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各地的礼仪习俗10

栏目:游戏资讯  时间:2023-07-08
手机版

  舞火龙

  舞火龙,是香港中秋节最富传统特色的习俗。从每年农历八月十四晚起,铜锣湾大坑地区就一连三晚举行盛大的舞火龙活动。这火龙长达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节的龙身,插满了长寿香。盛会之夜,这个区的大街小巷,一条条蜿蜒起伏的火龙在灯光与龙鼓音乐下欢腾起舞,很是热闹。

  香港中秋舞火龙的起源还有过一段传说、很早以前,大坑区在一次风灾袭击后,出现了一条蟒蛇,四处作恶,村民们四出搜捕,终于把它击毙。不料次日蟒蛇不翼而飞。数天后,大坑便发生瘟疫。这时,村中父老忽获菩萨托梦,说是只要在中秋佳节舞动火龙,便可将瘟疫驱除。事有巧合,此举竟然奏效。从此,舞火龙就流传至今。

  不管这传说有多少迷信成份,但*是龙的故土,在香港大坑中秋节舞火龙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是值得珍视的。如今大坑区的舞火龙活动规模颇大,除总教练、教练、总指挥及指挥外,安全组等等。轮番舞龙者达三万多人。

  挂花灯

  打灯笼、逛花街是正月十五元宵节的传统习俗,但在香港每到中秋节小朋友们都会拿着自制的灯笼聚集在一起。

  在广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进行树中秋活动,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高技起来,彩光闪耀,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们多互相比赛,看谁竖得高,竖得多,灯彩最精巧。另外还有放天灯的,即孔明灯,用纸扎成大形的灯,灯下燃烛,热气上腾,使灯飞扬在空中,引人欢笑追逐。另外还有儿童手提的各式花灯在月下游嬉玩赏。

  赏月

  中秋节时值农历八月十五日,夜晚的月亮在一年中最为完美,时在三秋中间,故名“中秋节”,又称“仲秋节”。此时气候宜人,人们心情愉悦地欣赏大自然之美,得到美的享受。宋元时期,新会民间拜月、赏月、吃月饼已成习俗。赏月的形式多样、门庭仰月、登台观月、泛舟赏月、饮酒对月,而最有特色的要算“象山望月”了。新会县城会城的象山,是日当晚登山望月人头涌动,每当秋月初升,人们欢呼雀跃,兴奋不已,有的在八月十六日还会继续“追月”。“象山秋月”为旧新会八景之一,山上历代都修建秋月亭台,如延月亭等。原有“海月奇观亭”,相传最早为南宋庆元年间(1195至1200)方信孺所建。

  拜月

  中秋之夜,月上中天时,家家户户焚香拜月,以桌供月饼、糍糕、水果、芋仔等,人们对大自然崇拜,祷告美好愿望,连小孩也来拜“月公公”。

  中秋的月最圆、最美,又称“团圆节”,祈望团圆美满是人们对生活、对事物追求的目标。外出的游人、分居两地的夫妻、分隔*的亲人,无不念家思亲,怀想故乡,盼望团圆。通过互相拜月寄情,祝愿幸福安康。旅外新会人吕颂韶先生的诗,充分表达了海外游子那种独特的感受、“月亮看我我看月亮,遥遥相对着一腔惆怅。月亮看我已两鬓含霜,我看月亮仍是儿时模样。我是月亮漂泊的游子,月亮是我长梦的故乡。”

  咏月

  群众性作词赋诗是新会传统,中秋咏月更添文化气氛。新会古代题咏秋月的诗句很多,其中流传较广的是明代许炯的《象山秋月》、“碧落云飞宿雾收,夜深携酒上丹邱。谁磨天上无尘镜,照破人间万顷秋。”此诗由今人陈福树书丹,做成诗碑镶嵌在象山公园西南边入口的崖壁上。

  借月抒怀是一种文化境界。十五的月亮总是圆的,但此时此刻各人的处境、心境不同,面对秋月产生的情感不同。唐代圭峰玉台高僧一行和尚的首席弟子黄云元禅师望着美丽的月亮,却悟出另一种境界、“好个玉台天上月,夜深圆待老僧看。分明照出须弥路,可惜人间烟树寒。”在高僧的眼里,月光也照出修行的光明之路(须弥路),分明是佛的境界。

  月饼

  中秋节各地有许多特殊的饮食习惯,但吃月饼却是一种共同的风俗。关于吃月饼、送月饼的最早记载在唐代、唐僖宗中秋吃月饼,感觉味道好,命御膳房用红绫包裹,赐给正在聚集宴会的新进士们。月饼一般做成圆形,似浮月,但新会过去除此做法外,还有专供小孩的“猪乸饼”,做成母猪连带几个小猪的造型,用黑豆做成眼珠,穿上红头绳挂在颈上把玩。“猪仔饼”则装入竹篾织成的、漆上红绿色的微型小猪笼,也以红线吊着。这些特别的月饼很受小孩们喜爱,要看足玩够才舍得吃掉。“*”前还有棋子饼,似一只只古老的大棋子,就如今天的迷你月饼。老人说,这些产品民国时已有。过去月饼包装多印有嫦娥奔月的图画,时下包装更趋多元化,但往往少了“月”的主题。

  应节

  除赏月、咏月、吃月饼外,中秋的节日气息浓厚,城内各商家提早就搞动商业热闹气氛。据老一辈回忆,建国前会城卖月饼的店铺门前设放上发条活动的故事人物玩偶,吸引儿童和大人观看。各家各户也应节蒸芋头糍、松糕糍,煲芋头,焗芋仔,阖家团圆聚餐,大户人家还操办筵席。清道光《新会县志》记、“饮月下,谓之‘饾中秋’。”饾即饾饤,指供陈设的食品。在月下畅饮,陈设丰富多样的食品菜肴,以庆祝中秋佳节。还有吮田螺的习惯,都说是“八月十五吃田螺眼明”,以紫苏炒,或作煲田螺,此时螺尾不带小螺,最为好吃。吃芋头、芋仔具有新会特色,芋适时应节,吃来感觉很粉、很香。明万历《新会县志》记、“中秋具芋馔赏月。”会城旧时流传一个笑话,有户富人中秋宴客,穷老师进门后先吃芋仔、柚子,觉得好吃就多吃;后递进上好的月饼,老师肚子又装了很多,到宴会时,眼见满桌佳肴却撑不下了。中秋节也是儿童的快乐日子,清康熙《新会县志》记、“中秋赏月,儿童设糖塔、糖鸡、蹲鸱为供,取瓦砾砌塔,实薪焚之,谓之烧梵塔。”

  近年的中秋节只见月饼购销火爆,又多了“彩信月饼”、“电子月饼”,月饼成为中秋的唯一标志,民俗文化却被掩盖了、淡化了,中秋节有简单化为“月饼节”的危险趋向,因此,需要发掘弘扬中秋传统文化,创造更多形式新颖的庆祝活动,体现社会的和谐,如举办以“月”为主题的书画展、音乐会、综合文艺晚会、灯会,召开茶话会、座谈会,讨论中秋与饮食文化,开展中秋民俗文化研究,月饼敬老等等,像鲤鱼灯那样,凝聚地方特色。此外,中秋的传统文化还启示我们要做好环境保护,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要欣赏感受秋月之美,须要有蓝天碧水;如污染造成恶劣天气,将难以再见“海上生明月”、“彩云追月”的美丽景象,也不再有八月十五的“良宵”。

  福建

  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在建宁,中秋夜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上杭县人过中秋,儿女多在拜月时请月姑。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挖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这个习俗是源于月饼中藏有反元杀敌讯息的传说。金门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广东

  广东各地有中秋节吃芋头的习俗,据说是纪念元末杀*的历史故事。中秋节杀*後,便以其头祭月,後来改以芋头代替。至今广东人剥芋皮时仍称为“剥鬼皮”。

  如今广西广东的不少地区,在中秋夜布置灯会,扎制用电灯照亮的大型现代灯彩,还有用塑料制成的各式新型花灯供儿童玩,但却少了一份旧时灯彩的纯朴之美。

  南京

  明初南京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筑朝月楼,皆供人赏月,而以游玩月桥者为最。人们在明月高悬时,结伴同登望月楼、游玩月桥,以共睹玉兔为乐。“玩月桥”在夫子庙秦淮河南,桥旁为名妓马湘兰宅第,这夜,士子聚集桥头笙箫弹唱,追忆牛渚玩月,对月赋诗,故称此桥为玩月桥。明亡后,渐渐衰落,后人有诗去、“风流南曲已烟销,剩得西风长板桥,却忆玉人桥上坐,月明相对教吹箫”。长板桥,即原先的玩月桥。近年来,南*庙已重新修葺,恢复明清年间的一些亭阁,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节时,就可结伴同来领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

  江苏省

  无锡县中秋夜要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

  吉安县在中秋节的傍晚,每个村都用稻草烧瓦罐。待瓦罐烧红后,再放醋进去。这时就会有香味飘满全村。新城县过中秋时,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悬挂通草灯,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安徽省

  婺源中秋节,儿童以砖瓦堆一中空宝塔。塔上挂以帐幔匾额等装饰品,又置一桌于塔前,陈设各种敬“塔神”的器具。夜间则内外都点上灯烛。绩溪中秋儿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发辫状,浸湿后再拿起来向石上打击,使发出巨响并有游火龙的风俗。火龙是以称草扎成的龙,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龙时有锣鼓队同行,游遍各村后再送至河中。

  四川省

  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打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有的地方也点桔灯,悬于门口,以示庆祝。也有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动,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县中秋节祭土地神、扮演杂剧、声乐、文物,称为“看会”。

  山东省

  庆云县农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称为“青苗社”。诸城、临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坟祭祖。冠县、莱阳、广饶及邮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节宴请佃户。即墨中秋节吃一种应节食品叫“麦箭”。

  山西省

  潞安则在中秋节宴请女婿。大同县则把月饼称为团圆饼,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河北省

