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我们的芳华,从此再无未成年90后

栏目:游戏资讯  时间:2023-06-12
手机版

  

  

  【应被采访者要求,文中姓名为化名(或网名)

  头图来源网络,其余均来自被采访者】

  12月31日。2017年的最后一天。

  也是1999年12月31日出生的最后一批九零后走向成年的日子。如果你注意到朋友圈刷屏的“18岁”梗,看到照片里那些非主流又莫名怀念的18岁的好友或自己,那么,请承认吧,当年那爱看伤感的青春文学,一怒之下会离家出走的我们,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就都是成人的身份了。

  90后们早恋,打游戏,非主流,被称为“垮掉的一代”。

  但似乎现在,“叛逆”“不务正业”这些曾经引发争议的标签已经慢慢转变为“有个性”“创新能力强”等正面的肯定。他们作为独生子女出生发型洗剪吹的时期,成长在遍地高达睁眼VR的年代,多样的观念和无数的新事物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仿佛有一些与生俱来的独特气质。

  现在的他们,刚好从18岁到28岁。

  90后的你或许也曾思考——以前我是个什么样的小孩子;现在我该为我梦想做些什么;我的未来又会是什么样子。

  也许在这五个故事中你能找到答案。

  1999年

  何洛洛

  “十八岁的你,未来理想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样?”

  “愿以后寸寸光阴,都有十八岁的明媚。

  一个月以前,何洛洛刚过了她的18岁生日。

  那天晚上,蛋糕、炸鸡让她决心放弃减肥;宿舍里哄哄闹闹的,她拿着可乐,嘴角也漾着笑。室友让她对着蛋糕许愿,闭上眼睛,她竟不知道要许下些什么。夜深后,大家都睡了,她一个人在床上辗转反侧,怎么也睡不着。拿起手机,打开微博,她习惯在深夜发一长串的文字。

  她是喜欢熬夜的,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她拿着手机,就是不舍得睡。她享受熬夜时内心的平静和孤独。那时,她不必与任何人打交道,她完完全全的属于她自己。不过现在她尽量早睡,毕竟她还是怕脱发。

  

  (从家乡到天津的车票)

  她说,她心里最惦念的是父母。上大学是她的第一次离家。1500多公里的距离,24个小时的绿皮火车,家乡的一切尤其是父母让她惦念。报到的那天,她送父母去地铁站。回身的那一刹那,眼泪断了线似的怎么也止不住。一个人走在世纪大道上,脑海中回放着中午在食堂吃饭时父亲一言不发,母亲没话找话的场景。 “人生无处不青山”,可青山只是归途,桑梓地中的父母才是人生的来处。

  

  (何洛洛的十字绣)

  少女情怀总是诗,她谈过一段不长不短的恋爱,不过无疾而终。异地的他们毕业后就没再见过面了,分手也是隔着屏幕。她不知道男孩当时什么样,只知道自己看着要送出的十字绣,惨淡一笑,不知道还要不要绣下去,然后清空了购物车里的皮带,哭了整整一节课。不过之后,女孩还是那个女孩,大大咧咧,和朋友谈笑风生。室友说她真不像一个刚失恋的姑娘。女孩笑笑,是啊,谁愿意把这些伤疤总撕开给人看呢。

  这是她的初恋,虽然草草收场,不过她依然对爱情充满向往。幻想着有朝一日她的意中人在万众瞩目中驾着七彩祥云来找她。她依然相信爱情,相信爱情中的琴棋书画诗酒花,也不怕爱情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

  看到网上有很多人用“佛系”来形容90后,她不喜欢。因为听起来总有一种不争不抢看破红尘的意味。本来就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何苦去看破红尘呢?况且这正是人生最值得奋斗的年华。她也不喜欢争抢,但是她争取。她参加各种学生组织、社团,去过她想要的大学生活。那种什么事情都随随便便,无所谓的人,她不喜欢。那种青春该有的朝气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无畏才让她着迷。

  她最喜欢木心的一句话:岁月不饶人,我亦不曾饶过岁月。它透露出一丝不甘,不甘心碌碌无为还安慰自己平凡可贵。

  1997年

  三月

  既可以朝九晚五,又能浪迹天涯。

  拥有一颗对生活永不失去热情的心。

  三月在1997年十二月份出生。当年随便想到的网名“三月”伴随了他很多年。现在他是一名大二的学生。

  他和小伙伴一起运行着一个公众号,他们希望“用不成熟的文字讲述各种故事”,提供一个可以让人找到归属感的地方。这里的文章大多是他们原创,也有读者投稿。大家愿意在这里畅所欲言,因为会有人认真地倾听。

