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时,我们在一起|界面文化编辑部2020私人书单

栏目:小说资讯  时间:2023-08-16
手机版

  [美]芮塔·菲尔斯基 著 陈琳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0年6月

  书中的女性与怀旧(女性为何被视为非历史的、非现代的),女性读者(包法利夫人=幼稚型读者,娜娜的文学品味:读=食),男性创作者的女性化三章都非常精彩。其中女性读者的一节,以包法利夫人的形象为例,讲述女性读者是如何被想象成无法控制自我的、抵抗不了感官诱惑、缺乏理性认知的、出于自恋的、非常幼稚的、极度功利主义的群体。她们站在男性读者的对面,更像是消费者而并非审美者。

  书中一个核心观点是,将女性成为消费性读者,这显现出处于经济边缘的知识分子的焦虑,因为他们的精神与社会身份是通过自我克制的道德观与对女性情感的拒斥而获得的。也就是说,所谓理性的现代性是有性别的,那就是男性,而这种所谓的理性时刻带着将女性看作是非理性的、感官的、自恋的、野蛮的的焦虑和恐惧,拒斥“这样的女性”是建立理性、克制等等优良品质认同的基础。这就把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女的都是非理性的消费者”、“女粉丝都是意淫追星”、“女读者都热爱言情小言”的观点连起来了。(推荐人 董子琪)

  《阅读浪漫小说》

  [美]珍妮斯·A.拉德威 著 胡淑陈 译

  译林出版社 2020年7月

  今年我读过不少女性主义书籍,比如《父权制与资本主义》《性别是流动的吗?》《男性的衰落》,而《阅读浪漫小说》是其中给我冲击最强烈的一本,也是我在撰稿时不断引用的一部作品。本书描述了美国八十年代浪漫小说女性读者的情感结构与价值取向,此类小说对“浪漫爱情”的定义其实一直延续到21世纪,通过以美国好莱坞为首的全球文化工业达到无远弗届的影响力,《暮光之城》《五十度灰》就是最好的例子。不过,这部作品最大的价值是让我们看到女性闲暇活动中的政治性——她们以迂回的方式反抗不如意的现实,与此同时她们也需要不断去自证此类活动的合理性。在我们讨论粉丝文化、言情小说和韩剧的流行以及爱情观保守化趋势等话题时,这本书将提供一种很有说服力的视角。(推荐人 林子人)

  《爱说教的男人》

  [美]丽贝卡·索尔尼特 著 张晨晨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0年5月 

  这本书的诞生源自作者丽贝卡·索尔尼特经历的一次“男性的说教”(mensplain)。由此出发,索尔尼特进一步检视了男性和女性在对话交流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错位,并探讨了这种误差认知的成因。作者的旁征博引让我们看到,从过去到今天,男性始终霸占话语权,扮演着说教者和审判者的角色,而女性的声音则在制度性地暴力下一次次被打断、攻击、扭曲,最终连发声都变得困难甚至不可能。事实上,不允许女性发声的权力和对女性施加身体暴力的权力是同一种。本书旨在打破女性被动沉默的诅咒,让身体和思想的解放成为可能。(推荐人 陈佳靖)

  《救赎者》

  [墨西哥]恩里克·克劳泽 著 万戴 译

  理想国·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0年8月

  本书可与爱德华多·加莱亚诺的《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对读。加莱亚诺着眼于不平等的国际秩序,讲述了新旧殖民主义如何掠夺拉美的财富,留下贫困和暴力。在反帝国主义的激进左翼视角下,革命似乎是唯一的出路,20世纪的拉美也确实遍燃革命之火,却鲜有成功,更遑论将国家拖出苦难的泥沼。克劳泽溯因于内,从拉美内部传统去思索混乱持续的原因。在他看来,拉美革命的死循环,是因为在天主教文化和君主制传统的影响下,这片土地上“具有宗教情怀的救赎者太多,能够付诸实践的思想家又太少”,那些有志于解放故土、建立新秩序的人很少务实地从事建设工作,妄想革命身后便是新而全的天地。这本书由9篇传记组成,有中国读者熟悉的切·格瓦拉、加西亚·马尔克斯等,也有不太熟悉的拉美思想家,如何塞·罗多、何塞·巴斯孔塞洛斯等,不论他们有没有直接投身革命,这些知识分子毕生都与政治的烈火相纠葛,如果你在思考人应当如何在权力的天罗地网中行动、文学艺术应当站在离权力多远的地方,他们的故事或许有所助益。(推荐人 赵蕴娴)

  《故土的陌生人》

  [美]阿莉·拉塞尔·霍赫希尔德 著 夏凡 译

  甲骨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年5月2020年美国大选在民意前所未有分裂对立的环境中进行,于上一届大选前夕出版的《故土的陌生人》依然是我们理解美国社会现状的重要文本。美国社会学家霍赫希尔德在书中提出情感在政治中的重要性。她发现,美国右翼在过去几十年的时间里日益增长的被剥夺感是他们感到自己是“故土的陌生人”、转向反对左翼倡导的平等、自由和多元包容的原因。为此,她呼吁自由派跨越“同理心之墙”,去理解保守派的忧虑与关切,去讲述自己的愿景,去重建社会共识。在接下来的四年里,拜登领导的新一届政府如何应对政治极化和共和党选民的失望与愤怒,将极大地左右美国政治的走向。(推荐人 林子人)

