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柏林金熊,你会喜欢这部赤条条电影吗?

栏目:小说资讯  时间:2023-08-12
手机版

  * 深 焦 口 碑 榜 *

  List of Films

  策划 | 深焦编辑部

  本期统筹 | Totoro

  本期编辑 | parallel

  于8月28日至9月7日举行的第76届威尼斯电影节已经开幕,首次尝试在日本本土之外拍摄影片的是枝裕和,携其执导的新片《真相》入围主竞赛并作为开幕影片。主竞赛单元有诸多名导携新作入围:罗伊·安德森的《关于无尽》、詹姆斯·格雷的《星际探索》、波兰斯基的《我控诉》等。第一部入围欧洲三大主竞赛单元的超英漫改电影的DC新片《小丑》,则成为威尼斯“爆款”。华语方面,娄烨新片《兰心大剧院》与杨凡新作《继园台七号》一同入围主竞赛单元;继《塔洛》《撞死了一只羊》后,万玛才旦的新片《气球》第三次入围地平线单元。蔡明亮2003年的导演作品《不散》将在特别展映单元放映,邱阳导演新作《O》入围此次威尼斯的VR竞赛单元。

  第76届威尼斯电影节拉开帷幕

  回到国内院线,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徒手攀岩》将于本周登陆国内院线,无保护单人徒手攀岩的极限冒险,带来十足惊险刺激的观影体验。下周国内院线中秋档即将到来,多元类型可供选择:于暑期档撤档的《小小的愿望》重新定档中秋;动画电影《罗小黑战记》;张家辉坐镇的《催眠·裁决》;《名侦探柯南》剧场版也瞄准中秋档上映。

  本期新上榜的影片是《同义词》与剧集《老无所惧》。摘得柏林金熊奖的《同义词》聚焦移民问题与身份认同,讲述一名从以色列逃往法国的男子拒绝使用母语,靠着法语词典生活交流的故事。另一部上榜的是“丹麦怪才”雷弗恩的新剧集 《老无所惧》。曾凭借《亡命驾驶》摘得第64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的雷弗恩极具作者风格,风格化的《老无所惧》似是对于《霓虹恶魔》的延续。

  本期新上榜《老无所惧》

  阿莫多瓦在威尼斯获得终身成就金狮奖,本期口碑榜《痛苦与荣耀》也终于反超持续霸居榜首6周之久的《千与千寻》。上周新上榜的两部美国独立电影《抱歉打扰》与《90年代中期》,表现不俗,分列榜单六、七位。仅上榜六周的《高材生》已于本周下榜,《太空生活》《江边旅馆》《候鸟》三部影片濒临下榜,喜欢它们的朋友,快快投票吧。

  本期口碑榜就介绍到这里,秋天里,深焦与你一起看电影。

  #本期新片

  老无所惧

  Too Old to Die Young (2019)

  导演: 尼古拉斯·温丁·雷弗恩编剧: 尼古拉斯·温丁·雷弗恩 / 爱德·布鲁贝克 / 哈莉·韦格林·格罗斯主演: 迈尔斯·特勒 / 吉娜·马隆 / 威廉·鲍德温类型: 剧情 / 犯罪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语言: 英语单集片长: 90分钟 / 138分钟(戛纳电影节两集)

  观看状态:已有高清资源

  北美媒体Metacritics: 50/100

  法国媒体Allócine:2.4/5

  IMDb: 7.4 /10

  豆瓣:7.4 /10

  深焦评分77 /100

  Ada的B计划,一个坚决响应“新电影”,反对“老电影”的影迷

  87/100

  Refn固然仍有着捕获感官的实力,但《唯神能恕》中Wanna Fight节奏和主角步频的匹配却几乎不复存在。在《老无所惧》的若干集中,动作维持凝滞的同时,尚且需要完成宏大剧本要求的充分叙事,由此落入《地球最后的夜晚》一般的游戏场,缓慢地演绎不值得关心的必然性,因此一再被迫充当动力源的音乐才会与动作失谐,而这一问题并不在Refn单薄文本的电影中存在。最为“电影化”的两组时刻——“父亲”的吸鼻和《Mandy》中的追车,都来自全剧最为稀缺、The Neon Demon最为普遍的,将具体动作抽象形成的浪漫。

