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文帝的故事,乐不思蜀的故事简介?

栏目:游戏资讯  时间:2023-07-11
手机版

  ①

  每每读到三国故事之乐不思蜀,我就潸然泪下,可叹刘备,可叹诸葛亮。叱咤风云几十年,刘备的雄才大略没能传授予儿子阿斗

  阿斗即刘禅,蜀汉最无能的亡国之君,被俘获之后,曹魏当时掌权者司马昭不放心阿斗,一次设宴,并让舞者跳蜀汉地方的舞蹈,问阿斗 公在魏,可思蜀否?阿斗这个没心没肺的家伙,看着舞蹈竟入了迷,回答道,不思

  这就是乐不思蜀的由来

  ②

  司马昭宴请刘禅,故意安排蜀国的节目,在旁的人都为刘禅的亡国感到悲伤,而刘禅却欢乐嬉笑,无动于衷。司马昭看见这种情形就对贾充说:“想不到刘禅竟糊涂到了这种地步,即使诸葛亮活到这时,也不能辅佐,何况是姜维呢!”贾充说:“不是如此,殿下您又怎么能吞并他呢。”

  有一天,司马昭问他说:"是否会思念蜀地?"刘禅回答说:“这里很快乐,不思念蜀国。

  ”知道了这事,随侍刘禅的郤正就指点他说:“如果司马昭再问起时,你应哭泣著回说:‘先人的坟墓都葬在蜀地,我是天天都在惦念著。

  ’”后来司马昭再次问他时,刘禅便照著郤正教他的话回答。

  司马昭于是说:“为何像是郤正的语气呢?”刘禅听了大惊,睁眼望著司马昭说:“您的话确实没有错。

  ”左右的人都笑了。

  ③

  三国时蜀国的刘备在驾崩之后,把皇帝的位置传给了他的儿子刘禅。

  并请丞相诸葛亮来辅佐刘禅治理国家。

  刘禅有个小名叫做阿斗,他都当了皇帝后每天只会吃喝玩乐,根本不管事,还好有诸葛亮帮他撑着,蜀国才能一直很强盛,可是当诸葛亮去世之后,魏国马上派兵来攻打蜀国,蜀国不但打不过魏国,他都还自愿投降,带到一些就大臣到魏国去当安乐公,继续过着吃喝玩乐的日子,完全忘记自己的国家已经灭亡。

  有一天魏国的大将军司马昭请阿斗吃饭,故意叫人来表演蜀国的杂耍,想羞辱这些蜀国来的人,旧大臣们看到这些蜀国的杂耍都非常的难过,可是他都却高兴的拍手说:“好耶,好耶,”一点都没有伤心的样子,后来司马昭故意讽刺他说:“怎么样,在这里过得开心吗?想不想蜀国啊?”没想到,他都开心的说,“此间乐不思蜀,”意思是不会呀,这里有吃有喝有玩,一点儿都不会想念蜀国,司马昭听了在心里窃笑,真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啊,难怪会让自己把国家给亡掉。

  后来大家就用乐不思蜀来形容,一个人过得很开心,都忘了要回家。

  ④

  简介:三国时期,蜀国的刘备在驾崩之后,把皇帝的位置传给他的儿子刘禅,并请丞相诸葛亮来辅佐刘禅治理国家。

  刘禅有个小名叫做阿斗,阿斗当了皇帝后,每天只会吃喝玩乐,根本不管事,还好有诸葛亮帮他撑着,蜀国才能一直很强盛。

  可是,当诸葛亮去世之后,魏国马上派兵来攻打蜀国,蜀国不但打不过魏国,阿斗还自愿投降,带着一些旧大臣到魏国去当“安乐公”,继续过着吃喝玩乐的日子,完全忘记自己的国家已经灭亡了。

  有一天,魏国的大将军司马昭请阿斗吃饭,故意叫人来表演蜀国的杂耍,想羞辱这些蜀国来的人。旧大臣们看到这些蜀国的杂耍,都非常的难过,可是,阿斗却高兴地拍着手说:“好耶!好耶!真是好看耶!”一点也没有伤心的样子。

  后来,司马昭故意讽刺阿斗说:“怎么样!在这里过的开心吗?想不想蜀国呀?”没想到,阿斗居然开心地说:“此间乐,不思蜀。”意思是说:“不会呀!在这里有得吃有得玩,我呀!一点也不会想念蜀国呢!”司马昭听了以后,在心里窃笑:“真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呀!难怪会让自己的国家给亡掉!”