  万全县称中秋为“小元旦”,月光纸上绘有太阴星君及关帝夜阅春秋像。河间县人认为中秋雨为苦雨,若中秋节下雨,当地人则认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陕西省

  西乡县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论贫富,必食西瓜。中秋有吹鼓手沿门吹鼓,讨赏钱。洛川县中秋节家长率学生带礼物为先生拜节,午饭多于校内聚餐。中秋夜烧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至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还要用砖块砌成,约占塔高的四分之一,然后再用瓦片叠砌而成,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用。

  中秋晚上便点火燃烧,燃料有木、竹、谷壳等,火旺时泼松香粉,引焰助威,极为壮观。民间还有赛烧塔规例,谁把瓦塔烧得全座红透则胜,不及的或在燃烧过程倒塌的则负,胜的由主持人发给彩旗、奖金或奖品。据传烧塔也是元朝末年,汉族人民反抗残暴统治者,于中秋起义时举火为号的由来。“降神”是中秋夜一个有趣的活动,经过咒语和仪式可使所降的神显灵,包括桌神、月姑、八仙、篮神(是一个女神)等。“听香”是古代流传台湾地区的中秋习俗,是由妇女在家中供奉的神像前焚香祷告,表明心中所想卜测的事(如感情、财富等),在请示了出门以后应行的方向后,就拈香出门,凡是在路上所听到的一切谈话、歌唱等,均可以就此卜测所问的事,然后以杯茭问神答案是否如此,如答不是,则继续前行,直到获得神明的指示的答案为止;未婚的少女也有在中秋夜偷别人菜园中的蔬菜或葱的习俗,若是成功就表示她将得到美好的爱情。

  海南省

  1、拜会月娘。

  在海南过中秋,除了赏月、吃月饼以外,尤以拜月娘,会嫦娥的风俗最为盛行。每当中秋这天,一家人早早吃过团圆饭后,小孩子们纷纷拿起各式各样的盆子,争先恐后的来到房前屋后的香蕉树下,透过光影斑驳的月痕,等待水面折射出的“嫦娥”出现。

  在拥有诸多美丽沙滩的三亚,人们每到中秋时节都会到沙滩上用一柱柱香围成一个个小圈子,并点燃香烛,用月饼、水果等可口的美食拜月祭神,祈求出入*安、吉祥如意。

  2、抢花灯。

  花灯,也是中秋节灯笼的一种,不过海南的花灯并不单纯是中秋节的一种装饰物。在许多村镇,人们在中秋节这天晚上各自拿一盏制作好的花灯,灯的正面印有吉利的词句或思古幽情的人物风景画。

  拿灯的人排成长龙,队伍中间会有一些村里的青壮男子敲锣打鼓。由一个“灯主”领着队伍沿村*,这“送灯”。整个队伍最后来到村里的庙堂门前,将灯挂在庙里庙外。待灯挂好后,“灯主”一声号令,任何人都可以上前去抢自己中意的花灯。

  3、月夜笙歌。

  中秋明月,这或许是青年男女一年中最高兴的时刻,除了吃团圆月饼,年轻人往往月夜相会,对歌、谈情说爱,其中最为有名的,还是当属海南儋州的调声节。海南儋州的中秋节也叫民歌节,每年中和镇北门江畔都会有几千甚至几万人集中对歌,五颜六色的节日服装和优美的歌声充斥着整个儋州,场面煞是热闹。

  儋州中秋民间歌节的主要活动内容是儋州山歌、“调声”对歌赛和“赏月”等项目。对歌比赛不受时间限制,以“唱倒”对方为止。赛歌活动一般为下午三点到六点,到了晚上又是一番风情,男女歌手一起对唱情歌,抒发男女之间的永恒爱情。

  4、水上浮针。

  水上浮针是海南琼北地区在中秋之夜特有的习俗。女孩子们在这天一般都要在母亲的指导下通过浮针的方式算命,并祈求嫦娥姐姐赐予智慧和灵巧的双手。据说,这种有趣的算命方式,只有在中秋节这天才是最显灵的,并且只对女孩子生效。

  中秋月夜,吃完月饼,聊完月话,差不多到12点月亮最圆之时,母亲们就会端上一碗水,拿上几根针,带领女孩子们一起表演十分神奇的水上浮针。在水上放上一张薄纸,再把针轻轻搭在纸面,若纸张浸透下沉而针还浮在水面,说明这个女孩心灵手巧,能收到月娘赐予的好运。

  5、天灯祈福。

  在琼海、文昌等海南东部的是著名的侨乡地区。每年中秋,仍留在海南本土的人就格外怀念海外亲人,人们就会通过放天灯祈福的方式来寄托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天灯的主要做法是用竹篾和白纸事先糊出一个水桶般大小的外形酷似灯笼但其实是一个小型天灯,然后再将这些天灯用绳子垂直连接成一条“火龙”,将其挂于高处。每当月上枝头,夜空晴朗的时候,村里的人们将天灯从各个角落升起,明晃晃的好似在与星月争辉。

  6、月饼祭祀。

  说到中秋,当然不得不提到月饼。海南的中秋节,月饼不仅仅是人们的美食,更是祭祀祖先神灵的祭品,渔民们会在这样的中秋月圆之夜,自然的点燃香烛,拜月祭神,祈求出入*安,吉祥如意;那些未嫁的姑娘在祭祀拜月的时候,往往还未自己祈祷早日嫁上如意郎君。

  在海南,琼式月饼可谓老海南人的节日最爱,是每年中秋节必不可少的特色食品。月饼层次分明,色泽金黄,皮与馅的搭配合理,符合海南人低糖、低脂的饮食习惯,“拿不腻手、吃不甜喉”,馅多为五仁火腿、椰蓉、蛋黄莲蓉等。

  蒙古族

  蒙古族人爱做“追月”的游戏。人们跨上骏马,在银白色月光下,奔驰在草原上。他们朝西放马奔驰,月亮由东方升起,坠落西方。执着的蒙古骑手,不到月亮西下,“追月”不止。

  藏族

  *一些地区的藏族同胞欢度中秋的习俗是“寻月”。是日夜晚,男女青年和娃娃们,沿着河流,跟着倒映水中的明月,把周围河塘中的月影措遍,然后回家团圆吃月饼。

  广西侗族

  广西侗族有“行月”的习俗。中秋夜临,各山寨的芦笙歌舞队,踏着一路月光,行至临近山寨,和那儿的寨民相聚赏月,赛歌赛舞,彻夜长欢。

  云南德昂族

  云南德昂族“串月”。云南潞西的德昂族青年男女,每逢中秋月明高挂,分外明亮的时候,山头塞尾,不时传来一阵悠扬动听的葫芦笙,男女青年在一起“串月亮”倾诉衷情。有的还通过“串月亮”送槟榔、送茶订下婚约。

  云南彝族

  云南彝族过中秋的传统习俗是“跳月”。入夜,该族各个村寨的男女老幼都聚集在山村中的开阔地,一个个束腰披纱的姑娘们和头缠布带的小伙子们以及老头、老太太、小娃子们都激情地载歌载舞,尤其是那些青年男女表达爱慕之情的对歌,仿佛月亮也听得为之动情动容,越发显得妩媚皎洁。

  仡佬族

  仡佬族在节前的“虎日”,全寨合宰一头公牛,将牛心留到中秋夜祭祖灵、迎新谷,他们称为“八月节”。

  一、赏月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二、吃月饼

  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月饼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园食单》中就记载有月饼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

  三、分享、馈送“团圆饼”

  中秋节令食品是月饼,月饼在民间称为“团圆饼”。中秋时节正是收获的季节,人们为了加强家族、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系,互相馈赠礼物,月饼就成为人们相互交流的信物与吉祥的象征。

  月饼的形制在宋代可能就有了,苏东坡曾有诗赞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但从文献记载看,当时的节物重在赏新,如尝石榴、枣、栗、桔、葡萄等时新水果,饮新酒等,有“秋尝”的意味,还没有将月饼作为重要的节令食品。以月饼为中秋特色食品及祭月供品的风俗大概始于明朝。

  四、家人团聚

  团圆是中秋节俗的中心意义。

  因为家族生活的关系,*人有很强的家族伦理观念,重视亲族情谊与血亲联系,从而较早形成了和睦团圆的民俗心理。家庭成员的团聚成为家族生活中的大事,民俗节日就为民众的定期会聚提供了时机。在传统年节中都不同程度地满足着人们团圆的要求,如除夕的“团年”、重阳的聚饮等。中秋为花好月圆之时,“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人们由天上的月圆联想到人事的团圆,因此中秋在古代被视为特别的“团圆节”。宋人的团圆意识已与中秋节令发生关联,前述宋代城市居民阖家共赏圆月,就是体现了这一伦理因素。

  五、祭月拜月,庆祝丰收

  唐宋时期的中秋是一般的社交娱乐性节日,中秋节的主要活动是赏月、玩月。明清时期节日性质发生变化,人们同样赏月,但似乎更关注月神的神性意义,以及现实社会人们之间的伦理关系与经济关系。中秋是丰收的时节,人们利用中秋节俗表达人们对丰收的庆祝。祭祀月亮时的时令果品,既是对月亮的献祭,更是对劳动果实的享用。

  降神活动也是中秋夜一个神秘有趣的活动。据说,一到中秋,诸神也都出游赏月。因此,这一天,人们只要通过特殊的降神仪式或咒语,就可以使神袛显灵。于是人们往往在这一天搞降神活动,主要有关戏童、请篮姑等等活动。

  关戏童即由12个少年捧着香火,到水田里拔来一株水稻带回晒谷场。大家围着唱、“关呀关,关戏神,戏神雅雅来显身……神来演老爹,神来演老爷。老爷老爹去底处,老爷老爹来显身。”这样反复唱上二十来分钟,就会有一少年像青蛙一样跳出来,手舞足蹈地唱“关蛤婆”。唱一阵后,要往此人脸上喷水,方可复原。而请篮姑是妇女们的游戏,在一间黑暗的屋子里,用一件女人穿的衣服披在竹篮四周,然后在篮子里放一个椰子壳,这就是篮姑了。降神时,两个人面对面地盘坐在地上,用手托住竹篮,前面放一张矮凳,其他人则唱“篮饭姑,篮饭神,盘山过岭去抽藤。抽藤缚篮饭,篮饭老老好诓神。”如果有神,那么这篮就能以叩头回答一些简单问题。

