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有哪些「糟糕」之处?

栏目:游戏资讯  时间:2023-06-24
手机版

  日本到底有多好? - 生活 这个问题里的大部分回答,题主都赞同。但是觉得这些只回答了有关这个国家的一部分。有好有坏,不是很正常吗?所以我不是要故意黑日本。

  拉面是很好吃的、空气是很干净的、景色是很美的、好玩的东西是很多的、人民是有礼貌且高素质的(至少在你面前是这样)...

  然后呢?

  (只是觉得知乎上对有关日本的几乎一边倒的赞美不正常。这是提出这个问题的初衷。)

  附带姊妹问题:日本到底有多好? - 生活

  相关问题:

  中国到底哪里糟糕? - 生活

  美国到底哪里糟糕? - 留学美国

  英国到底哪里糟? - 生活

  澳大利亚到底哪里糟糕? - 留学

  韩国有哪些糟糕之处? - 电影

  对于日本我一直有着刻板的印象,比如日本人做事认真呆板、表面和气但酒后放纵、饮食和小物件都追求精致,甚至日本的漫画、相扑运动、歌舞伎等觉得很特别。但从这些表面现象来理解日本文化一定是肤浅的,并不能清晰说明其本质!因此选读了日本本土学者松岗正刚的这本[日本文化核心].希望从中获得新知;另外自己常常对日本近代的发展和进步进行思考,其文化是否起了决定性影响?从中是否值得我们学习或反思也是我感兴趣的地方。

  这本书的作者松岗正刚是先锋杂志《游》的主编,也是东京大学的客座教授,帝冢山学院大学教授;现任编辑工学研究所所长、ISIS编辑学校校长。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活跃于日本知识界,是日本影响深远的编辑泰斗。

  而本书的译者萨企毕业于吉林师范大学,现供职于日本千叶县成田市市政府国际文化交流中心。

  说句实在话我们对日本这个邻邦是不甚了解的,包括西方人也抱怨很难理解日本的文化。仅仅从一些表面现象理解任何一种文化都将是不全面的,需要扎个猛子深入了解才行。本书作者在序言也提示简单的认识往往会错误引导人们的理解,而本书就是试图阻止这种局面产生。

  刚开始读这本书,就发现完全不能理解很多细节,甚至产生疑惑,难道这就是日本文化的核心所在?因为作者写的都是非常细微的隐藏很深的部分,让人很诧异。这点和我读我们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形成强烈反差。这也许就是日本文化的独特之处吧,就像作者说的日本文化既单一又多样化,对作者来说也是一种尝试,试图把他体会出来的深藏在日本文化的精髓部分展现出来。虽然写的每个章节并没有相互关联,但作为读者,我试图在它们之间寻找一些联系,让我得以获得一些链条可以把内容容易串联起来。

  一 日本文化和信仰的来源

  日本文化是多种文化混杂在一起,但却是分层存在的,既有其骨子里的特别的部分,也有吸纳外部文化的变通性部分。

  书中从日本的“圆柱文化”开始------古代日本就是一个圆柱之国,其可以追溯到日本神话信仰。每个日本的神社里都竖有圆柱,而柱就代表神。所以树立圆柱是一件很神圣的事件。无论是建房、建村、建国日本人都要先竖立圆柱,然后围绕着圆柱还要做各种“结”然后进行祭祀-------具体做法是把角落里的四根圆柱用界绳绕起来形成一个结界,并在结界设置祭坛进行祭祀活动。“结”代表“可以产生新生力量的东西”。所以在日本的日常生活中到处可以看到各种结,无论是相扑运动员背后的绳子打的结,还是各种发髻的技法,甚至连女儿和儿子的发音中都隐藏了“结”这个字的发音。

  这种圆柱文化自明治维新以后更是发展成立起支柱的思想,发展成为“立身”“立志”“立国”等概念,甚至为后续的国粹、军国主义、天下一家等概念找到了思想的温床。

  但是日本文化中无论是文字、习俗、信仰等糅合了很多外来文化,特别是中国的汉文化对日本有很深的影响------无论是中医中药、稻米种植、铁器制造,还是儒家文化、汉字引进、建筑风格等都全盘引进吸收,然后就做了全面的改造,变成了日本作为解读器生成的东西。这就是日本文化最具特点的地方--------作者把其解读成用“混音”效果改造过的结果。完全变成了日本自己的文化。举个例子日本使用舶来的汉字,使用其本土固有的发音然后加以改造,就产生了日本独有日本文字。