  后来,大家就用“乐不思蜀”来形容一个人过的很开心,都忘记要回家!

  ⑤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又称刘阿斗。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

  魏王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

  ⑥

  司马昭问安乐公:“思蜀否?”安乐公:“此间乐,不思蜀也。”

  ⑦

  公元263年,魏国大军侵入蜀国,一路势如破竹。姜维抵挡不住,终于失败。惊慌不已的刘禅为了保命,便光着上身、反绑双臂,叫手下捧着玉玺,出宫投降,做了魏国的俘虏。

  刘禅投降以后,魏王为了笼络人心,封他一个食俸禄却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使他和以前一样养尊处优。

  有一次,他请刘禅喝酒,席间叫人为刘禅表演蜀地乐舞。跟随刘禅的蜀国人看了都触景生情,难过得直掉眼泪。司马昭看看刘禅,见他正咧着嘴看得高兴,就故意问他:“你想不想故乡呢?”刘禅随口说:“此间乐,不思蜀。”意思是:“这里很快乐,我并不想念蜀国。”

  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乐不思蜀”这个成语。

  ⑧

  公元263年,蜀国被曹魏所灭。刘禅投降后,被魏元帝封了个无实权的“安乐公”,并命他迁居到魏国都城洛阳居住。

  魏国的实际掌权人司马昭为了试探刘禅,便宴请他来府上做客。

  席间,司马昭故意安排了蜀国歌舞看是否会引起刘禅的思乡之情。

  没想到,刘禅看了表演竟然无动于衷,甚至说出了“此间乐,不思蜀”的话。

  司马昭见此情景不禁感叹此人糊涂至极。

  司马昭试探之事被刘禅的随侍郤正知道后,便教他如何回答司马昭的问题。

  不久,司马昭又来问刘禅时,刘禅把郤正的话原封不动搬来回答。

  司马昭听出是郤正所教,反问刘禅怎么回事。

  刘禅并没反驳而是大方承认,惹得众人嘲笑。

  这次之后,司马昭认为刘禅是真的蠢,再也没有为难他。

  这个故事后来演变为成语乐不思蜀,现今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⑨

  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后,于公元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史称蜀或蜀汉,蜀国。

  公元223年,刘备病逝,儿子刘禅继位。

  刘禅昏庸无能,即使在诸葛亮的辅佐下也不能成器。

  诸葛亮南征北战,到死也没能光复汉室。

  蜀国有才能的大臣和大将相继死去,公元263年,蜀国就被曹魏所灭。

  刘禅举国投降,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个食俸禄毫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软禁在当时魏国京都许昌。

  其实魏王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

  司马昭野心很大,一直想篡位,而且做的非常明显,所以就有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成语。

  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

  想看刘禅的反应,好借故杀了刘禅,刘禅的随从想到了自己的国家已经灭亡,都非常难过。

  司马昭就问刘禅:“怎么样在这里生活的开心吗?想不想蜀国呀?”其实刘禅很聪明,知道司马昭的意图,于是刘禅就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

  ”意思就是说:在这里生活的很好,很快乐,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

  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乐不思蜀”这个成语。

  ⑩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

  他死后,儿子刘禅(小名阿斗)继位。

  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

  刘禅投降后,魏帝曹奂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都城洛阳居住。

  魏帝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

  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

  ”

  后人多认为刘禅乐而忘本,无故土之思,但也有人持异议,如《三国蜀后主刘禅新论》的作者罗开玉和谢辉认为,刘禅装憨卖傻,不仅是养晦自保,更关系着一大批降臣的命运。这一表演与刘备“煮酒论英雄”的表现如出一辙而更精彩

