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访问:wap.265xx.com悲伤之年,向光而行 ——2017年阿根廷文学概览
原标题:悲伤之年,向光而行 ——2017年阿根廷文学概览
仅凭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一人的名字就足以让阿根廷成为世界文学华章的重要一页。在《阿根廷作家与传统》一文中,博尔赫斯写道:“阿根廷作家出色地所做的一切都属于阿根廷传统”。时间的年轮行至2017年,作家们续写了怎样的文学传统呢?
悲伤之年
岁末年初的文坛,各种书单纷至沓来。但2016年和2017年之交的阿根廷文坛却迎来了一份特殊的名单。2016年12月,文学评论家何塞菲娜·路梅(Josefina Ludmer, 1939—2016)、作家阿尔贝托·莱伊塞卡(Alberto Laiseca, 1941—2016)和安德雷斯·里维拉(Andrés Rivera, 1928—2016)相继辞世。甫入2017年,这份令人悲痛的名单又于1月6日加上了作家、文学评论家里卡多·皮格利亚(Ricardo Piglia, 1940—2017)。
何塞菲娜·路梅(Josefina Ludmer, 1939—2016)
何塞菲娜·路梅是阿根廷当代最重要的文学评论家之一,著有《解读<百年孤独>》(Cien a?os de soledad, una interpretación, 1972)、《奥内蒂:故事的构建》(Onetti. Los procesos de construcción del relato,1977)及《高乔文学:关于祖国的书写》(El género gauchesco: un tratado sobre la patria,1988)等。路梅自称“受教于书籍的最后一代”,曾执教于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耶鲁大学等多所高校,其独到的阅读感悟和敏锐的批评视角影响了包括豪尔赫·帕内西、阿兰·帕乌斯、克劳乌迪奥·塞格等多位阿根廷作家和文学评论家。
阿尔贝托·莱伊塞卡(Alberto Laiseca, 1941—2016)
阿尔贝托·莱伊塞卡一生著有二十多部作品,最出名的当属《索里亚斯家族》(Los Sorias,1998)。这部作品接近一千五百页,被称为迄今为止篇幅最长的阿根廷小说。这部于1982完成的巨著,虽得到皮格利亚、鲁道夫·恩里克·弗格维尔和塞萨尔·艾拉等阿根廷一线作家的推荐,但直至1998年才得以出版。莱伊塞卡被评论界称为“谵妄现实主义”的最佳践行者,而这部小说即是其文学实验室,神秘主义、权力、科幻、占星术、谵妄等诸多元素交织成一部开放的作品。皮格利亚认为,莱伊塞卡是阿根廷现实主义大师罗伯特·阿尔特(Roberto Arlt)的继承者,并指出《索里亚斯家族》“是继阿尔特的《七个疯子》之后,阿根廷本土最出色的小说”。不过,这部皇皇巨著因篇幅过长,让许多读者望而却步。对此,作家本人坦言:“我不是畅销书作家,但我希望成为一名‘长销书’作家”。
安德雷斯·里维拉(Andrés Rivera, 1928—2016)
安德雷斯·里维拉曾当过纺织工人,后走上文学创作道路,著有长篇小说《女奴》(La sierva,1992,被阿根廷图书基金会评为“年度最佳小说”)、《流亡之地》(Tierra de exilio,2000)等。他的作品充满了对底层人民生活的关注以及对历史的反思。代表作《革命是场永恒的梦》(La revolución es un sue?o eterno, 1987)是一部关于阿根廷“五月革命”重要人物胡安·何塞·卡斯特伊的自传体小说,作品交替使用“我”“你”“他”三种人称,打破时空界限,将人物自传与对历史的重构交织在一起,展示了卡斯特伊几乎已被遗忘的革命者形象,叙述了他的峥嵘岁月以及面对革命和人生的困惑与挣扎。小说通过对卡斯特伊的“再现”,探究了十九世纪的阿根廷历史,同时也对当代阿根廷社会做出深刻反思。作品获1992年阿根廷国家文学奖。
里卡多·皮格利亚(Ricardo Piglia, 1940—2017)
皮格利亚的作品涵盖小说、文学评论和戏剧创作。小说代表作有《人工呼吸》(Respiración artificial, 1980)、《缺席的城市》(La ciudad ausente,1992)和《夜间目标》(Blanco nocturno,2010);文论集有《批评与虚构》(Crítica y ficción,1986)、《最后的读者》(El último lector,2005)等。皮格利亚曾获得罗慕洛·加列戈斯国际小说奖、西班牙文学评论奖、阿根廷作家协会最高荣誉奖及福门托文学奖等奖项,是当代西班牙语文坛最重要的作家及文学评论家之一。
