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一本书给历史立一个丰碑
。1981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至今。主要著作有《苏联当代哲学》(合著)、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随感集《人与永恒》、《尼采与形而上学》、诗集《忧伤的情欲》、《只有一个人生》、散文集《善良丰富高贵》、自传《岁月与性情》、《今天我活着》、《爱与孤独》等;译著有《论辩证法的叙述方法》(合译)、《偶像的黄昏》、《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等。
182.《巴别塔之爱》
有最暗的夜,才有最亮的光。尽管生命中难免陷入困境,但总有一种安抚,支撑着你走出人生低谷。
“绝望。走投无路。将死的女人为孩子找妈妈。要有爱心。请打温伍德2-8640。”
在一家报纸做兼职的白人凯西·马龙沉湎于丈夫突然离世,无法自拔,她无意中看到黑人贝蒂·珠尔的寻爱广告,立刻被吸引,并想一探究竟。十多年来,贝蒂严守的原本可以随她一起去天堂的女儿的身世秘密,因凯西的来访,不得不揭开。
秘密隐藏的背叛与懊悔让两个女人心碎,却又把她们紧密地连接在了一起。面对横亘在间的种族暴力,繁杂偏颇的律法,母性爱之本能……黑白两个女人冲破种族局限,结下了紧密的纽带。更让两个女人没想到的,她们竟从彼此那里得到了此生最珍贵的礼物。
作者
(美)伊莲·赫西:
现居美国密西西比,热爱爵士乐,崇拜密西西比历史上那些无名英雄。
她常说自己是彻头彻尾的南方人。“南方腹地有着丰富的音乐和饮食传统。那里的人坦率真诚、气宇非凡、勇气可嘉,有他们,才有我,才有了这个故事。我对家乡怀着无法割舍的永久深爱,希望这种爱能在书中如阳光般照耀你的心灵,这也是《巴别塔之爱》的灵感来源。”
183.《秦腔》贾平凹
《秦腔》是贾平凹的第12部长篇小说。
内容涉及其家乡陕西省丹凤县棣花镇的故事。作品以细腻平实的语言,采用“密实的流年式的书写方式”,集中表现了改革开放年代乡村的价值观念、人际关系在传统格局中的深刻变化,字里行间倾注了对故乡的一腔深情和对社会转型期农村现状的思考。书中大部分人和事都有原型。贾平凹称“我要以它为故乡竖一块碑”。
《秦腔》初版于2005年4月,荣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秦腔》以两条线展开,一条线是秦腔戏曲,一条线是农民与土地的关系。这两条线相互纠结,在一个叫清风街的村庄里演变着近三十年的历史。清风街有白家和夏家两大户,白家早已衰败,但白家却出了一个著名的秦腔戏曲演员白雪,白雪嫁给了夏家的儿子。夏家家族两代人主宰着清风街,而两代人在坚守土地与逃离土地的变迁中充满了对抗和斗争。三十年里,清风街以白、夏两大户以及芸芸众生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中国社会大转型给农村带来的激烈冲击和变化,加上农民与土地之间的难舍情怀,土地的流失,清风镇上人们的勾心斗角,给农民带来的心灵惊恐和撕裂。
创作历程
对于贾平凹,秦腔是门艺术。他对秦腔钟情是从很小的时候就在心里有了熏陶。三岁记事,他就骑在大伯的脖颈上看戏六岁懂事,自己趴到台角上,听那花旦青旦唱悲戚戚的调子,不觉得就泪流满面,常常挨了舞台监督的脚瑞还不动弹。正月十五,三月三,端午中秋寒食节,是秦腔牵着他由春而夏而秋而冬。从秦腔里,他知道了奸臣害忠良,知道了小姐思相公,知道了杨家将的英武,知道了白娘子祝英台的痴情,秦腔故事是他道德启蒙的第一课,也在他感慨世事时引用得最多。例正是对于秦腔的喜爱与了解,让贾平凹将秦腔运用到作品中去,通过秦腔来表现作品人物的感情,使之成为推动作品的情节发展的工具。
