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初春的优美句子十篇

栏目:小说资讯  时间:2023-08-17
手机版

  形容初春的优美句子篇1

  关键词: 作文语言 画面感 修辞美 韵味美 趣味美

  在中学生作文中,有的语言生硬晦涩,读之如登险峰;有的则语言幽默,读之如沐春风;有的语言平淡无奇,读之味同嚼蜡;有的则生动形象,读之历历在目。在写作中,只有了解和掌握运用语言的有关技巧,注意炼字炼句,才能准确表达,使文章文质兼美。

  一、增强语言的画面感

  1.妙用修饰语。修饰语的恰当运用,能够准确、鲜明地刻画事物的具体形象。如朱自清在《春》中写道:“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嫩嫩的,绿绿的,软绵绵的”,简洁而富有质感地写出了初春草的特点。灵活运用形容词,能把事物描写得生动而又贴切,刺激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让人充分感知所描写的对象。“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的”。“曲曲折折”写尽了荷塘的形状,而“田田、亭亭、层层、袅娜”等一连串形容词的运用,则写尽了荷花的风致,也写出了荷塘的优雅、朦胧、幽静之美,这是绘形绘色的典范。

  2.巧用动词,把事物写活。动词不仅能够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地表现事物,还能够化静为动,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古往今来,人们对动词的使用总是情有独钟。“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则春之意境全出;“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噪”和“鸣”达到了动静互化的效果;“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一个“泻”字写出了月光自上而下的洒落,写出了月光轻柔缓和的流动之美。

  二、打造语言的修辞美

  巧妙地运用修辞,可以使文章表达更精彩、更形象。不同的修辞有不同的表达效果:对偶使句式匀称,音律铿锵;比喻使事物具体形象,特征突出……所以巧妙运用修辞,对增加文采有重要作用。

  1.比喻。用比喻对某某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依次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飞扬,富有很强的感染力。如:“爱心是冬日里一缕阳光,驱散了凛冽的寒霜;爱心是久旱后的一场甘霖,滋润了龟裂的心田;爱心是中的航标,指明了新生的希望。”这组比喻句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爱心巨大的感人的力量,并用排比增强了语气。

  2.拟人。运用拟人的修辞,赋予事物以人的动作、情态等,能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特点,使文章更生动,并且使文章耐看,不枯燥无味,使文章更具有情趣且容易理解。如:“音符们柔柔的,一个接一个,张开小嘴,把弹奏者的心情,借着圆润的乐曲轻轻地唱出来。”本句通过拟人修辞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音乐的轻柔美妙和音乐表情达意的作用。

  除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外,其他修辞格,如:夸张、反问、对偶、设问等,只要巧妙运用,就一定会亮人耳目,怡人心扉。

  如:有学生写固执的害处时写道:“固执你是一堵墙,使人封闭自己,看不清外面的世界。”这样就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了,使人容易理解。又如:有一个学生写考试碰上一道难题,怎么也解不出来,决定把它放弃了。可那道题竟向他哀求起来:“快快解放我吧”,他别无他法,把手伸向桌洞,今天的课本突然变成了一块红艳艳的火炭,手指接近不得,一抬头,老师的目光像刀子一样……这一过程的描写可谓传神,恰当的修辞功不可没。

  三、巧用古诗词,增强文字的韵味美

  恰当引用古诗词,不但可以增强文章的深度,而且使语言生动、典雅。例如:一个学生的文章《初三?金秋》开头写道“秋风萧瑟,落叶纷飞……就在这带点‘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味道的季节里……”结尾又写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金黄的装点着初三,初三充溢着收获的喜悦”。又如:我爱那“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黄河九曲;我爱那“两岸猿声啼不住”的长江三峡;我爱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古朴塞北;我爱那“日出江花红胜火”的秀丽江南。此句将古诗词灵活巧妙地引入文中,并通过比喻、排比的修辞,如数家珍般地列举出祖国的名山大川,展示了广阔的知识面,气势磅礴,很有文采。

  四、“错用”词语,增强趣味美

  从词语、句子入手,把本应用在“彼”的词语、句子挪移至“此”,形成时间、空间、人物身份、思想等的强烈反差,这样可以使文章语言生动、趣味横生。如:大词小用,庄词谐用,褒词贬用,贬词褒用,古词今用等。如:魏巍的《我的老师》中“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这里的“狡猾”贬词褒用,写出了儿童的调皮机灵。又如:作文《我和妈妈》:“在我家里,我应该划入现代派之列,而妈妈绝对是固守传统的古典派。中西合璧―在我和妈妈不同的审美观点作用下,我们家的装饰独具风格。”以上文字,巧用词语,读来倍感清新、俏皮,趣味横生。

  形容初春的优美句子篇2

  【关键词】信息技术;古诗教学;运用

  中国古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无时无刻不散发着精炼隽永之美、古风悠远之韵,同时它也是文人墨客抒发内心情感的载体,是社会生活的写照,更是诗人们智慧的集中体现。古诗,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让它更好的传承和发扬下去,是我们每一个教师值得思考和努力的。诗歌的个中神韵不是单单靠教师反复的讲解可以言表的。然而信息技术有着神奇的魔力,他能穿越时间,空间的阻隔,它将声,形,画集中在一起,只要运用的好,将会使学生在直观美妙的声、光、形、色组成的画面中产生极大的兴趣,从而理解内容,探究内涵,体悟情感。

  一、信息技术运用于小学古诗教学的原因

  (一)时展的需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信息技术环境为教育改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它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自学、实践和创新能力,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提高教学的效率。

  (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1]4

  二、信息技术在小学古诗教学中的优势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中外,大家对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都有着一致的认可。而古诗,他所描述的事物,表达的情感,由于时间的久远,与现实生活的脱节,词句的生涩让很多学生对其敬而远之。但是,小学学生处于童年期,他们好奇、好动、喜欢模仿,对直观、具体、形象的东西有着浓厚的兴趣。信息技术中的音乐、图片、声音和视频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的特点,这些恰恰迎合了这一学段孩子的特点,将古诗的基调用音乐传达,将描述的场景,久远的物品等等用图片展示,将古诗当时的背景用视频介绍……这些都大大激起了学生对古诗学习的兴趣。

  (二)启发学生思维,突破难点,更好理解体会。

  小学学段的孩子具有直观性、具体性、形象性的特点。遵循这一特点,在教授古诗时,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能迅速启发他们的思维,帮助孩子突破古诗的难点,使其更容易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情感。如:学习古诗《悯农》,如何让大多数从未见过农田的都市孩子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是本诗的重难点。在教授“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时,我通过展示在烈日下,农民伯伯辛苦耕作的一幅幅图片,孩子们很快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一句诗人的感叹,我通过视频展示一粒种子到餐座上的米饭这一过程,让孩子们体会到了粮食的来之不易,产生了与诗人同样的感慨。由此,本诗的重难点在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中得到了完美的突破。

  三、信息技术在小学古诗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已贯穿于教学的方方面面,下面我通过课前、课中、课后来阐述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信息技术在课前的运用。

