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访问:wap.265xx.com流行文化大全11篇
流行文化篇(1)
【关键词】 流行文化 艺术 美学
1, 流行文化
今天,当我们使用流行文化概念的时候,自然受到20世纪以来西方文化理论发展语境的限定。在这个限定之下,“流行文化”所指对象,就是在现代社会的世俗化发展中,特别是20世纪以来,新兴的大众化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活动。与传统的文化类型相比,流行文化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流行文化是现代社会生活世俗化的产物,它不仅以商品经济发展为基础,而且直接构成一种商品经济的活动形式;第二,流行文化以现代大众传媒为基本载体,并且在大众传媒的操作体制中流行、扩展;第三,流行文化是一种消费性文化,呈现出娱乐性、时尚化和价值混合趋向。由于这个三个基本特征,流行文化的兴起不仅从根本上冲击了传统文化活动,迫使它在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体制文化与民间文化)两个层次传型,而且使当代文化发展为一种普遍的文化危机运动。西方文化理论研究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这种普遍的文化危机感为契机的。
文化作为人的一种生活方式,首要功能是为生活于其中的人们提供特有的意义和价值。文化建设的要义就是为人们的日常活动建设具有普遍性、持续性的意义和价值体系。在这个意义上,文化又被界定为发现和建立理想的活动。 流行文化的第一个问题是文化意义和价值的失效、瓦解。相对于传统文化以宗教为内含的精神至上原则,流行文化推行的是一种世俗化的非精神原则,即以个体的享受、娱乐和快感为动机。由于这个文化原则的转换,在18世纪直到19世纪中,在传统文化崩溃的背景上,流行文化的早期发展表现出一种精神溃败(颓废)状态。卢梭作为现代文化的启蒙者同时成为它的第一个批判者,乃是因为他对这种精神溃败状态的预言家式的敏感和不满。他以个体自我的精神自由的建设为目标,反对现代文明确立的流行的(社会化)生活方式,主张向自然的真实性和独立性回归。席勒则认为,现代文明建立的是一种个体与社会、精神与物质、感性与理性分裂的文化,在这种文化中,人性的完整性被破坏了。他认为,重建完整人性的途径是对人进行审美教育,建设为人的自由完整生活提供基础的审美文化。
流行文化的世俗化发展开拓了现代文化民主的空间,在对感性欲望和自由享受的肯定中否定了经典和权威的文化权力。这就导致了流行文化在总体上混乱无序的非理性(“无政府”)状态。针对这个状态,19世纪中期阿诺尔德(M. Arnold)提出了一种反对流行文化的(中产阶级)精英意识。这种精英意识把文化限定为“在本世界中被思想和表达的最好的事物”,并主张文化是只能由少数精英创造和发展的事业。 阿诺尔德的精英立场无疑包含了资产阶级的文化霸权而不得人心。但是,他仍以偏激的形式指出流行文化的第二个问题,即文化活动是否需要保持其内在统一性和超越性的问题。所谓雅—俗之争,很大程度上就是坚持或反对文化的内在价值和超越意义的争论。无疑,流行文化是否定文化的内在价值和超越意义的。这反映到流行文化的产品形式中,则是流行文化产品中普遍存在的机械复制、拼贴、重复等现象,以及这些现象形成的对文化差异的消解(文化同质化)。在现代社会运动背景上,对文化产品的一个基本要求是,它应以其独立完美的存在形式成为对个体独立和自由的象征性表现。这是文化产品的现代美学价值。但是,流行文化产品不仅否定了现代意识对文化产品的原创性和独立性要求,也成为对人自身的独立和自由价值的象征性否定。 这是阿多诺(T.W.Adorno)、麦克唐纳(D.Macdonald)和詹姆逊(F.Jameson)诸人反对流行文化(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文化作为人的一种基本行为方式,怎样保证、体现人类自我存在的独立和自由,是现代文化意识的核心所在。在这个核心点上,流行文化面临着第三个问题,而且是它致命的问题:在大众传媒和市场经济的联合操作下,流行文化的生产和接受方式是否能够保证它是人的独立和自由的体现?阿多诺(T.W.Adorno)认为,流行(大众)文化是资本主义文化工业的产物。文化工业通过大众传媒操作的标准化、合理化生产,对它的消费者(大众)施行自上而下的有目的地整合和统治。文化工业的整合实现了对大众自我意识的物化,即意识被整合为一致性的非意识。 “文化工业的意识形态力量在于,它用统一取代了意识”。 在对流行文化的批判中,阿多诺非常重视大众传媒对文化生产和接受的意识形态控制力量。这是阿多诺的深刻处。但是,如费斯克(J.Fiske)所指出的,流行文化在承担资本和技术的意识形态控制功能的同时,也为现代的文化民主提供了空间,为大众的自我表达提供了资源。 霍尔(S.Hall)引用葛兰西的文化霸权观念,把流行文化界定为一个不同阶级争夺文化霸权的战场。他反对把统治者与大众、主流文化与流行文化做非历史的、静态的二元对立的理解,认为在争夺文化霸权的斗争中,对立的双方互相作用、影响并转化着对方。他认为大众作为被统治阶级,也不具有单纯的统一性,他即不是纯粹的主流文化霸权的被动接受者,也不是纯粹的反抗者。大众在流行文化中生活于反抗与顺从的矛盾运动中。
2, 当代艺术
流行文化在整体上改变了传统文化的生产方式、接受模式和价值体系。但是,在所有传统文化形式中,艺术的转型是最基本的,最具有主导意义的。因此,研究流行文化,必须把艺术的转型作为主要对象。实际上,在上面讨论的文化理论中,无一例外地都把艺术的转型作为识别文化变化、转型的基本标志。为什么艺术转型对于流行文化的形成具有主导意义?这有四个基本原因:第一,在传统文化活动中,高雅文化的三种基本形式,艺术、宗教和哲学,艺术是最接近日常生活的,而且传统流行的民间文化主要是以艺术的形式存在的。因此,当代文化的流行化转型,必然以艺术为主体;第二,进入现代社会之后,宗教的衰落留下了价值实践体系的真空,艺术实际上代替宗教成为价值实践的新体系。因此,当艺术失去了为宗教服务的作用以后,艺术不仅被直接挪用为现代政治意识形态斗争的工具,而且成为现代个体自我确认、自我表现的基本方式;第三,艺术与大众传媒在制造形象化文化产品上的统一性,决定了两者相互促进和统一的前提。艺术与大众传媒统一的发展,不仅构成了流行文化的主要景观,而且实际上是流行文化的基本(主导)形式。第四,艺术的流行化转型所产生的巨大商业价值是其他文化形式所不可比拟的。流行艺术成为流行文化的主导形式,有商业动机的驱动,而且充分表现了流行文化的商品经济属性。艺术在现代文化、特别是流行文化发展中的特殊地位,不仅是现代文化理论家特别关注艺术的基本原因,而且是美学在现代文化中产生和发展的基本原因。
艺术从传统文化进入现代文化,一个根本性的变化是艺术从对宗教的附属关系中解脱出来,成为独立自由的形象塑造活动。这就是现代性所赋予艺术的自律性,也是美学得以确立的一个直接前提。康德美学作为美学的奠基,原因之一,在于它第一次以哲学的形式明确系统地阐释了审美和艺术的自律性。根据康德,艺术的自律性有三个基本原则:第一,艺术是自由创造的产品;第二,艺术是非功利、无目的(以艺术品自身为目的)的创造;第三,艺术是艺术家(个人)的天才的产物——不可重复的原创品。 但是,转型为流行艺术,艺术在同样的三个方面丧失了自律性。大众传媒作为流行艺术的主要生产机器,从内容到形式,从工具到手法,都控制了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把他们整合到传媒体系中,先天地决定了流行艺术的标准化和批量化生产方式。因此,本杰明(W.Benamin)认为大众传媒的发展使艺术进入了机械复制的时代。艺术的机械复制在取消艺术家的独创性的同时了取消了艺术品存在的自律性――艺术品作为原始手工作品的唯一性和独立存在。这不仅使艺术品丧失了奠基于原创性的神韵,而且使之丧失了基本的神学仪式价值,取而代之以纯粹的观赏价值。本杰明肯定这个转型,认为在世界历史上机械复制第一次把艺术从它对神学仪式的依附关系中解放出来。
无疑,解放为艺术的文化民主和非宗教的精神自由提供了前提,但是也使艺术作为主体自我确认和自由的表达形式失去了内在前提和先天的基础。因为作为机械复制的艺术,艺术不再是艺术家自己自由独立的产品,因此也不再能够直接成为他的个性和自由的体现。阿多诺反对流行艺术,原因就在这里。反对向流行文化转型,艺术的重要课题就是寻求维护自身独立性的可能性。先锋艺术运动,则是以一种拒绝认同和介入大众(传媒)文化的立场和相应的激进反叛形式,坚持着艺术独立的文化价值。阿多诺和麦克唐纳都把先锋艺术作为一种抗议的文化形式而寄与希望。但是,先锋艺术本身有两个难以克服的困难使它的反叛和抵抗不可能作为一种基本的和常规化的文化反叛形式。第一,因为先锋艺术拒绝认同和介入,它相应地拒绝了交流的可能性,这使先锋艺术的反叛对于大众只具有形式的意义而没有内容的意义――因为通过形式进入内容的途径被截断了,而且事实上先锋艺术运动的发展本身是向不断形式化和技术化的方向展开的。第二,先锋艺术发展的不断形式化、技术化,导致了它的制度化发展。制度化发展不仅使先锋艺术失去反叛机能,而且注定了它被商业和传媒合作的流行文化同化、整合的命运。正是在先锋艺术被整合的意义上,今天我们才面对先锋艺术的衰落:先锋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反叛形式被流行文化保留和吸收,但它反叛的动机和力量都消解了。反体制的先锋艺术被体制化,它的反叛形式被审美化为一种流行风格,融入流行文化和日常生活中。
