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大陆唯理论(三)

栏目:小说资讯  时间:2023-08-10
手机版

  莱布尼茨

  17世纪德国哲学家,数学家,和牛顿同是微积分的创始人。主要哲学著作包括《形而上学论》、《单子论》、《神正论》、《人类理智新论》等。莱布尼茨的思想把神学与唯理论的哲学结合起来,易于被传统势力所接受,也适应在政治和文化上都比较保守的德国状况。近代哲学家的理论大多基于对古代哲学权威的否定,相比之下,德国哲学从莱布尼茨开始,就一直试图利用古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来改造近代机械论,以弥补其缺陷。这构成了德国哲学的一个基本特征。

  一、莱布尼兹的哲学背景(二迷宫)

  莱布尼茨在《神正论》中把哲学的基本问题归结为两个,称之为“二迷宫”。一个是关于自由和必然的大问题,特别是关于恶的产生和起源的问题,另一个问题是有关连续性和看起来是它的要素的不可分的点的争论。

  意志自由和恶的起源问题古已有之,以前的神学和伦理学也都试图对其做出解释。连续性和间断性的问题则涉及自然科学和数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即运动、时间以及微积分的实在依据。而作为微积分的发明者,莱布尼兹也在思考为何微积分描述的差别与连续关系,能够揭示出复合现象存在与变化的原因。

  此外,“二迷宫”也是针对当时的唯理论和经验论提出的。笛卡儿的学说通过斯宾诺莎走向无神论,把恶的起源归结为认识的缺陷,对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做了不利于有神论的解释。而他们的实体学说则分隔了物质和精神,不能解决事物与观念之间的连续性问题。相比之下,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而被哲学家们推崇的机械论的自然观也很难解释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连续性,更难以说明生物的运动变化和思想现象。因此,莱布尼茨希望从质的角度,从能动性的角度,寻求一种单纯的、无形体的永恒实体作为万物的基础。

  二、单子论

  1、 单子论的理论背景

  单子论是针对当时流行的各种实体论而提出的。

  首先是物质实体,莱布尼茨的时期有一股复兴古代原子论的思潮,认为有形的原子是真正的实体。但莱布尼茨指出,有广延的东西是无限可分的,“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体,因此“物质的原子”是自相矛盾的概念,只有不可分的单纯实体才是“真正的原子”。

  其次是心灵实体,笛卡儿把心灵实体局限于人的意识,而把人的心灵以外的东西都归于非精神的物质实体。莱布尼茨批判了这种观点,认为意识不应局限于人的意识,不同的事物都有程度不等的意识;所以精神实体是多种多样的,笛卡儿所说的反思性的“我思”是最高的,但不是唯一的精神实体。

  最后是斯宾诺莎的唯一的实体。莱布尼茨提出了“差异律”,认为自然界没有两个东西完全一样,正如“在一个花园中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但是,个别事物的差别是质的差别,而不是量的差别。假定只有一个实体,则两个事物之间的区别就难以判断;因为广延不足以区别事物,只能从质的方面区别个别事物,但是一个实体中都所有的个别事物都只是这个实体的样式,因而很难辨别出质的差别。

  2、 单子论

  莱布尼茨提出了“单子论”,认为实体是组成世界的最小单元,真正单纯的和不可分的“单一实体”必须是没有广延、没有部分、没有量的规定性的东西,他称之为“单子”。 “单子”的意思是“一”,表示不可分割的统一。

  单子是一种具有能动性的“实在的有生命的点”,它们是构成事物的绝对的最初本源和事物运动的终极根源,“单子”的数目无限多。每一个单子都是自由的自因,单子内在的“原始的力”导致了单子和单子构成的万物的运动,力的差别导致单子的差别,自然界事物是它们复合而反映出的现象。

  3、 单子的特征

  莱布尼茨指出“单子是组成复合物的单纯实体,‘单纯’即没有部分”,“没有部分”是单子的基本规定性。莱布尼茨从单子的这一基本特征推导出了单子的其他各种特性。

  第一,单子没有广延。任何有形的东西都是可分的,因而必然有部分;反之,没有部分则无广延。由于广延是物质的属性,而单子无广延,因此单子不是物质实体。

  第二,单子不能以自然的方式产生和消灭。“自然的方式”指组合或分解,而没有部分的东西是不能被组合或分解的。换言之,单子是由上帝从无到有创造的,最后归之于无。

  第三,单子不受外部影响。只有具有广延的东西才能划分出内外界线,任何来自外部的作用都要通过内部的量变才能实现。单子没有部分,因此也就“没有可供外物出入的窗户”,它不能接纳另外的实体或偶性的作用。为了解释单子如何能够组成世界,莱布尼茨提出“预定的和谐”的概念,认为单子之间的相互联系是由于上帝的安排而出现的,而不是由于单子的内在本性产生的。