  收集信息,自主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体目标与内容中提出:“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媒体学习语文。”[1]7在综合性学习中指出:“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1]14现代信息技术信息量大,资源丰富,让学生在学习古诗之前,通过各种信息途径,自主学习,改变传统模式中的单向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学习的自主性。通过课前查找,学生能从网上查询到所要学习的古诗的作者生平事迹及主要作品,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和社会环境,以及与作品内容相关的文化常识,对于自己感兴趣或疑惑的地方再查找,再学习。课前的信息技术运用,让孩子的自主性,个体差异性得到充分体现,同时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到培养。顺应了教改的方向。

  (二)信息技术在课中的运用。

  1、下载录音,感知韵律美、节奏美。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1]13因此在古诗文的教学中要加强诵读指导,通过对诗文朗诵中语调、韵律、节奏等指导,引导学生感知古诗文的韵律美、节奏美。[2]网络的资源丰富,让我们能很容易找到教材中古诗的优秀朗读材料,学生在这样的跟读中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内容,体验情感。在听读时,可分三步进行。第一遍播放录音时,要求孩子认真听,边听边想象画面。第二遍播放时,可要求学生跟着录音默读古诗并注意录音中的重音和停顿。播放第三遍时要求学生跟着录音高声齐读,同时强调在朗读中尽量呈现抑、扬、顿、挫。这样的录音跟读,有效激发了孩子的模仿欲,促进了孩子的朗读欲,使枯燥无味的朗读有了趣味性。

  2、展示图片,发现欣赏画面美。

  中国的古诗语句精炼,多一字不可,缺一字不行。这一字一句中,为读者呈现出一幅幅美不胜收的画面。这些画有的暗淡无光,有的花红柳绿,有的暗香疏影,有的浓墨重彩,有的精密幽远,有的动静相宜……正如诗人苏轼所言,正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诗句中的画面美,对于生活经验不足,形象思维见长的学生,让他们通过想象去发现从而欣赏是有一定困难的。叶圣陶先生指出:“图画不单是文字说明,且可以开拓儿童的想象。”因此,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图片,帮助学生想象,让他们易于发现古诗中的画面美。如:教授古诗《望庐山瀑布》时,诗句中“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奇伟景象。而对于大多数未曾去过庐山的孩子,他们难以感受体会这幅雄壮的画面。因此,在教学中,我出示了庐山香炉峰初晨和庐山瀑布从上喷涌而下的真实图片,学生们不禁发出连连赞叹,体会到了诗句中描绘出的壮丽景象。诗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用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进一步描绘瀑布的形象和气势,可谓字字珠玑。而这些,对于缺乏生活经验和科学知识的孩子,又是另一难点。因此,我出示一尺的长度图片,让学生想象诗中“三千尺”的长度,体会其夸张的比喻。出示浩瀚宇宙中银河的美丽画面,让学生寻找银河和瀑布的相似点,引导孩子们体会诗人比喻和想象的精妙。图片的运用,启发了学生产生联想,帮助他们理解了古诗内涵,感受到那无与伦比的意境美,在他们脑中留下深刻的影响,使他们久久不能忘怀。这样的学习方式与在黑板上板书诗意让学生记忆,反复让学生对着文本启发联想的陈旧方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动态演示,视频播放,理解感受意境美。

  每一首古诗,都有着独特的意境美。在教学时,巧用视频,能帮助学生感受古诗所诠释的意境。视频集图像、声音、文字于一身,易于表现诗的意境。孩子们在观看视频时,各种感官同时得到了调动,兴趣得到激发,注意力充分集中。如教学古诗《绝句》时,“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这首五言绝句,意境明丽悠远,格调清新。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份意境是教学的难点。因此,我用视频展现了这样一段画面:在初春灿烂阳光的照耀下,四野青绿,溪水映日,春风和煦,百花初放,芳草如茵,春暖花开,泥融土湿,春归的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在观看的过程中,孩子们被这一美妙春色深深吸引,纷纷发表着自己的看后感。回过头来看诗句,孩子们惊讶于诗人的描述,短短几句,初春的美丽景象尽在其中,再读古诗,那份悠闲,那份清新的意境令人神往。

  4、配乐诵读,营造氛围,感受,抒感美。

  每一首古诗,都饱含了诗人丰富的情感,有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深深的思乡之情,或是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正因为如此,每一首古诗有了不同的感情基调,有感情的朗读是体会诗中情感美的必要条件。音乐的加入,能迅速地激发学生的情感,或快或慢的音乐与古诗或激烈或绵长的情感相应,让孩子们在音乐渲染的不同氛围中,感受诗歌的美。当古诗抒发作者对大自然和谐之美的赞美时,我们可以选择舒缓或是轻快的音乐,当古诗抒发了诗人精忠报国的大无畏之情时,我们配上慷慨激昂的音乐,在配乐诵读的同时,在诗句中用醒目的斜线划出诗句的节奏,在这抑扬顿挫中,孩子们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相关联的艺术画面,在想象中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在这如此强烈的艺术氛围中,孩子们怎能不有所体会,有所思考?

  (三)信息技术在课后的运用。

  金圣叹说:“人看花,人到花里去;花看人,花到人里去。”学习古诗词,就是要实现文本和读者间的真正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获得对文本更深入的理解。而课堂上短短的40分钟是不够的,因此,需要孩子们在课后继续专研。通过课后的拓展,孩子们的拓展思维得到了培养。这种思维的养成,促使他们以后再次学习古诗时,不仅仅满足于眼前的文本,而是对文本背后更多信息的收索和探寻。在这个过程中,每一首高度浓缩凝练的诗句将膨化开来,诗中的情意将如喷发的的火山岩浆,火光四溅,壮美华丽。

  1、吟唱古诗,升华情感。

  鄂教版低年段教材中的古诗大多数为诗人们的经典诗作,他们中的很多都被后世的歌者编成歌曲,广为传唱。在学完古诗后,可让孩子们上网查找对应的歌唱版,跟唱吟诵。随着音乐的节奏,孩子们在吟唱中,走进诗人内心,自己的情感得到了升华。如古诗《静夜思》、《游子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赋得古原草送别》……都能在网上找到歌唱版。在教学中,我曾开展过古诗新唱诗歌会,孩子们在歌声中唱出了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对诗人情感的体验,令人映像深刻。

  2、横纵向迁移,走近古诗,走近诗人。

  横向纵向的迁移,能开阔学生的思维,扩充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让孩子们享受到知识带来的快乐。横向拓展主要指寻找描写内容相同的古诗,比如描写春天的古诗,描写植物的古诗,描写送别的古诗等等。在学习古诗《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全诗从形神两方面刻划了垂钓小儿栩栩如生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像这种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古诗还有很多,我列举出了一些,随后让孩子们回家上网查阅更多类似古诗。通过这样横向的拓展,孩子们在朗读中,了解了古时儿童的生活状况,被字里行间中透露出的童真童趣吸引。纵向的迁移主要是比较同一位诗人,他在不同时期所写古诗,初步体会他个人风格。这一迁移让孩子对某一位诗人留下更深的印象,帮助他们在学习该诗人其他名诗时,更好体会人物情感。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古诗教学,可使图、音、像并茂的情景代替静止的画面,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教学信息,变枯燥为有趣,为学生创设出需要的学习情境,从而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知主体作用,照顾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得到更多的信息资料,增添课堂教学的活力,更好地学习掌握古诗,使古代文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得到传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形容初春的优美句子篇3