作者的母亲是商洛人,虽在西安生活多年,语言中总有些商洛腔,幼时与母亲回商洛走亲戚,对当地与关中方言部分相似又很有区别的语言十分好奇,相较于普通话,方言更能传达抽象情感,异乡为客,熟悉的故乡腔调总能勾起浓厚的乡愁,语言不仅传递信息,更能传达情感。作者本身十分喜欢乡土题材的作品,加之自小受母亲及生活环境影响,对于商洛及关中地区风土人情都亲身体验,感触更深。选择《秦腔》语言为研究对象,除了兴趣之外,也有近水楼台"的因素,一直在这种文化下生长,对于这类语言非常熟悉,相关材料来源也非常便利。同时作为关中人,成长过程中也见证了很多方言词汇与传统文化的消亡,时代在演变,很多幼时的文化消亡了,很多独特的语言已经完全不用了,这些语言只能停留在久远记忆里,被时代抛弃了。贾平凹用自己的方式记录缅怀了已经消逝的故乡,研究《秦腔》的语言,对笔者来说,不仅是文学方面的探究,更是对家乡已经消逝文化的祭奠,对记忆里家乡的怀念。
贾平凹自2003年初开始动笔写作《秦腔》,历时近两年,四易其稿。是作者费时最长、修改最多、最耗心血的一部作品。
主题思想
秦腔原型是传统民俗文化的象征,是农耕文化原型的派生物,它隐喻的是秦地农民的文化潜意识,是农民寄托情感的重要形式,其中包含着他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秦腔作为一种体现地域文化的载体,既是七里沟隐喻的农耕生产方式的产物,同时又反过来维护这种方式,秦腔众多曲目戏文体现的价值观念、道德理想都体现了这一点。秦腔的衰落和白雪、夏天智的困境,正是秦腔所隐喻的价值观念、农耕思维方式的困境。秦腔和农耕生产方式的根基一起衰落,是社会发展的体现,但它承载的传统农耕方式中的优秀文化精神一起消失又令人惋惜。秦腔的衰落令人伤感,如同悲苦的曲调一样。或许贾平凹并不愿意让秦腔成为故土的挽歌和绝唱,但现实如此残酷,生存如此严峻,那股生命的凉气终究还是在《秦腔》的字里行间透了出来。
《秦腔》描写了清风街真实的乡土生活,这其中夹杂了大量的神秘文化现象。这些文化现象经过长期的积淀,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之中,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是人们无意识的自觉的行为方式。、对风水的讲究。清风街的村民对风水非常讲究,因此盖房埋墓都请中星爹占卜测卦,找好穴位清风街东西两街成蝎子形,夏天义的家就在蝎子尾上,占了好风水,因此夏天义便有了辉煌的经历。后来修路从后源经过,把清风街的风水破坏了。"风水重要的很,就是风水一坏,夏天义下台了。"这都说明了风水的重要性。迷信鬼神魂魄。清风街的村民对鬼神魂魄非常迷信,他们相信世上有鬼神的存在。中星爹在家中上演一出神秘的"求寿仪式",祷告神灵以院中的十二棵树各减一岁为自己多添十二年阳寿引生犯病的时候,人们以为他是撞上屈明泉的鬼魂,便拿桃木条抽他以驱鬼大婶连续几天头疼,浑身不自在,三婶便在水碗里立了筷子驱鬼,而筷子居然直戳戳立在碗中,便验证了鬼魂的存在,这便是夏天仁的鬼魂,他还托梦给夏天智说房子漏水了,待去查看,发现坟上果然有个老鼠洞。
清风街上还有许多神秘的风俗。三蚕的媳妇不能生育,按老风俗,在媳妇生日那天叫人往炕上塞瓜果人死了也有许多讲究,穿七件寿衣鬼门关上狗不咬,还不能穿皮鞋,因为"人一死,过奈何桥就到了阴间么,奈何桥是两尺宽,十丈高,桥面上洒着花椒油,大风吹来摇摆摆,小风吹来摆摆摇,亡人走不好,就掉下去了,掉下去就到黑社会了。"神秘的预言在作品中,存在许多神秘的"预言",这些预言不仅给作品营造了神秘的氛围,更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大清寺的白果树是清风街上的风水树,却在开两委会时流泪,一直留了三天三夜,如同下白雨一般,被人们认为是不祥的预兆,而事实也说明了这是对清风街上将要面临的变革的预兆,预示着清风街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引生对于白雪疯狂的爱,而白雪与夏风的婚姻令他痛不欲生,"那天下午,我见谁恨谁,一颗牙就掉了下来,牙掉在尘土里,我说牙呢我的牙呢捡起来种在墙角,种一颗麦能长出一株麦苗,我发誓这颗牙种下了一种要长出一株带着刺的树,也毒咒他夏风的婚姻不得到头。"