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学类中人口问题的毕业论文范文

栏目:小说资讯  时间:2023-08-07
手机版

  下面是CN人才网小编关于社会学类中人口问题的毕业论文范文,欢迎阅读。

  篇一:流动人口问题的本质及服务管理方向探析

  伴随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流动、迁移现象越来越普遍,流动人口问题也越来越多。如何界定、解决流动人口流动是当前学界及实务界研究的重点。本文分析了流动人口问题的本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方向。

  一、流动人口问题及其本质

  1.流动人口问题

  所谓的流动人口问题,实际上就是因人扩流动引发的各种消极社会影响的总和。人口流动问题涉及到诸多方面,其中不但包括社会就业、子女教育,还包括农民工权益、社会融入、社会保障等。人口流动问题,不但会影响流动人口本身,还会给其他人造成影响,诸如留守人员。

  2.流动人口问题的本质原因

  人口流动、迁移产生的社会问题在全球内都很普遍,并非只有我国有这样的问题。结合我国的情况来看,我国流动人口问题的产生,本质原因包括如下几点:

  (1)社会文化排斥

  流动人口从家乡流动、迁移到陌生的地方,在新居住地,他们需要就业、生活,适应当地的社会文化,遭遇和解决很难困难。这种社会文化劣势会使他们面临短暂不愉快、艰难的生活状况。虽然我国的文化异质性不是很大,但是在某些激烈冲突、诱因的影响下,还是会导致如劳动纠纷、子女教育劝不公等各方面的问题。

  (2)市场融入排斥

  我国有大量的流动人员,其中的大部分是一般劳动者。进入城市的陌生环境就业,他们会遭受到资本的剥削;即便有些流动人员文化水平较高,在职业生涯的起始阶段仍然会面临各种困境。在过去的30年里,我国的人口红利优势明显,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水平的提高,资本稀缺程度逐渐提高,劳动者供应过剩。在这样的情况下,流动人口在劳动关系中的优势不再,不但面临工资低、待遇差、保护不到位等境况,还面临着社会的歧视以及不公平待遇,这也是诱发流动人口问题的原因之一。

  (3)公共服务排斥

  流动人口被看作是“外地人”,所以地方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中对其存在歧视和排斥。比较典型的就是僵化的户籍管理,由于不具备当地户口,流动人口很难获得相应的公共服务。

  二、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方向

  1.维护公平平等的社会权利

  为了让流动人口享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红利,享受到不断提高的社会公共服务,政府应该从公共政策层面,加快户籍制度改革,规定并维护流动人口享受公共服务的权利,实现公共资源分配上的平等。解决当前流动人口问题,改革、完善当前的户籍制度是关键。所谓的改革户籍制度,就是要放开落户限制,实现落户选择自由,让公民子在落户地享受到平等的公共服务。若是不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将很难消除户籍制度带来的差别性的服务机制,也就无法有效地消除流动人口问题。

  明确户籍制度改革的方向、目标后,还需要为改革的实现创造条件。具体来说,政府要实施平衡的发展战略,消除区域性经济收入差距、社会发展差距,要力争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要协同一致,大力推动地区间公共服务的发展,实现公共服务的“公平”。只有实现了这个“公平”,才能实现人口流动的均衡,才能从根本上改善、解决流动人口问题。

  2.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入

  政府应该推进社会体制改革,一方面要着力增加流动人口的社会资本,增强其社会融入的信心和“底气”,另一方面要尽力消除体制性掌握。具体来说,需要采取如下措施:其一,促进流动人口与当地人口的融合。政府应该充分调动社区、社会组织的力量,帮助、引导流动人口融入到当前的社会文化环境、人群。其二,增加流动人口的社会资本。政府要鼓励、引导流动人口参与政治活动、社会活动,增加其社会资本,减少其和当地人的心理差距、“身份”差距、“文化”差距,使其更好地融入当地的社会文化环境。