  在语文学习中重视审美教育,可谓由来已久。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便十分重视对于“诗”的学习。他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并由此指出“不学诗,无以言”。

  一、巧用导语创设美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富有经验的教师很重视导语的设计,他们善于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投石激浪”,往往瞬间就可激发学生热情,引导学生进入五彩缤纷的语文课堂。

  导语要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文体来设计。它可以是一段风趣生动的语言,可以是一幅优美宜人的画面,可以是一段轻松明快的音乐,可以是一个蕴含哲理的问题,也可以是一次小小的活动。例如:教《春》时,我是这样开篇的,“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赋。唐代诗人杜甫写下了《春夜喜雨》:(生背诵)‘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韩愈在《初春小雨》中说:(生背诵)‘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江南春》中有:(生背诵)‘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以上这些写春的诗句,容量有限,往往是选取一个景物或两三个景物写春的。那么今天,让我们一起去欣赏朱自清先生写得《春》。他选取的景物可多了,有山、水、草、花、鸟、蜜蜂、蝴蝶,有风、雨等等。作者对它们是怎样描绘的呢?和我们生活的春天有什么差异呢?”这个导入,语言形象生动、充满激情,描绘春色,启发了学生的想象和感情;组织学生背诵咏春绝句,调动学生的情感,使他们提前步入“春”的意境中;把绝句同散文比较,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为学生进一步体验课文中的“春”美,起到一个铺垫作用,它强烈的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审美教学活动。

  二、深入文本感受美

  教材,作为学生接触到的第一手的文本资料。深悟课本蕴含的巨大美育源泉,让学生的心灵畅游在优雅的审美氛围中,开启他们智慧和灵感,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神圣的职责。

  山水佳作描绘了大量的自然山水、风土人情,表现了祖国绵绣山河的如诗如画,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美。领略自然美要让学生入文、入景。叶圣陶先生说:“作者心有景,入境始于亲。”只有入景,才能感受到自然的美,受到自然的熏陶。如教学《三峡》,要引导学生潜心会文,朗读想象,感受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写人佳作中崇高的、优美的、天真活泼的人格美,往往给我们带来的是一种陶然其间的享受。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入文、入情,从课文具体内容出发,借助艺术形象来唤起学生的美感。如杨绛笔下《老王》中的老王,虽然穷苦卑微,但是精神没有受到任何污染,他忠厚,善良,淳朴。我们只有以善良的心去体察善良,深入到“老王”的内心,就会发现他那被穷苦和卑微掩盖下的内心美,也才能领悟作者的“愧怍”,与老王相比,自己也为之“愧怍”。

  三、感情朗读展现美

  一节成功的阅读课,琅琅的书声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称朗读为“美读”,他说:“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侯传达出来。”这告诉我们朗读要美,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情感,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的对话。只有真正做到与作者同欢娱共悲切,才能情出肺腑,语同己出。

  朗读不仅要求读出声、韵、情,还要反复吟诵,才能入境。朗读的时侯,需根据文章的内容及自己的体会采用不同语调,而朗读的方式既可以是教师的范读,学生的个别读,也可以是学生齐读。这需要根据文章抒发的情感而定。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要重视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学生与课文之间架起感情的桥梁,否则难有理想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孙权劝学》时要引导学生读出“孙权的循循善诱”,“鲁肃的惊讶”,“吕蒙的调侃”。实践证明,学生在抑扬顿挫、高低起伏中,领会了文章的思想内涵,表达技巧,同时又体会到课文的情感美,享受到节奏美,受到美的熏陶。

  四、品词析句鉴赏美

  入选初中语文课本的作品,语言准确、形象、鲜活,甚至充满诗情画意,有较强的感染力。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要善于引导学生对文中精彩优美的词句认真琢磨,反复推敲,仔细玩味。

  形容初春的优美句子篇4

  一、反复涵咏,初步体验诗情

  诗歌本是用于歌唱的,是人类抒感的载体。诵读就是要帮助学生从语言、节奏、声调中直接感受诗句中所表现的内容,体会到诗人或喜或悲或怨或怒的情感。诵读得越好,学生就越容易与诗人在感情上产生共鸣。如教学四年级下册的《池上》和《小儿垂钓》一课,这两首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在读准“撑”、“艇”、“萍”,学习新词“浮萍”之后,学生们很容易就可以做到准确、通顺的朗读。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涵咏,初步体验诗情。

  在教学“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一句时,可先让学生自由轻声诵读,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交流“看”到的画面:究竟是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以唤起学生对荷花池和娇嫩莲蓬的向往之情。接着,引导学生想象:小孩是如何偷采白莲的。教师图片演示这样的场景:初夏时节,荷花在田田的荷叶中盛开,小娃儿因太想吃那嫩滑、甜美的莲蓬,不经大人同意就小心翼翼、偷偷地撑船去采池中莲蓬。然后,教师可选择若干学生个别读,请他们说出童年“偷偷”做过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和自由。

  二、仔细品读,感悟古诗意蕴

  古代诗歌特别讲究用词用句的准确与凝练。因此,在古诗的教学中,要帮助学生仔细品读、反复揣摩诗歌词句的使用,准确把握诗句中极富表现力的妙词佳句,充分体会诗人遣词造句的匠心,领会诗歌字里行间潜藏的意蕴。如,教学《清平乐·村居》一诗,品读时要注意节奏和重音。如下: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在分清句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诗句、领会诗意后,笔者指出:词的上片描述了一幅秀美、恬静的村居风景,从中你都品出什么?联系整首词说说你对“醉”字的理解。针对这一问题,孩子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认为,老夫妇是饮酒而醉;也有的提出,老夫妇是被眼前的溪流、青青草的美和天伦之乐所陶醉了。最后,笔者对学生们的回答作了总结:同学们读得真好!是的,这户人家的居住环境虽然是——“茅檐低小”,但周围环境很美——“溪上青青草”,翁媪之间——“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小儿“溪头卧剥莲蓬”,那对白发夫妻完全陶醉在这充满情趣的乡村田园生活中了。当学生领会到“醉”字的言外之意后,我再联系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经历来讲解全词,将恬静优美的乡村田园生活与南宋丧地辱国的现实相对照,学生自然而然就体会到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北上抗金报国的忧愤之情。由此可见,细细品味诗中文字,由景入情,可以帮助学生与诗中人物、作者形成深层次的对话,产生精神上的共鸣,更加深刻地感悟古诗的意蕴。

  三、延伸想象,体会诗歌神韵

  “一切景语皆情语。”中国的古典诗歌多讲求寓情于景、借物抒情。如果不能深入地感悟诗歌的形象和意境,对诗歌的理解也就无从谈起了。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应当运用多种手段引领学生进入丰富的意象世界,进入角色,展开丰富的想象,以求更好地体会诗歌神韵。如教学《游园不值》一课,在讲解后两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时,我就结合课文图片、多媒体与学生们进行了这样的对话。

  师:如果我们就是那一株红杏,我们在园内看到了怎样的满园春色?