  此外,潮汕地区的中秋节,还有“游月娘”、“落阿姑”等习俗。现在,有些习俗已被淘汰,有些习俗也没旧时那么盛行,但设案赏月,把酒问月,遥祝远方亲人,共庆美好生活等习俗仍然流行。

  请月姑

  古时中秋之夜,宁波民间有拜月、祭月的习俗,也叫“女儿会”。明月东升之时,年轻女子在明堂设几案祭月,将祭品放在供桌上,祭品均为素色,家家户户露天设香案,上面摆放月饼及时令水果。供桌上尚需放清水一碗,祭毕,用水洗眼,据说能净眼明目,俗称“求甘露”。

  “请月姑”当初仅为小女孩的游戏。月亮为太阴,而男子属阳,故有男子不拜或后拜之俗。男人们相约亲朋好友,品香茶喝美酒,吟诗作赋,走月看月猜月,摸秋送秋骂秋,填词唱曲,尽兴而眠。

  龙舟竞渡

  中秋赛龙舟为宁波水乡的民间习俗,嘉靖《宁波府志》云、“中秋各乡祠庙为会祀神,作龙舟竞渡,谓之报赛。”所谓“报赛”,即谢月神。赛龙舟主要在江东张斌桥东的塘河中举行,鄞县东钱湖的龙舟最负盛名。舟上扎彩龙,遍插旗幡,锣鼓声与岸上观看的人群呼喊声不绝于耳,场面极为热烈,竞渡直至天亮。

  放船灯

  用对剖如钵的西瓜皮,或削竹铲木制作船灯,上饰彩纸,绫绢、鲜花和小锦帆,内燃多支红烛,中秋夕泛放于甬江之中,随流缓缓漂去。每家出数十盏,往往聚至数千上万盏,载沉载浮,火光闪烁,如点点繁星,蔚为壮观。此风俗起自南宋乾道、淳熙年间,即孝宗时代,《乾淳岁时记》载、“中秋夕浙江(钱塘江)放羊皮小木灯,名为‘一点红’,数十万盏,浮满水面,灿如星辰。”其后不久,远近仿效,宁波甬江遂有此俗。

  宁式月饼

  如今,新口味月饼层出不穷,但素面朝天的宁式月饼仍拥有不少忠实的拥趸。

  就口味而言,有甜味、咸味、咸甜味,甜的如玫瑰、枣泥、芝麻、白糖,咸的如三鲜肉月饼、火腿月饼;从馅料讲,有五仁、豆沙、冰糖、芝麻、火腿月饼等;按饼皮分,则有浆皮、混糖皮、酥皮三大类。

  就馅料荤素而言、宁式素月饼有玉米蓉、芋艿蓉、栗子蓉、马蹄爽等外面不多见的馅料,而玫瑰、绿豆蓉这些经典素馅经过特殊配方与烘烤工艺,也具有了不一样的口感。而宁式荤月饼有火腿月饼、三鲜肉月饼。

  其中“苔条月饼”是宁波中秋美食中的经典,为“宁式月饼”的代表,名声在外。老字号升阳泰的传统宁式月饼,就曾带给几代宁波人美好的回忆。

  赏月

  中秋节时值农历八月十五日,夜晚的月亮在一年中最为完美,时在三秋中间,故名“中秋节”,又称“仲秋节”。此时气候宜人,人们心情愉悦地欣赏大自然之美,得到美的享受。宋元时期,新会民间拜月、赏月、吃月饼已成习俗。赏月的形式多样、门庭仰月、登台观月、泛舟赏月、饮酒对月,而最有特色的要算“象山望月”了。新会县城会城的象山,是日当晚登山望月人头涌动,每当秋月初升,人们欢呼雀跃,兴奋不已,有的在八月十六日还会继续“追月”。“象山秋月”为旧新会八景之一,山上历代都修建秋月亭台,如延月亭等。原有“海月奇观亭”,相传最早为南宋庆元年间(1195至1200)方信孺所建。

  拜月

  中秋之夜,月上中天时,家家户户焚香拜月,以桌供月饼、糍糕、水果、芋仔等,人们对大自然崇拜,祷告美好愿望,连小孩也来拜“月公公”。

  中秋的月最圆、最美,又称“团圆节”,祈望团圆美满是人们对生活、对事物追求的目标。外出的游人、分居两地的夫妻、分隔*的亲人,无不念家思亲,怀想故乡,盼望团圆。通过互相拜月寄情,祝愿幸福安康。旅外新会人吕颂韶先生的诗,充分表达了海外游子那种独特的感受、“月亮看我我看月亮,遥遥相对着一腔惆怅。月亮看我已两鬓含霜,我看月亮仍是儿时模样。我是月亮漂泊的游子,月亮是我长梦的故乡。”

  咏月

  群众性作词赋诗是新会传统,中秋咏月更添文化气氛。新会古代题咏秋月的诗句很多,其中流传较广的是明代许炯的《象山秋月》、“碧落云飞宿雾收,夜深携酒上丹邱。谁磨天上无尘镜,照破人间万顷秋。”此诗由今人陈福树书丹,做成诗碑镶嵌在象山公园西南边入口的崖壁上。

  借月抒怀是一种文化境界。十五的月亮总是圆的,但此时此刻各人的处境、心境不同,面对秋月产生的情感不同。唐代圭峰玉台高僧一行和尚的首席弟子黄云元禅师望着美丽的月亮,却悟出另一种境界、“好个玉台天上月,夜深圆待老僧看。分明照出须弥路,可惜人间烟树寒。”在高僧的眼里,月光也照出修行的光明之路(须弥路),分明是佛的境界。

  月饼

  中秋节各地有许多特殊的饮食习惯,但吃月饼却是一种共同的风俗。关于吃月饼、送月饼的最早记载在唐代、唐僖宗中秋吃月饼,感觉味道好,命御膳房用红绫包裹,赐给正在聚集宴会的新进士们。月饼一般做成圆形,似浮月,但新会过去除此做法外,还有专供小孩的“猪乸饼”,做成母猪连带几个小猪的造型,用黑豆做成眼珠,穿上红头绳挂在颈上把玩。“猪仔饼”则装入竹篾织成的、漆上红绿色的微型小猪笼,也以红线吊着。这些特别的月饼很受小孩们喜爱,要看足玩够才舍得吃掉。“*”前还有棋子饼,似一只只古老的大棋子,就如今天的迷你月饼。老人说,这些产品民国时已有。过去月饼包装多印有嫦娥奔月的图画,时下包装更趋多元化,但往往少了“月”的主题。

  应节

  除赏月、咏月、吃月饼外,中秋的节日气息浓厚,城内各商家提早就搞动商业热闹气氛。据老一辈回忆,建国前会城卖月饼的店铺门前设放上发条活动的故事人物玩偶,吸引儿童和大人观看。各家各户也应节蒸芋头糍、松糕糍,煲芋头,焗芋仔,阖家团圆聚餐,大户人家还操办筵席。清道光《新会县志》记、“饮月下,谓之‘饾中秋’。”饾即饾饤,指供陈设的食品。在月下畅饮,陈设丰富多样的食品菜肴,以庆祝中秋佳节。还有吮田螺的习惯,都说是“八月十五吃田螺眼明”,以紫苏炒,或作煲田螺,此时螺尾不带小螺,最为好吃。吃芋头、芋仔具有新会特色,芋适时应节,吃来感觉很粉、很香。明万历《新会县志》记、“中秋具芋馔赏月。”会城旧时流传一个笑话,有户富人中秋宴客,穷老师进门后先吃芋仔、柚子,觉得好吃就多吃;后递进上好的月饼,老师肚子又装了很多,到宴会时,眼见满桌佳肴却撑不下了。中秋节也是儿童的快乐日子,清康熙《新会县志》记、“中秋赏月,儿童设糖塔、糖鸡、蹲鸱为供,取瓦砾砌塔,实薪焚之,谓之烧梵塔。”

  近年的中秋节只见月饼购销火爆,又多了“彩信月饼”、“电子月饼”,月饼成为中秋的唯一标志,民俗文化却被掩盖了、淡化了,中秋节有简单化为“月饼节”的危险趋向,因此,需要发掘弘扬中秋传统文化,创造更多形式新颖的庆祝活动,体现社会的和谐,如举办以“月”为主题的书画展、音乐会、综合文艺晚会、灯会,召开茶话会、座谈会,讨论中秋与饮食文化,开展中秋民俗文化研究,月饼敬老等等,像鲤鱼灯那样,凝聚地方特色。此外,中秋的传统文化还启示我们要做好环境保护,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要欣赏感受秋月之美,须要有蓝天碧水;如污染造成恶劣天气,将难以再见“海上生明月”、“彩云追月”的美丽景象,也不再有八月十五的“良宵”。

  中秋起源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说法较多。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

  一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

  二是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

  中秋节习俗

  1、赏月

  中秋节即农历的八月十五。这一天正值秋分前后,昼夜一样长,加之秋高气爽,故中秋之夜的月亮最圆最亮,人们很自然地形成了中秋赏月的习惯。由于中秋正值秋收的黄金季节,明亮的圆月又象征团圆,人们便赋予它吉祥、美好的含义,合家团圆,饮酒赏月,吟诗作画,共度佳节。

  2、吃月饼

  中秋节,人们赏月的同时,还要吃月饼。月饼象征着合家团聚和欢乐,所以,月饼也被称作“团圆饼”。其形取月之圆,其馅尽味之美,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

  3、回家团圆

  中秋佳节,月亮圆,自古“团圆”是中秋节无法逃避的话题。在外游子们魂牵梦绕的是家乡和父母;在家的父母们想念的是在外打拼的子女们。每逢佳节倍思亲,愿天下在这时和谐团圆永安宁

