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正式纳入新版未成年人保护法!

栏目:小说资讯  时间:2023-08-06
手机版

  

  一、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的主要概况

  2020年10月17日,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案经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该法自2021年6月1日起施行。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着力解决社会关注的涉未成年人侵害问题,包括监护人监护不力、学生欺凌、性侵害未成年人、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等问题。修订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分为总则、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网络保护、政府保护、司法保护、法律责任和附则,共九章132条。

  此次修订在强化家庭监护责任、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等方面亮点颇多。其中,针对未成年人的安全教育和保护、勤俭节约意识培养、网络保护等作出更加具体明确的规定,进一步压实了监护人、学校、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主体责任。

  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案)》中社会工作出现在第六章政府保护和第七章司法保护两个章节中,具体条文为:

  第九十九条: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培育、引导和规范有关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参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为未成年人的心理辅导、康复救助、监护及收养评估等提供专业服务。

  第一百一十六条:国家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参与涉及未成年人案件中未成年人的心理干预、法律援助、社会调查、社会关护、教育矫治、社区矫正等工作。

  考研划重点!!!

  二、儿童社会工作的主要理论

  1.生物学方面的理论

  生物学理论主要是运用进化论遗传学等观点,解释、说明儿童发展的进程、状态和特征,这种理论重视生物性力量对儿童个体成长发展的影响,强调自然法则的作用,强调生理遗传对儿童心理和行为的作用,更多地把儿童的成长发展看成是个体适应环境的一种现象。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流派有进化论和复演论、发展螺旋论和遗传学说、生长顺序和时间理论等。

  进化论和复演论的代表人物达尔文认为,生物本身只有适应环境才能存活,物种是不断进化的,其生存就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这个学说给儿童工作和研究提供了一个视角,即从生物进化的观点去认识和理解儿童的行为。

  人发展螺旋论和遗传学说的代表人物美国生理学家格赛尔认为,个体的发展是一个规则的自然发展历程,差异是由“遗传编码”的差异造成的,成长像螺旋样具有前进和后退的律动现象。顺境与鼓励可能促进儿童的发展,挫折和问题也可能造成儿童发展停滞。

  2.心理学方面的理论

  人格学习理论代表人物班杜拉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人的生存环境决定着人的行为。这理论的一个基本假设认为所有的人类行为都是通过学习得来的,即人在成长时所获得的行为模式主要是他们自身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一理论被广泛运用于儿童的教育和发展辅导中。

  人格认知理论(认知发展理论)代表人物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这一理论的两个基本概念是基模和适应。适应是指当个体碰到新的情景时,会用基本模式去解释这一情境,而后将解释结果融入原有的基模之中,从而引发基模的改变,促进个体的成长,个体知识的形成和获得是适应的结果。皮亚杰认为,儿童个体的发展共分四个时期:感知动作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人格的心理分析理论包含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和以荣格为代表的人格派。弗洛伊德的观点可概括为几个方面:第一,所有的心理事件都和生理特质相关,尤其是和性有关。婴儿的性欲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口唇期、肛门期和生殖器期。第二,心理功能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在成熟的人格中,这三种机能活动是平衡的,使得人格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由此得到需要的满足,建立可接受的社会关系。第三,所有的行为背后都有动机存在,很多行为受制于不自觉的潜意识。第四,少年儿童的发展过程中,认同作用对其社会化有重大影响。

  荣格提出了人格派理论,认为人格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结构,各要素之间的作用错综复杂。从横向上看,可将其分为意识、个人无意识、集体无意识,或称为主观意识、主观无意识、客观无意识。人格的具体成长包括两种相互交织的趋势,一是个体化,二是将个体的东西进行整合。两个过程都会受到父母、教育、社会、宗教和文化积极或者消极的影响。

  人格的人本主义理论以马斯洛为代表,他提出,人发展的本质在于需要,并具体阐述了不同的需要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3.社会学方面的理论

  首先是关于家庭和父母教养态度的相关理论。社会学家认为家庭是最具权威的社会化机构之一,儿童身上出现的很多问题,常常是来源于家庭,来源于父母角色是否称职。儿童的成长与父母的教养态度紧密相关。麦克与马丁提出了关于父母管教的四种类型模式,即权威教养型的家庭、独断教养型的家庭、宽容溺爱教养型家庭、宽容冷漠教养型家庭,它们可能导致儿童不同的发展方向,形成不同的人格特征。家庭内的沟通模式是考察一个家庭是否正常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家庭对儿童实施影响的重要方面。

  其次是关于社区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在人的社会化进程中,影响个体的所有社会环境因素,如家庭、社会地位、社会文化、学校等都有很大一部分存在于社区中。不同社区环境中长大的儿童,在社会认知、社会态度、个人行为、自我意识、人际关系模式等方面具有显著的差别。社区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社区资源的分配上。

  4.文化学方面的理论

  文化人类学理论,代表人物为美国的米德。她以实证性田野调查研究不同文化间儿童及青少年发展与社会文化发展的关系。她的主要贡献是指出了大多数儿童青少年现象是由环境和文化综合决定的。她提出了青少年亚文化的理论,区分了代际关系上存在的三种不同类型的文化。

  社会文化理论,代表人物是本尼迪克特,她强调社会文化对儿童成长的重大影响,认为社会文化才是儿童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个体的发展是社会文化的产物,只有在社会和文化当中,儿童的发展才显得有意义和价值。

上一篇:复方营养混悬剂正常人能吃吗
下一篇:让自己的发音更加接近美国人:字母T的美式发音(带语音哦)

最近更新小说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