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里住着一座故事城(另举10部电影)

栏目:小说资讯  时间:2023-08-17
手机版

  即便能够把思念敲入键盘里,一秒钟漂洋过海与收件人相会,那属于“远古”的鸿雁传书方式,它依然骄傲地存在着,或许情非得已,或许天生浪漫。被冷落的信箱里塞满了广告信件,意外抽出了一封来自他乡的问候的明信片,那种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的感动已沁入心脾,是从笔墨里嗅到了情的味道。 为了抓住久违的心动,似乎要从认真对待生活的态度上开刀了,调整日子这张磨盘上的发条,让快变慢,使碾压出的情可见可闻可触。情侣间的怄气不要过夜,床头柜上留下了纸条,是爱的歉意与包容。冰箱贴黏住三两句叮嘱的暖心话,一整天,心情的裙角在飞扬。与家人、爱人、友人的深情交流,在笔尖流淌,每一处落下的墨迹都是彼此的真心,这就是情的故事。 我爱写信,其实更爱读信,拆信是一种享受,喜欢那样的一种感觉,身心浸泡于见字如面、展信如晤的情境里。其实,很多人都迷恋纸上的心心相印,那里的柔情更细润,若可以,也愿意在纸上建起属于自己的城堡,那城堡是可以永存于随风消逝的光景之中的,还是真实的,并非虚构。只是过客匆匆,时光匆匆,记忆也匆匆,也不知在水一方的他们会不会迁就这份浪漫,总之,最后想要回望的故事仿佛都没有想象出的那样饱满深刻了。然而,在别人的眼里,要读出书信主人的故事,说不定只一封信便足矣。

  拿特吕弗与戈达尔来说,不用其他的素材,单单三两封一来一往的书信便可以为俩人拍摄出120分钟的戏。用影评人身份勇闯电影前线的兄弟团,和谐友好地度过了新浪潮十年,终于消化不了彼此间隐匿着的矛盾。因有戈达尔的挑衅,俩人的关系走向破裂。期间,寻求各种方式去和解,都不得要领。结果是,特吕弗彻底拒绝与戈达尔和解,寄过去一封长长的信,一吐心中的愤懑,最后他建议戈达尔拍一部自传电影,名字就叫《一坨屎就是一坨屎》。你看,说人性说友情,一出好戏就这样摆在了眼前。所谓“爱之深责之切”,告白信可以充满激情充满故事,嘴仗落实到白纸黑字上,一样激情四射。

  当然,信使最喜欢为爱情效劳。来看一段诗人徐志摩的情书,他在日记式的书信里这样写,“我上面一大段问你的话,确是我每天郁在心里的一点意思,眉(指陆小曼),你不该答复我一两个字吗?眉,我写日记的时候我的意绪益发蚕丝似的绕着你;我笔下多写一个眉字,我口里低呼一声我的爱,我的心为你多跳了一下。。。。。。。我想去买一只玲珑坚实的小箱,存你我这几月来交换的信件,算是我们定情的一个纪念,你意思怎样?”等待回复的徐志摩,终于做了回复的陆小曼,用胶片勾勒出《人间四月天》的后人,美妙之处,都在纸素墨香里找到了令己心动的故事之城。

  再说电影《诺拉》,它的营养汲取自《乔伊斯书信集》,这事儿证明了书信的表现力能催生出具象的想象空间。唯恐读者读来感觉不适,乔伊斯坦率自黑,“有些信丑恶、淫秽、野蛮,有些信纯洁、神圣、富有灵气,总而言之,都是我自己。”这话自然没错,就像向阳的脸与阴影里的后背,这组合成了某一状态中的人。事实上,信本身是没有问题的,无奈它飞入别人的耳朵里,要把属于私人的谈话变成演讲稿,乔伊斯需要某些必要的标注。 他在寄给出版商的信里这样写:“批评家们(我是这样认为的)更喜欢攻击的是作家,而不是出版家;而我向你保证:他们对我的攻击绝不会加速我的死亡。”短短四五十个字,说出了写作者们的骄傲与困惑,有那样的情况,似乎越优秀越容易被攻击。

