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教育范文10篇

栏目:游戏资讯  时间:2023-08-16
手机版

  社会教育范文篇1

  (一)日本就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国际化的迅速发展,国际社会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为寻求更大的经济利益,日本企业加快了国际化发展步伐,日本国内的就业结构也开始发生变化。20世纪90年代之后,日本经济进入“失去二十年”的经济不景气时期,日本企业的经营困难使得国内就业形势越发严峻,居高不下的失业率成为日本社会发展的梦魇。终身雇佣制的逐渐瓦解使得越来越多的劳动者被裁员,同时也使得日本家庭深深陷入生活的不安定状态,自杀、患“自闭症”等人数逐年攀高,失业之后不能再就业以及找不到合适工作的年轻人数量与日俱增,数十万的“啃老族”同样成为日本经济继续发展的绊脚石。上述社会状况使得日本民众陷入被“放任”状态,同时也增加了日本社会的不稳定因素。解决这一棘手问题,改善日本国内的就业状况成为日本社会必须要面临的严峻课题。如何使民众主动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并提升自身所具备的能力,即提升民众经济的主体参与能力是该问题解决的瓶颈。在此情况下专注国民继续教育的社会教育成为日本社会关注和改革的重点。

  (二)日本高龄、少子化社会的到来

  20世纪90年代之后,日本逐步步入高龄、少子化社会。据日本厚生劳动省统计,2050年左右,日本的人口将减少2000万,而到2090年左右,日本人口将减少到6000万左右[1]。该变化给日本社会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老龄化人口的逐渐增多加大了老年劳动力在整个劳动力市场的所占比重,如何提高老年劳动力的能力水平成为日本社会教育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中青年劳动力的减少必然带来女子劳动机会的增加,女子素质能力的提高需要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的双重努力,而如何向女子提供更优异的社会教育也是日本社会教育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少子化社会的发展扩大了学生进入普通高等学校的机会,进入职业教育领域的学生逐年下降,这些学生毕业之后,如何实现与所接受教育的顺利“对接”是日本社会教育发展所面临的又一重要难题。此外,高龄、少子化社会的逐步发展还弱化了日本地区社会以及民众个人之间的良好关系,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该状况要求社会教育在提升劳动者能力的同时,还要以地区社会为基础建立起相互承认的社会关系。

  (三)日本教育改革的必然

  伴随着少子化社会的来临、高等教育入学率的提升以及日本国民对自身教育文化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日本社会所潜藏的教育危机开始显现。在学校教育方面,日本资本主义社会的相对成熟在扩大教育产业相对值的同时降低了中小学等基础教育机构以及大学等高等教育机构的相对地位,学生拒绝上课、沉迷于网络游戏、单个或多个欺负弱小学生、学生殴打教师、教师猥亵学生等问题不断发生,这些问题的解决单纯依靠学校教育远远不够,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结合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在学校外职业教育方面,日本社会的长期不景气降低了正式员工的雇佣数量,提升了具有较强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的雇佣机率。在就业结构调整、终身雇佣制逐渐解体的大背景下,以企业内部培训为主要形式的学校外职业教育运行机制与日本企业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在提供教育的机构方面,少子化社会的来临减少了高等教育机构的学生来源,将社会人员吸收到高等教育机构成为越来越多高等教育机构的选择,而该问题的解决就涉及到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融合问题。

  二、日本社会教育改革的新进展

  (一)以市场化为原理改革社会教育形式

  随着经济领域市场化运行的不断深入,以市场化原理运行为主以政府调节为辅的市场运营模式逐步深入人心,这一点也同样反映在了教育领域。教育开始关注效率、竞争和自由等市场理念,学习过程明码标价,个人的消费能力开始决定自己所能参加的教育形式。受教育市场化的影响,日本社会教育领域也开始接受市场化运行原理,开始逐渐走出政府的限制,按照教育接受者的要求安排社会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同时根据教育接受者的需要作出及时的修改。日本在社会教育中引入市场化原理的方法是将社会教育设施等进行分类,可以向市场开放的由具有相当实力的民间组织负责承担,并赋予民间组织提供服务的职能;不适合向市场开放的由政府等部门对民间组织所提供的市场化服务进行监督和管理,并保留行政机构的行政职责,从而实现国家和国民利益在某种程度上的平衡。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社会教育开始出现市场化特征,日本社会教育除依靠国家和政府的支持之外,还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奖励措施以及教育结果评估等手段将大量的非营利组织(NPO)、非政府组织(NGO)、公共团体以及以个人为单位的志愿者等吸收到社会教育领域,以推动社会教育的发展,如教育文化产业以及休闲教育的发展等。进入新世纪之后,在前首相小泉纯一郎新自由主义改革路线的影响下,日本社会教育的市场化发展特征表现的更加明显。2003年,日本以推进社会教育行政管理民营化为目标,开始在社会教育领域实施指定管理者制度。该制度将社会教育设施向非营利组织(NPO)、非政府组织(NGO)、公共团体等开放,赋予指定管理者社会教育设施的管理权限,指定管理者通过市场的把握以及自身的判断向教育接受者及时提供教育产品。指定管理者制度的最大特点就是扩大了指定管理者对社会教育设施的管理权限。与此同时,日本社会教育形式也开始发生变化。为提升社会教育设施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日本废除了社会教育设施的制约性规定,如公民馆运行必须要有运行委员会规定的废除、公立博物馆学员人数限制的废除等。此外,为了满足不同群体社会教育接受者的教育需求,日本将学校教育资源和社会教育资源都融入到社会教育活动之中。一方面,通过社会人士入学、夜间研究生制度等将学校教育资源向社会开放,另一方面还允许普通民众提出社会教育设施的使用申请。在教育内容方面,日本社会教育还力求做到贴近教育接受者,在重新审视各种教育内容功能的基础上向教育接受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以使民众的要求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二)以终身学习为理念发展社会教育设施

  全球化的迅速发展提升了教育在人力资本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社会教育领域同样如此。在该背景下,以终身学习为理念的社会教育设施得到大幅发展。从国际范围来看,终身学习理念以推动经济社会的竞争力为主要目标,教育接受者在市场化原理指导下接受符合自身发展的社会教育形式,教育接受者负责自身的终身学习质量,从而提高自己在激烈社会竞争中的雇佣机率。终身学习以青少年和社会职业人士为教育对象,以学校、社会、家庭为教育的实施场所,包括农村型的终身学习形式、城市型的终身学习形式、全国性的终身学习形式以及区域性的终身学习形式。可以说,终身学习理念是多元化的学习综合体。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逐步按照终身学习理念对社会教育设施等进行改革,主要措施包括:(一)从国家角度提出终身学习教育改革计划,从而引起社会成员的广泛关注。20世纪80年代,日本政府将终身学习作为第三次教育改革的基本目标之一,着手以国家为发展平台推动终身学习的发展。(二)完善社会保障机制,保障全体国民的终身学习权利。为促进终身学习社会的顺利形成,日本文部省成立了专门从事终身学习的行政机构———终身学习局,并将其升格于其他各局之上。(三)加强终身学习方面的有关立法,使终身学习有了可靠的保障。1990年,日本颁布了《终身学习振兴法》,将终身学习的开展提升到国家发展高度。在上述政策措施的影响之下,为满足终身学习的需要,日本对社会教育设施进行了大力改善,主要表现在:(一)传统社会教育设施的改善。传统社会教育设施主要包括公民馆、博物馆以及图书馆等。为了适应终身学习社会建设的需要,日本拓展了上述教育设施的数量和功能,如:公民馆要适应社会成员学习高度化发展的需要、要发挥与其他行政机构和民间团体等相互合作的作用、要帮助社会成员形成终身学习思想等;公共图书馆在数量方面由1987年的1801所增加到1999年的2593所,博物馆由1990年的799所增加到1999年的1045所,博物馆学艺员人数由1990年的2066人增加到3094人[2]。(二)新型社会教育设施的建立。新型教育设施指的主要是20世纪90年代大量设立的“终身学习中心”。该机构是地区性的社会教育综合设施,主要功能为向社会成员提供学习信息、向教育指导人员提供进修服务、研究开发学习用教材和学习方法等、对社会学习状况进行调查并负责联络、与其他社会团体共同推动广域范围内终身学习的发展。

