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湾区晚会到“蔡徐坤塌房”?频频暴雷的偶像,到底有什么用

栏目:游戏资讯  时间:2023-07-14
手机版

  文|令狐伯光

  最近中国娱乐圈的事情还挺多的,先是“大湾区晚会”华晨宇,王一博等明星表现不佳。再到最近顶流蔡徐坤塌房事件。每次这种事情就是网络一边狂欢的时候,一边怀念以前港台明星之类的。

  这个时候问题就来了,内地到底需要偶像吗?

  

  很多人不知道,内地乐坛早期官方走民族,民歌戏曲就是龚琳娜那一波艺术家;80年代崔健开创摇滚,到2000年地下摇滚十年,再到2010年后万能青年旅店的独立乐队,以及现在独立乐坛。

  内地商业歌手前期那英,王菲都要去港台发展,本土掌握平台和资本是从“超女”“快男”开始,但都要靠港台特别是台湾的幕后制作专辑,这在2012年《中国好声音》时期者是如此。

  

  然后就是同时代我们熟悉的韩庚宋茜,归国四子和三小只的韩国归来,再到《偶像练习生》《创造101》本土偶像产业发展,乱象相信不用讲了。现在就是内地自己偶像产业被摁死了,之前那一波进的进去了,人品差的人品差。

  

  2018年过后那一波本土偶像本来积累就短,同时实力还更烂。港台偶像真成昨日黄花,感觉都没人捧了。日韩偶像也在走下坡路,积累倒是很厚,但国家之间壁垒感觉很困难。

  最后办法就是建立我们自己的偶像产业,这不就回到前几年“偶像选秀”是怎么死的问题,再到国内偶像频繁塌房的问题了吗?

  

  我们需要偶像吗?在当前大多数国内观众眼中,别说偶像产业了,连娱乐都不是生产力,但它在人类生活中娱乐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人类不能没有娱乐!但生产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需要生产资料,需要候着合适的时节,需要找到合适的地点,需要有能力的人们通力合作。

  这当中为了让枯燥乏味辛苦的生产不那么让人讨厌以至于可以坚持下去,人们总得想点办法让生产有点乐趣。于是当物资不再那么匮乏的时候,有一部分人从生产中解放出来,专门从事抚慰人们心灵的工作。

  

  因为它们不创造实物产品,于是它们中的绝大多数都被归类到下九流的范畴里,这类工作在中国这个生产型文明体系里是一直是被不认可的对象,连小说都是这样。

  今天由西方资本主导的娱乐业,是由他们自己历史上那些与宗教密切相关的活动传承下来的,当年他们是怎么在他们的建筑、诗歌、音乐乃至戏剧中融入他们的宗教元素,进行全方位的宗教宣传。

  

  今天他们就如何利用他们的娱乐业来进行单一的价值观宣传,这个传播到日韩又是一个变种,因为明星偶像化更符合东亚巨大压力的现代都市,再到符合西方对东方形象定义。这似乎都变成日韩特殊文化产业。

  如同东南亚的色情业和泰国的“人妖”行业一样,其它国家都不搞这些产业。

  

  这对于很多近代,现代社会发展历史完全不同,同时传统文化也不同的中国人来说。

  偶像产业似乎是一种脱离实物生产纯粹娱乐玩法的产物,我们感觉它可以搞但绝对不能是主流。说到严重处就是三观不正,男性娘化,女性卖肉风气严重不正,甚至严重民族和国家定义的层面了。

  

  至于港台因为社会环境和内地不同,玩得早而且非常成功也就认可了。并且登堂入室的也只有四大天王一个,小虎队也还行,后来F4,SHE和王心凌等都差了不少。

  关键是虽然有港台成功的先例,但前几年内地“偶像选秀”的乱象,再到频频暴雷的偶像,今天中国观众主流认知是如果中国玩偶像产业是以我之短攻敌之长,如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去搞,国内反弹恐怕比成效还要严重,得不偿失了。

  

  当前中国观众对于中国的文化产业,似乎希望注重实物生产和文化艺术建设,那些与实物生产有距离的资本娱乐行业膨胀得越严重,占用的人力物力资源越多,越影响中国文化艺术,越容易引发社会的担忧和反感。

  

  所以,那些想靠这些行业做大做强甚至垄断攫取暴利,在国内的难度还是比较高的,风险也比较大。别看观众吹什么日本韩国的偶像多么好,借此贬低内娱如何如何的。但如果国内的偶像产业真的反弹了,这帮人绝对是坚决反对的。

  

  如果你问我什么观点,那就得怎么看。我们需不需要偶像产业?我们又需要怎样的偶像?如果是前几年内地流量偶像,我相信绝大多数人都是反对的。但如果是港台四大天王,小虎队,再到SHE和王心凌那种偶像呢?

