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etflix 是如何判断《纸牌屋》这样的剧是符合其观众口味并且能够拉动付费用户
====2014年更新答案====
Netflix现在的算法已经不再主要是机器挖掘进行分类,而是人工手动定义电影标签。如果大家想看可以看这篇文章:How Netflix Reverse Engineered Hollywood
比如一个电影可以属于:获得奥斯卡奖的有关被禁止的爱情的情感伦理片
或者属于 1980年年代的,悬疑+暴力的动作片
而用户有多喜欢这些标签则依然是计算机算法计算出来的
这篇文章里还提到通过这些标签,都可以编造出一些其实不存在的电影,例如:
1.世界末日之后有关友谊的喜剧
2.根据中东家庭真实故事改编的,海下王国父亲与儿子的故事
你说Netflix如果不去编电影,就简直是浪费了这么逆天的算法了~~
====之前的文章====
《Netflix的大数据挖掘与纸牌屋》
答者注:我只是从一个侧重点去讲了Netflix是如何通过了解用户让《纸牌屋》畅销的,一部电视剧的成功有诸多理由,更多时候是人的判断。但对于用户数据的深度挖掘正是Netflix与其他Producer的差别。
===回归正文===
如果有人邀请你去看一场电影,你第一个问题,很有可能是,什么电影?
你可能会听信你的朋友的力荐,或者是新闻上公布的票房,或者是豆瓣上的评分,或者就凭自己的直觉。然而如果有一位朋友特别了解你的喜好,基本上每次给你推荐看的电影你都非常喜欢,而且他可以让你在家里看,比电影院便宜很多,你是不是觉得太好了。这个朋友就是Netflix。
Netflix推出《纸牌屋》的一个来源是灵感和完美的执行,但相比较其他电视剧则是Netflix优异的数据分析能力。这是因为他有世界上最好的推荐系统,对于用户的了解甚至比任何导演都清楚。下面由我以技术的角度来分析一下Netflix到底优势是怎么体现出来的。
个性化推荐算法(百度百科:个性化推荐系统
),也被称作协同过滤,是大数据挖掘的一部分。
对于不懂数学的人来讲,就是当电脑了解到成百上千人对于成百上千个电影的喜好之后,电脑又了解了你所喜欢的几十个电影,然后推荐给他猜你会喜欢的电影。
补充一下:
有朋友可能就会问,用户信息挖掘,其实找个数学家统计一下用户信息就行了,个性化推荐有那么大必要吗?其实是天壤之别,用户信息挖掘的区别就像做心理测试和天气预报的差别一样大——心理测试,一般来讲是不用负责任的,而天气预报,是有确定的答案的,你要么算得对,你要么算得不对。个性化推荐也同样,你推荐给用户的电影,要么他喜欢(然后买单了),要么他直接pass了。所以说,个性化推荐是一种具有实验检验性质的用户挖掘。最后被Netflix利用到最高境界:没有拍摄的电影,Netflix都可以预测这个电影会受欢迎。
==== 学过线性代数欢迎踩过华丽的分割线 =====
其基础的数学就是,有n个电影,和m个用户。
那么评价就可以放在一个n*m大小的矩阵里,归一化后,观众对于一部电影的评价分布在0~1之间。 而且通常来讲,不会告诉你有个人或者电影的任何细节信息(人的性别,年龄,喜好,电影的导演,演员,风格,都没有给矩阵)
现在问,如果隐藏一部分数据的话,是否能够推算出其他的数据。
对于随机的矩阵,这个是毫无价值的,但这个矩阵并不是随机的,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些里面的规律。
先从最基本的排行榜的角度来看,人们喜欢排行榜前几名的几率要远大于后面默默无闻的,这也很正常,电影之间拍摄水平也不同。
然后从观众喜好来讲,喜欢《美丽心灵》的同学喜欢《Big bang theory》的可能性也会更大,喜欢《卧虎藏龙》的同学喜欢《醉拳》的可能性也大。这就是经常某一个商品底下我们会看到,喜欢该商品的朋友还推荐XXX商品
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看你喜欢的电影是否类似另外的某一个用户——如果想像,并且他有喜欢的电影你缺没看过,那么你很有可能也会喜欢。
以上几个方法可以做到一定准确率的个性化推荐,然而想再提升则需要更大的本领了。
Netflix公司为了提升推荐算法的准确率,2006年推出了Netflix Prize 百万美元大奖,就是让大家找到能够提升其推荐算法10%的高级方法。这里有两篇博文有详细的介绍:Netflix 推荐系统:第一部分Netflix 推荐系统:第二部分
