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张澜旧居

栏目:小说资讯  时间:2023-08-10
手机版

  上海张澜旧居

  张澜旧居

  永嘉路321弄集益里新式里弄,建于1939年。永嘉路321弄8号著名民主人士张澜旧居。

  张澜(1872~1955),男,字表方,汉族,1872年生,四川南充人(今西充县莲池乡人)。1941年参加发起中国民主政团同盟(1944年改为中国民主同盟),1949年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12月20日,在民盟一届五中全会上,继续当选为主席。1954年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同年还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41年10月继黄炎培之后担任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任民盟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民盟第一届中央委员会主席至1955年2月9日逝世,享年83岁。著有《说仁说义》、《四勉一戒》和《墨子贵义》等。

  2011年11月30日列为徐汇区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4月4日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01

  上海海昌海洋公园恢复开放公告

  根据政府关于疫情防控及有序复工的政策指导,上海海昌海洋公园及度假酒店将于2020 年3 月20 日起恢复开放,年卡/ 季卡统一顺延60 天有效期,同时园区对医护人员免费开放,现将相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开放时间:

  上海海昌海洋公园及度假酒店自2020 年3 月20 日起恢复正常开放,公园运营时间为9:30 至17:30 。

  二、门票及酒店预订方式:

  上海海昌海洋公园将实行游客实名制购票预约入园,可于上海海昌海洋公园售票窗口、上海海昌海洋公园官方微信、官方网站及各大官方授权互联网购票平台进行门票购买,无现金支付,刷身份证实名制入园。

  上海海昌海洋公园度假酒店将实行游客实名制预订,可于上海海昌海洋公园度假酒店前台、上海海昌海洋公园官方微信、官方网站及各大官方授权互联网平台进行酒店预订,无现金支付,实名制入住。

  三、入园限流控制及疫情防控注意事项:

  根据疫情防控工作相关要求,为防控疫情传染并保证安全的游园环境,上海海昌海洋公园及度假酒店对各大场馆、剧场、商店、餐厅及度假酒店进行强化管理,并安排工作人员每天对各大点位进行多次消毒清洁。

  公园将对当天入园游客密度进行实时监控,日最高承载量不超过核定值的50% ,瞬时最大承载量不超过核定值的50% ,室内场馆瞬时承载量不超过核定值的30% ,并根据实时情况对在园人数做适当调整。

  同时,请游客进入上海海昌海洋公园及度假酒店时自觉佩戴好口罩,接受体温检测并出示随申码,若检测发现体温超过37.3 °或者随申码为红色、黄色人员将予以劝离。

  四、全国医护人员免费政策:

  ( 一) 全国医护人员免费游园

  1 、免费时间:自2020 年3 月20 日起至2020 年12 月31 日;

  2 、免费对象:全国范围内,持有国家认可的有效医护执业证件的医护人员( 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执业药师、护士( 师) 、医技等其他卫生技术人员的相关执业证件) ;

  3 、入园规则:医护人员入园当日,凭本人身份证原件及相关医护证件(原件或复印件均可),于公园售票处指定窗口换票入园;或提前通过美团/ 携程平台搜索“上海海昌海洋公园”,点击“医护人员票”进行线上预约认证,入园当日携本人身份证原件及相关医护证件(原件或复印件均可),刷身份证实名制入园。一人限免费入园一次。

  ( 二) 上海驰援湖北医护人员免费赠予家庭年卡

  1 、开卡时间:自2020 年3 月20 日起至2020 年12 月31 日;

  2 、针对对象:疫情期间由政府官方从上海派往支援湖北的1649 位医护人员;

  3 、办理规则:医护人员首次入园时,凭本人身份证原件及医护证件(原件或复印件均可),并携家属(不限年龄,家属不超过2 人),一同于公园年卡中心处免费办理家庭年卡并进行开卡,每名医护人员限免费办理一次,有效期自办理日期一年内有效。

  五、年卡、季卡延期政策:

  上海海昌海洋公园自2020 年1 月24 日起暂停开放至2020 年3 月20 日恢复开放,总计闭园时长56 天。为保障年卡/ 季卡会员基本权益,截止1 月24 日(不含)未到期的年卡/ 季卡,将在顺延56 天闭园时长的基础之上,额外延长4 天有效期,即从年卡/ 季卡到期日期起统一顺延60 天有效时长,以感谢会员朋友们一直以来对上海海昌海洋公园的关注及支持。恢复开放后,年卡/ 季卡会员请于第一次入园前,前往公园年卡中心处进行延期激活,并可通过上海海昌海洋公园官方微信“年卡服务”自行查询确认有效期。

  如有其他疑问,请拨打上海海昌海洋公园官方客服电话:400-601-6699 。

  

  