皮格利亚的代表作《人工呼吸》被誉为当代阿根廷最出色的十部小说之一。作家借侦探小说之形,行批判现实之实,用隐晦的手法叙述了一个关于失踪者、流亡者以及抗争者的故事。马丁·普列托在《阿根廷文学简史》中写道,这部作品“集讽喻、政治理念、侦探小说、历史解读等元素于一身,是一个时代的象征”。文学评论家特丽妮达·巴雷拉指出:“在《人工呼吸》中,皮格利亚构建了一幅令人难忘的阿根廷二十世纪文化及政治变迁的马赛克镶嵌画。小说在诸多方面独树一帜,其独特的叙事结构,与经典作家(阿尔特和博尔赫斯)之间的互动以及其对文学的审视和对复杂政治现实的描述,在几十年来阿根廷小说创作中堪称楷模”。
2014年,皮格利亚不幸患上“渐冻人症”后,开始着手整理从1957年来撰写的日记,并于2015年起分三卷出版,一年一本,分别为:《埃米利奥·伦西日记》(Los diarios de Emilio Renzi)之《成长岁月》(A?os de formación, 2015)、《幸福时光》(Los a?os felices, 2016)和《人生一日》(Un día en la vida, 2017)。日记出版后,受到了读者和评论家的青睐,连续三年荣登阿根廷国内重要报刊及西班牙《国家报》年度十佳书单,并在多个书单中位列榜首。作为皮格利亚留给读者最后的礼物,三卷本虽是日记,作家却依旧使用了他的“alter ego”埃米利奥·伦西的名字——1967年,作家从其全名里卡多·埃米利奥·皮格利亚·伦西中摘出一个名字和其母姓,创造了他在文学世界中的这一化身。此后,伦西的身影几乎出现在他所有的作品中。“伦西就是我的自传”,作家如是说,“伦西所经历的一切都是我曾经想做、但又未能实现的事情”。伦西的日记,是皮格利亚的人生记录,亦是作家的创作手记,更是一部蕴含着阿根廷半个多世纪文坛记忆的文化史。
这几位作家和文学评论家的接连离世,使阿根廷文坛从2017年初就蒙上了凝重的忧伤。1月22日,著名作家阿维拉多·卡斯蒂略(Abelardo Castillo)在接受访谈时提及逝世的几位好友,不由忆起2014年加西亚·马尔克斯逝世时,他在日记中写道:“从此往后,我再也不想记录任何人的死亡”。不幸的是,5月2日卡斯蒂略也与世长辞。
阿维拉多·卡斯蒂略(Abelardo Castillo,1935-2017)
卡斯蒂略的创作涉及各类文学体裁,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其他的门》(Las otras puertas,1961,获美洲之家奖)、《穿越冥界之河》(El cruce del Aqueronte, 1982)及长篇小说《凡·胡腾福音》(El Evangelio según Van Hutten, 1999)等。此外,他还是文学杂志《纸蟋蟀》(El grillo de papel)、《金龟子》(El escarabajo de oro)和《鸭嘴兽》(El ornitorrinco)的创刊人和主编,这些杂志在当年聚集了包括胡利奥·科塔萨尔、卡洛斯·富恩特斯、埃内斯托·萨瓦托、罗亚·巴斯托斯在内的多位拉美著名作家。2004年阿根廷科内克斯基金会授予卡斯蒂略1994-1998最佳短篇小说家称号,2011年他又荣获阿根廷作家协会最高荣誉奖。
和皮格利亚、路梅一样,卡斯蒂略也是诸多作家及文学评论家的“导师”。他逝世后,《国家报》写道:“作家们的导师,阿维拉多·卡斯蒂略逝世。随着他的离去,二十世纪阿根廷文学又少了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
重要文学奖项
阿根廷作家协会最高荣誉奖由阿根廷作家协会设立,是阿根廷文坛最重要的奖项之一。该奖项自1944年起每年颁奖,授予对阿根廷文学做出杰出贡献的作家,第一位获此殊荣的是博尔赫斯。
奥拉西奥·萨拉斯(Horacio Salas, 1938—)
2017年该奖项颁发给了诗人、文学评论家奥拉西奥·萨拉斯(Horacio Salas, 1938—)。萨拉斯的主要作品有诗集《孤独碎片》(La soledad en pedazos,1964)、《时光记忆》(Memoria del tiempo,1966)、《二十年弹指一挥间》(Veinte a?os no es nada, 1982)等,另著有文论集《布宜诺斯艾利斯诗歌》(La poesía de Buenos Aires, 1968)、《“六〇年一代”诗歌》(Generación poética del 60, 1976)等。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是阿根廷诗歌史上至关重要的一个时期,涌现了包括胡安·赫尔曼和萨拉斯在内的一大批优秀诗人,史称“六〇年一代”。