其中最核心的部分是SVD(奇异值分解) ,其核心思想又与Topic Model(主题模型)又密切相关。下面我们来简要介绍一下这个的核心思想。
实际中的人,是很复杂的一个状态,电影也是很复杂的一个状态——而之前的每一种模型都认为每一个人喜欢同一个电影的原因是完全一样的。那么我们可以引入一个全新的概念叫做电影的主题/Topic或者叫电影的“口味”/aspect
张三不再是只是喜欢某一个具体的电影,而是张三有三个喜欢的分支,一个是喜欢各种武侠动作电影,另一个是喜欢黑帮动作电影,还有一个是喜欢梁朝伟演的各种电影。而李四,则或许酷爱日本的爱情片,动作片和梁朝伟出演的各种电影。
而倒过来,比如《七武士》可能包含一定成分的武侠,又是日本的动作片。这部电影可能张三和李四都喜欢,但是喜欢的理由却可能完全不同。
所以问题就转化成,如何对于一个矩阵进行分解。将原有n*m的矩阵分解成一个n*k的人-主题矩阵和一个k*m主题-电影矩阵。用矩阵表达就是 其中k是主题的个数,epsilon是一个很小的误差值
这个工作则正好与属性值的奇异值分解有巨大关系,感兴趣的同学不妨看看这篇文章:推荐系统相关算法(1):SVD
由于口味k的数量要远小于人数或者电影数,所以这也是一种主成分分析(PCA):最显著的k个特征向量被抽取出来,形成了电影特定的口味。
当然如果事情有这么简单,早就有人拿奖了。SVD是一个很好的模型,但是依旧很粗糙,全世界的各个不同人在SVD的基础之上,添加了自己的独门秘笈,有人加了概率里的贝叶斯统计(比如pLSA, LDA, CTM),有人加了物理模型,有人加了神经元网络算法,有人加了马尔可夫链,有人加了决策树,也有人加了自己秘制手动调节的参数。由于Netflix每次评判,参赛人并不能够看到评判数据,而只能看到自己的评判结果,实际过程中,许多模型已经到后来失去了其科学模型,而更像是调鸡尾酒那样凑出一个解。
最后2009年获得大奖的是来自三个强力团队的“鸡尾酒”他们将自己的结果勾兑之后终于以10.05%改进分数成为第一个超过的终点线的团队(The Ensemble紧随其后),网址在这里:BellKor's Pragmatic Chaos
还有许多相关链接在这里:BellKor Home Page
再补充一个小花絮:
中奖的算法是由上百个模型勾兑出来的,而如果Netflix真的采用了如此复杂的模型,是非常不划算的。所以最终的结果是Netflix竟然没有采用那个提高10%的算法(谢谢@wello
提醒),而是只应用了最核心的奇异值分解(SVD)和受限玻尔兹曼机(RBM,一个物理模型)。除此以外,Netflix并不希望给你推荐10部风格完全一样的电影,而是要保证一定的多样性(Diversity)。感兴趣的同学欢迎继续读:The Netflix Tech Blog: Netflix Recommendations: Beyond the 5 stars (Part 1)
====低调的分割线===
这一切跟我的关系是,BPC获奖的时候,我正在大学毕设研究Topic Model理论(不算研究,只算是学习),我当时感觉Netflix的奖终于2009年颁发在全球轰动了。毕业后,我才知道,大多数人都没有听说过Netflix,更没有听说过Topic Model,甚至勉强理解什么叫做个性化推荐算法。以至于我当时想以毕业时研究的个性化推荐找一个工作都找不到(当然现在不一样了,现在许多电商网站都招这样的人)。我想和大家分享自己对于Netflix这个百分之十的个人体会。
如果你的网站是刚刚起步,你所卖的东西同类电商有数十家,你又在前三名之后,或许你要研究的不是提高转化率,而是如何更多获得用户。而当你的用户只要有1%的转化率提高就能够给你带来百万的收入时,10%的个性化提升对于你则是如虎添翼(Netflix则是看起来占了一个大便宜,只花很少的钱却让全世界的科学家帮他赚钱)。一般来讲,SVD驱动的个性化推荐还是适合在后期才上线,初期有一个商品排行榜,后来增加一个“浏览该商品的朋友最终购买XX“的栏目就能够有不错的效果了。毕竟推荐算法只是提高增长的一个办法,然而可以预料在不久的讲了,越来越普遍的开源推荐算法会对目前信息爆炸,商品过多,人们无从挑选的困境带来一定的帮助,为电商优秀的用户体验添彩。
====回归到《纸牌屋》====
另一个答案的提供者@鄭紫陽
