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十篇

栏目:游戏资讯  时间:2023-07-14
手机版

  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篇1

  本次调查从2014年9月开始全面启动,与以往不同的是,本次调查对成年人群的调研放开了年龄上限70周岁的限制,因此,本次调查对象为我国全年龄段人口。

  本次调查执行样本城市为97个,覆盖了我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样本回收后,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的数据对样本进行加权,并运用SPSS社会学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本次调查可推及我国人口12.57亿。

  (一)国民阅读率上升0.2个百分点

  (二)三分之一的人使用微信阅读

  进一步对各类数字化阅读载体的接触情况进行分析发现,2014年我国成年国民的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和光盘阅读接触率均有所上升,电子阅读器阅读接触率略有下降。

  (四)纸质图书阅读和手机阅读时长增势明显

  我国成年国民每天接触传统纸质媒介和新兴媒介的时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传统媒介中,纸质图书阅读时长增势较为明显;新兴媒介中,手机阅读时长增长显著,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为14.11分钟。

  (五)调查新增Pad阅读数据

  (六)阅读新闻仍为主要网上活动

  我国成年网民上网从事的活动中,信息获取功能受到越来越多网民的重视,具体来说,有74.8%的网民将阅读新闻作为主要网上活动之一,有43.6%的网民将查询各类信息作为主要网上活动之一。同时,互联网的娱乐功能仍然占据很重要的位置,有64.4%的网民将网上聊天/交友作为主要网上活动之一,有53.4%的网民将看视频作为主要网上活动之一,有46.1%的网民将在线听歌/下载歌曲和电影作为主要网上活动之一,还有35.6%的网民将网络游戏作为主要网上活动之一。有19.5%的网民将阅读网络书籍、报刊作为主要网上活动之一。

  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篇2

  小学生:我们的阅读量很大

  记者调查发现,郑州市郑东新区聚源路小学四(3)班,超过一半的学生的年均阅读量都在10本以上,远超《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版)所要求的阅读量。而且,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该班学生的阅读量处于上升态势。

  在郑州市金水区实验小学,该校六(1)班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34名学生共读书312本,总计约6838万字,人均阅读约9.18本,约201.1万字。而根据《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版),整个小学阶段的阅读量为100万字,五、六年级的学生每年的阅读量为50万字,该班学生一学期的人均阅读量就超过了“课标”规定的整个小学阶段的阅读量。

  成年人、未成年人阅读量有所增长

  2016年4月18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了《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成年人的大部分阅读指标保持了继续上升的趋势。(注:成年人群包括了18岁以上的所有年龄段人口。)

  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8.4%,较2014年上升了0.4个百分点;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64%,较2014年上升了5.9个百分点;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为79.6%,较2014年上升了1个百分点。(注:指标中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是单指对图书的阅读,而各媒介综合阅读率则涵盖了图书、报纸、期刊、电子书等各种方式的阅读。)

  2015年,我国0~17周岁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81.1%,较2014年增加4.5个百分点,显著上升。

  综上所述,无论是未成年人还是成年人,看书的人都多了。

  通过新兴媒介看书的人多了

  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篇3

  一、大众阅读习惯的变化

  1.图书阅读率降多升少。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的第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指出,2007年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为48.8%,比2005年的调查结果微升0.1%,这是自1999年此项调查开展以来图书阅读率首次上升。在1999年、2001年、2003年和2005年进行的前四次调查中,这一数字分别是60.4%、54.2%、51.7%和48.7%,呈连年下滑趋势。虽然近三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对读书的倡导与推动力度不小,阅读率微涨,但从2005年到2007年,超过半数的人连1本书都没读过,形势仍不容乐观。

  2.网上阅读率大幅上升。调查还显示,网络阅读率继续大幅攀升,上网阅读率从1999年的3.7%增加到2003年的18.3%,再到2005年的27.8%,2007年达到44.9%。网络在线阅读成了最普遍的阅读方式,选择比例高达79.7%,其次为下载阅读,49.6%。据估算,目前,全国固定阅读手机报的人约为251万,固定阅读电子杂志的人约为227万。网络阅读比例逐年递增和电子读物的读者越来越多,表明新一代读者的阅读习惯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

  3.“浅阅读”成主流方式。调查指出,报纸是阅读率最高的文字媒体,以73.8%的阅读率居首位,杂志以58.4%的阅读率排第二位。在这一调查中,报纸、杂志、网络浏览等传统意义上的“浅阅读”模式占很大部分。与讲求思考性的深层阅读相对,研究者将“浅阅读”总结为快餐式、跳跃性、碎片化的阅读模式,它所追求的是短暂的视觉和心理的愉悦,但是缺乏纵深的思考,弱化了思维能力,而这种阅读方式显然正成为国民阅读的主流。

  4.阅读时间逐渐减少。新浪网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不包括电子阅读的情况下,有31.9%的网民每天读书时间少于1小时,还有9.6%的网民每天几乎不读书,每天读书在3小时以上的人不足10%。即使在阅读率最高的在校学生群体中,近几年来阅读时间也在逐渐减少。《中华读书报》对中小学暑期阅读进行过调查,结果显示,在北京城区中小学生中,每周读书3~5小时者占45.1%,1~2小时者占25%,6小时以上者占20.6%,基本不读书者占9.3%。2007年4月,《广州日报》记者通过问卷调查显示,九成中学生每天课外阅读不足1小时。另有资料显示,59.2%的大学生只用很少一部分时间阅读课外书籍,有6.2%的同学课外阅读时间为零,只有12.3%的同学花在阅读方面的时间比较多。

  二、阅读习惯变化的原因

  1.大众媒体多元化挤占读书时间,分流了读书群体。传统图书受到电视和网络媒体的挑战,电视里播放的娱乐节目和连续剧消磨了人们的时光。而电脑、互联网普及率的成倍增长,吸引了大量读者的眼球。各媒体之间存在着争抢“眼球”的激烈竞争,数字技术带来的传播方式变革,大众媒体的多元化发展,使得人们对文本的选择倾向更趋于分散和多元化。

  2.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学生阅读功利性强。对于青少年而言,由于学习压力大,自由发展空间狭小,热爱读书的人数也在减少。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基本是围绕升学的指挥棒在转,一切与升学无关的课外阅读,名义上是提倡,但实际上受到了限制。不要说中小学生繁重的课业压力使他们难得有空余时间阅读自己喜欢的图书,就是家长和老师也总是强调要把时间多用在学习上,少看或者不看没用的课外书。

  3.缺乏精品图书激发阅读兴趣,书价虚高使得读者分流。近年我国出版图书精品太少,有创意、吸引读者眼球的图书可谓凤毛麟角。在图书市场上,由于市场化运作,出版者盲目选题跟风,模仿现象严重。有相当一部分编辑和出版人不是想让人读书而卖书,而是为了挣钞票而卖书。再加上盗版书充斥,都极大影响了读者的阅读兴趣,降低了读者对图书的预期值。读者对书籍的文本内容产生失望情绪,导致他们转向其他媒介获取知识。

  书价虚高也是影响读者读书的原因。据有关方面调查,现在有80%以上的读者认为书价太高,其中25%的读者认为书价已经高到让人难以承受的地步。现在每本书的平均价格已达30多元,10元以下的书很少,有些精装书、套书达上千元,老百姓买书成为了奢侈享受。

  4.图书馆经费投入严重不足,难以满足公众的阅读需求。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覆盖面和图书资源有限,难以满足公众的阅读需求。目前全国每45.9万人才拥有一座公共图书馆,人均图书占有率不足1册,尽管许多城市有市或县图书馆,但没有区图书馆的城市更多。许多图书馆面临生存压力,县级图书馆很大一部分规模小、条件差,多年没有经费投入,极大地削弱了图书馆的职能作用。据统计,我国700多个县级图书馆因经费短缺,全年无购书费,只维持职工最低工资。因此,导致许多图书馆服务能力不高,为维持“惨淡经营”而无奈开展有偿服务,即使经费尚可的图书馆,亦以“创收”改善职工生活。一些图书馆可以在其他业务建设上花大钱,就是不愿为读者花点小钱,还想尽办法从读者身上捞取好处。这种状况,很难保障公民的借阅需要。

