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司马迁《史记》本纪 12 篇(原文及翻译)(史记本纪)

栏目:小说资讯  时间:2023-08-11
手机版

  史记

  中国历代史书中,以被赋予“正史”地位的“二十四史”最为重要,而“二十四史”之首就是西汉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叙述了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略于先秦,详于秦汉,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简介

  作为有着五千年悠久文明历史的国度,中国有世界上最为完备的、不间断的历史记载,中华史籍浩如烟海,内容博大精深。这些史籍是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全人类的共同遗产。

  中国历代史书中,以被赋予“正史”地位的“二十四史”最为重要,而“二十四史”之首就是西汉司马迁所著的《史记》。

  《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叙述了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略于先秦,详于秦汉,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本纪,实际上就是帝王的传记。同时,本纪也是全书的总纲,用编年体的方法记事。在本纪的写作中,司马迁采取了详今略远的办法,时代愈远愈略,愈近愈详。本纪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写起,是因为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司马迁还将项羽列入本纪,一是秦汉间几年“政由羽出”,一是推崇其人格。

  表,用表格的形式记述重大事件,纲举目张,以简御繁,一目了然,便于观览、检索。

  书,记载历代朝章国典,以明古今制度沿革的专章。班固《汉书》改称志,以后成为通例。书的修撰,为研究各种专门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世家,记载诸侯王国之事。因为诸侯开国承家,子孙世袭,所以他们的传记叫作世家。司马迁把孔子和陈涉也列入世家,是一种例外。孔子虽非王侯,但却是传承三代文化的宗主,更何况汉武帝时儒学独尊,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将之列入世家也反映了思想领域的现实情况。至于陈涉,他是第一个起义亡秦的领导者,而且是三代以来以平民起兵而反残暴统治的第一人,而亡秦的侯王原来又多是他的部下。司马迁将之列入世家,把他的功业和商汤推翻夏桀,武王伐纣,孔子作《春秋》相比,将他写成震撼秦帝国统治、叱咤风云的伟大历史英雄,反映了作者进步的历史观。

  列传是记载帝王、诸侯以外的各种历史人物的,有单传,有合传,有类传。单传是一人一传,如《商君列传》《李斯列传》等。合传是记二人以上,如《管晏列传》《老子韩非列传》等。类传是以类相从,把同一类人物的活动,归到一个传内,如《儒林列传》《循吏列传》《刺客列传》等。司马迁把当时我国四周少数民族的历史情况,也用类传的形式记载下来,如《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大宛列传》等,这就为研究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来源。

  五帝本纪

  夏本纪

  殷本纪

  周本纪

  秦本纪

  秦始皇本纪

  项羽本纪

  高祖本纪

  吕太后本纪

  孝文本纪

  孝景本纪

  孝武本纪

  三代世表

  十二诸侯年表

  六国年表

  秦楚之际月表

  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惠景间侯者年表

  建元以来侯者年表

  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

  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

  礼书

  乐书

  律书

  历书

  天官书

  封禅书

  河渠书

  平准书

  吴太伯世家

  齐太公世家

  鲁周公世家

  燕召公世家

  管蔡世家

  陈杞世家

  卫康叔世家

  宋微子世家

  晋世家

  楚世家

  越王勾践世家

  郑世家

  赵世家

  魏世家

  韩世家

  田敬仲完世家

  孔子世家

  陈涉世家

  外戚世家

  楚元王世家

  荆燕世家

  齐悼惠王世家

  萧相国世家

  曹相国世家

  留侯世家

  陈丞相世家

  绛侯周勃世家

  梁孝王世家

  五宗世家

  三王世家

  伯夷列传

  管晏列传

  老子韩非列传

  司马穰苴列传

  孙子吴起列传

  伍子胥列传

  仲尼弟子列传

  商君列传

  苏秦列传

  张仪列传

  樗里子甘茂列传

  穰侯列传

  白起王翦列传

  孟子荀卿列传

  孟尝君列传

  平原君虞卿列传

  魏公子列传

  春申君列传

  范睢蔡泽列传

  乐毅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

  田单列传

  鲁仲连邹阳列传

  屈原贾生列传

  吕不韦列传

  刺客列传

  李斯列传

  蒙恬列传

  张耳陈余列传

  魏豹彭越列传

  黥布列传

  淮阴侯列传

  韩信卢绾列传

  田儋列传

  樊郦滕灌列传

  张丞相列传

  郦生陆贾列传

  傅靳蒯成列传

  刘敬叔孙通列传

  季布栾布列传

  袁盎晁错列传

  张释之冯唐列传

  万石张叔列传

  田叔列传

  扁鹊仓公列传

  吴王濞列传

  魏其武安侯列传

  韩长孺列传

  李将军列传

  匈奴列传

  卫将军骠骑列传

  平津侯主父列传

  南越列传

  东越列传

  朝鲜列传

  西南夷列传

  司马相如列传

  淮南衡山列传

  循吏列传

  汲郑列传

  儒林列传

  酷吏列传

  大宛列传

  游侠列传

  佞幸列传

  滑稽列传

  日者列传

  龟策列传

  货殖列传

  太史公自序

  本纪12篇1、五帝本纪原文及注释所属分类:五帝本纪

  黄帝者,少典之子【子:后代。】,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徇齐:思维敏捷。】,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干戈:干是盾牌,戈是一种长柄横刃兵器。】,以征不享,诸侯咸【咸:都。】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五气:五行之气。古时候以五行和四时相配,春为木,夏为火,季夏为土,秋为金,冬为水。】,蓺【蓺:种植。】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熊、罴、貔、貅、貙、虎:都是勐兽名。《索隐》认为这些勐兽经过训练可以作战。《正义》认为这些勐兽名是用来给军队命名的,借以威吓敌人。六种勐兽可能是六个氏族的图腾。】,以与炎帝战于坂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禽:通“擒”,抓捕。】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

  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荤粥:古代北方民族,秦汉以后称“匈奴”。】,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万国和,而鬼神、山川、封禅【封禅:祭祀天地。】与为多焉。获宝鼎,迎日推?【推?:推演历数。?,同“策”。】。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时【时:按季节。一说通“莳”,栽种。】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

  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

  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静渊【静渊:深沉稳重。】以有谋,疏通【疏通:通达。】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絜诚以祭祀。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址,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

  帝颛顼生子曰穷蝉。颛顼崩,而玄嚣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

  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高辛父曰蟜极,蟜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自玄嚣与蟜极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高辛于颛顼为族子。

  高辛生而神灵,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于其身。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财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郁郁【郁郁:肃穆的样子。】,其德嶷嶷【嶷嶷:高大的样子。】。其动也时,其服也士。帝喾溉【溉:灌溉。一说通“概”,本义指量粮食时用来刮平升斗的木板,引申义为公平。】执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

  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娶娵訾氏女,生挚。帝喾崩,而挚代立。帝挚立,不善,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

  帝尧者,放勋。其仁如天,其知【知:同“智”。】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黄收【收:冕。】纯衣【纯衣:缁衣,黑色朝服。】,彤车乘【乘:四马拉一车。】白马。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便章:治理。】百姓。百姓昭明,合和万国。

  乃命羲、和,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分命羲仲,居郁夷,曰旸谷。敬道日出,便程【便程:分别次第,使做事有步骤。便,通“辨”,别。】东作。日中【日中:指春分。】,星鸟【星鸟:朱雀,即二十八宿中的南方七宿。】,以殷中春。其民析,鸟兽字微【字微:也作“孳尾”,交配繁衍。】。申命羲叔,居南交。便程南为,敬致【致:指太阳回归。】。日永【日永:指夏至。】,星火【星火:指心宿,二十八宿中东方七宿之一。】,以正中夏。其民因,鸟兽希革【希革:指夏季炎热,鸟兽皮上毛羽稀少。希,同“稀”。革,兽皮。】。申命和仲,居西土,曰昧谷。敬道日入,便程西成。夜中【夜中:指秋分。】,星虚【星虚:虚宿,二十八宿中北方七宿之一。】,以正中秋。其民夷易,鸟兽毛毨【毛毨:鸟兽新长出的整齐的毛。】。申命和叔,居北方,曰幽都。便在伏物。日短【日短:指冬至。】,星昴【星昴:昴宿,二十八宿中西方七宿之一。】,以正中冬。其民燠【燠:指温暖的室内。】,鸟兽氄毛【氄毛:鸟兽身上细软茂密的毛。】。岁三百六十六日,以闰月正四时。信饬【信饬:申敕,告诫。】百官,众功皆兴。

  尧曰:“谁可顺此事?”放齐曰:“嗣子丹朱开明。”尧曰:“吁!顽凶,不用。”尧又曰:“谁可者?”讙兜曰:“共工旁聚布功,可用。”尧曰:“共工善言,其用僻,似恭漫天,不可。”尧又曰:“嗟!四岳,汤汤【汤汤:水流盛大的样子。】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有能使治者?”皆曰鲧可。尧曰:“鲧负命毁族,不可。”岳曰:“异哉!试不可用而已。”尧于是听岳用鲧。九岁,功用不成。

  尧曰:“嗟!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庸命:指顺应天命。庸,同“用”。】,践朕位?”岳应曰:“鄙德忝【忝:不配。】帝位。”尧曰:“悉举贵戚及疏远隐匿者。”众皆言于尧曰:“有矜【矜:通“鳏”,无妻的成年男子。】在民间,曰虞舜。”尧曰:“然,朕闻之。其何如?”岳曰:“盲者子。父顽,母嚚【嚚:愚昧。】,弟傲,能和以孝,烝烝【烝烝:德行美好的样子。】治,不至奸。”尧曰:“吾其试哉!”于是尧妻之二女,观其德于二女。舜饬下二女于妫汭【汭:河流拐弯处。】,如妇礼。尧善之,乃使舜慎和五典【五典: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伦理教化。】,五典能从。乃遍入百官,百官时序。宾于四门,四门穆穆,诸侯远方宾客皆敬。尧使舜入山林川泽,暴风雷雨,舜行不迷。尧以为圣,召舜曰:“女【女:通“汝”,你。】谋事至而言可绩,三年矣。女登帝位。”舜让于德不怿。正月上日,舜受终于文祖。文祖者,尧大祖也。

  于是帝尧老,命舜摄行天子之政,以观天命。舜乃在璇玑玉衡【璇玑玉衡:指北斗七星。】,以齐七政【齐七政:整顿七种政务。七政,指下文中的祭祀、班瑞、东巡、南巡、西巡、北巡、归至祖庙七项政事。】。遂类【类:通“禷”,一种祭天礼。】于上帝,禋【禋:一种祭天礼,烧柴升烟,向天祈福。】于六宗【六宗:指天地和四季。】,望于山川,辩【辩:通“遍”,普遍地祭祀。】于群神。揖【揖:通“辑”,聚敛。】五瑞,择吉月日,见四岳诸牧,班【班:同“颁”,分赐,颁发。】瑞。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祡【祡:同“柴”,指烧柴祭天。】,望秩于山川。遂见东方君长,合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礼【五礼:指五等爵位的朝聘礼仪。】、五玉【五玉:即前文中的“五瑞”。】、三帛、二生【二生:活的羊羔和大雁。】、一死【一死:死的野雉。】为挚【挚:通“贽”,礼物。】。如五器,卒乃复。五月,南巡狩;八月,西巡狩;十一月,北巡狩:皆如初。归,至于祖祢庙,用特牛礼。五岁一巡狩,群后四朝。遍告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肇十有二州,决川。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眚灾过赦,怙终贼刑。钦哉,钦哉,惟刑之静哉!