  生:满园的红杏,满园的春色,满园春天的风景。

  师:那么红杏你为什么要探出头,偷看外面的风景呢?

  生:院墙也挡不住春的脚步啊!整个园子孕育着生机,孕育着力量,我们忍不住想看看外面的世界……

  形容初春的优美句子篇5

  日语中有很多表示春季的季节词,与日本人的生活、文化密切相关。季节词的研究并不多见。例如,王秋菊、陈永岐(2002)“日语中的季节词”一文,诠释了七个季节词。王秋菊、陈永岐(2002)“日本俳句赏析”一文,强调了赏析俳句时,理解季节词的重要性。陈永岐(2016)“日语中表示四季的季节词与日本文化”收集了诸多季节词,但是,解释过于简单,缺乏实例。陈永岐(2016)“中日樱花文化的相同点与相异点”一文,只是比较了中日樱花文化的异同点。

  因此,本稿文以日语中表示春季的季节词作为考察对象,分为初春、仲春、晚春等三个方面,探讨它们与日本文化的关系。

  一、表示初春的季节词

  在本部分,笔者将要考查闹猫、强风、秋千等三个初春的季节词。

  (一)闹猫

  “闹猫”(nekonokoi),指的是从冬末到初春的猫的交尾期。

  所谓季语,并非机械地选择某个季节具有代表性的东西。它是与俳句这一形式的确立过程并行、筛选、创造出来的。所以,它与常用词的用法有所不同。

  “闹猫”也一样,脱离了日常的用法,是俳句特有的季语。但是俳句赞美的是其春之趣,因此成为初春的季语。

  文人喜欢吟咏猫。藤原定家在《北条五代记》咏道:“真想抛却理性与伦理,像野猫一样放声求爱”将这样卑俗的素材,放在优雅的和歌、连歌中,是很少见的。越智越人的“极其羡慕正当要下决心时听到了闹猫”也是根据藤原定家的和歌创作出来的。小西来山的俳句更是别致,“公猫母猫都长胡子却在谈恋爱”。

  (二)强风

  “春一番”(haruitiban)指的是立春与春分之间第一次刮的强偏南风。风速在每秒8米以上。它原来是在石川县能登地区,三重县志摩地区以西的渔民之间使用的词,后来成为气象用语。据说这个词来源于一段悲惨的海难事故。

  地区不同,春天的强风的名称也不相同,如“春疾L”(haruhayate)、“春荒”(haruare)、“春埂保haruarasi)。中村草田男的俳句“春风正如少女声,千吹万吹任不停”,石田波_的俳句“闻得春风起,尸魂随之去”出现以后,其中的季语才受到重视,并开始普及。

  在现代汉语中,春风有三种解释,一是春天的风;二是书面语,表示恩惠;三是比喻和悦的神色。“春风得意”,唐代孟郊的《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形容考上进士后得意的心情。后使用“春风得意”称进士及第,也用来形容人官场腾达或事业顺心时艳阳得意的样子。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诗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其中的春风,是为万物带来生机的春风。“春风化雨”指适宜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教育。

  (三)秋千

  “秋千”(buranko),在古汉语中写作Fa,是一种运动和游戏用具,在木架活铁架上系两根长绳或锁链,下面拴一块横木板。人坐或站在木板上,随木板前后摆动。

  平安时代(794~1192年)的《和名抄》和《色叶字类抄》中有“Fa”词条。据说秋千是从印度传到中国的,在唐朝寒食节皇宫有宫女荡秋千的习俗。唐玄宗认为荡秋千可以体会到羽化登仙(人长翼,成为仙人,并且登上天)的感觉,赐名“半仙戏”。

  秋千总是出现在咏春的中国诗文中。坡的七绝《春夜》中有“秋千院落夜沉沉”的诗句。《蝶恋花》词中还写道:“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从苏轼的一诗一词来看,荡秋千之佳人的印象,深深地印在作者的胸中。酒宴也好,游玩也好,宜早不宜迟。至今荡秋千之余韵未尽。从华丽与寂寞交错的静谧中,作者发现了“值千金”之美。秋千佳人之印象,栩栩如生地再现于其作品中。

  受其影响,作为春天的景物被日本固定下来。深夜,年轻女子或中年男子,在公园中独自荡秋千,作为孤寂的象征,经常在电影或电视剧中出现,例如,比较有名的是黑泽明导演的《生きる》(ikiru)的镜头。

  二、表示仲春的季节词

  笔者在本部分将要考察女儿节、莺、惊蛰、油菜花等仲春的季节词。

  (一)女儿节

  三月三日上巳节,有女孩的家庭,设偶人坛装饰玩偶,祝贺女孩的幸福和成长。女儿也称为桃花节,除了季节的理由之外,人们相信桃子能驱除邪气制服百鬼。

  在农家,三月是农活即将开始的季节,进行斋戒或祓禊,自古就有将污浊移到偶人身上(替身)顺河流走的习俗。现在有很多地方仍然保留着这种风俗,在三日傍晚,将偶人与供品一起放入河中任其漂走。这个偶人就是“r人形”(hinaningyou)(三月三偶人)的起源。

  关东与关西偶人的装饰法不同,最上边摆的是装饰模拟天皇、皇后装束的一对偶人,两侧是纸罩烛灯,中间摆放一对酒壶,在关东,左侧是男偶人,右侧是女偶人,在关西正好相反。装饰的时间并没有特殊的规定,一般摆放十天左右,3月4日收起。如果收拾晚了,传说将来女孩会晚出嫁。

  (二)莺

  日本人喜欢莺的叫声。自古以来,在诗歌与绘画中会经常同时出现,喻意“相得益彰”。莺的初鸣日,是报告春天来临的信息。现在比较早的是2月20日,在北海道大概4月30日前后,此时正好是梅花盛开时节。在《拾遗和歌集》中有一首和歌,歌意为:“因为是天皇的命令实在是抱歉,仅此献上红梅树,但是如果黄莺回来问道,我的家哪里去了?我真不知应该如何回答。”由于清凉殿的梅树枯萎了,当时村上天皇命令把纪贯之女儿纪内侍家院内的红梅树挖走,此时,纪内侍献给天皇@首和歌,结果天皇感其诚没有挖走。

  (三)惊蛰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之一,阴历3月6日前后。《礼记》七十二候中说“蛰虫咸动,启户,始出”,蛰虫是指隐藏于地面之下的各种虫子之意,蚂蚁、蚯蚓、蛇、蜥蜴、蛙类等从漫长的冬眠苏醒,从洞穴中爬到地面上来,表示春之胎动。这个季节打的雷称为春雷,因为具有让蛰虫苏醒的作用。

