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访问:wap.265xx.com强基计划-哲学基础知识点总结笔试面试备考建议
![]()
著名的十五位西方哲学家盘点
著名的西方哲学家有:
西方古代: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
西方中世纪:奥古斯汀、阿奎那
西方近现代:
英国:培根、霍布斯、洛克、贝克莱、休谟、斯宾塞;罗素、维特根斯坦;
法国:笛卡尔、莱布尼兹、帕斯卡、斯宾洛莎、伏尔泰、狄德罗、卢梭、孔德、帕格森、萨特、福柯--;
德国:康德、费希特、黑格尔、费尔巴哈、马克思、叔本华、尼采、胡塞尔、海德格尔;弗洛姆、马尔库塞、阿尔都塞--
美国:詹姆士、杜威、波普尔;
1. 柏拉图:古希腊最杰出的哲学家。
2. 亚里斯多德:古希腊哲学及科学的集大成者。
3. 培根:第一个提出了实验法、归纳法,进入近代的第一人。
4. 笛卡尔:大陆唯理论的创始人,确定了理性的价值。
5. 洛克:对于经验论哲学进行了最系统的阐述。
6. 休谟:将近代哲学中的根本矛盾揭示出来。
7. 康德:哲学大师,完成哲学哥白尼式的革命,由本体论向认识论转型。
8. 黑格尔:辩证法大师,全面总结了近代哲学。
9. 马克思:提出辩证唯物主义与实践哲学,极大的影响了历史。
10. 尼采:他的唯意志超人哲学让人深受震憾,
11. 罗素:逻辑实证主义权威,学富五车的人物。
12. 维特根斯坦:哲学天才,也属逻辑实证主义
13. 胡塞尔:现象学宗师。
14. 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大师。
15. 萨特:存在主义大师,对时代风气有重要影响。
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哲学基础知识)
知 识 点
补 充
哲学是什么
哲学源于生活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哲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哲学的任务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科学知识概括和总结。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反映世界观。
哲学与
具体科学
区别
研究的范围(对象)不同。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是对个别规律和特性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联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哲学的基本问题
是什么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有两个方面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为什么(依据)
①人们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②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哲学两大基本派别
是什么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各自观点)
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坚持唯物主义方向;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复杂问题简单化。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片面、孤立、静止,否认内因的根本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揭示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现时代的思想智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主观精神夸大成第一性。“心外无物”、“存在就是被感知”等。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夸大成第一性。神创论、宿命论等。
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时代精神的升华)。哲学对时代有反作用,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哲学属于意识范畴,不能夸大它的作用。时代决定哲学,哲学影响时代。哲学不一定都正确(科学),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唯一科学、正确的哲学。
产生的历史条件(基础)
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自然科学基础是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三大科学发现;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基本特征
三统一(辩证法与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产生了三大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
实事求是是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活的灵魂
邓小平理论
主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是最新成果,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二、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辩证唯物主义与认识论)
知 识 点
补 充
哲学的物质概念
什么是哲学上的物质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它概括了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具体的物质形态。)
注意: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根本属性是运动。物质是可知的、运动的、无限的。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劳动起决定作用,)、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地理环境、人口、生产方式),都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方法论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哲学的运动概念
