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访问:wap.265xx.com余华与死亡叙事
读了余华的许多书,会发现解读余华小说主题的关键词是:暴力、死亡、苦难。于是今天我们从余华的死亡叙事出发,进行探讨分析。
死亡视角叙事跨越了生与死的界线,以死亡情结为核心,依托于一系列死亡意象,虚实相生、情景交融地创造出悲剧性的死亡意境,带来震撼人心的阅读体验。先锋作家的死亡叙事可分为暴力致死、自杀、自然死亡和意外死亡四种叙述类型。
从“未知生,焉知死”(孔子)、“出生入死”(老子)、“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荀子),到“哲学是死亡的练习”(柏拉图)、“生命本身即具有死亡的种子”(黑格尔)、“向死而在”(海德格尔),死亡被称为人类最高的精神课题之一。鲁迅的《阿Q正传》、《祝福》、《孔乙己》,余华的《活着》《现实一种》《一九八六年》无一不是以死亡结束故事。
现代人的胆量大起来,开始直面自己的死亡,放肆地观看自身生命的深渊景象。当人认识到死亡就是生存的形式、是生命“不可逾越的可能性”时,人对自己的死亡的言说,就不再恐惧、避讳、含糊其词,而是以开放的心态、平静的语调把它作为存在问题来探究,作为生存本身来体验,直至先锋小说死亡叙事的大张旗鼓和优游嬉戏。所有这些对待死亡和痛苦的态度,可以视作人类的一种健康的、成熟的心态。——胡西宛《先锋作家的死亡叙事》归结来说,从作品中人物的“死亡”方式和价值来思考人的生存现状,有助于唤醒人们内心的人道主义情怀,参透生命存在的意义。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对立统一无处不在,任何事物既可以从正面去思考,也应该从反面去考量。生死的对立更是如此,孔子说, “未知生,焉知死?”怎样在生中看待死、 在死中反观生,这是古今中外文学母题中纠缠不休的问题。对于余华而言,则通过大量的 死亡的描写,来反观生存的意义,探寻生存的本质。
庄子主张死亡是由生命的最大否定转变为挣脱世间约束和痛苦的去处,为“大归”。人只有“外生”才能“见独”。只有真正领悟到死亡的人,才能获得最高的哲学本体——“道”,并且在精神上与之合二为一,到达“不生”、“不死”的至高境界。当人们抛掉一切世俗的得失、利害,无牵无挂地观照死亡的时候,就能达到一种齐天地,物与我皆为一体的极高境界。
在余华的小说《活着》中,福贵对死亡的认知与庄子的死亡观几近相同,福贵的父亲、母亲、妻子、儿子、女儿、女婿和外孙接连去世,福贵由一开始的悲伤转而意识到生命之初本无生,死亡本无形,人最终都要回到生命最本真的状态,人应该以一种达观的心态面对死亡,向死而生,为活着本身而活。
在哲学价值观层面,死亡的性质决定死亡的意义。古往今来,正面人物的死亡能够赋予有限的人生以永恒的意义与价值。孔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仁”是儒家道德的最高标准,孔子强调有志之士与仁爱之人不可以为了自己私利而做出有损仁义之事,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恪守仁义的原则。孟子的“舍生取义”思想,强调主体对生存与死亡的自由选择。老子的“死而不亡者寿”思想,强调身虽死而“道”永存。庄子的“礼者,谨于治生死者也”思想,强调生与死需按照“礼”的规定妥善处理,才符合人道。司马迁的“人苟生之为见,若者必死”思想,告诫人们不可将苟且偷生作为目的。
文学作品中正面人物的死亡,无论是自杀还是他杀,彰显了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视死如归的道德价值。《活着》中福贵的儿子有庆为了给病人献血,不幸因抽血过多而死。《第七天》中的伍超靠卖肾给鼠妹买墓地,最后因手术感染致死。这一类人物的死亡都符合两种目的性,一是他们按照自身性格逻辑所规定的以死的行为达到道德实现的目的,二是作家按照他们自己的意志去叙述道德实现的目的,这种目的是以作品中正面人物的死亡实现的。作家们对艺术作品中的人物寄寓一种情感和目的,人物必然是以死为代价来实现其道德价值。
