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江苏省南通市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

栏目:小说资讯  时间:2023-08-09
手机版

  

  南通市2021~2022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测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早在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里就主张“以大观小”之法。沈括以为画家画山水,并非如常人站在平地上一个固定的地点,仰首看山;而是用心灵的眼,笼罩全景,从全体来看部分,“以大观小”。把全部景界组织成一幅气韵生动、有节奏有和谐的艺术画面,不是机械的照相。这画面上的空间组织,受着画中全部节奏及表情所支配。“其间折高折远,自有妙理”,这就是说,须服从艺术上的构图原理,而不是服从西洋科学及数学上的透视法原理。

  中国画家并不是不晓得透视的看法,但仍采取了“以大观小”的看法,从全面节奏来决定各部分,组织各部分。全幅画面所表现的空间意识,是大自然的全面节奏与和谐。画家的眼睛不是从固定角度集中于一个透视的焦点,而是流动着飘瞥上下四方,一目千里,把握全境的阴阳开阖、高下起伏的节奏。中国人的最根本的宇宙观是《易经》上所说的“一阴一阳之谓道”。我们画面的空间感也凭借一虚一实、一明一暗的流动节奏表达出来。虚(空间)同实(实物)联成一片波流,如决流之推波;明同暗也联成一片波动,如行云之推月。这确是中国山水画空间境界的表现法。西洋人曾说中国画是反透视的,他们不知我们是从既高且远的心灵的眼睛“以大观小”,俯仰宇宙。

  早在《易经·系辞》里已经说古代圣哲是“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俯仰往还,远近取与,是中国哲人的观照法,也是诗人的观照法。而这观照法表现在我们的诗中画中,构成我们诗画中空间意识的特质。诗人对审美的俯仰观照由来已久,例证不胜枚举。“俯”不但联系上下远近,且有笼罩一切的气度。古人说:赋家之心,苞括宇宙。诗人对世界是抚爱的、关切的,虽然他的立场是超脱的、洒落的。晋唐诗人把这种观照法递给画家,中国画中空间境界的表现遂不得不与西洋大异其趣了。

  中国人与西洋人同爱无尽空间,但此中有很大的精神意境上的不同。西洋人站在固定地点,由固定角度透视深空,他的视线失落于无穷,驰于无极。中国人对于这无尽空间的态度却是如古诗所说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而心向往之。”我们向往无穷的心,须能有所安顿,归返自我,成一回旋的节奏。我们的宇宙是时间率领着空间,因而成就了节奏化、音乐化了的“时空合一体”。这是“一阴一阳之谓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诗经·蒹葭》很能表现出这境界。

  中国人不是向无边空间作无限制的追求,而是“留得无边在”,低徊之,玩味之,点化成了音乐。但我们却又从“枕上见千里,窗中窥万室”(王维诗句)中神游太虚,以观万物之浩浩流衍,这才是沈括所说的“以大观小”!

  (摘编自宗白华《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

  材料二:

  曾与一位摄影界朋友一起赏析元代王蒙的《夏山高隐图》。这位朋友几乎跑遍黄山,是拍摄黄山风景的专家之一。面对《夏山高隐图》,朋友叹道:没有直升飞机和长变焦镜头,而能获得此场景,简直令人不可思议!今人的不可思议恰恰隐含着古人绘画的大智慧。

  宋代沈括说:“大都山水之法,盖以大观小,如人观假山耳。”沈括将古典山水画空间结构的庞大体系提炼概括为“以大观小”,可谓是对深奥复杂问题非常智慧的简约。古典山水画家不是画直接视觉所见,而是画贮存的视觉意象、视觉经验。中国古典画作的非直接视觉性,给画家的艺术创造留下了自由的空间。古典山水画创作的这一思维智慧经由一代代画家的不断创造与历史积淀,形成的视觉经验多样而丰富,博大而精深,这就是我们民族传统中可以引以为自豪的独特视觉文化。

  “以大观小”贯穿于古典山水画创作的全过程。神游时对视觉意象的取舍、记忆、积累以形成视觉经验;创作前对视觉经验的提取、整合以创建新形象;创作中面对白纸,以山水画的笔墨皴法技巧,直接描绘视觉经验,以建构经验的层次空间。画作结构复杂,层次繁密,笔法苍秀,多取重山复岭、萦回曲折的体势,山高林密,涧曲谷深,展现一派宏深峻伟的气象。

  如果漠视“以大观小”,而以西方19世纪前风景画模拟、再现有限视域的局部所见来理解王蒙的《夏山高隐图》,那么你就体会不到《夏山高隐图》的特质:整幅画呈现出全景式的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空间结构图式。西方主观的透视方法讲求“视点”的确定性,如果以此法来欣赏《夏山高隐图》,那么“视点”应定在哪里?即使古代有直升飞机,有长变焦镜头,主观的透视方法也断然画不出蕴含视觉文化的《夏山高隐图》。

  在“以大观小”的统摄下,画家在感悟客体世界的基础上再创的画面空间,它不受焦点透视的束缚。这是一个供画家自由创造的空间,是表达“天人合一”境界的和谐空间。

  (摘编自刘继潮《建构古典山水画空间理论的话语体系》)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虚实联成一片波流,明暗联成一片波动,是中国山水画空间境界的表现法,符合“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宇宙观。

  B. 晋唐诗人将俯仰往还、远近取与的观照法传递给画家,这就使得中国画中空间境界的表现与西洋画大异其趣。

  C. 王蒙《夏山高隐图》画面空间的效果与坐直升飞机、靠长变焦镜头观察所获得的场景一样,故友人惊奇不已。

  D. 中国古典山水画的空间结构图式,与西方运用透视法创作的画作显示出不同的特质,形成了独特的视觉文化。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杜甫的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所展现的空间感显示出诗人的视线失落于无穷,驰于无极。

  B. 《蒹葭》中“白露”体现时间,“在水一方”体现空间,两者结合,成就了节奏化、音乐化的“时空合为一体”的境界。

  C. 由于“以大观小”贯穿于古典山水画创作的全过程,所以中国画家在观察山水时是绝对排斥西洋主观的透视法的。

  D. 中国古典画作的非直接视觉性给画家的艺术创造留下了自由的空间,因此优秀的画作不能体现直接视觉性。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俯仰观照”观点的一项是(   )

  A. 立足于某个固定点画阶梯,阶梯近阔而远狭,下宽而上窄。

  B. 布影由阔而狭,以三角量之,画宫室于墙壁,令人几欲走进。

  C. 自下而仰其巅曰高远,自前而窥其后曰深远,自近而望及远曰平远。

  D. 写实是绘画的一种境界,画面上表现屋宇内的空间,用科学的眼光来审视。

  4. 材料一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5. 王蒙的《夏山高隐图》表现出古代山水画的哪些特点?请根据材料二的相关内容简要说明。

  【答案】1. C    2. B    3. C   

  4. ①引用论证,引用古代关于宇宙观以及绘画见解来阐述自己对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的看法;②对比论证,将中国绘画理论与西洋绘画的透视法对比,突出中国绘画中的空间布局特点;③举例论证,以中国诗句为例,论证空间意识的美学特点;④比喻论证,将虚实明暗的流动节奏比喻为决流之推波,行云之推月。   

  5. ①画出了贮存的视觉意象、视觉经验;②体现了独特的笔墨画法,显现一派宏深峻伟的气象;③呈现出全景式的空间结构图式;④营造了“天人合一”境界的和谐空间。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王蒙《夏山高隐图》画面空间的效果与坐直升飞机、靠长变焦镜头观察所获得的场景一样,故友人惊奇不已”错误。从原文“面对《夏山高隐图》,朋友叹道:没有直升飞机和长变焦镜头,而能获得此场景,简直令人不可思议!”可知,文中并没有提到“王蒙《夏山高隐图》画面空间的效果与坐直升飞机、靠长变焦镜头观察所获得的场景一样”。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A.“显示出诗人的视线失落于无穷,驰于无极”错误,从“西洋人站在固定地点,由固定角度透视深空,他的视线失落于无穷,驰于无极”可知,此观点错误。

  C.“中国画家在观察山水时是绝对排斥西洋主观的透视法的”错误。从“神游时对视觉意象的取舍、记忆、积累以形成视觉经验;创作前对视觉经验的提取、整合以创建新形象……” 可知,此观点错误。

  D.“优秀的画作不能体现直接视觉性”错误。从“古典山水画创作的这一思维智慧经由一代代画家的不断创造与历史积淀,形成的视觉经验多样而丰富,博大而精深”可知,此观点错误。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从材料一阐述了“俯仰观照”观点,即“俯仰往还,远近取与,是中国哲人的观照法,也是诗人的观照法。而这观照法表现在我们的诗中画中,构成我们诗画中空间意识的特质”“ ‘俯’不但联系上下远近,且有笼罩一切的气度”。