  三、推动全民阅读的措施

  要改善目前的阅读状况,营造全民族的读书氛围,应该从点到面,充分发挥各组织机构在推动全民阅读中所起的作用。

  1.政府应将阅读列为社会发展计划,加强政策指导。虽然我国有关部门和一些地方已经举办过各种各样的读书活动,取得了一些效果,但缺乏权威机构进行有效组织,活动范围窄,形不成全民阅读的规模效应。亟须全面规划部署,整合各种资源,使全民阅读活动作为各级政府的一项长期性工作确定下来,每年进行规划部署并组织落实。

  2. 出版机构应研究读者的阅读心理,满足读者需求。各出版社应从思想上提高对全民阅读重要性的认识,以主人翁的身份积极参与各项读书活动,应该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更注重社会效益。首先,出版社应深入研究阅读活动的规律性,了解读者的阅读需求、阅读方式和阅读动向,制定近期和中长期出版计划。提高出版质量,多出内容健康、内涵丰富的精品图书,以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其次,要合理定价,推出一些价格合理、质优价低、人人都买得起的平民化图书。

  3.加强图书馆经费投入,提供便捷服务吸引读者。各级政府应该对图书馆加大经费投入,加强图书馆建设。图书馆必须敞开大门、融入社会,选择合适的地理位置进行布局,方便公众。图书馆要走进社区,走向农村,采取多种形式建立社区图书馆和农村图书馆,在人群密集的区域建立图书流动服务网点,开展图书馆延伸服务。图书馆必须深化改革,切实做到免费服务,送书上门,延长服务时间,扩大借阅种数及期限,改善服务态度,开展知识服务及各类群众性阅读活动,以宽松、自由、便捷的服务吸引社会阅读,取信读者。

  4. 教育部门应当把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列入发展计划,建立阅读机制。人的一生中心智最活跃的时期是青少年时期,人生的最佳阅读时期恰好也在这一时期。因此,要建立早期阅读机制,并注意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篇4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current situation and being problems of the research on reading promotion in China, the article points out advantag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reading promotion in university libraries, and discusses the mode of reading promotion led by university libraries in China. The suggestions are also put forward.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现状;问题;模式

  Key words: university libraries;reading promotion;current situation;problem;mode

  中图分类号:G25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8-0158-02

  0 引言

  近年来,世界各国尤其发达国家都把阅读推广活动作为提高国家未来竞争力的必要手段,政府及民间都致力于阅读推广,有些国家元首也亲自参加阅读活动。卓有成效的如,美国国会立法通过成立的国会图书馆阅读中心及该中心发起的“国家阅读推广伙伴”计划,英国的图书信托基金会及其发起的“阅读起跑线计划”,德国促进阅读基金会、日本官民协力启动2010读书年等。[1][2][3]

  我国也早在1997年就由、文化部等九个部门共同组织实施了“知识工程”,以“倡导全民读书,建设阅读社会”为宗旨,目的就是要努力提高国民素质,为知识经济发展作贡献。中国图书馆学会响应中央关于全民阅读的倡议成立了阅读推广专门工作委员会,旗下15个专业委员会,200余位专家学者,策划了诸如“4.23”广场活动、全国少年儿童阅读年、湿地中国行、绿色阅读、建筑图书奖、阅读与健康科普博览会、全民阅读论坛等,取得了很多可贵的经验。[4]

  1 我国国民阅读现状

  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项目,到目前为止已经持续开展了八次。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覆盖了我国29个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近三年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表明:我国18-70周岁国民的综合阅读率从69.7%到72%再到77%,呈持续增长态势。我国2010年人均阅读图书4.25本,读书读报时长增加。这些都得益于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政府部门重视阅读推广并把它作为老百姓的实事来抓。一些公共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活动和新闻媒体的宣传对全民阅读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和带头作用。另外,数字化阅读明显增长,报纸为传统媒体阅读量之最,0-8岁儿童陪读率上升。但结果也显示:期刊阅读下降;近六成国民自认读书量少,三成以上不满自己读书现状,未成年人的图书阅读量明显高于成年人,“该读书的人不读书、该读书的时间不读书、该读的书不读”现象仍然存在。[5]

  2 我国目前阅读推广及研究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阅读推广活动总体偏少,且受国情影响存在地域差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地域上不平衡,东南沿海地区和城市阅读推广活动相对多,西部地区和农村少;②形式、内容单一,主要以书目、新书推荐、世界读书日活动等为主;内容限于专业书、考试用书、经典文学名著等;③推广范围有限,高校图书馆多限于师生读者,很少参与全民阅读推广,公共图书馆也多面向城区读者;④模式方面,嘉年华式推广活动多,持续性、培养型推广模式少;⑤研究方面,对活动项目的介绍评议多,也有对单一主题式模式的研究,但是缺乏对可复制推广模式的研究。

  3 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推广的优势

  高校图书馆以其专业性、权威性和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成为读书活动的主要阵地,也是倡导全民阅读的主要力量,以高校图书馆为主导开展阅读推广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3.1 高校图书馆不仅具有丰富的馆藏纸版资源,而且还拥有大量的电子资源,这些都为阅读推广奠定了丰厚的资源基础。[6]

  远程访问技术的发展为校外读者提供了方便,也大大拓展了高校图书馆的读者群。为开展阅读活动提供了方便。只要有网络的地方,读者就可以通过远程账号检索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另外,一些高校图书馆手机服务功能的开通,也为边远地区的农村居民提供了条件。

  3.2 高校图书馆造就了大量阅读推广经验丰富的图书馆员,高素质的大学生读者和各学科教授专家等人力资源。

  图书馆员不仅熟悉本馆的纸版馆藏资源,还能掌握本馆和网上免费的数字资源,可为阅读推广的倡导者,提供并有针对性地组织大量多载体的有用资源,量体裁衣为推广对象提供资源服务,指导阅读活动的实施。大学生的学科齐全,而且年轻有激情,可成为阅读推广的中坚力量,成为有力的组织者和推广者。各学科的教授专家掌握着各自最权威、最前沿的知识和信息,他们可为阅读推广活动提供学科专业方面的咨询和指导。

  3.3 高等院校的暑期实践活动,及师范院校的教育实习基地等条件,给在基层开展阅读推广提供了有利途径。高校图书馆利用大学生的暑期活动和实习基地开展阅读推广,让大学生参与阅读推广活动的宣传和组织,既提升了大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实现他们的社会价值,也拓展了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范围,实践了高校图书馆的教育功能和知识传播价值。全世界全社会都在日益关注全民阅读水平,而我国国民阅读能力却不容乐观;高校图书馆作为知识传播的主要机构之一,具有推广阅读的优势条件,以高校图书馆为主导开展阅读推广具有很大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以高校图书馆为主导的阅读推广模式,并加以推广,对缩小东西部及城乡差距,对提高全民素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4 以高校图书馆为主导的阅读推广模式探讨

  4.1 以高校图书馆为主导的三种阅读推广模式 ①阶段式:即利用大学生每年假期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成为基层阅读推广活动的执行者。高校图书馆员理应担当起培训学生的义务,利用学生课余时间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阅读推广的意义,了解推广对象阅读现状的问卷调查方法,常见的阅读推广途径和相应的活动,推广活动的常见问题和解决办法,如何有针对性地实施推广活动等等。通过让大学生调查掌握推广对象的阅读需求,了解其目前的阅读现状,才能有效开展阅读推广活动。高校图书馆应该把这种阅读推广作为每年的常规性工作来做。②基地式:即依托师范院校教育实习基地开展的阅读推广模式;师范院校的教育实习基地,无疑是开展常规阅读推广的绝好途径,从大学生所在的实习学校的中学生,到中学生的家庭、社区,都可以是阅读推广的对象范围。而且教育基地是相对比较固定,这种阅读推广模式在师范院校具有普遍推广意义。③本土式:即以当地图书馆(室)或文化馆为主体,高校图书馆协助开展的阅读推广模式。这种阅读推广模式是馆际合作、城乡合作、东西合作的新途径,为开展馆际“一对一”帮扶开拓了新思路,对缩小城乡及东西部地区差距具有重要意义。

