展所需的“营养”

  儿童文学应该题材广阔,自由抒写的;但目前我们原创儿童文学往往作茧自缚,矫枉过正。死亡题材、性和暴力等题材在我们的儿童文学中还是雷区。我们常常还纠缠于“性、暴力和苦难能不能在儿童文学中出现”等诸如此类许多不是问题的问题当中不能自拔。而我们应该做的是通过作家睿智、艺术的文学处理把这些以儿童可以接受的样式表现出来,既揭示了生活和生命的真相,又给予孩子恰当的引导。

  参考文献

  [1] 裘指挥.理解儿童文化[J].学前教育研究,2003(2).

  [2] 边霞.论儿童文化的基本特征[J].教育研究,2001(1).

  儿童文学篇2

  (一)提升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

  1.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身的儿童文学理念

  教师需要充分掌握全新的文学理念,需要跟目前的儿童教育以及儿童的观念相结合。教师需要掌握跟儿童教育以及儿童的观念相匹配的儿童精神需求以及儿童审美的实际需要,并且以此为基础,充分分析儿童在不同的生理、心理年龄条件下的内心世界。例如可以举行一系列活动,将学生们的具体表现详细地记录下来。教师可以设计多元的美术活动方案,让儿童在实际活动中感受美、表现美以及掌握美。例如:组织班级学生开展美术活动“脸谱变变变”,教师在活动开展之前要做好准备工作,首先要准备相应的京剧脸谱图片,其次是教师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去掌握和收集京剧的传说、人文故事、音乐、历史传承及流派变化等,通过多种经验的积累和相互补充,使自己的文化知识得以丰富。儿童年龄较小,接触范围不广,其基础知识准备不足,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家长资源,请家长跟儿童一起参与图片、故事、音乐的收集等,让幼儿对京剧脸谱有初步的知识积累,借此让儿童在实际活动中感受美、表现美以及掌握美。

  2.教师需要不断增加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量

  教师需要不断增加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量,提升自己的儿童文学素养,进一步改善儿童文学教学水平。想要实现儿童文学的语文教学水平的有效提高就需要不断阅读国内外优秀儿童文学作品,不断将自己的知识面和阅读视野扩宽,提升感悟能力以及审美鉴赏能力。例如:选取20世纪八九十年代风靡一时的儿童文学作家郑渊洁的《童话大王》《皮皮鲁》等。又或者是选取当代著名作家、北京大学教授曹文轩的《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再见了,我的星星》等。

  (二)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语文教学活动教师需要充分分析

  儿童的实际情况,充分了解儿童的情趣。掌握儿童的情趣方向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儿童的思维角度为基础,不断发掘儿童文学作品中存在的情趣点。以这个情趣点为依托,有针对性地制定出相应的教学方案,借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捞月亮》《小猴子下山》《小狐狸卖空气》的课堂教学时,教师需要抓住教学的趣味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教学法使小学生在欢乐的学习氛围中体会到课文诵读的乐趣。

  二、总结

  儿童文学篇3

  关键词:儿童文学;儿童教育;儿童伦理道德观念

  一、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有天然的血缘关系

  中外儿童文学发生和发展史都在不断地叙说着这一事实:儿童文学从诞生之日起就与儿童教育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

  作为文学的一个重要的独立分支,儿童文学的范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学的,二是儿童的。儿童文学与其他文学最大的差别在于其基本受众是儿童,因此,作家在下笔之时,必须顾及儿童的心理发展与理解能力。陈伯吹于1956年曾明白指出:“一个有成就的作家,能够和儿童站在一起,善于从儿童的角度出发,以儿童的耳朵去听,以儿童的眼睛去看,特别以儿童的心灵去体会,就必然会写出儿童所看得懂、喜欢看的作品来。”由此可见,依据儿童的年龄特点,以儿童的立场创作作品,乃儿童文学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其最大的特色。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人类很早就发现文学是个很好的教育手段。凡属某国家某民族某地区儿童文学的发韧之作,大多因服从教育目的的需要而产生。最早可能产生于公元前1世纪的古代印度童话寓言故事集《五卷书》的序言中说:古代有一个国王有三个蠢笨的儿子。国王要他的丞相调教这三个儿子,但丞相却无能为力。后来一个年长的婆罗门愿承担这项教育任务,并保证在半年之内教会三个王子管理国家的才能。他以能吸引儿童的动物故事作为教材,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为此编成这部流传千古的故事书。17世纪被誉为“第一个为儿童写作的法国作家”费纳隆,为教育好自己的学生——王孙布哥尼公爵而写了《忒勒马科斯历险记》。……可以这样说,儿童文学的提倡是与儿童教育联系在一起的,儿童文学是因为儿童教育的需要才从大文学的母体里分离出来,并独立起来的。因此,儿童文学实际上应该是“成长文学”,可定义为“关注儿童成长,表现儿童成长,有助儿童成长的文学”。

  二、儿童文学对儿童精神构建的重要性

  “儿童文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在身体、精神、社会方面均未成熟的儿童培养引导为健全的社会人”。它在儿童的教育活动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1.儿童文学负有培养儿童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的重任

  在社会道德价值上,儿童文学传达的多是人类共通的基本美德,如诚信、勇敢、合作、宽容等。当儿童为作品中的文学形象所吸引时,会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共鸣,他们会下意识地站在各种不同的角色形象的立场来理解人与人的关系,体验各种道德情感,并随着作品的诱导作出道德判断。儿童在欣赏接受儿童文学作品时产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判断会对他们的伦理道德观念和行为产生影响。意大利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之所以成为世界儿童文学名著,一百多年来为世界各国儿童所喜爱,就是因为它塑造出勤奋坚韧的小抄写员叙利奥、跋涉三千里寻母的聪明勇敢的玛尔可等一系列的好少年形象,对儿童产生了很大很好的影响。茅盾上世纪30年的中篇儿童小说《少年印刷工》中,小主人公赵元生是个好学、能干、懂甘苦、自立奋斗的穷苦少年典型形象,为当时一大批由学生变为童工的少年儿童树立了独立谋生的榜样。苏联的卓娅、舒拉、铁木尔,我国的海娃、雨来、张嘎子等艺术形象引导着少年儿童走上正确的生活道路。张天翼笔下的三个栩栩如生的形象:贪玩好动的罗文应、懒惰好出风头的王葆、不动脑筋的赵大化,则从反面教育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因此,我们说儿童文学是爱的文学,它源于人类的爱与期待,爱是儿童文学最基本的美学元素;儿童文学是善的文学,以善为美,是儿童文学最基本的美学特征。世界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之所以具有永恒的魅力,就是因为它传达了深邃的爱的哲学,它具有引人向善的思想魔力。

  2.儿童文学负有让儿童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认识自然的使命

  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一样,是从整体上反映社会生活的,它包含丰富的思想内容以及作家的主观见解,也纳入不少社会、历史知识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它既能把孩子引向他们幼小的足迹难以到达的遥远国度,使之增加见闻,开阔眼界;又能促进他们对人生的哲理思考,使之懂得应怎样对待社会和人生;更能激励孩子对社会以及整个世界的热情关注,以加深他们对生活的了解和认识。比如,瑞典著名女作家拉格洛芙的童话《骑鹅旅行记》就在讲述童话故事的同时,又融进了许多有关瑞典的地理概貌、神话传说、文化古迹、工农业生产等知识。它不仅使瑞典的儿童可以从这个美妙的窗口了解自己的祖国,增长知识,而日世界各国的儿童也可以从中了解这个美丽国度。

  儿童文学与其他文学相比有一个优势,那就是它更能引起儿童浓厚的认知兴趣。认知心理学认为:“当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来自外界环境中的新奇对象之间有适度的不一致时,个体就会产生‘惊讶’、‘疑问’、‘迷惑’和‘矛盾’心理,从而激发个体去探究。”儿童由于受知识所限,对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这恰恰就成了儿童认知的动力。儿童文学能以其生动的形象、有趣的情节、活泼的笔法,把小读者引进那个他们欲探知的世界。未知的世界展现在具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小读者面前,就能大大激起小读者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兴趣。这种兴趣可以促使儿童积极地去探索新事物、新世界,培养儿童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新方法。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丹麦科学家玻尔就曾向人们说过:拉格洛芙的童话《骑鹅旅行记》对他走上科学道路有着深刻的影响。

  3.儿童文学负有培育儿童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天职

  “人类应当将最宝贵的赋予儿童”,这是联合国提出的原则。赋予儿童“最宝贵的”当然首先是美。“育人始于立美,立美始于儿童”。文学作为人类审美的最高形式之一,尤其应遵循美的规律进行创作。凡文学都应该是美的,没有美就没有文学。它应以美的光辉光照人类,以美的形态感化人心。曹文轩先生认为,“美感与思想具有同等的力量,甚至大于思想的力量”。他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不遗余力地浇灌出一朵朵善的花朵,用它们的美陶冶人们的心灵。儿童文学,除了具备一般文学的美学特征外,还具有其独特的美学特征。郭沫若在《儿童文学之管见》中对这个美妙无比的艺术世界作过形象的描绘:“儿童文学当具有秋空霁月一样的澄明,然而决不像一张白纸。儿童文学当具有晶球宝玉一样的莹澈,然而决不像一片玻璃。”这样的描述,形象而生动地说明了儿童文学所独有的美学魅力。