  鲁迅表示有同感,1932年他发文吐露心声,他说:“每当意在奚落我的时候,就往往称我为‘杂感家’。。。。。。我到了上海,却遇见文豪们的笔尖的围剿了,都说我不好。连并不标榜文派的现在多升为作家或教授的先生们,那时的文字里,也得时常暗暗地奚落我几句,以表示他们的高明。” 从上面的信息里可以找到各种各样的灵感。文人相轻,不正当竞争,创作困境,职业操守等等。总之,电影可以拍成《匿名作家》《葬礼上的死亡》也可以拍成《妙笔生花》《子弹横飞百老汇》。 回到乔伊斯的书信集里,其中,他与爱妻诺拉之间往来的情书读来则最为秀色可餐,处处沾染着蠢蠢欲动的诱惑。又与被束缚的现实相映成趣,大作家与酒店服务员一见钟情,私奔、分离、再聚、相守到老。这不寻常的人生话题里到底有多少令人咀嚼不够的谈资?就这一段私密的情话便能在平静的心海翻起巨浪,令人浮想联翩。信里乔伊斯对诺拉说: “我给你写前面的几封信时,我完全处于绝望的境地。我想我失去了你的爱情和敬重。。。。。。我是说,当你说如果我在某件事情上不听你的话,你就要把我怎么办的时候。我冒昧地只说一件事。你说你想叫我妹妹给你带几件内衣。请别这样做,亲爱的。我不喜欢任何人,哪怕是一个女人或一个姑娘看见属于你的东西。我希望你更加细心一些,不要把你的某些内衣四处乱扔,我是说在洗好以后。啊,我希望你把所有的东西都保密,保密,保密。我希望你有一大堆各式各样的内衣,花色齐全,藏在一个洒过香水的大衣柜里。。。。。。原谅我,最亲爱的。我打算更加矜持一点。可是我一定思念,思念,思念你。”

  接着穿越到古代瞧一瞧,我是有这样的印象的,那时的才子佳人一旦情牵一方,都喜欢玩智力游戏,就像抛出了绣球,等着对方牢牢地接住。司马相如跟卓文君的爱情故事小札。《怨郎诗》一直是我语文老师的压箱宝。据说这封信是这么来的,司马相如跟卓文君婚后不久便开始两地相望相思的婚姻生活了,时间一长,情自然转淡。司马相如有了离婚的想法,他给卓文君写了一封信。 内容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因数字里没有“亿”,寓意“无意”。卓文君看到后很伤心,她便用心回了一封信,用司马相如的数字串成她的心语,名为《怨郎诗》。内容是:“ 一别之后,两地相悬。说是三四月,却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断,十里长亭望眼穿,百般想千般念,万般无奈把郎怨。”司马相如收到信,剧情顺利反转,感动感动还是感动,主要是为夫人的才情所折服。结果策马扬鞭,速速奔向了爱妻卓文君。 这心酸的浪漫故事投影到当今的大银幕里,它是绝对能够演绎出炙手可热的剧情类型片的。加个小三的角色,就可以是迈克尔道格拉斯的《致命吸引力》。围着离不离婚的话题打转,还可以是锡兰的《适合分手的季节》。再发挥想象力,让故事滑向危险的游戏地带,那就是圈套加圈套《克洛伊》与《我曾经爱过》的合体。说到此,我发现自己着重提及的似乎都是信的内容。其实,“书信”这一物件,它自身就是个不错的电影元素。借此,干脆盘几部与书信有关的电影。看看电影里书信这一道具它是如何牵引剧情的发展方向的。拿《消失的爱人》打头阵,因我最先想到的便是这一部,2014年火了一阵子的惊悚、悬疑、犯罪、剧情片。