  4.2 实施步骤 ①高校图书馆员需要在即将实习的学生中选择、培训自愿参与阅读推广的大学生,使其充分了解阅读推广的意义,掌握问卷调查和阅读推广的相关方法。②确定调查对象。包括大学生实习基地、暑期实践场所以及大学生家庭所属社区等范围的学生和民众。针对阅读推广地区的特点和受众需求,共同设计合理的阅读现状调查问卷。③由大学生向阅读推广对象发放调查问卷,做好调查问卷的回收工作,统计、分析调查结果,充分了解该地区阅读推广对象的阅读现状和阅读需求。④根据推广对象的需求、现状和特点,设计符合当地现状的阅读推广内容及多姿多彩的活动形式。最后,全程跟踪、监控活动,检验推广成效。通过走访、电话问谈、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检查阅读推广的成效,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修正,以养成受众的阅读习惯、培养受众的阅读能力。并将推广对象阅读推广前后的调查结果进行对比研究。

  5 阅读推广中需要解决的难题

  5.1 基层或郊县居民图书消费能力低,阅读资料匮乏 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的地域不同,决定着阅读推广对象的文化层次复杂多样。尤其是基层农村的图书资料匮乏,居民阅读水平较低,都是阅读推广的不利因素。高校图书馆员和大学生们可以利用自己图书馆丰富的文献资源,如可将图书馆部分纸版图书短期出借或捐赠给基层单位或社区,尤其是那些大学生读者利用率不高,但适合农民、中小学生阅读的资料;有条件上网的地方,还可以推荐部分免费的网络资源等;还可以倡议大学生或发达地区中学生捐出自己的部分图书资料;或在有利于阅读推广宗旨的情况下为一些出版媒体做宣传,向他们倡议赞助基层;申请当地的政府支持等。[7]

  5.2 基层居民相对缺乏阅读习惯、阅读意识,难以组织动员 可以借鉴大连创建文明城市时“小手拉大手”的做法,以中小学、幼儿园学生为中心,利用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动员中小学生和幼儿,让他们督促其家庭成员参与阅读活动;宣传阅读习惯、培养阅读能力对孩子一生的重要意义,通过典型案例,宣传“亲子共读”p“家庭共读”对培养和教育子女的好处,打动家长远离麻将,亲近阅读;还可以利用班会、班级板报、校报等课外活动或刊物,定期举办“亲子读书报告会”,[8]由学生与家长共同参加,渲染读书快乐的氛围;动员离退休教师、爱好阅读的居民骨干或文化程度较高的积极分子,对他们进行重点培训,以其模范带头作用来影响他人。

  5.3 推广对象的阅读能力普遍较低 利用在教育实习基地实习的师范生、假期社会实践的大学生,定期对推广对象特别是积极分子进行培训;以离退休教师和积极分子为核心组成各种读书会或读书小组,邀请相关专家举办讲座,定期集中讨论交流,相互督促,提升阅读能力;对阅读能力短期难以提高的人群,开展为其读书、听广播或磁带等“听书”活动;培训活动的间歇期仍坚持以多种方式长期跟踪指导,以养成他们的阅读习惯和独立阅读能力;邀请出版发行界的积极参与,举办一些活动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是一切以有利于阅读推广宗旨为目的,力求避免轰轰烈烈开始一哄而散结束的嘉年华式活动,力求避免弱化阅读推广意义的一切物质奖励。

  高校图书馆凭借着自身的资源和人力优势,理应成为阅读推广活动的中间力量。三种阅读推广模式的提出,为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推广活动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对缩小东西部及城乡差距,对提高全民阅读能力,提升全民素质,建立学习型社会、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永娴.英国“阅读起跑线”(Bookstart)计划及意义[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8(1):101-104.

  [2]bookstart,.uk.

  [3]Kansas center for the book projects.[2008-07-02].skyways.lib.ks.us/orgs/kcfb/.

  [4]郑章飞.图书馆阅读推广理论与实践研究述略[J].图书馆论坛,2010(12):46-51.

  [5]吕梅.馆社合作共促阅读――图书馆与社会合作推动青少年阅读推广[J].图书与情报,2011(1):91-94.

  [6]李海英等.论高校图书馆引领大众阅读服务功能的拓展[J].现代情报,2009(5):85-87.

  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篇5

  推出这项“大阅读计划”的是美国著名的国家人文艺术基金会(National Endow-merit for the Arts,简称NEA),“大阅读计划”以美国近年来普及的“社区共读一书”活动为基础,目标是重振大众对纯文学阅读的热忱。

  “大阅读计划’缘起于―份调查报告。2005年,美国国家人文艺术基金会文学组与美国国家普查局合作完成了题为《阅读的危机:美国文学阅读的调查》的研究报告。这份报告以17000个调查为样本,其结果显示,不到―半的美国成人今天依然阅读纯文学作品(指传统的小说、散文、戏剧和诗集等);过去10年,美国成年人每年阅读任何一本书的人数已递减为7%本;美国各年龄层的文学阅读人数锐减,尤其以当今美国青少年最为严重。

  基于这样的担忧,美国国家人文艺术基金会寻求合作伙伴,与美国博物馆与图书馆服务学会和美国中西部艺术基金会等机构开展合作,于2006年初共同发起了全美范围的“大阅读计划”,期望透过这样的计划,使纯文学作品再次成为美国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倡导美国大众从阅读纯文学作品中获得愉悦和教化。

  其实,早在1998年,西雅图公共图书馆就曾主办过“共读一书”(One Book,OneCommunity)的活动,曾在全美各地引起连锁反应,因此,如今的“大阅读计划”是以经费来鼓励、赞助美国各地阅读机构或团体以共读―书、共同讨论、配合相关活动的方式来进行。所选的共读书目则由美国国家人文艺术基金会公布,书目里的书籍以经典文学作品为主。

  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篇6

  关键词:报业市场 读者市场 广告投放

  从当前国内报业发展的总体形势来看,宁夏报业还处在中国报业竞争的最初级阶段,即仅仅局限于区内报业竞争和区域外部报纸的“抢占”之争。而首府城市银川是宁夏的政治、经济及文化中心,无论现在还是将来,都将是区域外报业竞争的抢占之地。目前,宁夏报人最为关心的一个话题就是报纸如何在竞争的传播市场上抢滩占位、拓展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笔者结合2008年7月进行的《银川市城镇居民读报情况的问卷调查》中一系列相关调查数据,试图以廓清银川报业市场在未来发展的可能性空间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认识,以供业界认识参考。

  银川地区报业发展的现实状况

  一个地区内所集中的报纸种数是反映该地区报业竞争度的一项重要指标。现阶段银川人到底面对着多少张报纸的“争夺”?根据宁夏报刊音像发行局2009年编发的《报刊收订指南》的统计,目前在宁夏地区公开出版发行的正式报纸仅有19种,其中14种在银川,5种是各地市级党报及高校校报。而通过宁夏邮政报刊发行局从省外邮发的、发行量达到2000至3万份的报纸种数达156家,另据笔者对银川街头和车站等地30多个报刊电话亭的实地调查,共购得28种“上摊”报纸。据此,我们有理由说,目前在“分割”和“抢占”宁夏报业市场的报纸种数已达100多种,使得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落后的银川市在报业市场发展方面显得并不落后,这100多种的数字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省外的报纸正以汹涌澎湃之势向银川报业市场拓展,并对银川本地的报业开始构成严峻的威胁。

  银川地区报业市场发展空间的判断

  关于报业市场发展空间的考察,一般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判断:一是与国际社会的一般标准加以比较;二是看本地区读者群规模的可扩充空间;三是看本地区广告投放的可扩充空间。①

  以国际报业发展的一般水准来衡量,银川的报业发展空间仍有很大潜力。千人日报拥有量是国际上通用的衡量一个国家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制定的发展中国家在上世纪末的最低限度突破的标准,即日报的千人拥有量是100份。与此相比,宁夏千人日报拥有量截止到2008年底仍不到70份。这也说明宁夏报业市场的前景还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根据银川市城镇地区读者规模的理论值,银川市报业读者市场的开拓仍有广阔天地。从理论上讲,16岁以上的识字者就有可能成为报纸的读者。据银川市统计局数据显示,银川市2009年人口总数为158万多人,其中市区城镇人口近94万人,16岁以上、初中文化程度的非文盲居民占银川市城镇人口总数的62%,即约58.2万人,这可以说是目前银川市读者群规模在理论上的最大值。但根据《问卷调查》显示,银川市每日报纸读者群的实际规模周一至周五约为28万人,双休日则减至为20万人。这28万人仅占全部可能的读者总数的48%,还有52%的银川人可能成为报纸读者而目前尚未加入到读报者的大军中来。