给下文埋下了伏笔。在白雪离婚之前,引生做梦梦见掉牙,"人常说梦里掉牙是亲人有难,但我还有什么亲人呢没有,如果有,只能是白雪,白雪会有什么事吗"不久之后,白雪便离婚了。七里沟坍塌之前也存在着暗示,"清风街下起了一场大雨,雨先是黑雨,下得大中午像是日头落山,黑蒙蒙的,再是白雨,整整一夜,窗纸都是白的。"神秘的天气预示着某些变化。在七里沟即将坍塌之时,引生和夏天义似乎听见了一种奇怪的声音,而"鸟夫妻在他头上飞,像飞机一样向他头上俯冲。"似乎在提醒夏天义,但这些都不能被普通人所理解,所以夏天义的命运无法改变。
作者简介
贾平凹:1952年2月生于陕西丹凤县棣花村。1975年开始发表文
贾平凹学作品,著有中短篇小说集《山地笔记》《小月前本》《腊月·正月》《天狗》《黑氏》《美穴地》《五魁》《妊娠》等,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商州三录》《说话》《天气》等,长篇小说《浮躁》《废都》《白夜》《土门》《高老庄》《怀念狼》《病相报告》《秦腔》《高兴》《古炉》等。
184.《台北》白先勇
《台北人》是1971年集结数篇60年代白先勇创作的,并于《现代文学》发表的14篇短篇小说而出版的单行本。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第7位,是仍在世作家作品的最高排名),是一部深具复杂性的短篇小说集,描写了台湾社会各阶层人物在新旧时代交替中的人生转变,具有历史兴衰和人世沧桑感。不但小说之幅面广,使读者看到社会之"众生相",更重要的,由于主题命意之一再重复,与互相陪衬辅佐,使读者能更进一步深入了解作品之含义,并得以一窥隐藏在作品内的作者之人生观与宇宙观。
小说中所谓"台北人",实质上是沦落台北的大陆客。"客们"朝思暮想远在大陆的亲人,怀恋往日的辉煌与风光,在今不如昔的对比中形成一股浓郁的独特的"大陆情结"。白先勇的"台北人"较集中地体现了这种有异于以往文学主题的情结。
《台北人》之人物,可以说囊括了台北都市社会之各阶层:从年迈挺拔的儒将朴公(《梁父吟》)到退休了的女仆顺恩嫂(《思旧赋》),从上流社会的窦夫人(《游园惊梦》)到下流社会的"总司令"(《孤恋花》)。有知识分子,如《冬夜》之余嵚磊教授;有商人,如《花桥荣记》之老板娘;有帮佣工人,如《那血一般红的杜鹃花》之王雄;有军队里的人,如《岁除》之赖鸣升;有社交界名女,如尹雪艳;有低级舞女,如金大班。这些"大"人物、"中"人物与"小"人物,来自中国大陆不同的省籍或都市(上海、南京、四川、湖南、桂林、北平等),他们贫富悬殊,行业各异,但没有一个不背负着一段沉重的、斩不断的往事。而这份"过去",这份"记忆",或多或少与中华民国成立到大陆沦陷那段"忧患重重的时代",有直接的关系。
创造背景
《台北人》是1971年集结数篇60年代白先勇创作的,并于《现代文学》发表的14篇短篇小说而出版的单行本。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是一部深具复杂性的短篇小说集,描写了台湾社会各阶层人物在新旧时代交替中的人生转变,具有历史兴衰和人世沧桑感。
作者简介
《台北人》作者白先勇白先勇,台湾作家。1937年生于广西桂林。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美国爱荷华大学"作家工作室"(Writer's Workshop)文学创作硕士。他的小说被译成英、法、德、意、日、韩等多种语言文字,在海内外拥有读者无数。著有短篇小说集《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纽约客》,长篇小说《孽子》,散文集《蓦然回首》、《明星咖啡馆》、《第六只手指》、《树犹如此》,电影剧本《金大班的最后一夜》、《玉卿嫂》、《孤恋花》、《最后的贵族》等,重新整理明代大剧作家汤显祖的戏曲《牡丹亭》、高濂《玉簪记》,并撰有父亲白崇禧及家族传记。