  (三)以地区主体性为原则改变社会教育策略

  新自由主义改革路线是日本进入21世纪之后社会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此项改革以政府的宏观调控为基础,本着适合向民间开放的活动由民间团体承担的方针,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奖励措施以及结果评估等手段对民间团体加以引导,从而实现民间团体活动与政府步调相一致的目标。该改革措施加速了地方分权化的发展以及以地区主体性为原则对日本经济社会进行改革的步伐。综合来看,地区主体性原则以各地区居民为活动主体,以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为活动宗旨,秉承相互参与、权利共享、立场平等的核心思想,通过民间团体与地区居民的活动互动,实现地区范围内居民共同意识的形成,从而达到推动地区社会发展的目的。在上述背景的影响下,日本社会教育策略开始明显体现出地区主体性的原则。地区主体性原则在日本社会教育领域的加速渗透始于新世纪伊始。2000年,日本“教育改革国民会议”就日本的教育改革问题提出了《教育改革十七项提案》。该提案针对日本教育中存在的划一性等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方案。2001年,日本文部省(现在的文部科学省)向日本国会提交了《21世纪教育新生计划》,以期推动《教育改革十七项提案》的具体实施。上述两项措施推动了地区主体性原则在社会教育领域的渗透。从社会教育的策略变化来看,地区主体性原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一)地区社会教育与地区学校教育的融合。为推动日本人的综合发展,日本开始积极引导地区社会教育进入地区学校教育,使二者达到更好地融合。学校教育教学计划的制定要考虑地区社会教育的活动计划,将其作为学校教育中的有效环节。反之,社会教育活动计划在制定时也要充分考虑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使其达到整体性的融合。代表性措施主要有利用学校空闲教室邀请社会人士与学生交流社会经验的“社区交往交流事业”以及推动社会教育对学校教育配合、增强学生与社会的交流和体验的社区“教育日”等。(二)多元文化共生教育的实施。日本国际化进程的发展带来了地区社会中外国劳动人员以及归国子女人数的激增。为适应这一发展趋势,日本开始在社会教育中实施多元文化共生教育,通过承认上述人员在该地区受教育的权利、广泛推动与地区社会人员的交流以及异民族文化学习等措施推动地区社会主体性原则的发挥。如1998年,日本川崎市在充分认识外国人生活状况的基础上出台了“川崎市外国人教育基本方针———创造多元文化共生的社会”。该方针注重在川崎市外国人基本人权的保障,同时将儿童的学习权以及外国人的文化归属感作为该地区社会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日本社会教育改革对我们的启示

  (一)市场化与社会教育改革

  在市场化国际发展趋势的影响下,社会教育领域的市场化发展趋向日渐明显。这一点在我国社会教育领域也有突出表现。从其优点来看,社会教育的市场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社会教育日益增长的财政需求与国家有限的财政支出之间的矛盾,同时有助于社会教育管理系统分权化的发展以及社会教育的创新以及效率的提高等。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社会教育系统所提供的教育产品与教育接受者之间的需求相脱节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学生所学内容不能很好地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此外,我国的社会教育系统还存在各自为政、办学条件差、运转经费多由学生学费承担等现实问题,抑制了我国社会教育对其自身进行改革提升的能力。市场化的引入有助于解决社会教育的财政经费问题,同时还可以提升教育的输出效率,推动社会教育质量的实质性提高。日本以市场化为原理改变社会教育形式的做法值得借鉴。我国可以市场化为原理改革社会教育形式,加强社会教育与社会发展以及社会成员需求之间的联系。但是,市场化本身存在着一些固有的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将会抑制市场化积极作用的发挥,如:社会教育的机会公平问题、盲目追求效益最大化而对社会教育质量的影响问题等等。这些问题是在引入市场化的发展过程中也不得不考虑的实际问题。

  (二)终身学习与社会教育改革

  终身学习教育体系包括学校教育体系和社会教育体系内容,其中社会教育处于终身学习体系的核心地位,是终身学习体系的先行者和实践者,能够补充并扩张学校教育的职能,同时调整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滞后性,缓和社会发展与教育发展之间产生的矛盾。因而,在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振兴社会教育至关重要,这一点同样适用于我国终身学习体系的建立与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劳动者通过学校教育所掌握的技术水平越来越不能满足发展需要,学校教育所教授的学习内容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素质水平不相符合,这使得劳动者在结束学校教育之后继续按照自身需求接受一定程度的社会教育成为了必然,且受经济社会不断深入发展的影响,此种必然必将伴随劳动者的一生。另一方面,我国的社会教育系统多与社会需求相脱节,不能紧随社会发展的要求改革自身教育内容从而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学生参加社会教育也多是出于学历的需要或者是工作所迫,真正出于提升自身能力而参加社会教育的劳动者屈指可数,此种状况限制了我国社会教育质量的提高。该矛盾的解决需要立足于社会需求的视角,对社会教育体系进行改革。如加强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对社会教育形式和内容进行改革等等。

  (三)地区主体性与社会教育改革

  社会教育范文篇2

  (一)对学期目标任务分解不够,挫伤学生学习自信。教师对学生最近发展区把握不够,对学期目标任务分解不到位,提出的单元目标任务缺乏循序渐进及层次性,比如教改前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是第一、二周讲授相关理论作铺垫,第三、四周学生开始完整设计并实施教育活动方案,对于多数学生来说难度偏高,导致学生习惯借鉴模仿网上现成的社会教育活动案例,思考创新不足,挫伤了学生学习自信。(二)忽略深层次的小组合作,影响学生学习主动性。以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意识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教育活动方案的设计及实施由学生个体逐渐过渡到分小组进行。教师虽然强调小组合作,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激励措施,真正的小组协作只存在于分小组试教活动中,小组其他成员扮演幼儿配合试教同学完成教学活动,多数小组成员处于“有口无心”的状态,教育活动方案的设计、修改完善、教学具的制作实际上只有试教同学一人完成,这种小组协作是表面上的合作,缺乏小组成员间思想上的交流与碰撞,影响教育活动设计及实施的最终效果,并且不利于调动非试教同学的学习主动性。(三)评价内容维度单一,打击学生学习积极性。评价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教学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评价采用学生自评、他评、教师总评三者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但评价内容更多的集中在学习效果的评价上,即使部分同学态度努力认真,但由于能力有限,活动设计、实施效果不佳,往往得不到同学老师的认可,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此可见,评价的多元只是停留在形式上的多元,而缺乏评价内容的多元。

  二、支架式教学理念运用于《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教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就提出:“‘教是为了不教’,‘教’是前提、手段,‘不教’是目的”。建构主义亦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或学习同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作为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之一的支架式教学强调通过搭建支架、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为学生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提供方向,学生通过探索协作自主建构知识、努力解决问题,自主学习能力逐步提升,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二)有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基于支架式教学理论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教学,要求教师有敏锐的观察力与深入的分析能力,通过观察分析学生的学习现状,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创设适宜问题情境,搭建多种适宜支架,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给予及时反馈,并逐步放手,最终引导学生能够独立决定探索的主题与方向,并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来独立解决问题,并对学生学习开展合理多元化的评价,这种教学方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说、学生做的局面,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发挥必要的引导作用,对教师各方面能力有了更高要求,有助于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三)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有效性是课程教学追求的永恒主题,教学有效性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在教学中除了关注自己的教,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关注学生的现有知识能力水平、学习动机、学习习惯等最近发展区现状,从而提供更有效的支持促进学生发展。基于支架式教学理念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教学中,教师在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搭建支架,给学生独立探索提供有效支持,采取措施鼓励小组成员间的有效深度探究合作,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多元化的评价,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信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学生在这这门课程的学习中,不单有知识的获得,技能的训练,重要的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对学习的热情与信心的激发,这些都是学生终身学习发展所需要的品质。因此,支架式教学理念运用于《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教学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三、支架式教学理念下《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教学思考与实践