  4、聚会

  在*大小节日都少不了聚会,中秋节也不例外,中秋团圆的节日,聚会大多是亲戚朋友,图的就是个团圆。

  1、韩国

  韩国在历史上受*文化的影响非常深,一直到日本殖民时期,都是*的藩属国。在汉语中称呼“*人”为“deigoren”,意思是从大国来的人,可见当时*文化对韩国影响之深刻。

  *的很多传统节日被韩国抢注了,像*人过了几千年的端午节,现在成了韩国的了,连祖籍曲阜的孔圣人,韩国人都说是他们韩国的,这让很多*人侧目。不过,从另一的角度说明了,韩国人对传统*节日的热爱。

  在韩国,中秋节非常隆重(韩国人称为“秋夕”),这一天在外工作的人都要回家与父母团员,出现了返乡大潮,有点*春运的味道。中秋节韩国放假2天,但是今天的中秋节赶上了周日,所以放假4天。在韩国中秋节也是祭祀的日子,在这一天的一大早,各家各户就会摆上很多的贡品还祭祀逝去的祖先。

  松饼是韩国人中秋节必须吃的,就像*的月饼。

  2、日本:

  在日本,农历八月十五被称为“十五夜”或“中秋名月”。日本人在这一天同样有赏月的习俗,日语称为“月见”(つきみ)。在1000多年前中秋节传入日本,这一边赏月边举行宴会的习俗,在日本一直流传了下来。

  日本的中秋节氛围虽不及韩国这般浓,但是中秋这一天,人们是一定要吃江米团子(类似*的月饼)来庆祝节日的。虽然,日本明治维新废除的*的农历,但是很多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还是在日本保留了下来。

  中秋习俗美食

  吃月饼

  中秋节赏月赏月和吃月饼是*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喝桂花酒

  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到了现代,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

  吃藕盒子

  中秋食藕,也是寄团圆之意也,尤其是吃“藕盒子”。江浙人多将藕切片,每两片间下端相连,中间夹肉、文蛤等调制而成的馅,外拖面煎至金黄,此又称藕饼,与月饼有异曲同工之妙。目前市场上藕的品种主要有两种,即七孔藕与九孔藕。江浙一带较多栽培七孔藕,该品种质地优良,肉质细嫩,鲜脆甘甜,洁白无瑕。中医认为,藕经过煮熟以后,性由凉变温,对脾胃有益,有养胃滋阴,益血的功效。

  吃田螺

  至于中秋食田螺,则在清咸丰年间的《顺德县志》有记:“八月望日,尚芋食螺。”民间认为,中秋吃田螺,可以明目。但为什么一定要在中秋节特别热衷于食之呢?中秋前后,是田螺空怀的时候,腹内无小螺,肉质特别肥美,因此是食田螺的最佳时节。如今在广州民间,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间,都有炒田螺的习惯。

  广东吃芋头

  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当地还有中秋吃芋头的习惯,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这固然与农事有关,但民间还有一则流传广泛的传说:1279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进行了残酷的统治。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屠杀。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中秋夜烧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

  吃桂花鸭

  江南一带的民间在中秋节人习俗也是多种多样。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桂浆”,取名自屈原《楚辞·少司命》“援北方闭兮酌桂浆”。桂浆,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妇女手巧,把诗中的咏物,变为桌上佳肴。南京人合家赏月称“庆团圆”,团坐聚饮叫“圆月”,出游街市称“走月”。

  杭州中秋的习俗

  杭州中秋节,亦为较隆重的传统节日。在城市其内容主要有:一是从节前半月开始,举行大规模月饼展销活动,居民纷纷购买,相互送赠,以省港月饼为名贵;二是中秋之夜赏月活动,主要在全市各大公园或游乐场所,大部分居民均涌向各活动场所,或三五个青年人,或全家人一组烧烤、吃月饼赏月,小孩则时兴手提小灯笼玩耍,几乎通宵达旦。

  在乡村,村民们则是吃月饼、甜薯、芋子、豆糖之类,亦有年轻女子月下玩“浮针”,取一碗清水置于八仙桌上,拿新针轻放水面,观察针的浮沉情况,预测婚姻。杭州的中秋节还有烧斗香的习俗。

  杭州的莼菜鲈鱼烩之所以成为中秋家宴上的菜肴,不仅仅是因为这一时节的莼菜、鲈鱼好吃,更是因为晋代张翰借思乡的“莼菜、鲈鱼”,弃官返回故里的故事,使莼菜成为思乡的象征。

  莼菜是中秋家宴和八月时令菜羹。莼菜又称马蹄草、水菜,是水生宿根生叶草植物。莼菜的根、茎、叶不仅碧绿清香、鲜嫩可口,而且营养丰富。莼菜在春、秋二季皆可摘取,但以秋莼为多为好。

  西湖月景:杭州中秋赏月有个自古闻名好去处——西湖。明代就有了中秋夜到西湖观赏月色、游玩娱乐的习俗。西湖十景中有三个是月景,即“*湖秋月”、“三潭映月”、“月岩望月”,可见西湖赏月习盛。

  钱塘江观潮:每年中秋时期,特别是农历八月十五,杭州、绍兴、余杭、海宁等钱塘江附近的人们,有到钱塘江下游观潮的习惯。 中秋节各地的礼仪习俗10篇(扩展1)

  ——中秋节各地的礼仪习俗10篇

  福建

  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在建宁,中秋夜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上杭县人过中秋,儿女多在拜月时请月姑。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挖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这个习俗是源于月饼中藏有反元杀敌讯息的传说。金门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广东

  广东各地有中秋节吃芋头的习俗,据说是纪念元末杀*的历史故事。中秋节杀*後,便以其头祭月,後来改以芋头代替。至今广东人剥芋皮时仍称为“剥鬼皮”。

  如今广西广东的不少地区,在中秋夜布置灯会,扎制用电灯照亮的大型现代灯彩,还有用塑料制成的各式新型花灯供儿童玩,但却少了一份旧时灯彩的纯朴之美。

  南京

  明初南京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筑朝月楼,皆供人赏月,而以游玩月桥者为最。人们在明月高悬时,结伴同登望月楼、游玩月桥,以共睹玉兔为乐。“玩月桥”在夫子庙秦淮河南,桥旁为名妓马湘兰宅第,这夜,士子聚集桥头笙箫弹唱,追忆牛渚玩月,对月赋诗,故称此桥为玩月桥。明亡后,渐渐衰落,后人有诗去、“风流南曲已烟销,剩得西风长板桥,却忆玉人桥上坐,月明相对教吹箫”。长板桥,即原先的玩月桥。近年来,南*庙已重新修葺,恢复明清年间的一些亭阁,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节时,就可结伴同来领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

  江苏省

  无锡县中秋夜要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

  吉安县在中秋节的傍晚,每个村都用稻草烧瓦罐。待瓦罐烧红后,再放醋进去。这时就会有香味飘满全村。新城县过中秋时,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悬挂通草灯,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安徽省

  婺源中秋节,儿童以砖瓦堆一中空宝塔。塔上挂以帐幔匾额等装饰品,又置一桌于塔前,陈设各种敬“塔神”的器具。夜间则内外都点上灯烛。绩溪中秋儿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发辫状,浸湿后再拿起来向石上打击,使发出巨响并有游火龙的风俗。火龙是以称草扎成的龙,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龙时有锣鼓队同行,游遍各村后再送至河中。

  四川省

  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打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有的地方也点桔灯,悬于门口,以示庆祝。也有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动,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县中秋节祭土地神、扮演杂剧、声乐、文物,称为“看会”。

  山东省

  庆云县农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称为“青苗社”。诸城、临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坟祭祖。冠县、莱阳、广饶及邮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节宴请佃户。即墨中秋节吃一种应节食品叫“麦箭”。

  山西省

  潞安则在中秋节宴请女婿。大同县则把月饼称为团圆饼,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河北省

  万全县称中秋为“小元旦”,月光纸上绘有太阴星君及关帝夜阅春秋像。河间县人认为中秋雨为苦雨,若中秋节下雨,当地人则认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陕西省

  西乡县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论贫富,必食西瓜。中秋有吹鼓手沿门吹鼓,讨赏钱。洛川县中秋节家长率学生带礼物为先生拜节,午饭多于校内聚餐。中秋夜烧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至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还要用砖块砌成,约占塔高的四分之一,然后再用瓦片叠砌而成,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用。

  中秋晚上便点火燃烧,燃料有木、竹、谷壳等,火旺时泼松香粉,引焰助威,极为壮观。民间还有赛烧塔规例,谁把瓦塔烧得全座红透则胜,不及的或在燃烧过程倒塌的则负,胜的由主持人发给彩旗、奖金或奖品。据传烧塔也是元朝末年,汉族人民反抗残暴统治者,于中秋起义时举火为号的由来。“降神”是中秋夜一个有趣的活动,经过咒语和仪式可使所降的神显灵,包括桌神、月姑、八仙、篮神(是一个女神)等。“听香”是古代流传台湾地区的中秋习俗,是由妇女在家中供奉的神像前焚香祷告,表明心中所想卜测的事(如感情、财富等),在请示了出门以后应行的方向后,就拈香出门,凡是在路上所听到的一切谈话、歌唱等,均可以就此卜测所问的事,然后以杯茭问神答案是否如此,如答不是,则继续前行,直到获得神明的指示的答案为止;未婚的少女也有在中秋夜偷别人菜园中的蔬菜或葱的习俗,若是成功就表示她将得到美好的爱情。

  海南省

  1、拜会月娘。

  在海南过中秋,除了赏月、吃月饼以外,尤以拜月娘,会嫦娥的风俗最为盛行。每当中秋这天,一家人早早吃过团圆饭后,小孩子们纷纷拿起各式各样的盆子,争先恐后的来到房前屋后的香蕉树下,透过光影斑驳的月痕,等待水面折射出的“嫦娥”出现。

