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美国是什么样的?

栏目:小说资讯  时间:2023-08-02
手机版

  文章讲的就是美国生活体验,跟新冠疫情并无强行限制关系

  更新一下:小孩在斯坦福读书,顺便去参观了一下校园。有的教室是教堂的一部分,而教堂在中国满清的时候就造好了(注意,图片里的建筑修建时,中国还处于满清)

  

  

  

  

  

  

  

  

  —————————————————

  我来美国已经4个月,来美国之前对美国进行了几年的揣度,目前来看,之前获得的信息和看法在这四个月中一一验证了。这证明我的眼光很好。

  第一法则:美国不是天堂,它只是一个在你付出后必定有回报的地方。这至关重要。

  按此法则,没有拼搏精神的人只能过普通的生活。有拼搏精神的人,只要百折不挠,都会有所成就。所以想吃大锅饭,想不劳而获,就别来美国了,继续在国内当官吧。

  不过美国对不肯干活的人还是有最低保障的,那些流浪汉,只要不吸毒,肯受管理,生活还是有保障的。问题出在流浪汉之间会互相影响,有涉暴事件,所以想到美国来当流浪汉,我也不建议。

  有的国家,在你拼搏一辈子后,把你的财产都充公,或把功劳全归国家,即使现在没有做,但一切解释权宣传权都归它,你没有发声的权力,你认为以后谁还肯出死力拼搏?

  我在美国的几个月,验证了美国空气、食品安全、生活便利、社会保障、社会治安全面优于所有发展中国家。

  很多人质疑的美国治安问题,在我看来挺搞笑的。美国确实有一些枪击案,但这要计算发生概率,且和居住区域密切相关。至少我居住的地方,根本不存在治安问题。我家附近的华人超市,最近门口老会有一个人讨钱。我认为这是一个治安隐患,但仅此而已。除此,我在美国的几个月,无论在商场、商业街、普通街道,没有碰到一起吵架事件,也没有群体事件,甚至连大声喊叫都没有。到市区有碰到流浪汉发神经、自言自语,这些人都是吸毒造成的,他们也没有枪,远离他们就可以了。

  车内不要放包或贵重物品,我听过很多次因为车内放了东西,车窗被砸。这些都发生在市区。但是普通人并不住在市区。住在市区的大都是底层老移民,很多连车都不会开,英语都不会讲。这些人占人口比例极少数。

  美国不是天堂,更不是地狱,它的法律都是选民定的,所以你认为谁适合住在美国?

  因为拖延症,这个回答拖了几年了,跨越了整个疫情期,有些情景记忆已经模糊了。直到2023年的现在才决定把它写完。

  2019年9月份出差在美国停留半个月,辗转了7个城市。行程由西向东,旧金山-洛杉矶-凤凰城-孟菲斯-休斯顿-亚特兰大,其中租车跑了将近一千公里,对美国也有各方面的感受,印证了以前对美国的各种认识。

  整体来看,如果是在城市里,给人的感受是美国开始没落了,城市缺少活力,消费不足。但是在城市以外的郊区和乡村,才能感受到真实的美国,他们追求的是感受生活,而不是无休止的奋斗+焦虑。

  从几个方面详细来说:

  社会和种族:

  社会制度看起来还是比较完善的,有各种人权组织,各种疾病组织,健康中心等。但是感觉医院少,药店少,可能美国人小病都是扛过去的吧。在亚特兰大市逛时,无意间瞥到街道边一家诊所,里坐了一圈黑人就诊者,在安静的等待就诊。这可能是私人诊所不用医保的那种。

  美国社会的优势,在于语言的统一。无论是什么种族的人,到了美国必须要融入当地语言环境,等到了下一代,语言基本上和本土无差别了。无论是精英,还是流浪汉,无论东西南北什么地方的人,语言基本上都接近,这样就形成了平等的基础。相对来说,中国就不一样了,根据各个地方的方言和口音,以及是否会普通话,无形中还是能够看出无意间流露出的尊卑,这也是中国多民族,地区多样化的特色。

  在城市里,能看到的数量白人已经不足一半,可以说只有三分之一。有色人种生育率很高,净流入速度快,黑人,亚洲人,墨西哥人,印度人已经快要把美国占领。欧美人早期在非洲造的孽,现在要自食其果了。

  黑人看起来工作和语言都和白人无区别,但仔细观察下,在工作以外,黑人和白人的交际实际上不多,白人还是要找白人玩的,黑人也基本上只能找黑人结婚。黑人在美国经过了那么多代,依然还是保持着自己的特性和优良风格,具体什么特性就不说了,大家都懂得。

  在美国偏南部的地方,是墨西哥人的天堂,很多地方的标牌,都是英西双语。就在亚特兰大这样的地方,甚至很多标牌只有西语。墨西哥人也是抱团的,我的感觉是他们干活要比黑人好些。有些中餐快餐店,雇的全都是墨西哥人,墨西哥人当厨子做中餐。当然墨西哥餐厅在美国是比较受欢迎的,下面会提到。