  从银川市场广告投放的角度看,银川市媒介市场的广告投放量还未达到“饱和”的程度。按照国际社会的一般衡量标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广告总额在GDP中所占比例是经济越发达,所占份额越大。国际通行的估算比例是广告营业额约占GDP的1.5%~2%。2009年银川市的GDP达到575亿元。②据此可以推断,银川市的广告投放总量理论上应该在7.65亿~10.2亿元。而一般情况下,报纸广告又占四大媒介广告总量的25%左右,据此判断,银川市报纸广告投放量理论上应该达到1.91亿~2.55亿元,而2009年银川市报纸广告的总量却仅有1.4亿元,还远没有达到银川报纸广告投放总量理论上的最低值。

  制约银川地区报业发展的主客观因素

  为什么有那么多的银川人可能成为报纸读者而实际上并未成为报纸读者呢?是什么制约银川地区报业做大做强呢?根据《问卷调查》,分析原因,客观因素如下:

  宁夏经济发展水平制约了宁夏的报业发展。传播学研究表明,媒介能否拥有受众,取决要素之一就是人的社会化程度是否足以让他们感受到大范围的社会性的信息需求是一种有效的生存和发展的“必要生活资料”。③很显然,银川人没有养成天天读报的习惯,是因为人们对报纸的信息需求并不十分依赖。究其深层原因,是宁夏的经济发展总量太小,从而制约了银川人对本地新闻信息产品的需求。

  广播、电视、网络及新兴媒体的迅猛发展冲击了银川的报业读者市场。传播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仅仅“识字”并不能“自动”地成为报纸的读者,能否成为报纸的现实读者受制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之一就是取决于报纸以外传媒的竞争,即在新闻内容的提供上谁更能让人感到“满足”以及在获得方式上谁更方便、省力。目前在银川,参与和报纸竞争的媒介除传统媒体广播、电视外,还有网络及新兴手机媒体。尤其是年轻读者选择通过网络、手机等方式获知新闻的比率上升,从而导致报纸读者流失现象严重。

  银川市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偏低影响了读者订报的阅读需求。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的一项调查表明,一份报纸的年定价占人们年收入的1/40~1/50在统计学意义上成为读者的临界点。以宁夏日报报业集团“七报”为例,2009年,宁夏日报报业集团“七报”的全年订价共需1040元,按照以上比率计算,如果使“七报”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则银川市城镇居民的人均年收入应在4万~5万元。但据国家统计局银川调查队的调查资料显示,2009年银川市城镇居民的人均年收入是1.77万元。显然,收入偏低的经济因素影响了银川市城镇居民对报纸的订阅需求。

  此外,制约银川地区报业发展的主观因素有:

  宁夏本土报纸进入家庭的情况较差,更多的职业人群在家庭以外的地方阅读报纸。调查发现,目前银川人自费订报或购买报纸的比例很低,在被问及“您一般在什么地方阅读报纸”时,只有19.1%的人表示自己在家里读报,而选择在工作单位和其他地方阅读报纸的读者分别占44.1%和24.7%。

  除本市新闻外,宁夏本土报纸没有成为银川城镇居民的首选报纸。在《问卷调查》中,当被问及“哪家报纸是您读报时的首选报纸”及“国内外发生重大新闻时,您最想选择阅读的报纸是哪家”时,结果令人遗憾,宁夏本土报纸都没有成为银川读者的首选,而居于榜首及第二位的分别是《参考消息》和《南方周末》,二者合起来占到银川读报市场的80.85%。

  宁夏本土报纸仍然缺乏较好的市场定位。根据《问卷调查》显示,除本市新闻外,宁夏本土报纸在对国内外重大新闻事件的及时报道和新闻内容的好看、可读性方面没有达到满足受众的需求。再者,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宁夏本土报纸仍缺乏对全国受众的影响力,缺乏在全国市场上的竞争力。而传媒作为产业经济的本质是影响力经济,传媒作为一项产业的市场价值在于,它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保持它对于其目标受众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力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进一步影响社会进程、影响社会决策、影响市场消费和影响人们的社会行为。④因此除了固守本土新闻外,宁夏本土报纸也不能忽视在全国的影响力。

  对策性建议

  针对银川市的读者市场和宁夏的报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笔者提出以下一些建议:一是要继续为银川人提供具有地域性和社区亲和力的新闻及信息服务,这仍是当前宁夏报业占领银川市场,并走上受人青睐的必由之路;二是为银川人提供更多时事的主流趋向新闻和大量规模化的信息,不断提高报纸内容的吸引力,积极创办以“硬新闻”为主打的综合性报纸;三是运用全新的报纸定位和经营理念,尽量避免所有报纸定位不同但是内容同质的现象;四是积极做大做强有新闻延伸度的报纸,形成一定的区域品牌效应,进而在全国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因为一个地区有全面、快速、及时反映本地区动态新闻的报纸固然重要,但更应该有一份在新闻深度和思想高度上强大的报纸,这样才能形成品牌效应,推动地区报业向前发展。

  注 释:

  ①喻国明:《解析传媒变局》,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年版,第80页。

  ②张进海、陈通明:《宁夏蓝皮书》,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8页。

  ③周庆山:《传播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92页。

  ④喻国明:《影响力经济――传媒产业的一种诠释》,《现代传播》,2003(1)。

  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篇7

  这已是北京地铁平常一景。在一家建筑设计咨询公司的小刘便是其中的一员。上下班途中,4.3英寸屏幕的智能手机成了他的忠实伴侣。“看看微博什么的,方便!”小刘告诉《中国对外贸易》记者。

  如今,这样的移动阅读已成风尚。以微博、微信、微小说等为代表的微阅读时代正式到来。

  微阅读网罗大众

  微阅读是一种借短消息、网文和短文体生存的阅读方式。微阅读是阅读领域的快餐,口袋书、手机报、微博、微信等,都是一种微阅读。微阅读借助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等多种移动阅读终端而发展,承载着微博、博客、帖子、网络文学等海量数字内容。微阅读契合了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

  近日,一份 《大学生微博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半数以上注册了微博,“微博控”即每天微博使用者占到25.15%。其使用微博的主要原因是:关注新闻热点,参与话题讨论,了解名人动态,发表个人观点。同时,新兴的微信

  平台已拥有3亿用户。通过微信朋友圈共享信息的“微信控”日渐增多。事实上,“微博控”加“微信控”的手机阅读者,在年轻人的占比已越来越多。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

  的“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下称调查)显示:2012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对于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PDA/MP4/MP5阅读等)的接触率为40.3%,比2011年的38.6%上升了1.7个百分点。

  电子书的阅读量增幅较为明显,2012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人均阅读电子书2.35本,比2011年的1.42本增长了0.93本,增幅达65.5%。新兴媒介中,手机阅读的接触时长呈增长趋势。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为16.52分钟,比2011年的13.53分钟增加了2.99分钟。

  我国18—70周岁网民上网从事的活动中,信息获取功能受到越来越多网民的重视。其中,有70.8%的网民将“阅读新闻”作为主要网上活动之一,有46.7%的网民将“查询各类信息”作为主要网上活动之一。另外,97.9%的网民表示上网时曾进行与阅读相关的活动。

  微阅读之风也吸引了孩子们。上海市少年儿童研究中心的《上海市少儿“微阅读”现状调研报告》显示,如今超过四成的少年儿童进行微阅读,而电子书在其中占到了50%以上的比例。

  虽然,有专家认为,越来越多的微阅读会使现代人思想浅薄、思维碎片化。而且,调查显示74.4%的国民更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但是,微阅读已成不容忽视的一种潮流。