  在拥有诸多美丽沙滩的三亚,人们每到中秋时节都会到沙滩上用一柱柱香围成一个个小圈子,并点燃香烛,用月饼、水果等可口的美食拜月祭神,祈求出入*安、吉祥如意。

  2、抢花灯。

  花灯,也是中秋节灯笼的一种,不过海南的花灯并不单纯是中秋节的一种装饰物。在许多村镇,人们在中秋节这天晚上各自拿一盏制作好的花灯,灯的正面印有吉利的词句或思古幽情的人物风景画。

  拿灯的人排成长龙,队伍中间会有一些村里的青壮男子敲锣打鼓。由一个“灯主”领着队伍沿村*,这“送灯”。整个队伍最后来到村里的庙堂门前,将灯挂在庙里庙外。待灯挂好后,“灯主”一声号令,任何人都可以上前去抢自己中意的花灯。

  3、月夜笙歌。

  中秋明月,这或许是青年男女一年中最高兴的时刻,除了吃团圆月饼,年轻人往往月夜相会,对歌、谈情说爱,其中最为有名的,还是当属海南儋州的调声节。海南儋州的中秋节也叫民歌节,每年中和镇北门江畔都会有几千甚至几万人集中对歌,五颜六色的节日服装和优美的歌声充斥着整个儋州,场面煞是热闹。

  儋州中秋民间歌节的主要活动内容是儋州山歌、“调声”对歌赛和“赏月”等项目。对歌比赛不受时间限制,以“唱倒”对方为止。赛歌活动一般为下午三点到六点,到了晚上又是一番风情,男女歌手一起对唱情歌,抒发男女之间的永恒爱情。

  4、水上浮针。

  水上浮针是海南琼北地区在中秋之夜特有的习俗。女孩子们在这天一般都要在母亲的指导下通过浮针的方式算命,并祈求嫦娥姐姐赐予智慧和灵巧的双手。据说,这种有趣的算命方式,只有在中秋节这天才是最显灵的,并且只对女孩子生效。

  中秋月夜,吃完月饼,聊完月话,差不多到12点月亮最圆之时,母亲们就会端上一碗水,拿上几根针,带领女孩子们一起表演十分神奇的水上浮针。在水上放上一张薄纸,再把针轻轻搭在纸面,若纸张浸透下沉而针还浮在水面,说明这个女孩心灵手巧,能收到月娘赐予的好运。

  5、天灯祈福。

  在琼海、文昌等海南东部的是著名的侨乡地区。每年中秋,仍留在海南本土的人就格外怀念海外亲人,人们就会通过放天灯祈福的方式来寄托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天灯的主要做法是用竹篾和白纸事先糊出一个水桶般大小的外形酷似灯笼但其实是一个小型天灯,然后再将这些天灯用绳子垂直连接成一条“火龙”,将其挂于高处。每当月上枝头,夜空晴朗的时候,村里的人们将天灯从各个角落升起,明晃晃的好似在与星月争辉。

  6、月饼祭祀。

  说到中秋,当然不得不提到月饼。海南的中秋节,月饼不仅仅是人们的美食,更是祭祀祖先神灵的祭品,渔民们会在这样的中秋月圆之夜,自然的点燃香烛,拜月祭神,祈求出入*安,吉祥如意;那些未嫁的姑娘在祭祀拜月的时候,往往还未自己祈祷早日嫁上如意郎君。

  在海南,琼式月饼可谓老海南人的节日最爱,是每年中秋节必不可少的特色食品。月饼层次分明,色泽金黄,皮与馅的搭配合理,符合海南人低糖、低脂的饮食习惯,“拿不腻手、吃不甜喉”,馅多为五仁火腿、椰蓉、蛋黄莲蓉等。

  蒙古族

  蒙古族人爱做“追月”的游戏。人们跨上骏马,在银白色月光下,奔驰在草原上。他们朝西放马奔驰,月亮由东方升起,坠落西方。执着的蒙古骑手,不到月亮西下,“追月”不止。

  藏族

  *一些地区的藏族同胞欢度中秋的习俗是“寻月”。是日夜晚,男女青年和娃娃们,沿着河流,跟着倒映水中的明月,把周围河塘中的月影措遍,然后回家团圆吃月饼。

  广西侗族

  广西侗族有“行月”的习俗。中秋夜临,各山寨的芦笙歌舞队,踏着一路月光,行至临近山寨,和那儿的寨民相聚赏月,赛歌赛舞,彻夜长欢。

  云南德昂族

  云南德昂族“串月”。云南潞西的德昂族青年男女,每逢中秋月明高挂,分外明亮的时候,山头塞尾,不时传来一阵悠扬动听的葫芦笙,男女青年在一起“串月亮”倾诉衷情。有的还通过“串月亮”送槟榔、送茶订下婚约。

  云南彝族

  云南彝族过中秋的传统习俗是“跳月”。入夜,该族各个村寨的男女老幼都聚集在山村中的开阔地,一个个束腰披纱的姑娘们和头缠布带的小伙子们以及老头、老太太、小娃子们都激情地载歌载舞,尤其是那些青年男女表达爱慕之情的对歌,仿佛月亮也听得为之动情动容,越发显得妩媚皎洁。

  仡佬族

  仡佬族在节前的“虎日”,全寨合宰一头公牛,将牛心留到中秋夜祭祖灵、迎新谷,他们称为“八月节”。

  一、赏月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二、吃月饼

  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月饼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园食单》中就记载有月饼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

  三、分享、馈送“团圆饼”

  中秋节令食品是月饼,月饼在民间称为“团圆饼”。中秋时节正是收获的季节,人们为了加强家族、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系,互相馈赠礼物,月饼就成为人们相互交流的信物与吉祥的象征。

  月饼的形制在宋代可能就有了,苏东坡曾有诗赞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但从文献记载看,当时的节物重在赏新,如尝石榴、枣、栗、桔、葡萄等时新水果,饮新酒等,有“秋尝”的意味,还没有将月饼作为重要的节令食品。以月饼为中秋特色食品及祭月供品的风俗大概始于明朝。

  四、家人团聚

  团圆是中秋节俗的中心意义。

  因为家族生活的关系,*人有很强的家族伦理观念,重视亲族情谊与血亲联系,从而较早形成了和睦团圆的民俗心理。家庭成员的团聚成为家族生活中的大事,民俗节日就为民众的定期会聚提供了时机。在传统年节中都不同程度地满足着人们团圆的要求,如除夕的“团年”、重阳的聚饮等。中秋为花好月圆之时,“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人们由天上的月圆联想到人事的团圆,因此中秋在古代被视为特别的“团圆节”。宋人的团圆意识已与中秋节令发生关联,前述宋代城市居民阖家共赏圆月,就是体现了这一伦理因素。

  五、祭月拜月,庆祝丰收

  唐宋时期的中秋是一般的社交娱乐性节日,中秋节的主要活动是赏月、玩月。明清时期节日性质发生变化,人们同样赏月,但似乎更关注月神的神性意义,以及现实社会人们之间的伦理关系与经济关系。中秋是丰收的时节,人们利用中秋节俗表达人们对丰收的庆祝。祭祀月亮时的时令果品,既是对月亮的献祭,更是对劳动果实的享用。

  赏月

  中秋节时值农历八月十五日,夜晚的月亮在一年中最为完美,时在三秋中间,故名“中秋节”,又称“仲秋节”。此时气候宜人,人们心情愉悦地欣赏大自然之美,得到美的享受。宋元时期,新会民间拜月、赏月、吃月饼已成习俗。赏月的形式多样、门庭仰月、登台观月、泛舟赏月、饮酒对月,而最有特色的要算“象山望月”了。新会县城会城的象山,是日当晚登山望月人头涌动,每当秋月初升,人们欢呼雀跃,兴奋不已,有的在八月十六日还会继续“追月”。“象山秋月”为旧新会八景之一,山上历代都修建秋月亭台,如延月亭等。原有“海月奇观亭”,相传最早为南宋庆元年间(1195至1200)方信孺所建。

  拜月

  中秋之夜,月上中天时,家家户户焚香拜月,以桌供月饼、糍糕、水果、芋仔等,人们对大自然崇拜,祷告美好愿望,连小孩也来拜“月公公”。

  中秋的月最圆、最美,又称“团圆节”,祈望团圆美满是人们对生活、对事物追求的目标。外出的游人、分居两地的夫妻、分隔*的亲人,无不念家思亲,怀想故乡,盼望团圆。通过互相拜月寄情,祝愿幸福安康。旅外新会人吕颂韶先生的诗,充分表达了海外游子那种独特的感受、“月亮看我我看月亮,遥遥相对着一腔惆怅。月亮看我已两鬓含霜,我看月亮仍是儿时模样。我是月亮漂泊的游子,月亮是我长梦的故乡。”

  咏月

  群众性作词赋诗是新会传统,中秋咏月更添文化气氛。新会古代题咏秋月的诗句很多,其中流传较广的是明代许炯的《象山秋月》、“碧落云飞宿雾收,夜深携酒上丹邱。谁磨天上无尘镜,照破人间万顷秋。”此诗由今人陈福树书丹,做成诗碑镶嵌在象山公园西南边入口的崖壁上。

  借月抒怀是一种文化境界。十五的月亮总是圆的,但此时此刻各人的处境、心境不同,面对秋月产生的情感不同。唐代圭峰玉台高僧一行和尚的首席弟子黄云元禅师望着美丽的月亮,却悟出另一种境界、“好个玉台天上月,夜深圆待老僧看。分明照出须弥路,可惜人间烟树寒。”在高僧的眼里,月光也照出修行的光明之路(须弥路),分明是佛的境界。

  月饼

  中秋节各地有许多特殊的饮食习惯,但吃月饼却是一种共同的风俗。关于吃月饼、送月饼的最早记载在唐代、唐僖宗中秋吃月饼,感觉味道好,命御膳房用红绫包裹,赐给正在聚集宴会的新进士们。月饼一般做成圆形,似浮月,但新会过去除此做法外,还有专供小孩的“猪乸饼”,做成母猪连带几个小猪的造型,用黑豆做成眼珠,穿上红头绳挂在颈上把玩。“猪仔饼”则装入竹篾织成的、漆上红绿色的微型小猪笼,也以红线吊着。这些特别的月饼很受小孩们喜爱,要看足玩够才舍得吃掉。“*”前还有棋子饼,似一只只古老的大棋子,就如今天的迷你月饼。老人说,这些产品民国时已有。过去月饼包装多印有嫦娥奔月的图画,时下包装更趋多元化,但往往少了“月”的主题。