艺术自律性的丧失, 也就是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界限的取消。结果是,艺术生活化和生活艺术化的文化转型。在这个过程中,唯美主义成为艺术活动的主导精神,即艺术的形式主义原则取代或压制了艺术的精神理想原则。这使得艺术活动被简化为审美――娱乐形象的生产和消费活动。因此,艺术和商品经济、大众传媒共同组合成了大众传媒操纵的商业流行文化。这种商业流行文化以形象娱乐为主题活动,极大限度地消除了传统文化界限,而使自身成为无界限的流行物。在商业流行文化中,消费主义和游戏精神实现了最好的结合,它在世界范围内展开刺激欲望和满足欲望的游戏。在这场游戏中,整合一切的流行文化不取消什么,而是消解一切深度,使被纳入其中的一切都趋于同质的平面存在。就此而言,流行文化是非意识形态的、或多元化的文化。但是,它在表象之下仍然推行着消费主义和个人主义共生的意识形态,并把这种意识形态化成无条件合理的生活欲望在大众文化生活中展开和扩张。流行文化的解放意义和压抑意义都表现在这里,而大众在流行文化中的自由与被动性也表现在这里。在流行文化的影响下,大众的形象消费欲望被极大限度地扩张了。这又刺激了流行文化的形象生产扩张。在20世纪下半期,由于电子技术的加速发展,极大限度地扩大了流行文化的形象生产能力,实际上形成了全球化的形象生产过剩。结果是,如鲍德里亚德(J.Baudrillard)所指出的,传媒形象生产的扩张,在根本上取消了现实与虚拟、原型与摹本之间的区别,我们生活在一个虚拟形象代替真实事物的世界。 对真实知觉和感觉的危机,是流行文化面临的根本危机。这个危机在极大限度扩张艺术的形象塑造功能的同时,也把艺术活动转变成为流行文化的基本症候。
3, 美学的文化功能
流行文化的发展和艺术的流行化转型,不仅产生了商业与文化的相互渗透、转化,而且形成了商业文化的普遍扩张。詹姆逊认为,商业文化把形象生产普遍化,使审美形象弥漫在一切现实活动中。现实普遍地被转化为视觉形象,并且在世界范围内商品化。商业文化的扩张打破了审美形象的封闭空间,使它向既有的整个文化环境开放。因此,审美独立的传统区别模糊或消失了,与之相应的是审美的自律性结束,美学的自律性结束。詹姆逊把这个转变定义为现代向后现代的转折。他指出,必须认识到,审美形象在后现代时代中的复兴是商业文化体系统治的表象。在后现代的文化活动中,遵循商业逻辑的形象生产渗透和代替了一切活动。“形象是今天的商品,这是为什么不能期待它否定商品生产逻辑的原因;归根到底,这也是为什么今天所有的美都是商品的原因。当代伪审美主义对美的呼唤,只是一个意识形态的花招,而不是一种创造性的求助。” 因此,詹姆逊宣告美学的终结,而且否定美学复兴的主张。
詹姆逊揭示了当代文化运动的基本趋势和美学所面临的深刻困境。那么,在流行文化整合和消解文化差异,把文化普遍形象化的时代,美学是否真的失效而必须终结呢?我不能认同詹姆逊的美学终结论。在流行文化中,艺术自律性的瓦解和文化普遍形象化产生的意义危机,的确导致了对美学的审美—艺术自律原理的否定,并且使美学的审美(精神)升化原则落空。但是,詹姆逊宣布美学的终结仍然包含了对美学的误解和对流行文化的简单化理解。在其中,他有两个基本错误:第一,他把现代与后现代的差异绝对化,并且把美学限定在现代的范围,认为随着后现代对现代的取代,美学必然成为现代的殉葬品;第二,他把审美—艺术的自律原理等同于美学原理,实际上把美学限定在艺术自律的封闭空间中,认定这个空间的开放就意味着美学基础的瓦解。正是由于这两个基本错误,詹姆逊轻率地抛弃了康德、黑格尔和阿多诺等人的美学为当代文化提供的思想资源,并且在流行文化研究中,武断地用社会学研究取代美学研究。我认为,根据流行文化的基本特点,社会学的研究无疑是一个必要和重要的层次。但是,一方面,艺术形式是流行文化的基本形式,另一方面,流行文化的重要问题在根本上是与美学问题联系的,甚至本身就是美学问题,因此,美学研究同样是流行文化研究的一个必要而重要的层次。进一步讲,在流行文化研究中,社会学对文化与社会运动整体联系的描述和社会批判的功能,是美学所不能取代的;同时,美学对文化(艺术)的内在机能和意义的阐释,对文化的内在建设的功能,也是社会学所不能取代的。如果我们要积极地,既是批判性地、又是建设性地研究流行文化,必须重申和开拓美学的文化功能。
在现代文化发展中,美学的第一个文化功能是对以自由与独立为内含的现代人文精神的阐释和张扬。艺术自律性之所以成为美学的一个基本原理,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对于现代人文精神的基本象征意义。针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人的存在的物化,艺术品的自律存在(审美形式)形成了一种文化抗议形式,如马尔库塞(H.Marcuse)所言,“是认识和控诉的手段” 。但是,艺术自律性也包含了深刻的矛盾,因为它的封闭原则在形式上、象征性地肯定主体自由的同时,也成为对这个自由的内在性和现实性的否定。美学的进一步展开就是寻求对自律的封闭原则所包含的否定性的克服。席勒、谢林、黑格尔和马克思,都通过对生命、精神、自然、社会和历史内容的引入,拓展或开放了审美—自律的空间,并且使之具有丰富的精神内含和真实内容。实际上,从18世纪中期确立以来,美学的整体运动总是在自律与他律的基本矛盾中展开的。这不仅保证了美学对人文精神的象征性的展示,而且把这个展示发展为人文精神本身矛盾运动的深化。个体与整体、感性与理性、自由与统一、有限与无限、形式与内容,这些矛盾关系是现代人文精神所面临的主要矛盾,也是美学在审美—艺术活动中研究和寻求解决的主要矛盾。更为重要的是,美学面对这些矛盾,坚持通过审美—艺术的自由创造寻求一个审美升化的统一境界。在这个意义上,美学已经发展为一种包含了人文精神和理想性的审美精神。今天,针对流行文化对人文精神的物化和理想性的消解,重申审美精神是非常必要的。重申审美精神就是坚持文化活动的人文精神立场,就是坚持理想性对于文化的必要价值。无疑,重申审美精神应落实为美学对流行文化活动的批判性的介入。“在真实的意义上,文化不仅要使自身适应人,而且同时要对人生活于其中的物化关系提出抗议,把光荣给予他。” 美学的批判性介入,就是在当代文化运动中,构成美学与流行文化的张力关系。这个张力关系是保证文化和人文精神不被流行文化的商业操作完全整合和同化,保证人在文化中存在的光荣。
美学不仅在审美、艺术活动中贯彻以人文精神为内含的审美精神,而且把这种审美精神实现为一种辩证的审美方式。美学的审美方式,在肯定审美对象感性存在的丰富性的基础上,追求审美对象精神意义的丰富性。美学既承认审美对象个体的特殊性,不可为整体归并或整合的个性,同时也承认审美对象实现审美升化(超越)的潜能。在美学的审美方式中,审美对象在感性形式和精神意义两个层次都是指向它自身的发展的——审美对象总是意味着比它的实在性更多的东西。美学的审美方式使审美活动成为创造性的感受和体验活动。阿多诺认为,艺术与自然一样,作为真正的审美对象包含了不可确定的性质。这个不可确定性是艺术需要哲学对它加以阐释的原因。哲学解释艺术,提示出艺术不能直接表达的东西。 海德格尔把艺术的本质阐释为存在的真理的展现。在对凡高的绘画《农妇的鞋》的阐释中,他揭示出艺术所蕴含着的世界性意义。 这正是美学的审美方式在艺术鉴赏批评中的典型体现。流行文化的消费主义操作,通过过剩形象的生产、倾销,以单向度的感性刺激和欲望满足压抑或取代了审美活动的创造性感受和体验。审美活动因此变成了纯粹机械性的他律的感觉活动。这使大众在流行文化活动中普遍遭受着无意义感。文化的一个基本功能是展现为生存意义的象征性体系。我们不能期望普遍无意义的流行文化普遍地显示出生存意义。但是,我们仍然应当从一些具体的作品发现意义的因素,并且将它们发展为意义的积极建设。在这里,美学,或美学的审美方式具有独特的抗拒消费主义彻底整合文化(艺术)的功能。美学不否定物质,相对于商业文化把一切物化、形象化,美学是真正地珍惜物质,它肯定并且坚持每一个存在物都是独特的存在,都具有不可取代的特殊价值和意义。
在最高的层次上,文化应当被理解为人的精神家园。现代社会的持续发展和现代文化的相应变化,都瓦解了现代人的精神家园,使之成为无家可归的精神漂泊者。家园对于个体的意义,在于把栖居的整体感(归宿感)赋予个体。当谢林说,“现代世界开始于人把自身从自然中分离出来的时候,”他不仅表达了人与大自然的分离,而且表达了包括大自然在内的生存整体感的丧失。所以他又说,“因为他不再得到一个新的家园,被遗弃的感觉笼罩着他。” 因此,现代文化运动的一个基本目标,一个与自由和独立的精神表达同样重要的目标,是重建文化的整体感,重建精神家园。海德格尔对艺术的世界性意味的阐释,特别是他把对存在深处的“无”的倾听作为诗意的本体,认为诗意地栖居就是天地神人四方共建一个整体的世界,其着眼点即在于人生整体感的重建。 在生存整体感的重建中,美学注重的不是个体、有限、理性、社会,而是整体、无限、感性、自然。而且“自然”在其中具有包含和超越一切的绝对意义,是最高层次的生存整体感的境界。就此而言,最值得阐发的是中国传统艺术在艺术意境创造中所展现的生存整体感,即自我与万物为一体的天地境界。宗白华的现代意识,正表现于他对中国艺术意境的积极阐释,以期使之成为现代艺术重建人生整体感的一个重要的启发。他指出,“艺术的境界,既使心灵和宇宙净化,又使心灵和宇宙深化,使人在超脱的胸襟里体味到宇宙的深境。” 流行文化的消费主义操作,在以大众传媒整合、同化个人的时候,却总是向个人倾销虚假的个性偶像,以激发他的个人主义欲望来获得更大的商业价值。这不仅不能减轻个人对整体的分离,而且机械性地强化了这个分离。重新启发人们对整体、自然、无限的意识,并且把它实现为一种自觉、积极的审美感受,即为现实人生重建整体感,这乃是一个重要的文化课题。美学的第三个文化功能正在于以人与自然统一的整体感为基础,重建人生整体境界。
我们重申美学的文化价值,并主张拓展并美学的文化功能,无意于神化美学、把它作为完美的理论在当代文化中推行。在最根本的意义上,美学的文化功能,不在于它可以作为一个理论或观念体系从外强加于流行文化,而在于它可以作为一个渗透了人文精神内含的一种文化方式介入流行文化。美学的介入,使流行文化获得一个积极的对立的维度,一种文化发展的必要张力关系。这是流行文化健康发展的一个必要措施。这个措施,在当代中国流行文化发展中并没有实在的建立来和发生效用。这要求中国美学自身的检讨和调整。
R.Willimas, ‘The Analysis of Culture’, in J. Storey (ed.), Cultural Theory and Popular Culture-A Reader(London, 1998).