  讙兜进言共工,尧曰:“不可。”而试之工师,共工果淫辟。四岳举鲧治鸿水,尧以为不可,岳强请试之,试之而无功,故百姓不便。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请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讙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殛:流放远方。】鲧于羽山,以变东夷:四罪而天下咸服。

  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天子之政,荐之于天。尧辟位【辟位:退位。辟,同“避”。】凡二十八年而崩。百姓悲哀,如丧父母。三年,四方莫举乐,以思尧。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肖:不贤,不成才。】,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尧崩,三年之丧毕,舜让辟丹朱于南河之南。诸侯朝觐者不之丹朱而之舜,狱讼者不之丹朱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丹朱而讴歌舜。舜曰“天也”,夫而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是为帝舜。

  虞舜者,名曰重华。重华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帝颛顼,颛顼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自从穷蝉以至帝舜,皆微为庶人。

  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爱后妻子,常欲杀舜,舜避逃;及有小过,则受罪。顺事父及后母与弟,日以笃谨,匪有解【匪:没有,不。解:同“懈”,怠慢。】。

  舜,冀州之人也。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就时:经商。】于负夏。舜父瞽叟顽,母嚚,弟象傲,皆欲杀舜。舜顺适不失子道,兄弟孝慈。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尝:通“常”。】在侧。

  舜年二十以孝闻。三十而帝尧问可用者,四岳咸荐虞舜,曰可。于是尧乃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舜居妫汭,内行弥谨。尧二女不敢以贵骄事舜亲戚,甚有妇道。尧九男皆益笃。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苦窳:粗劣。】。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尧乃赐舜絺衣,与琴,为筑仓廪,予牛羊。瞽叟尚复欲杀之,使舜上涂廪,瞽叟从下纵火焚廪。舜乃以两笠自扞而下,去,得不死。后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为匿空旁出。舜既入深,瞽叟与象共下土实井,舜从匿空出,去。瞽叟、象喜,以舜为已死。象曰:“本谋者象。”象与其父母分,于是曰:“舜妻尧二女,与琴,象取之。牛羊仓廪予父母。”象乃止舜宫居,鼓其琴。舜往见之,象鄂【鄂:通“愕”,吃惊。】不怿,曰:“我思舜正郁陶【郁陶:哀伤的样子。】!”舜曰:“然,尔其庶矣!”舜复事瞽叟爱弟弥谨。于是尧乃试舜五典百官,皆治。

  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世得其利,谓之“八恺”。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世谓之“八元”。此十六族者,世济其美,不陨其名。至于尧,尧未能举。舜举八恺,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时序。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

  昔帝鸿氏有不才子,掩义隐贼,好行凶慝,天下谓之“浑沌”。少皞氏有不才子,毁信恶忠,崇饰恶言,天下谓之“穷奇”。颛顼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话言,天下谓之“梼杌”。此三族世忧之。至于尧,尧未能去。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天下谓之“饕餮”。天下恶之,比之三凶。舜宾于四门,乃流四凶族,迁于四裔,以御螭魅,于是四门辟,言毋【毋:同“无”。】凶人也。

  舜入于大麓,烈风雷雨不迷,尧乃知舜之足授天下。尧老,使舜摄行天子政,巡狩。舜得举用事二十年,而尧使摄政。摄政八年而尧崩。三年丧毕,让丹朱,天下归舜。而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龙、倕、益、彭祖自尧时而皆举用,未有分职。于是舜乃至于文祖,谋于四岳,辟四门,明通四方耳目,命十二牧论帝德,行厚德,远佞人,则蛮夷率服。舜谓四岳曰:“有能奋庸美尧之事者,使居官相事?”皆曰:“伯禹为司空,可美帝功。”舜曰:“嗟!然。禹,汝平水土,维是勉哉!”禹拜稽首,让于稷、契与皋陶。舜曰:“然,往矣。”舜曰:“弃,黎民始饥,汝后稷播时百谷。”舜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驯,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在宽【宽:宽厚。一说宽即缓,意思是要慢慢地进行。】。”舜曰:“皋陶,蛮夷猾夏,寇贼奸轨【轨:通“宄”,在外作恶。】,汝作士,五刑有服,五服三就【就:指行刑之处。】;五流有度,五度三居【居:指流放之处。】:维明能信。”舜曰:“谁能驯予工?”皆曰垂【垂:即上文中的“倕”。】可。于是以垂为共工【共工:官名,非上文中流于幽陵者。】。舜曰:“谁能驯予上下草木鸟兽?”皆曰益可。于是以益为朕虞。益拜稽首,让于诸臣朱虎、熊罴。舜曰:“往矣,汝谐。”遂以朱虎、熊罴为佐。舜曰:“嗟!四岳,有能典朕三礼?”皆曰伯夷可。舜曰:“嗟!伯夷,以汝为秩宗,夙夜维敬,直哉维静絜!”伯夷让夔、龙。舜曰:“然。以夔为典乐,教稚子,直而温,宽而栗【栗:让人敬畏。】,刚而毋虐,简而毋傲;诗言意,歌长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能谐,毋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于!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舜曰:“龙,朕畏忌谗说殄伪【殄伪:灭绝道德的行为。伪,通“为”。】,振惊朕众,命汝为纳言,夙夜出入朕命,惟信。”舜曰:“嗟!女二十有二人,敬哉!惟时相天事。”三岁一考功,三考绌陟【绌陟:贬降或升迁。绌,通“黜”。】,远近众功咸兴。分北【分北:分离,分解。“北”,同“背”。】三苗。

  此二十二人咸成厥功:皋陶为大理,平,民各伏得其实;伯夷主礼,上下咸让;垂主工师,百工致功;益主虞,山泽辟;弃主稷,百谷时茂;契主司徒,百姓亲和;龙主宾客,远人至;十二牧行而九州莫敢辟违;唯禹之功为大,披九山,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各以其职来贡,不失厥宜。方五千里,至于荒服。南抚交址、北发【北发:门户朝北开,指南方极远之地。】,西戎、析枝、渠廋、氐、羌,北山戎、发、息慎,东长、鸟夷,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于是禹乃兴《九招》之乐,致异物,凤皇来翔。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舜之践帝位,载天子旗,往朝父瞽叟,夔夔【夔夔:和顺恭敬的样子。】唯谨,如子道。封弟象为诸侯。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豫:通“预”,事先。】荐禹于天。十七年而崩。三年丧毕,禹亦乃让舜子,如舜让尧子。诸侯归之,然后禹践天子位。尧子丹朱,舜子商均,皆有疆土,以奉先祀。服其服,礼乐如之。以客见天子,天子弗臣,示不敢专也。

  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故黄帝为有熊,帝颛顼为高阳,帝喾为高辛,帝尧为陶唐,帝舜为有虞。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氏【姓姒氏:姓是共同血缘关系的标记,氏则是姓的分支,在宗法制下,同一姓按照血缘亲疏,会分为许多不同的氏。战国时期,宗法制瓦解,秦汉以后,姓氏合一。所以司马迁混淆了姓和氏的概念,《史记》中才多次出现“姓某氏”的说法。】。契为商,姓子氏。弃为周,姓姬氏。

  太史公【太史公:司马迁的自称。司马迁曾任太史令,“太史公曰”以下的文字是他的论赞,为一篇的结语,其内容或为发表议论,或为说明立意,或为补充史实。】曰:学者多称五帝,尚【尚:久远。】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荐绅:缙绅,指官员。】先生难言之。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弟【弟:同“第”,但,只。】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着为本纪书首。

  五帝本纪白话文翻译所属分类:五帝本纪

  黄帝是少典氏的后代,姓公孙,名轩辕。他刚出生就表现出神奇灵异的一面,很小的时候就会说话了,年幼时就思维敏捷,稍大一些则纯朴勤勉,成年以后能够明辨是非。

  轩辕的时候,正处在神农氏衰落的时代。诸侯之间相互攻伐,残害百姓,而神农氏没有能力征讨。于是轩辕就训练士兵使用武器,来征讨不来朝贡的人,诸侯就都俯首称臣了。可是蚩尤非常残暴,谁也无法征服他。炎帝想要侵犯诸侯,诸侯就都归顺了轩辕。于是轩辕推广德行,整顿军队,调和五行,种植五谷,安抚百姓,测量土地,训练像熊罴、貔貅、貙虎一样凶猛的士兵,率领他们在坂泉的郊野和炎帝交战。经过三次交战,黄帝的军队获得胜利。这时蚩尤作乱,不听黄帝的命令。于是黄帝就徵调诸侯的军队,在涿鹿的郊野和蚩尤交战,最后擒获并杀死蚩尤。这时诸侯都尊奉轩辕为天子,取代神农氏,这就是黄帝。天下有不顺从的,黄帝就去征讨,直到平定才离开。从此黄帝开山通路,从来没有安稳休息的时候。

  东面到大海,登上丸山,一直到泰山。西面到空桐山,登上鸡头山。南面到长江,登上熊山、湘山。在北面驱逐荤粥,来到釜山与诸侯合验符契,并在涿鹿山坳处创建都邑。黄帝四处迁徙,没有固定的住处,派军队为自己宿卫。官职都是用云来命名,称为云师。设置左右大监,监理各国。从此天下各国安定,因此祭祀鬼神、山川、封禅的事情,在黄帝时最多。黄帝得到宝鼎,观测太阳,推算历法。他任用风后、力牧、常先、大鸿来治理百姓。黄帝顺应天地四时的规律,推测阴阳气候的变化,论说生死的道理,分析存亡的原因。他按时节栽种谷物和草木,驯化鸟兽和昆虫,包罗日月星辰,泽及土石金玉,劳烦身心耳目,节约各种器物。轩辕有土德的祥瑞,因此号为黄帝。