  社会教育范文篇3

  关键词: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实践性;学前教育专业

  加强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今后适应工作岗位,同时也是时展给学前专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因此,在我国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并以就业为导向,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同时,教师还需要加强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的重视,并将其对学生的指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进而切实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让他们今后能够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但是就我国目前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现状来看,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教学中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工作能力的提升。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教学实践性研究已经迫在眉睫,接下来,我们就此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实践性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混乱。就目前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的教学现状来看,普遍存在实践性较弱的问题,究其原因为教学内容比较混乱。目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在开展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时都会采取以下两种教学模式:第一,教师会对课程内容进行划分,但是所划分的各个部分却相互分离,衔接性不够。由于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内容对于提升学前教育学生的专业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会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课程教学内容上,而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第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相互使用[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对强化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实践性有着非常显著的效果,同时对提升学生今后的工作能力也大有裨益。不过,就目前教学现状来看,很多教师设置的实践教学内容和理论知识存在严重不符的现象,这不仅不利于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实践性的强化,同时对于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也是非常不利的。2.教学方式单一。在我国目前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中,教师会对教材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并且也会通过案例解析来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强化理解,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后,学生还是会将所学内容逐渐淡忘。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在开展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时所采取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2]。虽然很多教师都会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辅助教学,但是却流于形式,并没有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还有的教师会采取案例教学法,但是却没有要求学生对案例进行详细分析,进而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二、强化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教学实践性的策略

  1.选择合适的实践性教学内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的实施能够帮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明确学前教育研究和实践这二者相互结合的重要性。但是在该课程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注重对学生社会活动设计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对于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不能很好地通过教学研究来对自身的教学方式进行合理调整,从而无法很好地适应学前儿童思想观念和发展需求[3]。针对这样的现象,学前教育专业在开展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实践课程时,应当要将教学研究和实践相结合,为学生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并通过实践设计、实践研究以及理论基础等内容来使教学变得更加全面,进而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教育研究能力的不断提升。2.加强对社会实践活动设计的指导。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内容更新迭代的速度也在不断提升,而只有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才能使他们今后更好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学前教育形势。因此,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社会认知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在目前学前专业教学中,学生的活动范围仅局限于校园,很少有机会进行社会实践,深入地接触社会,导致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普遍偏低。针对这样的现象,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实践活动设计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传授学生基础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帮助学生对社会现实进行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对社会实践活动进行设计。在具体的教学当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社会问题,并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找到解决方法,在此基础上,利用这些社会问题来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设计,以此来强化学生的活动设计能力。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提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实践性的关键。因此,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当多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并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质疑,通过师生协作的方式共同探索问题解决方案。在这种教学模式中,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非常有利。比如,在社会实践活动设计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共同参与其中,并让学生将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说出来,与老师、同学共同探讨,通过师生相互协作,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从而使学生实践活动设计能力得到有效提升。4.构建实训模块。构建实训模块是提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实践性的重要途径,在具体教学中,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将实训分为以下几个模块:第一,感知体验获取。教师为学生播放相关的教学视频,让学生对视频中的教学目标、教学环节等内容进行观察和学习,并将视频当中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式以及话术等进行记录,便于今后学习和工作中学习和借鉴[4]。第二,案例辨析。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针对教学内容搜集相关的实践教学案例,并引导学生对这些案例进行分析和评价,以此来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第三,实践练习。教师可以将教学活动的范围延伸到校外,带领学生走进社会,开展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并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记录和分析,以此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丰富工作经验。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到幼儿园进行实践体验,让学生对幼儿教育工作有着更加直观的认识和了解,以此来丰富学生的工作经验。

  三、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教学实践性,不仅能够帮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更好对学前儿童的行为习惯、思想方式以及发展规律等进行了解,进而有效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今后工作水平,同时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也具有显著的作用。因此,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应当清楚地意识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改进措施,以此来将该课程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从而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今后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前学前教育教学形势不断发展变化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刘婷.增强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实践性效果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8,393(51):270-271.

  [2]刘阳.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J].中国民族博览,2017,(11):78-79.

  [3]孟庆艳.师范院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实践性教学的反思与探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5):233-234.

  社会教育范文篇4

  以《2013年市教育局社区教育工作意见》和《镇2013年政府工作意见》为指导,以服务和服从于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以实施“教育富民”工程为抓手,以青虾名镇、畜牧名镇、生态名镇为目标,结合我镇的农业特色、资源优势和高效农业现状,形成“一线、五区、四产业”的总体发展格局,逐步建设我镇农业的“五大”区域特色,即形成接天目湖生态观光农业区,西部的水产养殖区,东部丘陵经济林茶果,南部的畜禽养殖区,中部的农产品深加工区;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动力,面向“三农”,稳步巩固成人教育,积极推进社区教育,以农村实用技术和劳动力转移培训为重点,积极开展各类培训,为建立农业现代化和加快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目标,为我镇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和谐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二、目标任务

  1、根据我镇社会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加强成人教育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积极创建市社区教育示范乡镇;

  2、完成各级各类培训34000人次;

  3、完善镇社区教育中心功能,进一步推进我镇社区教育工作;

  4、加强指导,进一步推进村民文化学校建设;

  5、高质量地完成应届初中毕业生“两后”培训与创业教育工作确保培训率和合格率均达到100%。

  三、主要工作及措施

  (一)对照我镇社会教育事业三年发展规划,加强我镇成人教育中心校的基础设施和文化建设,努力改善成人教育中心校办学条件,提高成人教育中心校的办学能力,满足农村成教事业发展的需要,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服务。逐步将成人教育中心校建设成镇社会教育培训中心、社区教育中心。

  (二)大力实施“教育富民”工程,加强各级各类社会教育培训

  培训工作是成人教育中心的基础和中心工作。教育富民工程是实施科教强镇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十二•五”期间农村工作的重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抓手。2013年,我们要围绕镇“十二•五”发展规划,结合镇党委、政府在二届二次人大代表会议上提出的奋斗目标,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出发,大力实施优化教育资源,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培训体系。按照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围绕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和城市化建设以及当地的中心工作、重大项目的实施,扩大培训规模,提高质量效益。力争使我镇的社会教育成为社区教育中心、科技推广中心和信息服务中心。

  1、继续做好新型农民培训。今年,我们要站在新的起点上,以开拓创新的理念,在新型农民培训工作上寻求新的突破。(1)坚持“三结合”,即培训与主导产业相结合,培训与农民需求相结合,培训与示范带动相结合;(2)做到“四抓”,即抓关键技术培训,抓关键农时培训,抓关键环节培训,抓关键问题培训;(3)加强“两到”,即技术人员直接到田间,技术要领直接到人。以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等技术培训推广单位、青虾养殖基地、金泉科技园、和平生态园、东升水产养殖等示范基地、农民培训基地等为依托,利用相对关键时期,采取举办专题班、致富能手现身说法、镇村干部和科技人员讲解等多种形式,加大对农民群众的培训工作力度。