J. Storey (ed.), Cultural Theory and Popular Culture-A Reader (London, 1998), pp. 4--5.
D. Machdonald, ‘A Theory of Mass Culture’, in J. Storey (ed.), Cultural Theory and Popular Culture-A Reader(London, 1998).
T.W.Adorno, The Culture Industry, ed. by J.M. Bernstein (London, 1992), p.90.
J.Fiske, Reading the Popular (London, 1989), p.2.
S.Hall, ‘ Notes on Deconstructing “the Popular”’, in J. Storey (ed.), Cultural Theory and Popular Culture-A Reader(London, 1998).
I.Kant, Critique of Judgment, by, tr. W.S.Pluhar (Kackett, 1987), p.170.
W.Benamin, Illuminations, ed. and tr. by H. Arendt (New York, 1985), p224.
P. Burger, The Theory of the Avant-Garde, tr. by M.Shaw (Minneapols, 1984), pp.47-54.
J.Baudrillard, Simulacra and Simulation, tr. by S.F.Glaser (Ann Arbor, 1994),pp.1-3.
F.Jameson, The Culture Turn (New York, 1998), p.135.
[德]马尔库塞:《审美之维》,李小兵译,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212页。
T.W.Adorno, The Culture Industry, ed. by J.M. Bernstein (London, 1992), p.86.
T. W. Adorno, Aesthetic Theory, tr. & ed. by R.Hullot-Kentor (Minneapolis, 1997), p.72.
M. Heidegger, Poetry, Language, Thought, tr. by A. Hofstadter(New York, 1975), pp.36-37.
流行文化篇(2)
而收录贝多芬、帕格尼尼、斯特劳斯等等音乐巨匠杰作的专辑即使只是流行专辑的三分之一,却仍然往往躲在墙角更甚者塑料封套上沾满灰尘,无人问津。在书店,最抢眼的便是包装精良的一套套网络系列小说,80年代的作者的作品更是大行其道,不费吹灰之力的赢得畅销书榜的榜眼探花。而那些经过一次次历史冲刷考验的名著,却在一边黯然失色。
The albums that contain the masterpieces of Beethoven, Paganini, Strauss and other music giants, even though they are only one-third of the pop albums, are still often hidden in the corner or even the plastic covers are covered with dust and nobody cares. In the bookstore, the most eye-catching is a set of well packaged network series novels. The works of the authors in the 1980s are even more popular, and they won the best-selling list easily. And those classics that have passed the test of historical scour have been eclipsed on one side.
曾经,我也被书架上包装精美书名诱惑的时髦小说带走,因为其中设计精巧的情节,艳丽奢靡的“人生体会”即使深知这是快餐文化,泡沫文字,但仍然为之“折服”。但是,久而久之看着雷同的情节,乏味的对白,不禁怀疑这些版率极高的时髦小说是否有“抄袭”之嫌。看着无数“这个世界不符合我的理想”的网络宣泄文学,对愤世嫉俗的陈词滥调,也不免嫌恶。
At one time, I was also taken away by the fashionable novels that were seduced by the beautifully wrapped titles on the bookshelves, because of the ingenious plot, gorgeous and extravagant "life experience", even knowing that it was a fast food culture, bubble words, it was still "subdue". However, as time goes by, looking at the same plot and boring dialogue, we can't help wondering whether these fashionable novels with high edition rate have the suspicion of "plagiarism". Watching countless "this world does not conform to my ideal" network catharsis literature, to cynical cliche, also can't help but dislike.
绕了一个圈子,我又回到起点。捧起名著――真正的文学,感受它所教导的哲理,滋润着我每根神经的触角。而那些“时髦的轻浮念头”也随之摒弃,因为真正的文学告诫我生活不是轻滑的角色扮演。诚然,社会的激烈竞争,让人们不断面对各方面压力,很多追逐流行的人,开始学会用各种激烈的方式,让自己成为地地道道的“愤青”,以表达自己不满的情绪。
Around a circle, I return to the starting point. Hold up the famous works - real literature, feel the philosophy it teaches, moisten the tentacles of every nerve. And those "fashionable flirtatious ideas" are also abandoned, because the real literature tells me that life is not a light role play. It's true that the fierce competition of the society makes people face all kinds of pressures constantly. Many people who are chasing after fashion begin to learn to use all kinds of fierce ways to make themselves truly "angry youth" to express their dissatisfaction.
流行文化在我们这代人身上影响甚深,不单只是在阅读、音乐上,更甚者是对我们生活态度的影响。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流行文化都是负面的。比如近来在中国年轻人之间大受追捧的街头文化。很多人会疑惑,这“街球”、“街舞”不过是在大街上打球跳舞,有正面影响吗?表面上看,似乎没有,但是这街头文化又叫黑人文化,顾名思义是从黑种人中开始盛行的一种渗透了深厚黑人文化精神的民间文化、是美国贫民??的黑人在人权压迫,种族歧视的特殊背景下形成的一种文化精神,文化运动。
Pop culture has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our generation, not only in reading and music, but also in our attitude towards life. Of course, not all popular culture is negative. For example, the popular street culture among young people in China recently. Many people will wonder, this "street ball" and "street dance" are just playing and dancing on the street, does it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surface, it doesn't seem to exist, but this street culture is also called black culture. As the name implies, it is a folk culture that has permeated the spirit of black culture, and a cultural spirit and movement formed by the black people of the poor in the United States under the special background of human rights oppression and racial discrimination.
在美国,它并非只是爱好,更是一场为人权而战的革命。但是,在中国它却只是一种爱好。诚然,这是不同的历史背景造成的。爱好这种街头文化的青年如果深知这种文化的精髓并从中学习他们优秀积极的生活态度,而非单纯的追逐流行的话,在我看来,其正面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流行文化篇(3)
网络、广播、电视、报刊等传媒的发展为流行语的传播提供了通道。每一种文化的形成发展都需要某种媒介来传播,流行语文化也不会例外;由于广播、电视和报刊的发展以及网络的兴起,给流行语的传播提供了传播的通道;它以语言的形式潜移默化的伸入我们的生活中,它以高频的优势让人们记住并传播它。流行语文化就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下发展并使人接受它。网络、广播、电视、报刊等传媒不仅为流行语提供了传播的道路,也提供了流行语发展的有利的环境。在媒体上发表语言它不是一个面对面的对话环境,这样就给了群众更加自由的言论环境,减少了言语上的限制,人们可以自由的抒发自己的情感,思想;这就会形成多样化的语言。语言的多样化可以促使流行语的形成,有创新就会有发展空间,优秀的创新会赢得大众的喜爱及欢迎,为流行语的形成提供了条件,最终形成流行语。
生活中的流行语所表现出的社会文化由于处于一个宽松和谐的政治文化环境下,政治和谐稳定、经济飞速发展、文化向高度,深度发展。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生活更注重娱乐性,流行歌曲、娱乐节目、影视剧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众所周知,在2005的超级女声轰动一时,受到许多人的关注,“超女”冠军李宇春被人记住,“超女”一词更是家喻户晓。随后又出现了“超男”等流行词语。由于李宇春的迅速走红,又出现了“草根”一词,并迅速成为流行语。正是在和谐政治前提下,我国的嫦娥一号成功升空,实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飞天梦,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所以“嫦娥一号”迅速成为2007年的流行语,因为政治的和谐,科学技术受到了重视,思维得到了拓展,才会有“嫦娥一号”升空的骄傲。只有在政治和谐文化宽松的环境下,才能出现这些与时俱进的流行语。