  儿童文学既是生活的真实反映,也是生活的审美反映。儿童文学作家在进步世界观的指导下,将生活中较粗糙、分散、处于自然形态的美的事物,形象地概括提炼为 更强烈、更丰满和更理想的艺术美,通过作品集中表现生活美、自然美与艺术美。像安徒生笔下的《海的女儿》、王尔德笔下的《快乐王子》等,尽管主人公的结局是悲惨的,但他们在读者的心里所激起的感情却愈来愈纯洁,愈来愈高尚,使读者从中获得了美的享受。同样,生活中的丑在作家笔下亦能变成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如《皇帝的新装》,就可以使读者在讥笑、否定丑恶的同时,更加神往生活中美的力量。杰出的儿童文学作家总是以适合儿童的优美形式和高度的艺术技巧,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一定时期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使儿童产生感情上的激动,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同时也以此影响儿童的思想感情,陶冶和培养儿童健康的生活情趣,发展他们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4.儿童文学负有塑造儿童健全人格的任务

  儿童文学作为儿童认识世界的另一扇窗口,能弥补儿童人格的某些缺憾。

  首先,儿童文学有利于健全儿童的情感世界。著名作家、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张之路先生认为“情感缺席”是现在孩子的一大问题,曹文轩先生也认为当今社会的儿童,“情感弱化已是令人忧心忡忡的问题”,他们都认为这与孩子的阅读有关联。曹文轩先生还认为:“解决这个问题,几乎是任何一种方式、任何一个部门都无法奏效的。最能治这个世纪病的,大概就是文学。文学几乎是唯一的良药。”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总是善于以细腻的笔调来展示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的诗意之美,从而给儿童以强烈的情感体验。如瑞典著名女作家林格伦的童话《住在屋顶上的小飞人》,写的是住在屋顶上的小飞人卡尔松与斯万特松家的小儿子小家伙相交往的有趣故事。小家伙是个自我感觉很孤独的普通小男孩,他的爸爸、妈妈、哥哥、姐姐都很忙,家人既没时间陪他玩,也没人注意到他的感受。于是小飞人卡尔松出现了。小飞人填补了小家伙心里的孤独感,给小家伙带来了无尽的快乐。作品中对于两个小伙伴纯真友谊的描写,对于小家伙渴求亲情、友情的描写,给予现实生活中缺少情感交流的孩子们一种情感的补偿,使他们体验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愫。类似的作品还有《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彼得·潘》、《小熊温尼·普》、《玛丽·波平丝》、《洋葱头历险记》、《绿野仙踪》等,都是这方面有代表性的作品。情感的熏陶是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奉献给儿童的美味佳肴。

  其次,儿童文学在树立儿童的自信心,培养儿童的自我意识,培养儿童敢于冒险、勇于进取的品格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如长篇童话《长袜子皮皮》塑造了一个聪明淘气、力大无穷,时常会搞些恶作剧的9岁小孤女——皮皮的童话形象。她的独立自信,她的个性十足,她的敢于冒险,处处都显示出这是一个被压抑着的、最狂野的儿童幻想的化身。这个童话形象使得现实中的孩子们被压抑的欲望得到了宣泄。感受着皮皮的自信、自立、自强、勇敢和冒险,生活中的儿童也会被激动着、鼓舞着。类似的作品还有:斯蒂文森的《金银岛》、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浸染在这样优秀的作品中,现实中的儿童的自信心、自我意识、勇于进取等个性品质就会受到一种积极的暗示,从而使儿童的这些个性特征得到启发、培养和加强。

  儿童文学篇4

  关键词: 归化异化 儿童期待视野 儿童文学翻译策略

  翻译,无论是作为文化现象、思想运动,还是作为一项职业、一种知识技能,总与所处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翻译的观念、方法、样式、标准、风格,无不与时俱进[1]。儿童文学翻译亦是如此。本文拟从翻译策略角度对“五四”以来的儿童文学翻译作简要回顾,并结合时代背景和儿童期待视野提出新时期的儿童文学翻译应该与时俱进,采取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适度翻译策略。

  一、归化和异化

  归化和异化这对翻译策略最初由德国著名神学家、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施莱艾尔马赫(Schleiermacher)于1813年在著名论文《论翻译的方法》中提出。他认为,要帮助译作的读者在不脱离译入语的情况下正确而完整地看懂原作,可以采取两种途径:一种是尽量不打扰读者的安宁,让作者靠近读者;另一种是尽量不打扰作者的安宁,让读者靠近作者。1995年,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结合施氏对以上两种翻译途径的描述,在《译者的隐身》中将第一种途径称作“归化法”,将第二种途径称作“异化法”[2]。前者指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尽量为目标语读者减少对源语文本的陌生感,尽可能使源语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语文化读者的世界,从而达到源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之间的“文化对等”。所以,其又被称为“译者的隐身”。后者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保留源语文本中的异质成分,故意打破目标语中的常规惯例,强调在译文中保留源语文化,丰富目的语文化和目的语的表达方式。所以,其又被称为“译者的显身”。

  二、“五四”以来的儿童文学翻译策略简述

  “五四”时期,为了准确传达外国儿童文学的体式与神韵,译者多采用忠实于原著的直译法,如鲁迅反对“削鼻挖眼”的意译法;有的译者采取译述的办法,如郑振铎在他主持的《儿童世界》(1922年1月7日创刊,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上发表的《竹公主》等30多篇童话,其中绝大部分是译述的外国童话[3]。在详尽地考察了抗战时期的儿童文学翻译之后,文军总结出此时期的特点之一是采用译述的方法,为了宜于儿童阅读而在通晓译述的内容和风格并基本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对原作进行加工改制,是一种融翻译和创作为一体的翻译方法[4]。从全国解放到“”之前,国内译介的主要是前苏联的作品,该时期的翻译策略以归化为主,如任溶溶先生曾说:“我是把原作者用外国话说给小朋友听的话用中国话说给我们的小朋友听。”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外儿童文学翻译研究的影响之下,不少中国学者从跨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儿童文学翻译,但在翻译策略问题上,归化的声音要高于异化的声音。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学者如徐德荣认为鉴于儿童文学的本质和读者的特殊性,儿童文学翻译就应该是一种“透明”的翻译,译者应该尽量“隐身”[5],高存坚持儿童文学翻译应坚持“晓畅”的原则,袁毅认为“归化是儿童文学翻译的归途”,等等[6]。只有少数学者倾向于异化的翻译策略,如刘秉栋认为儿童文学翻译应以儿童为本,不能只为提供阅读便利,而一味迁就和改写原文意思,或是丢掉外来文化的特质,只译出实际意义[7]。

  如果我们可以笼统地把直译看做异化,把意译看做归化,就会发现:纵观“五四”以来的儿童文学翻译,除了“五四”时期外,其他时期的翻译均以归化为主,而且这种翻译策略好像比较容易让人接受。

  三、儿童期待视野和儿童文学翻译策略

  新时期的儿童文学翻译是否应该坚持以归化为主?归化是否是儿童文学翻译的归途?翻译是一项复杂的活动,译者选择何种翻译策略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时代文化背景、源语文本类型、翻译委托人的要求、译者的翻译观念和水平、翻译目的及目标读者的期待视野,等等。下面拟结合儿童期待视野探讨新时期儿童文学翻译策略。

  1.期待视野是接受美学的核心概念。作为接受理论的奠基人,姚斯(Jauss)强调读者在阅读中的作用。所谓期待视野,是指在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原先的各种经验、素养、审美趣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水平和欣赏要求,在具体阅读活动中,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在期待视野中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是指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新作品之间,应当有一个适度的审美距离,一方面,作品应当使读者出乎意料,超出他原有的期待视野,使读者感到振奋,因为新的体验大大丰富和拓宽了新的期待视野。另一方面,作品不能过分超前,不能让读者的期待视野处于绝对的陌生状态,这又会使读者感到寡然无味、难以接受。其二是指期待视野的不同使不同读者对于作品的需求与好恶不同。翻译与儿童文学翻译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后者的读者对象是少年儿童。童真、童趣、好奇心强、富于想象等儿童特征和其阅读接受能力使得儿童文学翻译并非易事。这就要求儿童文学翻译作品不但能够被他们理解,而且要具备一定的欣赏价值。所以,译者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要考虑到目标读者的审美期待,通过合适的翻译策略,尽可能地满足其阅读期待,否则不被目标读者接受,没有读者的译作就失去了价值。

  2.读者的期待视野具有历时性。尤其是同一年龄阶段,处于不同历史时期的儿童的期待视野是大不相同的。首先,与往昔相比,今天的儿童所受的英语教育与改革开放之前的儿童相比有天壤之别。根据国家教育部的要求,自2001年开始,许多小学从三年级就开始开设英语课程,有的沿海地区则从小学一年级就开设了,有的儿童甚至上幼儿园时就开始接受英语教育。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儿童在接受英语语言教育的同时,会受到英语国家文化的熏陶,他们对外来文化的接受能力自然会大大提高,如“感恩节”、“万圣节”和“圣诞节”等节日,“巧克力”、“汉堡包”和“火鸡”等食物,对于今天的儿童来说再也不是陌生的“异质成分”。