  2、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突现实用性。今年,我们要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继续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对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上。在培训过程中,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注重学以致用,快出成效。通过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彰显“培养一批能人,带动一方百姓,搞活一片经济,富裕一村农民”的人才效应。在培训内容上我们务求针对性、实用性、指导性、前瞻性;培训方法上务求层次性、特色性、实效性、创新性。我们要一如既往地重点抓好下列三支队伍的培训。(1)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农村党员干部应成为农民发家致富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对他们的培训,可以直接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服务。(2)农村致富骨干培训。致富骨干是农村先富起来的典型,他们的成长史、创业史在当地最有代表性、最有说服力、最因地制宜。因此,他们的项目、经营之道最容易推广,产生辐射力。为了使致富骨干更好地成为农民发家致富的带头人,带领广大农民共同致富。今年我们要对我镇如塔山畜牧业养殖、东升水产养殖、金泉科技园等一批能掌握先进技术,具有一定生产规模,一定经济实力,有一定影响力的致富骨干进行更新、更高要求的培训,为他们不断做大做强提供服务,农业综合服务站要一如既往地为他们引进新项目,并进行实时培训,为他们提供全方位、全过程服务。更注重不断总结,及时推广。(3)农村经纪人培训。采取挂、靠、联的办法进行培训,校、企结合,村、校联办,走出去,请进来,为农村产、供、销服务,以不断培养科技型、法律型、实力型和劳务中介型的农村经纪人,从而进一步提高农村经济的运转效率,加快“两个率先”的进程,同时有力地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3、有效开展企业职工岗位培训。企业职工岗位培训是指企业为了实现自身和工作人员个人的发展目标,有计划地对全体职工进行训练,使之提高与工作相关的知识、技艺、能力,以及态度等素质,以适应并胜任本职工作。根据《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使用农民工的单位负有培训本单位所用农民工的责任”的精神,各厂矿企业单位都应把企业职工岗位培训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无论在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方式,还是培训投入上都要有切实可行的目标和方案。要建立科学的培训系统和有效的培训计划,要切实把握好培训的系统性、前瞻性和针对性,要制定适合企业的培训方法与技术。(1)把劳动力转移与岗位培训有机结合。对所有产、矿、企业单位招收的新职工,都要办班进行短、中期培训,真正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培训一个上岗一个。(2)把产品更新换代与职工技能提高跃升有机结合。每次企业上新项目前,都必须对职工进行培训,这不仅是老职工学习新技术的需要,同时对提高老职工的进取意识也大有裨益。(3)把实施“品牌”战略与提高职工的素质技能有机结合。平时对老职工也应不断进行在岗、轮岗培训,以不断促进企业生产的质量、效益的提升,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能力。培训的方法和技术要力求多样性,如课堂教学、视听技术(电视、录像、电影、录音带)、计算机辅助指导、情景模拟、学术会议与讨论、角色扮演、案例研讨、高级游戏、讲座、多媒体技术等。一切从需要出发,讲求效益。

  社会教育范文篇5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翻转课堂;构建策略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是小学教育发展的“主旋律”,也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思想品德作为小学课程体系中的重要课程,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行的重要途径。在传统思想品德教学中,僵化、枯燥的品德课堂,弱化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灌输性教育引导难以形成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改革亟待推进。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强调“生本”理念的践行,为学生搭建开放式多元化的课堂,促进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是有效品德教育实现的重要措施。在笔者看来,翻转课堂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中的构建,应切实开展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课前环节:立足教材、制作视频,展开自主学习

  翻转课堂的构建,着力于生本理念的践行。通过课前环节的自主学习,为课堂互动环节的推进,创设良好的前提条件。在课前环节,教师要紧扣教学内容,契合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制作10分钟左右的短视频,用于学生的课前自主。短视频内容包括了教材的主要内容,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对知识进行自我的认识与理解。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自学可能会遇到问题,对于知识内容的不理解、疑问等,都可以成为课堂互动的驱动因子,成为教与学互动开展的重要课堂资源。因此,视频的制作十分重要,要求教师一是要把握教学重点内容,能够以视频自学的方式,实现学生有效自学;二是契合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以视频自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三是课前自学是学生形成知识理解,并发现问题、产生疑问的过程,视频中“问答”情境的创设,可以更好引导和激发学生自学欲望,为课堂互动教学的搭建,创造良好条件。

  二、课堂环节:以生为本、课堂互动,促进有效学习

  课堂互动式开放式课堂教学的体现,也是生本理念的具体践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基于学生自学的情况,展开多样化教学。通过情境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实现教与学的互动性。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问题、疑问,可以成为课堂教学的驱动因子。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中,解决问题,进一步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对于小学生而言,互动式品德课堂的构建,应注重课堂的丰富性,通过游戏互动、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通过生活化的情景体验,去更好的感知知识,将知识内化成为思想行为。例如,在“生命需要呵护”的课文教学中拓展出“我们的生命”的德育教学,学生们在自学中对于“生命的伟大”缺乏理解,在他们的生活视域中,“生命的伟大”没有具象的体现。为此,教师在课堂互动中,为了更好阐述并强化学生的理解,教师组织开展了的情景教学,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扮演“孕妈妈”。孕妈妈在家庭生活中,为了孕育健康的小生命,付出了太多、太多。孕妈妈需要吃很多很多的饭,确保小生命的发育;出行需要小心翼翼;上下楼梯很吃力;晚上睡觉经常醒来……通过角色的扮演,让学生们懂得“生命的伟大”,更加懂得父母的艰辛。因此,在课堂互动中,不仅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让学生懂得“感恩”,将感恩教育渗透其中,并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课后环节:归纳总结、拓展学习,巩固学习成果

  课后环节是翻转课堂教学的重要部分,是提高教学质量、巩固学习成果的重要环节。在思想品德教育中,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形成自我的思想认识。思想品德教育在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并内化成为行为规范。因此,一是教师立足教学内容,对课堂知识进行全面梳理,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在归纳总结中,更好地体现品德教育中的思想价值元素;二是立足课堂互动的学习成效,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同时,也可以通过自我的生活实践,去习得思想品德知识。如,在“珍惜我们的生命”的课文教学中,拓展出“家人的爱”的德育教学,教师将课堂延伸至学生的家庭生活中,让学生带着这一德育主题,去观察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总结;三是以学生为主体,展开课堂讨论,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去更好理解知识,并培养发散思维的空间。对于小学生而言,对于思想品德中行为规范、思想品质的认识比较狭窄,但通过正确的引导,并逐渐的培养,可以在思想行为上内化成为一种不自觉的行为习惯,影响其一生。

  总而言之,小学生处于个性发展的特殊阶段,品德与社会教育的有效开展,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行的重要途径。在笔者看来,翻转课堂在小学品德教学中的构建,是对传统教学方法及理念的创新,为品德教学创建了开放式多元化的课堂环境。通过课前环节的自主学习,激发并促进学生的兴趣;基于课堂环节的互动教学,盘活品德课堂,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依托课后环节的教学拓展,巩固学习成果,实现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章欣.基于任务的汉语翻译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5(04)

  [2]刘晓艳.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教书育人(理论版),2017(06)

