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枝裕和、李安、伯格曼,用电影拷问原生家庭
近日,日本导演是枝裕和的新作《小偷家族》在国内上映。
此前,在第71届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上,他凭借新作《小偷家族》赢得最佳影片金棕榈奖。与《比海更深》《如父如子》《无人知晓》相同,是枝裕和拍摄的电影的永恒主题是家庭。没有人会否认家庭对个人的影响,尤其是在“原生家庭”成为舆论焦点的当下,家庭开始从社会和道德领域转入个人生活,更多的人在探索家庭对自己的切实影响。
电影从来都是生活的另一种写照,家庭是电影中的常见主题,但拍好家庭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它是极其私密的事情,你甚至可以从中窥探到导演的私人感情,而在当下,我们对于家庭的讨论看似热烈,实际却匮乏,一边是传统的父慈子孝和家和万事兴般的鸡汤,另一边则是“父母皆祸害”式的愤恨。但真实的情感原比这要复杂的多,借着这些导演的作品,也许能让人们更好的理解家庭。
是枝裕和:琐碎中的深情
从《小偷家族》斩获金棕榈奖可以看出,是枝裕和无疑是最会拍家庭片的导演之一。被称为小津安二郎接班人的是枝裕和继承了日式家庭哲学和美学,在他的电影中你可以看到典型的东方家庭模式。父母和子女之间并不善于直接表达情感,他们会用一种含蓄和内敛的方式去对待彼此。
在《比海更深》中的男主和父亲之间的关系很槽糕,他不想成为父亲那样的人,且认为父亲至死都没看过他的小说。在父亲去世后,他才邻居的口中得知,在他出版了人生的第一本小说后,父亲非常开心地拿着书到处宣扬。
如是枝裕和所言:“我不喜欢主人公克服弱点、守护家人并拯救世界这样的情节,更想描述没有英雄、只有平凡人生活的、有点肮脏的世界忽然变得美好的瞬间。”的确,他的电影中所展现的都是最琐碎的生活细节,在《步履不停》中,他用两个小时来表现一个家庭两天的生活场景。与内地的家庭伦理剧不同的是,是枝裕和是极其克制的,有人说他的电影很治愈却又不鸡汤,这是因为他将深情小心翼翼的包裹在生活之中,你需要去耐心体会才看得到。
这又何尝不是真实的家庭生活,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只是吃饭、睡觉、上学、上班,这些看上去最不起眼的生活场景构成了家庭关系,人们从中感受到彼此的温度。它或许不起眼,你可能不以为然,却在某一天,你会想起和母亲吃饭的某个晚上,或是父亲走过的路。
不过从这个角度上看,是枝裕和对于家庭的理解还是相对偏传统的,在东方社会,家庭和个人一直都是密不可分的,不仅所谓的“孝道”,更多的还是情感上的联系。这实际是出于人对于安全感和存在感的眷恋,即便是在今日家庭还是被很多人看作是避风港,而人们之所以在控诉原生家庭,还是因为他们渴望在家庭中得到爱。
《喜宴》(电影剧照/图)
李安:温和下的反叛
李安同样被认为是擅长于拍摄家庭的导演,尤其是他早年的《家庭三部曲》集中探讨了两代人之间的关系。在很多人的眼中,温文尔雅的李安是东方文化的典型代表,然而在这方面李安却要比是枝裕和要反叛的多。
这也与李安的个人经历有关,在传统老派的父亲的观念中拍电影是并不体面的一份职业,正如李安自己所言:“我一生的内心勾结都是和父亲完成的”。在李安的电影中你能看到很强的反父权的色彩,在《喜宴》中,父亲在离开美国安检时举起了双手象征着父辈的投降,保守的父亲最终接受接受了儿子是同性恋。同时,李安直白地指出了中国式婚姻的对于人性的压抑,在《喜宴》那场隆重的婚礼戏中,李安亲自客串说出了那句:“你正见识到五千年性压抑的结果”。
虽然家庭三部曲是上世纪90年代的作品,但放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中来看却十分契合。当下的年轻人和父母之间的矛盾除了所谓的“代沟”之外,更多的还是来源于观念上的差别,这种观念上的碰撞是“中西文化差异”的一种延伸。年轻人强调的是自我和个体,看重个人的生活体验;而长期生活在集体下的父辈们则依旧固守着传统的生活模式,比如人都是要结婚的、公务员才是最好的职业等,从而引发了催婚、逼婚等一系列冲突,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审视父母对于自己的控制欲,两代人在控制与反控制之间挣扎。
虽然现在人们开始意识到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但要真正跨出这一步很难。我们常常会看到,子女在青年时是反叛父母的,而到了中年他们变成和父母一样的人,从而实现了所谓的“和解”。如此看来,李安是走在前面的,他没有在电影中制造温情脉脉,即便是和解也是建立在子女和父母同时作为独立个体的基础上。