  其次,今天的儿童不再生活在一个封闭自足的世界中,而是处在一个开放和互动的经济文化全球化时代,东西方文化处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状态。例如1998年夏季,美国迪斯尼公司推出影片《花木兰》,借用中国的传说故事表现美国的文化理念。英国女作家J?K?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被翻译成汉语和拍成电影传到中国后深受小读者和小观众的喜爱。此外,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的快速传播,电视网络的普遍使用,发达的交通,使得今天的儿童能够了解和接触更多的新事物和新信息。例如许多喜欢芭比娃娃的女孩可以通过电视或网络看到一系列关于芭比娃娃的原声电影。有的孩子甚至可以有机会在假期里走出国门亲身感受到异国他乡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习俗。随着读者们对异域文化日趋熟悉,眼界的开阔,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的提高,他们对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期待及对异域风情的生活期待也逐渐发生变化[8]。读者的英语文化水平提高了,期待视野丰富和扩大了,其对外来文化的接受能力就会不断增强,这样异化的翻译就可以为更多的读者所接受,因此就为译者在翻译中实施异化策略提供了可能[9]。

  3.译者要善于把握读者期待视野的变化。用辩证发展的眼光看待儿童文学翻译,尤其是涉及文化意义的翻译时宜采取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适度翻译策略。下文将结合J?K罗琳的《哈利?波特和阿兹卡班的囚徒》及其中译本谈谈儿童文学翻译策略:

  例一:

  原文:“No need to tell us he’s no good,”snorted Uncle Vernon, starting over the top of his newspaper at the prisoner. “Look at the state of him,the filthy layabout!Look at his hair !”[10]17

  马爱农,马爱新译[11]9:“不用说,他肯定是个坏蛋,”费农姨父从报纸上方盯着那个罪犯,粗声粗气地说,“你看看他这副样子,十足一个下三滥!看看他的头发!”

  郑须弥译[12]10:“不用告诉我们他不怀好意,”弗农姨父哼着鼻子说,眼睛越过他正看着的报纸上方瞪着那名犯人,“瞧他那副德性,一副脏相!看他那头发!”

  马爱新和马爱农把“the filthy layabout”译作“十足一个下三滥”。“下三滥”这个词语具有中国文化色彩,指三个行业:捏脚的,剃头的,按摩的。现多指下贱、没出息的人。古代分三教九流,另有一说法,“下三滥”指九流中的后三流:娼(娼妓),书(书生),丐(乞丐)。很明显,译者采用了归化法,把其移植到了中国文化中。笔者认为,此种译法属于归化过度,这样做不仅不能满足小读者的期待视野,反而会引起文化错位,认为英国社会中也分“三教九流“。“filthy”和“lay about”的字面意思分别是“污秽的”和“懒惰者”。郑须弥译为“一副脏相”则简洁明了,描述出了小天狼星布莱克刚从监狱逃出来时蓬头垢面的邋遢样子。

  例二:

  原文:“It’s because of you,Percy,”said George seriously.“And there’ll be little flags on the hoods,with HB on them―”

  “―for Humongous Bighead,”said Fred[10]83.

  马爱新,马爱农译[11]37:“是因为你啊,珀西,”乔治一本正经地说,“引擎罩上还插着小旗子,上面写着HB―”

  “―奇大无比的脑袋。”弗雷德说。(男学生会主席或男生头儿的英文是Head Boy,“奇大无比的脑袋”的英文Humongous Bighead首字母缩写也是HB,这里是弗雷德在故意取笑珀西。)

  “HB”是“Head Boy”的缩略语,是俗语的一种。正如当今许多青年人熟知并常使用的“BF”(boy friend)代表“男朋友”一样。译者在译文中采用了直译加注释的方法,此种翻译策略保留了原文中的异质成分,使译文不仅能够满足小读者的期待视野,还能够起到丰富语言文化的作用。

  面对新时期的儿童期待视野和中西方文化差异,完全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不利于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因为读者永远无法知道对方的文化习俗[13]。所以,译者如果对当今儿童的阅读期待和对外来文化的接受能力还停留在改革开放之前的认识水平,坚持采用归化为主的翻译策略,有时为了让小读者理解和接受译文甚至把外来文化移植到中国文化中,就无异于刻舟求剑。

  然而,异化策略并非万能的。译者在语言转换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种种障碍,有些障碍甚至是难以逾越的,如果仍然一味坚持异化译法,甚至是逐字逐句死译硬译,就势必导致译文佶屈聱牙,晦涩难懂。

  例三:

  原文:Tom woke Harry the next morning with his usual toothless grin and a cup of tea[10]69.

  郑须弥译[12]42:第二天早晨,汤姆和往常一样,用他那没有牙齿的微笑和一杯茶叫醒了哈利。

  马爱新,马爱农译[11]41:第二天早晨,汤姆像往常一样端来一杯茶,咧开没牙的嘴笑着,把哈利唤醒了。

  郑译“用他那没有牙齿的微笑和一杯茶叫醒了哈利”。让人读来感觉佶屈聱牙,晦涩难懂,“微笑和一杯茶”怎么会叫醒哈利呢?找来原文一看,其实叫醒哈利的不是“微笑和一杯茶”,而是汤姆,“with his usual toothless grin and a cup of tea.”在原句中做伴随状语。很明显,这种逐字逐句的译法是异化过度,该种译文对于正在学习规范的汉语言文字的儿童来说可能会产生不良影响。马爱新和马爱农的译文采用归化法,通过调整原来的句序,把译文纳入到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的轨道上,使人明白易懂,读来上口。

  此外,由于文化背景差异,词语的各种意义并不对应,异化法无法为读者所理解,这时就不得不采取归化法。

  例四:

  原文:“It’s the fastest broom in the world,isn’t it,Dad?”squeaked a boy younger than Harry,who was swinging off his father’s arm[10]51.

  郑须弥译[12]31:“这是世界上最快的扫帚,是不是,爸爸?”一个比哈里小的男孩尖声问他的爸爸,这个男孩正吊在他爸爸的手臂上摇晃着。

  马爱新,马爱农译[11]30:“这是世界上飞得最快的扫帚。是吗,爸爸?”一个比哈里年幼的男孩摇晃着父亲的胳膊,尖声问道。

  原句中的“swinging”作为不及物动词,其意思是:1.(下垂物、抛锚的船等)摆动,摇摆,摇荡;2.(自由轻快地)摆动着行进;3.悬,挂等,共15条[14]。其中没有一条的意思符合原文的语境。郑译采用了“悬,挂“的意思,但很明显,此意用在此处使得译文令人难以理解,男孩怎么会吊在父亲的手臂上呢?对于原文的翻译,马译不仅在句式上采用了归化法,对该词也采用了归化法,译为“摇晃”,比较符合原文语境和汉语表达习惯。

  四、结语

  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中,儿童文学翻译亦是如此。儿童期待视野影响儿童文学翻译策略的选择。儿童期待视野具有历时性,不同历史时期的儿童期待视野是不一样的。面对新时期儿童期待视野的特点,尤其是涉及文化意义的翻译时,译者应该坚持辩证发展的眼光,做到与时俱进。异化和归化之间的关系不是“二元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根据实际情况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采取适度的翻译策略,做到异化时不妨碍译文的通顺易懂,归化时不改变原作的“风味”,尤其是不能导致“文化错乱”,把国外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译介给小读者,提高其阅读兴趣,开阔其视野,提升其综合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马祖毅.中国翻译简史[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2.

  [2]Jeremy Munday.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London: Routledge Press,2001:146-147.

  [3]秦弓.五四时间儿童文学翻译的特点[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04):114-118.

  [4]文军,王晨爽.抗战时期(1931―1945)外国儿童文学的译介及其影响[J].中国比较文学,2008(04):10-20.

  [5]徐德荣.儿童文学翻译刍议[J].中国翻译,2004(06):33-36.

  [6]袁毅.归化――儿童文学翻译的归途[J].作家杂志,2010(04):159-160.

  [7]刘秉栋.基于儿童本位观论儿童文学翻译的策略选择[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127-129.

  [8]仇蓓玲,陈桦.读者期待视野与译者翻译策略[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06):8-11.

  [9]张思永,王慧敏.归化还是异化――谈影响翻译策略选择的若干因素[J].广西社会科学,2007(10):145-148.

  [10]J?K?Rowling.Harry Potter and the Prisoner of Azkaban[M]. New York: Scholastic Inc,1999:17,63,69,51.

  [11]马爱农,马爱新.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囚徒[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9,37,41,30.

  [12]郑须弥.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10,42,31.

  [13]李长栓.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438.