流行文化篇(4)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竞争就是品牌的竞争,品牌是企业成功的驱动力,一个成功的企业必伴有成功的品牌,这一点已形成共识。成功的品牌必有文化价值,文化价值是品牌的内涵,是社会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统一,是现代社会的消费心理和文化价值,企业在设计品牌,创立品牌,培养品牌,使其成为知名品牌的过程中,流行文化将对其产生很好的催化作用。
一、流行文化及特征
在学术发展史上,“文化”一直是最复杂的术语之一。文化人类学的奠基人泰勒,在他的代表作《原始文化》中写道:“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这之后,文化定义已有160多种。流行文化的定义与文化的定义一样,也是众说纷纭。一些学者指出,流行文化是被排除在高雅文化之外的文化,即那些不能达到高雅文化所需标准的文化文本和实践就是流行文化。这些学者坚持流行文化是大众生产的商业文化。
还有些学者认为,流行文化是渊源于“人民”的文化。流行文化又称普及文化、大众文化、通俗文化,是被普遍喜欢和热烈追随的文化,是许多人实践和追随的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是我们身边的文化事实,它正在模铸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活也可能成为新的流行文化产生的契机。流行文化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流行文化是现代社会生活世俗化的产物,它不仅以商品经济发展为基础,直接构成一种商品经济的活动形式;第二,流行文化以现代大众传媒为基本载体,在大众传媒的操作体制中流行、扩展;第三,流行文化是一种消费性文化,呈现出娱乐性、时尚化和价值混合趋向。
二、品牌的内涵
品牌是通过一系列市场活动所形成的一种形象认知度和客户忠诚度,是企业、产品与消费者建立的一种关系。品牌带给消费者的是一种心灵需求的情感价值,是产品概念对应消费群体的情感需求和情感价值的具体体现,品牌只有得到消费者认同才有价值。这种被认同的价值是由很多元素组合的,是消费者对一个企业及其产品过硬的产品质量、完善的售后服务、良好的产品形象、美好的文化价值等所形成的一种评价和认知。文化价值是品牌的内涵,是社会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统一,是现代社会的消费心理和文化价值。
品牌文化是品牌在经营中逐步形成的文化积淀,代表了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认知、情感归属,是品牌与文化及企业个性形象的总和。品牌文化突出了企业外在的宣传、整合优势,将企业品牌理念有效地传递给消费者,进而占领消费者的心智。 品牌的直接载体主要是文字、图案和符号,间接载体主要有产品的质量、服务、知名度、美誉度、市场占有率。没有物质载体,品牌就无法表现出来,更不可能达到品牌的整体传播效果。优秀的品牌在载体方面表现较为突出,如 “麦当劳”其黄色以拱形“M”为标志,给人很好的视觉效果,人们通过“麦当劳”品牌会感受到一种美国文化、快餐文化,也能由品牌激起儿童在餐厅里尽情欢乐的回忆。
三、流行文化对品牌的作用
流行文化在我们当代生活中无所不在,其声色感受、直观刺激、绚丽形式,全方位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似乎成为这个社会当中主流的、强有力的东西,流行文化的商品在社会上有广泛的吸引力。随着产品同质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当代社会的消费形态与形式正日益从大众、务实的消费走向感性、有文化意义的消费。文化已成为构建品牌、塑造品牌的凝聚剂和催化剂,成为增强产品竞争力,提升品牌形象力的核心动力。在品牌竞争中,品牌文化建设须寻找文化与经济的最佳结合点,依据社会消费思潮变化,将人类的精神产品――文化元素加入到品牌构建和传播中,利用文化的共享性有效地影响消费者,以获得与消费者之间沟通的平台,促进消费的实现,获取最大的利润。
(一)流行文化是提升品牌形象的核心动力
文化具有明显的共享性与规约性。处于相同文化语境下的群体,不仅拥有普遍遵守的共同生活准则和情感,都自觉不自觉地以共同的文化为参照,做出自己的各种决定,选择特定的生活方式,并在“文化符号”的叙述中形成共同的叙述内容与叙述方式,特定的文化环境必然决定着特定的消费意识和行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追求“感性的生活”,消费实践往往意味着一种文化选择,折射出其对高层次精神追求的需要。购买符合自己文化需要的风格化、感性化商品,在物质需求满足的同时,享受精神与情感上的愉悦与满足,获得某种身份的确证与认同。
品牌建设必须按其定位有针对性地传递文化,将丰富的文化意蕴融注于品牌创意之中,提高品牌的文化内涵和文化附加值,即把单纯的商品信息变成品牌文化信息,以对人的理解、尊重和对人精神需求的迎合及满足为核心,在人文文化的特定语义中寻找和倡导一种品牌观念、品牌情感,表现品牌生活形态下的丰富体验,以文化的独特魅力产生巨大的品牌增值效应,打动消费者。如变形金刚就是流行文化品牌的传奇,2009年,当电视版《变形金刚》故事已经成为20年前的古董,真人版《变形金刚》“奇奇卡卡” 的变形声再次在世界各地的影院里响起。一段横亘数十载的流行文化风潮再次回涌,伴着林肯公园的歌声,让银幕下的人群变得无比狂热躁动。《变形金刚》真人版电影,就在用近乎神迹的效果,在我们的身边上演着流行文化的奇迹。
1983年,当美国孩之宝公司到日本寻求玩具合作开发权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一个商业奇迹的发生,不是因为这种玩具本身具有市场魅力,而是孩之宝公司全新的营销方式,这种方式整合了文化和商业的资源,使之形成完整的商业链条。孩之宝公司用组合销售的模式完成了其对《变形金刚》营销的完整商业链条的构建,孩之宝开发《变形金刚》动画片和电影就是为了销售玩具,无非就是将玩具广告制作出情节罢了。《变形金刚》被当做文化现象接受和讨论时,人们很轻易地就遗忘了在文化引导下产生的大量购买行为。
这种成功的模式,在文化和商品市场上都获得巨大的收益。光有产品不足以取得市场的成功,产品推销才是《变形金刚》这一商业神话的精髓所在。孩之宝公司在拍摄动画片《变形金刚》之前预先推出了造型新奇、可爱,甚至具有魔幻色彩的机器玩具,符合青少年追求时尚新奇生活方式的心理,为动画片的“预演”营造一种审美期待,动画片《变形金刚》推出后达到狂热。从玩具到动画片再到玩具,《变形金刚》玩的是一种典型的文化营销模式,用流行文化产品影响市场,消费者先接受文化产品和文化偶像,使之变成一种爱好,产生购买欲望,形成最终相关产品的消费,用文化产品来促销玩具产品,促使消费者进行自主消费或者是连锁消费行为,最终两种产品都获得成功。
(二)流行文化对品牌的叙述作用
作为品牌传播的主要形式,文化叙述必须采用消费者易于接受的文化形式与文化价值观。一个品牌要赢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就必须有明确的市场定位和与其相对应的产品概念,注入与品牌定位相适应的文化背景元素和核心价值理念,并进行合理的整合、演绎与扩展,形成丰富而独特的品牌文化个性。流行文化是一种大众生产和消费的商品性文化,标志着一种普遍实践和热烈追随的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是现代社会里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品牌建设和文化叙述只有切入流行文化,以社会时尚为创作的话语资源,在塑造流行生活模式的参与中,“攻目标消费者的心”使之产生情感共鸣。
现代社会中,关爱生命、提高生活品质、提倡绿色环保、追逐名星和视听刺激等已成为人们,尤其是中青年崇尚的潮流。将环保、生态、营养、安全、健康、运动、活力、方便、时尚等具有现代感的流行文化作为品牌建设和文化叙述的创意基点,定能达到共鸣的效果。如农夫山泉迎合现代消费需求,以“天然健康”为核心,将产品实体利益与环保、健康等结合演绎产品的存在价值,引起消费者共鸣;喜力啤酒坚持以流行文化的叙述方法进行传播,举办摇滚音乐节,赞助自由式滑雪世界杯赛,表现其年轻、时尚、富有情趣的时尚魅力,使其迅速成为流行文化运动的一部分,唤起广大青年的追崇和向往之情;耐克出色的广告文案充分表达了耐克的篮球文化,借助“飞人”乔丹,耐克这个闪电钩子成了美国乃至世界街头文化的宠儿。
品牌不仅要表现时尚,更要关注消费者的精神品质、思想观念、社会时尚、生活主张与方式趣味的变化,塑造独特的品牌个性。如“劲王野战饮料”抓住酷文化中个性、自由、理想的价值内涵,以“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作为广告语,其张扬叛逆的口号,火红的底子,雪白的字迹和前卫、独特、充满激情的广告表现,一下子切中了青少年成长期渴求独立的焦灼心态,激起了目标消费群心中的驿动,成功地实现了与消费者进行价值共振的愿望。
郎酒,一个身处西南一隅的民营企业,2008年与中央电视事节目中心结成战略合作火伙,喊出“强我国防,神采飞扬中国郎”的豪迈口号。2009年郎酒冠名春晚,红花郎名声大震。2008年销售突破20亿元,2009年预计30亿元,超常规发展被业界称作“郎酒现象”;星巴克针对特定知识分子群体,以精致纯正的咖啡文化作为叙述载体,使商品的高尚定位与文化价值理念得到完美的体现,咖啡的品饮被“消费梦想、影像与”所充斥,给消费者带来尊贵和品位生活的超值享受。
中国幅员辽阔,地域文化差异性巨大,品牌建设和文化叙述时应积极挖掘产品的地缘文化优势,以特定区域的风情、习俗、人物、历史、建筑、服饰等人文景观为背景,表现地区文化的差异美,不断强化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度和忠诚度。如“上海老酒”选取石库门这一极具浓郁地方特征,彰显中西合璧的上海弄堂文化和海派文化,在特定的地域和情味中勾起人们的怀旧情结,赋予广告丰富的文化内涵;云南红葡萄酒巧妙结合特有的民族文化特色,其产品包装和广告以清纯的傣族少女、翩翩起舞的蝴蝶、带着晨露的葡萄、椰树、大象等构成一个美妙的境界,渲染出云南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在众多品牌的壁垒中异军突起;姚生记瓜子之“花样年华篇”,以1931年的上海为背景,在江南特有的小桥流水,迷朦烟雨等象征符号诠释下,表现了姚生记瓜子独特的江南韵味,一种地域情结和江南文化流动其中,感人至深,实现了强势地域文化逐渐向产品、品牌转移甚至增值的效应。
品牌建设和文化叙述应巧妙利用传统的民族道德情感与价值取向,表现与弘扬民族道德、意识、伦理观念、礼仪风俗,艺术地传达人对物的心理需求,以民族文化丰富品牌的内涵。 如非常可乐坚持“中国人,当然要喝自已的可乐”,激发起消费者的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喜之郎将美味果冻布丁的产品功能扩展为“传达亲情”的产品理念,借青少年、情侣和家庭相聚为表现形式,深刻地表达了喜之郎“亲情无价”的品牌理念和主张,传达出人们对亲情的期盼;金六福酒则始终以“福文化”进行品牌核心诉求,从个体的福,走向民族的福,最后定位于世界人民共同的福,让消费者不断感受“好日子离不开金六福酒”,“喝了金六福,年年都有福”。这些广告语都与中国人的民族情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深刻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有着极强的情感感召力,有效激发了消费者的购买欲。
四、结语
流行文化已主宰了当今世界的消费趋势,品牌文化是品牌产品热卖的温度计,品牌作为精神、意义的载体,消费者常常把特定的精神内涵与品牌之间形成一种关联:“品牌”与“精神需要”的联系。品牌中的流行文化元素被消费者认定后,品牌即被消费者认定,消费者在消费品牌产品的同时,通过对品牌的体认,也就满足了特定的精神、文化上的需求。流行文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大品牌争夺的领地,都把这一文化元素作为品牌产品迎合消费者的切入点,使企业品牌成为深受消费者喜爱的知名品牌,获取最大的经济利溢。
参考文献