  吴泽源,写不好小说的影评人

  80/100

  先得承认自己没看完全剧,因为雷弗恩的导演手法是专制的,他要求你像囚犯一样毫不分神地按他设计的古怪节奏浸入剧中世界,所以这部剧非常反讽地属于且仅属于影院,坐在电脑前面看的话你只会想快进。在这个前提下,在戛纳的大帐篷里边听雨声边看雷弗恩的黑色洛城影像,是我今年最佳的影院体验。

  文森特九六,手术室里的影迷,麻醉学在读硕士,时刻考虑弃医从影

  65/100

  只有第五集和第六集可以给到满星,NWR读解空间最广维的作品,却也是对旧影像的重装再组,超出亚流行电影文化本体之外的表达是否熟稔,及最优时长之于他的最适创作饱满程度,本剧以一个差强人意的水准给出了自省——还是快回去拍电影吧。

  同义词

  Synonymes (2019)

  导演: 那达夫·拉皮德编剧: 那达夫·拉皮德主演: 汤姆·梅西耶 / 康坦·多尔迈尔类型: 剧情 / 同性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 德国 / 以色列语言: 法语 / 希伯来语片长: 123分钟

  北美媒体Metacritics: -/100

  法国媒体Allócine:3.4/5

  IMDb: 6.9 /10

  豆瓣:7.0 /10

  深焦评分81 /100

  94/100

  《同义词》之于《警察》正如Yoav所习得的之于任一种语言,组织形式不断对表象复刻重组,内里彻底剥离所指只剩下躯壳。政治、身份可以是一切的同义词,被字典、被课程、被主人公、被导演、被观众复制粘贴,在语境的缺失中被冲撞。

  花地,日常阅读伦理学并不得其道的普通观众

  85/100

  昆德拉后期都在使用法语写作,称捷克语是被污染的语言,然而他关注内容与意识形态却似乎永远无法逃离捷克。同样,试图通过学习一门语言来摆脱旧的文化身份显然是欲盖弥彰的,法语使用得越流利反而越在强调自身异国人的身份。影片镜头的移动与人物状态同构,多处主观晃动视角转客观固定机位像是对身份与身体、意识与意向、存在与状态“身首异处”的描摹,人物状态的“木讷”和“癫狂”隐喻着对新身份的扮演与向旧身份的回归。

  圆首的秘书,首届深焦影评大赛冠军,小津电影爱好者

  同义词绝对是今年最有想法的电影之一,尤其是和苏雷曼的《必是天堂》放在一起,就会清楚地感受到拉皮德技高X筹,意识到他是如何透过镜头运动、场景构建以及身体本身来表达他对异国文化更深层次的想法。遗憾的是这些想法虽然贯穿但并不太有机,整个电影虽然具有内在的完整性,情节上却显得有些破碎。

  淞可,电影研究僧,偏爱“东南亚”,业余写字,拍片,做影展。生活中浪漫,电影中孤独

  82/100

  一部关于身体-影像的电影,它们超越故事本身占据观众的视觉主体。一身“黄袍”的约亚夫好像代表了某种异族和不同信仰,好像行走在现代都市的僧侣。一本同义词字典使他拒绝语言拒绝母语,关于过去的记忆时不时想起并成为影片中的另一种影像材料,它既是约亚夫的叙述也是富二代作家的素材。街道部分的影像充满局促、晃动与不安,电影整体上给人一种硬核、利落的感觉,最后乐团里约亚夫的质问和乐手们用音乐的回答较为有力。“你们法国人永远不知道自己的优越”而他进不去那扇门,这里不像是简单的身份焦虑,而是新城市所带来的新的议题。

  仇晟,婴儿作家,年轻导演,老影迷

  前半程让人无比激动。以痉挛式第三人称主观镜头模拟意识在第二语言中的状态,对拉康理论极富原创性的阐释。揭示摄影机的无能——捕捉运动的无能,表现空间的无能(看塞纳河那场戏),电影是现实的同义词的同义词的同义词,漂移之后全是谎言。随着法语渐渐变成母语,这种第三人称主观镜头也渐渐消失。可是然后呢?电影就只剩下一些文化冲突老梗。不断用外部人物事件撞击主角,而不小心丢失了自己的立场。轻易引入音乐Motif,让这部本来向戈达尔式文本拼贴行进的电影,变成了欧迪亚式的文化通俗剧。《教师》是不朽的作品,这部不是。(但仍然比《方形》好十五倍。)