  儿童文学篇5

  【关键词】童书;文学;美学

  一、文学表达的“浅语”形式

  童书蕴含的所有文学性要素、意义与风格,都需要最终通过语言来呈现和表达,由“图画语言”与“文字语言”共同营造和勾勒出各种不同的意境与情感,幼儿读者在阅读“图文”的过程中,如果能够体验到这种“美”的意境或者达到某种情感上的共鸣,也就实现了童书本身的美学意义。当然,儿童文学的语言具有不同于一般文学的特质,常被称为“浅语”艺术。“浅”所指向的是读者对象儿童的认知特点;“语”即语言形式,浅语艺术即指儿童文学用适合孩子接受的方式传递关于“美”的讯息和意义。幼儿所能自主阅读的童书一般都是图文相辅的,是一个多种媒介的结合:美好的故事、美妙的画面、美的主题,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其中至少包含三类语言:文学语言、美术语言与教育语言。也就是说,童书的信息、美感与意义主要是通过这三种语言融为一体地呈现、传递与表达的。高尔基曾对儿童文学的语言这样评价:“儿童文学文体的简洁和清晰,并不是用降低文学质量的办法来达到的,而是真正艺术技巧的结果。”的确,儿童文学的“浅语”是其独有的艺术表达方式,具体表现在:其一,语言的形象性。儿童思维与语言发展的特殊性,需要儿童文学语言具有形象性。尤其是3-6岁幼儿阶段,其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和无意想象为主的特点是如此突出,使得幼儿文学语言的形象性相较其他文学样式更为重要,因为形象化的语言能使幼儿将亲身经验与语言所提供的信息很容易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帮助幼儿达到语言与思维、符号与意义之间的有效迁移。形象性的语言,使事物或情感可观、可感、可聆听、可想象,例如绘本图画书《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充满童趣,既能愉悦孩子身心,同时也激发孩子探究的欲望:一方面,通过丰富的想象与联想,将每个动物的嗯嗯都进行了细致的描述,且与孩子生活经验中最熟悉的事物进行比喻联系,使得事物之间的联系以可感知的形式显现出来,更容易被儿童感知和理解;另一方面,突出语言的动作感,儿童的认知发生于动作,是由他自身与外部世界不断地相互作用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结构。动作感强烈的文学语言不仅能唤起儿童对认识对象的注意,而且可以增强对认识对象的理解。

  如各个不同动物的动作描写,辅之以大量拟声词的运用,使角色形象更加直观、形象、立体。此外,语言呈现出鲜明的色彩感,儿童借助于色彩认知,可以对事物产生强烈的直观感受。作为事物最外在的表现,色彩也是幼儿对事物认识的最直接感受,如童书中对鸽子嗯嗯的描写:“又湿又黏的白色嗯嗯”,这样将颜色与形态、形状同步进行的描绘,使事物认知更具形象性。所有关于形象的描写,既使幼儿对于各种事物有比较清楚准确的印象,又使幼儿对于角色心理有真切且较细致的体验。从而既能激发孩子们强烈的求知欲,也能满足他们的愉悦感,同时逐步习得一种成熟的语言状态。幼儿在不知不觉中了解了不同动物的特点、不同动物“嗯嗯”的特性,并产生追问:“为什么不同?”这是一个难得而珍贵的开展科学教育的契机……其二,语言的简洁性。儿童文学的语言是丰富的,包括作者在描写事物、刻画人物、叙说故事时的叙述语言,以及在作品中的角色对话与交往中的人物语言描写等。作者通过不一样的语言叙述方式,通过不同的语言对话和独白来赋予不同人物的性格和情感。幼儿年龄小、难于理解和接受抽象复杂的语言,所以优秀的儿童文学总是在充分展示语言多样性的同时力求简洁生动,选取明朗并富有表现力的语词和句式,使语言赋有丰富多样而又简洁明快的艺术魅力。欣赏英国安东尼布朗《我爸爸》:语言简洁明快,把孩子对爸爸的爱用最具体形象的语言简洁明朗地描写出来,于细微之处凝读出孩子对爸爸的爱,也体会到爸爸对孩子的深情。简洁的语言使孩子易懂易记易摹仿,孩子在赏读过程中也许会更有兴致地谈论起自己的爸爸“像……像……”,语言往往是表达情感的直接方式。其三,语言的音乐性。朱光潜曾这样论述文学的语言:“情感的最直接表现是声音节奏,而文字意义反在其次。文字意义所不能表现出来的情感可以用声音节奏表现出来。”声音能够塑造形象,文学语言除了意义层面外,还有声音层面(包括字音、语调、节奏和押韵等特点)。它不仅和意义层面相联系,具有传情达意的作用,而且还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给读者以听觉上的美感,音乐性和韵律美。语言学曾指出,在儿童语言发展的过程中,有一种“语言结构的敏感性”表现在:其一,对语词排列的敏感性;其二,对语言的声音、节奏、重复和语词节拍的敏感性;其三,对语言不同功能的敏感性。如台湾林武宪的儿童诗《阳光》,语词的排列让诗歌更有韵律,对整与重复使童诗更易被理解和接受,在一遍遍重复过程中加深了理解。思及文化哲学家卡西尔所说:“符号的记忆乃是一种过程,靠着这个过程人不仅重复他以往的经验而且重建这种经验。

  ”看似一遍遍重复,实际上每一次经验都已经与前一次不同,是前一次的深入、更新与提升。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都具有自己不同的语言特点,荒诞奇幻、美妙诗意、滑稽幽默等。不同的儿童文学作家具有不同的语言风格,如冰心作品中语言“柔美温婉”、金波的“清新明快”、圣野的“充满诗意”、金逸鸣的“形象生动、寓理于诗”等,不同作品的语言风格会影响幼儿感受不同语言文字的美感。可以说,语言是儿童文学的根本要素,其“浅语”艺术的特质亦具有丰富的审美意味——它具有语言的特性,讲究语言的准确性与规范性,这对于处在语言发展关键期的幼儿读者来说尤为重要。它是一种艺术语言,表现在它必须与具体形象联系在一起,或通过词语的选择,或通过语法关系的多样组合,让事物或情感可观、可感、可聆听、可想象,以唤起幼儿读者的情境感与形象感。最后,儿童文学的“浅语”必然须从儿童的艺术欣赏水平与欣赏趣味出发,通过“巧妙运用”形成幼儿读者心目中的艺术形象。语言文学最大的魅力即在于通过鲜明、生动、具体的语言,把大千世界的性质、情状展示给读者,使其即使没有亲眼所见,也能够感同身受、如临其境。儿童文学的“浅语”艺术,更突出地迎合了幼儿读者的文学审美特点与文学接受能力,更有效地引导幼儿将童书作品中的故事信息与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经验很容易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帮助幼儿达到语言与思维、符号与意义之间的有效迁移。

  二、叙事线索的“虚实”变幻

  童书里的世界,总给我们以美好的联想与感受,这份“美感”是独属于儿童文学的审美,既包括感受语言风格上的“美”,也包括感受作品意境上的“美”,这是一个心灵体验与对话的过程。事实上,童书里的世界如同我们的现实生活世界,处处彰显与折射出美好与温暖,需要我们去感受、体味和挖掘,但这又和现实生活世界的美不同,因为它来得更突显,更符合儿童的审美需要。幼儿对于世界的认识和感受总是借助于想象与幻想,这是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形象的、具体的、想象的。因而,童书里的世界也大多是非写实的,或者说其艺术幻想大多都是超现实的,是创造性的想象。正因如此,儿童文学离不开艺术幻想,没有艺术幻想也就没有儿童文学。当然,幻想与想象不是凭空的,具有一定现实基础,这就必然形成虚拟的与现实之间的联系与相互投射,从而也就构筑出童话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正因为对现实的关照与折射,儿童文学的叙事过程总是具有了现实与幻想的两条线索,且进行着各种巧妙的构思,文学研究者将之称为“双线结构”,即现实与幻想两条线索在作品中同时存在。这种叙事方式具有三种基本样式:其一,平行线——现实与幻想各成一个独立的世界,但两者又相互联系。如怀特《夏洛的网》,小女孩与小猪都是真实的生命交集,共同生活在这个多彩的世界,故事深刻融入了孩子的泛灵思想与生命一体化心灵。其二,两线糅合——幻想人物在现实的生活中。如安徒生《海的女儿》,幻想出一个虚拟的不存在的人物形象,并将之揉入到现实生活中,充满幻想,带给孩子现实生活所无法赋予的奇异之美,同时也贴合孩子认识过程中本就天马行空的想象。其三,虚实线——以虚拟的幻想世界为主线,现实世界为虚线。如英国作家米尔恩的代表作《小熊维尼菩》,完全虚拟了一个世界,但是所思、所想、所感都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这种“虚实”变幻是儿童文学必要的美学品格,因为它是前两种文学特征实现的必要条件。现实与幻想的交相辉映,蕴含着童书不同的意境之美和精神内蕴,呈现了极为不同的审美体验,体现出深刻的美学意境:“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交融和变幻,总是以更适合的方式引导着孩子们领略文学境界的美,无论是民间传统儿童文学亦或是文人现代儿童文学,都体现了成人对儿童和儿童生活的热爱和期盼,蕴含了浓烈的人文关怀和现实观照。正因如此,我们会发现很多经典作品的荒诞性,虽然离奇但不虚浮,因为它们是有根的,这个根就植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以及我们的文化里。其通过不同艺术风格、不同媒介材料的图画文学语言呈现了一幅幅美妙绝伦、真实可现、变幻多彩的故事情景。小读者的单纯与创作者的成熟或者说儿童世界的单纯与成人思考的成熟,本质上是一个基于图文的生命对话,也许哲学诠释所谓的“视域融合”就是这样一种基于图文的来自不同主体间的生命对话,这种对话的精神就是童书的内在品质——童书本身内蕴着的是作家对现实生活深切的感受,是其表达对现实认识和见解的绝妙方式。所以,无论从外在独特的文学特征上,还是其内在的精神品质上,都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儿童文学与信仰,儿童文学与哲学的关系,收获于自身心灵的体验,也升华对幼儿阅读指导的生命深度。