  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获得姓氏的有十四个人。

  黄帝住在轩辕山,娶西陵氏的女子为妻,就是嫘祖。嫘祖是黄帝的正妃,生了两个儿子,他们的后代都曾经统治天下:第一个叫玄嚣,也就是青阳,他在江水立国;第二个叫昌意,他在若水立国。昌意娶蜀山氏的女子为妻,名叫昌仆,生下高阳。高阳是个具有至高道德的人。黄帝去世后,被埋葬在桥山。他的孙子、昌意的儿阳继承帝位,这就是帝颛顼。

  帝颛顼高阳,他是黄帝的孙子,昌意的儿子。他深沉而有谋略,通达而明事理;他让人耕作时充分利用土地,做事时顺应自然规律,依从鬼神来制定礼仪,调和五行来教化百姓,虔诚恭敬地进行祭祀。他向北到达幽陵,向南到达交址,向西到达流沙,向东到达蟠木。事物不论动静,神灵不论大小,只要是日月能够照到的地方,没有不归顺他的。

  帝颛顼生的儿子叫穷蝉。颛顼去世以后,玄嚣的孙子高辛继承帝位,这就是帝喾。

  帝喾高辛,是黄帝的曾孙。高辛的父亲叫蟜极,蟜极的父亲叫玄嚣,玄嚣的父亲就是黄帝。从玄嚣到蟜极都没能继承帝位,到高辛时才登上帝位。高辛是颛顼的族侄。

  高辛生下来就表现出神奇灵异的一面,能够说出自己的名字。他广施恩惠,不为自己着想。凭借聪慧来探知远处之事,凭借明智来洞察细微之情。他顺应上天的道义,了解百姓的疾苦。仁德而不失威严,慈惠而遵守诚信,修养身心而使天下人都归服。他获取土地的财富而节约使用,安抚教化百姓而用利益引导他们,推算日月的运行规律并迎来送往,明白鬼神的祭祀礼仪并虔诚供奉。他仪表堂堂,道德高尚。他的举动符合时宜,他的服饰就像士人。帝喾秉持公正的举措遍及天下,日月所能够照到的地方,风雨所能够降临的地方,没有不服从他的。

  帝喾娶陈锋氏的女子为妻,生下放勋;娶娵訾氏的女子为妻,生下挚。帝喾去世以后,挚继承帝位。帝挚在位期间,不行善政,他的弟弟放勋登上帝位,这就是帝尧。

  帝尧名叫放勋。他的仁德像天空一样浩大,他的智慧像神灵一样高深。人们像追逐太阳一样跟随着他,像遥望云彩一样仰慕着他。帝尧富有却不骄纵,尊贵却不傲慢。他头戴黄色冕冠,身穿黑色朝服,乘坐红色车驾,用四匹白马拉着。他能发扬高尚的品德,让九族亲密和睦。九族已经和睦,再去考察百官。百官的善恶已经彰明,再去协调各国的关系。

  帝尧于是命令羲氏、和氏,恭敬地尊奉上天的旨意,根据日月星辰的变化制定历法,教导百姓按照时令从事生产。他命令羲仲,居住在郁夷,又叫旸谷。他恭敬地迎接太阳升起,有步骤地测定日出的准确时刻。白天和夜晚等长那天是春分,朱雀出现在正南方时,确定为仲春。这个时候,百姓分散到田野中耕种,鸟兽交尾生育。帝尧又命令羲叔,居住在南交,有步骤地观察太阳向南运行的规律,恭敬地等待太阳的回归。白天最长的那天是夏至,心宿出现在正南方时,确定为仲夏。这个时候,百姓都搬到高处,鸟兽的毛还不够丰满。帝尧又命令和仲,居住在西方,名叫昧谷。他恭敬地送别太阳,有步骤地观测日落的情况。夜晚和白天等长的那天是秋分,虚宿出现在正南方时,确定为仲秋。这个时候,百姓迁往平原,鸟兽刚长出整齐的毛。帝尧命令和叔,居住在北方,名叫幽都,有步骤地安排储藏的事情。白天最短的那天是冬至,昴宿出现在正南方时,确定为仲冬。这个时候,百姓进入温暖的室内,鸟兽的毛变得浓密。一年中有三百六十六天,用设置闰月的方法调整四季。帝尧告诫百官,各种事务都顺利进行。

  尧说:“有谁能够治理好国家的大事?”放齐说:“您的儿子丹朱通达事理。”尧说:“唉!丹朱凶顽,不能用他。”尧又说:“还有谁能够继承我的帝位呢?”讙兜说:“共工能够广泛地聚集民众,很有功效,可以让他来继承帝位。”尧说:“共工说话很好听,但是做起事情却违背正道,表面上恭敬,实际上罪恶滔天,不能用他。”尧又说:“啊!四岳,波涛滚滚的洪水漫天而来,浩浩荡荡地围绕群山,冲上丘陵,百姓都非常担心,有谁能整治洪水呢?”众人都说鲧可以胜任。尧说:“鲧违反命令,伤害族人,不能用他。”四岳说:“不会吧!可以先让他试试,如果不行再罢免他。”于是尧听从了四岳的建议,任用鲧治水。鲧治水九年,没有成功。

  尧说:“啊!四岳,我在位已经七十年了,你们哪一位能够顺应天命,接替我的职位呢?”四岳回答说:“我们的德行低微,不配登上帝位。”尧说:“你们尽管举荐贵族宗亲或旁支隐居的人。”众人都对尧说:“在民间有一个还没娶妻的人,他叫虞舜。”尧说:“是的,这个人我听说过。他是个怎样的人呢?”四岳说:“他是盲人的儿子。他的父亲凶顽,母亲愚昧,弟弟狂傲,他却能用孝行使家庭和睦,用美德治理家业,让家人远离邪恶。”尧说:“我试试吧!”于是尧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舜,通过舜对待妻子的态度来观察他的德行。舜在妫水弯曲处迎娶尧的两个女儿,让她们遵守为人妇的礼节。尧对舜的做法非常满意,就让舜谨慎地完善各种伦理教化,人们都能遵守教化。于是舜用这些教化来整顿百官,百官也能遵守法纪。舜在四门接待宾客,四门一派庄严肃穆的景象,四方诸侯和远方宾客都非常恭敬。尧派舜进入山林川泽,当暴风雷雨来临的时候,舜仍然前进而不会迷失方向。尧认为舜很圣明,召见舜说:“你考虑问题周密,说过的话都能办到,已经三年了。现在请你登上帝位。”舜认为自己的德行还不能胜任,并且感到不安。正月初一日,舜在文祖庙接受禅让。文祖,就是尧的太祖。

  这时帝尧年事已高,命令舜代替他行使天子的职权,来观察他是否顺应天命。于是舜根据北斗七星的运行规律,来整顿七项政事。舜就祭祀天帝,礼敬六宗,望祭名山大川,遍祭天下诸神。舜收聚五种瑞玉,选择吉利的日子,会见四岳和诸侯,并向他们颁赐瑞玉。这年二月,舜到东方去巡视,到达泰山,在那里烧柴祭天,望祭名山大川。于是他会见东方各国的君长,调和校正历法,共同制定音律、长度、容积、重量的标准,颁行五等爵位的朝聘礼仪、五种瑞玉的形制、三种彩色丝帛、二种活牲、一种死禽作为礼物。那五种玉器,在礼毕后全部还给诸侯。五月,舜到南方去巡视;八月,他又到西方去巡视;十一月,到北方去巡视,都遵照最初的礼仪。回来以后,他就到宗庙,用一头牛做祭品。以后他每隔五年到各地巡视一次,各地君长每隔四年前来朝见一次。舜向天下各地宣明政令,根据政绩公开进行考核,把车马服饰赏赐给他们。舜设立了十二州,疏导了河流。他在器物上画着五种刑罚的图像,用流放代替五刑,以鞭打为做官不治的刑罚,以杖笞为不遵教化的刑罚,以罚金为赎罪的刑罚。犯了错误可以赦免,姑息养奸就要给予严惩。小心啊,小心啊,在使用刑罚时,可要十分慎重啊!

  讙兜推荐共工,尧说:“不能用他。”可是试着让他做工师,结果共工果然放纵作恶。四岳推荐鲧治理洪水,尧也认为他不可用,四岳坚持请求试用鲧,但是试用以后没有收到成效,所以百姓还是生活艰难。三苗部族在江淮、荆州一带经常作乱。这时舜回来向帝尧报告,请求将共工流放到幽陵,使其与北狄融合;将讙兜驱赶到崇山,使其与南蛮融合;将三苗迁徙到三危,使其与西戎融合;将鲧放逐到羽山,使其与东夷融合:四凶服罪使天下人都臣服于舜。

  尧在位七十年才得到舜,二十年后年老退位,让舜代替自己行使天子的职权,向上天举荐他。尧让位二十八年后去世了。百姓都非常难过,就像失去了父母一样。尧死后的三年内,各地都不曾演奏音乐,以此表达哀思。尧知道儿子丹朱不贤能,无法承担治理天下的重任,于是先把帝位传给了舜。尧将帝位传给舜,就会使天下人获利,而让丹朱一人痛苦;将帝位传给丹朱,就会使天下人受苦,而只让丹朱一人获利。尧说“终究不能让天下人受苦而使一人获利”,而终于将天下传给了舜。帝尧去世,在其三年丧期结束后,舜将帝位让给丹朱后躲避到南河以南。结果诸侯都不去朝见丹朱而来朝见舜,诉讼的人也不去找丹朱而来找舜,歌颂的人不歌颂丹朱而歌颂舜。舜说“这是天命”,然后到中原正式登上天子之位,这就是帝舜。

  帝尧命官授时图,选自清代《钦定书经图说》

  虞舜名叫重华。重华的父亲是瞽叟,瞽叟的父亲是桥牛,而桥牛的父亲叫句望,句望的父亲是敬康,敬康的父亲是穷蝉,穷蝉的父亲是颛顼,颛顼的父亲是昌意:到舜已经有七代了。从穷蝉到帝舜,都是卑微的平民。

  舜的父亲瞽叟是个盲人,而舜的母亲去世了,瞽叟续娶妻子生下象,象为人狂傲。瞽叟宠爱后妻的儿子,经常想要杀害舜,但是舜都逃脱了;舜一旦犯了小的过失,就会遭到父亲的惩罚。他却仍然恭顺地对待父亲以及后母和弟弟,他每天对家人都很真诚,没有松懈怠慢的时候。