[1]罗长海.企业文化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2]泰勒.《原始文化》[M].连树声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3]克利福德?格尔茨.纳日碧力戈译.王铭铭校.《文化的解释》[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4]张凌浩.产品的语意[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0)
[5]陈浩,高筠,肖金花.语意的传达[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5)
流行文化篇(5)
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注意到在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大学生普遍地接受甚至狂热喜欢英美的流行文化,流行文化在现代学生生活和学习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传统的外语教学强调语言学习技能的重要性而忽视文化因素的作用”(赵建常、关韶江,2001)。因此,传统的教育早已与语言学习的大趋势脱轨。而且难度过大、意义太抽象的内容常常会挫伤学生自觉学习的热情和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因此,如将英文歌曲、传媒信息和影视等不同形式的英美流行文化导入到课堂中去,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降低学习材料的难度,改变学生学习外语的惧怕心理,另一方面又可以传递更多的与教材有关的补充信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提高学习效率。
一、利用流行音乐、英文原版影音作为视听教学资料
1.将英文歌曲作为课堂导入
歌曲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学生可以在快乐的旋律中得到审美的愉悦,增进情感的体验,加强记忆,激发学习兴趣,极大地提高英语学习效果。英文歌曲可以巧妙自然地引出新课内容。教师可以根据所教内容,把相关背景知识以歌曲的形式呈现出来。此外音乐中的语言有其丰富性和趣味性,其产生的效果可能给学生带来惊喜和引起他们的积极反应,有助于较长时间保持对学习活动目标的集中和指向。例如,《阳光中的四季》(The seasons in the sun),这首歌是爱尔兰西城男孩流行组合的经典歌曲,英文歌词简单隽永,男声组合舒缓的吟唱,发音清晰,适合模仿学习。在让学生欣赏歌曲、记忆歌词的同时还可引导学生学习英语词汇,如“I was the black sheep of the family”此句可以引出对动物比喻义的讲解,“black sheep”应译为“害群之马”而不是“黑羊”。借此,还可以引出as timid as a hare(胆小如鼠),like a cat on hot bricks(像热锅上的蚂蚁)等。经常在这样被拓展的学习情境中,词汇量及听说能力自然会有较快的进步。
2.利用英文原版影音作为教学资料
影视作品是一种生动的视听组合,它直观、生动地结合了声音、图像和故事情节,自然流畅地传递了语言信息,创造了真实的语言和文化氛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逼真的视听环境,使学生全方位感受所学的语言和文化。
首先我们可以借此学习积累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由于受到学习环境的制约和母语的干扰,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很难接触到地道的英语表达法。对于无法出国且很少与外国人打交道的学生来说,看英美影片是他们学习地道表达方式的理想途径。例如《阿甘正传》(Forrest Gump)中,阿甘在表达自己极爱吃巧克力时说道:“I could eat a bout a million and a half of these.”million一词在本句中是大量的意思,而并非说阿甘有过人之处,通过对million用法的分析,学生对美国人日常用语中夸张语气的用法有了一个更直观的了解。又如《狮子王》(The Lion King)Timon和Pumba的对话,Timon:“Hey.He looks blue.”Pumba:“I’d say brownish gold.”这里的blue不是颜色而是表示沮丧。教师可以执导学生对通过影片接触到的短语和句型进行整理、归纳,并且用它们编成对话加深记忆,让这些语句变成自己的语言,并能信手拈来。
我们学会一门外语的语音、语法规则和掌握一定量的词汇并不意味着会应用这门外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时常常出现交际障碍,外语学习不能不了解相应的背景文化。通过影片向学生介绍英美国家的社会状况、风景地貌、文化教育、生活方式与价值观。比如说,在电影《泰坦尼克号》(Titanic)中,当船快沉没时,男士没有争先恐后地逃走而是让女士和孩子先坐上救生艇离开,充分体现了美国“女士优先”(lady first)的绅士风度。
丰富多样的视听材料提供的语言形式和社会文化语境能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并帮助他们深入地了解并真正掌握该语言,最终达到灵活运用英语的目的。
二、媒体资讯与思维能力的培养
现代社会对当今大学生的要求是多元的,如果他们只懂外语而缺乏对当代其他领域知识的掌握就会落后于时代。因此在课程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教师的职责。流行文化涉及面广,可提供各个领域的最新信息。例如,在讲解运动主题时,教师可直接引入刚刚闭幕的北京奥运会、鸟巢、水立方或姚明、郭晶晶等运动明星的话题;在讲解环保问题时,教师可引入有关克隆或基因产品的信息;有关英美政治时,联系Watergate,Zippergate,Intelligence gate等事件启发学生对西方政治作深入思考,并通过设计有启发性、争议性的问题来鼓励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思考,使其批判能力和思维能力逐渐得到提高。
教师应从教学角度来考虑如何充分利用流行文化作为素材补充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因为过高或过低的学习内容都不利于学生的学习。除此之外还应加强自身对流行文化的了解,关注流行文化发展的趋势,勤于积累各种资料,将自己的外语教学经验和流行文化知识进行必要的、有意义的整合,以学生现有的语言能力和已掌握的流行文化知识为依据,尽可能地使课堂教学活动与学生当前的语言能力、理解能力相适应,从而使教学内容中流行文化的分量适宜、难易恰当,努力探索出一条能提高学习效益的教学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1]Cheung,C.K.The use of popular culture as a stimulus to student’s English learning in Hong Kong[J]. ELT Journal,2001,55/1:59.
流行文化篇(6)
一、“粉丝”一词的来龙去脉
“粉丝”一词中国社会早已有之。《现代汉语词典》对其解释为:“用绿豆等的淀粉制成的线状的食品”。在当代社会,“粉丝”一词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人们所始料未及的。“粉丝”源于英语单词“fan”,是其复数形式“fans”的谐音或者说音译,其意思是“运动、电影等的狂热爱好者、迷恋者”,也指“对名流等的狂热仰慕者”。国内翻译界往往将“fan”引申意译为“迷”,其引申含义是指“陶醉、迷恋,对某人或某一事物发生特殊爱好而沉醉”。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迷”一词的使用率很高,如“歌迷”、“影迷”、“戏迷”、“球迷”等。由此可见,汉语的“迷”是英语“fans”的意译形式。
“粉丝”是“fans”的音译形式。据有关学者考察,它最早源于台湾的媒体。2003年8月,台湾林资敏女士的《抓住怪怪粉丝(Fans)――视觉行销策略》一书在大陆出版。2005年湖南卫视“超级女声”火遍祖国大江南北,使“超级女声”一词荣登“2005年中国主流报纸十大流行语”文化类的榜首。2006年,“粉丝”现象进一步扩大,更使“粉丝”突破了娱乐界的范围。至此,“粉丝”一词已经大大超越原来“迷”一词的影响力,受到大众的追捧,而且几乎涵盖了与文化现象有关的各个领域。一时间,人们由“粉丝”一词派生、创造出来许许多多新词新语,如:“玉米”――李宇春的迷,“凉粉”――张靓颖的粉丝,“米粉”――意大利足球豪门AC米兰的粉丝,“翔粉”――刘翔的粉丝,“超粉”――“超级女声”的粉丝,“盒饭”――何洁的粉丝,“粉笔”――周笔畅的粉丝,“芝麻”――尚雯婕粉丝团的名称,“螺丝”――罗丹的粉丝,“乙醚”――易中天的粉丝(“易迷”的谐音)。随着“粉丝”族痴迷程度的不断加深,又分化出来不同程度的“粉丝”:胡萝卜丝、虾米丝、土豆丝、铜丝、铁丝、钢丝等等。此外,由“粉丝”组合而成的新词新语更是层出不穷,例如:粉丝团、粉丝网、粉丝基地、粉丝家园、粉丝时代、粉丝论坛、粉丝结构、粉丝俱乐部、粉丝大本营……等等。
二、对“粉丝”一词的解读
正如“show”音译为“秀”,“cool”音译为“酷”,“shopping”音译为“血拼”(非一般购物,是指对疯狂购物、抢购、有发泄倾向的购物形象的描写,含有购物量大、时间长、购物无目的等),“hacker”音译为“黑客”一样,“fans”音译为“粉丝”符合音译的规则。“粉丝”之意既体现了量之大、人数之多的涵义,既贴切,又形象;同时“粉丝”又具有“丝”的“纠结、缠绵、思念”之感、之意,因此将“fans”译为“粉丝”,与日常生活中最普通不过的粉丝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平实质朴而又自然贴切,符合当代社会摒弃经典、随意而作的思潮,与“超级女声”打造平民偶像的总体风格相一致,形象地再现了追星族对明星狂热的崇拜、追捧;既体现了隐喻、通感的意念,又具有幽默、诙谐、调侃的意味。在人们已习惯了“追星族”、“影迷”、“歌迷”这一类称呼时,“粉丝”的出现令人耳目一新,它既满足了人们追新求异的心理需求,又迎合了趋新求变趋洋的公众心态,尤其是迎合了新一代的年轻人追求个性、展现自我的心理愿望。
“粉丝现象”为“粉丝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粉丝”的消费力量不容忽视。在粉丝界中有一种说法:“不花钱的粉丝是没有价值的粉丝”,真正的“粉丝”是必须消费的。随着众多的选秀活动的刺激和推动,“粉丝产业”越来越壮大,并且已经成为娱乐产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首先,“粉丝”们让其偶像名利双收。他们在偶像身上无怨无悔地投入时间和金钱,为偶像做宣传、赢得人气、照亮星途,购买与偶像有关的文化产品,既是一种投射在偶像身上的替代实现,也是一种自我实现的满足。“粉丝”们的呐喊成为了明星成名道路上的砝码,“粉丝”们的捧场成为了明星演唱会成败的标准,他们赠送偶像鲜花、礼物,参加偶像的演唱会、综艺节目等等。明星们因为“粉丝”而大红大紫,赚得盆满钵满。其次,“粉丝”们让媒体、商家、经纪公司看到商机无限。粉丝网CEO王吉鹏认为:“粉丝是娱乐市场的消费终端。在掌控这一终端后,我们将在明星广告市场、与明星有关的无线业务等方面拥有优势。”现在,“粉丝”的诸多消费行为已不再是出于对商品功能的需求,而只不过是追求商品表象下的各种符号而已,其最终目的只是为了满足不断被刺激出来、被制造出来的欲望,并因此不可避免地滑向消费主义的泥潭。“粉丝”自愿为偶像送上大把金钱,其消费力量打造了一个巨大无比的蛋糕,而其中媒体和商家才是“粉丝经济”最大的赢家和受益者。
三、“粉丝文化”带给人们的启示
1.它的普遍性和大众化
粉丝群体很大,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民族、不同种族、不同地域、不同国界、不同社会阶层,都可以对某一明星或偶像情有独钟,用自己的方式来追捧偶像,形成不同的“粉丝团”。例如:选秀节目的草根选手、百家讲坛里的学者,甚至连国家领导人都成为了大众偶像,并且都拥有自己规模不小的“粉丝团”。