  1.《消失的爱人》2014年 美国 类型:悬疑剧情片 物件:便签条与日记本(与信件有些出入) 线索:遵循时间点,借助寻宝游戏,日记内容里有圈套也有真相。 畅销书作家吉莉安.弗琳的小说,大卫.芬奇改编成电影,小本与裴淳华饰演一对相爱相杀的恐怖情侣。故事直指人性、婚姻、社会关系等问题,是一部由女主人公的心理问题引发的置其丈夫于死地的正室复仇记。这么一吆喝,算是亮出了整部影片的质检证书,于故事于演技,电影都相当好看。 简单概括就是,五周年结婚纪念日那天,女主消失了,她离开前,一场完美的阴谋被设计了出来。女主在家里布置了“自己被丈夫杀掉”的犯罪现场,从此男主走上了自证清白的侦破之路。女主变装后逍遥法外,想着隔岸观火看男主如何被毁灭,期间随着不受控的事态,她又做了很多大动作,比如让小三与男主决裂,干掉了初恋男友(此男也有心理疾病),然后以受害者的身份重新回到男主身边。 看完槽点很多,有些人还觉得脑洞大开,也有人看了立马陷入“恐婚”,电影结束后衍生出的话题是精彩的戏外戏。总之,这部剧之所以不落窠臼,是因为它突破了太多禁忌,血腥、赤裸、欲望、小柔情想要什么有什么。而且,两性关系的矛盾凸现出来时,将要面对的问题也不再是不瘟不火的“争执”了。取而代之的是“杀戮”!呈现出天使笑脸背后,一颗恶魔的心。

  2.《触不到的恋人》 2000年 韩国 类型:穿越虐心爱情剧 物件:信(给陌生人的信,与浪漫的信筒) 线索:两个时间点1997年1999年,地下铁是偶然与必然的纽带,信筒是时空交错的介质,两个人必须无法相遇但能感知彼此。 看点:性感的调情高手李政宰,2015年韩国片酬最高女星全智贤 电影的打开方式是这样的,隔离男女主人公,循着时间点各讲各的故事。有趣的是,他们先后住在同一海边的同一幢小木屋里。只是,男主角请你继续活在1997年,女主人公则在1999年等待着千禧年的钟声。女主人公终于要离开海边的小木屋了,她留了一封信给小屋的未来主人,不料,这封信竟安然地放置在1997年男主角的邮筒里。于是,用一个信筒联系起穿越时空的一段情,信件是感应彼此的心电图,这故事便讲进了可相遇的轨道里,然后在交叉点设置男主人公出车祸,终将无缘于女主人公,那触不到的恋情便可以无限死循环了。 2006年傻大姐布洛克的美版《触不到的恋人》也不错,与韩版比较算得上是换汤不换药,图个新鲜的包装面孔,顺便减少催泪的辛辣感,故事还是那个故事,只是触不到的恋人最终相遇,把韩版里遗憾的情缘修补完整,有情人终成眷属了。 这里我推荐韩版,主要是我喜欢这一版本里散发出的游离于喧嚣尘世的虚幻意境。不真实的感觉就是这部电影的主调,让不同时空灵魂的相遇显现出自然的可能性。本来这故事就是偏意识流的,画面捕捉到了两个人的孤独感,那自始至终都是独立于各自的世界存在着的。而真实的仿佛只有物是人非的感慨,遗憾的是那封信、那只狗、那幢海边的小木屋也会泛黄、老去、枯朽。 PS:与此剧不同的“匿名信”,还有孙艺珍、李恩珠、车太贤的《向左爱向右爱》,三角恋的形式演绎出了带有一点点悬疑色彩的悲伤感人的爱情故事,匿名信出现在三人各自命运要再次”邂逅“前的独奏里,也是一段虐心的浪漫。由此就不能不提岩井俊二的《情书》,去往天国又回落到人间的情书,也是藤井树的《情书》,还是《情书》里的藤井树。但因这部电影太过经典,就在这里低调又华丽地存在了。

