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访问:wap.265xx.com爱惜粮食 厉行节俭,这样的道教你了解吗?

勤俭节约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爱惜粮食、厉行节俭的理念也自然地浸润到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之中。“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在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以来,包括道教在内的宗教界人士纷纷响应,积极发出宣传、倡议,目以营造以节约粮食为荣、反对浪费的良好氛围。在道教文化中,节俭惜粮、反对浪费的意蕴是异常丰富的,它关乎道教的教义哲学、宗教伦理、修行和实践的方方面面。
倡俭惜粮以“劝世”
时至今日,人们依然称道天师张鲁在蜀地设立义舍的政策。《张鲁传》记载:“诸祭酒皆作义舍,又置义米肉,县于义舍,行路者量腹取足;若过多,鬼道辄病之”。即在道路上设置义舍,在义舍中放置米肉,免费提供给过路的行人。有需要的行人可以按自己的饭量取用,如果有人贪心,取用过多,就会得罪鬼神而患上疾病。
张鲁天师的义舍政策中考量了为过路行人解决饮食问题和节约食物、杜绝浪费两个方面,从而更加合理地分配资源,惠及更多的人。这是天师道在当时深受蜀地群众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对比我们今时今日所提倡的既满足温饱,同时爱惜粮食、拒绝浪费的精神理念是共通的。
在行人取用米肉的过程中,它通过宣传“若过多,鬼道辄病之”来节制在取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挥霍浪费行为。运用鬼神的权威来遏制人的贪欲、规范人的行为,在客观上宣传了节俭惜粮的道德理念,起到了引导群众节约粮食、反对浪费的教化作用。
同样在教化引导百姓爱惜粮食、反对浪费的伦理层面,不得不提及道教的劝善书。道教的劝善书以宗教的神圣性为权威支撑,贴合生活实践分条缕析、剖判是非、可操作性强,符合古代普罗大众的现实和精神生活。许多社会上和教内的权威人士也为推动善书的流行做了大量工作,最著名的莫过于宋理宗在《太上感应篇》卷首御笔题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广泛流传的道教善书,在古代社会的伦理教化中起到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节约爱惜粮食这一条伦理准则自然也被纳入到道教善书的劝善条目中。例如,被誉为“古今第一善书”的《太上感应篇》明确反对“非礼烹宰,散弃五谷”;《关圣帝君觉世真经》提倡“矜寡拔困,重粟惜福”,反对“好尚奢诈,不重俭勤;轻弃五谷,不报有恩”。节约爱惜粮食、反对奢侈浪费是道教的伦理准则和入世的社会教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在善书中,它是通过善恶分明、赏善罚恶的朴素报应论来劝导信众行节俭之善、去奢靡之恶的。鉴于道教善书在古代,特别是明清以来的巨大民间影响力,它在伦理教化和实践层面起到的作用都是不容小觑的。
节俭去奢以治国养生
道教节俭惜粮、反对浪费的教义理念,在外缘深受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的滋养,也成为了道教“入世”教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方面的引导不仅体现在道教的善书里,还常存在于玄门高道的政治谏言中。《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记载,唐明皇召罗公远问长生术,罗公远以“陛下宜袭唐虞之无为,继文景之简约”作答。茅山高道笪(dá)净之上表云:“太上五千言,以去奢、去泰、慈俭为先,乃陛下之师宝、致道之津梁也。伏愿陛下清心寡欲以保圣躬,节财俭用以固邦本,听纳忠良以广言路,天下幸甚。”
由此可知,戒奢行俭在道教不仅是在移风易俗的教化层面,还上升到固本安邦的治国高度,这和道教的根本经典《道德经》的治国和养生的哲学理念是分不开的,也是道教自古及今一贯倡导节约、反对浪费的内因。治国养生须以自然无为为要,崇本以息末,去华以存实,而要达成这一点的方式之一就是:节俭去奢。太上道祖在《道德经》中有许多关于这方面的论述:“五味令人口爽”“圣人为腹不为目”(12章);“圣人去甚、去奢、去泰”(29章);“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59章);“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67章)。
其中“五味令人口爽”和“圣人为腹不为目”,直接对应于当今社会对舌尖上的快感的过度追求,具有现实的警示意义。补充人体所需的能量和营养是饮食的最主要目的,在饮食获得极大丰富的今天,一些人对色香味乃至浮夸、排场和关注度的过分或是不恰当的诉求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浪费。腹的容受是有限的,而感官享受难以餍足,“量腹而食”至今仍是杜绝浪费的重要举措。