  应节

  除赏月、咏月、吃月饼外,中秋的节日气息浓厚,城内各商家提早就搞动商业热闹气氛。据老一辈回忆,建国前会城卖月饼的店铺门前设放上发条活动的故事人物玩偶,吸引儿童和大人观看。各家各户也应节蒸芋头糍、松糕糍,煲芋头,焗芋仔,阖家团圆聚餐,大户人家还操办筵席。清道光《新会县志》记、“饮月下,谓之‘饾中秋’。”饾即饾饤,指供陈设的食品。在月下畅饮,陈设丰富多样的食品菜肴,以庆祝中秋佳节。还有吮田螺的习惯,都说是“八月十五吃田螺眼明”,以紫苏炒,或作煲田螺,此时螺尾不带小螺,最为好吃。吃芋头、芋仔具有新会特色,芋适时应节,吃来感觉很粉、很香。明万历《新会县志》记、“中秋具芋馔赏月。”会城旧时流传一个笑话,有户富人中秋宴客,穷老师进门后先吃芋仔、柚子,觉得好吃就多吃;后递进上好的月饼,老师肚子又装了很多,到宴会时,眼见满桌佳肴却撑不下了。中秋节也是儿童的快乐日子,清康熙《新会县志》记、“中秋赏月,儿童设糖塔、糖鸡、蹲鸱为供,取瓦砾砌塔,实薪焚之,谓之烧梵塔。”

  近年的中秋节只见月饼购销火爆,又多了“彩信月饼”、“电子月饼”,月饼成为中秋的唯一标志,民俗文化却被掩盖了、淡化了,中秋节有简单化为“月饼节”的危险趋向,因此,需要发掘弘扬中秋传统文化,创造更多形式新颖的庆祝活动,体现社会的和谐,如举办以“月”为主题的书画展、音乐会、综合文艺晚会、灯会,召开茶话会、座谈会,讨论中秋与饮食文化,开展中秋民俗文化研究,月饼敬老等等,像鲤鱼灯那样,凝聚地方特色。此外,中秋的传统文化还启示我们要做好环境保护,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要欣赏感受秋月之美,须要有蓝天碧水;如污染造成恶劣天气,将难以再见“海上生明月”、“彩云追月”的美丽景象,也不再有八月十五的“良宵”。

  福建厦门是一座富有风情又现代化的城市而厦门中秋习俗也是厦门的代表性文化之一,据悉,厦门中秋习俗有博饼之说,每年中秋节前后都奉行厦门中秋习俗博饼。

  中秋佳节即将来临。人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在这一天能够一家团聚,坐在一起吃月饼、赏月、参与厦门中秋习俗活动。今天,我们就带您走进*东南沿海城市——福建厦门,去了解那里特有的厦门中秋习俗——博饼。

  在中秋前后整整一个月的时间里,走在厦门的大街小巷您都能听到这骰子与瓷器碰撞发出的欢闹的脆响。博饼,是厦门人几百年传承下来的中秋游戏活动,简单说来就是人们通过掷骰子一决高下,赢得不同大小的月饼。

  说到博饼的起源,今年76岁高龄的闽南文化学术研究会名誉会长彭一万认为,厦门中秋习俗博饼活动的出现跟民族英雄郑成功有一定的关系。

  经彭老研究发现,在南宋时江南一带就有一种叫做状元筹的游戏在江南一带颇为盛行,状元筹用竹签和骰子做工具,按科举等级设奖品。而1659年郑成功军队从江浙一带撤回福建时,士兵们就把状元筹带了回来,进而有了博饼。

  身在厦门到中秋节时定会举行厦门中秋习俗博饼,许多外地人也会参加厦门中秋习俗活动。

  1、韩国

  韩国在历史上受*文化的影响非常深,一直到日本殖民时期,都是*的藩属国。在汉语中称呼“*人”为“deigoren”,意思是从大国来的人,可见当时*文化对韩国影响之深刻。

  *的很多传统节日被韩国抢注了,像*人过了几千年的端午节,现在成了韩国的了,连祖籍曲阜的孔圣人,韩国人都说是他们韩国的,这让很多*人侧目。不过,从另一的角度说明了,韩国人对传统*节日的热爱。

  在韩国,中秋节非常隆重(韩国人称为“秋夕”),这一天在外工作的人都要回家与父母团员,出现了返乡大潮,有点*春运的味道。中秋节韩国放假2天,但是今天的中秋节赶上了周日,所以放假4天。在韩国中秋节也是祭祀的日子,在这一天的一大早,各家各户就会摆上很多的贡品还祭祀逝去的祖先。

  松饼是韩国人中秋节必须吃的,就像*的月饼。

  2、日本:

  在日本,农历八月十五被称为“十五夜”或“中秋名月”。日本人在这一天同样有赏月的习俗,日语称为“月见”(つきみ)。在1000多年前中秋节传入日本,这一边赏月边举行宴会的习俗,在日本一直流传了下来。

  日本的中秋节氛围虽不及韩国这般浓,但是中秋这一天,人们是一定要吃江米团子(类似*的月饼)来庆祝节日的。虽然,日本明治维新废除的*的农历,但是很多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还是在日本保留了下来。

  中秋习俗美食

  吃月饼

  中秋节赏月赏月和吃月饼是*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喝桂花酒

  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到了现代,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

  吃藕盒子

  中秋食藕,也是寄团圆之意也,尤其是吃“藕盒子”。江浙人多将藕切片,每两片间下端相连,中间夹肉、文蛤等调制而成的馅,外拖面煎至金黄,此又称藕饼,与月饼有异曲同工之妙。目前市场上藕的品种主要有两种,即七孔藕与九孔藕。江浙一带较多栽培七孔藕,该品种质地优良,肉质细嫩,鲜脆甘甜,洁白无瑕。中医认为,藕经过煮熟以后,性由凉变温,对脾胃有益,有养胃滋阴,益血的功效。

  吃田螺

  至于中秋食田螺,则在清咸丰年间的《顺德县志》有记:“八月望日,尚芋食螺。”民间认为,中秋吃田螺,可以明目。但为什么一定要在中秋节特别热衷于食之呢?中秋前后,是田螺空怀的时候,腹内无小螺,肉质特别肥美,因此是食田螺的最佳时节。如今在广州民间,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间,都有炒田螺的习惯。

  广东吃芋头

  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当地还有中秋吃芋头的习惯,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这固然与农事有关,但民间还有一则流传广泛的传说:1279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进行了残酷的统治。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屠杀。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中秋夜烧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

  吃桂花鸭

  江南一带的民间在中秋节人习俗也是多种多样。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桂浆”,取名自屈原《楚辞·少司命》“援北方闭兮酌桂浆”。桂浆,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妇女手巧,把诗中的咏物,变为桌上佳肴。南京人合家赏月称“庆团圆”,团坐聚饮叫“圆月”,出游街市称“走月”。

  杭州中秋的习俗

  杭州中秋节,亦为较隆重的传统节日。在城市其内容主要有:一是从节前半月开始,举行大规模月饼展销活动,居民纷纷购买,相互送赠,以省港月饼为名贵;二是中秋之夜赏月活动,主要在全市各大公园或游乐场所,大部分居民均涌向各活动场所,或三五个青年人,或全家人一组烧烤、吃月饼赏月,小孩则时兴手提小灯笼玩耍,几乎通宵达旦。

  在乡村,村民们则是吃月饼、甜薯、芋子、豆糖之类,亦有年轻女子月下玩“浮针”,取一碗清水置于八仙桌上,拿新针轻放水面,观察针的浮沉情况,预测婚姻。杭州的中秋节还有烧斗香的习俗。

  杭州的莼菜鲈鱼烩之所以成为中秋家宴上的菜肴,不仅仅是因为这一时节的莼菜、鲈鱼好吃,更是因为晋代张翰借思乡的“莼菜、鲈鱼”,弃官返回故里的故事,使莼菜成为思乡的象征。

  莼菜是中秋家宴和八月时令菜羹。莼菜又称马蹄草、水菜,是水生宿根生叶草植物。莼菜的根、茎、叶不仅碧绿清香、鲜嫩可口,而且营养丰富。莼菜在春、秋二季皆可摘取,但以秋莼为多为好。

  西湖月景:杭州中秋赏月有个自古闻名好去处——西湖。明代就有了中秋夜到西湖观赏月色、游玩娱乐的习俗。西湖十景中有三个是月景,即“*湖秋月”、“三潭映月”、“月岩望月”,可见西湖赏月习盛。

  钱塘江观潮:每年中秋时期,特别是农历八月十五,杭州、绍兴、余杭、海宁等钱塘江附近的人们,有到钱塘江下游观潮的习惯。

  舞火龙

  舞火龙,是香港中秋节最富传统特色的习俗。从每年农历八月十四晚起,铜锣湾大坑地区就一连三晚举行盛大的舞火龙活动。这火龙长达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节的龙身,插满了长寿香。盛会之夜,这个区的大街小巷,一条条蜿蜒起伏的火龙在灯光与龙鼓音乐下欢腾起舞,很是热闹。

  香港中秋舞火龙的起源还有过一段传说、很早以前,大坑区在一次风灾袭击后,出现了一条蟒蛇,四处作恶,村民们四出搜捕,终于把它击毙。不料次日蟒蛇不翼而飞。数天后,大坑便发生瘟疫。这时,村中父老忽获菩萨托梦,说是只要在中秋佳节舞动火龙,便可将瘟疫驱除。事有巧合,此举竟然奏效。从此,舞火龙就流传至今。

  不管这传说有多少迷信成份,但*是龙的故土,在香港大坑中秋节舞火龙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是值得珍视的。如今大坑区的舞火龙活动规模颇大,除总教练、教练、总指挥及指挥外,安全组等等。轮番舞龙者达三万多人。