  3.消减流动人口文化差距

  我国各地文化差异较大,呈现文化差异明显,农村人在文化领域处于相对的弱势,难以融入到城市的文化环境中去,被不礼貌地称为“乡下人”,因此导致的矛盾、纠纷不在少数。虽然随着农村人口的流动和文化的交融,这种文化差异逐渐减弱,但是仍旧比较突出。为了改善这种状况,促进流动人口、当地人口的文化融合,使流动人口融入到当地的生活文化中,就需要制定系统、详实的公共政策流程,消减流动人口文化差距。只有如此,才能减少流动人口和当地人口的矛盾、冲突、纠纷,改善、解决部分流动人口问题。

  三、总结

  流动人口问题比较复杂、多样,很难进行确切的界定,主要指的就是因人口流动、迁移带来的各种负面效应的总和。为了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解决流动人口问题迫在眉睫。而要解决流动人口问题,就需要弄清流动人口问题的本质。只有如此,才能追本溯源,找到有效的改善、解决办法。本文分析了流动人口问题的本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流动人口问题的服务管理方向,以期加深人们对流动人口问题的了解,促进流动人口问题的解决。

  篇二:“全面二孩”前景下随州市人口发展问题分析

  2015年10月底,中央决定实施“全面二孩”,随州市人口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将有利于“全面二孩”推行。

  一、常住人口持续减少

  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随州市常住人口为248.47万人,其中曾都区、随县共159.88万人,广水市88.59万人。201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随州市常住人口为216.22万人,其中曾都区61.86万人,广水市78.77万人,随县75.59万人。十年时间常住人口减少32.25万人。“人聚财聚”,常住人口数量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数量越多,经济总量越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使用效率也越高。

  1、人口自然增长率持续降低

  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从第一部分的客观情况可以看出,自2010年的五年来,随州市的人口出生率比较平稳,总体保持在9.9%~12.16%的区间内小幅降低;死亡率则随着老龄化的加剧呈现出缓缓上升的状态;增长率受到前两者的影响——生育率降低和死亡率升高,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从7.14%快速降为4.77%。按照当前的趋势,人口自然增长率短期内仍能保持正值,但10~20年左右可能降为零增长,而随着“生育惯性”的影响,中长期出现负增长的可能性较大。针对该情况,随州市的生育政策亟需调整。

  2、流出人口远多于流入人口

  从九十年代开始,随州市人口流动性不断升高——农村人口向城镇迁徙流动、市域人口向武汉、襄阳等周边地市及外省流动,但以持续外流为主,二十多年来累计流出80万以上(包括流出的第一代及其后代)。在这种大趋势下,虽然随州市城区人口有所升高,从2000年的30万增加到2012年的55万;但是,农村和乡镇人口流失严重,出现部分乡镇(有些被兼并)的“萧条化”和不少农村的“空心化”。从2010年“六普”数据来看,全市户籍人口257.77万,常住人口为216万,外出人口53万,外来人口12万。总体上看,随州市人口流动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流动人口规模大,随州市人户分离人口已超过50万,占总人口的20%;二是流出远远大于流入;三是流出人口中以成年育龄群众为主;四是举家迁移趋势明显。在此方面,随州市应出台积极引导措施。

  3、就业、定居和教育拉力不足

  人口经济学中的“推拉理论”认为,人口流动迁移与收入水平、职业和生活条件、子女受教育机会、社会环境等推拉因素有关。地级随州市2000年成立,发展迅速,城市面貌和基础设施明显提升,收入水平、生活条件、社会环境等方面具有了一定的拉力;但由于底子薄、起点低、产业基础薄弱,工作岗位较少、工资水平较低、消费水平较高……这些又成为人口流动的推力。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随州市中小学生转学(迁徙)到武汉、襄阳等地的现象逐渐增多,优质教育的供给不足日益成为(高素质)人口流出的推力。为建成“双百城市”,稳定和提升常住人口数量,随州市应加大招商引资,实行产业留人、政策留人、教育留人,留住本地人,吸引外地人,让随州成为宜业、安居、乐学的好地方。