  在这里,他也找到了他的归属感。虽然阅读量平平,但幸运的是遇到几个志同道合的小伙伴,能在文字中交流彼此。无论是读者的留言还是投稿,得到的不仅是情感上的共鸣和触动,更有来自他们的鼓励与支持。

  

  (三月的摄影作品)

  他喜欢音乐,书,文字,会倒腾一下吉他,喜欢民谣,天气不错的话会到处走,去骑车。

  二十岁的他,体会着刚成年的味道。有着青涩,加一点成熟。不断尝试和思考,突破和气馁,一切都在纠结之中。

  大学生活对他来说是一个可以无限探索的新世界,但有一些令人遗憾的故事与许多人相似。成绩不高不低,没有奖学金,偶尔会逃课,上自习不规律,本该在教室在图书馆认真学习的时候,却抱着手机宅在宿舍,该学的功课没学好,该考的证也没考,虽说不挂科,但是与优秀总有很大距离,抱着大家都是这样的心态,一步步堕落。打鸡血的时候也不是没有,但宿舍只能干净一星期,买的习题册只能涂几页……

  其实,这是很多人习惯大学生活后的写照。一次和高中时的学霸煲电话粥,发现煲的结果是一份毒鸡汤。学霸不满意自己的专业,沉迷王者,每天都在“认真地”上分…… 他意识到,原来许多人都在大学不同程度地丢掉了曾经那个热血沸腾的自己。

  

  (三月的摄影作品)

  他意识到,大学有太多种活法,没有想法的人会很迷茫,很痛苦。当谈论飞翔的时候,不应该忘记了地心引力的存在。现在,他在改变自己。虽说知易行难,但既然已知便不会放弃。

  他热爱着生活中的诗与故事,但不希望生活像三流小说那样浅薄脆弱,而是像经典一样坚韧持久地激励人心。

  1995年

  花瓶

  敬自己一杯自由之酒

  不求循规蹈矩,但求追逐所爱。

  与大多数刚经历完高度紧张的考研生涯的考生们一样,他刚经历完自己的研究生考试。

  1995年出生的花瓶于今年六月在天财毕业,潇洒的生活方式让他在大学四年内过的随心所欲:话剧、微电影、mini concert……社团中的风云人物;对于学习更是保持“佛系”:学习什么时候都能学,但在大学里想做的事儿只有一回。虽如此,当临近毕业逼进现实的时候,挂科十二门的绩点依旧伴着未知感笼罩在周围,“站在当下展望未来,的确迷茫。未来到底是什么样子?从大三大四开始有这种感觉,毕业后就愈发强烈了。”

  

  (花瓶的考研笔记)

  不同的是,父母的支持和自身的洒脱依然使他随心的面对目前的生活。

  少年人的选择总是具有无限可能的,他说,四年内最大的遗憾,大概是最初调剂到了和自身的思维模式不同的专业。“用考研这个机会换一个专业,有个更高的学历,以后得到的回报也能更多一些。”虽然对于考研结果并不过多在乎,但最担忧的是如果今年没有考上,未来我该做什么?临近二十三岁的他,无论下一步迈到哪里,都要慎重了。

  花瓶坦言,很感谢父母一路以来都很支持他做自己想做的事儿,也很感激自己能出生在一个感情这么好的原生家庭。感情是需要交流的,亲情也是。直到现在,花瓶仍会和父母谈心闲聊。父母自由的教育方式使花瓶做事干脆不会瞻前顾后,他们坚信所有的经历都是一种隐形的东西,时间长了,总会在孩子身上发芽开花的。

  

  暑假时,花瓶与追求一年半、相恋不到一年的女友分手了。尽管喜欢的轰轰烈烈,但分手依旧是定局。现在的他在小拇指戴了一个戒指,对于爱情会有一种本能的恐惧感。“我之前很喜欢她,但是经历的差异、三观的不合,这些种种差异都真的不能被强烈的喜欢抵消掉。”生活依旧是细水长流,花瓶也坦言,与其说现在对于爱情的顾虑太多,不如说是更加理性了。喜不喜欢、合不合适、能不能在一起,真的是三件事。