运动的含义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这是概括,具体的体育运动、思维、物理化学生物运动都是哲学运动的表现形式,不能等同。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
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论,都是错误的。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区别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联系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绝对运动包含相对静止)。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不可知论和诡辩论。
物质运动的规律
规律的概念
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条件性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
①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或创造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规律起作用的条件,在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学前提)
意识的生理基础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有了人脑,不一定就会产生意识)。意识是人类特有的。
意识的内容和形式
意识的内容(反映什么)是客观的,形式(怎么反映)是主观的(因人而异,受立场、知识结构、世界观等影响)。注意: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能动性的特点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意识能动性的表现(作用原理)
人不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还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物质具有指导作用(不同意识的指导作用不同)。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催人向上;萎靡的精神,使人悲观)。
方法论
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物质与意识辩正关系原理的要求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哲学依据: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决定意识,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
具体要求(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①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进行调查研究,找出事物固有的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②要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③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要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④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求索真理的历程
实践的特点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实践和认识
辩证关系方法论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意识):唯一来源、发展动力、检验的唯一标准、目的和归宿。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积极、消极)。注意:来源与途径的不同
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真理及其基本
属性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的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是最基本的属性)。真理的内容客观,形式主观。
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认识过程
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
正确认识的形成总是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回到实践不断上升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综合探究)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也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论依据。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关系: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统一的。②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③与时俱进,就是我们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④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目标和归宿。
三、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
知 识 点
补 充
唯物辩证法总论
联系观、发展观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基本观点),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哲学上的联系
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联系的普遍性
原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联系的客观性
原理: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方法论: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