  在汉语中,惊蛰原来写作“启蛰”,因为“启”是汉景帝的名讳,为了避讳,而写成“惊蛰”。到了唐朝,名讳的问题已经不存在了,曾经一时使用“启蛰”,但是由于人们用惯了“惊蛰”,所以一直沿用。二十四节气传到日本是在使用“启蛰”的时代,所以日本一直使用“U”,在二十四节气中,中日只有一个名称不同,既是中国使用“惊蛰”,日本使用“U”。

  汉语中的“蛰居”,表示像动物冬眠一样长期躲在一个地方,不出头露面。在日语中也有“U居”一词,但是意义与汉语不同,它有三个意思,其一是蛰伏;其二是蛰居;其三是江户时代的对武士的一种刑罚,禁闭之意。不可望文生义。

  (四)油菜花

  油菜,花黄色,种子可以榨油。在日语中,油菜花(nanohana)是春天的季语。一望无际的油菜花田是春天田园风景的代表之一。江户时代(1603~1868年)以后,当人们了解到菜籽油是优质的食用油、油、灯油时,作为重要的现金收入来源,其栽培迅速推广,以后便能欣赏到油菜花盛开的美丽风景。

  与谢芜村的俳句“暮春三月菜花黄,东边月初西残阳”是很有名的。据说与谢芜村的俳句来源于陶渊明的诗“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以及丹后的歌谣。

  《大和本草》中形容油菜花是“满地如金”,《农业全书》赞扬油菜花是“如铺黄绢”。

  三、表示晚春的季节词

  笔者在本部分将要考察蝴蝶、蛙、樱花等晚春的季节词。

  (一)蝴蝶

  蝴蝶,简称蝶,是一种颜色美丽的昆虫,吸食花蜜,种类很多。蝴蝶是日本人最喜爱的昆虫之一。据说日本有260多种蝴蝶,但是《万叶集》中没有一首吟咏蝴蝶的和歌,蝴蝶最早出现是在《怀风藻》中,纪古麻吕的“柳絮未飞蝶先舞 梅芳犹迟花早临”。日本人喜欢中国诗文,也就开始喜欢其中的蝴蝶,“庄周梦蝶”,语出《庄子?内篇?齐物论》:“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庄子认为人们如果能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则无往而不快乐。他写的是何等轻灵缥缈。蝴蝶的别名“梦见鸟”,就来源于这个故事。

  东晋时,祝英台女扮男装前往杭州求学,路遇梁山伯,因二人志同道合而结为兄弟,同窗三载。后祝英台归家,行前托媒师母许婚梁山伯。祝英台的父亲逼其另嫁不从,二人结婚不成,梁祝化蝶双舞。根据这个故事而产生的交响乐是中国第一部交响乐,在音乐史上也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枕草子》的第四十段将蝶列为有风趣的昆虫之一。据《日本书纪》中有如下的记载,供奉蝴蝶,就会得到长寿和富贵,因此当时人们狂热地信仰。

  (二)蛙

  蛙是两栖动物,种类很多。善于跳跃和游泳,捕食昆虫,对农业生产有益。

  在日语中,蛙有“kaeru”、“kawazu”两种称呼,“kaeru”是常用词,“kawazu”用于和歌、俳句。自古吟咏蛙的和歌很多。

  “蛙”在日本自古就被视为春天的景物。《万叶集》收录了20首吟咏“蛙”(kawazu)的和歌。松尾芭蕉的吟咏蛙的俳句“古池,青蛙飞入,水声”,几乎是家喻户晓。为什么会如此有名呢?传统的美学意识是以蛙声为对象的,而这个俳句的句眼是水声。作者没有沿袭陈规咏蛙鸣,而是从水声中发现了玄妙,暮春之情趣溢于言外。日本人是以水稻栽培为中心的农耕民族,对蛙尤为感到亲切。在日本,以蛙为主人公的传说和故事很多。因此,在奈良时代(710~794年),J为蟾蜍是大地之主宰之神的使者,用于祈雨仪式。

  蛙鸣是爱的呼唤,把自己的种别和性别通知对方,最终目的是为了繁殖。

  根据《大和本草》的记载,蛙如其名“kaeru”,即使被带到很远的地方,其本性一定回到原来的地方,其名字来源于此。在日语中“蛙”的发音有“归”之意,所以有将蛙形吉祥物放入钱包的习惯。

  自古以来,蛙在人类文化中就占有重要的地位。例如,中国古代认为月亮是三条腿的白玉蟾蜍,因为月亮表面和蟾蜍皮肤一样凹凸不平。中国神话认为三条腿的金蟾是财神的坐骑,象征财富。

  (三)樱花

  樱花古来被称为花王,是日本的国花。在古代“花”指的就是樱花。本居宣长吟咏樱花的和歌“如果问什么是宝岛的大和心?那就是旭日中飘香的山樱花”,受到赞赏,因此产生了樱花就是日本精神的象征。

  在日本代表春天的花是樱花和梅花。但是,用于俳句岁时记的“花”是指“樱花”。例如,松尾芭蕉的“樱花如云,钟声来自上野还是浅草?”。

  日本人早就认识了樱花树的实用价值。从福井县的鸟滨遗迹出土的5000年多年的绳文(公元前4世纪)前期的弓上,可以看到用樱花树皮缠在弓上,用于加固。用樱花树皮装饰的茶盒、小盒,以及用樱花树皮缝制的器物的连接处,至今仍在使用。其木质细腻,便于加工,用于制作家具和造船,《大和本草》中记载“中华以梓刻书,日本用樱,材坚良材也”,用于木版印刷。

  四、结语

  本文从初春、仲春、晚春等三个方面,考察了日语中表示春季的季节词。结果表明:日语中这些表示春季的季节词与日本文化密切相关。这些季节词在日本独特的风土中形成了日本人独特的审美情趣。正确理解这些季节词,有助于理解更好地理解日语、日本人以及日本文化。

  形容初春的优美句子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代诗词教学创设情境方法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它语言凝练,韵律优美,想象丰富,它独特的魅力是其他任何艺术所无法比拟的,它浩大与深邃的文化内涵让世人惊叹。面对如此优秀的文化财产,该如何去研读和教授呢?我认为在教学中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以下是我对初中语文诗词情境教学方法的一些探索。

  一,联系作者和时代背景,为学生重温那些旷古绝唱

  诗歌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和思想感情的外现。我让学生在课前搜集资料,如诗人的人生经历,作品的创作背景等,上课时师生交流。

  如在教授《观沧海》一诗时,我让学生查找有关资料,通过学生的搜集,发现曹操写作此诗时,正是在他取得官渡之战胜利之后,作为一代枭雄,他当时有着统一北方,进而统一全国的志向。洪波涌起的大海,激发了他澎湃的诗情,也激发了他的壮志雄心。此时,教师再介绍曹操《龟虽寿》中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总结出曹诗有“慷慨悲壮”的风格,在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学生不难体会出诗中所体现的曹操纵横天下的博襟。