  日本的信仰是多神多佛并存的,其一个来源是从印度经中国、朝鲜半岛传过来的佛教。本身佛教就是多样的----如来佛、菩萨、明王等一众神仙,通常佛事也是被展示出来进行膜拜的;另外一个来源就是日本本土的古代神教文化,最初的神有造化三神,然后是伊奘诺和伊奘冉二神,之后就有了很多很多的神,据说有800多万个神。多样的信仰在日本一样是可以融合的、剪辑的、混响的。日本人理解神就是令人惊恐、不敢靠近的、诚惶诚恐的事物,由于大部分神是没有具体形象的,只是用来感受的,所以一般神都是依附在某个物体上的,很少被人看到。

  书中还强调了日本的稻米信仰文化。日本人相信稻穗中潜藏着某种东西,或者是指稻穗中寄宿有魂,最后演变成为“田神”----春天祈祷和秋天收获的祭祀主角。无论是“收获祭”、三九祭、霜月祭,还是日本的“正月”都已经演变成迎神送神的重要节日了(笔者理解有点像我国的灶王爷的迎接和送神的活动)。日常百姓家都会把年糕作为神的贡品。另外日常开饭时日本人所说的“开动了”,就是由稻米信仰带来的“拜领”这个词衍生出来的日常礼仪。

  当然这个稻魂祭祀活动从国家层面也是非常重视的,有“新尝祭”和“大尝祭”等重大活动,都是日本天皇家族的祈祷和收获仪式化过程,这些活动都是非常隆重的,甚至有些过程仪式是要秘密进行的,普通百姓难以看到的。

  特别要说明的是日本在近代接受西洋文化的时候,日本突然变得完全开放,丝毫没有任何变通和过滤了,甚至是全盘接受西方的政体、思想和物品,之前的“和魂汉才”全部崩塌,变成“和魂洋才”,甚至“和魂美才”。这一现象特别值得研究,作者认为是日本完全被西洋科学技术的力量所压倒,十分震惊鸦片战争中西洋的力量摧毁了清朝(清朝是当时日本眼中的整个世界)。但是本书并没有详细分析和研讨,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深入研究。

  二 日本国与家的概念

  现在的日本国号是“日本”,大概是7到8世纪圣德太子确定下来的国家概念,中文发音是“riben”,英文发音是Japan".但是日本人自己常常用“Nihon"或Nippon” 来称呼自己的国家,比如在国际比赛中为本国运动员加油,日本人会说"“Nippon加油”。

  但是日本还有一个称呼就是“大和”,这个是如何来的?日本最早称为倭国,是当时中国汉时期皇帝赐的名。倭的本意是“委身相从”“温柔善良”“个子矮小”,这是中国人看见古代日本人的样子而定的一个字。当时日本朝廷并不清楚这个字的意思,所以就认可了这个称呼,发音自定义为 “Yamato”.在八世纪的太平时代,“和”字得到了天皇的认可,其来源于孔子弟子有弱的一句话:“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笑答由之”。从此出现了“大和”“日本”“大倭”的写法,那时的朝廷就被称为“大和朝廷”,所以沿袭下来日本就是大和,发音就是“Yamato”。

  当圣德太子定义日本国家的概念时,其指“国家”这个家是由群臣和百姓建立起来的,除了皇族,主要包括贵族、官人、公民、杂役,当时这里不包括虾夷(指贱民等化外人民)。所以家的概念在日本非常特殊,而有名的家在很长一段时间支撑着日本的中坚力量,除了皇族,就是公家和武家了。当然二战以后随着财阀的解散,日本社会不再追求讲述家族的品牌以免被人笑话,但仔细观察无论是上层社会还是百年老店都有着家族的影子在传承着.

  所谓“公家”就是听命于朝廷的达官贵人了。排名第一的就是摄家了 ,他们垄断了公家社会的最高官职---从大纳言、右大臣、左大臣升职为摄政、关白、太正大臣等;接下来的就是清华家,他们走近卫大将这条路升职太正大臣;另外清华家分出了60多个流派 ,这些公家就是贵族。

  “武家”原指守卫朝廷和护卫庄园的武士,朝廷经常利用他们的势力巩固自己的权力,通常被任命为大将军,而武家建立的政权被称为“幕府”。武家最著名的包括平氏和源氏,平氏有4个分支,源氏有21分支,每一个领头人都是栋梁。

  普通百姓的家也同样具备传达根源的意味.日本街头百年老店带有家族标志的“家纹”比比皆是,其实把各种家族技能传递下去的现象叫“家元”, 家元制主张“流派传承”“型的继承”“一家传承”等.特别像茶道、花道、武道、能乐、舞蹈、音曲等这些商家都遵循这种家族技艺的传承制度和规范。

