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四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教学设计.d

栏目:游戏资讯  时间:2023-07-09
手机版

  专题四 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

  第一节 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关注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认同对生物技术安全性问题讨论的必要性。

  (2)举例说出对转基因生物安全性问题的不同观点及论据。

  2.态度观念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转基因生物的发展前景和现实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养成勇于探索和不断创新的精神。

  (2)通过向学生介绍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形成对待转基因生物安全性问题的理性、求实的态度。

  3.能力目标:

  (1)学生通过阅读、自学、质疑、讨论、训练和总结等环节,逐步提高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综合分析问题和实际应用的能力。

  (2)通过学习转基因生物安全性和伦理问题,强化学生对外来物种安全性的理解,提高知识迁移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对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多层面、 多角度的关注。

  (2)运用生物学知识对不同观点的理由进行辨析和讨论。

  2.教学难点

  (1)从关注整个生物圈的和谐、稳定与发展的高度去审视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

  (2)了解有关转基因生物安全性问题争论背后复杂的政治、经济、宗教和伦理道德背景。

  (3)保证课堂讨论、辩论会,以及社会调查的组织工作有序而有效地实施。

  教学方法:以学生自学、交流心得、讨论、分析和调查,教师引导点拔相结合。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学习探究材料:

  自1972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伯格(P.Berg)第一次重组DNA获得成功之后,各国科学家们不但做了各种DNA的重组工作,而且还把某些重组DNA转移到细菌中表达获得成功。随后出现了转基因制药、转基因动物、转基因植物等。其中,特别令人鼓舞的是转基因植物的研究成果:科学家已经培育出了大批具有抗虫、抗病、抗除草剂、抗逆等全新性状的农作物,并有一大批对人类生活至关重要

  的转基因农作物也已获准进入商品化生产,其能使作物增产20%左右,这已忧成为人类解决饥饿和贫困不可或缺的技术。

  目前,全球种植转基因农作物的国家已经有十几个,种植面积最大的前四个国家分别是美国、阿根廷、加拿大和中国。其中以种植转基因大豆和玉米最多,其次是转基因棉花和油菜。在中国,种植转基因农作物的面积还在不断扩大,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农作物也正在农田里试种。2002年,仅抗虫棉种植面积就达130多万公顷,增产皮棉1亿kg,创经济效益50亿元。目前,还有些国家有部分转基因产品开始上市。

  教学质疑,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引出课题:

  1.转基因生物安全吗?

  2.食用后会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隐性伤害?

  3.重组DNA会不会侵入环境中的微生物体内,而使之变成新的致病菌?

  4.转基因生物会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会不会造成前所未有的“外来物种入侵”?

  提供教材资料,引导学生阅读,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一.转基因成果令人叹为观止:

  1、1972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伯格第一次重组DNA获得成功。

  2、转基因的重要成果

  (1)微生物方面:把某些重组DNA转移到细菌中表达获得成功,随后,使

  出现了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各种重组微生物。

  如:可以清除石油污染的“超级菌”、利用转基因细菌制造蛛丝等。

  学习材料:

  转基因细菌可治癌症

  英国医学专家日前将转基因大肠杆菌与一种抗癌药相结合,成功杀死了实验鼠体内的癌细胞。科学家将转基因大肠杆菌注射到实验鼠的肿瘤内,再给实验鼠注射一种名叫6-MPDR的抗癌药。这种药无法单独发挥作用,但是一种由转基因大肠杆菌分泌的酶能将此药物“激活”,形成一种有效的毒素,将其周围的癌细胞杀死,而不伤害其它组织器官。

  (2)基因制药方面:生物制药已经成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

  学习材料:

  近十几年来,在利用生物技术制取新药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已有不少药物应用于临床。例如人胰岛素、人生长激素、干扰素、乙肝疫苗、人促红细胞生成素(Epo)、GM-集落刺激因子(GM-CSF)、组织溶纤酶原激活素、白细胞介素-2及白介素-11等。正在研究的有降钙素基因相关因子、肿瘤坏死因子、表皮生长因子等140多种。随着生物技术药物的发展,多肽与蛋白质类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已成为医药工业中一个重要的领域,同时给生物制剂带来了新的挑战。在实际应用中,基因工程药物受到一定限制,如口服应用时生物利用度低,会受到消化酶的破坏,在胃酸作用下不稳定,在体内半衰期较短等,因此只能注射给药或局部用药。为了克服这些缺陷,已开始改为合成这些天然蛋白质的较小活性片段,即所谓“多肽模拟”或“多肽结构域”合成,又叫“小分子结构药物设计”。这类药物可口服,有利于由皮肤、粘膜给药,用于治疗免疫缺陷症、HIV感染、变态反应性疾病、风湿性关节炎等,其制造成本也更低。这种设计思想也已应用于多糖类药物、核酸类药物和模拟酶的有关研

上一篇:新婚第一年,这14部片一定要看,但最后3部慎看!
下一篇:学习笔记 | 永恒哲学——《傅佩荣的西方哲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