  三、儿童精神的人文关怀

  童书的美学品味必然承载着儿童文学的精神追求。儿童文学作为文学形态之一,同样渗透着深刻的人文关怀。放眼世界儿童文学在漫长的文学发展史中所经历的变化和发展,儿童文学是成人为传达对下一代的道德与文化期许而寻找的一种与儿童进行精神沟通与交流的方式,一种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特征的对话路径,一种能够为儿童所接受的沟通渠道。世界上第一本童书产生于18世纪的欧洲,直到19世纪晚期,一些图画书开始被出版和关注。而我国自清末至今,走过了百余年历史的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留下了许多童书佳作,哺育一代代少年儿童健康地成长。且随着社会发展的进步而不断更新着儿童文学的文本载体形式与功能样态。可以说,不同的人、不同时代对儿童有不同的认识,亦有不同的文学表达方式,所以对于儿童文学、童书之于幼儿的意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但总有一些东西是永在的——对儿童生活的投射,对儿童精神的关照。这种投射与关照,实是对童书美学品味的核心透视,其源自于儿童文学作家独特的精神特质和生活感受力。与儿童读者的心灵对话,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成人世界对自身儿童时期的重新认识与回归,也体现了其对儿童世界存在的现实意义的关照,表现出某种特有的文化品格,通过文学作品表达人类对下一代的思想感情、人格品德、心灵修养等方面的传递和期望。郭沫若先生曾在其《儿童文学之我见》中谈到:“儿童文学当具有秋空霁月一样的澄明,然而绝不像一张白纸;当具有晶球宝玉一样的莹澈,然而绝不像一片玻璃。”这里的澄明与莹澈,也许最能把儿童文学所凝聚的最透明的单纯与快乐表达出来,其亦指向了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对儿童精神的人文关怀。儿童文学研究者曹文轩曾阐述到:“‘如何使今天的孩子感动?’……在提出这一命题时,我们是带了一种历史的庄严感与沉重感的。能感动他们的东西无非也还是那些东西──道义的力量、情感的力量、智慧的力量和美的力量,而这一切是永在的。

  儿童文学篇6

  毫无疑问,一部成功的儿童文学作品总是富有儿童情趣的。《西游记》虽非为儿童而作,但通篇小说却洋溢着浓郁的儿童情趣,主要体现在孙悟空和猪八戒这两个形象身上。这两个童话形象虽然没有年龄特征,但却都能在孩子们心中唤起一种亲近感。因为他们身上有许多孩子气。孙悟空像孩子一样活泼、机灵、纯真,富有朝气,充满活力,孩子们从他身上能看到自己顽皮、淘气的影子。取经路上,孙悟空从不安生,三天不打妖精手就发痒;和妖怪开战时还要开开玩笑,还爱搞点恶作剧,捉弄捉弄八戒。猪八戒的某些性格特征很像那些有点小缺点、好犯错误、控制不住自己的少年儿童。猪八戒自私、懒惰、馋嘴、撒谎,这些讨厌的缺点孩子们也会有的,他象镜子一样照出了叫小读者脸红的不光彩的思想和行为。但是,猪八戒又纯朴、憨厚、爽直,往往显出孩子般的天真。这样,少年儿童就很自然把孙悟空和猪八戒当作孩子般的人物,仿佛他们是自己的小伙伴。“富有孩子气”这个性格特点,是孙悟空和猪八戒的思想感情能够与儿童相通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使《西游记》产生儿童情趣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充满了神、奇、险的色彩

  喜爱新奇和冒险是少年儿童的共同心理。他们不爱看平淡无奇的东西。《西游记》具有神、奇、险的色彩,对少年儿童产生的吸引力是相当强烈的。《西游记》的神、奇、险是有机的统一,首先体现在它所展示的幻想世界中。吴承恩以巨大的幻想能力把神的世界、妖的世界,人的世界交融在一起,创造了一个充满神奇和险恶的事物、景物的幻想世界。在这个幻想世界中,天庭、龙宫、地府、人间、山水洞窟、仙境福地,交替出现,变幻莫测,引人入胜。吴承恩用幻想的彩笔绘出的环境,有的美如画,象征着自由、美好的理想;有的恶如鬼,象征着困难、灾祸。孙悟空的老家花果山水帘洞,生长人参果树的万寿山五庄观,海上蓬莱、方丈、瀛洲三仙岛……吴承恩以这样的幻想世界为背景,为上西天取经铺设了九九八十一难,展开了奇游历险的故事情节。

  儿童文学篇7

  一、儿童文学的特点 儿童文学起源于人类对儿童的爱与期待,凝聚着人类文明的结晶。它以爱的传播滋养着人类的繁衍与发展,它以对真善美的颂扬担负起培育良知、教化人类的重任。它是“爱”的文学,帮助儿童认识爱、理解爱、拥有爱;它是“真”的文学,教导儿童崇尚真实、追求真理;它是“美”的文学,能充分满足儿童的审美需求,引导儿章创造美好;它是“快乐”的文学,带给儿童积极乐观的人生基础和快乐幸福的童年生活。 儿童文学即适合于各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特点、审美要求以及接受能力的有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文学,其中以特意为他们创作编写的作品为主,也包括一部分抒写作家主观意识却能为孩子们所理解所接受又有益于他们身心发展的文学作品。同一般文学一样,儿童文学活动主要是一种审美的精神活动,所以审美是儿童文学的本质,因为文学作家对社会生活能动的审美反映的产物,以语言塑造生动具体的,概括的具有审美意义的艺术形象是它的基本特征。 儿童文学也是儿童文学作品作家按照美的规律运用适应儿童的艺术手段而创作的,以反映儿童生存于其中的现实生活的美丑属性,表现儿童文学作家对现实生活美丑属性的审美意识(情感、趣味、观点、理想)呈现出为儿童乐于接受的,有优美形式的艺术形象体系,以激发起儿章读者的美感,满足不同年龄阶段小读者的多样的审美要求,引导小读者提高审美的能力、趣味和情操。从这一定义我们可以理解:首先,儿童文学的最大特征是以形象反映以优美的语言打动人心、感染人、教育人;其次,儿童文学必须适合于儿童,必须符合于儿童的审美要求能为他们所欣赏所理解,因为受少年儿童文学读者特殊性的制约。 二、儿童文学的美育功能 首先,儿童文学作品中所蕴涵的健康的价值观念可以使小读者获得正确的审美理想的熏陶,让儿童从阅读中培育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促使他们沿着个体全面发展的方向健康成长。 其次,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有助于小读者在欣赏过程中培养、积累起丰富的审美感情。 再次,小读者通过感受不同作品带来的不同风格的美,可以初步培养其感受美、理解美、评价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不断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 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对儿童读者正确审美观的确立、审美趣味的提升、审美情感的丰富、审美能力的培养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儿童文学的美育功能与儿童文学的游戏、娱乐等功能并不矛盾。美育的任务是要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满足儿童审美心理的需要是完成美育任务的前提条件。儿童读者接近儿童文学作品,是因为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需要;在儿童文学作品中,他们最想得到的是游戏和娱乐的,他们最希望看到的是满足自己梦想的神奇的宝贝、稀奇古怪的巫婆、滑稽离奇的故事,儿童对游戏与娱乐的本能要求使得美育教育不能排斥儿童文学的游戏和娱乐功能。 三、儿童文学之于儿童素质教育的独特价值 首先,扩大视野,提高感知生活的能力。儿童强烈的好奇心使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对一切外在的、陌生的人或事产生兴趣和疑问,生活的局限和求知的膨胀形成巨大的矛盾。而儿童文学恰好能帮助他们突破生活空间狭小的局限,为他们提供一个扩大视野、认识大千世界的窗口。儿童文学由于容纳了广阔的生活图画,揭示了深刻的生活内涵,就给儿童提供了一个最丰富也最安全的感知生活、体验生活的机会,帮助他们增加见识、开阔视野;丰富他们的生活知识、生活阅历;促进他们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激发他们对未知世界的发现和探究热情。 其次,开启智力,发展想象能力。缺乏想象力的人必然缺乏创造能力。儿童最富于想象,富于想象是儿童的天然财富,但儿童的想象力也需要与实现无限的创造相结合。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能够为儿童读者提供极大的想象空间,让他们在想象的世界里自由翱翔,丰富自己的生命体验和审美经验,最大限度地开发和释放自己创造的潜力。 第三,熏陶情感,呵护心灵。传统的教育偏重于经验、知识的灌输,忽视儿童心灵和情感的发展。事实上,心灵与情感的发展是思想、知识、经验和能力的发展无法替代的,而促成心灵与情感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文学艺术。文学作品常常把作家体验过的情感,通过文学的语言表达出来,唤起或培养作者所要表达的那种情感。因此,儿童文学不仅可以帮助儿童体验和习得人类的情感,陶冶情绪。同时还可以使儿童感受到快乐,得到一种情感交流基础上的心理释放,减轻或解除现代社会容易产生的紧张、焦虑、不安等有害于身心健康的情感负荷。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儿童文学是纯真幸福童年的陪伴者与守护神。 第四,陶冶情操,塑造完美人格。人格是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通常指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丰子恺将圆满的人格喻为一只鼎,真、善美好比鼎之三足,缺了一足鼎必然立不成。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就是使受教育者能够主动地将人类文化成果内化为自身较为全面的素质。在儿童教育中,这个内化过程的核心就是儿童人格的养成和发展。儿童文学独有的美学特征,决定了其在培养儿童健康人格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儿童通过对儿童文学的阅读和理解,会不由自主地被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所蕴涵的思想和情感所打动,体会到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复杂情感,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美的事物,他们对社会与人生的体验和认识在阅读中得到深化和丰富,进而领悟到生活的真实含义。 第五,提高审美能力,实现美育功能。儿童文学作品最贴近儿童的生活和心理,能真实反映儿童的现实世界和想象世界,具有儿童能够体验和接受的审美情趣,儿童文学的首要功能即在于“美的教育”。从根本上讲,儿童文学就是为了满足儿童的审美需要而存在的。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对于提升和丰富儿童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小学语文教育应采取审美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孩子能积极的主动的参与,在获得审美愉悦中受到审美对象所包含的思想、文化、价值观的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内化为自己的意识和下意识,实现真善美的统一。#p#分页标题#e# 所以,儿童文学在小学生素质教育中充当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并且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和认可。