  A.从“立足于某个固定点画阶梯……”可知,不能支持俯仰往还的“俯仰观照”观点。

  B.“布影……画宫室于墙壁”可知,不能支持俯仰往还的“俯仰观照”观点。

  C.从“自下而仰其巅……,自前而窥其后……,自近而望及远……”可知,能支持俯仰往还的“俯仰观照”观点。

  D.“写实……表现屋宇内的空间,用科学的眼光来审视”可知,不能支持俯仰往还的“俯仰观照”观点。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从“早在《易经·系辞》里已经说古代圣哲是‘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中国人对于这无尽空间的态度却是如古诗所说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而心向往之。’”可知,材料一运用了引用论证,阐述自己对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的看法;

  从“中国人与西洋人同爱无尽空间,但此中有很大的精神意境上的不同。西洋人……中国人……”可知,材料一运用了对比论证,将中国绘画理论与西洋绘画的透视法对比,突出中国绘画中的空间布局特点;

  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诗经·蒹葭》很能表现出这境界”可知,材料一运用了举例论证,以中国诗句为例,论证空间意识的美学特点;

  从“虚(空间)同实(实物)联成一片波流,如决流之推波;明同暗也联成一片波动,如行云之推月”可知,材料一运用了比喻论证,将虚实明暗的流动节奏比喻为决流之推波,行云之推月。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从“古典山水画家不是画直接视觉所见,而是画贮存的视觉意象、视觉经验”可知,画出了贮存的视觉意象、视觉经验;

  从“创作中面对白纸,以山水画的笔墨皴法技巧,直接描绘视觉经验,以建构经验的层次空间。画作结构复杂,层次繁密,笔法苍秀,多取重山复岭、萦回曲折的体势,山高林密,涧曲谷深,展现一派宏深峻伟的气象”可知,体现了独特的笔墨画法,显现一派宏深峻伟的气象;

  从“面对《夏山高隐图》,朋友叹道:没有直升飞机和长变焦镜头,而能获得此场景,简直令人不可思议!”可知,呈现出全景式的空间结构图式;

  从“画家在感悟客体世界的基础上再创的画面空间,它不受焦点透视的束缚。这是一个供画家自由创造的空间,是表达‘天人合一’境界的和谐空间”可知,营造了“天人合一”境界的和谐空间。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骆驼碗

  红柯

  骆驼碗长在骆驼的膝盖上。

  孩子感到好奇,就钻到骆驼肚子底下摸骆驼的膝盖,坚实光滑跟红铜一样。骆驼太大了,卧倒时先要跪下,天长日久就把膝盖磨成闪闪发亮的铜。

  看骆驼的老头有个铜碗,他对自己的铜碗不屑一顾。孩子就问老人为啥不弄个骆驼碗。

  老头说,得七八年才能弄成呢,老哈萨才有这份耐心。又拍拍孩子的脑壳说,你别指望这些骆驼,他们不会让人得手的,得跟它有交情才行。

  孩子的神情就有些异样。

  到底是个孩子,人家只是说说,他就当真了,整天泡在骆驼圈里,什么活儿都干。孩子回到家里累得都不能动了,母亲细心盘问,也没问出什么,那神奇的骆驼碗藏在孩子的心里。

  终于有一天,孩子可以向老头提要求了,老头说:“行啊,你叫吧,看它们谁愿意跟你。”

  孩子站在院子里打声口哨,还真叫出了几匹好骆驼。孩子选中了最漂亮的骆驼,就往大戈壁去了。

  北塔山不光光有金草地,北塔山还有大戈壁,无边无际的大戈壁把外边的世界全隔开了。刚到大戈壁,骆驼就“呜——”叫起来,跟吹牛角号一样。骆驼昂首天外,骄傲得不得了,看样子它的脖子还要继续往上伸。太阳低下来,在骆驼蹄子底下一闪一闪,就像一块滋滋冒火的红石头。

  孩子和骆驼遇到了暴风雪,孩子钻到骆驼肚皮底下。石头都被冻裂了,老鹰被冻成冰块从天上掉下来,孩子一点事都没有,孩子从骆驼肚子底子钻出来的时候一身汗气。骆驼卧的地方也在冒汽,这不是给老天爷难堪吗?暴风雪一下子就停在了半空,雪片跟麦衣子一样被太阳抖得干干净净。太阳慢腾腾地走着,星星升上了天空,饱满圆润有一股淡淡的河泥的气息,孩子亲眼看见星星怎样变成了月亮,月亮又红成了太阳。

  孩子和骆驼再回到北塔山牧场,已是两年后的秋天了,这是牧草长得结结实实的黄金季节,金黄的牧草把牧人和马托在掌心里,草原跟大海一样起伏着奔腾着。

  孩子单人单骑横穿大戈壁回来了。走进村子,母亲扑上来抱住他就哭。父亲是个真正的男人,他狂暴地抓起了小板凳,可看着儿子不畏惧一动不动,又慢慢放下了。父亲一声不吭走到骆驼跟前。骆驼知道这个粗壮的汉子在想什么,垂下脑袋,正好跟父亲的脑袋碰一起,两个雄性十足的大脑壳默默地贴了一会儿,就分开了。骆驼再不理父亲了,好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又好像在告诉父亲,我没有救你的孩子,你的孩子给我做伴逛了一回大戈壁。骆驼的眼神就是这意思,父亲也明白了,大戈壁和骆驼早就给儿子传授了大地的秘密,孩子已经是少年了,是一只雏鹰了。父亲不由得发出一声赞叹,“这世界上再没男人了。”

  骆驼被人牵走了,牧场的驼队要去运货。少年一直惦记着骆驼,他总是到远离村庄的戈壁滩去迎接驼队。驼队就这样出现在驼道上,那股呛人的味道让人兴奋。他扑上去,跟见了老朋友似的把他的脑袋跟骆驼脑袋碰在一起。那是少年告别骆驼留下的最后旋律,上升,回旋,远去,从南到北,从东往西,从天空到大地。但骆驼似乎远没有他这么热情,甚至有些冷漠,很从容地告别了他。

  孩子在骆驼跟前遭到冷遇。骆驼似乎在暗示这个傻小子,这没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去了一趟大戈壁吗?傻小子还真伤心了。他擦一下眼窝子,靠在沙枣树上,望着大戈壁,他发现戈壁是有尽头的。戈壁就这么奇怪,你走进去它就大得无边无际,你在远处看,就能看到它的边。

  好多年后,他结了婚,生了子。儿子刚断奶,骆驼来到他们的家,他看到了骆驼闪闪发亮的膝盖,那是骆驼耗尽心血打磨出来的红红的铜。骆驼老的时候就这样报答它的恩主。

  他很顺利地剥下了骆驼膝盖上的皮,用沙子擦干,趁皮子软和的时候揉成碗的形状,烟火熏了三年,细沙子打磨了三年,儿子就陪伴着碗长起来了。儿子去上学的时候,他开始给皮碗上光,用整整一年时间把金色草原的花草树香烈风冰雪全打磨上去了。骆驼皮这时候才成为真正的铜,手指轻轻叩击,就发出纯正的金属的声音。

  最后一道工序是雕图案,雕完,碗的神气就出来了。他离开儿子,去了北塔山的峡谷。整个冬天,他都在磨那把小小的刻刀,磨一磨,对着刀口吹气,再磨一磨。北塔山静悄悄的,当青草抬起叶片、万物萌动的时候,刀子就有了大地的灵气。他举碗对着天空,旋动了手中的刀子。活做得很成功。他太兴奋了,他跟个孩子一样把他的绝活藏到了北塔山上,他不想让儿子知道,他要偷着乐。

  儿子一直惦记着那只神奇的碗。每次孩子问起,他总有点慌乱:“快,快完了。”

  “爸爸真了不起!我长大了一定要跟爸爸一样骑骆驼穿过大戈壁。”孩子的眼睛多亮啊,他真想带孩子到山上去,去看看那只神奇的骆驼碗。

  春天又回到了牧场,牧草刷刷地响着……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听了看骆驼的老头的话,孩子流露出些异样的神情,表现孩子内心的震惊和动摇。

  B. 孩子回到村子时,母亲的“大哭”包含着担忧、思念、喜悦和自豪的复杂情感。

  C. “这世界上再没男人了”的赞叹,是父亲对骆驼的认可,是对自己不如骆驼的慨叹。

  D. 主人公藏骆驼碗,体现了他对碗真爱、对必胜追求感到神圣以及对孩子用心良苦。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对孩子刚到大戈壁时骆驼和太阳的描写,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表现骆驼藐视戈壁的豪情,烘托孩子在磨练中成长。

  B. 小说中老头强调人得跟骆驼有交情,为下文主人公到骆驼圈里干活、在驼道上候迎骆驼以及儿子期盼得到骆驼碗等情节提供依据。

  C. 小说虽然对主人公的儿子着墨不多,但通过对主人公儿子成长过程的交代,表现出主人公制作骆驼碗时工序的复杂和时间的漫长。

  D. 小说的叙事节奏时而舒缓时而急促,比如主人公回到村里的情景就叙述得比较舒缓,而主人公制作骆驼碗的过程就叙述得比较急促。

  8. 请简要说明文中画线句表现的父亲的情感。

  9. 小说写主人公对骆驼碗的特殊情感,你认为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6. D    7. B   

