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家庭伦理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栏目:游戏资讯  时间:2023-08-16
手机版

  婚姻之道体现的是人之道,被道教界视为养生权威的彭祖,从人的生理与心理本能出发,认为“男不可无女,女不可无男”。许多道书都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男女居室,人之大伦。独阳不生,独阴不成,人道不可废。由此可以看出,道教认识到了家庭对于人类繁衍的重要性,因而肯定婚姻的存在。

  道教继承了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思想,认为人类生命存在不可男女偏废。《太平经》里说:“天统阴阳,当见传,不得中断天地之统也,传之当像天地,一阴一阳,故天使其有一男一女,色相好,然后能生也。何乃正使一阴一阳,夫阳极者能生阴,阴极者能生阳,此两者相传,比若寒尽反热,热尽反寒,自然之术也。”从这里可以看出,《太平经》的作者从阴阳乃是天地的道统出发,将之引申到人类社会的男女关系存在的问题上,认为男女乃是阴阳的配合,这是天经地义的存在。

  对于人类社会来说,女性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基于此,道教非常尊重女性的地位。在道教的神仙理想中,女仙具有与男仙相同或相近的地位,女冠(道姑)可以与男性道士一样直接成为仙人。在婚姻之道方面,道教认识到由于女性的存在,才使得婚姻得以和谐,而要维护婚姻的和谐,延续世类,在家庭里,必然要尊重妇女,平等地对待妇女。正是因为这些,道教的婚姻观,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男女平等的思想理念。尤其是早期道教,男女平等的观念尤为典型。

  《太平经》认为,“女之就夫,比若男子之就官也,当得衣食也”。这就是说,做妻子如同做官,应当享受“俸禄”。因此,一旦婚姻关系成立,夫妻就应当共同努力生产劳作,创造美好生活。“女之就夫家,乃当相与并立同心治生,乃共传天地统,到死尚复骨肉同处,当相与并力,而因得衣食之”。不仅如此,这种共同的协力劳作,还是巩固婚姻关系的重要因素:“夫人各衣食其力,则令妇人无两心,则其意专作事,不复狐疑也。”(《太平经合校》卷35)

  良好的夫妻伦理道德是家庭和谐的重要保证,是夫妻相处的坚实基础。在各种家庭伦理道德关系中,夫妻伦理道德是最长久、最稳固的。男女平等的婚姻关系有利于和谐家庭的构建,家庭和谐则可以促使婚姻关系更加稳定。由于受封建思想的影响,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还有存在,导致了妇女——这个家庭主要成员的地位低下,从而形成了男女不平等的婚姻关系,这造成了家庭的不和,而家庭不和势必会影响到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父慈子孝的亲情伦理

  

  孝敬父母、慈爱子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道教劝善教化的主要道德手段。道教提倡“善报天地,忠报国家,孝报父母,义报师长”,这一思想在具有根深蒂固传统文化的中华大地,自古及今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道教吸取了儒家伦理的重孝思想,并且把它纳入到了养生的范畴。《太平经》的作者提出修道的原则是养生与积德并重,“内以致寿,外以致理”,其中的第一点就是“孝”——事亲:“学问以寿孝为急”,“父母者,生之根也”,“不孝而为道者,乃无一人得上天者也”。《老子想尔注》也说:“道用时,家家孝慈”,“道用时,臣忠子孝,国则易治。”

  净明道的宗旨是“净明忠孝”,刘玉解释说:“何谓净?不染物;何谓明?不触物;不染不触,忠孝自得。”又说:“净明只是正心诚意,忠孝只是扶植纲常”,“本心以净明为要,行制贵在忠孝。”这里,净明道把“孝”看做为修道者应达到的内心境界。修“净明”之道,就是教人清心寡欲,正心诚意,不为利欲所动,无贪瞋,无褊狭,不怨怒,做到广大清明。在修心的同时还要践行,即要尽忠尽孝,不仅要忠君孝亲,而且要把忠孝的行为加以扩充,刘玉说:“大忠者一物不欺,大孝者一体皆爱。”

  当今社会,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很多场合下是以金钱作为维系的纽带的。就是在家庭之间,有人为了钱财而全然不顾亲情,这样造成了在家庭关系中子孙不敬孝长辈、父母抛弃甚至迫害子女等违背“道”的丑恶现象。

  虽然,我们也一直在倡导孝敬父母,慈爱子女的良好风气,但是由于这样的说教约束性不强,更主要的还是因为世俗道德缺乏神圣性和威慑性,使得其效果不太理想。

  而道教的孝寿思想则不同于一般的空洞的说教,因为它和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尤其是结合了人们的普遍愿望。可以预见,这种传统美德仍将流及后世,永久不衰。而这种孝寿思想正是家庭和谐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三、男女同尊的生育伦理

  