  02

  张闻天故居与黄炎培故居恢复开放公告

  浦东新区文物保护管理所所属的张闻天故居、黄炎培故居(内史第)将于3月18日起恢复对外开放,具体开放时间是周二至周日下午13:00-16:00,限流50人次。为切实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各场馆均实行预约参观制,观众可提前3日通过各场馆预约电话进行预约参观。入馆前须提供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及实时“随申码”,配合测量体温,并全程佩戴口罩。请广大观众予以理解、支持和配合。

  张闻天故居

  周二至周日9:00—11:00;13:00-16:00

  黄炎培故居(内史第)

  周二至周日8:30-16:00

  漫步在这个现代感与历史韵味并存的城市中,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承载着城市风云故事的,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老建筑,本文就为大家盘点上海适合拍照打卡的十大老建筑,看看有没有你的心头好。

  

  孙科别墅始建于1931年的孙中山先生之子孙科的旧居,由邬达克设计建造,外观方面整体为西班牙风格兼具部分巴洛克建筑元素,是一栋兼具两方近代建筑风格与气派的别墅,建筑前面宽敞的花园是典型中国风格。

  

  杨浦图书馆是一处位于上海杨浦区长海路366号,有着“魔都小故宫”美称的国家一级图书馆,建筑的琉璃瓦和华丽彩绘墙显得建筑整体古风十足,内部累计由近140万册文献可满足公众对多元文化的需求。

  

  中国邮政博物馆是一处由原始通信、古代邮驿、近代邮政等七个主要展区共同组成,于2007年开始对外开放,是国内唯一一处对邮政、邮票文物进行学术研究交流的国家级专业博物馆。、‘

  

  马勒别墅又叫马勒住宅,是一处位于上海静安区陕西南路30号的占地超过五千平方米的老洋房,主建筑共分三层,是斯堪的纳维亚是挪威风格建筑,在主人于1941年离开中国后几经转手,目前已被列为上海首批优秀近代建筑。

  

  上海市作家协会的办公场所位于上海巨鹿路675号,是在原旧上海煤炭大王刘吉生给妻子的礼物上经过改造而建成的,目前是不对外开放的上海著名的“爱神花园”,虽然不对外开放,在外面打卡拍照也是极好的。

  

  静安寺是一处历史可追溯至三国时期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是由天王殿、三圣殿和大雄宝殿三种主要建筑共同组成的全国重点寺院,因重建过,目前静安寺的建筑风格是方明代以前建筑风格,有着典型的斗拱形制。

  

  夏衍旧居是一处位于上海乌鲁木齐南路178号花园住宅2号楼,外观唯一幢假三层砖木结构,为英国乡村式风格,曾是中国电影先驱者夏衍的住宅,见证着夏衍在上海工作生活上的点点滴滴。

  

  中国证券博物馆是于2018年由中国证监会在上海设立的全国性行业博物馆,由孔雀厅、中楼、大名路楼、金山路楼和黄浦路楼五大部分共同组成,是一处具有极高历史文化底蕴的国家级博物馆。

  

  上海三山会馆是一处兴建于1909年的上海唯一一座保存完好且工艺高超的晚清会馆建筑,1959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上海新的历史文化地标景观,雕梁画栋,极具艺术价值。

  

  上海武康大楼是一处于1924年建成的上海第一座外廊式公寓,内部共60套公寓,许多历史名人和影视明星都在这里居住过,如电影艺术家孙道临、孔祥熙的女儿、东方第一母亲的演员吴茵等,而这里还是《喜欢你》《色戒》等众多知名影片的取景地。

  

  

  新世纪不再忧伤

  ——参观上海巴金故居有感

  张陶

  第一次读巴金的作品,是在上小学五年级,当时我跟随姨母一家生活。当过女兵,走过抗美援朝烽烟的姨母,爱好文学,在她家柜子下面有个木箱子,装了好多藏书。闲暇时,见她拿出一本,悄悄在家阅读。有一日,家中无人,我好奇地打开箱子,看见里面有《秋海棠》、《迎春花》、《青春之歌》、《家》等好多我没听说过名字的小说,那个年代这些书,已被列为大毒草,属于禁书,我所能读到的只有《金光大道》类的长篇小说。于是,我偷偷拿出《家》这本书,躲在屋角贪婪地读了起来,虽然年纪尚小,理解、鉴赏能力较低,却被书中的故事情节及人物境遇深深吸引,特别是梅表姐、鸣凤和瑞珏三个女子的悲惨结局,令我叹息和落泪,因此也牢牢地记住了“巴金”这个文学巨匠的名字。