  8. ①想用板凳砸孩子,表现父亲对儿子独自离家的恼怒,暗含对儿子的爱;②看到儿子毫不畏惧而慢慢放下板凳,表现父亲对儿子经过磨练变得坚强的成长感到欣慰。   

  9. ①骆驼碗是大漠的物象,作者借此表现大漠的生命状态和独有的文化特质;②骆驼碗是主人公一生的追求,作者借此歌颂奋斗和执着的精神;③骆驼碗是父亲影响孩子的载体,作者借此肯定雄健阳刚的大漠精神,并表达大漠人在对待孩子教育问题上的复杂心理;④骆驼碗是骆驼对主人公的回报,作者借此赞美感恩的品质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的理解能力。

  A.“表现孩子内心的震惊和动摇”错误。由原文“到底是个孩子,人家只是说说,他就当真了,整天泡在骆驼圈里,什么活儿都干”可知,孩子相信了看骆驼老头的话,所以这里面的“异样”,表现了孩子内心受到的震惊。

  B.“自豪”错误。孩子单人单骑横穿大戈壁回来了,母亲扑上来抱住他就哭,而父亲狂暴地抓起小板凳,所以母亲的“大哭”包含着对儿子的担忧、思念,以及见到儿子的喜悦之情,并没有自豪之情。

  C.“是对自己不如骆驼的慨叹”错误。“这世界上再没男人了”是父亲发出的赞叹,并不是对自己不如骆驼的慨叹。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为儿子期盼得到骆驼碗等情节提供依据”错误。老头说到得七八年才能弄成,并且得跟骆驼有交情,所以才有了后文主人公整天泡在骆驼圈里什么活儿都干,让骆驼陪自己去大戈壁以及骆驼被牵走后,“他”总是到远离村庄的戈壁滩去迎接驼队等情节做了铺垫,但是并没有为儿子期盼得到骆驼碗这一情节做铺垫。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情感的把握能力。

  儿子单人单骑横穿大戈壁,两年之后回到家里,父亲狂暴地抓起小板凳,是想要用板凳砸儿子,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独自离家的愤怒之情,其实也暗含了父亲对儿子的爱。

  父亲想要用板凳去砸儿子,但是儿子毫不畏惧地一动不动,说明儿子一个人离家两年去了沙漠逐渐变得勇敢坚强,于是父亲又把板凳放下了,从而表现出父亲对于儿子的变化成长感到欣慰。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的能力。

  骆驼碗长在骆驼的膝盖上,当主人公跟随骆驼横穿大戈壁回来之后,孩子已经变成了一位坚强的少年了,变成了大戈壁上的雄鹰,从而可以看出骆驼碗是大漠的物象,作者借此表现大漠的生命状态和独有的文化特质。

  主人公还是个孩子的时候,看骆驼的老头说骆驼碗得七八年才能弄成,并且得跟它有交情才行,于是作为孩子的主人公就整天泡在骆驼圈里,什么活都干。有一天,主人公像老头提要求了,于是主人公选了一匹愿意跟随自己,自认为最漂亮的骆驼去了大戈壁。骆驼被人牵走了之后,主人公一直惦记着骆驼,他总是到远离村庄的戈壁滩去迎接驼队。好多年后,主人公结了婚,生了子,骆驼来到他们的家,主人公很顺利地剥下了骆驼膝盖上的皮,用沙子擦干,趁皮子软和的时候揉成碗的形状,烟火熏了三年,细沙子打磨了三年。用整整一年时间把金色草原的花草树香烈风冰雪全打磨上去了。主人公离开儿子,去了北塔山的峡谷。整个冬天,他都在磨那把小小的刻刀,磨一磨,对着刀口吹气,再磨一磨。北塔山静悄悄的,当青草抬起叶片、万物萌动的时候,刀子就有了大地的灵气。他举碗对着天空,旋动了手中的刀子。活做得很成功。他太兴奋了,他跟个孩子一样把他的绝活藏到了北塔山上,他不想让儿子知道,他要偷着乐。从而可以看出骆驼碗是主人公一生的追求,作者借此歌颂奋斗和执着的精神。

  当主人公单人单骑横穿大戈壁回来之后,父亲狂暴地抓起了小板凳,可看到儿子不畏惧一动不动,又慢慢放下,因为父亲明白了大戈壁和骆驼早就给儿子传授了大地的秘密,孩子已经是少年了,是一只雏鹰了。主人公结婚生子后,他的儿子认为自己的爸爸真了不起,长大后一定要跟爸爸一样骑骆驼穿过大戈壁,所以骆驼碗是父亲影响孩子的载体,作者借此肯定雄健阳刚的大漠精神,并表达大漠人在对待孩子教育问题上的复杂心理。

  当多年后,主人公结婚生了儿子后,骆驼来到他们的家,主人公看到了骆驼闪闪发亮的膝盖,那是骆驼耗尽心血打磨出来的红红的铜。骆驼老的时候就这样报答它的恩主。所以骆驼碗是骆驼对主人公的回报,作者借此赞美感恩的品质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昔太史公传循吏,自春秋尽周末几数百年,然为之传者,四五人而已。何其难也?盖有其人而事不传者多欤?如麴令、何易于,使无人焉见于诗歌文字,亦没没于后世矣。居高明者易彰,而卑困者寡述,势固然欤?或曰:循吏者,心乎民而已,智名勇功非其所屑计也。任峻、邓艾、杜元凯之流,其兴利与召信臣等,而功名之意居多焉。君子亦探其心,而不欲与以是名,则副乎循吏之名者,盖其难哉!

  近今之世,吾得一人焉,曰石家绍,字瑶臣。翼城人,道光二年进士,官江西知县,终铜鼓营同知。自大吏僚友、搢绅先生、士民卒隶,无不以君为循吏也。入都时,除夕饮余斋中,论《史记》不绝口,问君所行事,则笑谢不自言。及卒,见其友所为传,皆为民吏者所当为,人或怠焉伪焉,独力诚行之以尽其心。

  江西尝大饥,钱粟未办,而饥民集西山者已数万,齐声呼赈,巡抚署屋宇皆震,大吏不知所为。或曰:“急檄石令。”石令至,万众皆迎伏跪拜曰:“愿听处置。”是赈也得缓而无变。夫啼呼抢攘之时,见一人则帖然服者,惟婴儿于慈母则然,而君能得之数千万汹汹饥迫之众。且君之于民,非能解衣而遍衣之,推食而遍食之也。而若此何哉?夫殊尤卓绝之行固伦常所宜有也至父母于子虽极其情而不足为异故虽以君之为吏亦特尽子民者所当为而已。然而非父母其心者,则不能为,此君所以得此于民者欤!

  尝自记曰:“吏而良,民父母也;其不良,则民贼也。父母吾不能,民贼也则吾不敢,吾其为民佣者乎!”故自号曰“民佣”。嗟夫!父母之保抱其子者,盖曰为佣而不自知也,是则君所以自处者矣。

  (选自梅曾亮《柏枧山房文集》)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夫殊尤卓绝之行/固伦常所宜有也/至父母于子虽极其情/而不足为异/故虽以君之为吏/亦特尽子民者所当为而已/

  B. 夫殊尤卓绝之行固/伦常所宜有也/至父母于子/虽极其情而不足为异故/虽以君之为吏/亦特尽子民者所当为而已/

  C. 夫殊尤卓绝之行/固伦常所宜有也/至父母于子/虽极其情而不足为异/故虽以君之为吏/亦特尽子民者所当为而已/

  D. 夫殊尤卓绝之行固/伦常所宜有也/至父母于子虽极其情/而不足为异故/虽以君之为吏/亦特尽子民者所当为而已/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史公,西汉武帝时设立的官职名,掌管天文历法等。文中指司马迁。

  B. 进士,指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礼部会试的登科者,第一名叫状元。

  C. 搢绅,古代官员把朝会时的笏板插在腰间,也作“缙绅”,转为官宦的代称。

  D. 巡抚,明代指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清代指掌管一省的军政大员。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石瑶臣虽然被官民认为是一个循吏,却拒绝谈论自己尽心为百姓所做的事情。

  B. 在江西遭遇严重的饥荒、官府缺少钱粮赈灾时,石瑶臣主动到来,平息民愤。

  C. 石瑶臣认为好官员就像百姓的父母一样,并进一步标明自己甘为民佣的想法。

  D. 本文运用夹叙夹议的手法,刻画了一个爱民如子的循吏形象,表达赞美之情。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循吏者,心乎民而已,智名勇功非其所屑计也。

  (2)父母吾不能,民贼也则吾不敢,吾其为民佣者乎!

  14. 作者认为史书记载的循吏很少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答案】10. C    11. B    12. B   

  13. (1)循吏只是把百姓放在心上罢了,凭借智勇获得功名不是他们顾惜考虑的事。

  (2)做百姓的父母,我不能;做残害百姓的人,我不敢;我还是做百姓的仆人吧!   