  王昭君和汉文帝不可能有爱情故事,王昭君是汉元帝时期人,汉文帝是西汉初期人,两人差一百多年。

  王昭君,字昭君,晋朝时为避司马昭讳,又称“明妃”、王明君,西汉南郡秭归人,与貂蝉、西施、杨玉环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王昭君是汉元帝时期宫女,后远嫁匈奴呼韩邪单于。她维护汉匈关系稳定达半个世纪之久,“昭君出塞”的故事千古流传。

  故事一:

  司马懿和诸葛亮两军对峙一百多天,诸葛亮几次挑战,司马懿坚守不出。

  诸葛亮派人送给司马懿女人的服饰,司马懿大怒,上书请求交战,皇帝派卫尉辛毗手持使节担任军师来制约司马懿。

  护军姜维对诸葛亮说:“辛佐治持使节到了,敌人肯定不会出战了。

  ”诸葛亮说:“司马懿本来就没有出战的意思,所以坚持请求出战,是为了向部下示威(激励士气)。

  将军在部队中,皇帝的命令也可以不接受,如果他真能够战胜我,何必要不远千里去请示呢?”

  故事二:

  三国时期,蜀军主帅诸葛亮病死军中,蜀将姜维等遵照诸葛亮遗嘱,秘不发丧,缓缓退军。魏军主帅司马懿(字仲达)率军追击,见蜀军帅旗飘扬,孔明羽扇纶巾坐在车里。司马懿怀疑是孔明用计诱敌,赶紧策马收兵。

  故事三:

  话说在诸葛亮第六次出祁山,由于东吴此时也从东南进军魏国的合肥等地,司马懿经过和诸葛亮的数次交锋深知他的厉害而且魏主也下旨命司马懿坚守不战。

  于是两军便在渭南相持很久,由于蜀军远道而来不可久战。

  于是诸葛亮想用计策把司马懿引入上方谷,然后用事先准备好的易燃物质把司马懿人马活烧在上方谷。

  待魏延把司马懿等人引入上方谷,上方谷便被蜀军准备的易燃物质燃得火光冲天,眼看司马懿等人将葬身火海,谁料此时不期大雨却从天而降,将大火扑灭。

  司马懿等人也就侥幸的逃脱了。

  在上方谷上的诸葛亮看到此情此景不由的深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不可强也!

  故事四:

  三国时期,诸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

  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领的五千军队,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里。

  众人听到司马懿带兵前来的消息都大惊失色。

  诸葛亮登城楼观望后,对众人说:“大家不要惊慌,我略用计策,便可教司马懿退兵。

  于是,诸葛亮传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士兵原地不动,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声喧哗的,立即斩首。又叫士兵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把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

  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了这种气势,都不敢轻易入城,便急忙返回报告司马懿。

  司马懿听后,笑着说:“这怎么可能呢?”于是便令三军停下,自己飞马前去观看。

  离城不远,他果然看见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弹琴。

  左面一个书童,手捧宝剑;右面也有一个书童,手里拿着拂尘。

  城门里外,20多个百姓模样的人在低头洒扫,旁若无人。

  司马懿看后,疑惑不已,便来到中军,令后军充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撤退。

  他的二子司马昭说:“莫非是诸葛亮家中无兵,所以故意弄出这个样子来?父亲您为什么要退兵呢?”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

  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去,正好中了他们的计。

  还是快快撤退吧!

  ”于是各路兵马都退了回去。

  关于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故事:空城计。

  三国时期,诸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去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带领15万大军追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当时,诸葛亮身边只有文官,城里也只有2500名士兵。诸葛亮登城楼观望后,说:“我略用计策,便可教司马懿退兵。”

  于是,诸葛亮传令,收起旌旗,士兵原地不动。又叫士兵把城门打开,每个城门之上都有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诸葛亮自己则领着两个小书童,到城楼上慢慢弹起琴来。

  司马懿的先锋部队到达城下,却不敢轻易入城,急忙返回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听后,并不相信,便令三军停下,亲自前去观看。

  离城不远处,他果然看见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弹琴。城门里外,有百姓模样的人在低头洒扫,旁若无人。

  司马懿疑惑不已,命令军队撤退。他的二子司马昭说:“莫非是诸葛亮家中无兵,所以故意弄出这个样子来?您为什么要退兵呢?”司马懿说:“诸葛亮这个人很谨慎,现在城门大开,里面一定有埋伏,不能中了他们的计!”