  社会教育范文篇6

  “仁·爱晚晴”突出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相结合,计划5年完成,通过实施以下3个计划,以应对急速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建设“预防为主,积极老化以及和谐社会”,进行全面和系统的教育。1“仁·爱晚晴”培训计划“仁·爱晚晴”培训计划由澳门镜湖护理学院主办,与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澳门工会联合总会及澳门失智症协会联合开展,并借助香港中文大学那打素护理学院以及香港老年认知障碍症协会技术力量举办的一项跨学科专业培训计划,旨在为市民大众、非正规护理老年人者或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医护人员及社会福利界专业人员,提供一般性及专业性的老年学教育。1.1培训目标促进公众对人口老龄化的关注,提高公众对老年人的社会及医护服务需求的认识,培养公众对人口老龄化的正确认识;对非正规老年护理工作者进行老年护理基本知识和技巧培训,使其能够应对日常老年护理工作;提升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医护人员及社会福利界专业人员的老年护理专科知识,为老年人群提供更高质量的跨专业服务。1.2培训主题结合老龄化社会的需求以及澳门本土文化的特色,“仁·爱晚晴”培训计划涵盖以下5个主题,包括:健康老龄化及代际关系之凝聚;老年人的心灵照顾;慢性疾病处理及临终关怀;老年人失智症之预防及照顾;社区及院舍的老年人照顾[8]。1.3培训对象包括对老年护理知识感兴趣的所有市民大众;非正规及家庭照顾者,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需要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照顾的人员,例如:老年人的家人、邻居、朋友、保姆及义工等;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医护人员及社会福利界专业人员,例如:医生护士、社会工作者、临床心理学家、职业治疗师、物理治疗师等。1.4培训形式①市民大众培训:电台广播、展览、讲座、网站、教育单及小册子、嘉年华会;②非正规及家庭照顾者培训:讲座、网站、参观老年服务机构、自助小组;③医护人员及社会福利界专业人士培训:网上自修课程、专题讨论会及个别指导、临床实习。2“仁·爱晚晴”社区服务计划1创建记忆中心检测常见几种老年人认知功能评估量表的信度及效度,并进一步确定适合澳门本土使用的认知评估工具;评估用户对记忆中心的认同、接受情况,并进一步探索创建记忆中心的可行性及运作模式。2建立失智症电话服务热线面对整个澳门地区开展服务,通过分析失智症电话服务热线使用情况,评估澳门社会对失智症需求的内容、种类等情况;评估用户对失智症电话服务热线的内容、方便性、态度的意见,并进一步探索创建失智症电话服务热线的可行性及运作模式。3提升日间护理中心工作内涵澳门现有3所护理中心要进一步完善,提升护理中心提供的老年失智症患者及其家人的服务内容及类型;评估具澳门本土文化特色的社区支持服务对老年失智症患者的效果;评估非正规及家庭照顾者培训内容及模式对老年失智症患者家人的效果。3“仁·爱晚晴”学者培养计划为了培育社会老年学的出色学者,提升澳门老年护理专业界的学术水平,“仁·爱晚晴”定期举办科研培训工作坊,邀请老年学学者担任导师,包括香港中文大学那打素护理学院、香港认知障碍症协会、新加坡失智症协会、澳洲UniversityofNewSouthWales与国际失智症协会(Alzheimer'sDiseaseInternation-al,ADI)等。让来自不同学科、不同专业、跨职系的学者参与,建立跨专业学术团队,对象包括医生、护士、社工、院舍负责人、心理学家、职业治疗师、物理治疗师等。

  二、项目实施的阶段性成效

  经过一年半的努力,培训计划已按进度完成,举办了6场公众讲座及4场照顾者培训工作坊,出席达548人次,活动参与者包括社会大众、失智症照顾者、社会服务工作者等,参与者对活动正面评价较高。同时把所有的公众讲座及照顾者培训资料上传到专门设立的网站,供社会各界人士自学,并参与网上有奖问答,有超过2300人次参与,取得显著的社会效应。同时亦开拓社会福利界专业人员网上自修课程,有近200名专业人士参与。期间必须出席专题讨论工作坊,包括失智症个案会诊工作坊、人本照顾工作坊等,协助学员巩固所学知识,以便应用于澳门的社会褔利及医疗体制内。同时学员经过网上考核以及撰写相关学术论文,对115名全部合格的学员颁发证书。同时开展多项关于失智症的研究,包括“澳门居家失智症患者家人的照顾负担”以及“澳门初期老年失智症患者的社区筛选”,以便更了解失智症在澳门的具体情况。此外,进一步选派师资外出临床实践、进修学习,包括香港中文大学那打素护理学院“流金颂”培训计划、香港认知障碍症协会、澳洲UniversityofNewSouthWales、ADI的伦敦AlzheimerUniversity,参与各项国际学术组织及会议交流经验,更好地发展防治失智症的工作。

  三、体会

  社会教育范文篇7

  关键词: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改革;职业教育;学生中心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其课程目标主要是培养了解社会教育对幼儿的重要意义、能够获得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的知识技能、能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科学地组织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学前教育人才。社会教育的内容涉及三方面:自己与自己的关系———自我概念的教育;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人际交往的教育;自己与社会的关系———社会规范与社会文化环境教育。“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对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具有重大意义。

  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1.1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自身社会性发展不足。对于学前儿童的社会教育来说,成人通过言传身教激发幼儿的模仿观察学习是最直接有效的社会教育方式之一。然而,令人忧心的是,目前我国大学生自身社会性发展水平不容乐观。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有16%~25.4%的大学生存在一般心理问题,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近年来已占比我国总的大学生人数的30%。[1]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就其内部来说,是个体心理机能失衡;就其外部来说,是个体社会性发展不良。[2]试想,如果由自身社会性发展不良的教师对学前儿童进行社会教育,又怎么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通过五点量表对学前教育专业396名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请他们对社会性发展进行自评。调查结果显示,准幼师自我评价平均得分为3.27分,人际交往自评平均得分为3.32分,集体归属感自评平均得分为3.4分,总体自评分数均不高。另外,谈到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的期待时,62.3%的同学均提出“希望从课程中获得更多人际交往、社会适应方法及策略的支持”,因此,“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亟须关注学生自身的社会性发展,应及时进行改革与补充。1.2课程教学现状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研究表明,高职院校学前专业学生的课程学习兴趣不足。大部分学生对学习目的和意义没有正确的认识,他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很难保持思想和行动上的一致,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情绪体验不足,对学习的喜爱程度不够,负面感受较多。[3]与此同时,“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的教学也存在知识点繁多,对课程目标和内容的把握不足,重视知识与技能训练,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课堂实践训练单一,缺少系统性、层次性、应用性等问题。[3]针对以上问题,亟待通过课程方法改革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程质量。[1]

  2由“育己”到“育人”的社会教育改革路径探索

  2.1联系社会现象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重要意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引领着其他课程领域的价值方向。“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课程旨在培养身心健康的幼儿,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培养目标包含培养促进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人;“学前儿童语言”课程旨在培养善于倾听与表达、阅读与书写的幼儿,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培养目标包含培养表达真诚与善意的人;“科学教育”课程旨在培养爱科学、善探究的幼儿,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培养目标包含培养具有科学伦理的人;“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旨在培养幼儿感受美与表达美的情趣与能力,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培养目标包含培养学会体验与感受人性之美的人。当“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开始与社会现象建立起联系时,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重要意义。例如,将亚马逊森林大火与人类的命运相结合,思考人与社会的关系;开始从网络暴力、校园暴力思考人与他人的关系;开始从低自我评价、怀疑迷茫的心理状态来思考自己与自己的关系。感受到课程与生活的实际联系及意义是学好“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的基础。2.2以学生为中心,丰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教学目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为: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与内容;理解和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一般规律;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原则、途径和方法,提高设计和组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中道德规范、交往适应、文化环境及非专门化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能力;能通过幼儿园一日生活和游戏初步设计开展幼儿常见社会行为问题的干预和矫正等。[2]以上的课程目标并未提及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自身社会情感、社会认知、社会行为的发展,忽视了真正的教学对象———学前专业学生的需要与兴趣。这样会导致学前专业学生在未来无法为幼儿言传身教,无法胜任幼师岗位。因此,“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需要丰富教学目标,使教学内容兼顾该专业学生自我意识、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要求他们学习社会性发展的方法策略,接纳自己、发展自身的社会性,同时也要教授学生社会交往与适应的策略。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课程学习中提升自我社会性水平,进而在幼儿教育活动中为幼儿言传身教,从实践“育己”,迁移到“育人”。2.3联系真实社会性发展困境,深化课程内容。将学生自身生活面临的社会性发展困境以及未来工作岗位中可能会面临的真实社会教育问题(即幼儿园中的社会教育困难情境)引入课堂,有利于增强课程的趣味性与实用性。例如,将与父母有效沟通的方式,建立友谊的方法,认识与克服恐惧、正确与他人共情的方式,迁移到指导幼儿园家长进行科学的亲子沟通、幼儿交往冲突的介入与指导、幼儿违规行为的解决策略、幼儿安慰行为的产生与指导中。这些真实的社会问题都与学生当前的生活以及未来的工作息息相关,当与学生自身息息相关的问题成为课程内容时,课堂效率也会随之提高。2.4重视案例分析与情境体验结合的教育方法。语言与非语言表达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必要技能,在课程中可以鼓励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将案例重现,案例分析与情境体验相结合的互动参与式教学有利于课程教学的生动化。参与式情境表演在增加课堂趣味性的同时,也将学生代入了“教师”与“幼儿”的模拟情境,有利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提高移情能力,并能更真实地感受到幼儿的困境及教师教育的实际困难。通过表演实践解决问题,有利于促进学生能力目标的达成,其相对讨论分析解决策略,更能直观、生动、有效地解决问题,也更有利于学生在未来生活及工作情境中的知识迁移及应用。[3]2.5挖掘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多维社会教育途径。学前儿童的社会教育蕴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不论是生活活动、集体教学活动、游戏活动、节日娱乐活动、家园合作活动,还是环境创设活动,都可作为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活动途径。如幼儿在进行人际交往活动时,在生活活动中与同伴相互帮助、在教学活动中讨论人际交往策略、在游戏活动中练习人际交往的技能、在节日娱乐活动中丰富人际交往的情感、在家园合作中增进亲子关系、在环境创设中给予幼儿无声的人际策略支撑等。同样,只有当学前专业学生理解了一日活动皆可促进幼儿社会化发展之后,他们才能够在大学生活情境中进行实践学习。2.6重视课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社会性发展策略。课堂中的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人际交往类社会实践。教师在课堂中通过强化、移情等丰富的社会教育方式与正面引导,帮助学生增强积极的自我意识。通过课内外小组交往合作、人际困惑解析等方式促进生生间的人际交往,通过讨论与提供方法策略促进学生为社会适应提供支持,本身就在生动演绎着社会教育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实际情景、感受教师在人际交往中的情感、行为与策略对自己及他人带来的影响,潜移默化地模仿教师对自己的社会性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教育方法,在未来的教育中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进行方法的迁移,有利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进行自我社会性发展的同时,获得支撑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认知与能力。