  挂花灯

  打灯笼、逛花街是正月十五元宵节的传统习俗,但在香港每到中秋节小朋友们都会拿着自制的灯笼聚集在一起。

  在广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进行树中秋活动,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高技起来,彩光闪耀,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们多互相比赛,看谁竖得高,竖得多,灯彩最精巧。另外还有放天灯的,即孔明灯,用纸扎成大形的灯,灯下燃烛,热气上腾,使灯飞扬在空中,引人欢笑追逐。另外还有儿童手提的各式花灯在月下游嬉玩赏。

  降神活动也是中秋夜一个神秘有趣的活动。据说,一到中秋,诸神也都出游赏月。因此,这一天,人们只要通过特殊的降神仪式或咒语,就可以使神袛显灵。于是人们往往在这一天搞降神活动,主要有关戏童、请篮姑等等活动。

  关戏童即由12个少年捧着香火,到水田里拔来一株水稻带回晒谷场。大家围着唱、“关呀关,关戏神,戏神雅雅来显身……神来演老爹,神来演老爷。老爷老爹去底处,老爷老爹来显身。”这样反复唱上二十来分钟,就会有一少年像青蛙一样跳出来,手舞足蹈地唱“关蛤婆”。唱一阵后,要往此人脸上喷水,方可复原。而请篮姑是妇女们的游戏,在一间黑暗的屋子里,用一件女人穿的衣服披在竹篮四周,然后在篮子里放一个椰子壳,这就是篮姑了。降神时,两个人面对面地盘坐在地上,用手托住竹篮,前面放一张矮凳,其他人则唱“篮饭姑,篮饭神,盘山过岭去抽藤。抽藤缚篮饭,篮饭老老好诓神。”如果有神,那么这篮就能以叩头回答一些简单问题。

  此外,潮汕地区的中秋节,还有“游月娘”、“落阿姑”等习俗。现在,有些习俗已被淘汰,有些习俗也没旧时那么盛行,但设案赏月,把酒问月,遥祝远方亲人,共庆美好生活等习俗仍然流行。

  赏月

  中秋节时值农历八月十五日,夜晚的月亮在一年中最为完美,时在三秋中间,故名“中秋节”,又称“仲秋节”。此时气候宜人,人们心情愉悦地欣赏大自然之美,得到美的享受。宋元时期,新会民间拜月、赏月、吃月饼已成习俗。赏月的形式多样、门庭仰月、登台观月、泛舟赏月、饮酒对月,而最有特色的要算“象山望月”了。新会县城会城的象山,是日当晚登山望月人头涌动,每当秋月初升,人们欢呼雀跃,兴奋不已,有的在八月十六日还会继续“追月”。“象山秋月”为旧新会八景之一,山上历代都修建秋月亭台,如延月亭等。原有“海月奇观亭”,相传最早为南宋庆元年间(1195至1200)方信孺所建。

  拜月

  中秋之夜,月上中天时,家家户户焚香拜月,以桌供月饼、糍糕、水果、芋仔等,人们对大自然崇拜,祷告美好愿望,连小孩也来拜“月公公”。

  中秋的月最圆、最美,又称“团圆节”,祈望团圆美满是人们对生活、对事物追求的目标。外出的游人、分居两地的夫妻、分隔*的亲人,无不念家思亲,怀想故乡,盼望团圆。通过互相拜月寄情,祝愿幸福安康。旅外新会人吕颂韶先生的诗,充分表达了海外游子那种独特的感受、“月亮看我我看月亮,遥遥相对着一腔惆怅。月亮看我已两鬓含霜,我看月亮仍是儿时模样。我是月亮漂泊的游子,月亮是我长梦的故乡。”

  咏月

  群众性作词赋诗是新会传统,中秋咏月更添文化气氛。新会古代题咏秋月的诗句很多,其中流传较广的是明代许炯的《象山秋月》、“碧落云飞宿雾收,夜深携酒上丹邱。谁磨天上无尘镜,照破人间万顷秋。”此诗由今人陈福树书丹,做成诗碑镶嵌在象山公园西南边入口的崖壁上。

  借月抒怀是一种文化境界。十五的月亮总是圆的,但此时此刻各人的处境、心境不同,面对秋月产生的情感不同。唐代圭峰玉台高僧一行和尚的首席弟子黄云元禅师望着美丽的月亮,却悟出另一种境界、“好个玉台天上月,夜深圆待老僧看。分明照出须弥路,可惜人间烟树寒。”在高僧的眼里,月光也照出修行的光明之路(须弥路),分明是佛的境界。

  月饼

  中秋节各地有许多特殊的饮食习惯,但吃月饼却是一种共同的风俗。关于吃月饼、送月饼的最早记载在唐代、唐僖宗中秋吃月饼,感觉味道好,命御膳房用红绫包裹,赐给正在聚集宴会的新进士们。月饼一般做成圆形,似浮月,但新会过去除此做法外,还有专供小孩的“猪乸饼”,做成母猪连带几个小猪的造型,用黑豆做成眼珠,穿上红头绳挂在颈上把玩。“猪仔饼”则装入竹篾织成的、漆上红绿色的微型小猪笼,也以红线吊着。这些特别的月饼很受小孩们喜爱,要看足玩够才舍得吃掉。“*”前还有棋子饼,似一只只古老的大棋子,就如今天的迷你月饼。老人说,这些产品民国时已有。过去月饼包装多印有嫦娥奔月的图画,时下包装更趋多元化,但往往少了“月”的主题。

  应节

  除赏月、咏月、吃月饼外,中秋的节日气息浓厚,城内各商家提早就搞动商业热闹气氛。据老一辈回忆,建国前会城卖月饼的店铺门前设放上发条活动的故事人物玩偶,吸引儿童和大人观看。各家各户也应节蒸芋头糍、松糕糍,煲芋头,焗芋仔,阖家团圆聚餐,大户人家还操办筵席。清道光《新会县志》记、“饮月下,谓之‘饾中秋’。”饾即饾饤,指供陈设的食品。在月下畅饮,陈设丰富多样的食品菜肴,以庆祝中秋佳节。还有吮田螺的习惯,都说是“八月十五吃田螺眼明”,以紫苏炒,或作煲田螺,此时螺尾不带小螺,最为好吃。吃芋头、芋仔具有新会特色,芋适时应节,吃来感觉很粉、很香。明万历《新会县志》记、“中秋具芋馔赏月。”会城旧时流传一个笑话,有户富人中秋宴客,穷老师进门后先吃芋仔、柚子,觉得好吃就多吃;后递进上好的月饼,老师肚子又装了很多,到宴会时,眼见满桌佳肴却撑不下了。中秋节也是儿童的快乐日子,清康熙《新会县志》记、“中秋赏月,儿童设糖塔、糖鸡、蹲鸱为供,取瓦砾砌塔,实薪焚之,谓之烧梵塔。”

  近年的中秋节只见月饼购销火爆,又多了“彩信月饼”、“电子月饼”,月饼成为中秋的唯一标志,民俗文化却被掩盖了、淡化了,中秋节有简单化为“月饼节”的危险趋向,因此,需要发掘弘扬中秋传统文化,创造更多形式新颖的庆祝活动,体现社会的和谐,如举办以“月”为主题的书画展、音乐会、综合文艺晚会、灯会,召开茶话会、座谈会,讨论中秋与饮食文化,开展中秋民俗文化研究,月饼敬老等等,像鲤鱼灯那样,凝聚地方特色。此外,中秋的传统文化还启示我们要做好环境保护,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要欣赏感受秋月之美,须要有蓝天碧水;如污染造成恶劣天气,将难以再见“海上生明月”、“彩云追月”的美丽景象,也不再有八月十五的“良宵”。

  1、韩国

  韩国在历史上受*文化的影响非常深,一直到日本殖民时期,都是*的藩属国。在汉语中称呼“*人”为“deigoren”,意思是从大国来的人,可见当时*文化对韩国影响之深刻。

  *的很多传统节日被韩国抢注了,像*人过了几千年的端午节,现在成了韩国的了,连祖籍曲阜的孔圣人,韩国人都说是他们韩国的,这让很多*人侧目。不过,从另一的角度说明了,韩国人对传统*节日的热爱。

  在韩国,中秋节非常隆重(韩国人称为“秋夕”),这一天在外工作的人都要回家与父母团员,出现了返乡大潮,有点*春运的味道。中秋节韩国放假2天,但是今天的中秋节赶上了周日,所以放假4天。在韩国中秋节也是祭祀的日子,在这一天的一大早,各家各户就会摆上很多的贡品还祭祀逝去的祖先。

  松饼是韩国人中秋节必须吃的,就像*的月饼。

  2、日本:

  在日本,农历八月十五被称为“十五夜”或“中秋名月”。日本人在这一天同样有赏月的习俗,日语称为“月见”(つきみ)。在1000多年前中秋节传入日本,这一边赏月边举行宴会的习俗,在日本一直流传了下来。

  日本的中秋节氛围虽不及韩国这般浓,但是中秋这一天,人们是一定要吃江米团子(类似*的月饼)来庆祝节日的。虽然,日本明治维新废除的*的农历,但是很多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还是在日本保留了下来。中秋节各地的礼仪习俗10篇(扩展2)

  ——中秋节各地的礼仪习俗10篇

  赏月

  中秋节时值农历八月十五日,夜晚的月亮在一年中最为完美,时在三秋中间,故名“中秋节”,又称“仲秋节”。此时气候宜人,人们心情愉悦地欣赏大自然之美,得到美的享受。宋元时期,新会民间拜月、赏月、吃月饼已成习俗。赏月的形式多样、门庭仰月、登台观月、泛舟赏月、饮酒对月,而最有特色的要算“象山望月”了。新会县城会城的象山,是日当晚登山望月人头涌动,每当秋月初升,人们欢呼雀跃,兴奋不已,有的在八月十六日还会继续“追月”。“象山秋月”为旧新会八景之一,山上历代都修建秋月亭台,如延月亭等。原有“海月奇观亭”,相传最早为南宋庆元年间(1195至1200)方信孺所建。