关于“治人事天莫若啬”一章,唐人李约在其《道德真经新注》这样注解:“啬,俭也。治人得人心,事天合天道,无如节俭。夫独能行俭德者,则民无不早宾服也。”这与前文茅山高道笪净之“去奢去泰,慈俭为先”的治国观点是先后呼应的。道祖提倡“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躬行节俭是损去国家治理中不合乎自然规则的种种“有为”,使社会风气归回自然淳朴的一剂良药。所以道祖之后,历代的玄门宗师也继承了这样的节俭治国理念,上以劝谏君王,下以教化百姓。
综观《道德经》乃至道教文化的体系,治国和养生的道理是统一的。《道德经》中的养生理念又直接启迪了后世道教养性修真的理论。也就是说,爱惜粮食、厉行节俭不仅是生活的方式,还是关系到道教长生得道的最终信仰。
俭约自守以炼性修真
首先,道教有积善成仙的观念,历史上许多仁人义士、大善大勇之人被道教奉为神仙,如海神妈祖、药王孙思邈等等;此外,成仙需要有足够的善功,如: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等等不一而足。戒奢行俭就是善行的一种。《太微仙君功过格》就以“素食下味为一功”。
厉行节俭也是道教对玄门弟子的戒律要求,其既是道教的宗教生活中必须坚持的行为准则,也是玄门弟子砥砺身心、炼性修真的重要方式。《虚皇天尊初真十戒文》有“第八戒者,不得贪求无厌,积财不散,当行节俭,惠恤贫穷”,“不陷于食求无厌之慾”,要“惠恤贫穷,节俭谨守,随缘度日,勿苦责求常,”这样方可“使心地虚闲,物欲消遣,久则自然与道合真矣”。
《太上灵宝净明飞仙度人经法》也有“无忘俭约”的戒条,提倡“灰水荡秽,不用修饰;粟麦充饥,不用珍庖”。《玄门十事威仪》要求日常用度,“皆须俭约而已,不得等闲费用”。《无上秘要》引《洞神监乾经》说:“夫欲修道,与三天同命者,当忽彼奢广,乐此俭约。”
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的《道门十规》中也强调,“供送饮食,草衣木食,箪食瓢饮,但获止饥蔽寒而已”,“素食粗衣,随缘安驻,务令身口安闲”。认为出家人不当汲汲于“华衣美食”,相反地“藜(lí,藜麦)羹粝(lì,粗糙的米)食,楮(chǔ)被布衣,乃出家常事”。
《丘祖垂训文》则指出,“夫粒米文钱俱皆有所关系,乃世人之脂膏,农夫之血汗,非用心以难消,岂无功而可受?”再次立足伦理道德的角度,来告诫玄门弟子粒米文钱皆来之不易,不可无功而受,更枉论奢靡浪费之举了。
全真派早期,祖师们通过物质条件极低的苦行来砥砺心性,戒奢行俭成为道人炼性修真的重要方式。以邱祖为代表的“全真七子”都经历过一段艰辛的修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祖师们将物质生活“俭”到一种极低的程度。例如邱处机祖师先后在陕西的宝鸡磻溪和陇州龙门山潜修十三年之久。他于隐居期间,“烟火俱无,箪瓢不置”,“破衲重披,寒空独坐”,其生活极为清苦。
而“七子”中的马钰祖师,他在出家之前,家境十分殷实,乃有“马半州”之称。他还与当地名门之女孙富春——即后来的孙不二祖师结为伉俪,生活富足顺遂。后来夫妻二人先后舍俗出家,并于修道过程中去奢从俭、洗心炼性。孙不二祖师居洛阳下清宫的风仙洞乞食度日。马钰祖师苦修期间,陈设只有一几一榻,笔砚和羊皮而已,旷然而无余物。他在饮食上,早晨吃一碗粥,午间则一钵面,过午不食。这样生活状态与其富裕的前半生不啻云泥之别,马钰祖师却认为,“纵日消万两黄金,正好粗衣淡饭”。如此境界,正是洗心炼性、彻悟体道的结果。
节俭爱惜粮食,反对奢侈浪费,在道教决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因为道教天然地秉承了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也在她的教义信仰和修行度世的实践中将其神圣化、哲学化,是济世度人之良方,也是悟道修行之梯航。在提倡节俭、抵制餐饮浪费的今日,我们亦当重拾祖师们的谆谆教诲,并有责任将道教历来的节俭精神传承光大。
(来源:道教之音)
上一篇:最新小学演讲稿50字左右(9篇)
下一篇:日本第一美女保镖:1人打10个壮汉,杀人只需0.2秒…安倍遇刺后,她要失业了?
最近更新小说资讯
- 特别推荐 收藏共读|朱永新:新教育实验二十年:回顾、总结与展望(上)
- 网红+直播营销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火星探测、卫星搜寻、星球大战,你有怎样的“天问”?
- 希腊男性雕塑 希腊人的美学,那里越小越好
- 枸杞吃多了会怎么样 成年人一天可以吃多少
- “妈妈和哥哥被枪杀后,我变成地球最后一个幸存者”:热搜这一幕看哭了……
- 节约粮食倡议书400字作文
- 祖孙三代迎娶同一个妻子,本以为是笑话,没想到却是真实故事
- 进击的中东,唯有一声叹息
- 唐山性感老板娘不雅视频曝光,少妇贪心,少男痴情!注定两败俱伤
- 【盘点】5G时代下,相关专业有哪些?
- 毁三观的旧案, 双胞胎兄弟交换身份与女友发生关系, 终酿伦理纠纷
- 腾格尔在当今乐坛的地位如何(腾格尔为什么能)
- 小贝日本游,11岁小七身材发育成熟,穿紧身衣有曲线,瘦了一大圈
- 甩三大男神前任,恋上有家室老男人拿下影后,她人生比电影还精彩
- 女英雄为国为民,先后嫁给3人,却落个精神崩溃服毒自尽
- 墨西哥超大尺度神剧,四对超高颜值情侣一言不合竟开启“换妻游戏”?
- 妈妈对小学孩子的成长寄语
- 面向未来的工程伦理教育
- 用大宝贝帮妈妈通下水道好吗
- 第36章:家庭伦理
-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考研看这一篇就够了
- 李玉《红颜》 电影带来的世界44
- 微改造 精提升⑩ | “渔民画云码头”,探索传统非遗产业化发展新路径
- 清朝皇帝列表及简介 清朝历代皇帝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