2.偶像的草根性和平民化
在当今的造星运动中,“粉丝”们为了自己所喜爱的名不见经传的平凡选手,他们从五湖四海走到一起,组成一个“粉丝团”。超女粉丝在李宇春身上看到了“帅气洒脱”,在周笔畅身上找到了“谦逊真实”,在尚雯婕那里发现了“执著追求”,他们在这些平民明星身上发现了有别于传统和主流文化标准的更真实、更自然的审美价值。
3.偶像与粉丝的互动性与交融化
流行文化篇(7)
中图分类号:E223文献标识码: A
1、 流行文化与校园文化
流行文化是社会上大多数人所认同的一种普遍性的文化现象。从一般意义上来看,大多数人认为,流行文化起源于“时装”、“时尚”,它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民众中普遍传播,并经过社会特定领域内的某种力量的推进而在一定期限和一定地域内迅速传播的文化现象。如今流行文化已经广泛渗透到我们的生活当中,穿着、饮食、美容、行为居住等,更有甚者,有时也影响我们的情感表达方式。
大学校园文化是在大学理念的指导下,经过全校师生长期营造、积淀而成的文化气息和精神氛围,是对师生起着潜移默化和重大约束陶冶作用的一种意识形态。校园文化能够激发学生激情、唤起学生内心斗志,是促进学生团结的一面旗帜。
伴随着各种各样的不同文化进入校园,校园文化的多元化趋向表现的越来越明显。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的一个特殊群体,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他们对流行文化的也表现出很浓厚的兴趣,进而接受并认可一些流行文化。在极大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多样性的同时,也给建设生机勃勃、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带来了更多的挑战。
2、流行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表现
当今社会上的流行文化对校园文化而言是一把双刃剑。在这种背景下,只有合理利用流行文化的影响才能对校园文化建设起到积极作用。但是就目前流行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有:
2.1追星现象
在媒体日益发达的今天,明星偶像在社会中的影响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都开始崇拜这些明星偶像,即所谓的“追星”。偶像形象往往是大学生瞩目的“公众人物”和“大众情人”。明星的偶像作用也在影响着大学生的人生观、审美观、价值观。通过观看明星主演的影视作品,可以从虚拟的银屏形象中找到自己理想中的审美价值,并通过不断阅读报刊上的明星报道和收看电视新闻中的娱乐信息,与明星建立起一种“超社会关系”。大学校园中,明星不仅仅是我们平常所认为的影视或歌唱明星,同时也包含某些政治经济领域中风云人物,他们睿智的思维,深厚的知识底蕴,独特的办事风格,已经折服了很多大学生。这种对于“流行”的追求已远远超出了对明星简单的形象模仿。这些都是“追星”现象在高校校园文化中的生动体现。
2.2网络现象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脑的普及,互联网越来越渗入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网络以其海量的信息、丰富的内容、传递快捷、应用普及等特点吸引了众多高校师生的眼球,成为校园最重要的媒体,网络环境下流行文化对校园文化影响的深度、广度、速度不断加大,广大高校师生的日常信息都来自网络;E-mail已经替代传统的信件成为主要的信息传递方式;校园的BBS成为公众阵地。以往图书馆是大学生汲取知识的主要场所,“图书馆文化”更是在校园中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了校园传统文化的不可或缺部分。“图书馆文化”是大学校园的一种特色。许多大学生在图书馆汲取知识的过程中找到了优越感,这种传统的校园特色文化影响了一代大学生。然而网络的诞生使得校园越来越现代化,随着互联网深入高校校园,校园文化中的传统部分正在逐渐被遗忘。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高校学生已经成为互联网这个第四媒体的主要受众。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主力军,对流行文化的追求有着特殊的情结。他们将网络文化与传统校园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大学生校园网络时尚。相较于图书馆,大学生通过网络可以更快更多地接受各种最新时尚资讯。社会流行时尚、热点问题也更容易在校园中传播并引起大家的关注。大学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封闭的学习殿堂,大学生也不只是一心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不去知晓外面的世界。他们开始关注国家大事、环球热点等,开始认识到自己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2.3消费现象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追求时尚的消费方式。过去,书信、固定电话是大学生间的主要联系方式,通过书信能看出一个人性格,那时候好多大学生都以写信收信为乐。然而,手机的普及以及互相攀比的心理,使得书信、固定电话逐渐淡出了大学生的视野。相反,以手机为载体的各种娱乐活动、消费等开始在大学生中普遍开来。听流行音乐、看娱乐八卦、追电视剧、网络游戏等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高校教学现状调查”课题组在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的消费习惯正在发生转变,尤为突出的是在服装上的消费支出已高于在学习用具上的消费支出。大学生还只是在校的学生,真正的经济来源独立者并不多,大部分大学生的生活费全部来源于父母,除了每年的学费,年消费也近万元,其中时尚电子产品消费更是重中之重。这种消费的观念跟当代大学生的身份是显然是不相符的。
3、流行文化的双重影响
3.1为大学生活添彩,缓解学生压力
网络提供给大学生巨大的知识宝库,只要会利用,当受益匪浅。由于网络,大学生的视野得以开阔起来,不再是以前只关心专业学习方面的知识,他们会积极去汲取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为以后的社会工作积累知识。时尚文化与传统校园文化的结合使得校园文化又有了一道亮点,它所具有的独立、自主的理念被大学生所认可,从而为社会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人才。传统的校园文化以学习为主,但在时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的过程中,形式多样的娱乐节目就在大学校园里如竹笋般遍地而生,大学生的课外文化生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充实。这种融合使时尚与传统文化各自的特色得到充分的展现,在校园里广受欢迎。
随着大学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很多大学生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很大并且很难得到排解,这就造成部分人心理出现了问题。除了学校里的心理咨询中心,时尚文化对缓解压力的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大学校园时尚文化所特有的自由、新潮、轻松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不但缓解了大学生各方面的压力,调节心情,同时也为校园生活增添了美好的情调和氛围。
3.2形成盲目的消费观,有碍健康成长
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20岁左右。性格、思维尚不成熟,稳定性差。当时尚文化进入校园形成独特的大学校园时尚文化时,他们更多地是盲目跟随。在此影响下,勤俭节约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大大降低,相反而去注重是否新潮、有个性等。高科技产品、名牌衣服、奢侈品等受到大学生的青睐。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使得部分大学生盲目攀比,这不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相反流行文化的商业性使得大学生的审美观、价值观畸形发展。网络上一些穿着稀奇、荒诞搞笑的红人被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追捧。他们在模仿这些人的形态、语言的同时,欣赏水平也在降低。流行文化在更多的情况下表现为一种大众趣味文化。即使与高校的传统文化相融合后仍保留了其世俗性。榜样的力量在这种世俗化的文化引导下逐渐被削弱。现今的流行用语如“你妹呀、碉堡、牛B、傻x”等都体现了大学生审美标准的改变。当然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大学生对新生事物易于接受的特点。
作为精英文化的传统校园文化受到流行文化的强力冲击和挑战。流行文化中所包含的崇尚自我、张扬个性的理念,使不少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偏离或迷失,集体主义、奉献精神日趋被淡漠。大学生自身的辨别能力还比较弱,在校园时尚文化面前不能完全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这使得现在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日益自我化、功利化、情绪化,渐渐的在时尚文化的氛围工迷失了自我。作为新时代的四有青年,大学生所传承的应当是一种积极向上、团结奋进的校园精英文化,理当树立起以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为核心的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4、构建和谐校园文化过程中的探索、创新
建设生机勃勃、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应注意以下两点:
4.1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流行文化。
当代大学生在流行文化的深深影响下,他们的思想开始发生转变,思想多元化是他们现在的一个显著特征,在这其中享乐主义、功利心尤为突出。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必须始终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学生,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学生,坚持以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来要求学生,使得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使高校流行文化在正确的道路上健康发展。一方面,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大力宣传主流价值观所包含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紧紧跟随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步伐,遏制低俗文化的传播,用先进文化占领大学生教育的制高点。另一方面,要结合实际,举办各种学术讲堂、名人名师讲座,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大学生鉴赏审美方面的教育,以提高他们的鉴赏、审美能力。宣传、教育、文化、出版等部门要切实承担起在大学生教育中的重要职责,相互配合,紧密协作,以当代大学生为主要对象,推出一系列具有正确引导作用的文化产品,在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等方面指出正确的方向,为大学生的健康积极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4.2用创新的方式引导高校流行文化