  14. ①循吏不重功名; ②真正与循吏标准相符的人很少。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固”是“本来”的意思,不能归于上句,放在句末,只能修饰下句的“所宜有”,故“固”前断开,排除BD;

  “虽极其情而不足为异”中,“虽……而……”为紧密联系的假设关系的复句,故“虽极其情”不能归于上句,应在“虽”前断开,排除A;

  句意:非常特殊而卓越超群的品行,本来按照伦理常规都是应该拥有的,在父母对于子女(身上),即使极尽其情感也不值得认为是奇怪的,所以,即使作为官吏,也只是尽了作为子民所应该做的罢了。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 “第一名叫状元”错,殿试的第一名叫状元。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鉴赏文本表现手法的能力。

  B. “石瑶臣主动到来”错,从原文“或曰:‘急檄石令。’石令至,万众皆迎伏跪拜”可知,并不是石瑶臣主动到来,而是收到公文(檄文)后才到来的。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能力。

  (1)“心”,名词作动词,放在心上;“智名勇功”,(凭借)智勇获得功名;“计”,顾惜,计较。

  (2)“贼”,残害,危害;“佣”,仆人,佣人;其,祈使语气,还是。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循吏者,心乎民而已,智名勇功非其所屑计也”,可以看出称得上循吏标准是不重视功名;

  “君子亦探其心,而不欲与以是名,则副乎循吏之名者,盖其难哉”,可以看出很少有真正符合循吏标准的人。

  参考译文:

  过去,太史公司马迁给善良守正的官吏作传,从春秋到周代末年几百年间,然而为他们作传的,四五个人罢了。多么难(的一件事)啊!有这样的人而他们的事却不流传的多吗?像麴令、何易于,假使没有人在诗歌文字中记录他们,也会在后世无声无息了。在高位显位的人容易被人看到,而卑微处境艰难的人很少被记述,世事本来就是这样的吗?有人说:循吏只是把百姓放在心上罢了,凭借志勇获得功名不是他们顾惜考虑的事。任峻、邓艾、杜元凯之类的人,他们兴办对人民有益的事和召信臣等人,都是博取功名的想法占多数。君子也探求他们的内心,就不想给他们这样的名声,于是合乎循吏之名标准,是非常难的。

  当今时代,我寻得一个人,名字叫石家绍,字瑶臣,翼城人,道光二年的进士,官居江西知县,最终做官到铜鼓营同知。从长官同僚、官宦先生、士卒百姓,没有不认为他是循吏的。进入京城时,除夕在书斋中和我喝酒,谈论《论语》不停口,我问他所做的事情,他就笑着感谢并不自己说。等到去世,我看到他的朋友给他写的传记,都是作为父母官做应到做的,人有时会懈怠或者虚伪,但他独自诚心尽力做好自己应做的事情。

  江西曾经发生大饥荒,钱财粮食没有置办,但是饥民在西山聚集的已经有几万人,齐声高呼需要赈济,巡抚官署的屋子都被(呼声)震动,长官不知道怎样去做。有人说:“赶紧给石家绍发檄文。”石家绍到来后,众人都伏在地上跪拜迎接,说:“甘愿听您处置。”这次赈灾于是得以延缓而没有发生动乱。啼呼抢夺之时,见到一个人就服服帖帖,只有婴儿见到慈母时才这样,而石家绍能得到几千万骚乱的饥饿的老百姓如此。况且皇帝对于老百姓,并不是能解下衣服来(推恩)就能让所有人有衣穿,推恩饮食就能让老百姓都吃上饭。而像石家绍这样是为什么呢?非常特殊而卓越超群的品行,本来按照伦理常规都是应该拥有的,在父母对于子女(身上),即使极尽其情感也不值得认为是奇怪的,所以,即使作为官吏,也只是尽了作为子民所应该做的罢了。然而他(如果)不是作为父母那样的心情,就不能做到(这样),这就是石家绍像这样得民心的原因吧!

  石家绍曾经自己记录一句话:“官吏良善,就是老百姓的父母;官吏不好,就成为危害老百姓的人。做百姓的父母,我不能;做残害百姓的人,我不敢;我还是做百姓的仆人吧!”所以自己取号为“民佣”。唉!父母保护拥抱自己的孩子,大概叫做仆人却不自知,这就是石家绍用来对待自己的方法啊!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西山望硖石湖①

  白居易

  菱歌清唱棹舟回,树里南湖似鉴开。

  平障烟浮低落日,出溪路细长新苔。

  居民地僻常无事,太守②官闲好独来。

  犹忆长安论诗句,至今惆怅独书台③。

  【注】①白居易于长庆二年因避党争自求外放,任杭州刺史。次年,至属地海宁寻访恩师顾况故居,作此诗。②太守,此处是诗人的自称。③书台,即顾况读书台。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二句中“南湖似鉴开”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出南湖平静清澈的特点。

  B. 三、四两句通过视角远近、高低的变换,立体式地呈现了西山明净阔大的景象。

  C. 最后两句诗人回忆与顾况在长安谈论诗歌的情形,表达对恩师的深刻怀念之情。

  D. 全诗用语平易晓畅,音韵优美和谐,比较典型地体现了白居易诗歌的艺术特点。

  16. 诗歌颈联中的“闲”意蕴丰富,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5. B    16. ①表现诗人为官清闲、怡情山水的闲适生活;②暗含诗人有突出才能却又无法施展的无奈;③蕴含诗人面对人生困境时懂得进退取舍的心灵超越。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的能力。

  B.“呈现了西山明净阔大的景象”错误,西山烟幕浮空,落日低垂,不能用“明净阔大”来形容。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鉴赏诗句含义的能力。

  理解诗句和关键词的含义,需要结合诗歌写作背景、诗人生平经历、诗歌意象情感等进行分析。

  由诗歌注释“白居易于长庆二年因避党争自求外放,任杭州刺史”和“菱歌清唱棹舟回,树里南湖似鉴开”“居民地僻常无事”可知,此时诗人担任杭州刺史,在官任上无所事事,只好过着怡情山水的闲适生活。

  “居民地僻常无事,太守官闲好独来”两句写诗人因为闲来无事,只好游山玩水;由“犹忆长安论诗句,至今惆怅独书台”可知,诗人忆及当初在长安意气风发,谈诗论句,如今却只能怀着无限惆怅之情,独登高台,体现了诗人有突出才能却又无法施展的无奈。

  诗人因为官场党争而不得已请求外放,在外做官期间,尽管内心无奈,却又能通过山水来怡养性情,体现了诗人面对人生困境时懂得进退取舍的心灵超越。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小题共1题,6分)

  17. 补全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司马迁《屈原列传》中认为天是人的起源,父母是人的根本,人们“______”时往往呼天,“______”时常常喊父母,追念本源。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运用反问句“______,______”,表达对秦朝统治者贪得无厌、奢侈靡费的批判。

  (3)鸥鸟常生活在水边,在水天之间翱翔,仪态闲雅,与人亲善。古典诗词中常用“鸥”的意象来表达诗人的自由自在、淡泊宁静、闲适归隐等,如“______,______”。

  【答案】    ①. (故)劳苦倦极    ②. 疾痛惨怛    ③. 奈何取之尽锱铢    ④. 用之如泥沙    ⑤. 万里归船弄长笛    ⑥. 此心吾与白鸥盟(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解析】

  注意重点字词的正确书写:怛、锱铢。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沙画,顾名思义,是一种用沙子作画的艺术创作。沙画不只是艺术作品,更是记录时代生活、传承优秀文化的载体,许多富有创意的沙画短视频赢得了网友的喜爱。一些作品由专业团队组织创作,围绕社会关注的话题为中心,在特定时间节点推行,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比如,有的创作者灵活运用单色沙与彩色沙,讲述深圳从小渔村到国际化大都市______的变化;有的创作者生动描绘冲在抗疫一线的各行各业党员群像,致敬身边的榜样……还有一些作品则由普通沙画爱好者创作而成,以______的形式对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人们______的民间故事进行再创作。这些作品以______的形象再现故事情节,网络点击量常能破百万。沙画艺术正从画室飞入网络世界,为人们带来与众不同的视觉盛宴。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翻天覆地    津津乐道    耳熟能详    妙趣横生

  B. 翻天覆地    喜闻乐见    耳熟能详    栩栩如生

  C. 惊天动地    喜闻乐见    口耳相传    妙趣横生

  D. 惊天动地    津津乐道    口耳相传    栩栩如生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由专业团队组织创作,围绕社会关注的话题为中心,在特定时间节点推出一些作品,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

  B. 一些作品由专业团队组织创作,围绕社会关注的话题为中心,在特定时间节点推行,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

  C. 一些作品由专业团队组织创作,围绕社会关注的话题,在特定时间节点推出,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

  D. 由专业团队组织创作,围绕社会关注的话题,在特定时间节点推行一些作品,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运用这些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18. B    19. C   