  舜是冀州人。他在历山耕种,在雷泽捕鱼,在黄河边烧制陶器,在寿丘制作各种日用器物,在负夏经商。舜的父亲瞽叟凶顽,母亲愚昧,弟弟象狂傲,他们都想将舜杀死。舜却恭顺地对待他们而不失为人子之道,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父母兄弟虽然想杀他,却始终不能得逞;他们有求于舜,舜又会经常陪伴左右。 舜二十岁的时候凭借孝德而天下闻名。三十岁的时候,帝尧询问可以重用的人,四岳都推荐虞舜,说他可用。于是帝尧将两个女儿嫁给舜来观察他治理家庭的情况,派九个儿子和舜相处来观察他待人接物的情况。舜居住在妫水弯曲处,他在家中表现得非常恭谨。尧的两个女儿也不敢凭借高贵的出身而以傲慢的态度对待舜的亲戚,谨守为人妇之道。尧的九个儿子也更加纯朴厚道了。舜在历山种田的时候,历山的百姓都相互谦让田界;舜在雷泽捕鱼的时候,雷泽的百姓都相互谦让位子;舜在黄河边烧制陶器的时候,黄河边出产的陶器没有一件是粗制滥造的。舜所居住的地方一年就会形成村落,两年就会变为城邑,三年就会发展成都市。于是尧赏赐给舜细葛布做成的衣服,还赠给他琴,为他建造粮仓,送给他牛羊。舜的父亲瞽叟还想谋害舜,就让舜到粮仓顶部涂泥,然后瞽叟就从下面放火烧粮仓。舜就用两个斗笠保护自己从粮仓上面跳下来,逃走了,得以保住性命。瞽叟又让舜去挖井,舜在挖井的时候挖了一个通向外面的隐蔽信道。当舜挖到深处时,瞽叟和象一起用土把井口填实,舜就从隐蔽的信道逃出来,逃走了。瞽叟、象很高兴,他们以为舜已经死了。象说:“这个主意本来是我想到的。”象和父母分舜的财产,于是说:“舜的妻子,也就是尧的两个女儿,和琴,都归我了。牛羊和粮仓留给父母。”于是象跑到舜的居室住了下来,还弹着舜的琴。舜回到自己的住处看到象,象大惊失色,说:“我思念你正感到伤心难过呢!”舜说:“是的,你对我差不多就是这样了!”舜仍然侍奉瞽叟、友爱兄弟,而且更加勤谨了。于是尧试着让舜负责推行五种教化和管理百官,舜都做得很好。

  从前高阳氏有八个德才兼备的儿子,世人都得到他们的恩惠,称他们为八恺。高辛氏也有八个德才兼备的儿子,世人称他们为“八元”。这十六个家族的人,世代保持着祖先的美好品德,从来没有做过毁损祖先声誉的事情。到了尧的时候,尧没有能够任用他们。舜举荐八恺,让他们主管农业,负责各项政务,没有一件事不合时令。舜又举荐八元,让他们到四方推行五种教化,于是父亲恩义,母亲慈爱,哥哥友善,弟弟恭敬,儿子孝顺,家庭和睦,邻里真诚。

  从前帝鸿氏有一个不成器的儿子,不施仁义,阴险狠毒,喜欢行凶作恶,天下人都称他为“浑沌”。少皞氏也有一个不成器的儿子,诋毁诚实的人,厌恶忠直的人,粉饰邪恶的言论,天下人都称他为“穷奇”。颛顼氏也有一个不成器的儿子,他不接受教诲,不听取好话,天下人都称他为“梼杌”。这三个家族的人,世代令人感到忧虑。到了尧的时候,尧也没能除掉他们。缙云氏有一个不成器的儿子,贪恋饮食,贪求财物,天下人都称他为“饕餮”。天下人都非常憎恶他,把他和上述三个凶恶的人相提并论。舜在四门接待宾客的时候,就将这四个凶恶的家族流放了,把他们迁徙到最偏远的四个地方,让他们去抵御妖魔鬼怪。于是四门通畅,人们都说没有凶恶的人了。

  舜来到高山密林中,在烈风雷雨里也没有迷失方向,尧这时知道舜是能够托付天下的人。尧年老的时候,让舜代替他行使天子的职权,巡视天下。舜被举用当政二十年后,尧让舜代行天子职权。舜代行天子职权八年后,尧去世了。三年丧期结束后,舜把帝位让给尧的儿子丹朱,天下人却都归附舜。而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龙、倕、益、彭祖,在尧的时候就被任用,只是没有得到相应的封邑和职务。于是舜来到文祖庙,和四岳商议,打开四门,让四方言路畅通,任命十二州的长官评论天子的德行,广施恩德,远离小人,偏远地区的部族就能够臣服。舜对四岳说:“有谁能够奋发努力将帝尧的事业发扬光大,让我授予官职处理政事吗?”众人都说:“让伯禹担任司空,就可以将帝尧的事业发扬光大。”舜说:“啊!是的。禹,你去治理水土,一定要努力去做啊!”禹跪拜叩头,让位给稷、契和皋陶。舜说:“好了,去吧。”舜又说:“弃,民众开始忍受饥饿,由你负责农业,教百姓种植各种谷物。”舜说:“契,百姓不能和睦相处,五种伦理教化不能顺利推行,你来担任司徒,去恭敬地推行五种教化,要宽厚。”舜说:“皋陶,偏远地区的部族骚扰中原,残暴的贼寇经常作乱,你来担任士,据犯人的罪行使用五种刑罚,按照罪行的轻重在三个地方行刑。流放也要根据罪行的轻重分为五种,流放地点分为三个等级:公正严明才能令人信服。”舜说:“谁能帮助我管理好百工事务?”众人都说垂能胜任。于是舜任命垂为共工。舜说:“谁能管理好各地的草木鸟兽?”众人都说益能胜任。于是舜任命益为虞官。益跪拜叩头,让位给大臣朱虎、熊罴。舜说:“去吧,你能做好。”于是舜让朱虎、熊罴做益的助手。舜说:“啊!四岳,有谁能为我主持三大祭礼?”众人都说伯夷能胜任。舜说:“啊!伯夷,我任命你为秩宗,从早到晚虔诚恭谨,要正直而清明啊!”伯夷让位给夔、龙。舜说:“好。让夔主管音乐,教育少年,要正直又温和,宽宏又谨慎,刚强但不暴虐,简约但不傲慢;诗用来表达思想,歌用来延长诗中语言的情感,音调根据歌唱而决定,韵律应和音调。八种乐器的声音协调一致,不相互失去次序,神和人都可以安宁和乐。”夔说:“啊!我有节奏地敲打石磬,各类鸟兽都跟着起舞。”舜说:“龙,我非常忌讳谗言与暴行,惊扰我的臣民,我任命你为纳言,从早到晚宣读我的旨意,一定要诚实守信。”舜说:“啊!你们二十二个人,一定要恭谨啊!时刻想着接受上天的命令并帮助上天治理臣民。”从此舜每隔三年就考核一次政绩,通过三次考核来决定罢免或升迁,因此远近的各项事务都发展起来。舜还分化瓦解了三苗部族。

  这二十二个人都有出色的政绩:皋陶担任司法官,断案公平,百姓都非常信服他实事求是;伯夷掌管礼仪,尊卑贵贱都谦恭礼让;垂管理工匠,百工都能做好工作;益担任虞官,山林湖泽都得到开发利用;弃管理农业,各种谷物都生长茂盛;契担任司徒,百姓亲密和睦;龙负责接待宾客,远方的部族前来归附;十二个长官外出巡视,九州的百姓没有敢躲避和违抗的;只有禹的功劳最大,他开辟了九座大山,疏通了九个湖泊,治理了九条江河,划定了九州疆界,各州都按照规定前来进贡,没有违反规定的。疆域有五千里,一直伸延到荒服。他在南方安抚了交址、门户朝北开的地区,在西方安抚了戎、析枝、渠廋、氐、羌,在北方安抚了山戎、发、息慎,在东方安抚了长夷、鸟夷,四海之内都歌颂帝舜的功德。于是禹创作《九招》乐曲,致使灵异之物降临,凤凰飞翔到此。天下的圣明之德都是从虞帝时代开始的。

  舜在二十岁的时候凭借孝行而闻名天下,三十岁的时候被尧任用,五十岁的时候代行天子职事,五十八岁的时候尧去世,六十一岁的时候接替尧登上帝位。舜登上帝位三十九年,到南方巡视,在苍梧的郊野去世。他被人们安葬在长江以南的九嶷山,也就是零陵。舜登上帝位以后,他的车子上竖立着天子的旗帜,乘车去朝见他的父亲瞽叟,态度非常谦恭顺从,遵守为人子之道。舜封他的弟弟象为诸侯。舜的儿子商均也是没有才能,舜就在自己去世前向天帝推荐了禹。十七年以后,舜去世了。三年丧期结束时,禹把帝位让给了舜的儿子,就像舜将帝位让给尧的儿子一样。诸侯都归顺禹,然后禹才登上天子之位。尧的儿子丹朱,舜的儿子商均,都有自己的封地,用来供奉他们的祖先。他们穿着祖先的服饰,使用祖先的礼乐。他们用宾客之礼朝见天子,天子不把他们视为臣下,以此表明自己不敢独占天下。

  从黄帝到舜、禹,他们都是同姓,而使用不同的国号,以此显示各自的德行。因此黄帝称有熊,帝颛顼称高阳,帝喾称高辛,帝尧称陶唐,帝舜称有虞。帝禹称夏后却改变了姓氏,姓姒氏。契的后裔创建了商,姓子氏。弃的后裔创建了周,姓姬氏。

  太史公说:学者中有很多人在称颂五帝,可是太久远了。然而《尚书》中只记载了尧之后的事情;而各家讲述黄帝事迹,文字也不够典雅纯正,官员和儒生也很难说清楚。孔子所传授的宰予问《五帝德》和《帝系姓》,有些儒生也不传习。我曾经向西到达空桐山,向北经过涿鹿,向东前往海边,向南渡过长江、淮水,所到之处的老人经常赞颂黄帝、尧、舜,各地的风俗教化又有很大区别,总之和古文的记载不相悖的说法还是比较可信的。我阅读《春秋》《国语》,其中有些章节阐明了《五帝德》《帝系姓》,只是我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其中所表述的观点都不是虚妄的。《尚书》有残缺已经很长时间了,其中散佚的部分经常能在别的著作中看到。不是好学深思,心领神会的人,自然难以对见识浅陋的谈论这些问题。我综合各家的著述,选择文辞最为典雅的写成这篇文字,所以置于本纪的首篇。

  2、夏本纪原文及注释所属分类:夏本纪

  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鲧皆不得在帝位,为人臣。

  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鲧可。尧曰:“鲧为人负命毁族,不可。”四岳曰:“等【等:比较。】之未有贤于鲧者,愿帝试之。”于是尧听四岳,用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于是帝尧乃求人,更得舜。舜登用,摄行天子之政,巡狩。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殛:流放远方。】鲧于羽山以死。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于是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

  尧崩,帝舜问四岳曰:“有能成美尧之事者使居官?”皆曰:“伯禹为司空,可成美尧之功。”舜曰:“嗟!然。”命禹:“女平水土,维是勉之。”禹拜稽首,让于契、后稷、皋陶。舜曰:“女其往视尔事矣。”

