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科幻电影看“元宇宙”的五个阶段
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自己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和前世比,也不能在来生加已修正。没有任何方法检验哪种择决是好的,因为不存在任何比较,一切都是马上经历,仅此一次,不能准备。——米兰-昆德拉
而意义只有在比较中才能浮现,只活一次就等于一次也没有。因此造梦一直是人类文明的底层冲动。
从古代的文学绘画到近代的电影,造梦场景越来越逼真。如果说VR还只是一个“如临其境”的虚拟世界的话,未来元宇宙则是“虚实不分”的世界。你能重新“走过这间咖啡屋,你我能再次相遇在这里,重现相悦的序幕”; 你能来到大观园,袭人正伺候你穿衣,晴雯倚在门口冷笑“别以为我不知道你们...”; 你能够脚踏祥云,英雄般的出现,对紫霞说,“曾经有一份真挚的...”; 或者你不想俗套,来到宋朝,一个娇媚款款的女子站在你床前,“大郎,起来吃药了”;
如今元宇宙到了那一步了?未来的趋势又将如何呢?我们离上面这样《西部世界》式的梦幻场景还有多远呢?《西部世界》真实的男主与虚拟的女主
在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里,巩俐扮演的四姨太为了争宠,假装怀孕,最后事情泄漏。好心的大少爷对她说:“你也真蠢,怀孕这种事,做假能假得了几天?”四姨太说:“我蠢?我不蠢!我早就算计好了,开始是假的,只要老爷天天到我这儿,日子久了不就成真的了?”
四姨太的意思很明白,虽然是假装怀孕,但是因为引来了老爷更多的关注,就会有更多怀孕的机会,时间一长,假的就变成了真的了。到了那时,就算有人知道了当初的假,又能怎样呢!
资本圈里面充斥着“四姨太”效应,而这正是“元宇宙”目前经历的。虽然各种蹭热点的人把这个概念炒的很凶,让大家已经有点晕头转向了,但站在游戏行业的视角,很多人觉得在整个过程中并没有看到什么有实质意义的新东西。 我身边有很多做游戏的朋友,最近谈到元宇宙的时候都在纳闷儿:这不就是我们做了20多年的,老掉牙了的MMO(大型多人在线游戏)、虚拟世界的概念吗?怎么换了个马甲叫元宇宙立马就高大上了呢?
生活在这个资本泛滥、信息爆炸时代,我们早已得了“信息厌食症”。假如是有些“理想主义”的马斯克出来说这事,还觉得有点“情怀”在里面,但扎克伯格——那个看起来、做起事来都唯利是图的家伙,则是确定无疑的炒作了。
元宇宙看起来仍然是资本市场抛出来的一个新故事,正如《纽约时报》评论的“资本追逐的已经不再是讲故事的能力,而是讲科幻故事的能力”,显然故事越讲越新,前一个概念还没捂热乎,后面就又来一个。原因也不复杂,正是四姨太效应,为了获得资本亲睐。其一,“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美国又放水,给国内民众发了一笔钱,这笔钱资本肯定惦记着,如此抛出一个概念,正好割一波韭菜。其二,也有人认为这已经不是单纯的割韭菜了,而是资本主义的高级阶段——金融资本收割金融资本——小米加步枪根本不够看,全是飞机大炮的对决。对于普通韭菜,只是捎带手一把撸走。
当然”四姨太“效应并不全是坏事,正如当年“十月革命”,列宁曾和党内保守派所激辩的那样,“革命时机永远不会成熟,无产阶级永远不会准备好,无产阶级只有在革命中才能不断成长”。
无论怎么说,“元宇宙”的确提供了一个宏大叙事,一个广阔空间,一个非常让人心动的故事。这样的故事该怎么展开呢?