  20. 运用了比拟和比喻的修辞手法。“飞入”赋予沙画艺术以动态,生动表现沙画在网络世界发展的迅速;“盛宴”形象地写出网络世界中沙画的丰富多彩。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翻天覆地”,形容变化巨大而彻底,也指闹得很凶。“惊天动地”,意思是使天地惊动。形容某个事件的声势或意义极大。语境为“深圳从小渔村到国际化大都市”,用“翻天覆地”。

  第二空:“津津乐道”,意思是很有兴趣地说个不停。“喜闻乐见”,意思是喜欢听,乐意看。形容很受欢迎。语境是修饰形式,用“喜闻乐见”。

  第三空:“耳熟能详”,释义为指听得多了,能够很清楚、很详细地复述出来。“口耳相传”,意思是口说耳听地往下传授。语境为人们熟悉的民间故事,用“耳熟能详”。

  第四空:“妙趣横生”,意思是形容语言、文章、美术品等洋溢着美妙的意趣。“栩栩如生”,通常比喻画作、雕塑中的艺术形象等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语境修饰形象,用“栩栩如生”。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由两处错误。

  一是“围绕社会关注的话题为中心”句式杂糅,可以改为“围绕社会关注的话题”或者“以社会关注的话题为中心”。

  二是“在特定时间节点推行”搭配不当,可以改成“在特定时间节点推出”。

  只有C修改正确。

  故选C。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沙画艺术正从画室飞入网络世界”,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把沙画艺术当做鸟来写,把沙画在网络世界的迅速发展比拟为鸟儿的飞入,赋予沙画艺术以动态,生动表现沙画在网络世界发展的迅速。

  “为人们带来与众不同的视觉盛宴”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网络世界中沙画艺术展现的效果比作“盛宴”,形象地写出网络世界中沙画的丰富多彩。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按照国际惯例,无论赛事举办地降雪量多少,冬奥会所有雪上项目竞赛场地均需人工造雪以保持雪地形状,确保运动员比赛条件相同。只有比赛条件相同,   ①   。

  造雪过程坚持多元蓄水、循环用水、科技节水的原则,(   )。雨水、融雪水通过赛区内的沟道,汇流到一座塘坝,在塘坝存储起来,用于下一个雪季的造雪,   ②   ,最大限度保护水资源。赛区内还建设了一座污水处理站,将达标处理后的再生水,用于道路浇洒、绿化、灌溉等,   ③   。

  目前,国家高山滑雪中心采用最先进的高效节水人工造雪设备和智能化的造雪系统,在最合适的条件下造雪,保持最佳造雪效率,避免水资源的浪费。

  2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既满足冬奥会造雪用水的需求,又不会对区域的用水安全和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B. 既满足冬奥会造雪用水的需求,又不会对区域的生态环境和用水安全造成负面影响

  C. 既不会对区域的生态环境和用水安全造成负面影响,又满足冬奥会造雪用水的需求

  D. 既不会对区域的用水安全和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又满足冬奥会造雪用水的需求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案】21. A    22. ①才能保证比赛公平 ②形成造雪用水内循环 ③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结合前文“造雪过程坚持多元蓄水、循环用水、科技节水的原则”,首先要说这样做对“冬奥会”积极作用,可以排除CD;

  从逻辑关系的角度看,应该先说对“用水安全”的影响,后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排除B。

  故选A。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结合上文“只有比赛条件相同”,推断①处应该和上文构成条件关系“才能……”,再联系“比赛”的语境,可以填入“才能保证比赛公平”之类的内容。

  第二空,结合上文“雨水、融雪水通过赛区内的沟道,汇流到一座塘坝,在塘坝存储起来,用于下一个雪季的造雪”,推断②处是说“造雪”通过赛区内部完成,可以填入“形成造雪用水内循环”之类的内容。

  第三空,结合上文“赛区内还建设了一座污水处理站,将达标处理后的再生水,用于道路浇洒、绿化、灌溉等”,推断③处是说“污水处理站”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可以填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之类的内容。

  最后还要注意字数要求,以及表达的是否准确简洁连贯。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言必信,行必果;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行成于思,毁于随;绝知此事要躬行……古人留下许多关于“行”的箴言,至今对我们仍有价值。

  行者常至,为者常成。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更需我们踔厉奋发,笃行不怠。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范文】

  笃行不怠,成己达人

  王开岭曾说:“这是一个欲望大得惊人的掘金时代,于是这个社会,再也贡献不出一个神性的人物。”何谓“神性”人物?鲁迅曾给“民族的脊梁”下了定义:“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这些踏实笃行、艰苦奋斗的人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是国家的精神图腾,引领人民前行。

  揆诸当下,中国巨轮乘风破浪,经济飞速发展,物质条件逐步改善,我们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可是,在物欲的刺激下,人们普遍性的急功近利,期盼一夜暴富,一举成名,整个社会充斥着一股“浮躁”之气。于是,我们经常面对的局面就是,制造一个“主义”,生产一个“理论”,忽悠一个愿景,可就是不付诸实践。有多少人指天画地,舌撼三山,摭谈长短,但于务实却颟顸无方,贻害无穷。“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新时代的青年,躬逢盛世,重任在肩,我们应该赓续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优良传统,积极践行真理,以此实现人生价值,丰盈生命。

  那么,如何才能笃行不怠,成就自我?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首先,我们需要博学慎思,以知促行。“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即知识、理论,我们只有拥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才能有的放矢,高效实践。那么,“知”从何而来?荀子说:“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谿,不知地之厚也。”可见,“知”可从实践中来。此外,前人通过大量的实践,把得到的经验、知识,撰写在书本上,供后人学习。因此“知”还可以从书本中来。然而,在这个信息发达的时代,各种“知识”纷至沓来、泥沙俱下,青少年由于阅历不广,自控力差,好奇心强,辨别能力弱,对于这些“知识”不能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去发现事情的本质与真相,以致被一些错误的“知识”煽动、欺骗。因此,我们既要博闻强识,开拓视野,积淀知识;又要悉心观察、善于思辨,注重总结分析,提炼方法规律,拨开迷雾,求得真知,以“知”促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其次,我们还应笃行不怠,知行合一。明朝中期空谈之风盛行,功利主义日益严重,针对这种情况,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的理论,主张学以致用,学习不能空谈死背,要在实践中应用并通过实践探求真知。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的著作《旧制度与大革命》描述了在大革命发生之际,深刻影响着当时法国社会的一群精英群体,他们对日常具体事务一无所知,只关心制定抽象原则,而从不考虑付出实践,落实政策。法国人在这些“启蒙作家”的鼓吹和唆使下,也逐渐沉湎于虚构社会。“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诚哉斯言,我们只有反对冥行妄作,作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才能获得精神的成长。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最后,我们还应反躬自省,行必有果。“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社会纷繁复杂,我们要常常反躬自省,这样,我们的意志与心灵才能得到净化与升华。何况,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尽管很多时候,我们谨言慎行、三思后行,但依旧会在“行”后出现错误,或是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行”之后,我们要学会及时反省,从这一次的缺憾、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以此指导下一次更好地“行”。善于反躬自省,才能摆正舵盘的方向,让生命之舟驶向本应到达的岸屿,去采撷生命饱满、丰硕的果实!

  博学慎思,以知促行;笃行不怠,知行合一;反躬自省,行必有果。“行”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从点滴小事做起,注重每一个细节,循序渐进,坚定笃行,内省外修,方能成己达人,在砥砺实干中收获真正的人生价值!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共有两段文字。第一段列举古人留下的关于“行”的箴言,同时指出这些箴言对于我们仍有价值;第二段结合当下时代背景,指出“行”“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中的意义。由此可知,本次作文的中心话题是“行”,是“为”。

  如何“行”?“行”要行之有方,要从小事做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行才能至千里;要亲身实践,绝知此事要躬行;要三思而后行,思才能行之有效;要以远大理想指引行,才能行而致远。

  何“行”?因为光思不行,理想只能变成空想;不登高山,永远不知天有多高,不临深溪,永远不知地有多厚。只有切实去做,我们才能离成功、梦想越来越近。

  “行”有何价值?对个人而言,唯有“行”,才能有所诱惑;对集体而言,唯有“行”,才能立足行业前锋;对国家而言,唯有“行”,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思考“行”的价值意义的时候,可以按照由小到大、由此及彼的顺序来谈。

  这些都是考生可以思考的角度。

  行文构思上,可以选用有关“行”的名言引出观点,也可以用事例或现象引出观点;然后可以使用递进式的结构行文,如先说“有梦就要去追,有理想就要去实践去行动”,接着说“要让我们的梦想落地生根,只有行动才能开出实实在在的花朵”,“追梦的路上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自律者更出众”;最后可以联系当代青年的责任发出呼吁,如“微光不微足以照亮整个世界,有梦想我们就要去追逐,让灿烂星河因你我而闪耀,让中华民族有你我的行动而渐行渐辉煌”

  立意:

  1.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2.笃行不怠,成己达人。

  3.博学慎思,以知促行。

  4.在实干中收获美好人生。

  南通市2021~2022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测试

  语文试题

  2022.2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早在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里就主张“以大观小”之法。沈括以为画家画山水,并非如常人站在平地上一个固定的地点,仰首看山;而是用心灵的眼,笼罩全景,从全体来看部分,“以大观小”。把全部景界组织成一幅气韵生动、有节奏有和谐的艺术画面,不是机械的照相。这画面上的空间组织,受着画中全部节奏及表情所支配。“其间折高折远,自有妙理”,这就是说,须服从艺术上的构图原理,而不是服从西洋科学及数学上的透视法原理。

  中国画家并不是不晓得透视的看法,但仍采取了“以大观小”的看法,从全面节奏来决定各部分,组织各部分。全幅画面所表现的空间意识,是大自然的全面节奏与和谐。画家的眼睛不是从固定角度集中于一个透视的焦点,而是流动着飘瞥上下四方,一目千里,把握全境的阴阳开阖、高下起伏的节奏。中国人的最根本的宇宙观是《易经》上所说的“一阴一阳之谓道”。我们画面的空间感也凭借一虚一实、一明一暗的流动节奏表达出来。虚(空间)同实(实物)联成一片波流,如决流之推波;明同暗也联成一片波动,如行云之推月。这确是中国山水画空间境界的表现法。西洋人曾说中国画是反透视的,他们不知我们是从既高且远的心灵的眼睛“以大观小”,俯仰宇宙。

  早在《易经·系辞》里已经说古代圣哲是“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俯仰往还,远近取与,是中国哲人的观照法,也是诗人的观照法。而这观照法表现在我们的诗中画中,构成我们诗画中空间意识的特质。诗人对审美的俯仰观照由来已久,例证不胜枚举。“俯”不但联系上下远近,且有笼罩一切的气度。古人说:赋家之心,苞括宇宙。诗人对世界是抚爱的、关切的,虽然他的立场是超脱的、洒落的。晋唐诗人把这种观照法递给画家,中国画中空间境界的表现遂不得不与西洋大异其趣了。

  中国人与西洋人同爱无尽空间,但此中有很大的精神意境上的不同。西洋人站在固定地点,由固定角度透视深空,他的视线失落于无穷,驰于无极。中国人对于这无尽空间的态度却是如古诗所说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而心向往之。”我们向往无穷的心,须能有所安顿,归返自我,成一回旋的节奏。我们的宇宙是时间率领着空间,因而成就了节奏化、音乐化了的“时空合一体”。这是“一阴一阳之谓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诗经·蒹葭》很能表现出这境界。

  中国人不是向无边空间作无限制的追求,而是“留得无边在”,低徊之,玩味之,点化成了音乐。但我们却又从“枕上见千里,窗中窥万室”(王维诗句)中神游太虚,以观万物之浩浩流衍,这才是沈括所说的“以大观小”!

  (摘编自宗白华《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

  材料二:

  曾与一位摄影界朋友一起赏析元代王蒙的《夏山高隐图》。这位朋友几乎跑遍黄山,是拍摄黄山风景的专家之一。面对《夏山高隐图》,朋友叹道:没有直升飞机和长变焦镜头,而能获得此场景,简直令人不可思议!今人的不可思议恰恰隐含着古人绘画的大智慧。

  宋代沈括说:“大都山水之法,盖以大观小,如人观假山耳。”沈括将古典山水画空间结构的庞大体系提炼概括为“以大观小”,可谓是对深奥复杂问题非常智慧的简约。古典山水画家不是画直接视觉所见,而是画贮存的视觉意象、视觉经验。中国古典画作的非直接视觉性,给画家的艺术创造留下了自由的空间。古典山水画创作的这一思维智慧经由一代代画家的不断创造与历史积淀,形成的视觉经验多样而丰富,博大而精深,这就是我们民族传统中可以引以为自豪的独特视觉文化。

  “以大观小”贯穿于古典山水画创作的全过程。神游时对视觉意象的取舍、记忆、积累以形成视觉经验;创作前对视觉经验的提取、整合以创建新形象;创作中面对白纸,以山水画的笔墨皴法技巧,直接描绘视觉经验,以建构经验的层次空间。画作结构复杂,层次繁密,笔法苍秀,多取重山复岭、萦回曲折的体势,山高林密,涧曲谷深,展现一派宏深峻伟的气象。

  如果漠视“以大观小”,而以西方19世纪前风景画模拟、再现有限视域的局部所见来理解王蒙的《夏山高隐图》,那么你就体会不到《夏山高隐图》的特质:整幅画呈现出全景式的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空间结构图式。西方主观的透视方法讲求“视点”的确定性,如果以此法来欣赏《夏山高隐图》,那么“视点”应定在哪里?即使古代有直升飞机,有长变焦镜头,主观的透视方法也断然画不出蕴含视觉文化的《夏山高隐图》。

  在“以大观小”的统摄下,画家在感悟客体世界的基础上再创的画面空间,它不受焦点透视的束缚。这是一个供画家自由创造的空间,是表达“天人合一”境界的和谐空间。

  (摘编自刘继潮《建构古典山水画空间理论的话语体系》)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虚实联成一片波流,明暗联成一片波动,是中国山水画空间境界的表现法,符合“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宇宙观。

  B. 晋唐诗人将俯仰往还、远近取与的观照法传递给画家,这就使得中国画中空间境界的表现与西洋画大异其趣。

  C. 王蒙《夏山高隐图》画面空间的效果与坐直升飞机、靠长变焦镜头观察所获得的场景一样,故友人惊奇不已。

  D. 中国古典山水画的空间结构图式,与西方运用透视法创作的画作显示出不同的特质,形成了独特的视觉文化。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杜甫的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所展现的空间感显示出诗人的视线失落于无穷,驰于无极。

  B. 《蒹葭》中“白露”体现时间,“在水一方”体现空间,两者结合,成就了节奏化、音乐化的“时空合为一体”的境界。

  C. 由于“以大观小”贯穿于古典山水画创作的全过程,所以中国画家在观察山水时是绝对排斥西洋主观的透视法的。

  D. 中国古典画作的非直接视觉性给画家的艺术创造留下了自由的空间,因此优秀的画作不能体现直接视觉性。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俯仰观照”观点的一项是(   )

  A. 立足于某个固定点画阶梯,阶梯近阔而远狭,下宽而上窄。

  B. 布影由阔而狭,以三角量之,画宫室于墙壁,令人几欲走进。

  C. 自下而仰其巅曰高远,自前而窥其后曰深远,自近而望及远曰平远。

  D. 写实是绘画的一种境界,画面上表现屋宇内的空间,用科学的眼光来审视。

  4. 材料一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5. 王蒙的《夏山高隐图》表现出古代山水画的哪些特点?请根据材料二的相关内容简要说明。

  【答案】1. C    2. B    3. C   

  4. ①引用论证,引用古代关于宇宙观以及绘画见解来阐述自己对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的看法;②对比论证,将中国绘画理论与西洋绘画的透视法对比,突出中国绘画中的空间布局特点;③举例论证,以中国诗句为例,论证空间意识的美学特点;④比喻论证,将虚实明暗的流动节奏比喻为决流之推波,行云之推月。   

  5. ①画出了贮存的视觉意象、视觉经验;②体现了独特的笔墨画法,显现一派宏深峻伟的气象;③呈现出全景式的空间结构图式;④营造了“天人合一”境界的和谐空间。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王蒙《夏山高隐图》画面空间的效果与坐直升飞机、靠长变焦镜头观察所获得的场景一样,故友人惊奇不已”错误。从原文“面对《夏山高隐图》,朋友叹道:没有直升飞机和长变焦镜头,而能获得此场景,简直令人不可思议!”可知,文中并没有提到“王蒙《夏山高隐图》画面空间的效果与坐直升飞机、靠长变焦镜头观察所获得的场景一样”。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A.“显示出诗人的视线失落于无穷,驰于无极”错误,从“西洋人站在固定地点,由固定角度透视深空,他的视线失落于无穷,驰于无极”可知,此观点错误。

  C.“中国画家在观察山水时是绝对排斥西洋主观的透视法的”错误。从“神游时对视觉意象的取舍、记忆、积累以形成视觉经验;创作前对视觉经验的提取、整合以创建新形象……” 可知,此观点错误。

  D.“优秀的画作不能体现直接视觉性”错误。从“古典山水画创作的这一思维智慧经由一代代画家的不断创造与历史积淀,形成的视觉经验多样而丰富,博大而精深”可知,此观点错误。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从材料一阐述了“俯仰观照”观点,即“俯仰往还,远近取与,是中国哲人的观照法,也是诗人的观照法。而这观照法表现在我们的诗中画中,构成我们诗画中空间意识的特质”“ ‘俯’不但联系上下远近,且有笼罩一切的气度”。

  A.从“立足于某个固定点画阶梯……”可知,不能支持俯仰往还的“俯仰观照”观点。

  B.“布影……画宫室于墙壁”可知,不能支持俯仰往还的“俯仰观照”观点。

  C.从“自下而仰其巅……,自前而窥其后……,自近而望及远……”可知,能支持俯仰往还的“俯仰观照”观点。

  D.“写实……表现屋宇内的空间,用科学的眼光来审视”可知,不能支持俯仰往还的“俯仰观照”观点。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从“早在《易经·系辞》里已经说古代圣哲是‘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中国人对于这无尽空间的态度却是如古诗所说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而心向往之。’”可知,材料一运用了引用论证,阐述自己对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的看法;