185.《窄门》
《窄门》是法国作家安德烈·纪德创作的中篇小说。
小说描写主人公杰罗姆自小爱着表姐阿莉莎,阿莉莎虽然对杰罗姆也怀有同样的感情,但她恪守清教徒的自我约束,把感情深深埋在心底,最后积忧成疾,不幸身亡。
在《窄门》中,纪德将爱情中的神秘主义体验推向极致,讲述了一段纯洁炙热、却又含着无边孤寂和无限辛酸滋味的爱情故事。
杰罗姆与表姐阿莉莎自小青梅竹马,偷偷地彼此爱恋着,他们的爱情也得到了周围人的支持,他们以全部的纯真与热情,一心只想为对方而变成更好的人。但爱得愈深,愈不能忍受现实生活中的任何不完美,尤其是当阿莉莎目睹了母亲与他人私奔、妹妹过着平淡而又毫无爱情可言的婚姻生活后,而愈加不能忍受任何阻碍通往完美爱德的崎岖,她甚至将自己的存在看做杰罗姆穿越"窄门"、接近上帝的最大障碍。于是她转向迷狂的宗教信仰,为了让爱人更加自由地到达天国彼岸、获得比爱情所能给与的平凡幸福"更好的"东西,她选择了逃离,最终孤独死去。
创作过程
《窄门》是纪德用了大概十七八年的时间进行构思的作品,其最早的构思来自于他母亲的家庭教师兼好友安娜砂克尔顿小姐的人生结局。纪德原本想用《克莱尔小姐之死》作为这部作品的名字,后来又在《窄道》和《窄路》进行了选择,最后取意于《圣经·路加福音》中耶稣的话:"你们要努力进窄门",将题目确定为《窄门》。《窄门》写完后,纪德读给他的表哥听,表哥对书中毫无节制的虔诚和对《圣经》的大量引用表示懊丧,纪德随后就删减了将近三分之二。
《窄门》完成于1908年10月,是纪德在创作成熟时期发表的一部作品。《窄门》最初是作为一部连载作品在1909年的《新法兰西评论》上连续出现的,并没有受到人们太多的关注。1909年7月初,《窄门》的单行本发行,产生了一些影响。
作品主题
《窄门》是一个爱情和自由难以协调的悲剧。阿莉莎和杰罗姆的爱情是一种对个性自由冲突的隐性表达。爱情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恋爱双方的个性和谐,而个体情感的不同显现在一定条件下会不可避免地与个性的自由发生冲突。自由的伦理必然是艰难的伦理。纪德把心中对自由的思索转化为具体的人物形象,而人物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则成为被纪德自己扩大的心灵投影。对于纪德,我们可以把阿莉莎和杰罗姆看成是他的一个复合体。从杰罗姆的角度来讲,杰罗姆有着爱慕和追求阿莉莎的自由,认为自己只有在与阿莉莎的相爱中才能获得一种心灵上的安慰和情感的自主;从阿莉莎的角度来讲,阿莉莎虽然也有爱慕和接受杰罗姆爱情的自由,但她认为自己只有在与上帝的对话中才能找到自我和自由。很明显,他们二人追求的自由和自主是两个层面的,一个在现实生活中,在俗世中;另一个在宗教的天国中,在幻境中。到底哪个人的方式是我们所希望的呢?纪德并没有给出一个标准的答案,而是一种复合的答案:"思想自由"与"行动自由"的统一。思想自由是行动自由的前提,没有思想上的转变,行动也就难以实现自己的愿望。但是无论是思想的自由还是行动的自由,纪德以他自身的生活经验和阅历,不仅向众人展示了他那颗追求快乐和自由的灵魂,而且更重要地是告诉信奉上帝的选民:人性的自由和本真的自我才是存在的最大理由。
纪德曾经指出《窄门》是"对某种信仰狂热倾向的批评"。人类给自身制造的最缺乏理性的行动,其中就有宗教狂热这一项,它常常将人的意志消磨殆尽,然后造成盲目地顺从与对个性的严重压抑。小说里,教会并对女主人公的思想并没有进行直接的侵蚀,只是描写女主人公对牧师的布道之后的心理变化,及其所产生的深刻影响,然而恰恰就是这种影响把女主人公的爱情给扼杀在了摇篮当中。至于男主人公,他也一样。在宗教的影响下,他不敢放开自己的感情,让自由地去爱。他不敢正面面对阿莉莎;与她接近的时候,他却自以为"配得上她的最好的行动就是马上离开她";当决定向她求婚的时候,他多次拖延;想与她亲密的时候,他压抑着自己的热情。他同阿莉莎一样,追求在道德上的完美,实现精神的纯洁,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他却失去了得到幸福的机会。