注意
联系的客观性,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联系的多样性
原理: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多种多样。方法论:分析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联系的条件性
联系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客观的,但具体联系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原理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方法
①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②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注意
整体的性质和功能,并不是构成它的各个要素的性质和功能的简单相加;整体功能不一定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只有当部分以合理、有序、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才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要求: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唯物辩证法的
发展观
发展的实质
(什么是发展)
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具有普遍性(自然、社会、认识)
注意: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着的,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变化才是发展。
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原理
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 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方法论
看到前途光明,对未来充满信心,鼓励、支持、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
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状态(辩正关系)
原理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事物的发展就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事物不断发展。
方法论
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反对两个极端:急于求成和优柔寡断。
唯物
辩证
法的
实质
与核
心(对
立统
一规
律)
矛盾基本属性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的哲学范畴,即对立统一。矛盾的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同一性内涵:①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互为存在前提。②矛盾双方相互包含渗透,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斗争性内涵: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关系: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
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①要承认、分析、揭露、正确解决矛盾。②要坚持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的正确方法)。
辩正关系
原理: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寓于特,特离不开普)。②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注意:不能把它们理解为多数与少数或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方法论:一般号召个别指导结合;群众路线;特色理论。
矛盾分析法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注意统一性的两个表现(依存、转化),理解俗语“福,祸之所伏;祸,福之所倚”等
一分为二看问题(两点论、两分法)
依据:矛盾的普遍性、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与形而上学片面观相对应)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哲学依据;含义;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重要性
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哲学依据;关系(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辩正的否定观
原理
肯定与否的、继承与批判的统一。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方法论
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唯物辩证法与创新意识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原理
对现存事物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否定(必然灭亡)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理解;从不断的运动中理解它的暂时性;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方法论
①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②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创新的作用
①任何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归根到底都与创新密切相关。②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④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⑤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是时代的引擎,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综合探究