  社会教育范文篇8

  一、转型与发展:

  无锡开放大学建设成果和面临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无锡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无锡社会教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当前,面对经济的转型和产业的升级,无锡市广播电视大学虽然具有开放大学性质,但办学模式还不够开放,还不能完全满足社会个性化、特色化的学习需要,因此,无锡开放大学建设势在必行。1.无锡开放大学建设取得的成果无锡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社会教育的实施和推进,早在2007年就下发《关于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实施意见》,提出“积极探索在无锡市广播电视大学的基础上筹建无锡市开放大学”。《无锡市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提出“以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为基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整合各类高等教育资源建立开放大学”。无锡电大迄今培养了各类毕业生10万3千多人,完成各类社会培训和考试服务90多万人次,为无锡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贡献了7个百分点。学校根据“以社会教育为重点”的办学理念,建成全省首家市民学习中心,编写社会教育特色教材,参与和指导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为相关行业、企业提供技能培训等服务。搭建的“无锡市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正式运行,被教育部授予“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示范基地”,无锡开放大学一站式学习支持服务中心基本形成。学校打造“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无锡中心”,采取“自建、整合、引进、共享”等多种方式,集聚了一批满足无锡开放大学开展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以及广大市民所需要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包括课件、期刊、教学视频资源共10TB,其中500G的学习资源已经对外开放,供市民免费使用。2.无锡开放大学建设面临的问题根据《2011年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年,无锡市户籍人口467.96万人,常住人口643.22万人,生产总值6880.15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0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63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438元,各项指标都处于全国前列。然而无锡常住人口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只占14.45%,拥有技能劳动者48.22万人,还不能满足经济转型和快速发展的人才需要,社会教育任重而道远。无锡社会教育资源相对分散,以学历继续教育为例,有电大开放教育,也有成人高考、自学考试和普通高校的网络教育等;技能培训也是如此,有行政机构组织的培训,也有行业协会、大专院校、民办机构组织的培训,资源项目丰富,但也庞杂重复。社会教育没有统一的组织和监管,学习者没有明确的指导和引领,面对培训市场要么望而却步,要么不知所措。社会教育课程资源还不足,很多社会教育从业者的思维还是停留在学历教育的课程设置上,没有从提升人民生活幸福指数的角度去开发课程。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老年人的继续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人员和力度匮乏。社会教育师资没有完全释放,从事学校教育的教师向社会教育转型还需要一定时间和努力;社区工作者缺乏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授课质量不高。社会教育理论研究还不足,一方面为社会教育提供有效的建议和指导较少,另一方面与无锡经济、社会发展结合不够紧密。无锡开放大学建设必须要直面问题,认真寻求解决路径,才能获得全新的发展。

  二、传承与开拓:

  无锡开放大学建设的持续推进学校是推动社会教育的主要机构。无锡开放大学要办成有地方特色、文化底蕴的高等院校,就必须继承和发扬无锡社会教育家的优良传统,以续写历史的荣誉感,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在传承中发展,在创新中开拓,大力促进公民全面发展与社会和谐进步。1.坚守一个梦想民国时期的无锡社会教育家以“教育救国”、造福乡梓的理想和信念,全身心投入到社会教育工作中。他们深入农村社区,直接面对民众,倾听和调研民众需求,以提高民众文化水平为己任,无怨无悔,矢志不渝。当时的社会教育虽然存在着历史局限性,但是社会教育家的努力奋斗的精神和实际有效的方法是值得开放大学建设者学习和继承的。无锡开放大学建设者应该坚守建立全国领先的市级开放大学这个梦想,促进无锡市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以及“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形成。俞庆棠说:“社会教育既建筑于民众生活之上,就应具有推进社会的力量。”无锡开放大学建设者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正确认识社会教育的价值,树立一切为了学习者的责任心,主动深入社区、企业,了解群众学习需求,开发学习资源。无锡开放大学建设者还应该放眼长远,主动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社会教育经验和成果,奋力引领无锡社会教育的发展,为学习者创造更广阔的空间。2.立足一个地区民国时期的无锡社会教育家的教育实践主要立足无锡,除了开展识字、技能等教育外,还作了“地区自治”的尝试,建立农村合作社,举办农民信贷所,当时无锡工商业、教育事业空前繁荣。江苏省立教育学院、中国社会教育社最后都迁至无锡,并向外推广成功经验,可以说无锡是江苏社会教育的策源地。无锡开放大学是一所市属高等院校,义务和责任上就应该立足无锡,围绕建设教育和人力资源强市的目标,完善教育服务体系,强化教育服务社会功能,为无锡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服务。无锡开放大学建设者应该结合无锡产业转型和升级,着力开发一批具有地域特色,满足无锡市民需要的优秀课程和培训项目。立足无锡,不代表固步自封,无锡开放大学必须接受国家开放大学、江苏开放大学的业务指导,加强与兄弟开放大学的沟通和联系,吸收国际先进经验,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加强数字化学习资源和终身学习服务平台的建设,努力探索新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力争在江苏乃至全国开放大学办学系统中勇创一流。3.培养一批名师以俞庆棠、高阳为代表,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孕育和引进了一批名师,傅葆琛、李蒸、孟宪成、雷沛鸿等等,都是全国知名的教育家,这些名师的理论与实践除了对当时民众教育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还对全国社会教育起到了带头作用。无锡开放大学要在社会教育上取得成绩,在无锡占据社会教育主导地位,必须培养一批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教师,成为学校的代言人、社教研究的带头人。首先要爱岗敬业,继承无锡社会教育前辈的奉献精神,以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为己任,胸怀民众,胸怀祖国,为提升全民素质贡献力量。要有团队精神,与同仁积极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其次,要具有课程开发能力。课程开发有广度、深度和速度的要求,教师要能根据社会发展规律,准确把握市场脉搏,开发适应人民需要的课程。最后,要有较强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的能力。理论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是同样重要的。教师除了能上好课,还要会技能,更要会总结、会科研,才能吸引学习者。无锡开放大学还应该广泛吸纳普通高校及社会各行业中具有丰富教学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士参与开放大学的学习辅导和资源建设。4.建立一个机构在民国时的无锡,如果说江苏省立教育学院是开展社会教育的主基地,那么中国社会教育社则是社会教育的成果展示和对外联系的平台。无锡社会教育家的科研和实践成果通过中国社会教育社对外展示,吸收专家意见和建议,逐渐丰富和完善。中国社会教育社的成员来自四面八方、不同岗位,有社教专家,也有行政官员,更有如钮永建这类民国元老。因此,无锡社会教育家与政府、教育界的联系十分紧密,无锡社会教育的发展得到了各方的关注和重视。无锡开放大学也必须建设一个科研、推广、外联相结合的学术机构,广泛吸收校内外人士参加。通过建立机构,加强系统联系,互通有无,对各社区学习中心进行业务指导与统筹管理;与普通高校的优势互补,探索学分银行建设机制;组织理论研究,规划课程安排,促使教育教学科学有序开展;展示成绩,争取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机构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职能分配和工作规划都要科学有序,于工作中逐渐明确完善。民国时期无锡社会教育家的实践促进了地方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他们的理念在当时具有前瞻性和代表性,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他们敬业奉献的精神,全情投入的态度,科学实际的教育理念是无锡社会教育史上宝贵的财富,值得当下开放大学建设者学习和借鉴。