  儿童文学篇8

  菲律宾,是一个典型的受文明中心辐射和影响的“边缘文化”地带,也是世界各主要文化的交汇地带。其儿童文学虽然受外来影响较多,但并不缺乏本土文化的独特魅力。特别是一年一度的巴兰卡(TheCarlosPalancaMemorialAward)文学奖,获奖作品代表着菲律宾写作的最高水平,成为学者研究所关注的对象。近年来其影响远远超出国界而受到全世界的关注,成为菲律宾社会文化中的一朵奇葩。2012年6月14日将在美国举行的第39届国际儿童文学年会,把会议主题定为菲律宾儿童文学与发展。拥有“人类学博物馆”著称的菲律宾因文化的多样性让其儿童文学的研究成为东南亚现代儿童文化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块。

  二、菲律宾儿童文学发展简史

  菲律宾在漫长的文化发展中受到了东西方多种外来文化的影响,印度文化、中国文化、阿拉伯文化、西班牙文化和美国文化等都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对菲律宾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影响,并与本土文化撞击和融合,形成了色彩绚丽的菲律宾文化。(史阳,2011)可以说,菲律宾儿童文学的发展是外来文化传入和本土文化演化的结晶。菲律宾儿童文学作为一门正式的学术流派出现,时间并不长。

  (一)西班牙殖民统治前后

  早期的儿童文学,散见于当地口头流传的民间文学,如神话、寓言、传说、童谣、歌曲、史诗中。16世纪,西班牙殖民者征服了菲律宾。在西班牙殖民统治时期,菲律宾的本土文化被根本否定,凡是威胁到西班牙殖民统治的书籍和著作都要烧毁,“caton”或“cartilla”①成为菲律宾当地儿童的第一本也是唯一一本儿童书籍。Cartilla是一本教授孩子识读拉丁字母的书,上面印有一些宣传基督教义的诗歌和用于“五月花节”②时献给圣母玛丽亚的唱赞歌。

  (二)美国殖民统治时期

  20世纪上半叶,美西战争后,美国吞并了菲律宾,为从根本上消除菲律宾人的反抗行动和敌视情绪,美国殖民地政府在菲律宾采取一些带公益色彩的措施,通过输出美国文化,来消除菲律宾人的不满,稳固美国在菲律宾的统治秩序。1901年,美国政府先是动员一批即将退役的驻菲律宾美国军人留在菲律宾,在中小学从事英语教学,帮助修建道路和桥梁,建立医院等公共卫生系统。同时在美国国内招募以教师为主的志愿者赴菲律宾,以美国的教育模式为榜样建立菲律宾的教育体系。只要是在菲律宾任教的美国人,一律被当地人称为“托马塞茨”(Thomasites)③,意指乘坐“托马斯号”客轮到达菲律宾的美国教师。正是由于来自美国的英语教师的努力,菲律宾才有了通行全境的、统一的官方语言———英语;也正是Thomasites开启了菲律宾书面儿童文学的先河。Thomasites给菲律宾带来了许多西方著名的文学书籍,如《伊索寓言》、《鲁滨逊漂流记》、《格利佛游记》,《鹅妈妈童谣》④和一批儿童书籍,如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露意莎.梅.奥尔柯特的(LouisaMayAlcott)《小妇女》、安娜.休厄尔(AnnaSewell)的《黑骏马》、刘易斯.卡洛尔(LewisCarrol)的《爱丽丝梦游仙境》。在这些外来书籍的启发下,菲律宾本土作家也开始用英文编著本国的儿童书籍。由于菲律宾丰富的民间传说和故事有些起初并非专为儿童创作,但因当时儿童读物稀缺,也被重新编写来适应儿童的需要。这些专为孩子而重新编写出版的故事,重要的要属塞维里诺.雷耶斯(SeverinoReyes)⑤于1925年5月25日以笔名罗拉.白斯洋“LolaBasyang”在“Liwayway”杂志出版的“白斯洋祖母的故事”(TheStoriesofGrandmotherBasyang)。该系列故事汇集了菲律宾经典寓言、童话故事和民间传说约400个。在促进人们关注菲律宾儿童读者地位方面,作出杰出贡献的还有胡安.西.雷尔(Juanc.Laya)和卡米罗.奥西尔斯(CamiloOsias)。雷尔和奥西尔斯是菲律宾20世纪上半期杰出的教育家。他们通过发展和使用儿童书籍,促进儿童教育,被称为菲律宾儿童和青少年教育的奠基人。1932年,奥西尔斯所撰写的六册“菲律宾读者”(ThePhilippineReaders),是菲律宾人撰写的第一本儿童教材。由于里面部分内容涉及菲律宾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有关菲律宾动物的故事而被看作菲律宾当地儿童文学的先驱。美国殖民统治后期,菲律宾当地作家开始重视用菲律宾语(他加禄语)创作儿童文学。他们把国内英文的民间文学重新用菲律宾语撰写,如1957年的ManuelandLydArguilla(菲律宾故事和寓言),和1958年的I.V.Mallari(来自山区的故事)等。

  (三)二战独立后的菲律宾,重塑民族精神,极力发展民族文化

  独立后,菲律宾政府为了重塑民族精神,唤起人们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和对儿童图书的关注,采取了一系列鼓励措施,政府设立了各种儿童文学奖项。如:巴兰卡文学奖(TheCarlosPalancaMemorialAward)、皮拉尔.佩雷斯青年文学奖(thePilarPerezMedallionforYoungAdultLiterature)、萨兰格作家奖(SalangaWriter’sPrize)、艾卡拉插图奖(AlcalaIllustrator’sPrize)、克瑞斯.阿拉巴多儿童文学杰作贡献奖(TheCeresAlabadoAwardforOutstandingContributioninChildren’sLiter-ature)、金书奖(theGintongAklatAward)、菲律宾儿童文学协会奖(TheGawadKomisyonParasaKuwentongPambata)、杰出儿童和青少年文学出版物奖(Outstand-ingProductionInChildre’sBooksandYoungAdultLit-erature)等。尤其是巴兰卡文学奖(儿童类)和青少年读物组织(PBBY⑥)在促进菲律宾儿童文学发展中所起的不可磨灭的作用。1、巴兰卡文学奖卡洛斯.巴兰卡纪念(TheCarlosPalancaMemorialAward)奖,创立于1950年,是菲律宾文学领域最高、设立时间最早的专门性文学奖项。为了纪念菲律宾知名企业家唐.卡洛斯.巴兰卡(DonCarlosPalanca,Sr.)对菲律宾文化事业作出的杰出贡献,而以其名字命名。1951年颁发首次奖项。为了推动本土儿童文学的发展,巴兰卡文学奖于1989年对英文和菲律宾语撰写的短篇儿童故事专门设立了儿童短篇故事奖,2009年新增儿童诗歌奖。2009年,卡洛斯.巴兰卡基金共拥有527篇短篇故事、366首诗歌、208篇散文、344部独幕剧、182部大型剧、60部电视剧、54部电影剧本、36部小说、34个科幻故事、148个儿童故事、77篇学生习作和165首儿童诗歌。各类文学奖项通过评审元素和参赛标准对菲律宾儿童文学的创作题材、思想内容、表达形式、艺术风貌等起到了方向标的作用。2、菲律宾青少年读物组织(PBBY)菲律宾青少年读物组织是一个永久性机构,由部分研究机构和代表各行各业的个人组成。研究机构有:国家图书馆(TNL)、菲律宾文化中心(CCP)、儿童交流中心(CCC)、儿童博物馆(MuseoPambata)。个人主要由教育家、研究人员、图书管理员、书评撰稿人、著作家、插图画家、说书人、出版商、书籍销售商和媒体组成。为了纪念国父何塞.黎刹尔(JoseRizal)的“猴子和乌龟”(TheMonkeyandtheTurtle)故事译文在伦敦出版,菲律宾青少年读物组织每年7月的第三个星期二举行“全国儿童书籍日”,旨在推动本土儿童文学的发展。青少年读物组织每年通过主办短篇故事创作比赛及对这些故事的赞助出版等活动,活跃和丰富了本国的儿童文学发展。