当然电影中有理想化色彩,最终你会发现选择低头的都是父亲,他们从古板的一家之主变成了尊重和平等交流的模式,转变的前提是儿女的坚持自我。这是有现实意义的,很多人看到原生家庭对自己的伤害,却发现很难摆脱,质疑父母只是第一步,人们要做的还是学会如何在繁重的家庭重压下坚持自我。
伯格曼:对于家庭的终极拷问
原生家庭在中国还是很新的概念,在国外几乎每个心理学家都在大谈原生家庭,但很多都是浮于表面的涟漪,被概念所局限,没有深入向下挖掘。
如果说有谁对于原生家庭有着最为深刻的理解,那一定是伯格曼,他的电影都在探讨原生家庭,尤其是父母对于子女的影响。在《野草莓》中,德高望重的老医生之所以会爱无能,是源于父母童年时的冷漠;在《秋日奏鸣曲》里母女之间无法调和的矛盾,则是源于童年时期母亲对于女儿的严苛和无爱。这实际也是伯格曼本人的真实写照,他的父亲保守而严厉,会为一些小事大发雷霆,总是用严厉的手段教育他,十九岁时,他因夜不归宿与父亲争吵冲突,把父亲推倒在地,从此离家出走长达几年时间。后来,父亲因为肿瘤要动手术,母亲打来电话希望伯格曼能去看望他,被伯格曼拒绝了,因为“和他之间无话可说。对他,我不感兴趣。”
这是很多人的真实感受,他们会对原生家庭万念俱灰,决然地逃离原生家庭。而伯格曼却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思考,他反思的不止是他的父母,而是家庭、婚姻甚至是上帝这一整套的传统体系。无论是东西方,家庭所承载的是沉重的道德束缚,作为一整套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要求着人们的行为,你不能质疑只能遵循,家庭是其中最小的权力体系。这也是为何家庭会给人带来伤痛的原因,在传统的理念中,让家庭运行下去的因素是稳定而非爱。
而伯格曼的反抗和挣扎实际是来源于他对于爱的追寻,尽管在他的电影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疏离而又冷漠的,但正是出于对这种模式化关系的厌恶,才让他有勇气直面关系中的痛苦和煎熬。正如他在晚年所说:“爱是所有瘟疫中最为黑暗的。 假如一个人可以为爱而死,那么它还会有些乐趣,可是人们几乎都可以在爱的创伤中痊愈。如果在这个不完美的世界一切都是不完美的,爱是完全不完美中最为完美的。”
也许这也是人们对于家庭的疑问,之所以人们越来越惧怕于婚姻和家庭,恰恰反映出家庭的定义的窄化。在传统的定义中,家庭的组成形式是一对夫妇和子女,但在现代家庭的定义无疑可以变得多元化,几个朋友可以组成一个家庭,一个人也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家庭。而现在几乎所有原生家庭的不幸,皆源于那些徒有家庭框架,但这其中却缺乏爱。
就像阿兰巴迪欧所言:“爱,是“最小的共产主义单位”,它让“从两个人过渡到人民”成为可能。”当爱不存在的时候,家庭不过就只是一座人们建造出来用以自欺欺人的空城。
最近更新小说资讯
- 特别推荐 收藏共读|朱永新:新教育实验二十年:回顾、总结与展望(上)
- 网红+直播营销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火星探测、卫星搜寻、星球大战,你有怎样的“天问”?
- 希腊男性雕塑 希腊人的美学,那里越小越好
- 枸杞吃多了会怎么样 成年人一天可以吃多少
- “妈妈和哥哥被枪杀后,我变成地球最后一个幸存者”:热搜这一幕看哭了……
- 节约粮食倡议书400字作文
- 祖孙三代迎娶同一个妻子,本以为是笑话,没想到却是真实故事
- 进击的中东,唯有一声叹息
- 唐山性感老板娘不雅视频曝光,少妇贪心,少男痴情!注定两败俱伤
- 【盘点】5G时代下,相关专业有哪些?
- 毁三观的旧案, 双胞胎兄弟交换身份与女友发生关系, 终酿伦理纠纷
- 腾格尔在当今乐坛的地位如何(腾格尔为什么能)
- 小贝日本游,11岁小七身材发育成熟,穿紧身衣有曲线,瘦了一大圈
- 甩三大男神前任,恋上有家室老男人拿下影后,她人生比电影还精彩
- 女英雄为国为民,先后嫁给3人,却落个精神崩溃服毒自尽
- 墨西哥超大尺度神剧,四对超高颜值情侣一言不合竟开启“换妻游戏”?
- 妈妈对小学孩子的成长寄语
- 面向未来的工程伦理教育
- 用大宝贝帮妈妈通下水道好吗
- 第36章:家庭伦理
-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考研看这一篇就够了
- 李玉《红颜》 电影带来的世界44
- 微改造 精提升⑩ | “渔民画云码头”,探索传统非遗产业化发展新路径
- 清朝皇帝列表及简介 清朝历代皇帝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