  第四,每一个单子具有固有的质的规定性。单子与单子的区别是质的程度的差别,而不是量的大小的差别。

  4、 单子的活动

  莱布尼兹认为,单子是单纯的,没有部分,因而它的变化和发展只能出于它的内部原因。所以,单子一定是自身完满的“自因”,类似无形体的自动机,他称之为“隐德来希”(自足性、内在原因)。莱布尼茨看到,机械论的“力”、“能量”等是惰性的,需要一个能动的原则解释事物的运动,他把这一能动原则等同于精神实体(单子)。根据广延与精神、被动与能动的对立,莱布尼茨认为,既然实体是没有广延的,那它就必然是精神的;既然物质是惰性的,精神实体就必然是能动的。

  5、生机论

  莱布尼茨认为,单子是内在于有形事物之中的灵魂,是“神圣的机器”。其神圣性在于自身蕴藏的生命的力量,它是自然界的事物运动变化的内在源泉。正是由于单子的存在,物质不是惰性的,运动不是机械的。他把有知觉能力的单子当作决定万物的实体,认为世界是生生不息的有机体,而不是无生命的、需要外力推动的机器,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古代的生机论思想,并批判了当时流行的机械论的世界观。

  6、单子存在的“后天的经验证明”

  莱布尼茨把单子的概念与“种质”的概念相联系,指出每一有机物都包含着自身的胚胎,繁殖是胚胎的成长,死亡是从形体缩减为胚胎,因此“不仅灵魂不朽,动物的种质也不朽”,生死只是形体数量增减,而不是单子生灭。

  7、单子的等级区分

  莱布尼茨将把单子的精神活动称为知觉灵魂,单子的能动性在于表象活动,单子的质的程度的差别也就是表象清晰程度的差别。

  莱布尼茨将单子按照表象的清晰程度不同分为三个等级。最低级的单子只有细微的知觉,存在于无生物、植物之中,人在昏迷或酣睡中也处在细微知觉的状态。较高一级的单子具有动物灵魂,动物灵魂除了细微知觉以外,还有记忆。最高级的单子具有理性灵魂,只存在于人的自我意识之中。莱布尼茨指出,理性有两个特点,一是按矛盾律和充足理由律来思维,又称作“精神”;二是能够以“自我”为思维对象,进行反思活动,相当于笛卡儿的“我思”,莱布尼茨称为“统觉”。

  8、单子的连续性

  按照单子论,事物的特异性和多样性是由构成它们的单子的质的差别,即不同等级的知觉程度所造成的。单子的不同活动使得事物的本质存在区别,表现为千差万别的自然物种。莱布尼茨根据单子相互之间的等级,提出了“连续性原则”。

  首先,自然界的各个物种之间是连续的。莱布尼茨认为,单子的知觉的清晰程度虽然各不相同,但每一个单子都以自己的方式表象整个世界,不同单子之间没有质的不同。单子的各个等级、各个程度之间也不存在截然区别的界限。因此,“自然界从不飞跃”。

  第二,同一物种内不同的个体之间也有连续性,莱布尼茨认为,个体之间的连续性是不同的单子从不同的观点表象同一个全体而产生的。

  第三,单子的连续性也表现为运动、时间与空间的连续性。莱布尼茨指出,时间和空间既不像牛顿所说的那样,是心灵以外的绝对的、客观的时空,因为时空是单子对于世界整体的表象;时空也不因此而像经验主义者所说的那样,是主观感觉的产物,因为表象时空的单子存在于物理事物之中,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9、身心关系问题

  莱布尼茨批判了笛卡尔把身心之间的相互作用看作为两个实体的关系。他认为,身心的一致是因为上帝从以开始就使单子保持一致。人的心灵由最高级的单子构成,身体由低一级的单子构成。虽然单子都表象整体,但它们更清晰地表象着与它们关系密切的对象,因此,心灵与身体以特别密切的方式相互依存。同时,由于构成心灵的单子比身体中的单子的表象的清晰程度更高,心灵可以自觉地支配身体;身体中的单子对心灵的表象表现为身体对心灵的不自觉的影响。

  二、预定和谐论

  单子的“连续性原则”只能说明在静态条件下宇宙的连续性,而无法解释单子的动态的变化和发展。如果每个单子都是自因的自动机,而且单子与单子之间没有相互的物理影响,那么任何单子的发展变化都有可能破坏整个宇宙的连续性的整体。为了说明宇宙这个单子的无限等级序列的协调一致,莱布尼兹提出了预定和谐论。他认为,单子之间的一切关系,不论是间断性还是连续性,都是上帝安排的预定和谐,上帝一旦安排好了自然的规律,便不用随时插手。

  然而,“预定和谐”的决定论倾向导致了自由的问题。莱布尼茨指出,自由不是意志的选择能力,而是从潜能向现实的自我发展。单子的内部本性而不是外部力量决定它活动,说明单子是自由的。对于人来说,“自由是自发性加上理智”。自由的行为就是“受自身理性决定”的行为,一个自由的人应该能够认识到他为什么要做他所做的事。“被决定”是必然,但是“被自身决定”就是自由。