他们的创作贴近社会现实和普通民众的生活,突出文学创作与政治历史的联系,强调诗人肩负的社会责任。诗歌创作既是萨拉斯关于历史、社会及现实等问题的提问,更是他寻找答案的途径。诗人曾写道:“写正在发生的事?/写将会发生的事?/写发生在数千公里之外的事?/有朝一日,我们能发现其中的意义吗?/试问,诗歌仅仅是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吗?/试问,诗歌仅仅是一个又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吗?”此外,口语化风格是萨拉斯作品的一大特色。他擅长对话体,用一问一答的样式启发读者思考,引导读者寻找答案。因此,萨拉斯的作品又被评论家称作是“对话体诗歌”。
阿根廷作家协会设立的另一个重要奖项是“荣誉绶带”(Faja de Honor),于每年6月13日作家节颁发,授予阿根廷境内用西班牙语或其他方言创作的优秀作品。梅塞德斯·费尔南德斯(Mercedes Fernández)凭借《天堂的裂痕》(Grietas en el paraíso, 2016)获得2017年“荣誉绶带”最佳小说奖。
《天堂的裂痕》(Grietas en el paraíso, 2016)
梅塞德斯·费尔南德斯著有长篇小说《地狱花园》(El jardín de los infiernos, 1992)和《破碎的孩子》(El ni?o roto, 2009)等作品。记者出身的梅塞德斯曾赴加拿大工作数年,担任当地一家报社的副主编。基于这段经历,她创作了小说“三部曲”。这一系列均以供职于加拿大一家报社的阿根廷记者安娜·雷耶斯和侦探山姆·科斯塔克作为主人公,故事发生的背景均设在作家的故乡阿根廷门多萨和加拿大多伦多两地。《天堂的裂痕》是“三部曲”的第一部,讲述了一桩发生在医院的血腥案件。血案打破了多伦多的宁静生活,此后,一系列罪案接连发生,使这个外来移民心中的“天堂”不再安宁。安娜和山姆试图寻找罪案背后的真相,但等待他们的却是一个个始料未及的“真相”。扣人心弦的情节赋予小说极强的可读性,与此同时,作家对移民问题、多元文化社会的民族关系与新种族主义的思索,使这部小说兼具深刻的思想性和现实意义。《天堂的裂痕》一经出版就广受读者欢迎,成为2016年阿根廷国际书展最畅销的图书之一,于2017年获得阿根廷作家协会的“荣誉绶带”。
“号角最佳小说奖”(Premio Clarín de Novela)由阿根廷第一大报业集团“号角集团”于1998年设立,旨在促进阿根廷本土文学创作繁荣,向读者介绍最新的叙事文学作品。“号角最佳小说奖”设立至今已二十年,影响力逐年递增,尤其是在阿根廷国家文学奖自2015年停止颁发后,它已成为阿根廷最受关注的文学奖项之一。
《美味的尸体》(Cadáver exquisito, 2017)
2017年获得该奖的是奥古斯蒂娜·玛丽娅·巴斯特里卡(Agustina María Bazterrica, 1974—)的长篇小说《美味的尸体》(Cadáver exquisito, 2017)。巴斯特里卡的文学创作以短篇小说和诗歌起步,2013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杀了那女孩》(Matar a la ni?a),《美味的尸体》是其创作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如作品惊悚的书名所示,小说描绘的正是一个人吃人的反乌托邦世界。一种奇怪的病毒感染了地球上所有的动物,人类失去了重要的食物来源。于是,食人被合法化,男人和女人成为彼此的食物。当吃人成为生存的唯一希望,人性的善恶将面临怎样的考验?未来真的会发生类似的事情吗?“凝练有力的语言、细节考究的科学性、富含诗意的叙事,这三大元素将小说打造成一部探究人性残酷的反乌托邦作品”。
号角集团还设有“《?》杂志终身成就奖”(Premio Trayectoria Cultural de la Revista ?),主要颁发给在文化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2017年获得该奖项的是文化学者、文学评论家贝亚特丽兹·萨洛(Beatriz Sarlo, 1942—)。
贝亚特丽兹·萨洛(Beatriz Sarlo, 1942—)