  二、人口结构不够均衡

  根据社会学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结构上的失衡将造成功能上的失效,进而导致个体行为的失范——产生越轨行为,并最终导致社会矛盾和社会风险加剧。人口新常态下,人口年龄结构向“倒金字塔”转变,少子化、老龄化、劳动力减少、性别比失衡、抚养比增大、适龄生育群体减少等人口结构失衡现象已经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1、少子化和老龄化造成纵向的“头重脚轻”

  2000年以来,中国已经掉入了低生育政策和低生育文化双重约束下的“超低生育率陷阱”,总和生育率低于1.3的国际警戒线(2000年为1.22,2010年尾1.18)。全国0-14岁的人口占比在快速下降,从1982年的33.60%下降到2010年的16.60%。从随州的情况来纵向看,0-14岁的人口从2000年的24.19%大幅降为2010年的13.83%,下降幅度接近五成。2010年,全国和随州市65岁以上老龄人占比分别为8.87%、9.17%,均高于7%的老龄化社会标准,其中随州市老龄化水平高于全国水平。

  我国和随州市的人口发展已经经历了快增长型,目前正在经历慢增长型并向零增长型过渡,结构上已经出现了少子化和老龄化的“头重脚轻”现象。

  2、观念和政策挤压造成横向的“男多女少”

  出生人口性别比的正常水平为102~107,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在1982年为107.1,刚好超出正常水平,而2010年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8.08。由于出生婴儿性别比直接影响到未来各个年龄段的性别比,所以其累积效应不容忽视,累积的结果就是男性人口过剩,导致“男多女少”。随州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为1096328人,占总人口的50.70%;女性为1065894人,占总人口的49.30%。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5.85下降为102.86。但出生人口性别比在偏高位徘徊。从全员人口信息系统十年出生人口清理清查数据表明,2000年至2009年10月,随州市出生人口性别比平均值为114,近年呈持续升高态势。

  随州市应抓住“全面二孩”政策的落地的有利机会,大力宣传男女平等观念,男孩女孩“两个银行”都是人生未来的财富,以此解决增量中的性别比失衡问题。同时,对于存量问题,随州市举办相亲会,促进未婚男女交流;倡导简朴的嫁娶观念,降低男女方婚姻成本和物质歧视;加强心理辅导的普及,防止婚恋心理问题造成的越轨行为。

  3、城乡发展不平衡造成空间的“城肥村瘦”

  改革开放以后,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人口比重持续快速逐年增加。在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近年来,随州市城市人口增长迅速,2000年,全市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43%。截止2014年年末,全市常住人口(指常住本市半年以上人口)218.3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01.55万人,城镇人口占比为46.5%。随州市区人口从五普时的30万增加到2012年的55万,乡镇人口流失严重。随着随州市农村青壮年的外流,留守的妇女、儿童、老人造成农村的“38、61、99”现象或称386199部队,这是农村“空心化”现象的具体表征。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形成农村人口的空心化,而且还产生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农业产业人才流失、留守群体社会救助缺失、农村整体布局严重破坏以及乡村文化发展后继乏人等。因此,农村空心化显现出我国农村的整体衰落,给农村社会治理带来了严峻挑战,随州市也面临着农村空心化的问题。

  三、人口质量仍需提高

  据统计,近年来,随州市常住人口速度有所提高,但总体受教育水平还不是很高,尤其是受高中及以上教育者数量不高。根据2010年六普数据,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95293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333401人;具有初中程度的1018607人;具有小学程度的449225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由1478人上升为4407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10822人上升为15419人;具有初中程度的由39958人上升为47109人;具有小学程度的由33684下降为20776人。全市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115914人,文盲率(是指15岁及以上不识字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的7.12%下降为5.36%,下降了1.76个百分点。

  受高中(中专)以上教育水平者随州市水平为19.8%,全国为23.8%。由此可以看出随州市常住人口受教育程度总体不高,原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本地考生高考外流,高学历人才回不来、引不进、留不住,以及中低端产业与高学历人才难以匹配。