  两段情伤过后,他承认自己短期之内不太会相信爱情了。“爱情能打败一切的确是不现实的,合适比喜欢真的重要太多了”。人定胜天固然可信,但是爱情这种东西不是从0-100,是在发生的时候,两人已是有思想的两个完整个体了,不是单靠努力就能去改变的。感谢经历,遗憾和喜悦,都是财富。

  

  看到90后被贴上一个个的标签,花瓶不喜欢。你无法要求十几岁的孩子和四十几岁的大人有相同的社会责任感,90后不能代表所有人,这是跟年龄段相关的。

  孩子受父母的影响很严重,70年代影响90年代、80年代影响00年代,而部分90后也已为人父母,当他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的确就更加的理性有跳脱出来的想法,每个年代有属于他们独特的教育方式。同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90后的生活条件更加好了,想法也会更加的先进不受拘束。

  一书一吉他,一幕一场戏。和大多数青年人一样,花瓶对于自己向往的事情总会存在遗憾;和大多数青年人不一样,花瓶在充满规律化的社会法则中努力探求不一样的自己。

  

  他的理想生活大概是在一个午后正好的阳光下写一两本书,写累了可以拿起旁边的木吉他作两首歌,拾起大学社团时期的老本行去演话剧,不求循规蹈矩,体验别样的自己。甚至言传身教、用自身的知识和魅力感染他人从事教育类工作。“我有热爱的事物,即使未来实现的可能性是0,我也不会轻易放下。爱好嘛,爱做想去做就好。”

  “有想过未来最理想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样的?”

  “自由。不求循规蹈矩按部就班,但求追求所爱不忘初心。”

  1993年

  Duke

  做一头孤独但永不搁浅的鲸

  半年前,他刚刚从云南某中学支教回来。在这样一个从市级机场颠簸几个小时大巴才能到的偏僻山村,他待了两年。

  老师并不是他的专业,但一直是他的梦想。在校期间,他在一家教育机构兼职做老师,拿着还蛮优渥的薪资,每周末去和一帮95后的孩子们切磋知识,小生活过得也还算惬意。

  安逸总是容易让人沉溺。他怕自己被这份闲适禁锢住了判断的理性。可观的薪水、轻松愉悦的环境,都给这个职业加上了令人目眩的光环。抱着这颗糖衣炮弹的他开始怀疑,自己爱的究竟是这层光鲜亮丽的糖衣,还是褪去包装后斑驳的模样。

  所以,他要逃出这个乌托邦。

  正巧美丽中国项目组来大学宣讲,一句“让所有中国孩子,无论出身,都能享受到同等优质的教育”的美好愿景深深地吸引了他,他义无反顾抛下已经拥有的一切,心怀孤勇,背水一战。这次,他要做一头孤独但永不搁浅的鲸。

  

  (孩子们对新老师的期望)

  第一次与孩子们见面,他看到的不是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而是带着怀疑与排斥的眼神。大山遮住了远方的风景,也禁锢了孩子们的眼界。在他们的认知里,奋斗18年考大学的成本太高,读书无用论更是滋生了初中打工潮。同时教育的落后,让当地老师在遇到问题时,只有一个解决方法,那就是体罚。他想用自己的激情去点燃孩子们学习的热情,可一次次的尝试换来的却是前所未有的挫败感。

  

  (Duke送给孩子们的票圈祝福)

  某天晚上,他收到有些孩子要去读职高的消息,一个人呆坐在桌子旁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教室越来越空,座椅上的人越来越少,他不知道该以怎样的心情迎接下个学期,他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么,或许自己什么也做不了……

  他本以为自己会是一个超级英雄,去拯救孩子们,可是后来他发现,孩子们并不需要他去拯救。以当地的情况来说,职高未尝不是一个好的出路……他们又哪来的资本用全家几年的收入去换一个模糊的未来呢?或许谁都不能评判这种观念是对是错,因为我们不是他们,没有经历过那种贫穷,更体会不到那种无奈。同样作为90后,他们的世界和我们天壤之别。可,这究竟是孩子们的无奈,还是社会的悲哀呢?