  拜月

  中秋之夜,月上中天时,家家户户焚香拜月,以桌供月饼、糍糕、水果、芋仔等,人们对大自然崇拜,祷告美好愿望,连小孩也来拜“月公公”。

  中秋的月最圆、最美,又称“团圆节”,祈望团圆美满是人们对生活、对事物追求的目标。外出的游人、分居两地的夫妻、分隔*的亲人,无不念家思亲,怀想故乡,盼望团圆。通过互相拜月寄情,祝愿幸福安康。旅外新会人吕颂韶先生的诗,充分表达了海外游子那种独特的感受、“月亮看我我看月亮,遥遥相对着一腔惆怅。月亮看我已两鬓含霜,我看月亮仍是儿时模样。我是月亮漂泊的游子,月亮是我长梦的故乡。”

  咏月

  群众性作词赋诗是新会传统,中秋咏月更添文化气氛。新会古代题咏秋月的诗句很多,其中流传较广的是明代许炯的《象山秋月》、“碧落云飞宿雾收,夜深携酒上丹邱。谁磨天上无尘镜,照破人间万顷秋。”此诗由今人陈福树书丹,做成诗碑镶嵌在象山公园西南边入口的崖壁上。

  借月抒怀是一种文化境界。十五的月亮总是圆的,但此时此刻各人的处境、心境不同,面对秋月产生的情感不同。唐代圭峰玉台高僧一行和尚的首席弟子黄云元禅师望着美丽的月亮,却悟出另一种境界、“好个玉台天上月,夜深圆待老僧看。分明照出须弥路,可惜人间烟树寒。”在高僧的眼里,月光也照出修行的光明之路(须弥路),分明是佛的境界。

  月饼

  中秋节各地有许多特殊的饮食习惯,但吃月饼却是一种共同的风俗。关于吃月饼、送月饼的最早记载在唐代、唐僖宗中秋吃月饼,感觉味道好,命御膳房用红绫包裹,赐给正在聚集宴会的新进士们。月饼一般做成圆形,似浮月,但新会过去除此做法外,还有专供小孩的“猪乸饼”,做成母猪连带几个小猪的造型,用黑豆做成眼珠,穿上红头绳挂在颈上把玩。“猪仔饼”则装入竹篾织成的、漆上红绿色的微型小猪笼,也以红线吊着。这些特别的月饼很受小孩们喜爱,要看足玩够才舍得吃掉。“*”前还有棋子饼,似一只只古老的大棋子,就如今天的迷你月饼。老人说,这些产品民国时已有。过去月饼包装多印有嫦娥奔月的图画,时下包装更趋多元化,但往往少了“月”的主题。

  应节

  除赏月、咏月、吃月饼外,中秋的节日气息浓厚,城内各商家提早就搞动商业热闹气氛。据老一辈回忆,建国前会城卖月饼的店铺门前设放上发条活动的故事人物玩偶,吸引儿童和大人观看。各家各户也应节蒸芋头糍、松糕糍,煲芋头,焗芋仔,阖家团圆聚餐,大户人家还操办筵席。清道光《新会县志》记、“饮月下,谓之‘饾中秋’。”饾即饾饤,指供陈设的食品。在月下畅饮,陈设丰富多样的食品菜肴,以庆祝中秋佳节。还有吮田螺的习惯,都说是“八月十五吃田螺眼明”,以紫苏炒,或作煲田螺,此时螺尾不带小螺,最为好吃。吃芋头、芋仔具有新会特色,芋适时应节,吃来感觉很粉、很香。明万历《新会县志》记、“中秋具芋馔赏月。”会城旧时流传一个笑话,有户富人中秋宴客,穷老师进门后先吃芋仔、柚子,觉得好吃就多吃;后递进上好的月饼,老师肚子又装了很多,到宴会时,眼见满桌佳肴却撑不下了。中秋节也是儿童的快乐日子,清康熙《新会县志》记、“中秋赏月,儿童设糖塔、糖鸡、蹲鸱为供,取瓦砾砌塔,实薪焚之,谓之烧梵塔。”

  近年的中秋节只见月饼购销火爆,又多了“彩信月饼”、“电子月饼”,月饼成为中秋的唯一标志,民俗文化却被掩盖了、淡化了,中秋节有简单化为“月饼节”的危险趋向,因此,需要发掘弘扬中秋传统文化,创造更多形式新颖的庆祝活动,体现社会的和谐,如举办以“月”为主题的书画展、音乐会、综合文艺晚会、灯会,召开茶话会、座谈会,讨论中秋与饮食文化,开展中秋民俗文化研究,月饼敬老等等,像鲤鱼灯那样,凝聚地方特色。此外,中秋的传统文化还启示我们要做好环境保护,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要欣赏感受秋月之美,须要有蓝天碧水;如污染造成恶劣天气,将难以再见“海上生明月”、“彩云追月”的美丽景象,也不再有八月十五的“良宵”。

  中秋起源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说法较多。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

  一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

  二是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

  中秋节习俗

  1、赏月

  中秋节即农历的八月十五。这一天正值秋分前后,昼夜一样长,加之秋高气爽,故中秋之夜的月亮最圆最亮,人们很自然地形成了中秋赏月的习惯。由于中秋正值秋收的黄金季节,明亮的圆月又象征团圆,人们便赋予它吉祥、美好的含义,合家团圆,饮酒赏月,吟诗作画,共度佳节。

  2、吃月饼

  中秋节,人们赏月的同时,还要吃月饼。月饼象征着合家团聚和欢乐,所以,月饼也被称作“团圆饼”。其形取月之圆,其馅尽味之美,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

  3、回家团圆

  中秋佳节,月亮圆,自古“团圆”是中秋节无法逃避的话题。在外游子们魂牵梦绕的是家乡和父母;在家的父母们想念的是在外打拼的子女们。每逢佳节倍思亲,愿天下在这时和谐团圆永安宁

  4、聚会

  在*大小节日都少不了聚会,中秋节也不例外,中秋团圆的节日,聚会大多是亲戚朋友,图的就是个团圆。

  团圆

  中秋之日家家团聚,妇女一般在中秋节中午回娘家,晚上回婆家,团团圆圆。故中秋又称“团圆节”。

  食俗

  除月饼外,餐桌上常有牛肉炒茭瓜、芋头炖牛肉、鸭子、菱藕等。农村有食芋头者,将剥芋头皮称为剥鬼皮,寓意辟邪消灾。此习俗在南*地区广泛流行。

  拜月

  旧时,长沙有拜月习俗。不过遵从“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俗规。拜月时,陈瓜果等食物于庭院,祈拜月亮。未婚少女则摆鲜果拜月,祈获佳偶。

  提节

  俗谚云、“八月桂花香,家家接姑娘”,娘家中秋将已嫁姑娘接回家过节,午后归家,出嫁女向娘家馈赠月饼、菱藕等物。亲友间亦互馈月饼、瓜果,俗呼提节。

  偷南瓜送子

  中秋之夜,乡土长沙亦流行“偷南瓜送子”,即将所偷南瓜放在久婚不育夫妇床上,而南瓜瓜内多子,俗信以为可使生子。有的还说吃偷来的南瓜“可治腰痛”。一些人家故意摆出南瓜让小孩来偷,还摆上油灯,以点缀瓜棚豆架之下节日气氛。

  舞火龙

  舞火龙,是香港中秋节最富传统特色的习俗。从每年农历八月十四晚起,铜锣湾大坑地区就一连三晚举行盛大的舞火龙活动。这火龙长达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节的龙身,插满了长寿香。盛会之夜,这个区的大街小巷,一条条蜿蜒起伏的火龙在灯光与龙鼓音乐下欢腾起舞,很是热闹。

  香港中秋舞火龙的起源还有过一段传说、很早以前,大坑区在一次风灾袭击后,出现了一条蟒蛇,四处作恶,村民们四出搜捕,终于把它击毙。不料次日蟒蛇不翼而飞。数天后,大坑便发生瘟疫。这时,村中父老忽获菩萨托梦,说是只要在中秋佳节舞动火龙,便可将瘟疫驱除。事有巧合,此举竟然奏效。从此,舞火龙就流传至今。

  不管这传说有多少迷信成份,但*是龙的故土,在香港大坑中秋节舞火龙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是值得珍视的。如今大坑区的舞火龙活动规模颇大,除总教练、教练、总指挥及指挥外,安全组等等。轮番舞龙者达三万多人。

  挂花灯

  打灯笼、逛花街是正月十五元宵节的传统习俗,但在香港每到中秋节小朋友们都会拿着自制的灯笼聚集在一起。

  在广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进行树中秋活动,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高技起来,彩光闪耀,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们多互相比赛,看谁竖得高,竖得多,灯彩最精巧。另外还有放天灯的,即孔明灯,用纸扎成大形的灯,灯下燃烛,热气上腾,使灯飞扬在空中,引人欢笑追逐。另外还有儿童手提的各式花灯在月下游嬉玩赏。

  一、赏月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二、吃月饼

  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月饼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园食单》中就记载有月饼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

  三、分享、馈送“团圆饼”

  中秋节令食品是月饼,月饼在民间称为“团圆饼”。中秋时节正是收获的季节,人们为了加强家族、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系,互相馈赠礼物,月饼就成为人们相互交流的信物与吉祥的象征。

  月饼的形制在宋代可能就有了,苏东坡曾有诗赞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但从文献记载看,当时的节物重在赏新,如尝石榴、枣、栗、桔、葡萄等时新水果,饮新酒等,有“秋尝”的意味,还没有将月饼作为重要的节令食品。以月饼为中秋特色食品及祭月供品的风俗大概始于明朝。

  四、家人团聚

  团圆是中秋节俗的中心意义。

  因为家族生活的关系,*人有很强的家族伦理观念,重视亲族情谊与血亲联系,从而较早形成了和睦团圆的民俗心理。家庭成员的团聚成为家族生活中的大事,民俗节日就为民众的定期会聚提供了时机

上一篇:痛苦的承受着他的攻击
下一篇:传承民族乐器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