  另外日本黑帮其实也是参照家庭模式进行组织传承,包括亲分(大佬)、子分(小弟)、兄弟分(兄弟)等规定了从属关系,而且许多规矩也被保留至今。

  三 对立又协调的文化和哲学

  1 和谐与粗暴

  “和”字在日本有“和睦”“和谐”“柔软”“温和”的意思;而对应的“粗暴”个性则可使用“荒·游”表达,其意思指因为一件事情发生导致了偏离,也就打乱了“和”。

  而“寂”曾经用于表达“荒·游”的状态和意味,但其另一新意也指由于这件事本身趣味十足所致才让人陶醉其中,所以变成了一个美学术语了。比如“寂之色”指风情的本质荡漾出来。这种感觉还和多愁善感联系在一起。而武家又把这种多愁善感的情怀升华成“美妙之极”之意。于是这种双重关系就变得和谐又对立起来。

  于是贯穿于茶道、舞蹈、武道和艺能的“寂”和其本身的表达方法、感觉氛围统称为“数寄”。喜欢什么东西并专门去钻研其中、感受独特美妙的过程的人就是“数寄人”。

  另外“侘”是在当代日本美学最具代表性的字。其意境指在不完美乃至简陋的情况下,回归自然直面生活的态度。日本历史上的高僧西行和能因法师在旅途中拜访一农户,那家主人非常抱歉说只能粗茶淡饭接待,但在西行和能因法师看来这种歉意却最难能可贵,就是“侘”。这种情感也促成了空寂茶的诞生----茶室在闹市中却空间缩小到极致,装饰也非常简洁。

  以上提到的这些可以说是日本美学文化的根基,尤其“侘寂”文化在全世界也是非常有影响力。作者从日本古代神话中的和睦的天照大神与粗暴的须佐之男之间发生的传说故事中找到对照关系,这就是日本文化的特色之一。因为须佐的发音和消遣是一样的,而须佐之男的个性就是粗暴的。

  2 漂泊与边境

  日本神话传说中,伊奘诺和伊奘冉二神结合成夫妻后,生下的孩子里面有一个是水之子,即蛭子神,由于出生就没有手脚于是被父母放在芦苇编成的小船放在海中随流而去,后来蛭子还是漂流到岸边,长成相貌端庄的男子,并创造了巨大财富,成为万人景仰的惠比寿神,专门保佑商业繁盛,有点像我们说的财神。

  日本过去十分重视边境,虽然现在东京已经成为大都市,为日本的中心,但是日本文化的核心作者认为不在中心城市,而是边缘地方,体现在四处漂泊的人士身上。从上面蛭子神的神话传说就体现日本文化中尊重四处漂泊的人,对失败的人有恻隐之心,而且日本人认为世事无常,常常有敬畏之心,特别讨厌骄傲自大的人,对失败持宽容的态度。

  日本许多“能乐”作品的主角都是死亡的亡灵、神或行踪不明的人物,他们几乎是不幸的,由于亡灵得不到超度,所以四处游走。所以能乐被称为美化的“漂泊的艺能”。

  而大众也格外喜欢边境非中心城市,日本的京城就多次迁移就体现了这个特性。人们喜欢把“风雅”和“乡土”(代表粗鄙、土里土气)结合起来,笔者理解就是有点像我们追求的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心境 。

  总之日本有着“被漂流而走的神反而会带来好事”的信仰文化。

  3 模仿和学习

  日本历史上的读、写源于中国汉学的学习,最早是上层贵族和僧侣掌管着这些能力,早在律令时代就开设了大学,这些都来源于儒学。另一方面佛教寺院也兼具了教育机构的职能,只是它面向的普通老百姓,通过学习佛法实现读写认字的功能,总之形成“官的儒学,民的佛教”;到了江户时代,还增加了珠算教育;镰仓时代甚至出现了《贞永式目》----一部类似法典的文件,重点规范了各种行为和价值基准,也所谓一种学习的内容。总之,明治维新之前,日本人的学习都集中在上述几点:读、写、珠算和做人做事的道理。

  真正让日本彻底接受西化教育是发端于明治维新,大约在19世纪70年代,在著名学者福泽谕吉德《西洋事情》和《劝学篇》的影响下,明治政府下定决心塑造全新的日本,于是全盘引进西方教育,聘请外国人建立西方教育体系和教授西洋文化。这种“全民皆学”的教育包罗万象,从小·中·高·大学的教育体系,以及艺\理\医\工业\法\商业\农业等大学的内容体系都沿用西方体制,全盘照搬.同时明治天皇还颁布了〈教育敕语〉强调日本文化内核全部被彻底改变,但也要遵循历史观和道德观------有点像改变国体的教育思想,同时还要为古老的日本自豪.