  我相信大多数人应该都会沉默,思考一下,转身再骂就你内娱完了——

  

  我们的文化产业就是长期过于严肃,太讲意识形态和文化艺术,与文化娱乐的思潮是相背离的。偏偏问题在于,一个成熟社会因为压力太大,观众是需要娱乐的,更不用提现代都市商业社会。

  中国古代盛世除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都有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小说,戏曲和说书的商业社会开始繁荣。你看连生产力低下的古代人民都需要娱乐,何况现代压力如此巨大的都市人。

  

  要理解到文化阵地与产业阵地具有同等重要性,不能因为我们不擅长就放弃发展,禁锢思想,这不就成了固步自封了?既然实体产业经济我们能实现弯道超车,那么精神文化产业,我们不应该如此吗?

  如果我们没有自己的偶像文化产业,那就等于主动放弃文化阵地,你不去占领,自有人占领,这几十年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发展现象。

  

  8090到00年代,我们刚放开是港台偶像,2010年后开始是日韩偶像,然后是我们学习韩国自己搞的偶像产业,结果不成功还被摁死了。这几年市场出现了偶像产业的空缺,我们又重新去捧过去的港台偶像,现在又轮到日本偶像了。

  韩国偶像都是因为官方层面被禁止,否则韩国偶像肯定还是会占据国内偶像市场。

  

  娱乐是不是文化艺术不提,但娱乐也是GDP这个应该是共识吧。娱乐不算是生产力,而应该算作一种文化商品。但商品的背后就是绑定生产力的实体商品,什么旅游、化妆、美食——

  世界上单纯最赚钱的文化商品是游戏,2022年韩国KOOP加起来的营收还打不过《原神》,但KOOP背后铆钉的各种各样的文化商品,前几年韩妆,韩国时尚衣服,韩国旅游和韩国各种文化商品,赚得盆满钵满。

  

  这20年的韩国也好,之前的港台地区也罢。偶像和文化产业做到巅峰但前者人口5000多万,后者只有不到3000万的直接消费人口,内地14亿人口如果做好文化产业,那真的只有西方才能匹敌了。

  所以,大家觉得中国需要偶像吗?又需要偶像产业吗?

  

  如果从现代都市社会发展来看,文化娱乐是一种恢复或者康复的过程,是制造业等实体产业发展成熟的宣传产业。它的背后才是承载一个国家历史,民族文化和社会思潮的文化艺术。

  当然,这个多半由“人类八大艺术”承载,未来可能除了日韩两国,其它国家很难有偶像产业作为国家文化艺术构成的历史。但偶像文化是都市化生活压力的一种应对机制,虽然说不一定就能解决问题本身——但是吧,它确实很有传播的效果。

  

  因为现实证明全世界观众还真就爱这种看脸、快节奏、轻松娱乐搞笑的“偶像文化”。

  中国偶像选秀因为乱象被上面出手摁死了,但之前积累就很深厚的古偶,还有都市甜宠和各种偶像剧,居然成为当下中国对外文化输出最成功的流行文化——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据我了解,中国古偶和甜宠剧在海外的各种数据和成绩已经开始追平日漫,打败韩剧了,之前文化输出的网文和短视频都比不上,当然赚钱上还是不如中国游戏,但文化形象上提升了一大截。

  毕竟它传递了现代化,都市化的中国年轻人形象,也是挺讽刺对吧。

  

  而且目前输出最成功的国家地区还有分工,东南亚偏爱古偶和耽改,中东等国家喜欢都市甜宠和青春剧——

  最后,我认为“娱乐业”这个舶来的词,特别是之前内地“流量经济”,把 “娱乐”“偶像”的社会活动给庸俗化了,内含了无足轻重,不务正业,三观不正,败坏风气等等形象。娱乐界其实应该用那个老词 “文化产业”来表达,这么看所谓的 “娱乐业” 就挺重要的。

  

  还是上面那句话,如果是内地前几年“流量经济”的偶像,大家肯定是摇头的;但如果偶像是四大天王,小虎队,哪怕SHE,王心凌,还有和偶像流行乐绑定的周王陶林那种呢?

  如果我们始终没有自己的偶像产业,到时无非是打不过外来偶像,国内没有建立成熟的偶像产业,外国偶像走红也跟《浪姐》综艺一样,除了短暂的商业价值,钱被外国人给赚走,最终什么都留不下。

  

  所以,别看大家去年怎么吹王心凌,内娱完了,今年怎么吹美依礼芽,内娱完了。现在华晨宇表现不佳,蔡徐坤塌房,内娱完了。

  我们还是需要自己的偶像产业,只是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偶像,那就要看未来了。

  举报/反馈

上一篇:张军:未成年人犯罪持续多发 去年起诉50705人
下一篇:时隔7年,小沈阳和赵本山又“斗”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