  从“中国人与西洋人同爱无尽空间,但此中有很大的精神意境上的不同。西洋人……中国人……”可知,材料一运用了对比论证,将中国绘画理论与西洋绘画的透视法对比,突出中国绘画中的空间布局特点;

  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诗经·蒹葭》很能表现出这境界”可知,材料一运用了举例论证,以中国诗句为例,论证空间意识的美学特点;

  从“虚(空间)同实(实物)联成一片波流,如决流之推波;明同暗也联成一片波动,如行云之推月”可知,材料一运用了比喻论证,将虚实明暗的流动节奏比喻为决流之推波,行云之推月。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从“古典山水画家不是画直接视觉所见,而是画贮存的视觉意象、视觉经验”可知,画出了贮存的视觉意象、视觉经验;

  从“创作中面对白纸,以山水画的笔墨皴法技巧,直接描绘视觉经验,以建构经验的层次空间。画作结构复杂,层次繁密,笔法苍秀,多取重山复岭、萦回曲折的体势,山高林密,涧曲谷深,展现一派宏深峻伟的气象”可知,体现了独特的笔墨画法,显现一派宏深峻伟的气象;

  从“面对《夏山高隐图》,朋友叹道:没有直升飞机和长变焦镜头,而能获得此场景,简直令人不可思议!”可知,呈现出全景式的空间结构图式;

  从“画家在感悟客体世界的基础上再创的画面空间,它不受焦点透视的束缚。这是一个供画家自由创造的空间,是表达‘天人合一’境界的和谐空间”可知,营造了“天人合一”境界的和谐空间。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骆驼碗

  红柯

  骆驼碗长在骆驼的膝盖上。

  孩子感到好奇,就钻到骆驼肚子底下摸骆驼的膝盖,坚实光滑跟红铜一样。骆驼太大了,卧倒时先要跪下,天长日久就把膝盖磨成闪闪发亮的铜。

  看骆驼的老头有个铜碗,他对自己的铜碗不屑一顾。孩子就问老人为啥不弄个骆驼碗。

  老头说,得七八年才能弄成呢,老哈萨才有这份耐心。又拍拍孩子的脑壳说,你别指望这些骆驼,他们不会让人得手的,得跟它有交情才行。

  孩子的神情就有些异样。

  到底是个孩子,人家只是说说,他就当真了,整天泡在骆驼圈里,什么活儿都干。孩子回到家里累得都不能动了,母亲细心盘问,也没问出什么,那神奇的骆驼碗藏在孩子的心里。

  终于有一天,孩子可以向老头提要求了,老头说:“行啊,你叫吧,看它们谁愿意跟你。”

  孩子站在院子里打声口哨,还真叫出了几匹好骆驼。孩子选中了最漂亮的骆驼,就往大戈壁去了。

  北塔山不光光有金草地,北塔山还有大戈壁,无边无际的大戈壁把外边的世界全隔开了。刚到大戈壁,骆驼就“呜——”叫起来,跟吹牛角号一样。骆驼昂首天外,骄傲得不得了,看样子它的脖子还要继续往上伸。太阳低下来,在骆驼蹄子底下一闪一闪,就像一块滋滋冒火的红石头。

  孩子和骆驼遇到了暴风雪,孩子钻到骆驼肚皮底下。石头都被冻裂了,老鹰被冻成冰块从天上掉下来,孩子一点事都没有,孩子从骆驼肚子底子钻出来的时候一身汗气。骆驼卧的地方也在冒汽,这不是给老天爷难堪吗?暴风雪一下子就停在了半空,雪片跟麦衣子一样被太阳抖得干干净净。太阳慢腾腾地走着,星星升上了天空,饱满圆润有一股淡淡的河泥的气息,孩子亲眼看见星星怎样变成了月亮,月亮又红成了太阳。

  孩子和骆驼再回到北塔山牧场,已是两年后的秋天了,这是牧草长得结结实实的黄金季节,金黄的牧草把牧人和马托在掌心里,草原跟大海一样起伏着奔腾着。

  孩子单人单骑横穿大戈壁回来了。走进村子,母亲扑上来抱住他就哭。父亲是个真正的男人,他狂暴地抓起了小板凳,可看着儿子不畏惧一动不动,又慢慢放下了。父亲一声不吭走到骆驼跟前。骆驼知道这个粗壮的汉子在想什么,垂下脑袋,正好跟父亲的脑袋碰一起,两个雄性十足的大脑壳默默地贴了一会儿,就分开了。骆驼再不理父亲了,好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又好像在告诉父亲,我没有救你的孩子,你的孩子给我做伴逛了一回大戈壁。骆驼的眼神就是这意思,父亲也明白了,大戈壁和骆驼早就给儿子传授了大地的秘密,孩子已经是少年了,是一只雏鹰了。父亲不由得发出一声赞叹,“这世界上再没男人了。”

  骆驼被人牵走了,牧场的驼队要去运货。少年一直惦记着骆驼,他总是到远离村庄的戈壁滩去迎接驼队。驼队就这样出现在驼道上,那股呛人的味道让人兴奋。他扑上去,跟见了老朋友似的把他的脑袋跟骆驼脑袋碰在一起。那是少年告别骆驼留下的最后旋律,上升,回旋,远去,从南到北,从东往西,从天空到大地。但骆驼似乎远没有他这么热情,甚至有些冷漠,很从容地告别了他。

  孩子在骆驼跟前遭到冷遇。骆驼似乎在暗示这个傻小子,这没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去了一趟大戈壁吗?傻小子还真伤心了。他擦一下眼窝子,靠在沙枣树上,望着大戈壁,他发现戈壁是有尽头的。戈壁就这么奇怪,你走进去它就大得无边无际,你在远处看,就能看到它的边。

  好多年后,他结了婚,生了子。儿子刚断奶,骆驼来到他们的家,他看到了骆驼闪闪发亮的膝盖,那是骆驼耗尽心血打磨出来的红红的铜。骆驼老的时候就这样报答它的恩主。

  他很顺利地剥下了骆驼膝盖上的皮,用沙子擦干,趁皮子软和的时候揉成碗的形状,烟火熏了三年,细沙子打磨了三年,儿子就陪伴着碗长起来了。儿子去上学的时候,他开始给皮碗上光,用整整一年时间把金色草原的花草树香烈风冰雪全打磨上去了。骆驼皮这时候才成为真正的铜,手指轻轻叩击,就发出纯正的金属的声音。

  最后一道工序是雕图案,雕完,碗的神气就出来了。他离开儿子,去了北塔山的峡谷。整个冬天,他都在磨那把小小的刻刀,磨一磨,对着刀口吹气,再磨一磨。北塔山静悄悄的,当青草抬起叶片、万物萌动的时候,刀子就有了大地的灵气。他举碗对着天空,旋动了手中的刀子。活做得很成功。他太兴奋了,他跟个孩子一样把他的绝活藏到了北塔山上,他不想让儿子知道,他要偷着乐。

  儿子一直惦记着那只神奇的碗。每次孩子问起,他总有点慌乱:“快,快完了。”

  “爸爸真了不起!我长大了一定要跟爸爸一样骑骆驼穿过大戈壁。”孩子的眼睛多亮啊,他真想带孩子到山上去,去看看那只神奇的骆驼碗。

  春天又回到了牧场,牧草刷刷地响着……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听了看骆驼的老头的话,孩子流露出些异样的神情,表现孩子内心的震惊和动摇。

  B. 孩子回到村子时,母亲的“大哭”包含着担忧、思念、喜悦和自豪的复杂情感。

  C. “这世界上再没男人了”的赞叹,是父亲对骆驼的认可,是对自己不如骆驼的慨叹。

  D. 主人公藏骆驼碗,体现了他对碗真爱、对必胜追求感到神圣以及对孩子用心良苦。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对孩子刚到大戈壁时骆驼和太阳的描写,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表现骆驼藐视戈壁的豪情,烘托孩子在磨练中成长。

  B. 小说中老头强调人得跟骆驼有交情,为下文主人公到骆驼圈里干活、在驼道上候迎骆驼以及儿子期盼得到骆驼碗等情节提供依据。

  C. 小说虽然对主人公的儿子着墨不多,但通过对主人公儿子成长过程的交代,表现出主人公制作骆驼碗时工序的复杂和时间的漫长。

  D. 小说的叙事节奏时而舒缓时而急促,比如主人公回到村里的情景就叙述得比较舒缓,而主人公制作骆驼碗的过程就叙述得比较急促。

  8. 请简要说明文中画线句表现的父亲的情感。

  9. 小说写主人公对骆驼碗的特殊情感,你认为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6. D    7. B   