  最终,诸葛亮不费一兵一卒就击退了15万大军。

  263年司马昭为了建立赫赫军功,以做好篡夺准备, 命钟会、邓艾及诸葛绪率军伐蜀,蜀汉主将姜维阻敌于剑阁。最后邓艾经阴平直袭涪城,进逼成都。

  最后刘禅投降,蜀汉灭亡,史称魏灭蜀之战。

  及后钟会、姜维意图叛变,但被司马昭立即平定。

  不久司马昭去世,其子司马炎最后于265年篡位,曹魏灭亡。

  司马炎建立晋朝,是为晋武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三国时期,魏蜀之战,魏平西都督司马懿夺取了要塞街亭。

  诸葛亮因马谡大意失街亭正自责用人不当。

  此时司马懿大军逼近西城,不巧诸葛亮已将兵马调遣在外,一时难以回来,城中只有一些老弱兵丁。

  危机之中,诸葛亮自坐城头饮酒抚琴,一副悠闲自在的样子。

  司马懿兵临城下,见城门大开,几个老兵在扫地,耳听诸葛亮琴声镇定不乱,心中疑惑,不敢贸然进城,自退二十里路观察。

  及至探明实情返回时,赵云率大军已到,司马懿中了诸葛亮的空城之计。

  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

  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抵御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73岁去世,辞郡公和殊礼,葬于首阳山。谥号宣文;次子司马昭封晋王后,追封司马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庙号高祖。

  1、子路借米孝敬父母典故。有一次,子路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2、汉文帝刘恒亲尝汤药典故。汉文帝刘恒,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孝敬父母的典故很多如,黄香温席。在中国古代书上,有香九龄能温席的记载。讲的是我国古代黄香温席的故事。

  黄香小时候,家里很苦,在他九岁时母亲就去世了,母亲走了,他对父亲很关心,为了让父亲少挨冷受冻,他读完书脱了衣服钻进父亲的被窝用自己的体温,温暖被窝才招呼父亲睡下。

  黄香用自己的孝心,暖了父亲的心。后来当了官也不负众望。

  中国古代十大孝的故事有大孝感天、闻雷泣墓、亲尝汤药、丁兰刻木、鹿乳奉亲、江革背母、百里负米、卖身葬父、卧冰求鲤、以身喂蚊。

  “孝”是古代中国,乃至现代中国一项极其重要的伦理关系准则。长期以来,国人对“孝”涵义的理解,存在着较严重的偏颇,甚至是误解。按照《礼记》等文献的记载,“孝”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概念体系。它包涵了“孝”、“敬”、“谏”、“全身”、“继志”等内容。

  卧冰求鲤

  王祥继母想吃鲜鱼,当时天寒冰冻,王祥赤裸趴在冰面。冰融化,跃出双鲤,王祥拿回给继母吃。继母吃后,果然痊愈。

  扼虎救父

  杨香,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

  由于受孔子文化的影响,孝亲敬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美德,自古以来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就算是动物,他们也知道孝敬自己的父母,只有孝亲敬老的人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那些对父母不管不顾的人一直都是人们呵斥的对象,我们都知道舜是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他这样身份高贵的人都会尊重自己的父母,相传他的继母和他的同父异母的弟弟曾经多次想要毒害他,但是在舜知道之后却不曾怪罪他们,仍然对他们毕恭毕敬。

  他的孝行也是感动了天地,于是就有大象替他耕地,鸟儿替他除草,帝尧听到他孝顺的事情之后,也是把皇位继承给了他,把女儿也嫁给了他。

  还有一个帝王就是汉文帝刘恒,他是汉高祖的第三个儿子,在他的母亲生病躺在床上不能起来的时候,他经常是担忧自己的母亲,在夜里常常睡不着觉,睡觉的时候害怕出现一些情况,经常连衣服也不脱,他母亲所吃的汤药,他都要亲自尝过,放心之后才会让母亲服用,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孝顺的帝王了,而且他在位的时候注重德行方面的教育,注意发展农业,所以使得西汉当时景象非常的繁荣。