  二,抓住诗词意象,为学生打开意境欣赏之门

  古诗中的物象一般都有作者寄寓的感情,诗人想要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了解意象,有助于快速把握诗词意境,进而深刻理解诗词精髓。

  如“月”多表达离愁别苦,渲染悲伤寂寥的氛围。诗句有:李白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杜甫的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苏轼的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斜阳”多表达诗人在苍茫暮色中的万千愁绪。如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中的诗句: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又如温庭筠 《忆江南》中的诗句:“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

  “杨柳”、“芳草” 等意象多含有离别之情,难舍之意。如:刘禹锡《竹枝词》中的诗句:“杨柳依依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又如:崔颢《黄鹤楼》中的诗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另外,笛、箫等乐器的吹奏,也都有特定的含义,多代表相思之情、离别之痛和内心的无边愁苦。如王之涣《凉州词》中的诗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其实,古诗文中有许多这样能让人产生共同感受的意象,如用 “流水”代表对时光飞逝、年华不在的感叹,用“磐石”代表对爱情或其他事物的忠贞,用“浮云”代表君子在名利面前豪放不羁的那种豁达态度,用“夕阳”来形容愁肠百转的心情,用“柳”来抒发离情别绪,……总之,由于历代诗人的反复应用,一些常见的物象,几乎都被赋予了特定的涵义。 熟悉古诗词的人,几乎一看到出现的物象,就能猜到诗人心中所想,明白诗人所要表达的内容。

  通过意象的把握,可以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怀,归纳意象,犹如给学生一把打开意境之门的钥匙,可以使学生快速的理解诗词意境,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三,展开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诗词意境中自由飞翔

  艺术离不开想象,诗词作为文学艺术的最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更是与想象息息相关。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可以在脑海中展现出诗词的独特意境,从而深切体会诗人的内心世界。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它深切的体现出了一个天涯游子孤寂愁苦的情怀。学习时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在秋天这个容易触动愁情的季节,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看到缠满枯藤的老树、回巢的暮鸦、静默的小桥、潺潺的流水、恬静安适的人家时,一定会萌生很深切的惆怅之情和悲凉之感,此时正值黄昏,夕阳将自己和瘦马的影子越拉越长,在暮色苍茫中,自己的乡愁也越来越深,孤寂的感觉就像漫漫长夜一样铺天盖地席卷而来,叫人怎能不愁情满怀、肝肠寸断?学生借助想象,可以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体会出作者孤独走天涯的悠悠哀愁,自然能够融入作品孤寂愁苦的意境之中。

  四,播放音乐,将意境渲染的妙如乐曲

  冼星海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根据诗词内容选择恰当的播放音乐,使学生既为文学所感染,又为音乐所激动,教学中就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我在讲授辛弃疾的《破阵子》之前,先播放雄壮苍凉的琵琶独奏曲,雄壮的音乐一下子将学生引入沉郁而激情飞扬的氛围中,为理解诗文奠定了一个情感基调。词中“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谓千古忠信之言,它将无数爱国志士怀抱梦想、立志报国的心情一语道破。讲授时播放古典琵琶曲《十面埋伏》,使激烈跌宕的音乐充满整个教室,同学们在欣赏中慢慢进入角色,陶醉在美妙的音乐氛围中。

  五,诗画相融,将意境展现的美如图画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揭示了诗与画之间的相互联系。借助图画可以更好的表现诗词内容,使诗词内容更加生动、形象,便于学生真切的感受诗词意境,迅速的感知诗词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讲授《钱塘湖春行》一诗时,可以用多媒体展现图景,也可以让学生根据内容,发挥想象,用画笔展现美好的图景。结果学生们画出了春水初平的堤岸、舒卷的云、柔柔的垂柳、初绽的春花、初生的春草……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色。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的兴趣提高了,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在绘画中进行合理的想象和创造,产生了审美愉悦。

  六,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营造诗意课堂

  形容初春的优美句子篇7

  语言赏析题在记叙文阅读中所占分值也不小,一般都占到3分-4分。在近几年各省市的中考试题中比例也很大,仅以河北省为例,自07年以来,在历年的中考语文试卷中都出现了这类试题:2007年,22题,请你从语言方面对文章第二段进行简要赏析(《江南陶公柳》);2008年,22题,请简要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小扇轻摇的时光》;2009年,20题,简要分析选文第④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昙花终于怒放》);2010年, 20题,对下面句子中划线部分进行简要赏析(《最美的善举》)等等。可见这类试题越来越受到出题者的青睐。怎样才能回答好这类试题呢?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赏析语言类试题的答题技巧。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样的语句会出语言赏析类试题。综合这几年的试题情况,适合出语言赏析试题的语句无外乎两种:一种是写景状物的句子;一种是人物描写的句子。这两类句子涉及这类试题较多,我们分别来作分析:

  一、写景状物类语句的赏析。

  示例1:08年江苏淮安试题《生命之芯》的10小题:本文语言优美,韵味悠长,请从第①段划线句中的A、B两句中任选一句加以赏析。

  A、初春时节,昏睡的葡萄藤醒了,它们先是睁开一粒粒紫红色看似惺忪的叶芽。不久,叶子便很快毛茸茸地伸展开了。

  B、清风徐徐地一摇,几片碎碎的阳光偶尔从叶缝间掉落下来,但那是稍纵即逝的,像梦的碎片一样。

  示例2: 08年吉林试题《会唱歌的火炉》的第18小题:文中“冬天一到,火炉就被点燃了,它就像冬夜的守护神一样,每天都要眨着眼睛释放温暖”一句意蕴丰富,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对此句进行评析。

  这类试题该如何作答呢?我们先以大家都熟悉的课本的语句为例进行分析:

  例句:“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句话该如何进行赏析呢?首先,我们知道它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子的效果形象生动,而且这句话写出了春风温暖、轻柔的特点,从情感上来说它表达了作者对春风的喜爱之情。那我们就可以从以下这几点对语句进行赏析:

  ①分析修辞方法的使用

  ②分析使用修辞的好处

  ③(内容上的分析)描写了什么景物,表现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④作者思想感情的表达或者主题的体现。

  将这四点综合在一起,就有了赏析答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风温暖、轻柔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春风的喜爱之情。

  通过这个例句,我们完全可以找到赏析此类语句的答题要点,即:1.使用了什么写法(修辞)

  2.写得怎样(修辞的效果)

  3.写出了什么内容

  4.表达了什么情感(中心)

  把这四点综合到一起,就可以得到赏析题答题的固定格式:运用了……修辞,写得……,写出了……特点,表达了(表现了)……情感(主题)。

  我们用这种方法可以完成对示例1中A句的准确赏析: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初春时节葡萄藤长出紫红叶芽的情态,写出葡萄藤叶的灵性,表达作者对清新叶子的喜爱。