  三、逻辑学

  经验论认为逻辑与事实分属两个领域,因而方法各异;唯理论则试图用逻辑的方法解决关于事实的问题,莱布尼茨也认为,逻辑规律是世界的根本规律,逻辑上的理由同时也是事实上的原因。他区分了必然理由和充足理由两种原因。必然理由服从矛盾律,充足理由服从充足理由律。

  1、 矛盾律和充足理由律

  莱布尼茨将亚里士多德的矛盾律、同一律和排中律三个逻辑规律总结为矛盾律,即包含着矛盾者为假,不矛盾者为真。在此之外,他又提出了新的 “充足理由律”,并将其定义为“任何一个陈述如果是真的,就应该有一个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的理由,虽然这些理由常常不能为我们所知道”。可以看出,他对于充足理由律的一些形而上学的假定很难被证明为逻辑真理。莱布尼茨认为,因为一切事实的可能性都在上帝之中,一切事实在上帝眼中都有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的充足理由,所以上帝的充足理由律是必然的。

  2、 两类真理和两种方法

  莱布尼茨希望站在唯理论的立场上,调和唯理论和经验论。他提出了两种真理论。即真理包括推理的、必然的真理和事实的、偶然的真理;而检验这两种真理有两个不同的原则,即矛盾原则和充足理由原则。矛盾律是关于推理的规则,规定的是推理的真理;充足理由律是关于事实的规则,规定的是事实的真理。

  莱布尼茨指出,推理的真理是必然真理,它的反面是不可能的。因此可以将分析法运用于数学和逻辑领域,通过复杂结论追溯最简单的观念。但是事实的真理是偶然的,它的反面是可能的,因此不能用分析法来证明。所以,莱布尼茨指出“充足的理由应当存在于这个偶然事物的系列之外”,即上帝之中。而哲学若要达到关于世界的必然真理,就不能囿于分析法,而要从上帝这个绝对完满的原因开始。

  所以,莱布尼茨利用了分析与综合结合的方法,首先使用分析法找到一个最基本的单元,然后用综合法解释简单的单元所造成的复合的事实,并以上帝为充足理由,克服事实真理的偶然性。他的单子论就是按照这样的方法建构出来的理论体系。

  四、上帝学说

  1、 上帝存在的两个证明

  莱布尼茨使用逻辑两大规律,提出了关于上帝存在的两个证明。

  矛盾律或必然理由律的证明

  相当于哲学史上的先天证明。莱布尼茨说,上帝是所有可能存在事物的源泉,由于“所有可能性的总和是必然性”,因此,上帝而是一切必然理由的依据。上帝是必然实体,他的可能性包含着实在性,他的本质包含着存在。

  充足理由律的证明

  相当于历史上的后天证明。莱布尼茨说,一切偶然事物的存在都有充足理由,而这些充足理由要追溯到事物的系列之外,这就证明了一个必然实体的存在。上帝作为全能的造物主,按照必然理由律创造出无数的彼此和谐的可能世界,然后又依赖自由意志,按照充足理由律在无数的可能世界中选择一个现实世界。因为上帝的意志是全善的,他所选择的现实世界是一切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世界。莱布尼茨所理解的必然与自由的关系首先是一种逻辑关系:必然等于必然理由,自由等于充足理由。必然和自由的关系发生在造物主和被造物两个层次上。莱布尼茨用必然与自由的逻辑关系,为上帝的全善与全能进行辩护。

  2、 神正论

  恶的存在与上帝的全能、全善似乎是矛盾的,历史上的神学家都试图解决这一问题。同样,莱布尼茨也提出了神正论,以解决这一矛盾。

  莱布尼茨指出,人类看到的恶可分为两种:物理的恶和伦理的恶。

  首先,物理的恶指一些突发的对人有害的事件,如自然灾害、身体的痛苦和疾病等。莱布尼茨认为,这是“凭借自然的秩序,甚至凭借事物的机械结构而带来的惩罚”。自然的“惩罚”不是对人类的有意伤害,它的存在的充足理由是事物之间互相补偿的平衡。

  其次,伦理的恶是由人的自由意志的不适当的选择所造成的。在莱布尼茨看来,伦理的恶是为了衬托善而存在。人的自由在于善恶的选择,并因选择的结果而受到上帝的报偿或惩罚,同理,上帝惩恶扬善的公正也只有在人自由选择的情况下才能显示出来。

  综上所述,在被造物层次上发生的偶然事件都有充足理由,物理的恶和伦理的恶都属于上帝创造的和谐的秩序,因而是善的。因为恶是局部的,是为了善的整体目的和实现而存在,局部的恶从整体上看是善,并且在局部上也造成惩恶扬善的完善后果。

上一篇:菲律宾电视剧比爱更多(菲律宾电视剧爱的节奏)
下一篇:武则天外甥贺兰敏之:勾引89岁外祖母,强占太子妃,玷污太平公主

最近更新小说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