  3.《中央车站》 1998年 巴西 类型:剧情片 物件:信(家书) 线索:依据信的地址开始了寻父之路 《中央车站》是巴西剧情片代表作之一,1999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当年败给了罗伯托贝尼尼的《美丽人生》,同届被提名的还有伊朗导演马基德马基迪的《小鞋子》。从电影的叙事视角来看,这三部电影有个共通之处,所讲述的社会、人生、情感都是刻录进孩子的眼睛,之后再反射到观众的心底的,如是,故事便多了一圈接近事实真相的高清滤镜,世俗化的现象表现起来也会更加强烈。 信在《中央车站》里有个极其重要的身份,它是人物关系的纽带,也是备注剧情的“道具”,比较与众不同的是,结合巴西当地的生活状态,这部电影里的“信”,它的存在方式相当特别。“信”引出“代笔写信”这一职业,进而窥探到整个社会的文化背景。母亲车祸去世,不断给父亲写信的小男孩儿成为孤儿后,信变成了改变男孩儿命运的救命稻草,为了找到父亲,信与信上的地址成为推进全剧的地图。女主人公代笔写信,这自然地促成了她与小男孩儿的所有缘分,一老一少搭档的理由便十分充足了。 母亲突然遭遇车祸,变成了“孤儿”的小男孩儿会拿着写有父亲地址的信件,独自开启一段艰辛的寻父之路。有想法的导演可能会尽量拍成《雾中风景》的样子,富有哲学内涵,哪怕只有三分像。《中央车站》似乎也有那样的野心,故事里随处可见隐藏起来的内心独白,也用镜头努力掘开人性、道德、宗教的土壤。然而,让成人介入这段“成长之旅”,相互映照,偏重于现实的“写实”手法,则让这部影片看上去更有亲和力,更具通俗性。

  4.《邮差》 1994年 意大利 / 法国 / 比利时 类型:爱情片 物件:给诗人聂鲁达送信(邮递员的职业) 线索:送信的过程是被启蒙的过程,诗歌与爱人在自由的国度呼吸。 看过《邮差》后,我曾想,关于“追星粉丝”的故事要拍成电影,这就是个不错的模板。 如果要讲一个颓靡的青年如何被足球拯救了人生,那么就可以让青年这个角色走入梅西的生活,去梅西家给孩子们做个家庭教师,梅西这个超级奶爸肯定能注意到与孩子们有关的一切。从此青年走上了迷恋踢球的道路,当然成名与否这不重要,重要的是,青年在接触足球的过程中遇见了他的白雪公主。 如果她是个寡姐斯嘉丽的忠粉儿,就让她成为电脑网络工程师,可以轻松教会寡姐如何免遭黑客袭击。但愿这个有用!总之,由此便能遇到寡姐的孪生兄弟亨特,说不定就能谱一曲恋曲。 说这么多,是因为《邮差》提供了这样的灵感。被流放的智利诗人聂鲁达住在意大利的小岛上,岛民马里奥是一位邮差。时常能看到骑着自行车的马里奥背着邮差包骑行在邮局与聂鲁达的住所之间。久而久之,马里奥受到聂鲁达的诗歌的启蒙,开始靠近诗歌,并领悟诗歌赋予生命的自由寓意,同时,他也等来了美好的爱情。 1996年迈克尔.莱德福拍摄的《邮差》得到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提名。 借邮差的话题,推荐霍建起的《那山那人那狗》。

  5.《玛丽与马克思》2009年 澳大利亚 类型:探讨自闭症问题的动画剧情片 物件:书信(笔友间通信) 线索:时间线索,成长岁月里往来的书信内容中透露出的一点点递增的情感。 如果不用动画的模式展现,很难想象这样一个故事搬到传统的人物影像世界里,会有什么样的效果。8岁的澳洲“小钟无艳”,44岁的纽约老处男,即使以笔友的身份鸿雁传书,出于友情,出于互助。一旦处理不当,定会在质朴纯情的主题背后引发伦理与人性道德的大讨论。从这一点上看,亚当.艾略特选择动画,包容更多的文化与社会背景,这是一种远见,同时也为自己树立了一个大胆而又稳重的形象。 故事的意义也相当有说服力,面对面未必能够听到心声,或许人为地“创造”出一个除去杂质的交流空间,人与人的心灵才能真诚对话。于是故事有了后续,二人的笔友关系从1976年维持到1994年,期间各自经历了许多人生起伏,直到成年的玛丽终于来到纽约看望马克思。 导演兼编剧亚当.艾略特说,影片中那个患有自闭症的马克思,他的原型是与艾略特交往了20多年的笔友,虽经过了艺术加工,但人性的很多特质都源自生活。而亚当.艾略特也坦言,现实中的自己亦像片中的各种人物,身心都存在缺憾,比如他的手会经常不自觉地颤动。他本人讨厌“残废”或“残疾”这类词。 他还说他的所有角色都是不完美的,他相信这个世界上没有完人,只是有些人把“不足”因羞愧隐藏了起来,他希望用他的影片为那些不完美的人赢得掌声与鼓励。显然,他的美好愿望达到了。受媒体与观众一致好评的《玛丽和马克思》,不仅仅胜在艾略特相当自信的动画本行上,更胜在随处存现美妙与深意的故事情节上。