  二、人物描写句的赏析。

  在记叙文阅读中,我们还可能会遇到写人记事的文章,这类文章中经常会有这样的句子让我们去赏析:

  示例1: 在乡间的土路上,木轮的大车上铺了苇席和棉被,女人和孩子们摇晃在上面,听着木轴发出的吱呀声和车把式悦耳的吆喝声。 ( 08年北京中考试题《乡间的庙会》)

  示例2:每一次回来,他都是筋疲力尽,脸色蜡黄,像大病初愈的样子。 ( 08年福州中考试题《父亲的秘密》)

  这两个例句都是描写人物的,这样的句子我们又该如何去赏析呢?同样,我们也以课文的一段语句为例来进行说明。

  例句: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赏析这句话要知道这是人物的动作描写,写得形象生动,描绘了父亲买橘子时动作的艰难,表达了父亲对我的关怀。

  我们把这几点连起来,就有了赏析答案,即:这段文字是对人物的动作描写,通过“攀、缩、微倾”这些动词使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买橘子时动作的艰难,表达了父亲对我的关怀。

  通过分析答案,我们知道人物描写句的赏析也可以从四方面进行:1.使用了什么写法(描写方法)

  2.写得怎样

  3.通过哪些关键词写出了什么(心理或性格特征)

  4.表达了什么情感(中心)

  赏析格式:运用了……方法(描写方法),写得……,通过……关键词写出了人物的……特点,表达了……什么情感。

  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对人物描写句的示例1进行准确赏析:这段文字是人物的动作描写,通过 “摇晃”和“听着吆喝声”等动作的描写,形象地写出了他们坐车的情形,表现了他们去赶庙会时的愉悦心情。

  三、在分析了景物描写句和人物描写句之后,我们把这两类语句的赏析答案拿过来进行一下比较和对照,你会发现什么呢?两类语句的赏析要点是一样的,都是从四个方面进行的,我们可以把这个规律拓展到所有的语句赏析题,即:

  1.分析句子特点。在分析语句特点时要考虑全面,除了修辞手法、人物描写方法之外,还要考虑语句句式的特点,表达方式的运用,写作手法的运用,关键词语的使用等等,这样就可以准确住把握句子的特点。

  2.所起作用(各类语句的表达效果)。句子的表达效果都可以归到“形象生动”上,所以这一点比较好概括。

  3. 语句含义。在分析这点时,一定要结合上下文写出句子的含义。

  4. 情感的流露或主题的表达。这一点也要结合上下文或主题思想。

  四点结合起来,连成固定句式:运用了……方法(修辞、人物描写、句式、表达方式、写作手法),写得……,写出了……特点,表达了(表现了)……情感(主题)。

  固定格式在使用时要灵活运用,不能死搬硬套,如果情感和主题没有明显的揭示,我们可以不做分析,只分析三点即可。为了便于记忆,我们把这些答题的技巧和方法编成口诀送给大家,我们也可以称之为“赏析秘笈”:

  赏析语言要记牢,整体感知很重要。

  句子特征要明确,表达效果分析到。

  形容初春的优美句子篇8

  关键词: 初中英语写作 技巧 重要性

  国家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中要求初中学生能够用以前学过的题目、题材或者一些热门话题进行模仿写作;能够利用教师或者考试题所给的例子写出一些简单的书信、假条、便条或者是通知等;能够按照考试题中的要求将图片信息或者与写作有关的内容在纸上转化为自己所需要的英文知识并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一些观点和建议。从以上的内容可以看出国家教育委员会明确地规定了对于初中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要求,这就要求广大英语教师在日常英语教学中重视初中学生自身运用英语能力的提高。[1]然而,由于应试教育长期的负面影响和中考升学率的压力,有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往往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把教学看成应付考试的有效方法,摆在不重要的位置。而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比较缓慢,试卷反映出来的成效甚微,使得学生厌烦英语写作,久而久之对学习英语的兴趣消失。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提出以下建议。

  一、遵循语言中关于英语写作的学习规律。

  英语语言中关于英语写作的基本学习原则是:第一点,让学生先掌握词汇,也就是学生需要对自己所学的单词有所了解。“单词”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基础,是句子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点,在词的基础上,按照英语语法知识,形成一个完美的英语句子。第三点,在词、句的基础上,将句子组织起来形成段落,段落组成短文。整个基础阶段的英语写作训练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基本原则和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基本训练过程。学生通过这三个阶段进行大量的实践训练后,逐渐学会运用词句和形成书面英语文章。例如,like(喜欢,动词),English(英语,名词),I(我,代词)——I like English.(我喜欢英语。);I like English very much.(我非常喜欢英语。);I like English better than any other subjects.(相比其他任何科目,我更喜欢英语。)

  二、教师鼓励和引导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自由的发挥。

  教师应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的基础上,对学生的阅读基础进行有效的指导性训练。“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有了一定的英语语言文化的输入,学生英语写作水平的提高就只是时间的问题。[2]同时,让学生进行多方位的模仿,“模仿”是英语写作的一种常见的方法,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在实践当中,学生仿照课本、考试题中的题目或者文章锻炼写作。例如,题目My Family,介绍自己的家庭(字数100字左右),这是一个中等难度的题目。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列出以下问题做引导:家庭成员都是谁(who)?家庭成员的工作(what)或者学校在哪儿(where)?你们常常在一起组织哪些活动(what and which)?然后由学生自由地发挥。

  三、截取优美文句,鼓励性评价,促进发展。

  教师挑选学生写的文章作为例文,在课堂上对文章进行分析,让学生自己阐述写作方法,其他学生学习;教师在批改学生文章时,将文章中的一些好词好句标注出来,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从而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和鼓励。同时,教师应该激励学生在以后写作过程中进行积极地创新、借鉴别人文章中优美的单词或者句子和注意取长补短;教师在批改学生文章后,写下鼓励性评语、注意点及建议。[3]

  四、开展课外阅读,注意佳句摘录。

  教师应该在平时培养学生阅读英语文章或者英语著作的习惯,例如,教师可以挑选一些易读、评价较好的英语文章或者推荐几部经典的英语著作(《雾都孤儿》、《双城记》、《飘》等)让学生开展阅读。同时,教师培养学生形成一边阅读一边做笔记的习惯,即,学生在读到文章中一些优美的单词、句子的时候,自觉地摘录在笔记本上,以供以后写作时用。

  此外,学生英语写作的能力能够反映学生整体的英语水平,它既能体现学生运用英语基础知识的掌握度,又能提高他们运用英语语言知识的熟练度。[4]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以培养学生获取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目的。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水平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听、说、读三种技能进行适当的基础训练;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基础出发,注重日常写作技能的锻炼。教师在平常的写作训练中将基本的写作技巧传授给学生,让学生逐渐提高自己的英语写作水平和学习英语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杨聪,牛振.新标准、新理念、新写作——谈谈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英语写作教学[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09(11).

  [2]裘春妍.从输入输出假设角度谈论初中英语写作教学——基于阅读的写作教学[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06).

