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慰安妇”子女讨钱事件探析纪录片的伦理问题

栏目:小说资讯  时间:2023-08-10
手机版

  

  这种逻辑完全站不住脚。第一,他们并没有直接为《二十二》作出贡献;第二,《二十二》作为一部上院线的纪录电影,虽取得了票房收益,但郭柯导演已经把收益捐献给上海师范大学中国慰安妇研究中心,并设立了专项基金。“上师大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微信公众号也已经公布了2018年度专项基金使用情况和2019年度1-6月专项基金使用情况(点击可查看),对受害老人的生活援助、医疗救助、已故老人丧葬费用等是主要支出项。尽管郭柯导演本人对片中老人有过经济救助,但与讨钱家属没有直接关联,他们可以向上海师范大学中国慰安妇研究中心申请救助,不应当纠缠导演。再退一步说,“慰安妇”问题的原罪在于日本侵略者,导演摄制《二十二》是为了唤起中国民众的对此问题的重视,专项基金的设立也是为了对冲商业性和公益性之间的矛盾,我们实在不能要求更多,更不能对导演进行道德绑架。

  纪录片的伦理问题

  2

  此事件的根源在于涉及到了纪录片的伦理问题。《二十二》作为纪录“慰安妇”幸存者的电影,难以避免地揭开了老人们过去的“伤疤”,在伤痛、隐私与镜头曝光中陷入了伦理的困境,又因为院线电影和高票房的商业加持,由伦理问题又衍生出了此类商业纠纷,成为了一个典型个案。

  

  纪录片伦理问题中常见的利益冲突主要有两类:1、制作者、被拍摄者和观众的利益冲突,包括经济利益的得失以及身体(生理和心理)的伤害或康复。2、制作者、被拍摄者和观众不同职业伦理的冲突以及职业伦理与社会普遍伦理之间的冲突。两类冲突中起关键作用的都是纪录片制作者,纪录片伦理问题的根源实际上是纪录片制作者个人伦理问题。本次“讨钱”事件则属于第一类冲突。

  纪录片是以真实为原则,从社会和自然中获取基本素材,表现作者对事物认知的非虚构活动影像。而真实的边界远远大过道德伦理的边界,这也是纪录片伦理问题产生的原理机制。纪录片并非剧情片那样完全依靠演绎,真实的边界往往难以掌握,这是自纪录片诞生以来就无法回避的问题。陈为军《好死不如赖活着》中多次以长镜头的方式纪录下人面临死亡时的绝望,用镜头放大了死亡来临前的恐惧,似乎背离了导演关注艾滋病的创作初衷,被摄者的尊严受到了侵害,观众在观影时也感到难以忍受的恐惧。

  

  从纪录片本体角度来说,《二十二》是一个艺术项目,从院线电影的角度来说,《二十二》是一个商业工程,这二者的冲突使得摄制过程充满模糊的地带。纪录片拍摄者和“慰安妇”受害老人的关系究竟如何定位?纪录片拍摄者代表的是谁的立场?因拍摄导致受害老人的心理伤痛谁来承担?拍摄的界线在哪里?院线电影衍生出的经济利益又属于谁?

  解决纪录片伦理问题的几种路径

  3

  纪录片的伦理问题难以回避,但并不是无法解决。

  纪录片制作者的个人良知与道德约束是此类问题的主要解决之道,从而避免将拍摄对象当作一种影像资源进行剥削,利用伦理盲区实现自己的某种利益。纪录片是社会的良心,一个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与职业道德感的纪录片人,在与拍摄对象相处的过程中,放在首位的永远是尊重、信任与人文关怀。以伤害个体作为代价,再好的立意也会土崩瓦解。张丽玲在拍摄《我们的留学生活》时用了几年的时间采访和跟踪,拍摄了很多珍贵的素材,但是她在尊重被摄者意愿的基础上舍弃了很多镜头,把被摄者的信任放在第一位。段锦川《八廓南街十六号》的素材里有一个老头生活里的片段,他不断向导演段锦川告状说女儿不养他,并要和女儿分家。段锦川认为这个片段十分精彩,但此后那个老头认为在这个部分他的形象不太好,表示不希望播出,于是段锦川就把这个部分拿掉了。

  

  从商业化的角度来说,纪录电影应当向商业片取经,与被摄对象签订“拍摄同意书”,对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以及可能牵涉到的经济利益进行法律规制,为自己留下一道法律屏障。同时引入公关机制,由专门的公关部门或者制片人来对可能涉及到的纪录片伦理问题和商业纠纷进行协调,而不是将所有责任推压到导演身上,毕竟导演应当尽心于艺术创作。

  此外,纪录片制作方要保存好各方面资料,遇到纪录片伦理问题与商业纠纷时及时向媒体公布完整证据,在社会公众的监督下共同形成公正的评判,保护纪录片的初心与责任不被其他因素干扰。

  

  纪录片伦理问题与商业纠纷不会阻止中国纪录片事业欣欣向荣的局面,愿越来越多如《二十二》一样有责任感的纪录电影不断涌现。

  参考文献:

  [1]何苏六.纪录片的责任与影响力[J].现代传播,2005(01):83-86.

  [2]马广贤. 徐童纪录片的伦理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8.

  [3]马广贤.纪录片伦理问题的几个维度[J].戏剧之家,2018(03):104.

  [4]吕品. 纪录片创作中制作者与被拍摄者之间的伦理关系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5]金震茅.从规范走向价值的纪录片伦理:问题、定位与使命[J].视听,2013(02):3-6.

  [6]沈庆斌.纪录片伦理问题探讨[J].文艺争鸣,2010(24):13-16.

  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

  微信公众号“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

  传送门:

  监制:何苏六

  主编:韩 飞

  责编:吴禾昆 张嘉琪

  编辑:陈 醒

上一篇:学校课程实施方案
下一篇:秧歌(临县伞头秧歌)

最近更新小说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