  6.《亲爱的法兰基》2004年 英国 类型:儿童成长治愈系剧情片 物件:信(冒名写的假信) 线索:父亲的航海路线,信。 为了摆脱家庭暴力,妈妈带着9岁失聪的儿子法兰基搬到了苏格兰的外婆家。被妈妈保护的法兰基并不知道有关父亲的真相。相反,妈妈为了不对儿子造成父爱缺失的心灵创伤,她编了一个谎。从此,法兰基的父亲在妈妈编造的故事里成了一位能够周游世界的航海员。而且,法兰基会在固定的日子收到父亲写来的信(都是妈妈冒充邮寄的)。法兰基丈量着墙上的航海图,期待着与父亲相见。 相见的日子到来。妈妈只好雇佣一位船员(杰拉德.巴特勒饰演)冒充法兰基的父亲。新组合的三口之家,将在真与假的现实中找到最真挚的情感。总之,这是部关注单亲家庭的儿童成长问题的电影。从单亲父母与子女间的问题切入,在引起矛盾的过程中,努力寻找解决矛盾的方法,最后各自成长,强化了亲情的意义,家的粘合度也被提高。 看这部剧的时候,毫无征兆地落了几次泪。话题落到孩子。不完整的家庭。。。。。。再剪出电影里的画面,只觉得我们与爱同住的时光不可靡费。那孩子心里满满的都是爱,成年人自以为是的善意,显而易见是已勾兑了偏见与自私的,而能够温暖心灵的纯真的爱只流淌在纯净的心世界。结尾是点睛之笔!原来,失聪的小男孩他对真相的了解比谁都多。

  7.《附注:我爱你》2007年 美国 类型:催泪爱情片 物件:离世之前写好的“信” 线索:虚实交错的时间线,信的内容是导航仪。 杰拉德.巴特勒与“信”这种故事元素还是比较投缘的,之前提到了《亲爱的法兰基》,现在要说的是他的另一部经典爱情片《附注:我爱你》。 人鬼情未了的现实版。不是徘徊在天国门之外舍不得红尘,还想要从上帝那里借三天回到人间正式告别,就像《借着雨点说爱你》。这部剧决定不玩玄幻了,即便让观者感觉到了,那也仅仅是个虚幻的想象。 故事其实蛮真实的,至少我觉得有一些重情重义的暖男,他是可以制造出此类韩剧式催泪的浪漫的。有哪些韩剧范儿呢?1,美好的爱情必须被上帝无端蹂躏,男主癌症去世。2,女主整日沉湎于悲伤中,因为彼此曾经如此深爱,女主已没有了重新生活的气力,整日呆坐在床头,就差一边抹泪一边搅拌着韩式拌饭狼吞虎咽了。3.男主离世前,给女主写了很多封情意绵绵的信,为的是抚平女主失去他后的伤痛。求岳母代他邮寄信件,放到网络世界,就是选择了“设定时间”发送按钮。4.女主在一封封充满深情的信件里找到了继续生活的勇气,而男主的灵魂也在这样的“回顾”中永远地驻在了女主的心灵深处。