  形容初春的优美句子篇9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古诗词 教学策略

  古诗词是新课标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而教材选编的古诗词更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强大的艺术魅力。对于古诗词的教学,应当强调美育在古诗词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因为入选教材的古诗词可以说是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结晶和荟萃。教师在教学中如能引导学生通过正确地欣赏古诗词的语言美、声韵美去认识从中表达的意境美,进而体验、感悟诗人的心灵美,对于陶冶性情、发展观察力和想象力、丰富词汇都有好处,同时还能使学生觉得学语文是一种美的欣赏,从而进一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灵活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本身含有丰富的情感。“许多古诗词有很强的情境性,适合表演。通过表演,能让学生有一种如临其境之感,加深对古诗词的感悟。”尤其是描写人物之间情感、交往的古诗词,如《天净沙?秋思》、《春望》、《过零丁洋》等等。教这类古诗词,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其中的情节并扮演角色。如教师在教《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时,师生共读并引导学生做举杯饮酒状,师生仰头喝干后坐下去。接着,教师问:“你们体会到了什么滋味?”一学生回答:“我感受到一杯酒里有难舍难分的滋味。”“既然这样难舍难分,一杯酒够不够?”教师问。学生回答:“不够!”师生再做举杯饮酒状,师生深情共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教师继续引导:“还有谁体会到别的滋味了吗?”……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感受,整个课堂弥漫着依依不舍的情谊,学生们也是兴趣盎然。

  二、通过吟诵,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词美

  诵读是古诗词教学最好的方法。古诗词的语言具有生动形象、含蓄隽永、清新雅致、凝练质朴等特点,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吟诵古诗词体会古诗词的语言美,通过诵读体会古诗词语言的形象美。如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诗中描绘了一个很美的意境,其中的“绿映红”就足以把江南春天的景象给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再加上江南的绵绵细雨中的楼台,这样的描写构成了一幅具有丰富色彩的图画,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这种美。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常地诵读,使学生体会到古诗词语言的种种美。

  三、创设情境与自主感悟相结合

  创设情境是现代教育所倡导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能协助学生尽快掌握课文内容,但它也有一个缺陷,往往会造成学生对课文情境认知的单一性。实际上很多人同读一首诗,其脑海中塑造的形象是各不相同的。比方《游子吟》这首诗,有的学生想像的意境是儿子睡在床上,母亲在床边灯光下给儿子缝衣服;有的想像的意境是儿子在灯下看书,母亲在灯光前缝衣服;还有的人想象到的意境则是儿子到临行时穿着衣服,母手拿针线在儿子身上缝补。因此,依照创设情境与自主感悟相结合的原则,两个方面应各取所长,以补其短,以此取得古诗词教学的最佳效果。

  四、品析名句,丰富积累

  品析名句可以加强对古诗词意境的理解,甚至能进一步增强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如学习王维的《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因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直”字看似浅显平白,却是“着一字而尽得风流”,既准确地摹状,又凸显出无风的大漠空旷苍凉之感,足以看出作者练字的功力。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用一个“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作者抓住了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描写,画面开阔,意境雄浑,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色。所以教师在教学生赏析名句的时候就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五、强化训练,提升能力

  如教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听的CD,谈谈现在歌星们演绎的这首歌好不好;教学《早梅》时,就让学生比较“昨夜数枝开”和“昨夜一枝开”哪句好;同时也可以在讲完一首古诗时,在拓展延伸环节比一比描绘西湖的诗谁收集得多,说说你最喜欢哪一首(句)……这些富有挑战性的古诗词教学形式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得以拓展,潜能得以发挥,个性得以张扬,也让课堂和诗词都焕发出了生机活力。

  总之,古诗词教学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初中语文教师应抓住古诗词教学这一重要平台,用全新的课程理念、灵活的教学方法、深厚的知识底蕴,力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王正立 初中古诗词情境教学探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5)。

  形容初春的优美句子篇10

  1、残春:余春。

  2、春光明媚:春天的景色鲜明可爱。例:“春光明媚,百花争艳。”

  3、大地回春:冬去春来。例:“大地回春,阳光普照,山河无限美好。”

  4、阳春:泛指春天而言。例:“阳春三月好风光。”

  5、酣春:春*正盛。例“劳劳胡燕怨酣春”。

  6、仲春:孟春之后阴历二月为仲春。

  7、九春:春季三个月为九十天,十天为一春,称为“九春”,如阮籍的笔下有“悦怪若九春,馨折似秋霜”之句。

  8、春风宜人:春天的和风使人感到舒适温暖。形容春天可爱。例:“春风宜人,鸟语花香,正是旅游的好季节。”

  9、早春:初春。如“早春二月”。

  10、开春:春初(一般指农历正月或立春前后)。例:“开春农村又将是一番繁忙的景象。”

  11、春暖花开:春天暖和,花儿开放。表示春天来临,春景优美。例:“春暖花开,香气四溢,游人如潮。”

  12、初春:春季开头的时节。例:“初春之风仍有凉意。”

  13、熙春:和煦的春天。

  14、春光融融:春天的景色使人感到温暖、舒畅。例:“春光融融,杨柳依依,情意绵绵。”

  15、雪化冰消:冰雪融化,表示春天来临。例:“雪化冰消,万物复苏,又是春到人间。”

  16、暮春:晚春。如“暮春三月”。

  17、满园春*:春*满园,四处都是春天的景象。()例:“满园春*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18、东风送暖:东风,春风。春风送来暖意,表示春天来到。例:“东风送暖,春回大地。”

  19、三春:古时,以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简称为“三春”。如孟郊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诗句。

  20、春天:春季。例:“明媚的春天,万物充满了生机。”

  21、春意盎然:春天的气氛浓厚。例:“鸟啭莺啼,花红柳绿,到处春意盎然。”

  22、芳春:春天气温渐暖,百草萌发,万木滋长,奇花异草斗芳菲,于是春天又有“芳春”的美称。如:陆机的笔下有“烈心厉劲秋,丽服鲜芳春”之句。

  23、野草:野生的草,野草的生命力极其旺盛。“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4、季春:指春季的末一个月。

  25、新春:春节过后的一二十天泛称新春。如“新春佳节”、“恭贺新春”。

  26、余春:犹暮春,晚春。

  27、青阳:春天阳光温和明媚,因而又有“青阳”之美称。如:陈子昂诗云:“白日美不归,青阳时暮矣”。

  28、春令:春季。例:“严冬已过,春令已到。”注意:春令,也表示春季的气候。如“冬行春令”。

  29、晚春:春之末。

  30、艳阳天:明媚的春天。如“九九艳阳天”。

  31、小草:指生长得小的草。例:“刚下过春雨,小草怯生生地探出头来。”

  32、阳春:我国江南一带,人们给春天以“阳春”或“阳春三月”的美称。李白诗“阳春召我以烟景”是对春天绝妙的写照。

上一篇:麻豆“女优”的走红秘史:玷污肉体,亵渎灵魂
下一篇:描写茶香味弥漫的唯美句子

最近更新小说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