  宋远程,京都大学电影学硕士在读,电影爱好者

  75/100

  经验/时间被窃取,身体/空间被占据。赤条条地闯进也会再次被剥夺到一无所有。毕竟同义词虽然带来许多置换方式,却只有一种组接最为适合。

  Peter Cat,深焦主编

  73/100

  剧本和影像密实的构思和魅力都在一种离心力作用下松弛得近乎有些随意,某种程度执行失败。只是在柏林主竞赛糟糕选片下,依然显露着创作意图和手段上压倒性高段位。

  70/100

  剧作中层次异常丰富的载重段落(只限于段落而非整体)同与之对应的精准表意调度(纵然是无法回溯动机存在与否的直觉派)组成了相当系统完备的“语法和词汇”,电影再次少见的凝练为抽象激烈的视觉话语并省略掉美学欣赏的遮掩修饰——电影即感知和言论,并高度趋向于神性般的真相,即使在战斗的间隙,依然穿插着贾樟柯式的曲构表演。

  #上期新片

  抱歉打扰

  Sorry to Bother You (2018)

  导演: 布茨·赖利编剧: 布茨·赖利主演: 勒凯斯·斯坦菲尔德 / 泰莎·汤普森类型: 喜剧 / 奇幻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语言: 英语片长: 111分钟

  北美媒体Metacritics: 80/100

  法国媒体Allócine:3.8/5

  IMDb: 7.0 /10

  豆瓣:7.0 /10

  深焦评分72 /100

  徐若风,学习艺术史,杭州影迷

  从骨髓里炸出来的那种黑人电影,特得劲儿。

  Dzolan,杂志编辑,电影爱好者

  是真的能和乔丹·皮尔较量一番的电影(或者互文一下),粗野又蛮横,颇有一种精致寓言要被拳拳打倒在地的感觉,看完也才能明白片名的挑衅意味。

  76/100

  议题过于堆砌,表达也过于浮光掠影。剧本和人物处理得也有点儿戏,但仍旧不啻为是那种一直在期待中的新政治电影。类型拼贴带来观影乐趣甚至让《逃出绝命镇》都颇为失色。

  70/100

  这就是21世纪电影的新形态吗——网络视频段子手风格?如果是的话还挺depressing的,但有些段子确实有趣(nigga shit场景)。同样是设置在奥克兰的电影,更推荐《水果谷车站》和《盲点》,在表达完整度上都好过这部无厘头被迫害妄想症电影。

  68/100

  内容充实饱和以至从混乱中找到某种作者性,但对idea的处理仍显得过于粗糙。

  65/100

  老生常谈,浅尝辄止。没有激进的政治性,“变身”的梗也是步绝命镇的后尘。除了靠嘲讽马丁路德金一逞口舌快又能如何呢。

  良卓月,电影学硕士,影视策划、写作者

  60/100

  过于放飞自我,以至于通篇基本都是所指明确的符号和技巧。那些看似有趣的场景转换和戏剧冲突让电影频繁变奏,而丢失了对人物的共情或故事的理性,对主角的关注角度被迫地成为吃瓜式的好奇旁观。影片后三分之一真是WTF的感觉,这种狂躁的趣味,似乎也只能满足这一时一地。

  90年代中期

  Mid90s

  导演: 乔纳·希尔编剧: 乔纳·希尔主演: 桑尼·苏尔季克 / 凯瑟琳·沃特斯顿

  类型: 剧情 / 喜剧官方网站: mid90s.movie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语言: 英语片长: 84分钟

  北美媒体Metacritic: 66/100

  法国媒体Allócine:3.9/5

  豆瓣:7.3/10

  深焦评分79/100

  本质上是个复古情怀片。但有了16毫米胶片、哈莫尼·科林和Trent Reznor加成,情怀确实满格了,没必要说更多了。

  84/100

  与同年圣丹斯纪录片《滑板少年》相映成趣,它缅怀的是一种被成人世界规训前的亚文化片段。虽然是回忆视角,难能可贵没有从现在时直接给出解释、评价或任何总结发言。使得怀旧脱离矫情,保持着处于那个年代叙事的整体性,以及从今日观众角度思考解读的开放性。犹如它昏暗纪实的影像风格,好似积灰却不会被篡改的记忆。