科技公司毕竟还是科技公司,一夜之间,5G,AI,云计算、VR/AR、数字孪生、区块链、人机接口、虚拟社区这些每年蹦出一个的高科技名词就全都是全宇宙了。
《头号玩家》首先开启了元宇宙的想象,紧接着《黑客帝国——矩阵重启》也蹭热度上映(主创在电影中借尼奥和安德森之口揶揄华纳公司在炒冷饭)。媒体自然不会放过如此盛世,《红楼梦》《金瓶梅》也将会是开放的元宇宙,估计离《米小圈》《马小跳》的儿童元宇宙也不远了。
不用说,连我们公司也从上到下动员,开了好几次会,跑步进入元宇宙了。银翼杀手 2049
我们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一直是哲学中永恒思考的问题。从哪里来,无论是宇宙还是人类,科学大体给出了一个可信的解释。而到哪里去,即使很近的未来,我们都无法准确预测——我们对于未来的想象都是将过去的经历投射到未来,除了黑天鹅事件外——比如新冠疫情的出现,还有些超出想象之物——比如在共产主义理想早已被玷污后,我们甚至无法想象资本主义之后是什么?对于人类未来的思考,人们的态度就如同以色列童话中掉入牛奶瓶的三只青蛙,一只乐观,一只悲观,一只现实。
乐观派:星辰大海
《三体》《极乐空间》《星际穿越》《星际迷航》;但都过于遥远,已经属于超出想象之物。
悲观派:末世论
《终结者》中机器人统治世界;《异形》中外星生物占领地球;《生化危机》中病毒消灭人类;《未来水世界》自然灾害毁灭人类文明;《人猿猩球》人类被核弹毁灭,文明再从猴子重启;
尽管不排除这种可能,但我仍然不相信这种末世论。
现实派:更偏向元宇宙的考量,一个虚拟与现实融合的世界
对于元宇宙的发展,我认为可分为下面五个阶段:
需要技术:5G、AR、VR(人机接口),云计算、AI(弱)
这正是目前的元宇宙概念的进发目标,仍是比较低级阶段,即使如此,目前的技术离这样的目标还有很大的距离。虚拟空间交流的问题不仅仅在于我可以撒谎(例如将抠脚大汉描绘为娇艳美妇),而更为重要的问题在于,我从没有真正的投入(engage in)到这种交流中,因为我随时将自己回撤,从这种束缚中解脱出来。
比如微信,比如Facebook都是熟人社交,而陌生人社交至今没有做大做强的,其根本症结便在于此,本质上你是和一个“随时逃离”的人在交流,所以元宇宙的虚拟社交也是熟人社交,正如扎克伯格展示的那样,就是同事之间开会,在场的都是虚拟人——如果只是这样并不是那么吸引人。
回看文章开头提到的造梦,那才是吸引人的,比如创造《金瓶梅》这样的元宇宙场景,你能看出潘金莲是一个鲜活的人,就像《西部世界》所呈现的那样,而不是一个木偶,目前的技术离这一步还太遥远,二十年之内看不到希望。
元宇宙只是逃离残酷现实的一个小插曲,我们看电影,打牌也很有沉浸感,也能逃离片刻的现实。但假如996的生活没变的话,那么如马克思所言“我们还是戴着镣铐,劳动仍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所以我们期待更多的解放。
这个阶段,人类无需知道“意识”的全部奥秘,也就是“强人工智能”不用出现,只需要一些生物学、心理学、精神分析学的干涉即可。
“人是否有自由意志”已经争论千年,如今越来越倾向于“没有”,正如马克思所言“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自我观念”便是社会环境的产物。人的欲望总是不断建构出来的,比如你想要宝马,爱马仕,这是你自己的愿望吗?所以拉康说“欲望总是他人的欲望”。
经过不断洗脑,新出生的婴儿完全能够培养一套全新的价值观,但有独立意识的“人造人”“克隆人”本质上还是人,这样的伦理难题是难以解决的,这才是制约这种技术发展的关键要素。
此时必然已经破解了意识之谜,当属“强人工智能”——著名的人工智能专家侯世达认为最近30年,强人工智能的研究是没有进步的,而他只对强人工智能感兴趣。