在他的回答里说Netflix 的高层一年前告诉 Salon,他们通过分析数据,才决定翻拍广受大众(包括他们的用户)欢迎和评论家赞赏的 1990 年 BBC 迷你剧 House of Cards,而且他们还发现,喜欢这个剧集的人也非常喜欢有 Kevin Spacey 参演,或者 David Fincher 导演的作品。也因此,他们才有了结论,决定断然投资一亿美元翻拍一部两季共计 26 季有 Spacey 和 Fincher 参加的同名剧。
《纸牌屋》的受欢迎正是大数据时代的一个经典案例。Netflix通过对于大量电影/电视剧的数据挖掘,真正了解到观众的喜好,也从影视租赁商逐渐转化为影视提供商。这种转换就可以类比是,由于京东极度了解用户的喜欢信息,而转化开始自己产家电,并且大受欢迎。这种大数据的方式正是互联网公司相比较传统公司的一大优势。
在美国这个市场上(盗版难找,DVD昂贵,网上下载容易惹麻烦且很难找种子,再加上网宅多)能一口气看完一部新剧,怎么可能不带来新的受众呢?作为公关手段非常有用,美国观众是非常容易因为一个热点而跟风付费的。一旦付了第一个月的9.99(不知道是不是涨价了),要退就需要很大的毅力……
凭良心说这部剧剧本写的一般,跟AMC HBO的几部热门剧比质量还是差一点,用的是大明星制作成本又很高,加上有点腥,放在cable network上估计pilot通不过。说《纸牌屋》本来就会红的人其实是错误的,这部剧放到别的地方根本没有出头之日。Hulu也曾经投资过第四季的The Thick of It,所以网络电视投资剧集制作不新鲜,新鲜的是一季放到底。其实我感觉他们还是走错了一步棋,应该像中国电视一样一天放一集,放两个礼拜,肯定hype更好更大更完美。
机器学习,并不是人工判断某个剧是否会热门,
Netflix掏了100万美金来举办比赛,第一个能将他们的推荐准确率提高10%的获胜,
加州理工学院电气工程和计算机科学教授Yaser Abu-Mostafa
在网易公开课上第一课有提及这件事加州理工学院公开课: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
第一财经上有一篇专门说这个 BBC 史派西 大卫林奇的受众有交叉 基于大数据分析 就自己造剧了
很多人都强调Netflix的大数据,但是我想提的质疑是,如果大数据真的有效,netflix出的每一部剧应该都是精品、或者都是成功的,《铁杉树丛》、《发展受阻》、《女子监狱》《德里克》,这些都是netflix推出的自制剧,请问诸位听说过哪个?看过哪个?感受如何?是否如纸牌屋般成功?至少这些剧还没有掀起纸牌屋般的话题和收视浪潮。为何同样大数据分析下的电视剧差距如此之大?大数据的影响真有这么大吗?
所以我的观点是,电视剧制作是很复杂的事情,成功与否只能靠实践检验。
上一篇:武汉华语时代教育,为成人职业教育开辟新的篇章
下一篇:原创马蓉遭传探监宋喆被拒,杨慧发现她与宋喆开房,却没捉人在床
最近更新小说资讯
- 特别推荐 收藏共读|朱永新:新教育实验二十年:回顾、总结与展望(上)
- 网红+直播营销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火星探测、卫星搜寻、星球大战,你有怎样的“天问”?
- 希腊男性雕塑 希腊人的美学,那里越小越好
- 枸杞吃多了会怎么样 成年人一天可以吃多少
- “妈妈和哥哥被枪杀后,我变成地球最后一个幸存者”:热搜这一幕看哭了……
- 节约粮食倡议书400字作文
- 祖孙三代迎娶同一个妻子,本以为是笑话,没想到却是真实故事
- 进击的中东,唯有一声叹息
- 唐山性感老板娘不雅视频曝光,少妇贪心,少男痴情!注定两败俱伤
- 【盘点】5G时代下,相关专业有哪些?
- 毁三观的旧案, 双胞胎兄弟交换身份与女友发生关系, 终酿伦理纠纷
- 腾格尔在当今乐坛的地位如何(腾格尔为什么能)
- 小贝日本游,11岁小七身材发育成熟,穿紧身衣有曲线,瘦了一大圈
- 甩三大男神前任,恋上有家室老男人拿下影后,她人生比电影还精彩
- 女英雄为国为民,先后嫁给3人,却落个精神崩溃服毒自尽
- 墨西哥超大尺度神剧,四对超高颜值情侣一言不合竟开启“换妻游戏”?
- 妈妈对小学孩子的成长寄语
- 面向未来的工程伦理教育
- 用大宝贝帮妈妈通下水道好吗
- 第36章:家庭伦理
-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考研看这一篇就够了
- 李玉《红颜》 电影带来的世界44
- 微改造 精提升⑩ | “渔民画云码头”,探索传统非遗产业化发展新路径
- 清朝皇帝列表及简介 清朝历代皇帝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