  禹为人敏给【敏给:敏捷。】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称以出:指人们以禹之声为音律的标准,以禹之身为尺度的标准。】;亹亹【亹亹:勤勉的样子。】穆穆【穆穆:庄严的样子。】,为纲为纪。

  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傅:《尚书》作“敷”,是划分的意思,指分治九州土地。】土,行山表木【表木:伐木为路标。】,定高山大川。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沟淢。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檋【檋:底部有钉齿的鞋,一说为类似滑竿的交通工具。】。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及山川之便利。

  禹行自冀州始。冀州: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阳。覃怀致功,至于衡、漳。其土白壤【壤:柔土。】。赋上上错【错:指冀州某些地区可缴纳上中等赋税。】,田中中,常、卫既从,大陆既为。鸟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海【海:据《尚书·禹贡》,应为“河”。】。

  济、河维沇州【沇州:即兖州。】:九河既道【道:同“导”,疏通。】,雷夏既泽,雍、沮会同,桑土既蚕,于是民得下丘居土。其土黑坟【黑坟:沃土。】,草繇木条【草繇木条:草木繁茂。繇,茂盛。条,高大。】。田中下,赋贞【贞:应为“下下”之讹。】,作十有三年乃同。其贡漆丝,其篚【篚:圆形竹筐。】织文,浮于济、漯,通于河。

  海、岱维青州:堣夷既略,潍、淄其道。其土白坟,海滨广潟【潟:盐碱地。】,厥田斥卤。田上下,赋中上。厥贡盐絺,海物维错,岱畎【畎:山谷。】丝、枲【枲:麻。】、铅【铅:指锡。】、松、怪石,莱夷为牧,其篚酓【酓:山桑树。】丝,浮于汶,通于济。

  海、岱及淮维徐州:淮、沂其治,蒙、羽其蓺。大野既都【都:通“潴”,水停聚的地方。】,东原厎平。其土赤埴坟【埴坟:粘土。】,草木渐包【包:通“苞”,草木丛生。】。其田上中,赋中中。贡维土五色,羽畎夏狄【狄:通“翟”,长尾野鸡。】,峄阳孤桐,泗滨浮磬,淮夷蠙珠臮【臮:同“暨”,及,与。】鱼,其篚玄纤缟,浮于淮、泗,通于河。

  淮、海维扬州:彭蠡既都,阳鸟【阳鸟:候鸟。】所居。三江既入,震泽致定。竹箭【竹箭:泛指各种竹子。】既布。其草惟夭,其木惟乔,其土涂泥。田下下,赋下上上杂。贡金三品【金三品:指金、银、铜三种贵金属。】,瑶、琨、竹箭、齿、革、羽、旄,岛夷卉服【卉服:蓑衣。】,其篚织贝,其包橘、柚锡贡,均江海,通淮、泗。

  荆及衡阳维荆州:江、汉朝宗于海。九江甚中,沱、涔已道,云土梦【云土梦:云梦,古湖泽,一说即洞庭湖。】为治。其土涂泥。田下中,赋上下。贡羽、旄、齿、革、金三品,杶、干、栝、柏,砺、砥、砮【砮:石箭镞。】、丹,维箘【箘:竹笋。】、簬、楛。三国致贡其名,包匦【匦:匣子。】菁茅,其篚玄纁玑组【玑组:丝绳穿的珠串。】,九江入赐大龟,浮于江、沱、涔、汉,逾于雒,至于南河。

  荆、河惟【惟:通“维”。】豫州:伊、雒、瀍、涧既入于河,荥播既都,道荷泽,被【被:通“陂”,指筑堤防。】明都。其土壤,下土坟垆【坟垆:黑色的硬土。】。田中上,赋杂上中。贡漆、丝、絺、纻,其篚纤絮,锡贡磬错【磬错:打磨玉磬的石头。】,浮于雒,达于河。

  华阳、黑水惟梁州:汶、嶓既蓺,沱、涔既道,蔡、蒙旅平,和夷厎绩。其土青骊【青骊:青黑色的松散土壤。】。田下上,赋下中三错。贡璆、铁、银、镂【镂:硬铁。】、砮、磬,熊、罴、狐、狸、织皮【织皮:毛织物。】,西倾因桓是来,浮于潜,逾于沔,入于渭,乱【乱:横渡。】于河。

  黑水、西河惟雍州:弱水既西,泾属渭汭。漆、沮既从,沣水所同。荆、岐已旅,终南、敦物至于鸟鼠。原隰厎绩,至于都野。三危既度【度:通“宅”,可居住。】,三苗大序。其土黄壤。田上上,赋中下。贡璆、琳、琅玕,浮于积石,至于龙门西河,会于渭汭。织皮昆仑、析支、渠搜,西戎即序。

  道九山:汧【汧:通“岍”,山名。】及岐至于荆山,逾于河;壶口、雷首至于太岳;砥柱、析城至于王屋;太行、常山至于碣石,入于海;西倾、朱圉、鸟鼠至于太华;熊耳、外方、桐柏至于负尾;道嶓冢,至于荆山;内方至于大别;汶山之阳至衡山,过九江,至于敷浅原。

  道九川:弱水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道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道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华阴,东至砥柱,又东至于盟津,东过雒汭,至于大邳,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逆河:黄河入海处,因海潮逆流而得名。】,入于海;嶓冢道瀁,东流为汉,又东为苍浪之水,过三澨,入于大别,南入于江,东汇泽为彭蠡,东为北江,入于海;汶山道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醴,过九江,至于东陵,东迤北会于汇【汇:通“淮”,淮水。】,东为中江,入于海;道沇水,东为济,入于河,泆【泆:同“溢”。】为荥,东出陶丘北,又东至于荷,又东北会于汶,又东北入于海;道淮自桐柏,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道渭自鸟鼠同穴,东会于沣,又东北至于泾,东过漆、沮,入于河;道雒自熊耳,东北会于涧、瀍,又东会于伊,东北入于河。

  于是九州攸同,四奥【四奥:四方之内。奥,同“墺”,可定居之地。】既居,九山刊旅,九川涤原【涤原:疏通水源。原,同“源”。】,九泽既陂,四海会同。六府甚修,众土交正,致慎财赋,咸则三壤成赋。中国赐土姓:“祗台【台:我,天子自称。】德先,不距【距:违。】朕行。”

  令天子之国以外五百里甸服:百里赋纳总【总:连杆带穗的禾。】,二百里纳铚【铚:禾穗。】,三百里纳秸服【秸服:去掉杆和芒的谷物。】,四百里粟,五百里米。甸服外五百里侯服:百里采【采:为天子服役。】,二百国【任国:管理国家事务。】,三百里诸侯【诸侯:听候天子之命。侯,通“候”。】。侯服外五百里绥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奋武卫。绥服外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夷:指奉行天子常法。】,二百里蔡【蔡:指只奉行天子刑法。】。要服外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蛮【蛮:指以文德招抚。】,二百里流【流:指自由流动,即不强制朝贡。】。

  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讫:尽。】于四海。于是帝锡禹玄圭,以告成功于天下。天下于是太賓士。

  皋陶作士以理民。帝舜朝,禹、伯夷、皋陶相与语帝前。皋陶述其谋曰:“信其道德,谋明辅和。”禹曰:“然,如何?”皋陶曰:“于!慎其身修,思长,敦序九族,众明高翼,近可远在已。”禹拜美言,曰:“然。”皋陶曰:“于!在知人,在安民。”禹曰:“吁!皆若是,惟帝其难之。知人则智,能官人;能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能知能惠,何忧乎驩兜,何迁乎有苗,何畏乎巧言善色佞人?”皋陶曰:“然,于!亦行有九德,亦言其有德。”乃言曰:“始事事,宽而栗【栗:威严。】,柔而立【立:坚定。】,愿而共【共:同“恭”。】,治而敬,扰【扰:顺服。】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实,强而义,章其有常吉哉!日宣三德,蚤【蚤:通“早”。】夜翊明有家【家:卿大夫的封地。】。日严振敬六德,亮采有国【国:诸侯的封地。】。翕受普施,九德咸事,俊乂在官,百吏肃谨。毋教邪淫奇谋,非其人居其官,是谓乱天事。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吾言厎可行乎?”禹曰:“女言致可绩行。”皋陶曰:“余未有知,思赞道哉!”

  帝舜谓禹曰:“女亦昌言。”禹拜曰:“于,予何言?予思日孳孳【孳孳:同“孜孜”,勤勉不懈的样子。】。”皋陶难禹曰:“何谓孳孳?”禹曰:“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皆服【服:承受,忍受。】于水。予陆行乘车,水行乘舟,泥行乘橇,山行乘檋,行山刊木。与益予众庶稻鲜食。以决九川致四海,浚畎浍致之川。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补不足,徙居。众民乃定,万国为治。”皋陶曰:“然,此而美也。”

  禹曰:“于!帝,慎乃在位,安尔止。辅德,天下大应。清意以昭待上帝命,天其重命用休。”帝曰:“吁!臣哉,臣哉!臣作朕股肱耳目。予欲左右有民,女辅之;余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作文绣服色,女明之;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来始滑,以出入五言,女听。予即辟,女匡拂【拂:通“弼”,辅佐。】予。女无面谀,退而谤予。敬四辅臣。诸众谗嬖臣,君德诚施皆清矣。”禹曰:“然。帝即不时,布同善恶则毋功。”

  帝曰:“毋若丹朱傲,维【维:通“唯”,只。】慢游是好,毋水行舟,朋淫于家,用绝其世。予不能顺是。”禹曰:“予娶涂山,辛壬癸甲【辛壬癸甲:代指四天。】,生启予不子【不子:指没有回家看儿子。】,以故能成水土功。辅成五服,至于五千里,州十二师,外薄四海,咸建五长,各道有功。苗顽不即功,帝其念哉!”帝曰:“道吾德,乃女功序之也。”

  皋陶于是敬禹之德,令民皆则禹。不如言,刑从之。舜德大明。

  于是夔行乐,祖考至,群后相让,鸟兽翔舞,《箫韶》九成【九成:演奏九次而礼成。】,凤皇来仪,百兽率舞,百官信谐。帝用此作歌曰:“陟天之命,维时维几。”乃歌曰:“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皋陶拜手稽首扬言曰:“念哉,率为兴事,慎乃宪,敬哉!”乃更为歌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又歌曰:“元首丛脞【丛脞:琐碎之事。】哉,股肱惰哉,万事堕哉!”帝拜曰:“然,往钦哉!”于是天下皆宗禹之明度数声乐,为山川神主。

  帝舜荐禹于天,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丧毕,禹辞辟【辟:同“避”。】舜之子商均于阳城。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