流行文化形式为广大青年学生提供了一个平台,一个展现青春、彰显个性的平台,一个表现良好精神面貌、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因而,必须给以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大力弘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思想文化和充满时代气息的主流文化,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把校园文化与流行文化有机统一起来,把流行文化中具有正能量、积极向上的内容融入到校园文化中去,使校园文化得到持续、长足的发展。同时,利用多种形式、方法把社会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充实到校园流行文化中去。在大学生欣赏流行文化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受到其中文化的熏陶,切实提高大学生政治、思想、学习等方面的素养。适应科技发展潮流,建立微博、QQ群、微信、飞信等交流平台,并通过这些平台策划、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多彩和形式多样的活动,内容可以设计学术、娱乐、科技、体育等各个方面。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鼓励、引导大学生培养自身创新能力,投身到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能突出当代大学生精神面貌和社会风气的文艺作品,把更多的先进文化带入校园,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为建设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赵丽 大学校园文化中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科教文汇 2008年10月
[2]张谦 城市流行文化与校园文化 图苑随笔 2007年第3期
[3]安洁 流行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2009年4月
流行文化篇(8)
什么是“同事文化”
“同事文化”就像拔地而起的一幢幢写字楼,蔓延了整个都市。所谓“同事文化”,指的是都市青年中尤其是白领青年以同事圈为主要社交圈的现象,他们不仅上班时默契配合、友好合作,下了班仍“不舍分离”,一起聚餐、逛街、泡吧、聊天。很多时候,同事们分不清工作与生活,因为工作让生活继续。
扫描
Google:职场版《反恐24小时》
Google公司看上去散漫,其实是在塑造公司自由、平等却人人有责的“同事文化”。公司有人报告一个数据中心的某些服务器有延迟问题,而且情况越来越糟,希望大家诊断解决。结果,48小时内收到了61个回复,参与的人有一打,他们来自公司内部4个不同的团队,两个大洲。
所有这些讨论都有数据做根据,有推论、有解决方案,否定别人方案的回复同样有数据做依据。没有人提“这不是我的职责范围”,没有指责,没有扯皮,没有牢骚。所有参与的人自发地组成了一个团队,专心解决问题,没有任何自我、名利,责无旁贷、全力以赴。整个问题的解决,如同一出职场版的《反恐24小时》。
华为:爱你的同事如兄弟
“华为”老总说:当今社会,不可能依靠一个人的聪明才智来改变整个世界。所以,除了在公司实行全员持股制度外,公司致力于营造集体奋斗的“同事文化”。
“华为”人工作起来不要命,时常深夜加班,吃盒饭,在办公室打地铺,像硅谷人一样。但节假日他们常常乐乐呵呵地结伴出游,没有目的、自由随心。因为大家是像兄弟姐妹一样共同操持着一份家业,少了权力压迫、勾心斗角,彼此用各自的肩膀互相支撑,大家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有共同的奋斗目标,愿意在工作之余互相倾诉又互相倾听。
故事
社交圈子大了,婚姻质量高了
在电视台工作的安虽已结婚两年,但她并不是那种只围着丈夫和锅台转的女人,她还是比较愿意和同事们“疯”玩儿。
安的同事们彼此性情、年龄相仿,相处极为融洽。每天下了班,忙碌了一天的安并不急着回家,她和同事们还有约会:他们或轮流做庄请客吃饭,或相邀去打保龄球、看电影,或一起去其中一家做饭吃。若遇上个晴好的周末,安还会带着老公和同事们一起去郊游,可谓“人马”壮观。
安说:“和同事们分享生活空间,不仅能提高同事间默契程度,增加沟通,还能消除误会,使工作更具效率。”而安的丈夫认为,各自的同事圈令婚后的他和安仍各自保留着一方私人空间,很独立,因此夫妻之间也少了很多不必要的摩擦。
年过40的老俞,这几年也养成了8小时之外与同事共度的习惯。妻子安于家事,女儿上了中学已不需要特别操心。老俞很乐于在下班后和那些年轻的同事一起吃个饭、喝点儿小酒,感受另一番轻松滋味。和那些小自己10来岁的同事在一起,老俞感觉自己年轻了许多,对时尚的把握也远胜于自己的同龄人。
同事关系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一个最为简单的现实是:你和同事相处的时间往往要长于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同事文化”圈是一个显而易见的存在,它甚至代替了传统的朋友圈的功能。
最好的心理医生是同事
Ken的一天是这样开始的:上午8时,他的同事阿秀会打来电话叫他起床,大约40分钟后,另一个同事再电话通知他们搭乘的出租车快到Ken家楼下了。Ken匆匆下楼,搭上那辆出租车去公司上班。这样有点儿特别的上班形式,Ken并不觉得麻烦,他大学主攻专业是经济学,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偌大的城市,车费不便宜,3个彼此家住得近而且顺路上班的同事,一起打的上班一起分担费用是合理又正常的事。
晚上,Ken通常还是和同事一起、出去玩儿,大多数时候是4个人,两男两女。他们喜欢去体育馆旁边一家很大的古巴风格餐厅,那里有露天的舞池,还有舒适的大沙发,吃完饭可以痛快地聊天。喝完了啤酒,Ken把啤酒瓶横放在桌上,手一拨,啤酒瓶旋转起来,这次瓶口对着杨明,杨明掏出钱包结账。
接近午夜,他们各回各家。从清晨到夜晚,Ken都和同事在一起。虽然同事们觉得工作和生活应该分得很开,但是他们突然发现:填满生活的,是工作,是工作中的问题,是工作中的麻烦,是工作中的快乐,是工作中的成就,你需要和了解这一切的人分享。
所以新的说法出现了:现代最好的心理医生就是你的同事,他们能保证你不把郁闷愤怒的情绪带回家去。
“同事文化”让你变得更优雅
在房地产公司任秘书的杨小姐是典型的白领丽人,连坐在一把扶手椅上的姿态都似受过严格训练而又决不僵硬。见过杨小姐的人都夸赞她有恰到好处的合作态度和优美得体的体态语言,杨小姐谦逊地说:“这全是‘同事文化’所赐。”
杨小姐认为,女性在同事面前最优雅。如果她的体态语言在与同事的相处过程中能打9分的话,面对上司时因言行拘谨只能打8分;约会女友时因心态放松、举止随意只能打6~7分。回到家里,卸去一切束缚,也许她的言行只能打5分了。情况就是这样,培养女性美的场合,必须在放松的心境下给予一份微妙的约束,使她既具有新时代女性的奔放不羁,又不至于完全抛弃传统文化意义上的娴淑文雅。
毕竟,第二天大家还要在办公室里见面,情绪失控或举止粗俗都将成为整个写字楼的笑柄,女性因此不会任性醉归。
同事是你亲密的好玩伴
自打加入上班族的队伍,“同事”就几乎成了使用频率最高的两个字。同事们不仅能一起努力工作,还能一起吃喝玩乐,成为你最亲密的好玩伴。
刚从大学毕业没多久的郭晓就职于某报社。接触新工作,郭晓颇有些手足无措,想向同事请教,却总见他们每天急匆匆赶稿件,内向的她没有勇气主动走进身边这群表情。各异的入,多半时间就是自己郁闷着。
生活和工作的双重转机是在一次部门组织的郊游中发生的。在游玩中,郭晓惊喜地发现,没有了工作牵挂,同事们一下子变得生动起来,自己也渐渐放得开了,不到两天就已经和同事们打成一片了。此后,一切顺利,同事们时常主动关照她,下班后的娱乐则更是让大家水融。郭晓说,从前内向木讷的她变得越来越开朗活泼,是“同事文化”让她的生活充满阳光。
辨析
“同事文化”风行的3个理由
理由一:说走就走,不必等候
同事聚会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忙着各自的工作,谁的小灵感随意而生,便可起到一呼百应的效应。“同事文化”好比这个时代流行的快餐一样,方便快捷,不用等,味道也还不错,能迅速解除精神上的饥渴,何乐而不为?
理由二:谈资丰富。气氛和谐
这是一群有着同样的工作背景,甚至是相近的修养、相近生活方式的人。朝夕相处,熟悉彼此,有很多共同的谈资,有快乐的,也有不快乐的,大家的情绪很容易被调动起来。一起纵情大笑,或一起同仇敌忾。
理由三:关系清爽
同事之间的情谊最容易达到收放自如的境界,也最适宜古人那句“君子之交淡如水”。不该问的绝不过问,开玩笑要适可而止,离个人隐私远远的。
七嘴八舌
阿昆:年轻人处于同一年龄段,有着相似的社会观念,再加上工作和生活中的相互影响,比其他关系都来得密切,相对于和家人或者亲戚之间,现代年轻人聚在一起有着说不完的话。所以同事间有更多的共同语言。但不同年龄段,不同行业的就不同,这不仅有性格上的差异,更有观念上的本质差异,所以形成所谓的“同事文化”便是理所当然的了。
杨雨菲:初入职场时,也曾听前辈说过,职场中要保持提防的心态和同事相处。然而实际工作中,我觉得竞争固然存在,但同事间也存在真正的友谊。现在很多工作都需要团队的合作,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大家的通力合作才能够把工作开展下去,愉快的同事氛围让人身心轻松,工作自然事半功倍。
王鹃:当今时代,同事间可以像朋友一样地相处也许是工作氛围的关系吧,如果同事间没有利益冲突的话,这样相处起来还比较容易,也很舒服。
袁敏:同事就像一起打仗的战友一样,一定要并肩作战,所以一定要像朋友一样相处。这样工作起来就比较轻松。也许机关工作的人会较难,那里的工作环境让人觉得很压抑,我还是喜欢像朋友一样相处。
杨亚茹:现代人社交圈子越来越小,谁都渴望友谊,但是在职场中获得真正的友谊不太容易,毕竟同一个公司同事之间肯定有竞争,友谊也可能是有的,但是在有利益冲突的情况下就不太现实了。
张力:很多时候,同事之间的一团和气都是表象上的,而只有彼此之间才能感受到同事之间心态的封闭越来越强。毕竟同事之间存在竞争,也存在利益关系。其实,每个职场中人都希望自己能在一个和谐;友好的氛围中工作、生活,而这种氛围需要公司和全体员工共同的经营。
支招
“同事文化”三要三不要
三要:
要想别人对你好,你首先要对他人好: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灵活多变的,对于同一个人,用心能换心,用牙则只能换来牙。
要保持人格上的平等:老员工对新员工的指导应该是一种友好的帮助,不能总是居高临下地指教,朋友之间,不能只是一方对另一方好,变成受人欺负的“老好人”。
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在什么场合下,用什么方式谈什么样的话题都是很有讲究的,不能仅凭自己想当然而行事。‘
三不要:
不要过多谈论是非:尤其不要谈论上司和其他同事的是非短长,这本身也是职业素质的一种体现。
不要搞小圈子:如果成天只和特定的几个人打交道,容易让人产生“小圈子”的印象,所以要和更多的人交流。
不要回避竞争:在职场,朋友之间也要把竞争看作是正常的、积极的、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的客观事实。竞争能提高工作效率,参与竞争能促进能力的提高。谦让但不退让,积极进行良性竞争。
测试
你和同事的关系如何
如果有一天你在山中迷路了,远远的好像看到车灯向你接近,你希望它会是什么?通过这个测试可以看出现在你和同事(或部下)的关系如何,快趋吉避凶吧!