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对科学发展观的全面理解)
中外60位重要哲学家简介
1. 泰勒士(Thales,约前624—前550),古希腊最早的哲学家。米利都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的“水是万物的本原”被认为是西方第一个哲学命题。他也被看作是哲学唯物主义的先驱。
2. 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约前580—前500)生于伊奥尼亚海域的萨摩斯岛。毕达哥拉斯派的创始人和首领。该派提出数是万物的本原,数是众多的、不变的,他们认为数目是最智慧的,和谐是最美好的,并认为灵魂不朽。
3. 老子(前571—前471) 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遗留下来的著作,仅有《五千文》即《道德经》,也叫《老子》。其核心观念是“道”,提出了天道无为以及“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
4. 释迦牟尼(Sakyamuni, 公元前565—前485) 佛教创始人。姓乔达摩,名悉达多,意译“义成就者”,尊称释迦牟尼。印度人。佛陀的思想代表了当时一定阶层的利益和看法。主要学说有:四谛说、缘起说、无常、无我论、业报轮回论和涅磐论。生前并无著作,死后他的言行由弟子们记录整理汇编为经、律、论三藏。
5. 孔子(前551—前479) 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学以“仁”为核心,崇尚“忠恕”之道,又以孝悌为仁之本。他相信天命,又重视人为;在教育上主张因材施教;政治上提出“正名”的主张,认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符其名;提倡德治和教化。主要著作有《论语》。
6. 巴门尼德(Parmenides,约前540—前470) 生于爱利亚,爱利亚派的哲学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著有《论自然》一书。他指出了真理之路和意见之路的区分:意见之路按众人的习惯认识感觉对象;真理之路则用理智来进行辩论,“是者”就是真理的对象。
7. 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约前535—前475) 出生于爱菲斯王族。是爱菲斯学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火是万物的本原,火转化成万物是火的消耗和熄灭,万物转化成火是火的充裕和燃烧。著有《论自然》一书,现有残篇留存。
8. 苏格拉底(Socrates,约前469—前399) 古希腊哲学家,雅典人。他的几个重要的哲学命题是“认识你自己”、“德性即知识”。他是把哲学的对象从自然转向人类的伟大哲学家。他的生平事迹和思想主要由他的学生整理在《回忆录》中。
9. 墨子(约前468—前376) 名翟,春秋末战国初思想家、教育家、学者,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的学说和思想收录在《墨子》中,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等篇目。墨子的学说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兼爱非攻②天志明鬼③尚同尚贤④节用。
10. 柏拉图(Platon,前427—前347) 古希腊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提出“理念论”,认为理念是一,万物是对理念的分有,并指出灵魂是不死的,一切学习都是在回忆。代表作有《巴门尼德篇》、《国家篇》、《斐多篇》等。
11. 第欧根尼(Diogenes, ?—约公元前320) 犬儒学派(希腊一哲学派别,它强调禁欲主义的自我满足,放弃舒适环境)的典型人物。他认为除了自然的需要必须满足外,其它的任何东西,包括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都是不自然的、无足轻重的。他揭露大多数传统的标准和信条的虚伪性,号召人们回复简朴的自然的生活。代表作有《共和国》一书。
12.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前322) 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称他为“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他否定柏拉图的“理念论”,认为具体的单个事物是独立存在的第一实体;提出著名的“四根说”;肯定认识来源于感觉,把人的心灵比作“蜡快”,感觉是外物印在蜡快上的印记。代表作有《工具篇》、《物理学》、《形而上学》等。
13. 孟子(约前372—前289) 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并发展为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说;主张尽心知性知天;强调认识论和伦理学相统一的“天人合一”说;还指出了“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的历史事实。他的学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有“亚圣”之称。著作有《孟子》。
14. 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 名周,字子休,战国中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自本自根”、“无所不在”的。其思想包含了朴素辩证法因素,同时又有相对主义和宿命论的倾向。庄子的哲学思想达到了很高的思维水平,对后世影响很大。著作有《庄子》。
15. 荀子(前313—前238) 名况,号卿,战国末期儒家学派重要代表人物,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教育家。现存的《荀子》三十二篇,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作,涉及到哲学、逻辑、政治、道德许多方面的内容。他相信人定胜天,提出“性恶论”,主张礼法兼治,坚持“正名”之说,强调封建等级,反对世袭,强调“学”的重要性。
16. 董仲舒(前179—前104) 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专治《春秋公羊传》。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串在一起,形成封建神学体系;该体系的中心是“天人感应”说;他还提出“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和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品的论点;宣扬“黑、白、赤三统”循环的历史观。著作有《春秋繁露》及《董子文集》。
