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是何意?里面藏着道家“报怨以德”大智慧

栏目:游戏资讯  时间:2023-06-09
手机版

  文/颜小二述哲文图/网络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是《老子》一书的第79章的内容,属结论性总结。要理解“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中的“无亲”和“善”,首先得综合理解前文中的“(报怨以德)。和大怨,必有余怨”,篇幅有限,这一点下文再议。

  联系上下文,我们不难发现,79章的内容揭示了两个事实:

  首先,老子深知以调和的方式处理怨恨,必有“余怨”,余怨之下,争端不断,因此老子提倡报怨以德。但这里的德,不是儒家伦理意义上的德,属于道家的“上德”,即“无为而无不为”的德性/特性(注意,“特性”以此虽不算太准确,拿出来是为了方便理解。各位将就一下,理解一下意思就好)。

  其次,道泛爱万物而无亲疏之分,“为而不争”之下,不生仇怨,则能达到老子所期待的“常与善人”之结果。而这里的“善”,也不能与儒家伦理善恶之恶相对应,这里的“善”表明一种无干涉下怡然自得之态,即在道的“无为之德”充分发挥的情况下,因无偏私,得以在合适的状态发展。

  因此,我们可以总结,这一章,老子强调更多是,道因“无亲”而可以“常与人善”。理解“无亲”,以“无偏私”之意为好。而所谓的“善”,则更多暗藏老子的一种观点,即“无偏私之下,道的“无为之德”充分发挥,继而万物得以无干涉的情况下生长发展。所以,这里的“善”,更多属“道”的无为之德充分发挥时,万物的“美好状态”。这之中有一种上无为而民自化的意味,大家可以体会一下意思。

  为了更深层次地理解“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逻辑合理性,以及其中的“无亲”和“善”的含义,就需要理解得出这个结论的“条件”,即理解79章的前半部分中的“德”和“善”的意思,这是理解难点,也是容易望文生义的地方。下面来分别说说这两个理解难点。

  1、难点一:“德”属“无为之德”,而非道德

  关于《老子》一书79章的内容,以罗俊义译注的版本来作为解读资料会比较好,书中是这么记录的:

  (报怨以德)。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

  我们首先来说说“德”。

  这里的“报怨以德”属后世学者在研究《老子》一书时,从63章移入的。研究道家思想的学者们,如马叙伦、严灵峰、陈鼓应表示,“和大怨”和“报怨以德”,概念是不一样的,对“怨”的态度也是不一样的。“和大怨”是采用调和的态度,而“报怨以德”则属消解方式。

  (陈鼓应先生照片)因此,这里的“德”并不是儒家思想中伦理意义上的“德”,而属于“无为”之德,属“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之德”,也就是“不生之德”。

  通俗一些来解释,这里的“无为”我们可以看成是“无私欲之为”,而“无私欲之为”不是啥都不做,是“顺其自然而为”。因为这种无私欲的“顺其自然”,那么万事万物有条不紊,在各自最适宜的轨道上前行,此时“怨”便不会出现。

  所以,所谓的“报怨以德”,就是用道的“无为之德”,让“怨”消解。这是老子倒着在表达“报怨以德”内涵,我们正向“撸顺”就更好理解了,即“道”一开始对待万物,就是“无为”的,以其“无为之德”,即无偏私干涉,去顺势而为,此时万物皆能怡然自得,何怨之有?也就是说,老子的“报怨以德”是在讲求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怨的“种子”都不会有,何以会生根发芽?

  所以,这里的“德”不是儒家思想中伦理意义上的道德,而是“上德”,即符合道的“无为之德”。

  2、理解难点二:善”并非与伦理之恶相对

  理解了“德”,这时“善”就好理解了。

  老子先是说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最后来了个总结,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这里的善,结合上面对“德”的分析,我们就能很好理解。

  这里的“德”,属于“无为之德”,是符合道的“上德”,并非儒家伦理之德的意思。也就是说,如果不能做到“无为”,带着偏私去调和“怨恨”,还是会有“余怨”存在,因为“怨”某种程度上说,就生于“私”。如果一开始以“上德”处世,在“无为之德”下自然而为,这个时候,万物怡然自得,哪里会生出什么怨来?

  调和“怨恨”,因不是“无为”的,是带着偏私去“调和”,(怨能出现,便源于偏私存在,若是调和怨恨,那么这种调和,也是因偏私而生出的偏私之调和。有点绕,大家理理思路),那么万物何以“怡然自得”?在有偏私的干涉之下,如何达到最适宜的存在状态?

  所以,这里的“善”不是儒家思想伦理意义上与恶相对应的“善”,理解为万物在无干涉主之下怡然自得的美好状态比较合适。

  3、因“天道无亲”而能够“常与善人”

  综合理解上面对于“德”和“善”的理解,再来理解“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就比较容易了。

  毫无疑问,老子79章是想告诉我们,因“天道无亲”而能够“常与善人”。这里“无亲”的天道,实则是“报怨以德”的“道”,“无亲”的表现,其实就是“道”的“无为之德”。

  这里的“善人”,即是让人(可扩大范围到万物)得以在适宜而无偏私干涉的的状态下怡然自得。

  因此,我们可以总结,老子七十九章更多是表现了老子从根本上消解“怨”的办法,即以道之“无为”的德,去自然而为,这时万事万物得以在适宜状态下怡然自得。既是怡然自得,又何怨之有?这之间其实有一个环形的逻辑圈,值得我们体会。

  这时,所谓的“无亲”,则是“无为之德”无偏私的体现;而所谓的“善”,则表达的是在无偏私干涉下怡然自得的美好状态。

  本文为颜小二述哲文原创,图片来自网络(侵删)。千人千面,上述为个人积累下的一些观点,各位可以当个参考。

  举报/反馈

上一篇:《当代电影》| 人工智能电影:从类人模仿开始的机器换人系统升级
下一篇:《爱的替身》聚焦伦理话题 直指华语片“盲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