我的写作唤醒了我记忆中无数的欲望,这样的欲望在我过去的生活里曾经有过或者根本没有,曾经实现过或者根本无法实现。我的写作使他们聚集到了一起,在虚构的现实里成为了合法。……写作使我拥有了两个人生,现实的和虚构的,他们的关系就像健康和疾病,当一个强大起来时,另一个必然会衰落下去。于是,当我的现实人生越来越平乏之时,我虚构的人生已经异常丰富了。——余华《现实一种》自序余华对文学真实性的理解不是外在的事物,而是人的内心世界,包括人的想象、梦境和人的欲望。他更多的关注人充满欲望的内心世界。余华对现实生活常识质疑的同时,也是他追求写作的真实性开始的时刻,他试图寻找新的表达方式,不再单纯描述事物的形态,不再单纯地就事论事,而是通过一种“虚伪的形式”逐渐接近真实性书写。通过对假定性情境来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他笔下的人物是平凡而普通的社会底层小人物,发生在小人物身上的故事却最贴近生活。《死亡叙述》写一个小女孩因车祸惨死在司机的车轮下,女孩的父母家人出于报复心理将司机活活打死的故事。司机挨打的场面充满了暴力与血腥,加之周围人群的冷眼旁观,真实地再现了人性自私、冷漠而残忍的一面。
这种情境并非生活常态,却是某些农村地区的真实写照。艺术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正如鲁迅所说,艺术是“假中见真”。余华创作的作品并非真实生活的照抄照搬,而是从自身的认识和感悟出发,对生活现实进行选择、提炼、补充和概括,通过想象和虚构来重组和再塑。在先锋意识的推动下,以及自身的生活经历和行医体验,他开始怀疑生活中的真实而宁愿相信精神领域的真实。他笔下的人物充满着暴力与杀戮的气息,人性中的美好、世界的真善美得到了颠覆。作家敢于正视丑陋现实,通过这些丑陋人性以及其悲惨命运描写,表现了对许多丑恶现象和本质的揭露与鞭答,并引起疗救的注意。
先锋时期的余华在小说创作上采取一种冷静的态度来描写“死亡”,将人性最底层的“恶”表现出来,深刻揭露出冷漠、阴险充满暴力的人性之恶。
在前期的作品中,他对“死亡”的描写分两类。第一类是不直接描述死亡现状而是展现其精神绝境的作品,如《世事如烟》《十八岁出门远行》等。这一类作品描绘了在没有爱的关怀、到处充满嘲笑与冷漠的环境里,作为个体存在的人如何一步步走向精神绝境,最终导致死亡的发生。第二类作品是直接描述“死亡”过程的作品,如《死亡叙述》《现实一种》《一九八六年》等。作者将血淋淋的“死亡”现状呈现在读者面前,引起读者强烈的心理反应。作家追求自由而无畏的生存状态,并且渴望读者能够与之产生精神共鸣。
《十八岁出门远行》讲了一个刚满十八岁的少年充满兴致地闯荡世界,却在人性的恶中遭遇了价值观的颠覆。少年自己的正义举动遭到了暴力的反击,热心帮助被抢司机反遭其嘲笑,正义和良知被无情地践踏。《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余华作为先锋作家创作的第一部作品,书中虽未直观地描写人的“死亡”,但鲜明地揭露了人性之恶,描写了充斥着暴力与冷漠的现实环境,这给初次涉世的少年带来了精神重创,使其产生精神上的困顿与绝望。
才一瞬间工夫,车上的苹果全到了地下。那时有几辆手扶拖拉机从坡上隆隆而下,拖拉机也停在汽车旁,跳下一帮大汉开始往拖拉机上装苹果,那些空了的箩筐一只一只被扔了出去。那时的苹果已经满地滚了,所有人都像蛤蟆似地蹲着捡苹果。我是在这个时候奋不顾身扑上去的,我大声骂着:“强盗!”扑了上去。于是有无数拳脚前来迎接,我全身每个地方几乎同时挨了揍。我支撑着从地上爬起来时,几个孩子朝我击来苹果。苹果撞在脑袋上碎了,但脑袋没碎。我正要扑过去揍那些孩子,有一只脚狠狠地踢在我腰部。我想叫唤一声,可嘴巴一张却没有声音。我跌坐在地上,我再也爬不起来了,只能看着他们乱抢苹果。我开始用眼睛去寻找那司机,这家伙此刻正站在远处朝我哈哈大笑,我便知道现在自己的模样一定比刚才的鼻子更精彩了。那个时候我连愤怒的力气都没有了。我只能用眼睛看着这些使我愤怒极顶的一切。我最愤怒的是那个司机。《死亡叙述》余华以一个死人的视角展开叙述,司机开车撞到了一个女孩,他在焦急地抱着女孩去寻找医院的路上被人群簇拥到一户人家的晒谷场前。余华由此展开了司机被残忍肢解的死亡场景的描写。
一个十来岁的男孩从屋里窜出来,他手里举着一把亮闪闪的镰刀,镰刀砍进了我的腹部。那过程十分简单,像是砍穿一张纸一样砍穿了我的皮肤,然后就砍断了我的盲肠。接着镰刀拔了出去,镰刀拔出去时不仅划断了我的直肠,而且还在我的腹部划了一道长长的口子,于是里面的肠子一拥而出。……女人挥着一把锄头朝着我的脑袋劈了下来,我赶紧歪一下脑袋,锄头劈在了肩胛上,像是砍柴一样将我的肩胛骨砍成了两半。……大汉是第三个窜过来的,他手里挥着一把铁鎝,铁鎝的四个齿已经砍进我的胸膛。中间的两个铁齿分别砍断了肺动脉和主动脉,动脉里的血哗的一下流出来,像是倒出去一盆洗脚水似的。而两旁的铁齿则是插入了左右两页肺中。左侧的铁齿穿过肺后又插入了心脏。……我倒在地上,鲜血往四周爬去。……我死了。