  我记得印象最深的就是芦衣顺母的故事,主人公是子骞,是孔子的弟子之一,当时他的父亲为他取了一个继母,那时候的继母还带着两个儿子,所以经常虐待子骞,在冬天做衣服的时候,给他的两个儿子都是用棉花做的冬衣,但是给子骞却是用的芦花。

  子骞跟父亲出门拉东西的时候因为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后来父亲发现他穿的是芦花做的衣服,就要回家里想要休了他的继母,而子骞并没有怪罪于他的继母,而是向父亲求情说母亲在的话,只有子骞一人受冻,但是如果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受冻。

  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

  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

  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卧冰求鲤,让人感动。父母养育之恩大于天,做父母喜欢之事,讲父母喜欢听的话,做父母喜欢吃的菜,是每个做儿女应尽的义务,古有大舜,孝行感天动地,把恶毒的继母感化,今有背着疯母亲上学的刘秀祥,他们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后人学习的楷模,是一个个鲜活的事例,值的后代传颂下去。

  孝行天下

  古代孝敬父母的故事最著名的莫过于中国古代的二十四孝。

  涌泉跃鲤

  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

  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

  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

  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

  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

  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

  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

  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

  陆绩怀橘

  三国时期有个人叫陆绩,他特别孝顺父母。6岁那年,一次他到袁术家里做客,袁术命人取出蜜橘招待他。但他没吃,而是悄悄藏在怀里。

  后来他向袁术行礼告辞,叩头的时候,怀里滚出三个蜜橘来。袁术大笑道:“你吃了不够,还要拿呀?”他回答说:“我没见过这么好的蜜橘,舍不得吃,想拿给母亲尝尝。”

  袁术听了大为惊讶,心想一个6岁孩儿便懂得克制自己,孝敬长辈,实在难能可贵。

  他感叹道:“小陆郎有这样的品德,来日必成为报效国家的栋梁!”的确,据有关历史记载,陆绩长大后对国家的贡献相当大。

  2、经典孝敬父母的故事典故

  文学家鲁迅的孝顺故事

  鲁迅从小到大都拥有一颗孝心。少年时,作为长子的鲁迅,为了减轻母亲的压力,主动地承担起典当旧物和为父亲请医买药等杂务。母亲六十大寿时,鲁迅先寄回60元钱,给母亲过生日,在生日将临时,又特意从北京赶回绍兴,为母亲祝寿。

  为了让母亲愉快,鲁迅特邀请演员来家里唱戏。这一天,全家热闹非凡,也是鲁迅母亲最欣慰的一天。

  后来,鲁迅在北京西城八道湾购置了一套住房,购房当年,鲁迅就亲自返回绍兴,把母亲和全部家属接到了北京。母亲爱吃火腿,鲁迅在上海时,经常寄火腿给母亲吃。母亲爱读言情小说,鲁迅多次购买张恨水、程瞻庐的小说寄给母亲看。

  3、经典孝敬父母的故事典故

  陈毅孝敬父母

  1962年,陈毅元帅出国访问回来,路过家乡,抽空去探望身患重病的老母亲。

  陈毅的母亲瘫痪在床,大小便不能自理。陈毅进家门时,母亲非常高兴,刚要向儿子打招呼,忽然想起了换下来的尿裤还在床边,就示意身边的人把它藏到床下。

  陈毅见久别的母亲,心里很激动,上前握住母亲的手,关切地问这问那。

  过了一会儿,他对母亲说:“娘,我进来的时候,你们把什么东西藏到床底下了?”母亲看瞒不过去,只好说出实情。

  陈毅听了,忙说:“娘,您久病卧床,我不能在您身边伺候,心里非常难过,这裤子应当由我去洗,何必藏着呢。

  ”母亲听了很为难,旁边的人连忙把尿裤拿出,抢着去洗。

  陈毅急忙挡住并动情地说:“娘,我小时候,您不知为我洗过多少次尿裤,今天我就是洗上10条尿裤,也报答不了您的养育之恩!”说完,陈毅把尿裤和其它脏衣服都拿去洗得干干净净,母亲欣慰地笑了。