  8. ①想用板凳砸孩子,表现父亲对儿子独自离家的恼怒,暗含对儿子的爱;②看到儿子毫不畏惧而慢慢放下板凳,表现父亲对儿子经过磨练变得坚强的成长感到欣慰。   

  9. ①骆驼碗是大漠的物象,作者借此表现大漠的生命状态和独有的文化特质;②骆驼碗是主人公一生的追求,作者借此歌颂奋斗和执着的精神;③骆驼碗是父亲影响孩子的载体,作者借此肯定雄健阳刚的大漠精神,并表达大漠人在对待孩子教育问题上的复杂心理;④骆驼碗是骆驼对主人公的回报,作者借此赞美感恩的品质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的理解能力。

  A.“表现孩子内心的震惊和动摇”错误。由原文“到底是个孩子,人家只是说说,他就当真了,整天泡在骆驼圈里,什么活儿都干”可知,孩子相信了看骆驼老头的话,所以这里面的“异样”,表现了孩子内心受到的震惊。

  B.“自豪”错误。孩子单人单骑横穿大戈壁回来了,母亲扑上来抱住他就哭,而父亲狂暴地抓起小板凳,所以母亲的“大哭”包含着对儿子的担忧、思念,以及见到儿子的喜悦之情,并没有自豪之情。

  C.“是对自己不如骆驼的慨叹”错误。“这世界上再没男人了”是父亲发出的赞叹,并不是对自己不如骆驼的慨叹。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为儿子期盼得到骆驼碗等情节提供依据”错误。老头说到得七八年才能弄成,并且得跟骆驼有交情,所以才有了后文主人公整天泡在骆驼圈里什么活儿都干,让骆驼陪自己去大戈壁以及骆驼被牵走后,“他”总是到远离村庄的戈壁滩去迎接驼队等情节做了铺垫,但是并没有为儿子期盼得到骆驼碗这一情节做铺垫。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情感的把握能力。

  儿子单人单骑横穿大戈壁,两年之后回到家里,父亲狂暴地抓起小板凳,是想要用板凳砸儿子,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独自离家的愤怒之情,其实也暗含了父亲对儿子的爱。

  父亲想要用板凳去砸儿子,但是儿子毫不畏惧地一动不动,说明儿子一个人离家两年去了沙漠逐渐变得勇敢坚强,于是父亲又把板凳放下了,从而表现出父亲对于儿子的变化成长感到欣慰。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的能力。

  骆驼碗长在骆驼的膝盖上,当主人公跟随骆驼横穿大戈壁回来之后,孩子已经变成了一位坚强的少年了,变成了大戈壁上的雄鹰,从而可以看出骆驼碗是大漠的物象,作者借此表现大漠的生命状态和独有的文化特质。

  主人公还是个孩子的时候,看骆驼的老头说骆驼碗得七八年才能弄成,并且得跟它有交情才行,于是作为孩子的主人公就整天泡在骆驼圈里,什么活都干。有一天,主人公像老头提要求了,于是主人公选了一匹愿意跟随自己,自认为最漂亮的骆驼去了大戈壁。骆驼被人牵走了之后,主人公一直惦记着骆驼,他总是到远离村庄的戈壁滩去迎接驼队。好多年后,主人公结了婚,生了子,骆驼来到他们的家,主人公很顺利地剥下了骆驼膝盖上的皮,用沙子擦干,趁皮子软和的时候揉成碗的形状,烟火熏了三年,细沙子打磨了三年。用整整一年时间把金色草原的花草树香烈风冰雪全打磨上去了。主人公离开儿子,去了北塔山的峡谷。整个冬天,他都在磨那把小小的刻刀,磨一磨,对着刀口吹气,再磨一磨。北塔山静悄悄的,当青草抬起叶片、万物萌动的时候,刀子就有了大地的灵气。他举碗对着天空,旋动了手中的刀子。活做得很成功。他太兴奋了,他跟个孩子一样把他的绝活藏到了北塔山上,他不想让儿子知道,他要偷着乐。从而可以看出骆驼碗是主人公一生的追求,作者借此歌颂奋斗和执着的精神。

  当主人公单人单骑横穿大戈壁回来之后,父亲狂暴地抓起了小板凳,可看到儿子不畏惧一动不动,又慢慢放下,因为父亲明白了大戈壁和骆驼早就给儿子传授了大地的秘密,孩子已经是少年了,是一只雏鹰了。主人公结婚生子后,他的儿子认为自己的爸爸真了不起,长大后一定要跟爸爸一样骑骆驼穿过大戈壁,所以骆驼碗是父亲影响孩子的载体,作者借此肯定雄健阳刚的大漠精神,并表达大漠人在对待孩子教育问题上的复杂心理。

  当多年后,主人公结婚生了儿子后,骆驼来到他们的家,主人公看到了骆驼闪闪发亮的膝盖,那是骆驼耗尽心血打磨出来的红红的铜。骆驼老的时候就这样报答它的恩主。所以骆驼碗是骆驼对主人公的回报,作者借此赞美感恩的品质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昔太史公传循吏,自春秋尽周末几数百年,然为之传者,四五人而已。何其难也?盖有其人而事不传者多欤?如麴令、何易于,使无人焉见于诗歌文字,亦没没于后世矣。居高明者易彰,而卑困者寡述,势固然欤?或曰:循吏者,心乎民而已,智名勇功非其所屑计也。任峻、邓艾、杜元凯之流,其兴利与召信臣等,而功名之意居多焉。君子亦探其心,而不欲与以是名,则副乎循吏之名者,盖其难哉!

  近今之世,吾得一人焉,曰石家绍,字瑶臣。翼城人,道光二年进士,官江西知县,终铜鼓营同知。自大吏僚友、搢绅先生、士民卒隶,无不以君为循吏也。入都时,除夕饮余斋中,论《史记》不绝口,问君所行事,则笑谢不自言。及卒,见其友所为传,皆为民吏者所当为,人或怠焉伪焉,独力诚行之以尽其心。

  江西尝大饥,钱粟未办,而饥民集西山者已数万,齐声呼赈,巡抚署屋宇皆震,大吏不知所为。或曰:“急檄石令。”石令至,万众皆迎伏跪拜曰:“愿听处置。”是赈也得缓而无变。夫啼呼抢攘之时,见一人则帖然服者,惟婴儿于慈母则然,而君能得之数千万汹汹饥迫之众。且君之于民,非能解衣而遍衣之,推食而遍食之也。而若此何哉?夫殊尤卓绝之行固伦常所宜有也至父母于子虽极其情而不足为异故虽以君之为吏亦特尽子民者所当为而已。然而非父母其心者,则不能为,此君所以得此于民者欤!

  尝自记曰:“吏而良,民父母也;其不良,则民贼也。父母吾不能,民贼也则吾不敢,吾其为民佣者乎!”故自号曰“民佣”。嗟夫!父母之保抱其子者,盖曰为佣而不自知也,是则君所以自处者矣。

  (选自梅曾亮《柏枧山房文集》)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夫殊尤卓绝之行/固伦常所宜有也/至父母于子虽极其情/而不足为异/故虽以君之为吏/亦特尽子民者所当为而已/

  B. 夫殊尤卓绝之行固/伦常所宜有也/至父母于子/虽极其情而不足为异故/虽以君之为吏/亦特尽子民者所当为而已/

  C. 夫殊尤卓绝之行/固伦常所宜有也/至父母于子/虽极其情而不足为异/故虽以君之为吏/亦特尽子民者所当为而已/

  D. 夫殊尤卓绝之行固/伦常所宜有也/至父母于子虽极其情/而不足为异故/虽以君之为吏/亦特尽子民者所当为而已/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史公,西汉武帝时设立的官职名,掌管天文历法等。文中指司马迁。

  B. 进士,指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礼部会试的登科者,第一名叫状元。

  C. 搢绅,古代官员把朝会时的笏板插在腰间,也作“缙绅”,转为官宦的代称。

  D. 巡抚,明代指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清代指掌管一省的军政大员。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石瑶臣虽然被官民认为是一个循吏,却拒绝谈论自己尽心为百姓所做的事情。

  B. 在江西遭遇严重的饥荒、官府缺少钱粮赈灾时,石瑶臣主动到来,平息民愤。

  C. 石瑶臣认为好官员就像百姓的父母一样,并进一步标明自己甘为民佣的想法。

  D. 本文运用夹叙夹议的手法,刻画了一个爱民如子的循吏形象,表达赞美之情。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循吏者,心乎民而已,智名勇功非其所屑计也。

  (2)父母吾不能,民贼也则吾不敢,吾其为民佣者乎!

  14. 作者认为史书记载的循吏很少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答案】10. C    11. B    12. B   

  13. (1)循吏只是把百姓放在心上罢了,凭借智勇获得功名不是他们顾惜考虑的事。

  (2)做百姓的父母,我不能;做残害百姓的人,我不敢;我还是做百姓的仆人吧!   

  14. ①循吏不重功名;

上一篇:【享乐特惠】贝多芬2020:星外星六张经典专辑大礼包
下一篇:范冰冰李晨缠绵两晚,李晨说一天做

最近更新小说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