  8.《冷酷祭典》1995年 德国/法国 类型:犯罪剧情片 物件:推荐信 线索:女佣不识字的秘密被揭开,她与主人、贫穷与富有之间的矛盾彻底被激化。 推荐信算不上是《冷酷祭典》里的重要元素,但与推荐信有关的求职的现实问题,它里面则涉及了一个可激化矛盾的大秘密——阅读障碍。女佣不识字,这个被她好好隐藏的秘密,在被雇主一家人知晓后,一场血腥的杀戮悄然而至。事实上,真正的麻烦来自另一位在邮局工作的贫苦女人,一个拥有反社会型人格的危险的女人。 简单勾勒电影《冷酷祭典》中的人物:看四女人的脸,就如隔帘望美人,每一张都深入我心,维吉妮.拉朵嫣的娃娃脸从“四美人”到“八美图”七年如一日。与乐里芙一家看歌剧就像提着灯笼午夜穿墓园,一边是红光里的胆识与激情,一边是黑暗中不可预见的惊骇。路上见到邮局女职员让娜,她是颗坏蛋还是好蛋?需要仔细想一想,就像荒野遇到虎豹,吉凶未卜。而对女佣苏菲的感受是矛盾的纠结的,仿佛江边拾起的瓶魔,错误的时间、地点与人物,她就是魔,注定悲剧;若是对了,她只需要你给她一张推荐信,继续另一份帮佣的工作。

  9.《分手信》2010年 美国 类型:爱情片 物件:分手信 线索:各种冲突矛盾只为拆散一对情侣,虐就一个字,然后,通过“分手后来往的信件”得以继续情缘,最终再次相拥。 《分手信》,查宁.塔图姆携手阿曼达.塞弗里德,就像当年的《舞出我人生》,俊男配靓女,看着真够养眼的。在《分手信》里约翰与莎文娜在一起你侬我侬的桥段,属电影中最吸睛的画面,而且在这段有情有意的互动中,俩人成熟的演技是能骗过观众的眼睛的。 看片时,虽然察觉到了美好中存在的小小落差感,查宁依旧有型,而且成熟、野味十足;阿曼达却稍显憔悴,个别特写镜头又放大了精致下的瑕疵,但始终感动于“老鹰捉小鸡”式的纯美爱情。娇俏动人的小丫头跳到像城墙般敦实的男朋友怀里,平平常常地谈情说爱,这甜蜜的含糖量却足有四个加号。 事实上,悲伤的氛围可以说是本片的基调,约翰与莎文娜幸福的日子不过是两个星期,余下三分之二的剧情就在鸿雁传书的“意境”中展现相思苦,恨离别,别亦难。直到最后,约翰的父亲去世,可怜的第三者也离开人世,约翰与莎文娜再续情缘。就这么简单,制造点纠结,然后皆大欢喜。

  10.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2004年 中国大陆    类型:战争爱情片 物件:暗恋的情书 线索:一封神秘的信件,故事的主人公,一个在明一个在暗,一个封尘了记忆一个活在记忆里。 有人暗恋。貌似相恋了。有人被遗忘了。有人一生都在等。而这个人就是这部电影的第一女主人公。而成为女主人公人生中最重要的那个人,他便是“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签收者。故事就这样在穿插着倒叙的口述中,露出了清晰的模样。 改编自.茨威格的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同名电影,由徐静蕾自编自导,姜文、黄觉、林园出演。斯蒂芬.茨威格的小说文字是偏重意识流的,精神、思想是最强大的叙述力量,感动与悸动只能压在心口处,口难开,比施托姆的诗意小说还要孤傲、自恋,这本身是转化成影像的障碍,若要跨越它,只能从其他的角度尽量弥补。 事实证明当年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部不错的影片,它除了把配乐《琵琶语》推进了流行浪潮里,不管怎样还是讲完了一个只在一头燃烧的“悲凉”的爱情故事,而且这故事里还隐约可见寻觅自由的影子。而且除了因地制宜地把故事大背景变换掉,整个戏台子搭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才女学生妹(徐静蕾)配霸气男作家(姜文),戏里面的故事与叙事方式都是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巧妙地融入北平战事时期的生活面貌的。比如旁白、长寿面,学生上街,黄包车等等。 PS:推荐1948年琼芳登演绎的黑白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显然到了现代社会,《电子情书》这样的也是主流。 信里住着一座故事城,想来,这故事城堡是无法彻底完工了。所以就此收尾,再一次没能守住少说话要矜持的想法,唠叨起来就不受控。

上一篇:当贝市场最新教程分享,不用U盘给海信电视安装第三方软件
下一篇:成年人会看什么动漫?

最近更新小说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