  微阅读的流行也催生了诸多商机,开发电子书、阅读类应用程序的企业忙得不亦乐乎。

  广州坚和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ZAKER便是其中一种。这款个性化订阅和资讯聚合的多媒体阅读软件将微博、博客、图片、RSS等众多内容,按照用户个人意愿聚合到一起,实现个性化定制,具有微博邮件等社群化互动分享功能,具备杂志版式的阅读形态。早在2010年12月,ZAKER iPad版就已上线。

  “目前,下载次数仍在不断上升,公司也在与内容提供商合作,扩充内容品类。”该公司工作人员告诉本刊记者。

  除此之外,电子书的发展也有了新气象。目前各大电商均已在各自平台销售电子书。6月7日,亚马逊Kindle系列产品在华首发,这让受到新式手持阅读设备冲击而日渐平淡的电子书市场再起波澜。Kindle电子书阅读器在世界范围内广受赞誉,此次入华也将重燃消费者的读书热情。而对于国内电子书企业来说,则意味着竞争。当当网推出“都看2”阅读器,汉王推出新品“黄金屋乾光”,与Kindle正面交锋。

  成立于2010年2月的北京多看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面向互联网的电子阅读和视频的开发与应用,旗下书城“多看阅读”提供内容丰富的各种电子书,适合Kindle、Android、iPad、iPhone等终端使用。

  “公司正在加强与内容提供方的版权合作,给读者提供更多的电子书资源。面对市场上的同类竞争,我们看重的是读者的阅读体验。”该公司高级策划经理杨帆对本刊记者说。

  读者付费意识提升

  微阅读的风行绕不开内容产品,微阅读的内容也是免费与收费共存。虽然,习惯了免费阅读的读者依然在乐此不疲地搜寻各种免费内容,付费阅读的读者也在日益增多,付费习惯正在养成。

  上文所述的调查显示,在接触过数字化阅读方式的国民中,有40.1%的人表示能够接受付费下载阅读。手机阅读群体中45.8%能够接受付费阅读,而有54.2%的人只看免费的手机读物。手机阅读人群在2012年全年人均花费在手机阅读上的费用为23.31元,较2011年的20.75元增长了2.56元。

  付费阅读量的提高,与电子书的低廉不无关系。亚马逊中国的电子书多数定价在20元以下,打开京东商城的 “近一周畅销榜”,有很多书甚至是0.10元,这与纸质书日益攀升的价格形成鲜明对比。遇到电商搞活动的时候,电子书的价格就更优惠了。前一段时间,京东商城、当当商城和亚马逊中国的免费电子书活动吸引了大批拥趸。

  多看书城提供的内容有少部分是免费的,更多的是收费的,从几元到几十元不等。让杨帆感到高兴的是,“愿意付费的用户越来越多,目前,公司已经有3万多付费用户,且还在增长。”

  京东商城的电子书于2012年2月上线,经过一年多的发展,目前用户超过了400万,发展可谓迅速。而这些用户所阅读的电子书品种中有80%是通过传统纸质图书转化而来的。

  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篇8

  摘要:文章阐述了我国少儿阅读的现状,分析了目前少儿阅读推广存在的问

  >> 少儿阅读现状及公共图书馆少儿阅读推广策略研究 中国少儿阅读现状及公共图书馆少儿阅读推广策略研究 公共图书馆少儿阅读推广研究 公共图书馆少儿阅读推广及其策略研究 公共图书馆少儿阅读推广服务创新 公共图书馆少儿阅读推广服务探索 公共图书馆少儿阅读的推广现状 公共图书馆少儿阅读推广举措思考 浅谈公共图书馆少儿阅读推广工作 新形势下公共图书馆服务模式创新的研究 新形势下公共图书馆党建工作实践与创新研究 公共图书馆开展少儿阅读推广活动的策略与路径 公共图书馆少儿阅读推广之动漫营销策略探讨 公共图书馆少儿阅读在多元合作下的推广 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推广策略初探 公共图书馆与社会合作开展少儿阅读推广研究 公共图书馆少儿数字阅读推广模式研究 珠三角地区公共图书馆少儿阅读推广活动研究 新形势下的公共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 新形势下公共图书馆的服务与创新探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O利民,赵搏.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的少儿阅读推广工作探微[J].赤子,2015(11):221-222.

  [3]息慧娇.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在京\[EB/OL].\[2016-04-19]..

  [4]第12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解读\[EB/OL].\[2015-05-04].http:///a/20150504/14604_0.shtml.

  [5]高岩.公共图书馆少儿阅读推广问题举要[J].图书馆学刊,2016(3):36-39.

  [6]许蕴茹.公共图书馆与少儿阅读推广[J].图书馆学刊,2014(4):102-104.

  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篇9

  关键词:《南风窗》 内容特点 品牌营销

  创办于1985年的新闻杂志《南风窗》由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主管、主办,秉承“为了公共利益”的办刊宗旨,记录社会转型,沉淀理性思考,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新闻杂志”。

  作为期刊界颇具分量的品牌之一,《南风窗》在内容与营销上都有许多独到之处。

  一

  首先,内容为王。

  新闻杂志的核心竞争力是其包容的内涵价值。《南风窗》以思辨问题切入,展开事实背后的逻辑。原驻法大使吴建民称赞:《南风窗》的可贵之处在于坚持直面真问题,交流真思想,其真实和深度在中国的媒体中是不多见的。

  高屋建瓴的深度报道。从栏目设置上看,《南风窗》最显著的板块是其“独家策划”,类似于其他新闻杂志的“封面故事(人物)”;由若干篇深度报道(多为解释性报道)组成,部分刊期还细分为“宏论”、“思辨”、“实调”等,位于杂志文本的中部,是每期杂志的精髓与重点。

  “独家策划”每期一个核心主题,以凝练简洁的标题统领,并醒目地刊印于杂志封面上。总体看来,有以下特点:

  1.具有统揽全局的宏观视角。如“主义、道路与变革”、“大国脸谱1949~2009”、“网络政治新透视”、“中国人本60年”、“2009维稳新思维”、“力保‘市场中国’”、“2011期盼与忧患”、“人才‘中国梦’”等。

  2.国计民生的占比最大。如“阵痛中的民生突围”、“新能源:冲动与理性”、“全民水政治”、“两亿中国人 千亿大旅游”、“‘折腾城市’新浪潮”、“如何把‘蛋糕’分得更好”、“负税‘加减法’”、“限制政府花钱”等。

  3.聚焦最需要关注的边缘地区、弱势群体,如“边疆”、“新‘圈钱运动’”、“在经济危机中老去”等。

  4.深入解读某一时期的焦点群体,如“法官变脸”、“走近县委书记”、“他们的春节”等。

  5.小切口、大视角,管中窥豹以资借鉴,如“,扬鞭骞行整一年”、“自由岛?幸福岛?”(海南旅游)、“让体育回归本质”等。

  6.以国内发展为立足点,聚焦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变动,如“大国的外交转身”、“日本政权更迭的逻辑”、“金融海啸,民主退潮?”、“中美关系:寻找共赢良策”等。

  7.深度访谈的形式,如“中国的世界 世界的中国――中国10大使访谈”、“大学怎么办?――九大名校校长访谈”等。

  8.岁末回顾一年以来符合其宗旨“为了公共利益”的年度新闻人物(集体),如“激流中的坚持――2009为了公共利益年度榜”。

  除了“独家策划”外,《南风窗》还设有以下栏目:“窗下人语”、“双周”、“时政”、“特稿”、“社会”、“人物”、“高端访谈”、“视觉”、“财经”、“国际”、“文化”、“专栏”、“南书房”。立体解读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重要议题,形成其特有的理性、务实品质。对于社会问题的开阔视角、沉稳风格,赢得了中国社会主流人群的认可。

  一以贯之的新闻理念。媒体作为社会的记录者、观察者、思考者和公平正义的守望者,应为社会进步提供有价值的问题与思考。在纷繁复杂的社会转型时期,《南风窗》坚持理性、良知、建设性的新闻理念,将“为了公共利益”作为办刊宗旨,形成了其杂志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南风窗》采编中心主任赵灵敏认为:“在中国媒体业,《南风窗》是极少数不肯把软广告和新闻报道混为一谈的媒体。这份清高和坚持,是全体采编人员共同坚守的底线。在这个物欲横流和众生喧哗的年代,《南风窗》拒绝了跟风炒作的诱惑,多年如一日,坚持向读者呈现深度调查和分析;在每年年底各种排行榜、创富榜满天飞的时候,《南风窗》高举‘为了公共利益’的大旗,向那些默默推动社会进步的人致以最高的敬意……”