  篇三:乡镇流动人口计生管理工作现存问题探析

  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速度较快,使得当前从农村进入城市的人口越来越多,人口的流动量与流动次数均较高。如何解决流动人口的管理工作?一直是困扰乡镇流动人口计生工作的重点难题。笔者作为乡镇计生工作者,在多年的工作中发现了很多当前计生工作存在的弊端直接制约了我国乡镇计生工作的开展,总结了部分计生工作的良好经验,将与我国负责流动人口计生工作的同仁共同探讨我国当前乡镇流动人口计生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口流动日益频繁,无疑增加了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工作的难度。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强化乡镇流动人口计生管理与服务?如何实现人口有序流动,防止流动中抢生超生,成了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结合近年来的新形势,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自己的工作地茭道镇为例,就当前乡镇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

  一、乡镇流动人口婚育信息收集困难

  当前城市化进程中,由于部分进入城市的流动人员是无固定工作的打工者,其工作性质变决定了这部分人员,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随机性较大,缺少固定的住所和工作。加之很多流动人口的学历与知识水平相对较低,对我国计生工作的认识不足,很多人还抱有多子多福、男尊女卑的落后观念,使得这部分流动人口的婚育信息在采集方面非常困难。

  二、对部分乡镇流动人口违法行为的处理相对困难

  在现实计生工作中发现,很多流动人口由于法律意识淡薄,对国家的基本国策并不是很重视,因此常有违反国家基本国策,甚至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现象发生。但在对这部分人口的处理工作中,也会由于其流动性大,如经常变换居住地点等问题,使得取证与查处非常困难。即使在现实的工作过程中能够抓到一部分违反国家法律的人员,对其进行处罚时,也会面临其原籍相对贫困,无力支付高昂的罚款费用等难题。此外,在现实的计生工作中,过于强调对居住地负责,使得很多流动人口在离开所管辖的范围后,其一切信息均会随之消失,在进入下一辖区范围内后,对其进行信息采集时容易遇到造假等现象,给现实的计生工作带来较大困难。

  三、乡镇流动人口城乡两地共管机制难出台

  各省地方人口的计划生育立法规定,生育以女方户籍管理为主的原则。“以现居住地为主”的管理体制与现行的生育管理存有冲突,致使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手册和生育服务证办理两地推诿、互相冲突。另外在现实的流动人口计生管理过程中,很多负责这方面工作的领导干部迫于工作难度大,需要不断去基层进行调研,所以在现实的工作过程中便出现很多疏忽和大意的地方。对一些流动在城乡两地的人口管理方面的问题,一些城乡两地的领导干部互相推诿,都认为应该是对方的工作。所以使得现实的乡镇流动人口城乡两地共管机制很难出台。

  四、乡镇流动人口计生管理综合治理机制不够完善

  流动人口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为了能够更好地对现实流动人口进行管理,需要我国各个部门协同配合,有序调度,以实现流动人口管理机制的完善。在现实的工作过程中,流动人口管理涉及面非常广泛,仅靠人口计生部门难以管理服务到位。在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方面,一是《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文件下发前,政府缺乏统一的牵头部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决策难、协调难、落实难”等现象,未真正形成综合治理的局面。二是在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有些部门推出的政策措施,没有充分考虑对人口计生工作产生的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综合治理的力度。三是行政许可法颁布实施以后,流动人口“一证先行、无证否办”的规定难以落实。

  五、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流动人口的数量在我国逐年增长。流动人口的计生工作特别是乡镇流动人口计生管理工作,一直是我国计生工作方面的重点。在现实的计生工作中,主要存在乡镇流动人口婚育信息收集困难,对部分乡镇流动人口违法行为的处理相对困难,乡镇流动人口城乡两地共管机制难出台,乡镇流动人口计生管理综合治理机制不够完善等以上问题,亟需相关各方协同配合,推动流动人口计生管理工作有序开展。

上一篇:什么时候开学?口罩能摘了吗?你最关心的130个问答都在这了
下一篇:《边疆文学》2022年第8期|张清华:旧梦录

最近更新小说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