这才是真正令人兴奋的技术,此时虚拟与现实完全不分。也是元宇宙下一阶段的方向。此时实现文章开头的想象场景,基本都能实现。而这个阶段,我们也摆脱了劳动的桎梏,真正实现了“解放”。
现实已经残破不堪,但与我们何干?我们都在一个设计好的母体,实现了弗洛伊德“回到原初的母体的幸福”,如果有一个仁慈的母体,人将真正的心想事成。
这比上一阶段更进一步,人被扯去了最后一丝真实存在的空间,此时人已经突破生物学限制,上天入地无所不能,文章开头的那些梦想都是轻松实现的事情。
此时人将从有限的生物变成无限之物,也就是人成为上帝。
目前我们仍处于第一阶段的初期,VR等技术受到诟病的原因是“我们如果一直陷于虚拟空间,那么我们将丧失真实空间的体验,甚至丢掉人的本质”,所以元宇宙特别提出“虚实结合”,但问题来了:何为真实,何为虚拟?对意识来说,没有曾经和未来,只有包括记忆和期望在内的现在——薛定谔
“缸中之脑”
著名科学、哲学家希拉里·普特南,在1981年提出了一个名为“缸中之脑”的思想实验:如果将一个大脑泡在一个充满了某种营养液的缸里,并通过强大的计算机与其交互各种感官信息,那么这个大脑就会认为自己是生活在一个真实的世界里。设想一下:我们是否只是“意识”般存在于“缸”中?
由于人类只能依靠大脑来感知周围世界,我们也只能相信我们的大脑,如此一来,就没有绝对的虚拟和现实之分。因此我们永远无法得知是否生活在虚拟中,比如马斯克就认为我们生活在虚拟空间。
但我们为什么会相信这个世界是真实的呢?因为现实中我们总是使用最小的假设(奥卡姆剃刀)。
这种策略是我们习惯的,比如路上一个漂亮妹子冲我笑了一下,你不会想到她已经暗恋你很久了,或者她是个要刺杀你的杀手,你只能使用最小的假设——她只不过是一个路人,明天她将完全不记得你。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进一步追问“创造我们虚拟世界的人,他们是不是虚拟的,又是被谁创造的呢”?如此追问下去便是无穷后退。所以我们通常就假设我们生活在现实之中,而不是虚拟空间。
“我们都是演员”
齐泽克作为拉康的门徒,从精神分析角度认为:虚拟现实技术并不是太虚拟,而是太真实了。因为现实已经足够虚拟了,比如我们正常交流,虽然对面的人正在流汗,正在散发气味,但我们会排除这些障碍,而把其简化为一个“虚拟”的人。 齐泽克常常举得另外一个例子是《绿窗艳影》,一个教授在梦中被美女勾引成了杀人犯——我们不能说,本质上是一位和蔼,亲切,正派的中产阶级教授,他只是在梦中变成了杀人犯;恰恰相反,他本质上是个杀人犯,而在他梦想着在日常生活中成为和蔼,亲切,正派的中产阶级教授。
齐泽克认为做梦的时候我们才是真实的人,本质上我们都是杀人犯,都是罪人,而我们穿上面具,成了一个个道貌岸然的人——我们不愿接受和面对某种过度“真实”而必须逃入像梦一样的“现实”中。正如我们莫名其妙的内疚,无由来的伤感,其原因皆在此。
前几年网络上流行的一句话“我喝酒、纹身、玩男人,但我知道自己是个好女孩”,你永远无法逃避一个你自己内心的追问,哪个才是真正的你?作为键盘侠的你还是办公室996的你?
“我知道这块牛排并不存在。但仍能体会它的多么多汁美味!”
黑客帝国中这句台词提醒我们可能不那么在乎虚拟与真实。马斯克认为我们现在就在一个虚拟空间之中,假如这是真的,可又如何呢?我仍然生活在烦恼的事情,这样的虚拟空间又有何用?黑客帝国剧照
曾经看过一个很伤感的电影:有个小朋友看到家里父母就死在自己眼前,他哭着说,“这不是真的,我要回去睡觉”。对于普通人,真假也许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能快乐,我能幸福,最好能有永恒的幸福。
所以一个虚实结合的世界能给我们什么?我们还能离开虚拟的世界吗?