  作者:吴学峰马国云单位:无锡市广播电视大学

  社会教育范文篇9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民办高校

  一、引言

  我国民办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往往注重办学经费的来源、办学体制的优化和办学规模的扩张,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不够,办法不多,缺少对民办高校学生自身实际的分析,使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我国民办高校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但在许多方面还不够完善。其中,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阻碍发展的瓶颈。无论是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需要,还是为实现高教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或是为促进民办高校特色发展的需要,都要求对思想政治工作予以高度关注。因此,建立真正适合民办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必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特点与优势

  如果说教育是“树人之本”,那么家庭教育就是“教育之源”。在全人指导的终身教育和造就人才的启蒙教育中,家庭教育的独特作用不可替代。现今时代,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功能不断增强,但任何组织或机构都难以动摇和取代家庭对子女的教育地位。家庭教育的优劣对子女理想信念的确立有至关重要的影响。重视家庭教育,不仅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的需要,也是完善自我和健全人格的需要。[1](P.41-43)学校教育是由教师依据教材,在教育大纲的规范下和教育方针的指导下,全面地进行知识传播,系统地进行人格培育,是个人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1](P.41-43)随着教育改革的稳步推进,学校教育备受关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更多地体现着家庭期盼和社会期待。学校教育是主课堂、主渠道,是学习道德准则、文化知识、价值取向和社会规范的重要基地,决定着个体社会化的性质和水平。[2](P.92-101)社会教育是除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以外其它所有教育的统称。社会教育的发达程度是社会先进与否的关键性指标,也是未来社会主要的教育形态,与思想政治教育休戚相关。[3](P.54-55)社会教育既是家庭教育的延伸和补充,也是学校教育的超越和拓展,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平台和依托,有效减少认知的臆断性和片面性。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比,社会教育对个人的影响作用有明显的强化趋向和扩大趋势。[4](P.61-63)

  三、构建“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

  筑就学生的精神支柱,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生品质、道德和思想的形成是其社会化的过程,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教育效果等方面各具特点。在家庭有长辈的言传身教;在学校有教师的释疑解惑;在社会有风气的感染熏陶。所以,应构建“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充分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功能,共同致力于思想政治教育良性互动的局面。宏观层次和范围,即社会内部的思想政治教育。CENTURY应有效发挥和充分利用社会教育的优势,健全经济、法律、行政等配套政策和措施。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使社会各界牢牢把握正确导向,积极开发教育资源,弘扬主旋律,汇聚正能量,切实承担起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责任。[5](P.82-83)中观层次和范围,即学校内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校教育涉及的对象和内容非常广泛,要树立全员育人的观念和德育首位的意识。将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将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相结合,将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相结合,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5](P.82-83)微观层次和范围,即家庭内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坚决改变长期形成的“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观念,应坚决摒弃“高教独立”思想的影响。营造家庭的和谐氛围,优化成员的人格形象。从根本上,将关心子女的入学和就业问题,转变成培养子女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5](P.82-83)“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是以学校教育为中坚,教育触角延伸到微观层次和范围,教育视野扩展到宏观层次和范围,一面联系家庭教育,一面协调社会教育,构建层次分明、兼容并蓄的教育格局。该格局中,以学校为桥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在引领家庭文化、共享社会资源的同时,集合思想性、服务性、参与性和辐射性,形成耦合效应,达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一体化的目标。

  四、凝聚“学校主导”的思想政治教育合力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人们已经认识到,家庭、学校、社会任何一方出现缺失,都会造成思想政治工作的衔接断裂;任何两方联系脱节,都会导致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益下滑。家庭是以成员间的思想交流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学校是以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来提高思想意识和行为品德;社会是以司法公正、风气廉洁、治安稳定来维护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和效果。所以,应凝聚“学校主导”的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科学配置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资源,共同承担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家庭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合作。应努力寻求两者在思想与观念上的契合与支撑,应努力探索两者在方法与方式上的统一与协调,应努力畅通两者在沟通与交流上的渠道与途径。[2](P.92-101)加强家庭与学校的配合与互动,如通过人文讲座、主题教育、文化论坛等方式,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优势互补。[6](P.55、193)学校与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合作。应着力化解社会对学校教育成效的抵消作用,最大限度地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2](P.92-101)努力挖掘社会的德育资源,广泛争取各界的大力支持,切实为青年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如通过社会实践、就业实习、媒体宣传等方式,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扬长补短。[6](P.55、193)社会与家庭的思想政治教育合作。应加强家庭美德与社会公德相融合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家庭小环境应倡导尊老爱幼、男女平等、邻里和睦等文明行为,社会大环境应提供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活动平台。[2](P.92-101)如通过参加志愿服务、瞻仰革命遗址、素质拓展训练等,促进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协作贯通。[6](P.55、193)“学校主导”的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是以学校教育为主导,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会教育为依托,一面与家庭教育优势互补,一面与社会教育扬长补短,凝聚方向一致、强大持久的教育合力。该合力中,以学校为阵地,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倡导青年学生在积累文化知识的同时,传承家庭美德,完善思想道德,强化社会公德,形成叠加效应,达到家庭、学校和社会协调合作,走和谐发展的德育之路。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多年来,民办高校在制度建设、模式探索、机制协同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教育实践。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教育活动的三种主要形式,既相对独立又密切关联。应遵循适应性与方向性相结合、能动性与客观性相结合、实践性与理论性相结合的原则,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在时间上统筹兼顾、在空间上循环联接,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在新形势下,积极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和新途径,紧扣当前实际,反映时代特征,稳扎稳打,善作善成,组建教育联合体,焕发教育新活力,促进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

  作者:姬常平 吴璇 单位:哈尔滨剑桥学院 东方剑桥教育集团

  参考文献:

  [1]黎军,张大玲,张堡.论现代教育中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作[J].高等理科教育,2003,(S1).

  [2]杨雄,刘程.关于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合作的思考[J].社会科学,2013,(1).

  [3]贾艳霞,冯文全.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现状探析[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1(2).

  [4]余国政,陈咏梅.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贯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的反思与重构[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5]甘均良.试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机制的价值功能及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2007,(5).