  《动情的理性》

  钱永祥 著

  三辉图书·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0年9月

  如台湾学者钱永祥所言,这本书志在讨论政治哲学领域里一些棘手的学术议题,这些议题虽属学术研究范畴,但他关注它们却是源于现实关怀。在书中,道德在政治中的重要性一再被强调,道德重要并非源自优越感,而是唯有此,政治人才不会沦为政治运作的刍狗。正是因为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无法割舍的对现实的强烈关怀,钱永祥才努力在一篇篇文章中试图告诉人们,要如何借助道德才可以从一个实然的世界过渡到应然的状态。(推荐人 姜妍)

  《文化失忆》

   [澳] 克莱夫·詹姆斯 著 丁骏 / 张楠 / 盛韵 / 冯洁音 译

   理想国·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0年10月

  有点难把克莱夫的这本书进行归类,或许叫它大散文更合适,他把自己多半生的阅读素材(当然也有从别的领域汲取的营养)进行重组,于是有了这样一篇篇以不同人物(这里既有如本雅明、卓别林、希特勒在内的名人,也有些鲜有人知的名字)为主题的看似无限蔓延开,却又最终会回归的作品。那么这些文字随其主人回归到了哪里呢?应该就是作者在前言中所说的——新人文主义。这是一本遗忘之书,因为里面的内容都是基于早已被说过的话。但这也是一本这个时代所需之书,因为人们如此擅长遗忘。(推荐人 姜妍)

  《走出唯一真理观》

  陈嘉映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0年5月

  人们追求更大的房子,更好的车子,更高的kpi,总而言之日子要越过越好,可是好日子应当是我们全部的目标吗?陈嘉映说,好日子不应当压倒一切,一种单纯地、由升职加薪结婚生子组成的、缺乏德性与政治层面的良好意义的好日子是值得怀疑的;过去人们的好日子曾经与信仰和社会理想结合在一起,而今天的好日子已经剥去了神圣的意义,虽然我们仍然有艺术哲学与社会理想,但它们都已经失去了提升生活的作用,只有好日子的生活是乏味的,我们的人性要求比好日子更丰富也更深刻的活法。

  书中还收录了陈嘉映为海德格尔《林中路》写的导读,讲到艺术的本质的部分——“在我们的日常世界里,到处都是磨破了的物体,灰头土脸,不再闪耀,也不再照耀他者的个性”,而艺术的作用就在于为人们打开了看到万物生机的眼镜。由此说来,能否给予世界新的光照、让世界崭新显现,或许是区分通俗小说与艺术作品的关键。陈嘉映此前书中“行之于途而应于心”的说法——意思是不断地借由实践来反复验证、关照、审视此前的想法,而不仅仅倚靠着空洞的理想或者是一头扎进现实中,对我也很有启发。(推荐人 董子琪)

  《末日松茸》

  读这本书的感受,不像是坐在桌前啃一本人类学著作,而是跟随作者走进林间,循着松茸的踪迹,去思索一种缺乏稳定、充满麻烦的生活。松茸是珍贵的食材、有利可图的商品,它诞生于严重受人类干扰的森林,又拒绝规模化的培植。2020年,人类可能正式失去了叙述未来方向的能力和信心,资本主义的机器还在轰隆作响,但我们不知道它什么时候就会遽然崩溃,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所有人都是松茸采摘者,过着生计不稳、安全匮乏的生活。然而,松茸不是末日的寓言,它诞生自干扰的生命是一种启示,毕竟,生命与其他生命、非生命的缠绕纠葛才是常态,把一种生命从它本来的生存环境里拆解出来,加以转移,才是异样。( 推荐人 赵蕴娴)

  《把自己作为方法》

  项飙 吴琦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0年7月

  这本谈话录是人类学家项飙与《单读》主编吴琦历时三年漫谈的结果,二人以坦诚开放的姿态,从个人的历史和现实经验谈起,试图在流动的思想和语言的碰撞中洞察自我及周围的环境,进而延展至更普遍的社会议题。书中触及的许多话题在当下都有广泛共鸣:个人危机、阶层流动、民族与民粹、全球化……许多问题继续触发新的问题,也将答案延伸至书本之外,但通过“把自己作为方法”,我们或许会找到重拾人生疑难并与之抗衡的可能。(推荐人 陈佳靖)

  《关于痛苦的七堂哲学课》

  [美] 斯科特·塞缪尔森 著 张佩 译

  未读·北京燕山出版社 2020年6月

  哲学教育家塞缪尔森曾经在爱荷华州的监狱里为服刑犯人上过哲学课,这也成为了这本书的缘起。在疫情及其带来的悲剧中,思考痛苦也十分应景。人们总是想要“和痛苦作斗争”,就好像我们是某种机器,通过修理一定可以重新振作。可是作者看到,生活本身就充满了我们必须直面、无法躲避的“无意义痛苦”(pointless suffering)。阅读本书我们可以明白,苦难袭来时人依然可以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推荐人 潘文捷)

  《无知的教师:智力解放五讲》

  [法] 雅克·朗西埃 著 赵子龙 译

  西北大学出版社 2020年1月

  这是一本颠覆认知且极为感人的作品。“谁若从不平等的状态出发,将平等作为目的,就只能将平等无限推迟。”朗西埃意识到,一个教师越专注于滔滔不绝讲解知识,就越会把不平等灌输到被教导者的头脑当中,因为这样做潜藏的意味是“你是无能的,你需要我(高人一等的)解惑”。所以,比起讲解,教师更应该驱动意志。这本书可以作为理解朗西埃思想的起点——他提倡民主运动应该以平等作为预设和前提,而不是作为结果。这意味着不用期待着社会统治权力把平等给予我们,因为平等的力量是我们自己创造的。(推荐人 潘文捷)

  艺术

上一篇:“天使行动”摧毁4个儿童色情网站
下一篇:浙江大学丨课程思政示范课教学案例

最近更新小说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