  当然在整个全盘学习西方教育的同时,日本古老的优秀的东西也被西方教授发现和认可,包括传统的音乐\绘画\神道等,于是很多日本学者提出"模仿"的概念,以著名艺人世阿弥为代表人物,他强调"模仿"是为了接近"真实",并把这个过程称为"学习".这个理念至今也深深影响着日本----学习的本质是“抄写、模仿”。评价某人学习成果时,不是看你有何创新,而是看你是否完美展示你的模仿,是否逼真,是否把其中的语感和仪容都学习过来。

  4 保守和另类

  我们一直感觉日本人非常保守刻板,工作认真严谨,对人恭敬客气,而且现代日本人遵循不麻烦别人是一种基本美德,这种保守的表现让人印象深刻。

  但是很多现象其实反映日本文化的另一个层面------是夸张和过分张扬的,例如日本歌舞伎文化,它们华丽亮彩,魅力十足。通过本书的介绍了解到,原来歌舞伎这个名称来源于“倾奇”,其字面含义是倾斜的,故意把平衡点破坏掉;指多样性,有点夸张、过火和异样,这些特征综合起来就是“倾奇”。其文化起源于中世纪出现的叫做“婆娑罗”的武士,他们穿着花哨、腰间别着铁扇子、对权威嗤之以鼻、喜欢嘲讽别人。这种大胆风流作风演化出了歌舞伎。

  这种“婆娑罗”式夸张和过分的风流气息在日本文化中有很深的印记------现代cosplay在全球风行,笔者认为就是日本这个文化的延展;大家熟知的《寅次郎的故事》其实也是这类文化的人物展示。

  除了上述日本文化的一些对立面描述,书中还对新闻报道和搞笑文化、小小的我的精致文化、日本的庭院文化和市场的演变历史、日本的特殊音乐节拍、对货币是供奉给神的信仰意识等都作了详细描述,由于章节原因这里不再赘述,有兴趣的话读者可以自行研读。

  最后一个章节,作者其实试图对他书写的日本文化做个总结。他引入了“画影”的概念-------在日本神田川上有一座美丽的桥叫画影桥,在日本非常有名,许多文学作品和流行文化都对它情有独钟,最后就演化成为一种“没有”但还是“有”的若隐若现的意境文化。

  同时作者归纳总结了日本一些著名学者对日本文化的认识------“是绝对矛盾的自我统一”“是同时信仰日本和耶稣”“是两相同体的思维方式”。而作者提出用“带着画影来思考日本”的方法去解读日本文化的核心是重中之重。作者认为通过他的这些细微之处的编辑,虽然未必是合理的,但却能让人得到丰富多彩的感受,可以体会到日本文化的丰富性和对立矛盾所在,它是清晰的也是复杂的,总之就是“一途而多样的日本”“微妙而明朗的日本”。

  这本书由于注释不是很多,需要用百度查找不理解的词汇的含义,所以读得很慢,但因此多读了两遍,为此又找到其他两本介绍日本的书籍对比着学习,一本是我国著名学者张宏杰2021年出版的《简读日本史》;还有就是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1946 年出版的《菊与刀》。交叉着读三本书可以加深对日本文化和历史的理解。

  发现本书作者最核心的方法就是追溯日本神话故事,或者从语言文字发音出处等角度挖掘来源,或者还把历代学者的一些思想穿插其中,所以读起来更具有原汁味道,所以值得研读,至少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认识和理解我们的这个邻居。

  通盘理解日本文化就是一个复杂对立的文化,西方学者觉得很难理解,因为西方哲学的两元对立性使然。但我个人认为,日本文化其实是把中国的中庸之道进行得更彻底、更露骨、更原始化。从历史发展角度出发,按照《简读日本史》作者张宏杰老师的认识,日本把原始文化、封建文化、现代文化叠加得彻底和笃定,没有进行融合而是分层处理和解读,随时取用,所以令人费解。但是如果理解了本书作者的方法,用编辑画影的方法去编辑日本的文化,就显得丰富多彩而又清晰明了。

上一篇:原创徐峥点评斓曦表演太外化,贾樟柯说了句公道话,章子怡却笑场了!
下一篇:端午九毒日,男女禁忌不可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