17.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 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主要著作有《史记》。《史记》是我国最早的通史,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他怀疑天能赏善罚恶的神学观点,认为社会发展即人们对“利”的追求,谋利是人的天性。还提出“人富而仁义附焉”,试图以经济生活说明社会道德。
18. 西塞罗(Cicero,Marcus Tullius,前106—前43年) 罗马共和国晚期的国务活动家,贵族奴隶主的思想代表。他把伊壁鸠鲁的“快乐论”歪曲为“纵欲主义”。提出“天赋观念论”的唯心主义先驱论,宣扬灵魂神圣、灵魂不朽等神秘主义思想。今存《论善与恶之定义》、《论神之本性》、《论国家》、《论法律》等。
19. 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354——430年) 罗马帝国基督教思想家,教父哲学的主要代表。教父们制定的基本信条在他那里得到全面的系统化,理论化,其信条有:一是“三位一体”,二是“创世”说,三是“原罪”说,四是“天国报应”说,五是“教权至上”说。代表作有《论自由意志》、《论三位一体》、《上帝之城》等。
20. 慧能(638—713) 本姓卢,唐僧人,禅宗南宗创始人,被推为禅宗六祖。他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表示他对佛理的体会;在禅宗上他宣传“见性成佛”。其说教在死后由弟子汇编成书,称《六祖坛经》。
21. 张载(1020—1077) 北宋哲学家,字子厚,世称横渠先生。理学创始人之一。讲学关中,故其学派称为“关学”。肯定“气”是充塞宇宙的实体,认为物质的气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批判了佛、道两家关于“空”、“无”的观点。主要著作有《正蒙》、《经学理窟》、《易说》等,编入《张子全书》。中华书局于1978年出版《张载集》。
22. 安瑟伦(Anselm,Canterbury,1033—1109) 意大利中世纪佛兰西斯派神学家、经院哲学的重要代表,极端的唯实论者,人称“最后一个教父和第一个经院哲学家”。他提出了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认为理性服从信仰,“我决不是理解了才能信仰,而是信仰了才能理解。因为我相信,除非我信仰了,我决不会理解”。代表作有《论道篇》、《独白篇》、《上帝为何化身为人》等。
23. 朱熹(1130—1200) 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南宋哲学家、教育家。他发展了二程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一个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世称程朱学派。他的理学在明清两代被提到了儒学正宗的地位。主要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以及后人编撰的《晦庵先生公文集》和《朱子语类》等多种。
24. 陆九渊(1139—1193) 南宋哲学家,字子静,自号存斋。于江西贵溪象山建“精舍”,聚徒讲学,学者称象山先生。为“心学”创始人。以“心”为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即理”的命题,在“心”、“物”关系上,认为万物都包罗在我心中。其学由王守仁继承发展,世称“陆王学派”。著作经后人编为《象山先生全集》,1981年中华书局出版《陆九渊集》。
25. 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1226—1274年) 意大利中世纪神学家、西欧封建时期经院哲学的主要代表。认为上帝是存在的,信仰高于理性,“所谓其它科学,都是神学的婢女”。他认为人是灵魂和肉体的组合体,灵魂是会朽坏和消失的,肉体只有与灵魂相结合才构成“个体”。代表作有《反异教大全》、《神学大全》等。
26. 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 ,1483—1546年) 出生于德国的一个农民家庭,宗教改革运动的发动者,代表作有《九十五条纲领》、《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公开书》、《教会的巴比伦之囚》、《论基督教的自由》,提出“因信称义”说。
27. 达·芬奇(Da Vinci ,Leonardo ,1452—1519)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家和哲学家。绘画作品有《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著作有《绘画论》。
28. 王守仁(1472—1528) 明哲学家、教育家,字伯安,卒谥文成。曾筑室故乡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力倡“象山之学”,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依赖于心而存在,整个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一切事物都是“心”的表现。提出“知行合一”说,主张求理于吾心。著作由门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其中在哲学上最重要的是《传习录》和《大学问》。
29. 帕斯卡尔(Patrizi ,Francesco ,1529—1597)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哲学家。他肯定客观实在性是事物的根本原则,物质是一切事物的基础和原因;一切物质由空间、光、热和流这四种内在的原则组成。并认为神创造世界,神与光明等同。主要著作有《历史的艺术》、《宇宙新哲学》、《逍遥派的辩论》等。
30. 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年) 英国人。他最早表达了近代科学观,阐述了科学的目的、性质,发展科学的正确途径,首次总结出科学实验的经验方法——归纳法,对近代科学发展起到指导作用。四假象说。主要著作有《伟大的复兴》,包括《论学术的进展》、《新工具》。
31. 霍布斯(Hobbes ,Thomas ,1588—1679年) 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提出一切知识和观念起源于感觉经验,并提出著名的“社会契约论”思想。代表作有《论公民》、《利维坦》、《论物体》、《论人性》。
32. 笛卡儿(Rene Descartes ,1596—1650年) 出生在一个法国贵族家庭。他提出了著名的“我思故我在”命题,并提出了“心——物”二元论的思想。代表作《指导心智的规则》、《方法谈》、《第一哲学的沉思》、《哲学原理》。