  《南风窗》注重读者本位和中国视角。“对于新知识的接纳,源于对已有知识库的更新、补充或纠偏。要了解增量的市场,首先得去了解存量,即过去那么些年,知识人都接纳了哪些信息,哪些对他们来说是心有灵犀的部分,哪些曾经深深地触动过他,然后才能去组织新老作者,进行知识再生产。最要不得的就是把读者想象成被填鸭的学生,照单全收你的满纸大杂烩。”

  国际主编谢奕秋总结:在谈论国际事务时,应把中国当做主体,不能以简单的“大国、周边、热点”概括,也不能效仿《经济学人》那样做全球通。“照顾哪部分读者,要看杂志现阶段的基本盘局。但就整体而言,《南风窗》的读者还不是充分全球化的那类,对国际新闻的需求必然有一个取舍。一般的第三世界新闻,频发的自然灾难,过于使用八卦的信息,都得舍弃;给中国道路提供指引、提出预警、提示他国立场的选题,则要珍惜。”

  二

  《南风窗》的核心竞争力除了“内容为王”外,还有品牌的整合营销。

  作为中国媒体中唯一一家“零”资本创业的期刊,《南风窗》杂志当年向财政局借款5万元才开始创办。而现在净资产逾5000万元,无形资产评估为3亿元,累计纳税额4000万元。面对不同时期的不同困难,《南风窗》积极寻找应对策略。

  应对新技术冲击。作为时政新闻媒体,《南风窗》被明令禁止改制,但又不愿“包养”,所以目前的生存状态是“头上悬着政治风险的利剑,脖子上套着体制的绳索,脚下是市场的冰凉”。《南风窗》杂志社社长陈中说:“这几年感觉到喉舌的紧缩和市场的冰冷,在夹缝中生存,唯有坚持信念。”

  当纸质媒体集体“失语”的时候,社会传播会寻找自己的路径,新媒体恰逢其时。但时效、海量、互动的强项背后是良莠不齐和情绪失控。社会中最有思想深度、最专业、最富创造力的人群还是集中在纸质媒体。

  期刊的形态、原创和包括附加值的堆积,是网络所没有的。新媒体以海量、时效、互动见长,但要深度挖掘、整合还难以实现,而这恰恰是期刊的强项。“杂志将海量的信息提炼,并将信息做深做实,包括它的形态,精美的印刷、内容的重新整理、深度挖掘和附加值堆积。我们把它称之为‘新闻再过滤’,或者叫‘新闻的第二落点’。杂志和网络还会共存共荣很长时间。”

  2010年9月《南风窗》领先上线,提供13期免费Ipad版阅读,读者可在App Store下载“南风窗”应用软件。这是《南风窗》携手新媒体扩大品牌影响力的又一里程碑。

  积淀传媒界荣誉。在2009年中国传媒大会上,《南风窗》从全国9000余家期刊中脱颖而出,获得“金长城传媒奖?2009十大期刊”奖项。

  此外,《南风窗》还被中国期刊协会评为“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社长陈中被评为“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人”;《南风窗》官方网站“南风窗在线”被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联合评选为“2009全国出版业网站15强”;中国传媒投资年会授予其“中国最具投资价值媒体”荣誉称号;“南方阅读盛典”将其评为“新世纪十年最受读者关注的十大杂志”;第二届中国品牌与传播大会授予其“最具品牌传播价值期刊”称号;连续3年被国家邮政总局评为“中国邮政发行畅销报刊”;获新浪网、慧聪网“最具影响力杂志”荣誉;获龙源期刊网评选的“中文期刊网络传播海内外阅读排行榜的亚洲区排行第8位、欧美区排行第27位”;在上海被评为“中国超级品牌”;获“明发杯”2007厦门“读者喜爱的全国十佳报刊”;在广东省优秀期刊评比中获“广东省品牌期刊”。

  《南风窗》在其岁末特刊、周年纪念特刊上,悉数整理各种荣誉称号,形成品牌价值的无形资产、传播力的积淀、影响力的深描,展示了杂志的社会认可度与责任感。

  提升广告品位。《南风窗》广告服务覆盖面很广,在北京、广州、上海都设有分支服务机构。每期目录下都有广告索引,广告营销有序、规范。

  由于受众定位面向中高端知识群体,品牌影响范围深广,其广告创意与文案设计都坚持较高的文化品位与思想内涵。合作广告商主要集中在中高档消费品企业,如一汽大众、比亚迪;奢侈品行业,如精工表、张裕葡萄酒;金融保险业,如国泰人寿、中国平安;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如联想、西门子等。

  在媒体市场化的浪潮中,《南风窗》秉持独立、中立的新闻立场,将资本压力对采编工作的干扰降至最低,是极少数不肯把软广告和新闻报道混为一谈的媒体。面对娱乐化、低俗化的广告市场倾向,《南风窗》坚决抵制,它的所有广告页面都清爽、文雅,既不影响阅读,又令人赏心悦目。

  《南风窗》的广告还包括公益类的宣传,重要文化、科技活动的信息及其自身的重大活动,如“调研中国”报名征集、资金资助,与新媒体合作的产品等,透露出深刻、质朴的精神文化内涵与追求。

  组织公益活动。“调研中国”是《南风窗》举办的中国大学生社会调查活动,2005年发起和组织,以鼓励和资助中国在校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的公益活动,旨在为关注当下中国社会各方面状况并有兴趣对其进行调查、研究的大学生团队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和实际操作合作,以促进大学生对社会发展现实的深入接触和思考,其口号是“深入中国社会机理”。

  迄今为止,“调研中国”已举办6年,累计全国近400所高校、3000余支团队申报参加。《南风窗》已资助72支团队深入当下中国社会进行调查,形成了72份调研报告,吸引了数万师生参加调研报告会,影响80万大学生群体,受到100余家媒体的高度关注和报道,传播覆盖3000万受众。入选团队可获1万元左右的活动资金资助。

  此外,《南风窗》还出版《调研中国――南风窗 中国大学生社会调查奖学金调研报告选集》,精选“调研中国”项目中产生的优秀调研报告及多名入选团队成员的心得、感悟。将活动积淀的思想启迪、精神财富以及现实问题集结成册,体现了《南风窗》的创新精神与社会责任感,也是扩大品牌影响力的有效途径。

  三

  对于《南风窗》杂志的内容特点总结与品牌营销分析,也暴露了其实际操作中的一些美中不足之处:

  首先,内容集中于专家视角和政府视角,平民视角不多,缺少记者的深度采访与调查。无论是“独家策划”还是“双周”、“特稿”、“财经”、“国际”,大多是解释性报道,调查性、预测性深度报道很少见到;采写方式较为单一,撰稿人多为科研院所或高校学者,虽然思辨色彩浓厚,但难免让读者产生思维疲劳。倘若在调查性、跟踪性新闻报道上投入更多人力、物力,并发挥《南风窗》特有的稳健、扎实风格,也许杂志内容会更生动、更精彩。

  其次,作为一本时政新闻类双周刊,《南风窗》目前定价为10元,显然面向中高端消费群体,如各行业知识精英、白领、政要等,但对于关注时政而暂时没有经济来源的在校学生,这样的定价偏高。虽然部分高校图书馆的期刊杂志室可以阅览,但资源毕竟有限。对于有意订阅杂志或购买年度合订本的学生群体,《南风窗》可适当给予优惠,以便巩固和扩展学生读者群。

  此外,可将《南风窗》年度合订本及《调研中国――南风窗 中国大学生社会调查奖学金调研报告选集》等图书,推向实体零售书店出售,突破单一的邮购方式,让更多的读者接触、了解,并进而购买、订阅杂志,将《南风窗》的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参考文献:

  1.《南风窗》:2009―2011年期刊。

  2.《南风窗》:官方网站省略

  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篇10

  采编、发行和广告是当代媒介经营的“三驾马车”,但发行历来不受重视,理论研究也相对薄弱。本刊开设的“报刊发行”专栏,将把媒介发行作为一个重点关注的话题,希望能为国内百万发行人搭建一座相互交流的平台,营造一个精神家园。本栏目坚持“写发行人的话,为发行人说话”,致力于提供实用的发行资讯,传播发行前沿理念,推介发行界的经典案例。这里的文章要求贴近发行实际、贴近发行生活、贴近发行人员心理。同时,坚持“大发行”理念:不坐而论道,就发行论发行,要从发行的视角来看媒介经营,从发行的视角来观照采编、广告以及其他媒介事件。欢迎全国发行人以及对这个问题有兴趣的人士踊跃来稿,来稿题材不限,字数不超过5000字。

  电子邮箱:tzf .cn; 电话:027-67166509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陆续出台并落实了一系列划时代的惠农政策,农村经济与农民收入增长等多项指标创历史最好水平。但近年来农村报刊发行日益萎缩,大部分农村类报刊发行经营艰难,近半数农民报刊停办或改办其他报刊。我国报纸发行总量居世界首位,但90%以上为城市居民所有,农村报纸千人占有量仅7‰,不及城市的1/10。⑴当大中城市已现报刊过剩、发行恶性竞争逐步升级时,农村报刊的“荒漠化”危情仍在加剧;当城市居民天天与报刊为伴,尽情徜徉在信息海洋中时,农村居民却备受信息贫乏之束缚,好信息看不到,好产品售不出。建设新农村,不能没有信息和文化的有力支撑,报刊在普及农业科技、传播市场信息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选择湖北省安陆市作为个案,以微观视角对农村报刊发行进行专题调研。

  一、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

  安陆市(县级)地处江汉平原北缘和大洪山、桐柏山延伸的低山丘陵交会地带,全市人口62万,2007年该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1亿元,财政收入2.587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16元。其经济状况在湖北省76个县市中排名37位,处于中等水平。⑵全市有耕地47.75万亩,有农业人口47.75万人,农民人均耕地仅1亩,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近年来该市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社会事业进展缓慢,农村居民看书报难、看电影难、参与文化体育活动难等问题普遍。该市原有党委主办的《安陆日报》,因属行政摊派发行,增加了农民负担,在2003年报刊大整治中停刊。

  本次调查于2007年7月5日至20日进行。抽样总体为安陆市18岁-60岁的农村居民,样本根据多阶段随机抽样而得。首先据安陆市统计局及各乡镇提供的各乡镇和行政村的经济数据,对各乡镇和村庄进行降幂排序,按照等距原则分别抽出4个乡镇,再从每一抽中的乡镇中选取2个村。这样最终抽取的8个村的所有村民成了初始样本。按照自然村每隔5户的等距原则,调查员进入每一被抽中的家庭,调查该家庭中常年在家的“意见领袖”(即家庭中具有较高威信并掌握实际话语权者)对报刊发行的意见。鉴于村民受教育水平相对较低的实情,调查采用问卷和入户访问相结合的方法,倘被调查者当时不在家,调查员被要求在不同时间回访,直至调查完成。在8个村分别发放100份共800份问卷,回收768份,回收率为96%;其中有效问卷745份,有效回收率为93%。统计发现,被调查者的平均年龄为38岁,其中男性占56%,女性占44%。普通群众占78%,党员干部占13%,农村个体商户占9%。14%的被调查者为小学文化程度,48%为初中文化程度,38%为高中文化程度。26%的被调查者家庭年纯收入小于1万元,42%的家庭年收入在1万元―2万元之间,23%的家庭年收入超过2万元(另有9%的被调查者拒绝透露收入)。

  二、农村报刊发行的现状:“四高四低”

  ⒈报刊普及率低,传阅率较高

  被调查的8个村中,报刊千人占有量最高者为33‰,最低者为5‰,平均为7‰,远低于城市的报刊普及率。与世界报刊千人占有量100‰的平均水平相去甚远。⑶而且农村报刊的品种少,被调查村发行的报纸主要有《人民日报》、《湖北日报》、《孝感日报》、《武汉晚报》和《农村新报》,其余的报纸很少见。杂志的普及率更低,村民反映前几年还能看到像《知音》、《农家乐》这样的杂志,现在几乎销声匿迹了。尽管农村缺报少刊,但村民对报刊的兴趣十分浓厚,98%的被调查者认为有必要发行专门为农村服务的报刊;79%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在农村发行的报刊通俗易懂,部分内容能指导农业生产,应加大发行量。同时,农村报刊的传阅率较高,在被调查者中,有62%的人肯定每份报刊有10人看过,19%人肯定7人看过,11%人肯定有5人,8%的人肯定有3人。虽然报刊在不同村中的传阅率不同,但最少有3人,且这3人分属于3个家庭,故而农村报刊传阅率远高于城市报刊的传阅率。

  ⒉需求欲望高,发行服务质量低

  被调查者中,除2%的人不喜欢看报刊(原因是没有时间或更爱看电视)外,其余均喜欢看报纸,82%的村民认为读报在“了解国家大事、学习知识技术、教育孩子”方面能起到积极作用。虽然看电视是村民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但村民作息时间与城市有些错位,很难准时收看电视信息,大多数收视时间被电视剧等娱乐节目所占据。而且电视信息稍纵即逝,不能保存。相较而言,报刊所传达的信息更深入,可以保存下来反复阅读,需要时还能再拿出来翻阅。调查表明:近九成村民希望家庭拥有一份报刊,但发行员从不上门征订,更无宣传推广活动。被调查的8个自然村中,除槎山村、倪庙村地处山区,交通相对困难些外,其余村庄交通极为便利,有柏油马路直通市区。最近的仅25分钟车程,最远的也不过1小时。每村均有客运汽车和货运小车,村民频繁地往返于城乡之间。尽管村庄交通状况良好,但报刊订户反映发行员投递不及时,经常延误甚至漏投。在大中城市报刊发行中盛行的上门收订、附送赠品、价格优惠、破订、零售等措施,村民不仅无法享受,而且经常遭遇报刊投递错、漏、差等不公正待遇。由于订购不便,投递服务落后,尽管需求量大,但是农村报刊的订阅率有下降趋势。若不加以重视,农村报刊发行量将继续下滑。

  ⒊党员干部报刊占有率高,普通居民占有率低

  农村报刊普及率本身就很低,而分布又极不平衡。首先是区域分布不均衡。各村报刊订户主要集中在公路两侧,远离公路的订户极少,甚至有约5%的被调查者从未见过报刊,不知道报刊为何物。其次是群体分布不均衡,党员、干部对报刊占有率较高,商户次之,群众占有率低,出现了“农村有报纸,农民没有报纸”的尴尬局面。因为报刊是由乡镇邮递员送达各村村委会,这就使村委干部可以阅读到村里的所有报刊。且村委会都订有党报党刊,故党员干部对报刊的占有率和阅读率具有绝对优势。村委干部看完了报刊,有时会传给其他党员阅读,或是在村委会议上下发给与会代表集中学习和阅读。商户一般属于农村经济的带头人,他们非常关注新信息的积累,所以大多商户都自己订阅报刊。基层群众则从党员干部手中借阅或自己订阅,但一般情况下普通百姓很难看到报刊。

  ⒋村风好者报刊占有率高,村风差者报刊占有率低

  调查发现,社会风气较好的村庄阅读报刊者多,而社会风气较差的村庄阅读报刊者少。例如:会寨村的社会风气较好,村民勤于劳作、勤于经营,很多家庭都有很强的学习劲头和进取意识,为提升作物栽培技术,扩大产品销售量,获取更全面的市场信息和科技知识,他们已经形成了阅读报刊的习惯。而兴隆村距市区仅25分钟车程,村庄的干道也紧邻马路,交通非常便利,经济状况也较好。可村民将大量时间消磨在、麻将、扑克等活动上,极少有人阅读报刊。不过,像会寨村这样的村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村庄中村民的阅读习惯均未养成。由于报刊等文化产品未能占领农村文化市场,村民找不到更有意义和趣味的文化娱乐休闲方式,自然就会参与麻将、扑克等活动,进一步败坏社会风气,形成了恶性循环。