  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封皋陶之后于英、六,或在许。而后举益,任之政。

  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夏后帝启,禹之子,其母涂山氏之女也。

  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将战,作《甘誓》,乃召六卿【六卿:天子六军的主帅。】申之。启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女:有扈氏威侮五行【五行:这里指天命。】,怠弃三正【三正:三政,指正德、利用、厚生。】,天用剿绝其命。今予维共行天之罚。左【左:战车载三人,左持弓箭,右持矛戈,中间的人驾车。】不攻于左,右不攻于右,女不共命。御非其马之政,女不共命。用命,赏于祖;不用命,僇【僇:通“戮”,杀。】于社,予则帑僇【帑僇:刑罚连及子女。也作“孥戮”。】女。”遂灭有扈氏。天下咸朝。

  夏后帝启崩,子帝太康立。帝太康失国,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

  太康崩,弟中康立,是为帝中康。帝中康时,羲、和湎淫,废时乱日。胤往征之,作《胤征》。

  中康崩,子帝相立。帝相崩,子帝少康立【少康立:据《索隐》《正义》考证,有穷氏的后羿驱逐太康而当政,到帝相时篡位,后来寒浞杀后羿当政,至少康时才复国。司马迁并未采用这些史料。】。帝少康崩,子帝予立。帝予崩,子帝槐立。帝槐崩,子帝芒立。帝芒崩,子帝泄立。帝泄崩,子帝不降立。帝不降崩,弟帝扃立。帝扃崩,子帝廑立。帝廑崩,立帝不降之子孔甲,是为帝孔甲。

  帝孔甲立,好方鬼神【方:通“仿”,仿效。】,事淫乱。夏后氏德衰,诸侯畔之。

  天降龙二,有雌雄,孔甲不能食,未得豢龙氏。陶唐【陶唐:帝尧的后裔。】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孔甲赐之姓曰御龙氏,受豕韦之后。龙一雌死,以食夏后。夏后使求,惧而迁去。

  孔甲崩,子帝皋立。帝皋崩,子帝发立。帝发崩,子帝履癸立,是为桀。

  帝桀之时,自孔甲以来而诸侯多畔夏,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乃召汤而囚之夏台,已而释之。汤修德,诸侯皆归汤,汤遂率兵以伐夏桀。桀走鸣条,遂放【放:流放。】而死。桀谓人曰:“吾悔不遂杀汤于夏台,使至此。”汤乃践天子位,代夏朝天下。汤封夏之后,至周封于杞也。

  太史公曰: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戈氏。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正》云。自虞、夏时,贡赋备矣。或言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会计:指天子对诸侯论功行赏。】也。

  夏本纪白话文翻译所属分类:夏本纪

  夏禹,名叫文命。他的父亲是鲧,鲧的父亲是帝颛顼,颛顼的父亲是昌意,昌意的父亲就是黄帝。禹是黄帝的玄孙,又是颛顼的孙子。在禹的曾祖父昌意和父亲鲧都没能登上帝位,只是做了臣子。

  在尧帝的时候,洪水波涛满天,浩浩荡荡地包围了高山,淹没了丘陵,百姓深受洪水的困扰。尧访求可以治理洪水的人,群臣和四岳都说鲧能够胜任。尧说:“鲧这个人,违背天命、败坏家族,不能用他。”四岳说:“相比之下鲧是最贤能的了,希望您试一试。”于是尧采纳了四岳的建议,任用鲧治理洪水。过了九年洪水也没有退去,鲧没有取得任何成效。于是帝尧才另外寻找人才,又得到了舜。舜被任用,代行天子职事,巡视天下。舜在巡行中发现鲧在治水方面一事无成,于是把他流放到羽山而死在那里。天下人都认为舜惩罚鲧的做法是正确的。这时舜举荐鲧的儿子禹,并且让他继承鲧的事业。

  尧去世以后,帝舜问四岳说:“有谁能够更好地完成尧的事业并担任官职呢?”众人都说:“让伯禹担任司空,就可以更好地完成尧的事业。”帝舜说:“啊!是这样。”舜任命禹说:“你去賓士水土,一定要努力去做。”禹跪拜叩头,并让位给契、后稷、皋陶等人。舜说:“你还是去做你的工作吧。”

  禹这个人,敏捷而勤恳;他品德端正,仁爱平和,说话诚信;他的声音符合音律,他的行为符合法,他所表现出的美德被人们视为规范准则;他勤勉庄严,为人们制定纲纪。

  禹于是和伯益、后稷一同奉行帝舜的命令,派诸侯和百官征发民夫来分别整治天下的水土,根据山的走向砍伐树木制作路标,来测定高山大川。禹为先父鲧治水无功遭受惩罚而感到悲伤,于是辛苦劳作,努力思考,在外十三年,即使路过家门也不敢进去。禹的吃穿非常简朴,但是他向祖先神灵所进献的祭品却很丰厚;禹的住宅十分简陋,但是他对修渠挖沟所耗费的财力却不吝惜。他在平地行走的时候乘坐车驾,在水路行进的时候乘坐船只,在泥地行走的时候使用木橇,在山间攀爬的时候就穿上底部有齿的鞋。禹随身带着测平直的准平与绳墨,以及画图式的圆规与直尺,装载测定时令的仪器,用来开辟九州的土地,打通九州的道路,修筑九州的堤坝,测量九州的山岳。禹命令益给予民众稻种,教导民众在低洼潮湿的地方种植。他又命令后稷给予民众应急充饥的食物。在缺少食物的地方,禹就从富裕的地方调来食物补充不足的地方,使各地的食物储备得以均衡。禹还根据各地的不同情况定下进献贡物的标准,以及高山大川的交通状况。

  禹的巡行从冀州开始。冀州:壶口的工程已经完成,又治理了梁山和岐山。太原修整以后,一直到太岳山以南。覃怀的工程也完成了,一直到衡水、漳水一带。这里的土壤是白色柔土。赋税为上上等,某些地区也可缴纳上中等,田地为中中等,常水、卫水沿着河道入海,大陆泽附近的土地可以用于耕作。鸟夷进贡皮革衣服,从西边靠近碣石山的地方进入黄河。

  济水、黄河之间是兖州:黄河下游的九条支流都已经被疏导,雷夏蓄水成为湖泽,雍水、沮水会合流入雷夏泽,适合种桑的土地开始养蚕,于是民众下山搬到平地生活。这里的土壤是黑色沃土,生长着茂盛的草木。田地为中下等,赋税为下下等,经过十三年的耕作才能赶上其他地区。这里的贡物是漆和丝,有美丽花纹的丝织品装在圆筐中,进贡时乘船经过济水、漯水,一直通往黄河。

  大海、泰山之间是青州:堣夷已经得到治理,潍水、淄水得以疏通。这里的土壤是白色沃土,海滨一带有大面积盐碱地,这里的田地多含盐卤。田地为上下等,赋税为中上等。这里的贡物是食盐和细葛布,也进贡海产品,泰山的山谷里出产丝、麻、锡、松木、奇石,莱夷可以放牧,山桑蚕丝装在圆筐中,进贡时在汶水乘船,一直通往济水。

  大海、泰山和淮水之间是徐州:淮水、沂水已经得到治理,蒙山、羽山已经可以耕种。大野蓄水成为湖泽,东原也得以整治。这里的土壤是红色粘土,逐渐草木繁盛。田地为上中等,赋税为中中等。这里的贡物是五色土,羽山的山谷里出产大雉鸡,峄山以南出产孤桐木,泗水之滨出产浮磬,淮夷进贡珍珠和鱼,黑绸和白绢装在圆筐中,在淮水、泗水乘船,一直通往黄河。

  淮水、大海之间是扬州:彭蠡已经蓄水成为湖泽,成为候鸟的栖息之地。三江已经流入大海,震泽也得以整治。这里生长着茂密的竹林。青草繁茂,树木高大,这里的土壤是潮湿的泥土。田地为下下等,赋税为下上等,有时为中下等。这里的贡物是三种贵金属,以及瑶石、琨石、各种竹子、象牙、兽皮、鸟羽、旄牛尾,岛夷进贡蓑衣,丝织品和海贝装在圆筐中,把橘子、柚子包裹好用来进贡,经由长江入海,通往淮水、泗水。荆山和衡山以南是荆州:长江、汉水流入大海。长江下游的众多支流有了固定的河道,沱水、涔水已经疏通,云梦泽也得以治理。这里的土壤是潮湿的泥土。田地为下中等,赋税为上下等。这里的贡物是鸟羽、旄牛尾、象牙、兽皮、三种贵金属,和椿木、柘木、桧木、柏木,以及砺石、砥石、砮石、朱砂,还有竹笋、簬竹、楛木。各国都进贡当地的特产,把菁茅装在匣子里包裹起来,黑红丝绸和丝绳珠串装在圆筐中,还有长江下游支流地区进贡的大龟,在长江、沱水、涔水、汉水乘船,经过雒水,到达南河。

  荆山、黄河之间是豫州:伊水、雒水、瀍水、涧水都已经汇入黄河,荥播已经蓄水成为湖泽,当水丰沛的时候,疏导菏泽的水,在明都泽修筑堤坝。这里的土壤是柔土,低洼处是黑色的硬土。田地为中上等,赋税为上中等,有的时候为上上等。这里的贡物是漆、丝、细葛布、苎麻,细丝絮装在圆筐中,还进贡打磨玉磬的石头,在雒水乘船,抵达黄河。

  华山以南、黑水之间是梁州:汶山、嶓山已经可以耕种了,沱水、涔水已经被疏导,蔡山、蒙山已经得以整治,和夷也安居乐业。这里的土壤是青黑色的松软泥土。田地为下上等,赋税为下中等,处在下上等到下下等之间。这里的贡物有璆玉、铁、银、硬铁、砮石、玉磬,以及熊、罴、狐、狸、毛纺织品,经由西倾山沿着桓水前来,在潜水乘船,越过沔水,进入渭水,横渡黄河。

  黑水、西河之间是雍州:弱水已经向西流去,泾水汇入渭水。漆水、沮水相继汇入洛水,沣水也汇入渭水。荆山、岐山已经得以治理,以及终南山、敦物山直到鸟鼠山。高平到低洼地带的整治都已经竣工,直到都野泽。三危山已经可以居住,三苗人生活安定。这里的土壤是黄色柔土。田地为上上等,赋税为中下等。这里的贡物是璆玉、琳玉、琅玕,在积石山进入黄河乘船,抵达龙门山西河,在泾水和渭水的交汇处集合。昆仑山、析支山、渠搜山进贡毛纺织品,西戎于是安居乐业。