  今年春季去上海小住,听说武康路巴金的故居已对外开放,就踩着玉兰的香气,来到位于徐汇区的武康路,这条路名人故居密度较高,有约30处的名人旧居,被誉为“浓缩了上海近代百年历史”的“名人路”。它与霓虹闪烁、熙熙攘攘的南京路,恰恰相反,清静幽雅,没有富丽堂皇的高楼大厦,没有汽笛鸣叫的喧闹,偶尔过几辆自行车,也像小河水一样缓缓地流过。精巧别致的西班牙建筑、英国乡村别墅式建筑,错落有致地掩映在街道两侧的绿荫里,高大的梧桐树把有些弧线型的街道,演绎成一条绿色的时光隧道。

  113号就是巴金的故居,它是巴金在上海居住最长久的地方。也是千万读者心目中的文学圣地。在这幢花园洋房里,交织着巴老后半生的悲欢离合,印证着他对幸福生活的希望、憧憬及暮年的忧伤与呐喊。在这里,他用赤诚之心创作了五卷《随想录》,被海内外思想界、知识界和文学界公认为“说真话的大书”。

  走进故居,工作人员递给我一张免费门票,告诉我故居外侧和花园可以拍照,室内不能拍照。我一边答应,一边观看,故居是由一栋主楼、两栋辅楼和一个花园组成,总占地面积为1400平方米左右。主楼是一座花园住宅,假三层,细卵石墙面,深绿色的木窗,白色的拱形门,墙上和窗边爬满了青绿色藤蔓,靠墙还有一个木制楼梯,简洁而典雅。

  穿过院子上几个台阶,便是门厅,墙上一幅用五线谱线条做树枝,缀满点点红梅围绕巴老头像的一幅国画吸引了我,这是画家黄永玉为巴金故居开馆而作,他喜欢巴金古典与众不同的面孔,认为这是一张“积压众生苦难的面孔,沉思、从容、满是鞭痕”。画像不仅形似,还很有艺术表现力,充满了激情与生命力,画像旁是黄永玉的题诗:“你是谁”,也是这幅画像的名字。诗的前两句为“你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你是战士,还是刚出狱的囚徒?”。你是谁?驻足在画像前,我也在探问:是那个原名李尧棠,1904年出生在四川成都封建官僚家庭的富家子弟,在受到新思想的影响下,渴望自由,反对封建专制,于1923年毅然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的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吗?你是谁?是《家》中那个大胆、叛逆,富有理想和热情,具有进步思想,积极参加“五四”爱国学生运动,憎恨腐朽的封建制度,最后投身革命洪流中的热血青年觉慧吗?你是谁?是那个在法国求学时,仍关心着祖国的颠簸命运,以无羁的探索和反抗精神,伴随着巴黎圣母院孤寂的钟声写下《灭亡》中篇小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战活动,担任《救亡日报》编委;当选上海文联副主席,为新中国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历经文革期间的不幸遭遇,仍执着地热爱着这片土地的《人民作家》吗?“你是谁”?还是让黄永玉的诗句来回答吧,“你是个被咬掉奶头,扪着胸痛的孩子他妈,你永远在弯腰耕耘而不是弯腰乞食,你是沉默忍受煎熬的“拉孔”,从不叫出声音。谁都认识你是巴金,你大声地喊出:“我是人!”

  一楼餐厅是巴金的妻子萧珊在世时亲手布置的,为“文革”前夫妇二人宴请宾客的主要场所,现根据原貌恢复布置。进门左边靠墙立着一架钢琴,是萧珊用她第一部翻译作品《阿西亚》的稿费买给女儿的,客人拜访时,女儿经常会弹琴助兴。如今完好还原的餐厅,再现了巴老一家温馨的生活图景。巴老热爱家庭,珍重感情,萧珊去世后,他把她的骨灰盒和一本作品集放在了床头。在《怀念萧珊》中写道:“我按期把骨灰盒接回家里。有人劝我把她的骨灰安葬,我宁愿让骨灰盒放在我的寝室里,我感到她仍然和我在一起。她的结局将和我的结局连在一起。”这一放,就是三十三年的长情陪伴,直到2005年11月末的一个清晨,二人的骨灰一起随着鲜红的玫瑰撒入东海波涛,结伴魂归天国。

  巴老对友情也十分珍爱,他的“巴金”名字的由来,就是最好的印证。巴金在1957年致前苏联作家彼得罗夫的信中,对自己的名字作了注解:“一九二八年八月我写好《灭亡》要在原稿上署名,我想找两个笔画较少的字。我当时正在翻译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我看到了‘金’字,就在稿本上写下来。在这时候我得到了一个朋友自杀的消息,这个朋友姓巴,我和他在法国同住了一个不长的时期。他就是我在《死去的太阳》序文中所说的‘我的一个朋友又在项热投水自杀’的那个中国留学生。我们并不是知己朋友,但是在外国,人多么重视友情。我当时想到他,我就在‘金’字上面加了一个‘巴’字。从此‘巴金’就成了我的名字。”这个家喻户晓的名字,竟含着一个令人哀伤的故事,凝结着对天涯沦落人的浓厚友情。