  三、制约农村报刊发行的主要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调查发现,报刊的普及率与自然村的大小、人口的多少并无直接关系,但与村庄的经济发展程度有密切联系。如会寨村拥有报刊的人最多,平均每10户就有一份报刊,明显高于其他自然村的普及率。深入调查后发现,它曾是一个镇,在2000年乡镇机构裁撤时改为村,村中商铺林立,人流较大,居民年均收入也是各村中最高的。大量商户空闲时一般坐在自家店门口看报纸,搜集各种市场信息。而离会寨村不远的槎山村经济比较落后,报刊的千人占有率最低,仅为5‰。

  外出务工人数比重。调查表明,外出务工人数比重越大,报刊普及率越低,反之则越高。安陆市政府提供的数据表明,该市80%的青壮年常年在全国各地务工,留守在家庭里的多半是由妇女、儿童、老人组成的“386199”部队。儿童多半年幼或者正在念书,要么未形成阅读习惯,要么忙于功课,无暇旁顾。妇女和老人一方面要忙于农活、操持家务、照顾孩子,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阅读报刊;另一方面,他们的进取精神和开拓意识远没有外出务工的青年人强,接受新知识和新信息的能力也较弱。加之受识字水平的限制,他们往往选择电视这样廉价、便捷的信息接受渠道。但值得注意的是,外出务工人数越多,带回外界的新信息就越多,能开阔村民的眼界,外出务工的人很多都喜欢阅读报刊,这一良好习惯也被带回村里,慢慢地影响着身边的父老乡亲。

  村民密集度和交通便利度。调查发现,村民密集的地区比分散的地区报刊占有率高。农村居民比城市居民的邻里关系要融洽很多。邻里之间常常相互串门,茶余饭后经常是一条街的人聚在一起聊天、娱乐,有什么消息一下子就可以传遍所有的街坊邻居。村民不仅人际传播能力强,而且群体模仿意识也强。谁家有了新技术、新信息、新市场等大家都跟着效仿。一条街有一人在看报刊,其他人便会向其借阅,经常一份报刊不止传三五家,而是整条街,这就激发了村民订购报刊的欲望。同时,农村报刊订户通常紧邻马路或村中主干道,这主要是由于报刊发行员的收订要求所致。不少乡村发行员明确表示,报刊收订主要限于摩托车能够直接到达的交通便利的订户,交通不便的村民即使有订报意愿,发行员也不愿意收订,因为投递太困难。

  农村报刊发行的宣传与服务水平。发行员是否积极宣传推广并提供良好投递服务是影响订购的重要因素。在被调查的8个村中,只有会寨村的邮递员在村庄主要街道的商户中进行过征询订购的宣传活动,大多数村民都积极响应和配合。故会寨村报刊千人占有率远高于其他各村。67%的村民表示,若发行员向他们征询订购的意见并提供优质投递服务,非常愿意订购报刊。但因投递服务差严重损坏了报刊在村民中的声誉,降低了村民对其的信任,使原有报刊订购率反呈下降趋势。可见,加大农村报刊方面的宣传,提高报刊投递和服务水平,是稳定农村现有报刊市场、开拓新市场的当务之急。

  四、村民对农村报刊发行的主要意见

  当前农村报刊不能满足村民需要,村民对农村报刊发行主要有以下意见:其一,在内容方面,希望农村报刊应反映农村实际情况,主要报道反映农村生活的内容,并适当加入一些城市生活内容。在科技致富、农产品销售、教育孩子、乡村娱乐等方面应加大分量,以贴近农村生活,服务农村生产为宗旨,融政策解读、新闻信息、娱乐休闲、科技致富为一体的报刊最受农民群众欢迎。其二,在报刊类型上,晚报综合类、娱乐类报刊最受喜爱,其次是科技报刊,最后是党政机关报。村民们阅读报刊的主要目的是娱乐休闲与了解外界信息。其三,在价格方面,对于报纸,86%的村民认为每份5角或3角比较合适,与城市报刊售价相当。对于杂志,62%的村民认为只要内容好,价格可以贵一点儿,也有31%的村民认为每份1.5元比较合适。可见,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加上农民对科技与市场信息的渴求、以及对娱乐内容的浓厚兴趣,价格已不是最主要的问题。只要内容好,价格稍稍提高一点,农民也是愿意接受的。但还是应该本着服务农民的原则,以廉价实惠为主。其四,在对广告的态度方面,46%的村民希望减少广告,32%的村民表示实用广告信息可以接受,教育、医疗、农产品、种子、农药是村民希望看到的排在前5位的广告。可见,农村报刊还是少刊登广告为好,即使刊登,也应有很强的针对性,尽量与村民生活相联系。最后,在周期和版面上,82%的村民认为每周一期或两期较合适,88%的村民认为8版或4版较合适。因为版面太多了村民没有时间看,而且担心版面太多容易刊登广告,降低了有用性。

  五、农村报刊发行的几点对策

  重视党员干部的“裙带”效应。调查发现,党员干部在农村基层群众心目中的地位较高,村民一般将党员干部看成是村里有知识、有地位阶层的代表,其身边亦可聚拢很多群众和亲朋好友,对这些“意见领袖”给出的意见村民较容易接受和服从,且党员干部的良好行为也会引发村民有意识地模仿,产生裙带效应。如果发行员抓住党员干部,说服他们起模范带头作用,培养村民逐步形成报刊阅读习惯,效果可能比发行员挨门挨户劝说要好。

  重视工商业者的“纽带”作用。与党员干部相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企业家和农村个体商户所起的作用很大,在群众心目中也有较高地位。这些企业家和商户既是农村经济的“领头羊”,也是沟通村民、沟通各村之间、沟通城乡之间的纽带。村民与商户在买卖交易过程中熟识,每个商户都有一批固定客源,将各种消息带到分散的各个农户中去。而商户是农村订购报刊较多的一个群体,可以考虑让商户来本村的报刊零售订购工作。如果在各村单独增设一个报刊零售或订购点,没有人愿意经营,因为流转额过小,肯定亏损。调查表明73%的个体商户愿意农村报刊发行业务,但要求完善报刊机制,并提供一定优惠措施。

  减少农村报刊发行的中间环节。报刊是由“县―乡―村―户”这样层层转发的。一般来说,报刊到达乡镇是及时的,当日必到;然而由乡镇送达到村庄就很不准时,一般两天送一次,经常无故延迟;由村到户情况更糟糕,三天一次、一周一次是常事,逢年过节时更是无人送报刊。调查表明,报刊由乡到村和由村到户这两个环节之间的效率较低,致使报刊送达不及时。为减少中间环节,建议凡是有市区公共汽车直达的村庄,报刊应该直接送达村委会,而不必经过乡镇周转。也不能把报刊送达村委会当做报刊发行工作的完结点,村委会应该有专人负责报刊送达订户的工作。一些偏远的村户可以考虑从商户那里购买报刊。

  政府应积极扶植农村报刊发行事业。调查发现,由于待遇过低,基层乡镇报刊发行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部分乡镇甚至出现了发行员“用工荒”。乡镇专职发行员月酬仅500元,兼职发行员月酬仅200元,在柴油、汽油等价格不断攀升的形势下,发行员一个月的车辆燃油花费甚至超过了报酬收入。在发行员收入亏损的情况下自然难以保障报刊发行服务质量。因而有关部门应积极设法稳定基层发行员队伍,提高基层报刊发行员的工资,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同时,农村报刊发行硬件配套建设较为落后,政府应增加农村报刊发行渠道建设的投入费用,并对农村报刊发行经营提供税率等优惠,以刺激经营者的积极性。此外,有条件的地区给农户免费发放一些实用报刊,政府应出台措施督促村委会或党员将公费订阅的报刊与村民共同分享,提高报刊传阅率,减少报刊浪费。

  参考文献:

  ⑴吴锋:《关于我国农村报刊发行现状的调查报告》[J],《今传媒》,2007(11):22-24

  ⑵湖北省统计局,湖北统计年鉴――2007[M],统计出版社,2008:65

上一篇:未成年人能不能做臀部吸脂减肥
下一篇:成年人如何练好硬笔字?来自一个练字者的自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