  禹开通了九条山路:从汧山、岐山直到荆山,跨过黄河;从壶口山、雷首山直到太岳山;从砥柱山、析城山直到王屋山;从太行山、常山直到碣石山,进入大海;从西倾山、朱圉山、鸟鼠山直到太华山;从熊耳山、外方山、桐柏山直到负尾山;从嶓冢山直到荆山;从内方山直到大别山;从汶山以南直到衡山,经过九江,直到敷浅原。

  禹疏导了九条大河:将弱水疏导至合黎,下游流入沙漠;疏导黑水,经过三危山,最后注入南海;在积石山疏导黄河,一直到龙门山,向南到华山以北,向东到砥柱山,再向东到盟津,向东经过雒水入河口,一直到大邳山,向北经过降水,一直到大陆泽,向北分为九条支流,又汇合为逆河,最后注大海;在嶓冢山疏导瀁水,向东流是汉水,再向东流是苍浪水,经过三澨水,进入大别山,向南流入长江,向东汇入彭蠡泽,向东流是北江,最后注入大海;在汶山疏导长江,向东分出支流是沱水,再向东到醴水,经过九江,一直到东陵,向东倾斜流向北方汇入淮水,向东流是中江,最后注入大海;疏导沇水,向东流是济水,流入黄河,溢出聚为荥播泽,向东到陶丘以北,再向东抵达菏泽,又向东北汇入汶水,最后向东北注入大海;从桐柏山疏导淮水,向东和泗水、沂水汇合,最后向东注入大海;从鸟鼠山疏导渭水,向东和沣水汇合,再向东北流到泾水,向东流经漆水、沮水,流入黄河;从熊耳山疏导雒水,向东北和涧水、瀍水汇合,又向东与伊水汇合,向东北流入黄河。

  这时九州统一,四境之内都可以居住,九州的大山得到整治,九州的河道已经疏通,九州的湖泽附近也修筑了堤坝,四海之内的诸侯都来朝贡。六府的物资管理得当,各处的土地都能正确勘测,根据各地情况谨慎征收赋税,都按照土壤的不同等级来征收。中央赐给诸侯土地、姓氏:“恭敬中央以德业为先,不要违背我的一贯作风。”

  禹规定在天子国都以外五百里的地方称为甸服:一百里以内要缴纳整株庄稼,二百里以内要缴纳带穗的庄稼,三百里以内要缴纳去掉杆和芒的谷物,四百里以内要缴纳粟米,五百里以内要缴纳稻米。甸服以外五百里的地方称为侯服:一百里以内要为天子服役,二百里以内要管理国家事务,三百里以内要听候天子之命。侯服以外五百里的地方称为绥服:三百里以内要推行文教,二百里以内要奋力保卫王室。绥服以外五百里的地方称为要服:三百里以内要奉行天子常法,二百里以内只奉行天子刑法。要服以外五百里的地方称为荒服:三百里以内要以文德招抚,二百里以内的民众可以自由流动。

  国土向东延伸到大海,向西覆盖到沙漠,从北方到南方,天子的声威教化可以传遍四海。于是舜帝赏赐禹玄圭,用来向全天下人宣布治水的成功。天下从此太平安定了。

  皋陶担任司法官来治理人民。帝舜上朝,禹、伯夷、皋陶一同上前和帝舜说话。皋陶讲述他的主张说:“要注重道德修养,长远谋划,共同辅佐天子。”禹说:“正是这样,但是该怎么做呢?”皋陶说:“啊!要谨慎地约束自身,使族人宽厚顺从,让众贤士努力辅佐,由近及远,从自身做起。”禹下拜并赞赏他的话,说:“正是这样。”皋陶又说:“啊!这取决于善用人才,取决于安定百姓。”禹说:“唉!如果都是这样,只怕连帝尧也会感到困难。善用人才就是智慧,可以任用这样的人做官;能够安定百姓就是仁惠,这样民众才会心怀感激。能够做到善用人才,又可以施恩惠于百姓,还担心什么驩兜,还流放什么三苗,还畏惧什么巧言令色的坏人呢?”皋陶说:“是的,啊!通常人有九种品德,听人说话也要看他的品德。”于是他说:“开始做事时,宽厚而威严,柔和而坚定,诚实而恭敬,善治而谨慎,顺服而刚毅,正直而温和,平易而廉洁,果断而踏实,强直而道义,能够彰显这些德行就可以把事情做好。每天能够表现出三种品德,从早到晚勤勉遵行,就可以被封为卿大夫。每天严谨恭敬地表现出六种品德,用来辅佐天子,就可以被封为诸侯。全部接受并普遍施行,就可以为具备九种品德的人安排职事,让才能出众的人得到官位,百官能够恭肃谨慎。不要宣扬骄奢淫逸和施行阴谋诡计,不称职的人在官位上,这就是扰乱天命。上天要讨伐那些有罪的人,会按照五刑分别执行啊!我说的这些话可以成功地实行吗?”禹说:“你说的话完全可以成功地实行。”皋陶说:“我不聪明,只想着治国之道啊!”

  帝舜对禹说:“你也说一说好的建议。”禹下拜说:“啊,我该说什么呢?每天我只想着勤勤恳恳地做好自己的工作。”皋陶追问禹说:“怎样才是勤勤恳恳地做好工作呢?”禹说:“洪水波涛漫天,浩浩荡荡地淹没高山,冲上丘陵,天下民众正遭受着洪水的威胁。我在平地行走时乘坐车驾,在水路行进时乘坐船只,在泥地行走时使用木橇,在山间攀爬时穿上底部有齿的鞋,沿着山势伐木设立路标。我和益为百姓送去稻粮和新鲜的肉食。我将九条大河疏导而引入四方大海,把田间沟渠疏浚而引入各大江河。我和稷为百姓送去应急的食物。在食物匮乏的时候,我们就从富裕的地方调来粮食补充不足的地方,或者迁徙民众。百姓于是安定下来,各国也太平无事。”皋陶说:“正是这样,这是美好的功绩。”

  禹说:“啊!帝舜,身居帝位一定要谨慎,把你的心态摆正。用仁德辅政,天下人就都会拥护你。等待有识之士明白地奉行天帝的命令,上天就会降下祥瑞。”帝舜说:“啊!大臣啊,大臣啊!大臣应该做我的手足耳目。我想帮助天下民众,你们就要辅助我;我想要观察古人衣服上的纹饰,把日月星辰等图案,绣到衣服上,你们就要明辨等级;我要倾听六律、五声、八音,观察治乱兴衰,来采纳各方的意见,你们就要前去听取。如果我有做错的地方,你们要匡正辅佐我。你们不要当着面阿谀,退朝后又诽谤我。我敬重各辅臣。那些喜欢进谗言邀宠幸的奸臣,只要能够推行德政,他们就会被全部清除了。”禹回答说:“正是这样。如果您不这么做,使善恶并存,那么您就不会取得功业了。”

  帝舜说:“不要像丹朱那样狂傲,只喜欢放纵游玩,没有水也要乘船,在家纵情声色,导致没有继承帝位。我不能像他那样。”禹说:“我娶涂山氏的女子为妻,四天后就离开家,她生下启我也没有回家看儿子,所以能够成功治理洪水。我开辟疆土划分五服,拓展到五千里外,设置十二州的长官,政教向外宣导至临近四海的地方,任命五个诸侯之长,让他们按照各自的方法取得成绩。三苗凶顽而没有功绩,您一定要记住啊!”帝舜说:“我用仁德治理天下,让他们归顺是你的功劳。”

  皋陶从此更加敬重禹的品德,他命令百姓都以禹为准则。如果有人不听从命令,他就对其处以刑罚。于是帝舜的德业更加昌明。

  这时夔开始演奏乐曲,祖先神灵全部降临,诸侯相互礼让,鸟兽翩翩起舞,《箫韶》演奏九次而礼成,凤凰也成双飞来,百兽共同舞蹈,百官协调一致。帝舜因此作歌唱道:“奉行天命,实行德政,顺应天时,谨微慎行。”接着他又唱道:“大臣高兴啊,君主努力啊,百官事业兴盛啊!”皋陶拱手行礼叩头大声说:“一定要记住啊,带头干好事业,谨慎对待法令,一定要恭敬啊!”帝舜于是接着唱道:“君主圣明啊,大臣贤良啊,所有的事情都安乐啊!”他又唱道:“君主计较小事啊,大臣怠惰啊,所有的事情都败坏啊!”帝舜下拜说:“是这样,都去努力做事吧!”这时天下人都以禹所公示的度量和音律为准则,尊奉他为山川神主。

  帝舜向上天推荐禹,立他为继承人。十七年后帝舜去世。三年丧期结束,禹躲避到阳城而将天子之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天下诸侯都离开商均而去朝见禹。禹于是登上天子之位,面向南方治理天下,国号为夏后,姓姒氏。

  帝禹即位后向上天举荐皋陶,并且把政事交给他,可是皋陶死了。禹把英、六两地封给皋陶的后代,也有人被封在许。之后禹任用益,让他处理政事。

  在位第十年的时候,帝禹到东方巡视,在会稽去世,把天下让给了益。三年丧期结束,益把帝位让给了帝禹的儿子启,自己躲避到箕山以南。禹的儿子启很有才能,天下人都希望他可以做天子。等到禹去世的时候,虽然把天下让给了益,但是益辅佐禹的时间还很短,天下人还不信服。所以天下诸侯都离开益而去朝见启,说“我君是帝禹的儿子”。于是启登上天子之位,这就是夏后帝启。

  夏后帝启,是禹的儿子,他的母亲是涂山氏的女子。

  有扈氏不服从启的命令,启率兵讨伐,在甘激战。开战前,启作《甘誓》,于是召集六军主帅训诫。启说:“啊!六军的将士们,我向你们誓师:有扈氏蔑视天命,荒废政事,上天要断绝他们的命数。现在我恭敬地奉行上天的责罚。车左不能完成车左的任务,车右不能完成车右的任务,你们就是不遵守命令。御手不能驾驭战车,也是不遵守命令。遵守命令的,就在祖庙里给予奖赏;不遵守命令的,就在社坛前将其杀死,还要诛灭你们的子女。”最终启灭掉有扈氏。天下诸侯都来朝见启。

  夏后帝启去世,他的儿子帝太康继位。帝太康失掉国家,他的五个兄弟逃到洛水转弯处等待太康归来,作《五子之歌》。

  太康去世,他的弟弟中康继位,这就是帝中康。帝中康在位的时候,掌管天地四时的羲氏、和氏沉湎酒色,荒废职事,扰乱时日。胤奉命前往征讨他们,作《胤征》。

  中康去世,他的儿子帝相继位。帝相去世,他的儿子帝少康继位。帝少康去世,他的儿子帝予继位。帝予去世,他的儿子帝槐继位。帝槐去世,他的儿子帝芒继位。帝芒去世,他的儿子帝泄继位。帝泄去世,他的儿子帝不降继位。帝不降去世,他的弟弟帝扃继位。帝扃去世,他的儿子帝廑继位。帝廑去世,立帝不降的儿子孔甲,这就是帝孔甲。