  故居的客厅装饰古朴雅致,弥漫着现代生活的气息,这是巴老与朋友聚会、畅谈及接待中外宾客的场所。意大利的“但丁国际奖”和前苏联“人民友谊勋章”的颁奖,也是在这里进行的。客厅的书柜里摆满了巴金及朋友的各类著作,壁炉上是林风眠赠送给巴老的“鸳鸯图”。靠阳台边的小桌子,是巴老晚年写作的地方,他笔耕不辍,在患有帕金森氏症疾病时,仍坚持写出《随想录》的最后两集。

  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楼上,二楼除了卧室,几乎都被书占满,有许多珍贵的中外工具书:大英辞典、牛津辞典、汉法辞典、现代瑞典语辞典等;还有各种中外版本的巴金著作及译作,据说这里的书只是沧海一粟,三楼的储藏间里有几万册藏书。巴金爱书,在文化圈内是出了名的。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巴金一家生活已很拮据了,但省吃俭用,仍是要买书。一天,一向依着他的萧珊实在忍不住对他说:“家里已经没有什么钱了。”不知道家里有没有钱,日子能否过下去的巴金说道:“钱,就是用来买书的,都不买书,写书人怎么活法?”第二天,他又带着孩子们去逛书店了。他一生淡泊金钱名利,为文学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据说:中国现代文学馆就是他一手倡议并出资创建起来的,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一次性捐了十五万元的稿费,八千多册收藏的现代图书及很多珍贵的书画手稿,为中国现代文学保藏了丰富的资料。

  穿过一楼门厅可到花园里,据工作人员介绍:花园的大部分树木花草都是巴老及家人亲自栽种的。碧绿的草坪旁,两棵高大的广玉兰树就是巴老亲手种下的。挺拔、繁茂、碧绿的广玉兰静静地守候着院落里,似乎诉说着悠悠的往事。树下一簇簇粉红色、淡黄色的花朵,盈着思念的泪珠。花园葱绿的一角还安放了一个秋千,秋千旁有一个铜雕塑:表现的是一个衣衫褴褛、瘦骨嶙峋的受难者,正张开怀抱、尽情拥抱新世纪的形象。这是黄永玉为故居揭幕仪式,创作捐赠的雕塑作品。(编者:此铜像为黄永玉先生于2013年底再次捐赠给故居的作品,作者信息有误。)名字为“新世纪不再忧伤”。上世纪四十年代,黄永玉与汪曾祺、黄裳并称上海滩“三剑客”,三人常结伴去巴老府上拜访。黄永玉曾说,文学前辈中,他最怕巴老。说“怕”,更是热爱和敬重。

  玉兰树的枝叶在铜像上延伸,沐着明媚春光的铜像,却给人以窒息和压抑,那张开的双臂,似拚尽全身心的力量向天祈求,让你感觉到那祈求的声音已达到极至,沙哑、呜咽,是一种撕心裂肺的呐喊。如此强烈的愿望,是从特殊年代走过来的人发出的共同祈愿和忧伤。巴老的忧伤,是当时的时代禁锢了他的笔、他的热情、他的创作、他的灵魂。当他能够再提起笔来的时候,他的双手已经颤抖,似乎不能承受这沉重的回忆。但“我是春蚕,吃了桑叶就要吐丝,哪怕放在锅里煮,死了丝还不断,为了给人间添一点温暖”的自白,使他又重新握住了笔,燃起昔日热情的火焰。因为他“甘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的日球,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翻开《随想录》,巴金的话是那样的平缓,看不到一丝愤怒,因为愤怒已被作家的良知抑制,留给我们的是哀而不伤的言辞,一颗负罪的心,一腔博大的爱。让我想起他在《告別读者》里最后的一段深情告白:“最近,我常常半夜醒來。想起几十年來给我厚爱的读者,就无法再睡下去。我欠读者的债太多了!我的作品还不清我的欠债。病魔夺走了我的笔,我还有一顆心,它还在燃烧,它要永远燃烧。我把它奉献給读者。”

  巴金走了,骨灰洒入了无边无际的大海,那是他灵魂最好的归宿,当世间可以尘封一切,淡忘一切,但他的作品将长青、鲜活和不朽。他那颗永远燃烧的心和不老的魂灵,将在新世纪中不再忧伤!

  注:本文转载自“金融作协”微信公众号,文章略有删改,特此致谢。

  征

  稿

  启

  示

  如果您也有感想与我们诉说,也有感情向我们倾诉,不妨参观后写下您的后记,发给我们,我们将选用精彩的稿件,刊登在“巴金故居”微信公众号上,您也将获得精美的礼品一份。

  投稿邮箱:bjgj1125@163.com

  编辑:忻世超

上一篇:螃蟹不能和什么一起吃,切记
下一篇:邯郸律师

最近更新小说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