《窄门》的叙述方式是一种爱情的伦理叙事,爱情是人伦关系中具有情感价值的一种伦理关系,而性爱是人类社会无法逃避的一个敏感话题,性伦理和道德伦理为我们提供了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纪德就是想通过写作思考自己时代所处的道德伦理处境,关注个体的伦理思想和道德意识。尽管《窄门》中对这些问题做了十分晦涩的暗示,但是信仰的追求和德行的规约使追求德行和圣洁的主人公都摆脱不了肉欲的诱惑和灵与肉如何统一的困惑。
纵观纪德其他代表作如《背德者》或《伪币制造者》,写的都是孤立入世的挣脱,挣脱家庭,挣脱旧观念,挣脱道德枷锁,而《窄门》则尽情描绘着一位黛玉式倍受煎熬郁郁而终的幽怨闺秀,体现在阿莉莎身上的将爱未爱与对圣境的向往,似乎都在证明:这一次,叛逆的名字叫做孤独。但其实不然,阿莉莎的性格与纠缠在她心上的丝丝缕缕,恰是纪德本人的精神自画像,作为深受新教道德观束缚的青年纪德来说,叛逆固然是一种表达,而关于叛逆本身,也是他斗争的一部分,在阿莉莎的求索人生里,初时是为教义而舍弃爱情,到后来竟是为爱人得教义而舍弃自我,又回到了原点,此时的爱与束缚纠缠不清,她的选择基点仍是爱。而纪德之叛逆,要叛的也不仅仅是年少幽闭的本身,而是整个对生命的态度,选择燃尽年华,本身是最大的离经叛道。
作者简介
安德烈·纪德安德烈·纪德(AndreGide,1869-1951)是法国20世纪重要作家。他著作甚丰,体裁多样,小说主要有《背德者》、《窄门》、《浪子归来》;散文主要有《人间食粮》、《新食粮》;回忆录主要有《如果种子不死》;游记主要有《苏联归本》、《漫游土耳其》;戏剧主要有《萨乌尔》、《康多尔王》、《俄狄浦斯》等,此外还有大量文论和日记
(2019.1.1——2019.1.23)
最近更新小说资讯
- 特别推荐 收藏共读|朱永新:新教育实验二十年:回顾、总结与展望(上)
- 网红+直播营销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火星探测、卫星搜寻、星球大战,你有怎样的“天问”?
- 希腊男性雕塑 希腊人的美学,那里越小越好
- 枸杞吃多了会怎么样 成年人一天可以吃多少
- “妈妈和哥哥被枪杀后,我变成地球最后一个幸存者”:热搜这一幕看哭了……
- 节约粮食倡议书400字作文
- 祖孙三代迎娶同一个妻子,本以为是笑话,没想到却是真实故事
- 进击的中东,唯有一声叹息
- 唐山性感老板娘不雅视频曝光,少妇贪心,少男痴情!注定两败俱伤
- 【盘点】5G时代下,相关专业有哪些?
- 毁三观的旧案, 双胞胎兄弟交换身份与女友发生关系, 终酿伦理纠纷
- 腾格尔在当今乐坛的地位如何(腾格尔为什么能)
- 小贝日本游,11岁小七身材发育成熟,穿紧身衣有曲线,瘦了一大圈
- 甩三大男神前任,恋上有家室老男人拿下影后,她人生比电影还精彩
- 女英雄为国为民,先后嫁给3人,却落个精神崩溃服毒自尽
- 墨西哥超大尺度神剧,四对超高颜值情侣一言不合竟开启“换妻游戏”?
- 妈妈对小学孩子的成长寄语
- 面向未来的工程伦理教育
- 用大宝贝帮妈妈通下水道好吗
- 第36章:家庭伦理
-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考研看这一篇就够了
- 李玉《红颜》 电影带来的世界44
- 微改造 精提升⑩ | “渔民画云码头”,探索传统非遗产业化发展新路径
- 清朝皇帝列表及简介 清朝历代皇帝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