  社会教育范文篇10

  ***

  历史是人类生活和斗争的记录。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一部美育的教科书。在历史教学中实施美育教育的原则,既是从学科特点出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也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客观要求。

  人的社会活动领域无限广阔,社会生活方式多种多样,到处充满着可供审美的对象。美,从形态上看,通常可以分为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三大类型。本文着重就历史教学与社会美的教育问题,谈点看法。

  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美,经常表现为各种积极肯定的生活现象。马克思说过:“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美不仅根源于实践,而且本身就是实践的最直接的表现。历史学科的社会美往往是以历史人物为中心,并且通过历史人物的言行举止所显示出来的美。历史教学中的社会美教育常常和德育结合在一起,表现为美德教育。古往今来的风流人物,多如繁星的民族精英,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璀灿思想和精神风貌,是我们进行社会美教育的极好教材。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历史教科书中所包含的社会美教育的内容,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挖掘。

  一、挖掘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

  人的美包括人体美和心灵美,而起决定作用的则是心灵美。爱国,这是心灵美的最重要的表现,也是社会美教育最基本的内容。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中华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同时又是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千百年来,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和国家的繁荣、昌盛,多少志士仁人前仆后继,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正气歌。从驱逐倭寇的戚继光、收复台湾的郑成功,到虎门销烟的林则徐、血洒疆场的关天培,他们的民族气节是何等的忠贞;从与舰共存亡的邓世昌、以身殉国的丁汝昌,到甘愿为变法而捐躯的谭嗣同、“为天下人谋永福”而献身的林觉民,他们的爱国义举是何等的豪壮;朱自清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抗战期间毅然留起了胡须,拒绝为侵略者和汉奸演出,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在狱中怀着满腔热血写下的《可爱的中国》,成为后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

  这些爱国者和革命者,尽管他们所处的时代和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但在他们身上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一致的。正是因为有了他们这种不畏强暴、不甘屈服、百折不挠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国才没有在历次面临的严重危机中亡国;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前仆后继、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才有了我们的今天;也正是这种爱国主义情感,成为我们今天实现腾飞,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的精神支柱。

  同样,在世界史上,无数英雄人物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自由而奋斗不息。从被法国人民誉为“奥尔良姑娘”的抗英英雄贞德,到出生入死,帮助黑人奴隶获得自由的塔布曼,从美国的开国元勋华盛顿、杰佛逊及其所起草的《独立宣言》,到印度国大党领袖甘地倡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土耳其凯末尔党人制定的《国民公约》,无不洋溢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都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其表现可以是惊天动地的壮举,也可以是默默无闻的奉献。在今天和平建设环境中,作为一名中学生就是要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维护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四个现代化贡献聪明才智。

  二、挖掘理想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人本身的美是社会美的重要表现。人的美和理想是紧密相联的。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或者说是对未来的憧憬、向往和追求。陶铸同志在《崇高的理想》一文中指出:“理想是有社会性、阶级性的。……一个人的理想,是为多数人的利益,为社会的进步,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也就是说,合乎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就是伟大的理想。”

  青少年时期正是世界观形成时期。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人生观教育,帮助他们逐步树立起远大的革命理想,特别重要。毋庸置疑,历史教学同其他学科教学一样,都担负着这一任务。

  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无数史实雄辩地说明,古往今来,一切有作为的人都是具有远大理想的人。马克思在中学毕业论文《青年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道:“我们选择职业时所应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在青年时代就立志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己任。在学生时代就决心“为中华的崛起”而学习。大发明家爱迪生说过:“我的人生哲学是工作,我要揭示大自然的奥秘,并以此为人类造福。”他们理想的共同点都是为民族、为人类谋幸福,这是多么崇高的理想。

  共产主义理想是人类最崇高最伟大的理想。为了实现这一理想,无数先烈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他们的光辉业绩,永远载入史册,激励后人。

  利用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理想教育的内容,对青少年进行理想教育,要帮助他们克服两种倾向,一种是片面强调自我,另一种是胸无大志,缺乏远大的理想。要教育他们处理好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贡献与索取的关系。历史教学要通过大量的史实,引导学生从优秀历史人物身上吸取营养,从小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的理想。要使青少年逐步懂得: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人总是受社会制约的。因此,个人的理想、抱负是以国家、社会的需要为基础的,个人只有为社会、为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才能得到社会和国家的承认,才能得到应有的尊重,自我价值才能得以实现。

  三、挖掘道德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

  道德,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调整人们之间行为的规范和准则。康德说:“美是道德的象征。”俄国著名文艺批评家别林斯基说:“美和道德是亲姊妹。”由此可知,美和道德密切相关。

  中学历史教科书告诉我们,中华民族素有注重道德修养的传统,历来强调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具有良好道德的人。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优秀的思想成果是我们需要继承和发扬的。儒家历来重视修身养性,孔子主张“温、良、恭、俭、让”,“克己”;孟子强调“善养浩然之气”;诸葛亮重视“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刘备则主张“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等等。他们莫不认为注重道德修养是做人之本。中国古代有许多清官,廉洁奉公、忧国忧民,受到历代人民的敬仰。明朝兵部尚书于谦两袖清风,为官清廉;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岳飞强调“文官不爱财,武官不惜死”等等,都表现了高尚的道德情操。

  平凡小事,如赡养父母、尊师敬友、乐于助人、大公无私等等,一旦表现出高尚的情感和情操来,就极为感人。正是雷锋、朱伯儒、孔繁森等这样平凡而伟大的人物,他们的行为所表现出的高尚情感和情操,汇成了时代的新风尚。

  从历史的角度审视,我们可知,社会主义道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发展的必然结果,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进步、最高尚、最美好的道德。社会主义道德提倡的集体主义,它与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三纲五常”、“忠孝节义”,与资本主义的道德规范“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有着本质的区别。在我国,集体主义的原则要求是: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利益必须服从集体利益。历史教科书中道德教育内容的深入挖掘,必定有利于青少年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以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做一个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

  四、挖掘科学品格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为科学献身的精

  神

  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一般认为,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要尊重规律,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实际上,社会科学领域也同样如此。

  古今中外,无数思想家、科学家追求真理,献身科学,促进了人类事业的进步与发展,历来受到人们的尊敬,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历史教学中努力挖掘科学品格教育的内容,从而培养学生献身科学的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热爱科学、刻苦求知的敬业精神。马克思将自己的毕生精力献给了人类的解放事业,他从研究商品入手,解剖资本主义社会,写下了《资本论》这部巨著,为无产阶级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司马迁踏遍祖国各地,历尽艰辛,虽受腐刑之辱却矢志不渝,写成了史学巨著《史记》;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呕心沥血27年,三易其稿,写成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古罗马科学家普林尼为了实地考察维苏威火山而献出了生命;近代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经过长期的观察和考察,创立了科学进化论;居里及其夫人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依靠简陋的实验设备,经过长期的辛勤劳动,终于发现了镭,开辟了科学世界的新领域。许许多多的史实告诉我们,在探索科学的道路上,只有像他们那样一丝不苟、孜孜以求,乃至献出宝贵的生命,才能有所建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今世界,我们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科学,需要人才,青少年一代,从小就应该立志献身科学,献身祖国的四个现代化。

  第二,敢于坚持真理、捍卫真理的无畏精神。坚持真理、捍卫真理,需要勇气,有时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历史上许多思想家、科学家为了坚持真理而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革命烈士夏明翰面对刽子手的屠刀英勇就义:“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思想家和科学家布鲁诺坚守“日心说”,虽被宗教裁判所监禁7年而毫不动摇,最后被教会处以火刑,临刑前他在火堆上高呼:“火不能征服我,未来的世纪会知道我的价值。”这是何等刚烈!在探求科学奥秘、寻找真理的道路上,需要这种大无畏的精神。

  社会生活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社会美的表现形式也是多方面的。历史教科书中所包含的社会美教育的内容也不限于以上几方面。深入挖掘内容,进行社会美教育,是历史教学的长期任务。

  实施历史教学中的社会美教育,在方法上除了应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程序、优化教学过程外,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应着重从两方面入手:

上一篇:英美丧尸剧的戏剧冲突与价值内核比较——以《行尸走肉》与《复生》为例
下一篇:妻子与50位男性约炮,丈夫现场拍摄放网上售卖,只为赚大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