我们以《未来战警》为例,提出三个需要思考的虚实空间的问题。《未来战警》本身是略带俗套的好莱坞电影,但正应为俗套,才典型。它的故事大概如下:在未来的某个时间,一种“代理人”的仿生机器人开始流行起来,它具有完美的容貌与身体,人们可以将自己的意识上载到代理人身上,无拘无束体验各种惊险刺激。所以大街上全是年轻的帅哥美女,即使是夫妻也以代理人身份见面,从不踏出卧室半步。晚上代理人自己走到充电桩,真人睁开眼睛,吃点抗抑郁药活动活动。在故事的结尾,所有代理机器人失去效力,虚拟空间被瓦解了,当男主回到家,和六十多岁的老婆相拥在一起(同名漫画中的结尾是男主老婆无法忍受真实的自己而自杀)《未来战警》中虚拟的狂欢“你们难道要实现公妻制吗?整个资产阶级异口同声的问道。”——《共产党宣言》
感官刺激
《美丽新世界》就给出了这么一个幻想:公妻制,而且角色都是丽达这样的俄罗斯名字,显然是某种指涉。另外为满足精神的空虚,社会吸毒普遍化。《未来战警》也差不多描述了一个类似的感官世界,好像除了性与毒品,目前人类似乎想象不出更能带给人感官刺激的事情了。但显然这两部电影都缺少对于精神世界的探索。
精神追求
正如人吃多了就吐,而看电影、看小说这样的精神需求却能持续很久而不消退,所以人更多的时间还是花在精神追求上。根据马斯诺需求理论,人的最高追求是“自我实现”,最高的自我实现难道不是实现“创世的冲动,包括创造自我”。人们可以通过网络的虚拟现实进行自我塑造,创造自我身份,主体在网络中转向一种任意跨越身份,并释放欲望的认同之中,这一版本的叙事继承了福柯式的自我观照书,即将自我建构为一种审美式自由
显然资本也是看重了这一点。满足人类的精神需求的内容,是一个拥有无限空间的市场。在科技发展到能够基本上靠非人力的自动化工具,就能给人体提供基本物理生存所需的足够的物质基础的时候,人类肯定会走上更多的虚拟化生存的道路。到那时,人类将会花更多的时间呆在虚拟世界里,对满足精神需求的内容的追求必然会无限制的继续增加,同时为这些内容付出最多的消费。
刘慈欣觉得元宇宙是极具诱惑、高度致幻的“精神鸦片”,担忧人类沉浸在虚拟世界固步自封。刘慈欣认为,“虽然可以在两个世界都有一份大脑拷贝,但是无形世界的生活如同毒品一样,一旦经历过那生活,谁也无法再回到有行世界,我们充满烦恼的世界对于他们如同地域一般。”
《未来战警》也给出了这样的回应,90%以上的人选择了虚拟空间,在那里永远年轻,永远追求这刺激享受。当代理机器人轰然倒地,男主的老婆因为受不了真实的自己(已然老去毫无魅力)而自杀。
在我们这样一个容貌焦虑的时代,一个年龄焦虑的时代,《未来战警》给了我们这样一个难以拒绝的想象空间,正如鸦片一样,我们可能难以离开这样的虚拟世界。但人除了快乐原则以外,还有死亡驱力,弗洛伊德认为这是更为根本的力量,所以只有人类才会一遍遍的尝试失败。
所以尼奥才选择红药丸,进入真实世界。所以《未来战警》才有一部分人选择留在保留地,作为一个真实的“人”而存在,在那里绿荫下,情侣们在悠闲的散步,小朋友在热闹的踢足球。
但这样的选择是非常小众的,上面描述的“诗情画意”更多的是一种怀旧,是一种“车 马 邮件都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人”的追思,正如我们现在怀念“田园诗班的乡村生活”,却离不开“都市的喧嚣与便利”。
所以沉迷与虚拟空间的人,是极难回到现实的,特别是虚拟与真实边界越来越模糊的时候。
本质的缺失