一位真正的作家所寻找的是真理,是一种排斥道德判断的真理。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种高尚不是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的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余华《活着》自序转型后,他告别了对死亡暴力与血腥的书写,不再控诉黑暗的现实世界,采用一种平静而柔和的方式书写死亡,讲述普通民众生活的苦痛和人性的救赎。
《活着》这部作品中,构建了一条以血缘为纽带的死亡链。福贵亲身经历了他们的死亡,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伤与无奈,这种常人难以承受的苦难在福贵的身上一一发生。他接受了命运给他安排的不幸,亲人接二连三地死去后,他没有放弃与不公的命运的抗争,反而更加坚强和隐忍。他意识到死亡具有不可抗拒性,任何人都不可避免,他转而采取另一种方式来反抗死亡,即“活着”。对于处在社会底层的人来说,活着所经历的痛苦比死亡的解脱更为沉重。福贵的活着不是苟且偷生,而是对生存的珍惜,对死亡的超越。
《许三观卖血记》较之于《活着》更多了份温情脉脉的分量。和前者一样,《许三观卖血记》讲述的也是一个小人物在极端生存状态下的故事。这部小说有个贯穿始终的事物——血,这里的鲜血不再是作者体现冷漠的道具,它有了温度。这部小说里的人物有一个共同的特色,那就是单纯与善良。面对苦难,不管是作者还是小说中的人物都是用一种从容不迫、坚定而沉着的态度来面对生活,小说中充满了喜剧色彩的叙述,许三观被老婆戴绿帽子时的淡定、自然灾害时期“用嘴炒菜"的乐观、特殊时期的家庭批斗大会、一乐闯祸时的包容??在每一次家庭变故和危机中,这个家庭的人们都能够以极其乐观和包容的态度去对待现实。
《活着》里福贵的爹为了还清福贵的赌债变卖掉田产后,从粪缸上掉下来“熟了”,笑着离开了人世。《一个地主的死》里,地主王子清从粪缸上一头栽下来摔死了。这一类“荒谬可笑”的死亡描写,平淡而自然,充满幽默感。
批评界普遍认为,余华作品中有太多的血腥与死亡,在他的笔下人物没有主体的挣扎与反抗,也放弃了对希望的想像和努力,唯一的结局就是死亡。《世事如烟》《难逃劫数》《现实一种》等都表达了人的不可抗争的宿命。这样的处理忽略了人自身的社会实践和精神力量,把人生的种种悲惨遭遇归结为不可逃避的宿命以及人与生俱来的人性之恶,加之主体思想立场的抽离,使得作品的悲剧精神缺席。
但是个人认为,文学并没有明显的好与坏的界定,个人如果真的跳脱出宿命的限制可能反而会让余华的作品失去精彩。而我以为的文学作品,便是能够通过其叙述引发人们的思考,对于它背后意义的探讨,这样便发挥了它的最大价值。
综观余华小说作品中的死亡书写,无论是先锋时期的小说创作还是转型后对民间的书写,他通过人物个体的毁灭来展现人的命运悲剧,从价值层面寻求人生的存在意义。在悲剧观鲜有的当代文学中,余华对人物命运的悲剧性探索,对人生的悲观认知,对生命价值的追问,使他的作品带有独特的美学意蕴,同时也体现了他深厚的人文关怀和高尚的使命感
上一篇:原创阿娇演的哪是青蛇,分明是贪吃蛇!内娱的绝色美人怎么消失了?
下一篇:俄军击毁“Z”字涂装卡车,“Z”字母遭到西方制裁
最近更新游戏资讯
- 秋瓷炫老公什么星座(秋瓷炫血型星座)
- 法国电影中的女性符号和觉醒
- 惊人的秘密:颜色政治背后的渗透与分化
- 让BB接受家庭伦理教育洗礼
- 语言礼仪十篇
- 美军欲打造AI战机部队 面临严重伦理问题
- 医学伦理学:医学伦理学的主要观点和基本理论
- 豆瓣9.0分以上|50本好书推荐
- 达尔文的故事赏析八篇
- 港台国学类学术会议信息(四十)
- 东野圭吾本格推理极致之作《回廊亭杀人事件》开票5折抢
- 辩论赛包含哪些技巧?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徽州醉春丨水墨画里的徽州-婺源篁岭-江岭- 新安江- 西递- 呈坎丨六天五夜
- 心理治疗总论 【医学心理学与精神医学版】
- 苏德超教授的新论文:道德绑架为何难以避免
- 企业社会责任综述十篇
- 政务礼仪的作用(五篇)
- 韩素希出道最大尺度 泄朴海俊指导秘诀 咬牙拍完《夫妇》只有2感想
- 《封神三部曲》:为什么要重述这个神话?
- 输血和喝血真的能帮助女性和老人保持年轻吗?
- 集齐九部《星球大战》,教你如何把家庭伦理拍成太空歌剧
- 这十部顶级英美剧,是当之无愧的业界巅峰,每一部都值得通宵去看
- 邪王宠妻之金牌医妃
- 【博览】《科奖在线》:“破四唯、立新标”典型案例官宣,项目/人才/成果未来可能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