33. 王夫之(1619—1692) 明清之际思想家,字而农,号薑斋。晚年隐居于湘西蒸左石船山(今湖南衡阳县曲兰),学者称船山先生。总结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朴素辨证法和唯物论,认为宇宙是由“气”构成的物质实体,物质实体“气”和客观规律“理”,两者不可分离。著作后人编为《船山遗书》,其中哲学上最重要的有《周易外传》、《尚书引义》、《读四书大全说》、《张子正蒙注》、《思问录》、《黄书》、《噩梦》、《老子衍》、《庄子通》。
34. 斯宾诺莎(Spinoza Benedictus de ,1632—1677) 荷兰哲学家,唯理论和无神论的主要代表之一。斯宾诺莎认为实体是唯一不变的无限的存在,没有超自然的上帝存在,实体本身就是上帝,具有泛神论的倾向。著有《伦理学》等。
35. 洛克(Locke John ,1632—1704) 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经验论的主要代表之一。洛克发展了培根的哲学体系,认为知识起源于感觉经验,并在政治上提出了分权理论。著有《人类理智论》、《政府论》。
36. 莱布尼茨(Leibniz ,Gottfried Wilhelm ,1646—1716) 德国哲学家,唯理论的主要代表之一,他提出了单子论,以单子作为构成万物的基础,说明事物的运动变化,以无限的单子序列和单子序列变化的前定和谐说明事物运动发展的连续性和变化的规律性,形成了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著有《单子论》、《人类理智新论》。
37. 维柯(Giovanni Battista Vico,1668—1744) 意大利伟大的哲学家、语文学家、美学家和法学家,在世界近代思想文化史上影响巨大。其历史哲学认为,由于人的意志决定行动,因而人类自己创造历史,人类也能正确地认识历史,找出历史的规律性,使历史成为一种“新科学”。其著名代表作有《新科学》。
38. 贝克莱(Berkeley ,George ,1685—1753年) 英国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生于爱尔兰。提出“存在就是被感知”,并认为物质是虚无。代表作有《视觉新论》、《人类知识原理》、《论运动》等。
39. 孟德斯鸠(Montesquieu ,Baron de ,1689—1755) 法国启蒙思想家、社会学家、资产阶级国家与法学理论的奠基人。他提倡政府的行政、立法及司法分立和互相制衡,以此作为保证个人自由的手段。另外,还提出了“地理”说和一些法律、经济理论。著有《波斯人信札》、《论法的精神》。
40. 伏尔泰(原名弗兰苏阿,马利·阿鲁埃,伏尔泰是他的笔名)(Voltaire,1694—1778) 法国启蒙思想家。信奉自然权利说,主张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但又认为财产权利的不平等是不可避免的;承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肯定认识采源于感觉经验。著有《哲学通信》等。
41. 休谟(David Hume ,1711—1776年) 英国不可知论哲学家。他制定了怀疑论的认识论学说,认为实体是否存在是不可知的。在知识论上提出了“习惯性联想”说的因果论。代表作《人性论》、《人类理智研究》等。
42. 卢梭(Rousseau ,Jean-Jacques ,1712—1778) 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自然神论者。认为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感觉是认识的根源,但不否认上帝和灵魂的存在。著有《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尔》、《忏悔录》。
43. 康德(Kant ,Immanuel ,1724—1804) 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人,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的先验论哲学是近代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矛盾的结合,他认为人的意识之外有“自在之物”,是不可认识的“本体”,人所认识的只是现象。提出永恒不变的道德原则,即绝对命令。著有《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等。
45. 赫尔德(Herder ,Johann Gottfried ,1744—1803) 德国哲学家。把泛神论和个人主义结合起来,认为上帝是单一的无限的精神的原始力量,表现于一切事物之中。美学上提出了初步的历史主义观点。主要著作有《批评之林》、《关于促进人性的通信》。
46. 黑格尔(Hegel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1770—1831) 德国古典唯哲学的集大成者,客观唯心主义者、辩证法大师。创立了欧洲历史上最大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以绝对精神的辨证发展为对象和内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绝对理念,世界充满着矛盾,永远处在运动和变化之中。著有《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和《哲学全书》。
47. 叔本华(Schopenhauer ,Arthur ,1788—1860) 德国“悲观主义哲学家”,唯意志主义流派的创始人,生命意志论的主要代表。他是黑格尔绝对唯心主义的反对者、新的“生命”哲学的先驱者。认为“世界是我的意志和表象”,强调意志的重要性。坚持反理性主义立场,认为现象世界是由主体派生的不是真实存在的。著有《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48. 孔德(Comte ,Isidore Auguste Marie Fraugois Xavier ,1798—1857) 法国哲学家,实证主义的奠基者、社会学的创立者。认为哲学不是抽象的推理而应以“实证的事实”为依据,即经验事实和经验现象。认为唯物、唯心主义都不是以“实证的事实”为研究对象,都是不确实、不科学的。著有《实证哲学教程》等。
49. 费尔巴哈(Feuerbach, Ludwig Andreas ,1804—1872) 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无神论者。肯定人是自然的产物,是思维和存在的统一体,主张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其“人本学唯物主义”看不到人对客观存在的主观能动性,不了解社会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主要著作:《基督教的本质》。