  75/100

  即使不喜欢后半段,但作为处女作之珍贵在于作者揭开自己微小的真诚空间所带来的自由的共情体验。乔纳·希尔把每一处内心依据与现实秩序都做得刚好,我们都心知肚明故事会终将走向“毁灭”,原因在于青春所面临的“顺流困境”是何其相同。

  72/100

  Jonah Hill反没有选择创作烂仔帮电影,而是努力在现实语境中讲述。《90年代中期》所遇到的问题依旧是Superbad的:承载的反思过多以致说教,语调由此更像是“中年”追思,活力被稀释。

  #濒临下榜

  太空生活

  High Life

  导演: 克莱尔·德尼编剧: 克莱尔·德尼 / 让-波尔·法尔戈 / Geoff Cox / Nick Laird主演: 罗伯特·帕丁森 / 朱丽叶·比诺什 / 安德雷·本杰明 / 米娅·高斯 / 拉斯·艾丁格类型: 剧情 / 科幻制片国家/地区: 德国 / 法国 / 英国 / 波兰 / 美国语言: 英语上映日期: 2018-09-09(多伦多电影节) / 2019-04-12(美国)片长: 113分钟

  观看状态:中字熟肉

  北美媒体Metacritics: 75/100

  法国媒体Allócine:3.1/5

  IMDb: 6.0/10

  豆瓣:6.2/10

  深焦评分 83/100

  91/100

  德尼从《心灵暖阳》开始拍更为简单的电影,没有了此前作品中充当动力的烈性运动,环境整体出现,因此也不再建迷局,只完成最基本的需求。黑暗中力量感的肢体,正如格朗德里厄《Unrest》般,是永存的抽象文字。

  库布里克对广维空间基于固态逻辑的弹性构想对后来者思维的崇拜式限定可谓是某种“遗毒”,塔可夫斯基的流体抽象又难以做到群体参透,德尼于本片的呈现策略无疑是另辟蹊径,过往作品中隐去几何结构后模糊的生理化的空间中充满破坏性的“顶撞”动作与情绪,在“太空”这个“常态行为”从未抵达的高级感性概念领域反而实现了同最基本的“地上”母体和“自然”母题的大和解,并非是宇宙无限繁衍诞出的未来动物,而是作为我们与她的电影如何“孕育”、“分娩”和“生长”的注解。

  bastard,影迷,乐迷

  末世感在流动的影像中变得忧郁,希望萌生在时间空间尽头的黑洞。

  75/100

  越来越觉得克莱尔·德尼在某种程度上和娄烨很相近:两者都善于用影像精确地捕捉到某种感觉,却在叙事逻辑方面让人一言难尽。比如为什么飞船上被放逐的男男女女无法相互交配?这是导演用整部电影都没能解释清楚的强设定,个中逻辑只能靠观众脑补。而一部需要观众替导演辩解的电影能否被称为一部杰作?我个人觉得不行。但同样,这也不能否定德尼构建出的一个个迷人影像。

  江边旅馆

  导演: 洪尚秀编剧: 洪尚秀主演: 纪柱峰 / 金敏喜 / 宋宣美 / 权海虓 / 刘俊相类型: 剧情制片国家/地区: 韩国语言: 韩语上映日期: 2018-08-09(洛迦诺电影节) / 2019-03-27(韩国)片长: 96分钟又名: Hotel by the River

  北美媒体Metacritics: 79/100

  法国媒体Allócine:-/5

  IMDb: 6.8 /10

  豆瓣:7.3 /10

  深焦评分80/100

  93/100

  对落雪的吟咏,对美人的赞颂,正是一种“物哀”。它让洪常秀过去电影中繁琐的重言式——你很美,你很美因为我觉得你很美——都获得了一种合法性。反复吟咏,来延迟美的逝去。“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92/100

  再一次的尾声结构游戏成为了洪常秀电影中最有力的一笔回锋,不仅实现了注定的往复,同时继续在最浅显的表层向前发展着,影片的形态就此扭转,以语气的变化瞬时完成对全片内容的重述。有明天,或者没有明天,都好,超越现实与逻辑约束的共情,正是在这样的模糊性中存在。