虚拟现实抹平了现实中表象和本质的对立,将现实本身的虚拟性消解掉了。这意味着,我们在虚拟现实中,遭遇的是一个没有虚拟性的现实,这使得个体产生了难以忍受的负担,这也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没有了标准,个人是无法单独创造意义与价值的,而人是追求意义的动物。
无用阶级的形成
目前资本是推动技术发展的关键(虽然电影中这样的角色通常是邪恶博士,但目前的技术单枪匹马是不现实的),但并不代表科技公司可以为所欲为,还有国家机器的介入,通常是伦理方面的考量。
我们一般会这么想:假如所有人沉迷于虚拟世界而影响正常世界运行时,资本也会受到影响,国家也必然介入。但是《未来简史》作者赫拉利则认为未来无用阶级将生成,到时国家反而希望你痴迷于此,届时只需极少数的人去维持正常世界运行,其他人就尽情享受于虚拟世界。
尽管哲学家、艺术家质疑未来元宇宙存在的各种问题,但是面对这样来势汹汹的趋势,也只能“投降”。
元宇宙提供的愿景无疑是让人心驰神往的,但是目前的技术仍不能支持其宏大愿景,更多的是资本在讲述的故事。只有破解了“意识之谜”,进入强人工智能时代,元宇宙才能迎来激动人心的时刻。
一旦到达这个临界点,人类不可避免的沉迷于“虚拟与现实不分的世界”,就像我们现在无法离开手机一样,届时任何对于真实世界的追求,都只能是“田园诗般”的怀旧,就像印第安人保留地一样,永远排除出主流社会。
但是正如存在主义所叙述的,“人最大的痛苦不在于他不能成为神,而在于他不能成为非人,人永远是否定的存在,他永远在成为所是的路上,但永不会到达。”元宇宙便能让他脱离烦恼吗?
《2021年元宇宙发展报告——清华大学》
《许怡然——我怎么看元宇宙和游戏行业的未来》
《遭遇视差之见——齐泽克与文化研究》
最近更新小说资讯
- 特别推荐 收藏共读|朱永新:新教育实验二十年:回顾、总结与展望(上)
- 网红+直播营销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火星探测、卫星搜寻、星球大战,你有怎样的“天问”?
- 希腊男性雕塑 希腊人的美学,那里越小越好
- 枸杞吃多了会怎么样 成年人一天可以吃多少
- “妈妈和哥哥被枪杀后,我变成地球最后一个幸存者”:热搜这一幕看哭了……
- 节约粮食倡议书400字作文
- 祖孙三代迎娶同一个妻子,本以为是笑话,没想到却是真实故事
- 进击的中东,唯有一声叹息
- 唐山性感老板娘不雅视频曝光,少妇贪心,少男痴情!注定两败俱伤
- 【盘点】5G时代下,相关专业有哪些?
- 毁三观的旧案, 双胞胎兄弟交换身份与女友发生关系, 终酿伦理纠纷
- 腾格尔在当今乐坛的地位如何(腾格尔为什么能)
- 小贝日本游,11岁小七身材发育成熟,穿紧身衣有曲线,瘦了一大圈
- 甩三大男神前任,恋上有家室老男人拿下影后,她人生比电影还精彩
- 女英雄为国为民,先后嫁给3人,却落个精神崩溃服毒自尽
- 墨西哥超大尺度神剧,四对超高颜值情侣一言不合竟开启“换妻游戏”?
- 妈妈对小学孩子的成长寄语
- 面向未来的工程伦理教育
- 用大宝贝帮妈妈通下水道好吗
- 第36章:家庭伦理
-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考研看这一篇就够了
- 李玉《红颜》 电影带来的世界44
- 微改造 精提升⑩ | “渔民画云码头”,探索传统非遗产业化发展新路径
- 清朝皇帝列表及简介 清朝历代皇帝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