50. 马克思(Karl Marx,1818—1883) 德国哲学家和无产阶级革命导师。他的理论和学说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性,是彻底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他还实现了历史观领域的伟大变革,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德意志意识形态》、《哥达纲领批判》、《法兰西内战》、《政治经济学批判》等。
51. 恩格斯(F.Engels,1820—1895) 德国哲学家,主要著作有《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在这些论著中,恩格斯阐发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提出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批判了唯心论和不可知论,论证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52. 斯宾塞(Spencer ,Herbert ,1820—1903) 英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实证论的主要代表。他认为以庸俗进化论为基础的综合哲学,可以解释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并主张不可知论。主要著作:《综合哲学》、《社会学原理》《论理学原理》。
53. 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 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病医师,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他从其所从事的临床治疗工作中逐步发展起了心理分析说及有关的治疗方法,提出了人格的本我、自我、超我学说,认为存在于无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是支配个人命运,决定社会发展的力量。主要著作有:《梦的解析》、《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精神分析引论新编》、《弗洛伊德自传》等。
54 杜威 (Dewey ,John ,1859—1952),美国著名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学家、伦理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建立了“经验的自然主义”或工具主义。认为哲学的任务不在于给自然界提供某种解释,而应当探究解决人的问题的方法。宣扬多元论的唯心史观和“新人性论”。著作有《哲学的改造》、《经验与自然》、《确定性的追求》、《知与所知》。
55. 泰戈尔,R.(Rabindranath Tagore,1861—1941) 印度作家、诗人、哲学家。继承印度吠檀多不二论传统,认为世界本原是一种绝对存在。承认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存在着相互对立和矛盾的现象,但矛盾是暂时、相对的,统一和谐才是永恒、绝对的,主张通过“泛爱”调和社会的各种矛盾。著作有《生命的亲证》、《人格》、《创造的统一》、《人的宗教》、《国家主义》、《文明的危机》等。
56. 辨喜(1863—1902) 即维韦卡南达(Svāmī Vivekānanda),原名挪伦特拉那特·达德(Narendranath Datta) 印度哲学家,印度教改革家,“新吠檀多派”的首倡者。他认为世界的最高本质是“梵”(宇宙精神),但物质世界同“梵”不能断开;主张印度的各种力量应在“印度精神”的基础上统一起来。著作有《业瑜伽》、《主瑜伽》、《智瑜伽》、《吠檀多哲学》、《现代哲学》。
57.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 德国社会学家、社会哲学家、历史学家。他开创了现代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即探寻经济生活发展变化背后的精神驱动力量的研究方法,被称之为“资本主义时期的马克思”。著有《学术与政治》、《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58. 章炳麟(1869—1936) 中国思想家、学者。初名学乘,字枚叔(一作“梅叔”)。因慕明清之际顾炎武之为人,曾改名绛,别号太炎。早期哲学具有唯物论倾向,认为“以太”是构成万物的基本物质,强调人的精神依赖于人体,否定灵魂不灭说和鬼神论。一生著述极多,有《章氏丛书》、《章氏丛书续编》、《章氏丛书三编》等。1982年起上海人民出版社已陆续分册出版《章太炎全集》。
59. 伯特兰·罗素(Russell Bertrand,1872—1970) 英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他创立了逻辑原子论和新实在论,是现代分析哲学的创始人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大致经历了绝对唯心主义、逻辑原子论、新实在论、中立一元论等几个阶段。他的“罗素悖论”对20世纪的数学基础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著作有《西方哲学史》、《我的哲学发展》、《幸福之路》、《自由之路》、《哲学问题》、《数学原理》等。
60. 梁启超(1873—1929) 中国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与康有为倡导变法维新,被合称“康梁”。哲学上认为“境由心造”,强调“心力是宇宙间最伟大的东西”,推崇明王守仁的“致良知”。著述宏富,编为《饮冰室合集》。
上一篇:小三与私生女争夺遗产, 女子为男友生下女儿, 最终被拒绝继承遗产
下一篇:原创70岁刘晓庆晒近照,穿豹纹紧身连衣裙贵气十足,一双细腿太吸睛
最近更新游戏资讯
- 秋瓷炫老公什么星座(秋瓷炫血型星座)
- 法国电影中的女性符号和觉醒
- 惊人的秘密:颜色政治背后的渗透与分化
- 让BB接受家庭伦理教育洗礼
- 语言礼仪十篇
- 美军欲打造AI战机部队 面临严重伦理问题
- 医学伦理学:医学伦理学的主要观点和基本理论
- 豆瓣9.0分以上|50本好书推荐
- 达尔文的故事赏析八篇
- 港台国学类学术会议信息(四十)
- 东野圭吾本格推理极致之作《回廊亭杀人事件》开票5折抢
- 辩论赛包含哪些技巧?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徽州醉春丨水墨画里的徽州-婺源篁岭-江岭- 新安江- 西递- 呈坎丨六天五夜
- 心理治疗总论 【医学心理学与精神医学版】
- 苏德超教授的新论文:道德绑架为何难以避免
- 企业社会责任综述十篇
- 政务礼仪的作用(五篇)
- 韩素希出道最大尺度 泄朴海俊指导秘诀 咬牙拍完《夫妇》只有2感想
- 《封神三部曲》:为什么要重述这个神话?
- 输血和喝血真的能帮助女性和老人保持年轻吗?
- 集齐九部《星球大战》,教你如何把家庭伦理拍成太空歌剧
- 这十部顶级英美剧,是当之无愧的业界巅峰,每一部都值得通宵去看
- 邪王宠妻之金牌医妃
- 【博览】《科奖在线》:“破四唯、立新标”典型案例官宣,项目/人才/成果未来可能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