  古代中国,儒家思想强调男性地位第一,以男为尊,这种思想体现在生育伦理方面,存在着明显的重男轻女,男尊女卑倾向。在家族繁衍问题上提出“养儿防老”、“传宗接代”。在女子生育问题上提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离娄上》道教从天道自然,“天地之性,半阴半阳”的立场出发,提出“重柔贵阴”的生育观,主张男女平等,男女同尊,男女在性别数量上要保持动态平衡。反对生育上的重男轻女,反对歧视、虐待妇女甚至残杀女婴。

  《太平经》指出:“人者,乃天地之子,姑当像其父母。今天下失道以来,多贱女子,而反贼杀之,令使女子少于男子,故使阴气绝,不与天地法相应。天道法,孤阳无双,致枯,令天不时与雨。女者应地,独见贱,天下共贱其真母,共贼害杀地气,令使地气绝也不生,地大怒不悦,灾害益多,使王治不得平。何也?夫男者,乃天之精神。女者,乃地之精神也……此贼杀女,深乱王者之治,大咎在此也。”“夫男者,乃承天统,女者乃承地统,令使不得复相传生,其后多出绝灭无后世,其罪何重也!此皆当相生传类,今乃绝地统,灭人类,古天久久绝其世类也。”

  受到男女不平等,大男子主义、重男轻女等思想的影响,当前,在我国许多地方,特别是在农村,认为只有生了儿子才能在其他村民前抬得起头,否则讲被别人看做是“断后”。由于还有这种思想的作怪,使得一些农村地区对生儿子看得非常重。因而,许多人敢冒计划生育处罚之大不韪,接连生养,直到生男为止。这不仅增加了我国人口的压力,也造成了男女性别比例严重失调。

  四、勤俭素朴的治家伦理

  

  “勤俭持家”是传统家庭伦理的重要内容之一。道教要求在个人的生活准则上,强调尊道贵德,唯道是求。为了求道,必须保持恬淡无欲、清静素朴的思想,教人“抑情养性”,“贵生养生”,不追求外在的功名利禄和荣华富贵,不为个人的私欲而心神不安,始终保持一种“安时而处顺”、“知足常乐”的高尚情操,养成一种开朗旷达的胸怀,“遇人无忤,与物无争”,以崇尚节俭为荣,以攀比奢侈豪华为耻,明确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和“去甚、去奢、去泰”。

  道教以老子作为道祖,道教伦理的基础乃是《道德经》。千百年来,道教中人遵循老子所倡导的“道”,认真探索,勤学苦练,追寻着返朴归真、长生久视之道,恪守着勤俭素朴的生活方式。道教对人的欲望持严厉地批判态度,道教鼻祖老子认为无穷的欲望带来的只能是恶果,在《道德经》12章中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因而在44章中他指出:“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称:“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西升经》更是严厉批判了人的欲望,《为道章》称:“欲者,凶害之根;无者,天地之原。莫知其根,莫知其源。圣人者去欲而入无,以辅其身也。”

  从养生的角度看,清静寡欲是养神之根本,《老子指规》说:“游心于虚静,结志于微妙,委虑于无欲,归指于无为,故能达生延命,与道为久。”“是以圣人去力、去巧、去知、去贤。建道抱德,摄精畜神,体和袭弱,履地戴天。空虚寂泊,若亡若存,中外俱默,变化于玄。无为无事,返朴归真,无法无度,与变俱然。”在道教人士看来,清心寡欲的生活有助于人们保持宁静平和的心态和身体健康,只有超越了世俗社会、超越了物欲,才能最终实现超越自我,真正达到长生久视的成仙目的。

  道教所倡导的勤俭素朴的生活方式,与西方文化影响下的那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普通泛滥的社会风气是极不兼容的。在个人生活在准则上,西方文化所倡导的是追求个人物质利益,鼓励人们为了满足个人物质利益而拼命竞争,相互之间比奢侈、比豪华,尔虞我诈,金钱第一。为了金钱和享受,可以不顾一切,包括出卖自己的良心和人格,终于导致整个社会的道德沦丧,歪风邪气蔓延滋长。

  相反,如果人人都能信守道教文化所倡导的个人生活准则,做到“是道则进,非道则退”,那么,整个社会风气就可以大大好转,人们的思想素质也会大大提高,并把人们从金钱的奴役下解放出来,摆脱个人名利的精神枷锁,更好地发展个人的聪明才智,体现人的真正价值,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道教所倡导的知足、寡欲、节俭的生活模式对于处于物欲横流的世俗社会的人们如何保持健康的身心状态不是一个很好的参考么?

  道教伦理借助神的力量来使人自觉弃恶从善,将伦理道德神圣化和信仰化。它所产生的控制力和影响力是非常巨大的,不仅给道门中人的修仙成道指明了一条道路,就是对整个社会人们的行为养成也具有重要的导引作用。

上一篇:《觉醒年代》经典台词——第15集
下一篇:袜子的由来.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