  帝孔甲即位以后,喜欢仿效鬼神,放纵淫乱。夏后氏的命数日渐衰败,诸侯纷纷叛离。这时天上降下两条龙,一雌一雄,孔甲不知道如何饲养,找不到善于养龙的豢龙氏。当时陶唐氏已经衰落,其后代有一个叫刘累的人,曾经向豢龙氏学过养龙的本领,以此事奉孔甲。孔甲赐他姓御龙氏,封他为豕韦国的君主。后来那条雌龙死了,刘累把龙肉给孔甲吃。夏帝想要看那两条龙的时候,刘累因恐惧而逃走了。

  孔甲去世,他的儿子帝皋继位。帝皋去世,他的儿子帝发继位。帝发去世,他的儿子帝履癸继位,这就是桀。

  帝桀在位的时候,由于自孔甲以来诸侯多有背叛夏朝的,桀不崇尚德政而用武力去镇压诸侯、伤害百族,百族都无法忍受。于是桀征召汤,并把他囚禁在夏台,不久又把他放了。汤能够修持德政,天下诸侯都归附汤,于是汤率兵讨伐夏桀,桀逃到鸣条,最终被流放而死。桀对人说:“我真后悔没在夏台杀死汤,才落得如此下场。”于是汤登上天子之位,取代夏朝拥有天下。汤赐予夏朝后代封地,到周朝时将其封在杞国。

  太史公说:禹为姒姓,他的后代被分封,就以国号为姓,因此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戈氏。孔子校正夏朝历法,很多学者传习《夏小正》的说法。从虞、夏时开始,贡赋制度已经完备了。有人认为禹曾经在江南召集诸侯,在考核诸侯功绩的时候去世了,因此就葬在那里,人们就把当地命名为会稽。会稽,就是会计。

  3、殷本纪原文及注释所属分类:殷本纪

  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亲,五品【五品: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伦理教化。】不训,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宽。”封于商,赐姓子氏。契兴于唐、虞、大禹之际,功业着于百姓,百姓以平。

  契卒,子昭明立。昭明卒,子相土立。相土卒,子昌若立。昌若卒,子曹圉立。曹圉卒,子冥立。冥卒,子振立。振卒,子微立。微卒,子报丁立。报丁卒,子报乙立。报乙卒,子报丙立。报丙卒,子主壬立。主壬卒,子主癸立。主癸卒,子天乙立,是为成汤。

  成汤,自契至汤八迁。汤始居亳,从先王居,作《帝诰》。

  汤征诸侯。葛伯不祀,汤始伐之。汤曰:“予有言: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不:同“否”。】。”

  伊尹曰:“明哉!言能听,道乃进。君国子民,为善者皆在王官。勉哉,勉哉!”汤曰:“汝不能敬命,予大罚殛之,无有攸【攸:同“所”。】赦。”作《汤征》。

  伊尹名阿衡。阿衡欲奸【奸:通“干”,求见。】汤而无由,乃为有莘氏媵臣,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或曰,伊尹处士【处士:隐居不仕的贤人。】,汤使人聘迎之,五反然后肯往从汤,言素王【素王:有帝王之德而无帝王之位的人。】及九主【九主:指三皇、五帝、夏禹。】之事。汤举任以国政。伊尹去汤适夏。既丑有夏,复归于亳。入自北门,遇女鸠、女房,作《女鸠》《女房》。

  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网。”诸侯闻之,曰:“汤德至矣,及禽兽。”

  当是时,夏桀为虐政淫荒,而诸侯昆吾氏为乱。汤乃兴师率诸侯,伊尹从汤,汤自把钺以伐昆吾,遂伐桀。汤曰:“格女众庶,来,女悉听朕言。匪【匪:同“非”。】台小子【台小子:帝王的自谦之辞。】敢行举乱,有夏多罪,予维闻女众言,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正:通“征”。】。今夏多罪,天命殛之。今女有众,女曰:’我君不恤我众,舍我啬事【啬事:农事。啬,通“穑”,收割谷物。】而割政【割政:暴政。割,通“害”。】。’女其曰:’有罪,其奈何?’夏王率止众力,率夺夏国。有众率怠不和,曰:’是日何时丧?予与女皆亡!’夏德若兹,今朕必往。尔尚【尚:通“倘”,如果。】及予一人【予一人:帝王的自称。】致天之罚,予其大理女。女毋不信,朕不食言。女不从誓言,予则帑僇【帑僇:刑罚连及子女。也作“孥戮”。】女,无有攸赦。”以告令师,作《汤誓》。于是汤曰“吾甚武”,号曰武王。

  桀败于有娀之虚【虚:同“墟”,旧址。】,桀奔于鸣条,夏师败绩。汤遂伐三 ,俘厥宝玉,义伯、仲伯作《典宝》【《典宝》:《尚书》佚篇。《五帝本纪》《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大量引用《尚书》文字,而《典宝》《夏社》《明居》等篇目不见于今本《尚书》,《汤诰》篇目虽见于伪古文《尚书》,文字却大不相同。可见《史记》在保存古代文献方面的重要贡献。】。汤既胜夏,欲迁其社,不可,作《夏社》。伊尹报。于是诸侯毕服,汤乃践天子位,平定海内。

  汤归至于泰卷陶,仲虺作诰。既绌【绌:通“黜”,废止,废弃。】夏命,还亳,作《汤诰》:“维三月,王自至于东郊。告诸侯群后:’毋不有功于民,勤力乃事。予乃大罚殛女,毋予怨。’曰:’古禹、皋陶久劳于外,其有功乎民,民乃有安。东为江,北为济,西为河,南为淮,四渎已修,万民乃有居。后稷降播,农殖百谷。三公咸有功于民,故后有立。昔蚩尤与其大夫作乱百姓,帝乃弗予,有状。先王言不可不勉。’曰:’不道,毋之在国,女毋我怨。’”以令诸侯。伊尹作《咸有一德》,咎单作《明居》。

  汤乃改正朔【正朔:指历法。】,易服色,上【上:同“尚”,崇尚。】白,朝会以昼。

  汤崩,太子太丁未立而卒,于是乃立太丁之弟外丙,是为帝外丙。帝外丙即位三年,崩,立外丙之弟中壬,是为帝中壬。帝中壬即位四年,崩,伊尹乃立太丁之子太甲。太甲,成汤敌【敌:通“嫡”。】长孙也,是为帝太甲。帝太甲元年,伊尹作《伊训》,作《肆命》,作《徂后》。

  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于是伊尹放之于桐宫。三年,伊尹摄行政当国,以朝诸侯。

  帝太甲居桐宫三年,悔过自责,反【反:同“返”,归向。】善,于是伊尹乃迎帝太甲而授之政【伊尹乃迎帝太甲而授之政:这种说法出自《尚书》《孟子》等儒家典籍,而《竹书纪年》则记载“仲壬崩,伊尹放太甲于桐,乃自立也”,七年后,太甲逃出流放地,杀死伊尹,夺回帝位,把伊尹的封地平分为他的两个儿子伊陟、伊奋。】。帝太甲修德,诸侯咸归殷【殷:盘庚迁都于殷以前,国号不应称殷。“殷”为周人对商朝的称呼,司马迁作《殷本纪》将各时期的商朝统称为“殷”。】,百姓以宁。伊尹嘉之,乃作《太甲训》三篇,褒帝太甲,称太宗。

  太宗崩,子沃丁立。帝沃丁之时,伊尹卒。既葬伊尹于亳,咎单遂训伊尹事,作《沃丁》。

  沃丁崩,弟太庚立,是为帝太庚。帝太庚崩,子帝小甲立。帝小甲崩,弟雍己立,是为帝雍己。殷道衰,诸侯或不至。

  帝雍己崩,弟太戊立,是为帝太戊。帝太戊立伊陟为相。亳有祥桑榖共生于朝,一暮大拱。帝太戊惧,问伊陟。伊陟曰:“臣闻妖不胜德,帝之政其有阙【阙:同“缺”,缺点、过失。】与?帝其修德。”太戊从之,而祥桑枯死而去。伊陟赞言于巫咸。巫咸治王家有成,作《咸艾》,作《太戊》。帝太戊赞伊陟于庙,言弗臣,伊陟让,作《原命》。殷复兴,诸侯归之,故称中宗。

  中宗崩,子帝中丁立。帝中丁迁于隞。河亶甲居相。祖乙迁于邢。帝中丁崩,弟外壬立,是为帝外壬。仲丁【仲丁:即前文中的“中丁”。仲,甲骨文、金文作“中”。】《书》阙不具。帝外壬崩,弟河亶甲立,是为帝河亶甲。河亶甲时,殷复衰。

  河亶甲崩,子帝祖乙立。帝祖乙立,殷复兴。巫贤任职。

  祖乙崩,子帝祖辛立。帝祖辛崩,弟沃甲立,是为帝沃甲。帝沃甲崩,立沃甲兄祖辛之子祖丁,是为帝祖丁。帝祖丁崩,立弟沃甲之子南庚,是为帝南庚。帝南庚崩,立帝祖丁之子阳甲,是为帝阳甲。帝阳甲之时,殷衰。

  自中丁以来,废适【适:通“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

  帝阳甲崩,弟盘庚立,是为帝盘庚。帝盘庚之时,殷已都河北,盘庚渡河南,复居成汤之故居,乃五迁,无定处。殷民咨【咨:嗟叹。】胥【胥:全部,与“皆”意思相同。】皆怨,不欲徙。盘庚乃告谕诸侯大臣曰:“昔高后成汤与尔之先祖俱定天下,法则可修。舍而弗勉,何以成德!”乃遂涉河南,治亳【亳:《尚书》作亳殷,即今河南安阳殷墟,现在位于黄河以北,而成汤定都之亳(今河南省商丘市)在黄河以南。从武乙时“殷复去亳,徙河北”的记载来看,司马迁将盘庚之亳误认为成汤之亳了。】,行汤之政,然后百姓由宁,殷道复兴。诸侯来朝,以其遵成汤之德也。

  帝盘庚崩,弟小辛立,是为帝小辛。帝小辛立,殷复衰。百姓思盘庚,乃作《盘庚》三篇。帝小辛崩,弟小乙立,是为帝小乙。

  帝小乙崩,子帝武丁立。帝武丁即位,思复兴殷,而未得其佐。三年不言,政事决定于冢宰,以观国风。武丁夜梦得圣人,名曰说。以梦所见视群臣百吏,皆非也

上一篇:盘点十部不可不看的经典反恐电影
下一篇:好莱坞大片流行“拍一半”,超长电影演绎“未完待续”成习惯?

最近更新小说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