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剧《儿媳期》为“代际冲突”作答

栏目:游戏资讯  时间:2023-07-10
手机版

      近日,聚焦于婆媳关系,韩国热播电视剧《儿媳期》对于两代人关系的描画和叙述,让人眼前一亮。

      《儿媳期》聚焦于刚结婚成为儿媳的这一过渡期,以女主思琳作为新媳妇与以婆婆为代表的婆家人相遇后经历的各种苦恼问题而展开。比如为什么去婆婆家一定是儿媳妇洗碗?为什么过节要先以婆婆家为主,而不是丈母娘家?新媳妇因为要适应或反抗这个过程,因而在看似平常的生活中就生发了诸多碰撞,这些矛盾就凸显得更加明显。

      不似一般俗套家庭伦理剧里将长辈的价值观无限地放大、塑造其食古不化的形象,但又不揭示其背后的原因和逻辑,或没有来由地将媳妇塑造成为泼悍爱财而又尖酸的恶妇,《儿媳期》一个非常重要创作突破是让人“懂得”。

      所谓剧中人物之间的懂得,是通过不断的故事发展以及矛盾冲突,让电视剧里面的婆婆与媳妇,通过连在他们中间的儿子而互相能够明了彼此。剧中有一个细节:婆婆约女儿汗蒸被拒后,来约二媳妇思琳。思琳拉上丈夫一起,于是在旁人艳羡的儿子媳妇孝顺的话语中,婆婆获得了极大的心理满足。其实婆婆约儿媳这样的年轻人,无非带有一些炫耀和虚荣的心理,儿媳也看透这其中的关窍。

      而剧中人物和电视剧观众之间的懂得是更加重要的一层。这源于电视剧将每个人的困境及苦恼都客观呈现出来。婆婆和公公因为大儿媳妇不愿意参与祭祀劳作而伤心难过,是因为要因此承受别人的眼光和嘲讽;大儿媳和二儿媳都不愿做祭祀的劳作,是因为祭祀的活儿一直只有女人在做,这不公平;儿子愿意帮着来做祭祀的劳作但婆婆反对,于是儿子以更好地孝敬丈母娘作为对自己妻子的补偿。可是即便如此,每次的祭祀或家族活动都会变得不愉快。不同的观众都通过每个人物在家庭和代际之间的困境而有了认同感,也让对应角色的每一个观众都反思自省。

      不过,代际的和解之于电视剧的表现而言,不应是工具性和结局性的,而应是发展中与关系中的。《儿媳期》一家三儿女与婆婆(妈妈)不同的相处模式,精准而又有些类型地向观众提供了三种代际的版本。老大一家,媳妇占有完全主导地位、大儿子也完全支持妻子,他们是完全按照现代原子家庭的方式来生活,并以非常西化的方式来处理代际关系。他们不参加代表传统家庭伦理关系和传承的祭祀活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对于上一代的反叛。这无疑符合现代年轻人的想象,但置于重视亲情伦理的儒文化之下,则不免让人有些唏嘘。老二一家,媳妇温和到有些懦弱,二儿子又极度孝顺,虽然对妻子也体贴温柔,但更加想让妻子做一个符合公婆所期望的儿媳。于是,二儿媳妇不断地在婆家遭受各种让其痛苦的事,比如让其不断劳作、伺候男人和小姑以及与婆婆一起吃剩饭等等。虽然暖了公婆的心,但儿媳妇所遭受的以及所经历的,却也让人无限同情。至于女儿一家,则是丈夫无能,女儿总是回娘家而不愿意去婆家。

      这三种代际间相处的模式自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然而任何一种都不是代际间健康的相处方式。《儿媳期》作为一部表现婆媳关系的家庭伦理剧,最成功之处在于,电视剧通过人物之间的沟通交流以及立场的互换而增加了彼此的理解,于是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找到一个平衡点,让彼此都能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进行妥协,从而和解。

      (《文汇报》3.2 吕鹏)

上一篇:公共文化十篇
下一篇:这才是中医:我的中医之缘和思考(上)原创:彭道富 这是一篇从亲身经历谈中医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