  80/100

  从过去的情感哀叹死亡的未来,变奏的完整发条在此被旋钮,乐趣于久久未曾见的肃穆残衰中苦涩笑谈,睡梦仍是解开谜题的钥匙,打开后却不再是男女间玄机的调皮顿悟,那是一片寂静的白,善于“欺骗”生活的他终被生活“欺骗”,由此艰难迈向苍茫的“死”,重新书写下一段“生”,或许,一个后金敏喜时代即将到来,一个彻底不同以往的洪正在复活。

  79/100

  对于洪尚秀的生活系列电影打分也失去了意义,只要他还能对生活依旧敏感,把那些简单的故事费劲心思拍出来,就是不容易了。这种创作看似简单其实烧心烧脑,全当为人类贡献了,其实就像修厕所。而且我觉得他也完全清楚如何能让自己的电影“好看”,只要玩点结构多下点小心思这种廉价故事完全可以讨巧一点。白茫茫江面上,两位穿黑衣的美女,一个垂垂老矣的老人和等待他的两个儿子,他依旧有勇气出去见两位美女为她们读诗,这个就足以感天动地了,不需要联系也不需要发生什么,面对美我们只能赞美,这就是在江边旅馆的美好生活,男人和女人之间都没有联系,这可能还是他电影中少有的,于是悲从中来。至于提到死亡和镜头上的创新其实也没什么,只是洪尚秀需要找一种方式讲这个大家认为会无聊的故事罢了。

  Peter Cat, 深焦主编

  77/100

  我们又何曾在“龌蹉”的洪尚秀电影里,期待过如许的关于“死”的坦荡。

  肥内,《路子》作者

  60 / 100

  诗人说他才打了一盹,怎么顿时旅馆外面的世界突然一片白,而这时,两位身穿深色大衣的女子,在全白的世界中异常醒目,刹时也让诗人惊为天人。在他这已通达天与人的状态下,发现了无穷之美。然而,影片的调性压抑了诗人狂放的情感,却是以他有意无意地避开明明是他自己招来的儿子们,彷佛希望独享这种对美的感知与悸动。节制的配乐也总在非常恰当的时机闪现,堆叠出诗人的情感,事实上,他的情感真是与两位天使互通,于是影片结束在两位女子躺在床上没来由的痛哭。在明显有限的条件下,洪尚秀透过参数设计、时空错位、声画位移的基本手法,拍出一部也许表面上不那么突出但馀味缭绕的小品。

  候鸟

  Pájaros de verano

  导演: 克丽丝蒂娜·加耶果 / 西罗·格拉

  编剧: 玛丽亚卡米拉阿里亚斯 / 雅克·图莱蒙德·维达尔

  主演: 卡米娜·马蒂内 / 何塞·阿科斯塔 / 娜塔利娅·雷耶斯 / 约恩·纳瓦埃斯 / 格雷德·梅扎 / 更多...

  类型: 剧情 / 惊悚

  制片国家/地区: 哥伦比亚 / 丹麦 / 墨西哥 / 德国 / 瑞士

  语言: 西班牙语 / 英语 / 瓦尤语

  上映日期: 2018-05-09(戛纳电影节) / 2018-08-02(哥伦比亚)

  片长: 125分钟

  观看状态:已带中字资源

  北美媒体Metacritic: 85/100

  法国媒体Allócine:4.0/5

  IMDb: 7.7/10

  豆瓣:6.7/10

  深焦评分52/100

  65/100

  电视剧容量乡村黑帮史诗,被浮光掠影地简化为一出民俗符号堆砌,表演机械僵硬的械斗回合战。

  55/100

  蛇之拥抱,鸟之叹息,现代欲念连同伴随左右的物质主义与精神荒原对传统族裔血缘“孤岛”的剿灭,犹如大多数持有拟地域先锋色彩的创作者,在面对诱人的类型元素时,大都退化为“儿童”。

  35/100

  琐碎无味的情景构建与前作并无二致,区别在于前作基于“寻找”动作建立起紧密的宏观联系,而《候鸟》在反复而平面的叙事中迷失了方向。

  深焦DeepFocus系网易号作者

上一篇:那年花开月正圆吴聘是怎么死的(在第几集死的)
下一篇:韩国购物攻略之韩国百货店迪士尼篇,韩国留学生的购物天堂开启夏日幻想!

最近更新小说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