  陈毅元帅是个大人物,有繁忙的公务在身,但他不忘家中的老母亲。

  在百忙中抽空回家探望瘫痪在床的母亲,为母亲洗尿裤,以关切的话语温暖抚慰病中的母亲。

  虽然陈毅元帅为母亲所做的只是一些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小事,但从这些平常的小事,看出了他对母亲浓厚的爱。

  他不忘母亲曾为自己付出的点点滴滴,理解母亲的艰辛和不易,知道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

  他的一片孝心,值得天下所有儿女学习效仿。

  4、经典孝敬父母的故事典故

  哭竹生笋

  在三国时,有一个孝子,姓孟,名宗,字恭武,从小就丧了父亲,家里十分贫寒,母子俩相依为命。

  长大后,母亲年纪老迈,体弱多病。

  不管母亲想吃什么,他都想方设法满足她。

  一天,母亲病重,想吃竹笋煮羹,但这时正是冬天,冰天雪地,风雪交加,哪来竹笋呢? 他无可奈何,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就跑到竹林抱竹痛哭。

  哭了半天,只觉得全身发热,风吹过来也是热的。

  他睁眼一看,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转青了,再仔细瞧瞧,周围长出了许多竹笋。

  他的孝心感动了天地。

  他把竹笋让母亲吃了,母亲的病就好了。

  有诗颂曰:

  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 须臾冬笋出,天意招平安。

  5、经典孝敬父母的故事典故

  百里负米——仲由

  仲由,字子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门生。子路为人伉直好勇、光明磊落,重友朋、讲信义、守言诺,是孔子门徒中性格独异的一位。子路不仅性格独异,而且还有着政治方面的杰出才干。

  仲由小的时候,他家境贫寒,经常吃野菜。长大后,仲由总是想:我如何能为父母准备好一点的饭菜呢?

  家里没有米,为了让父母吃到米饭,他必须要走到百里之外才能买到米,再背着米赶回家,奉养双亲。一百里路是非常远的,没有车子,仲由只能步行。严冬寒风刺骨,夏日汗流浃背,仲由常常要走上几天几夜,才能赶回家里。人人都觉得这样做太辛苦了,但是仲由甘之如饴,孝敬之心始终没有间断和停止过。

  仲由在父母双双过世之后,南下到了楚国。楚王聘他当官,给他很优厚的待遇,一出门就有百辆马车跟随,每年给他的俸禄有万钟之多。仲由所吃的饭菜也非常的丰盛,每天山珍海味不断。但是,父母已经不在了,不能同仲由一起享用。

  仲由并没有因为物质条件变好而沾沾自喜,反而非常的感叹。他是多么希望再回到过去的生活,希望往日的情景能够重现,可是即使他想再负米百里之外,父母也永远无法回到他身边,给他尽孝的机会了。仲由思亲孝亲之心,没有随着父母的过世和他自己今日的显达而丝毫淡漠,对父母始终念念不忘。

  孔老夫子赞叹仲由是一位非常尽孝的人。尽孝并不是用物质来衡量的,而是要看你对父母是不是发自内心的诚敬。所以孔夫子说,不敬父母,即使有孝心有孝行,都不称为孝,因为那跟家里养牲口几乎是无别的。

  在孔门四科里,孔夫子最重视的就是“德行”。在孔子门下,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是非常孝顺父母的。仲由百里负米的孝行也垂范于后世,成了千古美谈。

  孝敬父母,从古至今就是这种美德,是我们所要学习的。

  古有花木兰,替父从军。

  古时候有一位女英雄叫花木兰,那时候北方非常经常发生战乱,朝廷正在征兵,花木兰的父亲是位老将军,但他年龄大了,体弱多病,花木兰的非常心疼他的父亲,于是就偷偷的女扮男装替他父亲去从军,经过多年的战争拼杀,他为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由于他时常牵挂着父母,于是战争一结束,他就请求皇帝让自己回家去补偿和孝敬父母,后来他荣归故里,继续在父母身边尽孝。