萨洛曾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及剑桥大学等多所高校讲授阿根廷文学及文化课程,著述涵盖文学批评、现代性和大众文化等领域,是当代拉丁美洲最重要的文学评论家及文化学者之一。萨洛的主要作品有《文学社会学概论》(Conceptos de sociología literaria, 1990)、《后现代生活百态:阿根廷知识分子、艺术及影视文化》(Escenas de la vida posmoderna. Intelectuales, arte y videocultura en la Argentina, 1994)、《文化机器》(La máquina cultural, 1998)等。在颁奖礼上,《?》杂志总主编玛蒂尔德·桑切斯的话很好地概况了萨洛的成就:“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我们一直是萨洛忠实的读者。时至今日,我们仍一次次地折服于她那无懈可击的论证和无与伦比的精准”。
2017年,以法国社会学家罗杰·凯洛斯(Roger Caillois)命名的罗杰·凯洛斯奖,其拉美文学类的终身成就奖颁发给了阿根廷作家罗德里戈·弗雷桑(Rodrigo Fresán, 1963—)。秘鲁、西班牙双国籍的巴尔加斯·略萨、墨西哥的富恩特斯、智利的波拉尼奥,以及来自阿根廷的比奥伊·卡萨雷斯、皮格利亚和塞萨尔·艾拉都曾获此殊荣。
弗雷桑是一位个性鲜明的作家,擅长在叙事中加入电影和音乐元素,喜欢使用互文及镜像等手法把作品打造成让人眼花缭乱的万花筒。著有《阿根廷历史》(Historia Argentina,1991)、《事物的速度》(La velocidad de las cosas, 1998)及《天尽头》(El fondo del cielo,2009)等小说。文学评论家马丁·普列托在《阿根廷文学简史》中将他归入“波普作家”(POP)之列。
罗德里戈·弗雷桑(Rodrigo Fresán, 1963— )及其作品
从2014年起,弗雷桑开始发表由《虚构部分》(La parte inventada)、《梦境部分》(La parte so?ada)和《回忆部分》(La parte recordada)组成的系列作品,其中《虚构部分》于2014年发表,《梦境部分》于2017年面世。作家坦言,他想记录发生在他身上的一切事情,包括他虚构或梦见的事情,以及他回忆的内容。因此,评论界将之称为“3D三部曲”。《梦境部分》秉承了弗雷桑天马行空的想象和行云流水的叙事风格。正如作家在题记中写的那样:“梦想变为现实,现实幻化成梦”,而他真正追求的,是把所见所闻、所梦所思都变成文学作品。弗雷桑在小说中探讨的是关于阅读与书写、写作的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的话题。“亲爱的读者,请别让我来向你介绍小说人物及其经历,不妨让我来给你讲讲,这位阿根廷作家是如何构建这样一个野心勃勃的故事以探讨何为作家的吧。‘作家到底是做什么的?’这仿佛是在提问。‘当作家就是虚构、做梦、回忆。’不妨以此作答。”
马岛战争题材作品
1982年4月,阿根廷和英国为争夺马尔维纳斯群岛的主权开战,史称“马岛战争”。这场战争历时两个多月,但人们对战争的文学记录和思索却从未停止。2017年恰逢马岛战争三十五周年,涌现了多部此类题材的作品,如塞尔希奥·奥尔金(Sergio Olguín, 1967—)的长篇小说《1982》(1982)和胡安·特拉诺瓦(Juan Terranova,1975—)创作的《贝尔格拉诺港》(Puerto Belgrano)等。这两部小说隔着三十多年的时间距离,在回望马岛战争时多了一种冷静的审视。
《1982》
奥尔金在《1982》中讲述的是一段发生在马岛战争期间的不伦之恋。1982年,佩德罗的父亲前往马岛作战,家里只剩十九岁的他和继母共处,一段爱情冒险由此开始。奥尔金强调,他试图通过这个交织着亲情与背叛、伦理与畸恋的家庭故事,把“处于前线的”马岛战争和“留守首都的”军政府独裁统治并置于1982年这一历史舞台上,去探究这个特殊年份在阿根廷国家历史和阿根廷普通民众个人生活中的意义。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如作家所言,“我试图让读者坐上过山车,尽情尖叫直至抵达终点”。
《贝尔格拉诺港》(Puerto Belgrano)
对于1975年出生的特拉诺瓦而言,马岛战争只是他童年记忆里一个模糊的影子。但通过对几十位战争亲历者的采访,特拉诺瓦发现“马岛是一台生产故事的机器。一旦进入这片岛屿,你就会发现数不尽的故事。每位战争亲历者并非一本书,而是两本书三本书。每一次与他们交谈,都会衍生出更多的故事”。在《贝尔格拉诺港》中,作家讲述了一名在“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上供职的外科医生的故事。这部关于马岛战争及战后时期的小说,除了富含军事医学知识外,探讨的依旧是这场战争到底对阿根廷意味着什么。作家本人也坦言,这是一场没有答案的思索,但毫无疑问,马岛战争在国家历史和个人历史上都留下了无法抹杀的印迹。
