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新传视角批判解读《山河令》大火的原因

栏目:小说资讯  时间:2023-08-14
手机版

  中国网络剧进入新世纪,“耽美”元素入侵不容忽视。《山河令》更是正大光明的搞cp,耽美二字再次登上热搜榜单。

  今天就从“耽美文化”的角度来看看,为何《山河令》热播,且在大热的《山河令》下,我们应该保有怎样的冷思考。1、从传者角度看:“长尾”价值的实现

  长尾理论认为,在互联网时代,面对小众的商品或服务能够与热门商品占据的市场份额相匹敌甚至更大。

  而在新媒体高度发展的今天,互联网为满足受众的特殊兴趣提供了机会,再小众的内容也可以找到自己的受众群。这些小众内容聚合起来就形成了长长的尾巴。

  面对残酷的市场竞争,影视制作者开始将目光转向一些非主流的青年亚文化题材上,耽美文化虽然作为一种具有亚文化明显的小众特征,但以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吸引了一拨又一拨的受众,这些受众大部分为女性。

  在消费社会中,女性已然成为了不可或缺的消费主体,其需求和爱好前所未有地被生产者认真对待,这也给耽美剧的传播创造了机会。耽美剧作为影视长尾中重要的一截,因此也成为了制作者们热衷于产出的对象。2、从受众角度看:“使用与满足”的实现

  (1)满足了女性对性别平等的追求

  在耽美剧中,被观看消费的对象开始由女性转变成了男性,这些符合女性审美观的男性被女性书写、谈论,为女性提供了一定的自由话语空间。耽美剧对男性角色的消费具有一定的性解放色彩,体现了女性对以往“被观看”地位的反抗,对性别平等以及话语权的追求。

  (2)满足了受众猎奇心理

  耽美剧的受众大部分为90后、00后,这代人注重自我个性的表达,因此热衷于接触一些新鲜事物。虽然影视市场不乏优秀的言情作品,但许多剧情都脱离不了那些反复的套路和狗血,炒冷饭的现象时有发生,许多剧情使喜欢新鲜事物的年轻观众们对这些俗套的内容开始感到了审美疲劳。于是当以同性恋为题材的耽美剧出现的时候,受众们感到了这种题材又敏感又刺激。

  3、从受传双方关系来看:网络传播的特性为耽美影视的传播“推波助澜”

  (1)互联网匿名性打破腐女的“沉默螺旋”

  网络去中心化以及匿名化的特点,为耽美影视的受众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的场所,一些腐女和同性恋者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受到社会道德规范的压力,不愿意公开表达自己的兴趣。但是他们却可以在网络上找到自己的“次反公共领域”。

  美国政治学家南茜佛雷泽认为“次反公共领域”是由缺乏平等参与商议的物质基础的从属性群体构成,如同性恋、女性等等。

  互联网的匿名性使“沉默”的少数在庇护所一样的“次反公共领域”里开始活跃起来,他们纵情创作,构成自己独特的话语,形成了专属于他们的公共领域并在此确立身份认同。

  (2)互联网交互性促进耽美影视剧传播深度

  互联网的交互性打破了以往单向的传播模式,受众不仅仅是信息接受者,同样可以通过互联网这个平台对耽美影视进行二次创作和新剧情构思,成为耽美文化的传播者。

  这种传播模式突破了传者与受众之间的界限,体现出了传受一体的特点。这种新的传播方式使得平凡的腐女得以夺取话语权,有机会成为新的意见领袖。这也滋生了受众推动耽美影视作品传播的热情。

  这是一个“受众为王”的时代。网络耽美小说传播积淀下来的受众,以及观影过程中受众的互动观影经验,使得耽美剧不断受到关注。

  耽美网络剧的出现不仅突破中国艺术表现的盲区,同时还冲击了传统道德伦理,展现出丰富的社会效应和影响力。

  下面来看看耽美剧的出现带来了什么样的艺术价值吧!1、窥探边缘文化,关注亚文化群体

  作为青年亚文化分支的耽美文化,首次将同性恋这一敏感话题携入大众视野,并依托网络突破中国影视剧创作的艺术盲区,形成耽美网络剧,以较之于同性恋电影更为温和的方式呈现,让中国受众开始认知这一文化。其创作团体试着打破伦理禁区,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审视同性恋文化。2、透视耽美语境,寻找孤独的宣泄

  观看耽美文化的受众有大批青少年群体。青少年一般会遭受禁止早恋、学业至上等观念的多重约束。观看耽美网络剧能使青少年观众在观剧过程中产生代入感,将负面情绪付诸耽美网剧,释放压力,分散注意力,宣泄自身的情感欲望诉求。但正是由于青少年的心智还未成熟,所以耽美剧在主题内容以及镜像方面的制作仍需进一步思忖:如何担负起更大的社会责任,对青少年的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导。3、颠覆男性优势,反被动凝视为主动观看

  女性是一个庞大的耽美网剧受众群体,网络用语“腐女”就是专门指称喜欢男男爱情的女性。耽美网络剧让女性受众能以一种放松的心态凝视并消费男性文化,其间潜藏一定的精神诉求。

  据相关资料显示,观看耽美剧的女性大多为年轻知识女性,在耽美网剧中,男性成为“被观看”的对象,从而使女性观众在精神上挑战男性霸权,并起到一种“治愈”的作用。

  不过!不过!

  哪怕磕到鼻血直流,

  我们也要冷思考!

  1、消费主义对耽美亚文化的侵蚀使得耽美影视内涵主旨偏离

  耽美亚文化本身具有严肃性和抗争性。如女性对话语权的追求、对物质世界的批评等等。

  新媒体成了耽美亚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之后,在巨大的商业利润下,许多制作者将耽美亚文化文本进行影视改编后,对其中的一部分进行夸大曲解,不少影视剧以同性题材来博眼球、造噱头,把“基腐污”作为营销点,以“重口味”和“无下限”为看点,影视市场出现了许多套着耽美外衣的低俗艳情猎奇影视剧,这些影视剧充斥着大量的性暗示以及一些色情暴力的内容,使得耽美影视内涵开始偏离原本的抗争性严肃性,使人们对耽美亚文化产生误解。

  2、脱离现实的耽美影视剧让人们对性少数群体产生刻板印象

  耽美影视剧塑造的同性恋群体是由女性书写的,带有主观情绪的“想象的客体”。

  在影视作品中,这些同性恋角色的塑造是为了满足“腐女”想象而生产的“男色商品”。然而现实生活中的同性恋群体与耽美影视剧中的同性恋群体存在客观差异。

  同志亦凡人,耽美影视剧给同性恋群体打上“美少年”“女性气质”标签反而让大众对同性恋群体产生刻板印象。在腐女们一片欢声笑语的“狂欢”之下,处于现实生活中的同性恋群体的真正声音反而被淹没。

  3、耽美影视剧的热播对价值观带来引导偏向

  耽美影视是一种脱离现实的腐女“乌托邦”,其背后也折射出了女性对现实的不满和宣泄,这种内心的痛苦和厌世情节往往会直接映射到其生产出来的影视作品中,使得长期接触并陶醉于此的受众受到“涵化”,由此对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耽美影视剧的受众很大一部分为青少年,他们的“三观”还处在形成和完善阶段,他们区分虚拟与现实的能力较差。如果青少年长期沉浸在耽美题材影视构建的“拟态环境”里,有可能会将误读过的耽美爱好延伸到现实生活中或对同性恋爱产生盲目的崇拜。

上一篇:预防保健十篇
下一篇:任泽平对谈尹烨:生命科技、生物技术和健康长寿

最近更新小说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