  儿童文学篇9

  英国儿童文学迈向了18世纪后,就积极地开创另一个崭新的局面。当时的欧洲已经有一些家庭富裕的中产阶级,他们都十分重视儿童的教育问题,所以他们普遍对儿童读物比较青睐,只要经济上允许都会为儿童购买书籍。值得说明的是,此时的英国儿童文学已经完全摒弃了附庸风雅的俗物,而是提供了一些具有很强故事性的文本。其中有两部文学作品深受广大儿童的喜爱,即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以及笛福的《鲁宾逊漂流记》。随着启蒙运动热潮的不断高潮,欧洲各国积极地宣扬理性精神,并把其作为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这一理论重视个人的价值,并提倡人道主义,在理性主义的指引下,人们热切地希望能通过理性给人类带来光明,鼓励人们去追求和实现自由,并与社会中的弊端进行顽强的对抗,及至彻底扫清腐朽的社会制度。斯威夫特对于社会上出现的理性追崇持有不同的认识,他认为理想应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并以此来改变欧洲各国社会中的不合理现象,因此他在《格列佛游记》的第四卷中就采用了讽刺的手法对欧洲人们理想中的深化进行酣畅淋漓的披露,他塑造了耶胡这个让人鄙夷的人物,从而透过他的视角揭露出欧洲人在理性背后的伪善一面。在小说的开始部分,斯威夫特通过以自己和耶胡两人的对比来为欧洲人唱赞歌,但是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已经逐步转向了对欧洲人的讽刺书写。《格列佛游记》之所以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得益于文本中充满了奇思妙想和幽默化的情节以及作者还构建了理想中的童话世界,寄予了自身的理想。而笛福创作的小说《鲁宾逊漂流记》则鲜明地展现了自我奋斗的精神,并宣扬人类不服输和充满斗志的精神,在与自然的对抗中展现出无畏无惧的精神,文本中充满的健康、顽强的精神则受到广大儿童的喜爱。总之两部文学作品对于欧洲,甚至是整个世界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力,被认为是儿童文学阅读的佳作。

  二、荒诞主义理论和活泼自由的写作风格

  19世纪的英国儿童文学已经进入了高潮的发展阶段,成为英国童话文学的发展黄金时期,这一类文学中赋予的丰富想象力得到了大众的认可。童话小说综合了童话内在的精神并与现代化的小说进行了相互的融入,所以它一般都以长篇的文本模式为主。实际上,童话小说具有双面性,它作为儿童文学的文本就必然要凸显出童真、童趣,并应具备教育儿童应学会关爱他人,担负社会责任的意识,这就促使它与一般的幻想小说存在本质上的差异性;另一方面,它还要在一定程度上超脱童性,与成人的审美性相结合。19世纪的英国童话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基本上都发扬了自由和活泼的风格,例如受到诸多儿童喜爱的作品《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就是一部具有文学双重性的作品,作者刘易斯·卡洛尔采用了富有荒诞性的幻想以及诙谐的语言来改变传统的儿童文学创作。爱丽丝的故事有利于进一步探析英国童话小说的创作理念,并在儿童世界的荒诞想象中展现出成人独特的审美性。文学作品《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自1865年问世以来就一直受到读者群的喜爱,故事以爱丽丝掉进兔子洞作为奇幻之旅的开始。在一个夏日,爱丽丝跟随姐姐在河边看书,但是爱丽丝逐渐对那本书没有兴趣了,于是她就渐渐地进入了梦乡,在梦里她看到了一只白兔穿着背心,手上戴有一块表,但因为它的喃喃自语说就快要迟到了,于是好奇的爱丽丝就跟随着兔子跳进了一个大洞,这其实就是一个充满荒诞意味的童话世界。这里有很多还保持童性的动物、鸟类,更为让人惊奇的是爱丽丝发现自己可以跟它们亲切地说话,就好像是很早以前就认识一样。爱丽丝又发现这里还有红心国王、可爱的柴郡猫等,正是这个充满荒诞色彩的世界让英国儿童文学实现了理性和幻想的结合。这部文学作品为英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爱丽丝的充满荒诞而又梦幻的旅程无疑让众多的儿童体验了一次如同仙境般的人间殿堂,并由于其中含有深刻的主题内涵和奇妙的想象力而吸引了世界的读者。

  三、实验主义理论和唯美的创作风格

  及至20世纪后,欧洲各国因为受到实验主义的影响,所以积极地倡导儿童要在实验过程中掌握知识。于是当时的儿童文学在创作过程中也发生了适当的改变,更加重视儿童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并把游戏融入到儿童日常生活中,作为其不可或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儿童文学风格的发扬也从《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吸收了精华,并在20世纪继续发展,积极地挖掘有效的素材,把幻想小说作为英国儿童文学创作的主要形式,例如在1904年詹姆士比利创作的小说《小飞侠》;米伦则是以他儿子及其玩具熊为原型,完成了《温妮普》等儿童文学的创作。这些小说中塑造的主人公形象在不久后都成为世界儿童的好伙伴,同时也使英国幻想小说走向了世界的舞台,在国际上占有一定的地位。与此同时,英国儿童文学中还有散文风格的作品,例如巴里创作的《彼得潘》成为最受世界读者热捧的读物以及格雷厄姆凭借他的中篇小说《柳林风声》吸引了美国总统罗斯福的眼球。《柳林风声》是一部以动物为主角的小说,由于这些动物虽然保留了动物的形体和属性,但是他们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则与人类完全相同,特别是他们所处的社会中的规则和礼仪都与人类社会的相一致。于是这些动物就形成了一个富有趣味性的群体,他们遵照人的生活方式来玩乐,同时在动作上又保持了动物本身可爱、憨笑的模样,正是因为小说文本像世界儿童内心中所憧憬的生活状态,并寄予了深刻的家园主题内涵,从而成为一部备受推崇的世界儿童文学作品。另外,英国著名作家托尔金凭借《洞中人》和《指环王》系列作品而奠定了他在英国儿童文学中的不朽地位。

  四、结语

  儿童文学篇10

  关键词: 儿童文学翻译意义语言特点

  一、前言

  儿童文学因其特殊的语言特征、特殊的读者对象有别于普通的文学,因而儿童文学翻译自然具备不同于一般文学翻译的显著特点:它既要遵循普通文学翻译的特点和规律,又要时刻在文体,文字上体现其特殊性。笔者从《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和《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两部著名儿童文学作品的不同中译本着手,对如何把握儿童文学翻译的特点进行说明。要正确认识儿童文学翻译,我们先要了解什么是儿童文学,以及其特有的文体文学特点。

  二、儿童文学及其特点

  关于儿童文学,历史上有过不同的解释,且有其各自的侧重点。“五四”前后,叶圣陶、茅盾等人侧重“儿童本位”,后有人认为儿童文学的首要目的是教育儿童。儿童性和教育性显然被认为是儿童文学的重要特征。然而,还有这样一些问题有待回答,如:多大的孩子是儿童?儿童文学成年人看不看?教育性和文学的审美性孰轻孰重?等等。

  笔者认为儿童文学不应仅从它的读者群体,更应从其语言文体特点为出发点加以解释。它的主要读者是儿童(儿童又可依年龄高低分为幼儿、童年、少年,其中以小学阶段处在童年时代的孩子为儿童文学的核心读者),其文字浅显易懂、形象生动,直接与具体的形象、动作、声音、味道、颜色等联系,易让孩子发挥想象,产生相应的联想。它须符合儿童的文学欣赏水平和审美情趣,语言既要充满艺术之美感,又不能凌驾于儿童之上,超越其理解和欣赏能力;既要朗朗上口,符合儿童口语的特点,又要讲究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儿童文学的译者必须考虑儿童这一特殊读者群,将自己置身于作品中,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用心良苦,同时还要把小读者时刻放在心中,把自己想象成目的语读者。换句话说,译者须同时具备双重身份:作为译者的读者和作为儿童的读者。

  三、关于翻译的意义

  所谓翻译,翻译界各门各派众说纷纭。对翻译的定义,许钧在《翻译论》一书中给了我们很明确的说法:翻译是以符号转换为手段,意义再生为任务的一项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许钧,2003:75)。从中可看出,翻译中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表达原作之意义,达到交流之目的。对于意义的把握直接影响到译文对原作的忠实程度,进而影响到译文的最终质量及其目的:交流。那么意义又是什么呢?莫里斯提出了“意义三分法”,即指称意义、语用意义和言内意义,对于具体的翻译实践颇有启发。将这三者和儿童文学翻译实践结合,同时还需要凸显儿童文学的语言上的特点,这对于译者来说要求高、难度大。

  1.指称意义

  指称意义是“指语言符号和它所描绘或叙述的主观世界或客观世界的实体和事件之间的关系”(柯平,1993:23)。它区别于字面意义,柯平进一步指出:“指称意义和字面意义(literal meaning)虽然在大部分情况下是重合的,却是从两个不同角度去看的两个概念。指称意义是词语同它之外的某个实体之间的关系,而字面意义则是单个词语最先在语言使用者脑中唤起的概念或现象。”在此以对《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一句话的翻译为例:

  Dog my cats ef I didn’t hear sumf’n.