  

  (Duke所在的支教地区)

  他就这样默默地在大山的重围中履行着他阳光下的诺言,体验着人生最沉重的履历。

  重新走在车水马龙,华灯璀璨的街道上,他恍若隔世,肩上没有了对孩子们未来负责的重担,这一次,他要面对的,是自己的明天。

  支教的两年,是他逐步认清自己的过程。衡量完自己对老师这个职业的爱之切和契合之深,他接下来要做的,是让自己变得更加专业。所以,在自己24岁这年,他选择了跨专业考研。而和他一起并肩作战的战友,往往比他小三岁。

  在他看得到的未来,他会是一个称职的老师,和一群可爱的孩子们斗智斗勇斗法。不忘初心,不负勇往。做一个善良且有趣的人,不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执着,在有限的时空里,过无限广大的日子。

  1990年

  罗桓胜

  “有想过自己三十岁时是什么状态吗?”

  “很简单,就是三十而立。”

  每天早上六点半的闹钟,八点整开车到达公司,坐在桌子前,冲杯咖啡,开始一天的工作。1990年出生的罗桓胜(化名),在一家外企做技术工作。加班不算太久,公司待遇好,房贷每个月也不多。

  工作随顺,每天和父母打通电话,偶尔和朋友聚一聚,时不时去健健身或者唱唱歌,这些生活中的“小确幸”让他更加享受现在的生活。

  从十八岁到现在,这十年的变化令他感触最深的除了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发展超乎想象,还有父母开始有白头发。

  从当年的小孩子到独立的成年人,在角色转变过程中,他和父母的关系也渐渐改变。小时候,父母手把手教他用筷子,现在,他教父母用手机上的新功能;小时候,他会向父母抱怨学校里的烦恼,现在,家里的“大事”都会听他的意见。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要接受自己逐渐的衰老,从引导者变到一个接受照顾的角色,对他们来说会不会有一些不大容易?”

  “我觉得你说的正好相反。如果我为人父母,这种转变正是我几十年来一直期盼着的。我不会觉得不容易,我会觉得自己很幸福。”

  对他来说,生活的大部分困惑来自于学生时代,现在,很多年少时的迷茫已经解开了。

  对于个人价值的实现,他有自己的想法。在社会上有社会责任,在家里有家庭责任,在家族中有历史责任,对于国家这个概念就更大了。在生活方面的个人价值,每个人都有每个人不同的处事方法。如今他对于个人价值实现的想法就四个字:顺其自然。

  

  (十八岁,罗桓胜和哥们儿的合照)

  “我希望你们多走弯路,这样你们就知道吃一堑长一智的含义。希望你们踏入社会后多接触一些棘手的事和人,这样你们就会更快的学会怎么待人处事,保护自己。希望你们与父母之间多有一些沟通的问题,这样以后你们成为父母的时候就会更明白当初爸妈的良苦用心。至于人生嘛,多摔几跤,就是人生。”

  有的时候,盯了电脑一天,抬起头扭扭脖子,看着桌子上的盆栽,也会突然想到大学时候的自己,想到自己的十八岁,那段再也回不去的时光。

  每一个普通的九零后都有自己的故事,而这所谓的“普通”的故事其实也是我们每一个九零后的故事。透过他人的故事反观自己的人生,像电影《芳华》一样,那是别人的青春,也是感动到的自己的青春。

  其实,长大这件事儿没有想象中的跌宕起伏,也没有那么多的爱恨情仇。没有标榜的那么多标签,我们经历的,70、80后有过,00后也会有。

  最近“九零后”频繁的上热点,反应出的或许是对于刚刚还是小孩子的我们面对猝不及防的长大有些不适,亦或是给自己一种仪式感,去确认、去接受、去怀念。毕竟人生不易,韶华易逝,我们啊,得珍惜。

  当除去其中的调侃意味后,沉淀下的是逐渐的成熟,以及懂的去承担长大的责任。作为一代人,我们所承担的不只是自己的喜怒哀乐,还有一份由我们创造的未来。

  18岁,更多的是一种象征意义。

  不仅长大,而且成人。

  #你想对18岁的自己说什么#

  记者&编辑

  

  “过了18可是要被叫“老阿姨”的,就不要黑着眼眶熬着夜了。”

  

  “站在奔二路口展望十八;莫负当下,所行化坦途”

  

  “Body changes, soul never.”

  

  “18岁的自己正值芳华,望莫辜负。”

  责编

  “ 18你好,我是20”

  我们是:

  (我...我4岁...就希望18岁的自己还在坚持记录财大的芳华,而你们恰好仍在。)

上一篇:重回十八岁,你会做什么?设计师:打死我也不做设计!
下一篇:十八岁,那年,那段,空白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