  三国后中国历史走向详解

  大家对三国历史都比较熟悉,但是三国后中国历史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呢?相信很多人对三国后这段历史都不太熟悉,我们今天来详细了解一下。

  首先简单说一下三国历史大事件:

  魏国:公元220年,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称帝建立魏朝。

  蜀国: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国,另外刘备其实不止有一个儿子,除了我们最熟悉的刘禅外,还有二子刘永,因与黄浩不合被刘备疏远,后拜奉车都尉,封乡侯,三子刘理封安平王,此外刘备还有一养子刘封,因不援助关羽导致关羽被吕蒙所杀,被刘备赐死。

  吴国: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建都武昌后迁建业,也就是今天的南京。

  三国后期的历史大家都很熟悉了, 蜀国灭亡:公元263年,司马昭命邓艾等率军南下,蜀将姜维阻敌于剑阁,最后邓艾经阴平直袭涪城刘禅投降,蜀国灭亡。

  吴国灭亡:公元279年,司马炎以贾充为大都督,率军进攻吴国,280年逼近建业,孙皓投降,吴国灭亡。

  自此,三国统一,注意,灭吴国的是晋国不是魏国,曹操死后曹丕继承祖业,曹丕只当了六年皇帝就因病去世,此后传位给曹叡,公元239曹叡去世,托孤曹爽和司马懿辅佐曹芳,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夺权,自此魏国落入司马家族,265年司马炎逼迫曹奂禅让给自己。建立晋国。

  三国统一后的历史:

  1、八王之乱

  司马炎统一三国后,为了巩固皇权而大封宗室,使得各诸侯称霸一方,晋武帝死后,哥诸侯为了争夺皇位形成了16年的内战,史称八王之乱。

  八王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长沙王-司马乂、东海王-司马越。

  公元305年,司马越在山东再次起兵,次年攻入长安,将惠帝毒死,另立惠帝弟弟司马炽为帝,自此晋朝大权落入司马越之手,八王之乱结束。

  2、五胡十六国

  五胡指的是中原汉族外匈奴、鲜卑、羯、氐、羌这五个少数民族,西晋时期,五胡位于西晋北方,对西晋成半包围趋势,自八王之乱后,五胡纷纷起兵。

  其中的前凉、成汉、前赵、后赵、北凉、西凉、后凉、南凉、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后秦十六个国家实力强劲,十六国范围大致上涵盖汉地中部、东部、西南部、西部,最远可达漠北及西域。

  439年北魏拓跋焘灭北凉,自此北魏统一华北地区,中国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

  3、南北朝

  南朝:刘宋、萧齐、萧梁、南陈

  北朝:北魏、东魏

  南朝主要继承汉族政权,以及东晋的延续,北朝继承五胡十六国。北朝后又分为东魏和西魏,并分别被北齐和北周取代,公元581年,北周静帝禅让帝位于杨坚,建立隋朝,随后隋朝灭陈,自此西晋分解后300多年的中国再度统一。

  4、隋朝

  此后的历史大家都很熟悉了,隋炀帝统一后修建了南北大运河,过度消耗国力,为隋朝埋下了灭亡的隐患。

  5、唐朝

  隋朝经历杨坚、杨广到杨侑时,618年,李渊逼迫杨侑禅让,随后建立唐朝。

  自此唐朝经历了289年的盛唐时期。

  三国最终由司马炎统一天下,建立了晋朝,史称晋武帝。司马炎,晋宣帝司马懿之孙,晋文帝司马昭嫡长子,母为文明皇后王元姬。公元265年,司马昭中风猝死,司马炎继承父亲的相国职位和晋王爵位。次年,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即位为帝。司马炎主要成就:建立晋朝、南伐灭吴,统一中国、建立太康盛世。

上一篇:史记经典名句100句精选311句
下一篇:论《聊斋志异》中的狐鬼形象及其文化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