  译文1:怎么就没声了。

  译文2:我要是没听见什么,那才叫活见鬼呢。

  “Dog my cat”在“维基百科”上的解释是:a mild oath,or an expression of astonishment。如果从字面上理解,这一短语或许应该翻译为“跟踪我的猫”。但这样就和上下文没有任何关系,也反映不出该短语的指称意义:表达震惊的含义,另外还是一种轻度的诅咒。译文1完全没有译出这两层含义。而译文2不仅表达了两层含义,而且注意照顾到儿童语言的特点,借助助词“呢”,读起来也颇具童趣。

  2.语用意义

  柯平认为,语用意义“包括表征意义,表达意义(主要同发讯人有关)、社交意义(主要与沟通发讯人和收讯人的渠道有关)、祈使意义(主要与收讯人有关)和联想意义(同时与发讯人和收讯人有关)”(柯平,1993:27)。语用意义中存在一个动态系统,包括收讯人和发讯人,他们通过语言符号发生互动。把握了这个动态的语用意义,人物的形象甚至人物之间的关系,就能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在《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哈克贝利是一个没有接受过良好教育的“野孩子”,他的语言不规范,时有错误发生,也有一些黑人语言的特点。下面用一例说明:

  例1:So then I didn’t care no more about him;because I don’t take no stock in dead people.(Mark Twain:50)

  译文1:听到这儿,我可就再也不关心他了,因为我对死人根本没兴趣。(贾文浩、贾文渊:2)

  译文2:于是我再也不管他的闲事了,因为我对死人根本不感兴趣。(张万里:2)

  例2:She jis’stood de same way,kiner smilin’up.I was a-bilin’!I says:“I lay I make you mine!”(Mark Twain:219)

  译文1:她还是那么站着不动,抬着头望着我,朝我微笑。我气得要命,说:“你敢不听我的话!”(贾文浩、贾文渊:140)

  译文2:她还是照样地站着,仍旧笑眯眯地对着我。我可真是火了!我说:“我他妈的有法子让你听我的话!”(张万里:194)

  例1中典型的特点就是双重否定,但是在美国黑人英语中这并非意味着肯定。例2中的用语有很多的不规范之处,如音节的省略,主谓不一致,粗俗的表达。虽然两个译本都注意到这些现象,但是却似乎还少了一点“味”。原文特殊的结构正是表达了说话人的特殊身份,他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用语十分口语化,较之标准英语非常不规范,也十分粗鲁。这也正是作者借此结构所要向读者传递的语用信息。然而如果译成中文却无奈于文化和语言之间的差异,找不到一个地位和美国黑人英语地位相同的方言或是语种,无法将这一语用意义完整表达出来。同时如果要保留所有的源语特征,势必和儿童文学中语言要规范这一特点相冲突。因此只能从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能反映源语特征,又要讲究语言的规范性。极其口语化的表达也许是出路之一。就例2来说,若能将两个译文重组,将得到较为理想的译文:

  译文3:她还那么站着不动,笑嘻嘻地看着我。我可真来火了,说:“我他妈的有法子让你听我的!”

  这种重组,口语化更强,比原译文的“味”更浓了一些,似乎在一定程度上传达了作者想要表达的语用信息,同时也是小读者能接受的较为规范的语言。

  3.言内意义

  不同于语用意义,言内意义是相对封闭的系统,并不涉及收讯人和发讯人,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而纯粹是通过语言本身的“游戏”来传达丰富的意义。“是语言符号之间的关系”。

  例1:“Curiouser and curiouser!”cried Alice(she was so much surprised,that for the moment she quite forgot how to speak good English);(Alice’s Adventure in Wonderland)

  译文1:“太希(奇)怪了,太希(奇)怪了!”艾丽丝惊叫起来。(因为她这会儿实在太诧异,连怎么说好英语也忘记了。)(朱洪国:14)

  译文2:“真奇怪啊,太奇怪啦!”爱丽丝喊起来,她惊讶得一时简直连话也说不上来了。(贾文浩/贾文渊:10)

  例1中的curiouser是作者杜撰的一个词,以此表达爱丽丝的惊讶程度:连怎么说好英语都忘了。若翻译的时候视而不见,如译文2的翻译,就无法向小读者传递前后一致的信息。译文1用“希(奇)怪”一词,和原文一样生造了一个词,其发音与“奇怪”相近(正如curiouser和curious相近一样)。为方便读者理解,译者还用括号注明了“希”与“奇”相通,以免读者造成意义的误读。这很好地与原文对应。但是笔者认为后半句的处理大可译成:“连怎么好好说话都不会了”。毕竟在译文中读者看不出爱丽丝讲的是英语。

  译者在翻译儿童文学时,尤其是像《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这样充满童话色彩的作品时,言内意义有时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主要信息,若译不出来,将丢失大量信息,语言中的美与趣也就丧失殆尽。可以说译文2扼杀了原句的灵魂,不仅仅是小读者,即使是成年读者,也无法体味原文的乐趣。

  4.意义与语言特点

  鉴于儿童语言的特殊文体,翻译需将普遍意义上的意义论和儿童语言的特点有机结合。

  例1:While the lowing of the cattle in the distance would take the place of the Mock Turtle’s heavy sobs.

  译文1:远处的牛吼取代了那只仿龟沉重的啜泣。

  译文2:而远方牛群的哞哞就会取代假海龟的呜咽了。

  两个译文虽然都准确地表达了原文的意义,但是译文2显然在以下两个方面优于译文:第一,“哞哞”一词用得形象生动,一下子就能激发小读者的形象思维,使他们脑海中立即浮现牛的哞哞叫声,读起来也是朗朗上口。第二,译文1中的“仿龟”实在是令读者摸不着头脑,虽然“仿”也有“假”之意,但是造成差异细微之处就在于“仿”字在人头脑的中的映像不像“假”那么清晰可见,不容易让人见字揣意。这对于一个成年读者来说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儿童读者了。此外,“仿”总有人造、人为之嫌,而在mock一词中,似乎并没有包含这层含义。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在把握了意义之后,指称也罢,语用也罢,言内也罢,译者仍然要将自己置身于小读者的位置,体会更能让他们接受,更能激发他们兴趣的语言。

  例2:Lastly,she pictured to herself how this same little sister of hers would,in the after-time,be herself a grown woman;and how she would keep,through all her riper years,the simple and loving heart of her childhood.

  译文1:最后,她想象着自己的小妹妹将来长大成人,却终身保持着纯真的爱心。(贾文浩/贾文渊:85)

  译文2:最后,她想象出这样的情景:她这位小妹妹今后将会成为一个妇人。在成长中,她将毕生保持童年的单纯和善良。(朱洪国:138)

  该例句的两种译文和上一个例句一样,都将原文的意义表达出来了。但是孰优孰劣还是很清楚的。“儿童文学当具有秋空霁月一样的澄明,然而绝不能像一张白纸,儿童文学当具有晶球宝玉一样的莹澈,然而决不像一片玻璃”(方卫平、王昆建,2004:7)。儿童文学要给孩子带来美感,其中的语言就要美,充满动感,带有节奏音乐之美,且不能拖泥带水,要讲究简洁。译文1很好地表现了这些特点,小读者读起来想必也是一种享受。

  五、结语

  把握意义是翻译的难题之一,把握儿童文学语言特点则是儿童文学翻译的难点之一。译者将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的概念贯穿于儿童文学翻译的全过程,是把握儿童文学的语言特点的第一步。译者在注意儿童文学语言的形象性、简洁性和音乐性的同时,把握原文中最突出的一个或几个意义,这样才能将精美的文学作品完好地呈现给广大的小读者。

  参考文献:

  [1]方.从功能对等角度浅谈儿童文学翻译[J].牡丹江: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2).

  [2]方卫平,王昆建.儿童文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贾文浩,贾文渊译.爱丽丝漫游奇境记[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

  [4]贾文浩,贾文渊.哈克贝利?芬利历险记[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

  [5]柯平.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6]许钧.翻译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7]杨实诚.论儿童文学语言[J].中国文学研究,1999,(2).

  [8]袁毅.浅论儿童文学的翻译[J].广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6,(10).

上一篇:新还珠格格51
下一篇:阿飞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