A、大卡车
B、吉普车
C、摩托车
D、普通的小汽车
选择A:大个又好用,就是你对待同事的标准。基本上你不会太去强调对方有没有脑子,你会希望他是什么都愿意做而且又不会有心眼的人,至于艰难的事还是由你来劳心劳神。
选择B:你是个做事只看成果不看人情的人,虽然平常也可能和同事打打闹闹,但是一旦扯上公事,公就是公,私就是私,绝对没有混淆的道理,所以同事或是在底下的人,一定要做好自己的事,至于攀关系还是全免了吧。
选择C:其实工作没有必要弄得这么紧张,大家就不能像一家人一样,无私地互相帮忙吗?这是你的想法,所以在平时,你就很在乎大家在工作中的互动关系,下班没事就会一群人跑去玩,只要大家交情够,说起什么事来都很方便了。
选择D:工作上你还是比较喜欢独善其身,只是你的态度不会偏向重公或重私,凡事只会以自己的立场为出发点,所以工作上你不一定强调尊卑或是完全舍弃这种观念,但也会因地制宜,根据当时的情况进行选择。
专家
“同事文化”体现社会进步
现代职场人工作压力大,朋友少,尤其是80后的一些职场人士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家里没有兄弟姐妹,同事是他们生活中的主要接触对象,如果再抱着老死不相往来的心态对待同事,那么你的生活圈子就会变得越来越小,这样不利于职场人士的身心健康。同事之间利用业余时间共同消遣一番,不仅能增进友谊,更能减轻压力,这也是目前都市白领们普遍需要的感情调剂。
另外,现在的年轻白领多供职于新经济行业,这些行业的特点就是知识更新快、工作压力大、技术含量高、协作能力强,而年轻白领们朝气蓬勃的活力及融洽的合作关系,几乎成为顺利完成工作之必备。再抱着老一代人“互相提防”的心态去工作,不把更多的时间用来补充新知识、提高工作效率,让自己和集体融入一体,一个人再怎么优秀,没有团队意识也将很快被淘汰。
由此可见,目前在年轻白领中已成主流的“同事文化”是一种社会进步的表现,进一步说,它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冲击,它必将改变中国惯有的人际交往定式。
冷眼
流行文化篇(9)
“竞争的关键是品牌,品牌的核心是特色,特色的保障是文化,文化的泉源是历史。”------------海南航空
什么是企业文化,是共同的价值观容于自已的思想和行动,是凝聚力的一个因素。涟水农村合作银行把合规作为自已的企业文化。因为合规是我们的文化,所以我们上班的时候一定要穿工作服,穿上它就不可以喝醉酒,穿上它就不可以打麻将,穿上它就不可以到高档娱乐场所。因为合规是我们的文化,所以联社开会的时候不可以穿便装,开会的时候不可以迟到,开会的时候手机不可以乱响,开会的时候不可以私下大声讲话,我认为员工在认识合规是我们的企业文化上会有一些偏差.但是我们有一支团队,他们把合规作为自已的人生观,他们是因为合规文化形成了凝聚力。他们就是中层,他们有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有坚持以事实为基础,树立明确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计划按排。他们对执行者赏罚分明,经常提高员工的能力和素质,会把工作经验相互交流传递给年轻下一代。他们会仔细观察员工的行为。他们注意细节,为人诚信负责,乐于学习求知,对工作投入,他们才是涟水农村合作银行的主力军!
**曾经说过:“一个企业的成功,完全是由于戴尔公司员工在每一个阶段,都能一丝不苟的切实执行。”
XX农村合作银行这几年的变化,有目共睹,不管是营业部,还是网点,都在进行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员工有新的办公环境,新的电脑,新的桌椅,我们的网络,我们的硬件跟四大国有银行没有什么差别,基本上赶上他们,并且要超过他们。在这方面,我们很自信,但我们自信不仅仅是硬件,而是软件。这几年,大量的进口高中端人才,使我们的服务不可同日而语。难怪一些老客户对我们说:“你们又换人啦!又有一批大学生进来了啊,真是新农村,新银行,新气象,就要不断的增加新的血液啊,总是老面孔怎么行,与时俱进,才能发展吗!”所以,我们杨行长在最近的工作会议中指出:“不管你是清华的,北大的,复旦的,交大的,苏大的,浙大的,不管你是五十几岁要退休,还是二十几岁刚进来,也不管你明天是要去汇丰,渣打,招商银行,江苏银行,今天只要你做在这个位置,这个窗口,你只有一件事,微笑的服务好每一个到你面前办理业务的人。我们支行要全面打造一个“新银行,新面孔,新服务,”“三新”的软环境,要每天对自已说:我今天接电话用标准语了吗?我今天对待客户露出8颗牙齿了吗?我今天的每一笔存款,贷款业务操作合规吗?如果有问题,及时修改,有偏差,及时修正,下次不符合银行规定的话不说,不符合银行规定的事不做。不要只把标语和口号挂墙上,而要在平时的工作中严格的贯彻,每个人要勇于承担起自已责任。”
**年过去大半年了,金融危机还在疯狂,一个个上百年的银行,瞬间倒闭。中国金融业极积面对,XX农村合作银行不可能独善其身。面对金融危机,合规文化应是我们XX农合行所有员工,人生价值观的体现。谢谢大家。
流行文化篇(10)
如今,在这个社会各个方面都迅猛发展的时代,中国的流行文化应运而生并且急速发展,同时它也在不断影响和反映着社会的变化。在国际交流不断深入的今天,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上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发挥着愈来愈大作用,各种新生事物,新观念,新做法名称层出不穷。这就给中国流行语中英翻译的方法提出了更多的问题:在翻译过程中如何最大限度地保留中国流行文化的原汁原味?如何能让英语国家的人们从西方文化的角度最大限度地理解中国流行文化?特别是在跨文化以及语际交际中的流行文化词汇空缺翻译问题怎样解决?因为语际交际中的词汇空缺与原语和目的语使用者所处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生活方式及科技发展水平相关;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发展,语言中的新词语也将不断出现。一种语言中的新词往往在另一种语言中成为“词汇空缺”,至少在短时期内会出现词汇空缺。世界文化是一个整体,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在其中都有特定的位置。英汉词语的文化内涵在语言交际中既有相互重叠的部分,也有难以吻合的层面。译者只有最大限度地补足其互缺的内容,才能使译文臻于完美,世界文化的版图也才能因此而不断扩大。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说:“语言的存在不能脱离文化,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各种做法和信念。”(周方珠,2004)。这里所说的“社会继承下来的各种做法和信念”涵盖了政治、经济、宗教、法律、道德观念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容十分广泛。
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问卷调查、分析思考,笔者最终总结出了以下几点翻译中国流行语的新方法新规律:
一、运用拼音
此类情况应限制于词语具有中国流行特色,是根基于我国的某种社会现象而出现的词语,比如说某个流行的电视节目、某个网络热帖、某个引起社会轰动的事件等。比如:“屌丝”这个无论是在生
上一篇:【迎女神 开太平】中华大孝习米读书会“乡村振兴”栏目 第152期 2023.05
下一篇:2014电大《行政伦理学》期末复习考试综合练习题及参考答案小抄【完整打印版】.d
最近更新游戏资讯
- 秋瓷炫老公什么星座(秋瓷炫血型星座)
- 法国电影中的女性符号和觉醒
- 惊人的秘密:颜色政治背后的渗透与分化
- 让BB接受家庭伦理教育洗礼
- 语言礼仪十篇
- 美军欲打造AI战机部队 面临严重伦理问题
- 医学伦理学:医学伦理学的主要观点和基本理论
- 豆瓣9.0分以上|50本好书推荐
- 达尔文的故事赏析八篇
- 港台国学类学术会议信息(四十)
- 东野圭吾本格推理极致之作《回廊亭杀人事件》开票5折抢
- 辩论赛包含哪些技巧?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徽州醉春丨水墨画里的徽州-婺源篁岭-江岭- 新安江- 西递- 呈坎丨六天五夜
- 心理治疗总论 【医学心理学与精神医学版】
- 苏德超教授的新论文:道德绑架为何难以避免
- 企业社会责任综述十篇
- 政务礼仪的作用(五篇)
- 韩素希出道最大尺度 泄朴海俊指导秘诀 咬牙拍完《夫妇》只有2感想
- 《封神三部曲》:为什么要重述这个神话?
- 输血和喝血真的能帮助女性和老人保持年轻吗?
- 集齐九部《星球大战》,教你如何把家庭伦理拍成太空歌剧
- 这十部顶级英美剧,是当之无愧的业界巅峰,每一部都值得通宵去看
- 邪王宠妻之金牌医妃
- 【博览】《科奖在线》:“破四唯、立新标”典型案例官宣,项目/人才/成果未来可能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