《扎马》:“献给那些饱受等待之苦的人们”
2017年,阿根廷著名导演露克蕾西娅·马特尔推出新片《扎马》(Zama)。《扎马》改编自安东尼奥·迪·贝内德托(Antonio Di Benedetto, 1922—1986)的同名小说,上映后好评如潮,在多个国际电影节斩获奖项。电影的成功使这部发表于1956年的经典作品重回读者视野,引发阅读热潮。
《扎马》(Zama)
如小说题词“献给那些饱受等待之苦的人们”所示,《扎马》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等待的故事。主人公扎马身处西班牙殖民统治下的巴拉圭,陷入了一场又一场无望的等待。他等待着一艘可以捎来家人消息的船只,等待着被派遣到更有前途的辖区,等待着有朝一日可以建功立业、成为英雄。小说情节给人以一种飘忽朦胧、难以捉摸的美感,但语言却非常简洁精准。迪·贝内德托只用了一个月就完成了这部小说,他坦言,“成书仓促,所以导致了这样一种紧凑的语言风格(简洁,多短句,凝练),当然,幸运的是,这种风格非常适合扎马令人目眩的经历”。创作时间短并不意味着《扎马》是一部“赶制品”,恰恰相反,迪·贝内德托凭借这部小说成为公认的“具有匠心精神的作家”,成为科塔萨尔眼中“那类极其少见的作家”。而《扎马》则成为二十世纪最出色的西班牙语小说之一,“这是一部精彩绝伦的小说,不仅因为作品别具一格的形式和令人耳目一新的语言,还因为它的出现将存在主义带入了拉丁美洲,并颠覆了历史小说的叙事程序”。
结 语
每一年的文坛其实都可以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来概括。2017年的阿根廷因为多位作家的离去而显得格外凝重,但悲伤之余,我们仍可看到黑暗之年的星光闪烁,除了新人新作,还有像《扎马》这样的旧作投影。一代代阿根廷作家,不仅在作品中延续着文学传统,更是传递着作家们对现实生活的持续关怀。
本文原刊于《外国文学动态研究》,2018年第六期,第96-103页,注释从略。
作者简介:楼宇,中国社科院拉美所助理研究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西葡拉美文学分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中拉青年学术共同体(CECLA)联合发起人。
本文转自中国拉丁美洲学会官方公众号“拉美研究通讯” 投稿荐文:欢迎将原创作品或已刊优秀文章投荐给我们。荐稿最好已获原刊或作者转载许可,或帮助提供联系方式。
责任编辑:
上一篇:人工智能时代作文
下一篇:简笔画可爱的动漫人物美少女
最近更新小说资讯
- 特别推荐 收藏共读|朱永新:新教育实验二十年:回顾、总结与展望(上)
- 网红+直播营销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火星探测、卫星搜寻、星球大战,你有怎样的“天问”?
- 希腊男性雕塑 希腊人的美学,那里越小越好
- 枸杞吃多了会怎么样 成年人一天可以吃多少
- “妈妈和哥哥被枪杀后,我变成地球最后一个幸存者”:热搜这一幕看哭了……
- 节约粮食倡议书400字作文
- 祖孙三代迎娶同一个妻子,本以为是笑话,没想到却是真实故事
- 进击的中东,唯有一声叹息
- 唐山性感老板娘不雅视频曝光,少妇贪心,少男痴情!注定两败俱伤
- 【盘点】5G时代下,相关专业有哪些?
- 毁三观的旧案, 双胞胎兄弟交换身份与女友发生关系, 终酿伦理纠纷
- 腾格尔在当今乐坛的地位如何(腾格尔为什么能)
- 小贝日本游,11岁小七身材发育成熟,穿紧身衣有曲线,瘦了一大圈
- 甩三大男神前任,恋上有家室老男人拿下影后,她人生比电影还精彩
- 女英雄为国为民,先后嫁给3人,却落个精神崩溃服毒自尽
- 墨西哥超大尺度神剧,四对超高颜值情侣一言不合竟开启“换妻游戏”?
- 妈妈对小学孩子的成长寄语
- 面向未来的工程伦理教育
- 用大宝贝帮妈妈通下水道好吗
- 第36章:家庭伦理
-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考研看这一篇就够了
- 李玉《红颜》 电影带来的世界44
- 微改造 精提升⑩ | “渔民画云码头”,探索传统非遗产业化发展新路径
- 清朝皇帝列表及简介 清朝历代皇帝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