  在美国的一般工厂里面,都是这样的人种配置,办公室里面的都是亚裔居多,车间里面都是墨西哥裔和黑人在干活。

  在美国对外的窗口岗位,如餐馆收银,超市收银,机场柜台,酒店前台,出租车司机,各种场合保安,工作人员95%都是黑人。

  白人都在哪里?我也不知道,可能都去乡下度假了,或者是在出差跑业务,反正在美国内航班上见到商务旅行最多的,都是白人,一身正装。飞机上的黑人可都是休闲装。

  基本上只要认真干活,老了拿着退休金也都生活得不错。写到这里不禁担心我自己退休了之后,能拿到多少退休金,够不够自己生活花销,按照现在通货膨胀的趋势,觉得够呛的。国内打工人退休金都没多少的,因为大部分私企社保缴纳基数都是垫底的,只有国企和公务员退休之后才能拿到较高的退休金,老年团购物游,广场舞,带着长焦炮筒摄影等。

  美国人可能因为人口密度小,互相之间的礼貌还是做的比较到位的,电梯里遇到别人时,必定会给我们打招呼。夜间在凤凰城去超市买东西回酒店路上,遇到的人也是打招呼的。在孟菲斯的酒店大堂坐着等待出发时,黑人大妈保洁路过时问how are you doing sir? 在国内,如果我多看人陌生人一眼,就感觉有点冒犯。大环境就是这样的,人口密度大,个人空间小,和太多人打交道,有点累。

  无家可归者可见率是比较高的,他们只要钱,不缺吃的。在一个地铁站广场,我们把打包的披萨给一个坐在椅子上的墨西哥女人,看衣着肯定是无家可归了,但她表示不要。

  城市:

  美国的基本行政区划是州,县,城市是归县管的。城市区域很小,只有核心建成区才会被称为市区,周边的区域都是县级管理区域。这和中国相反,中国的城市包含了大量的未建成区,在中国城市被规划为XX区的地方,这个区的核心商业区在美国都是单独的城市,在一个大城市,可能从市中心开车出去20公里,就是另外一个卫星城了。有着广阔行政区的城市,并且不断蚕食周围县乡的城市,估计是中国独有的情况。

  美国城市的规划比较早,老房子多,几十年不会改建,大部分道路窄,因为毕竟人口少,所以也并不会像中国那样堵车。也没有那么多的商场,大超市,这些都是在城市以外的地方。中国式的小区在城市里是没有的,最多一两栋公寓楼。在城市里,最多的建筑就是写字楼,各种机构的办公室。在大城市上班的人们,大多数住在远离城市的社区,除了独立的别墅之外,也有圈起来的别墅小区。很多人上班要开车1个小时,但是路况好,很少堵车,也不会让人感觉累和烦躁。

  晚上,城市的表面光鲜亮丽,但离开主街道,进入任何一个巷子,都有概率看到流浪汉,要么是一群黑人在那里。

  消费:

  大部分的消费中心,都在郊外,沃尔玛,家乐福,Costco, 奥特莱斯,是美国人买买买比较多的地方,大超市里的商品种类很多,基本上有生活、家居、汽车所需要的一切。在这些地方,外面大片的免费停车位,所以每星期开车来采购是比较方便的。

  在消费能力方面,平均下来美国人大约是中国人的7倍。商品的价格和中国对比各有高低。在食品里面,某些肉类要比中国低,蔬果比中国高,半成品比中国低。饮料比中国价格高。特别是不同地点售卖的饮料和水,价格差距很大,在自动售货机里面的普通品牌500ml瓶装水,我见过的最高价格是4美金,而在大超市里,两升装的一瓶水,不到1美金。

  服装方面,价格基本上都比中国低。所以美国人买衣服一次可能会买一打,因为经常用烘干机,衣服损耗很大,旧了就扔。

  出行方面,费用都比中国高,特别是打车费用,大约是中国的4倍以上。

  食物:

  美国的本土食物是个灾难,无论在什么样的餐馆里面,都不缺汉堡,薯条,冰饮料,这也是美国人每天的标配。

  没去过美国人家里,不知道他们平时做什么吃,但从超市里的食品看,他们在家里的食物应该是早早餐牛奶麦片,面包涂各种酱,培根。中晚餐有意面,牛排,烤鸡肉,汉堡。很多东西都是超市的半成品,调料都放好的,做起来也方便,即便这样对于美国人来说也是大工程了。

  在外面看到的餐馆,可以说70%以上是快餐店,服务员基本不出柜台的那种。点好之后,用一次性餐具装好,放在柜台,自己端走找位置坐下,吃完之后自己把餐具扔进垃圾桶。美国是没有垃圾分类的,餐具和剩余的食物随便扔垃圾桶。

  在快餐店里,食物的份量是很大的,快餐中的中餐也入乡随俗,份量大约是国内中餐的两倍,是日本料理的4倍以上,所以美国人胖子多,是有原因的。

  在为数不多有服务的“高级”一些的餐厅,小费是不能少的,其实也没什么服务。食物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只能说凑合吧。

  前面说墨西哥餐厅在美国很流行,是因为墨西哥餐厅品类很多,比起品类少得可怜的美国餐,已经算比较奢华了。

  酒店:

  酒店就两个特点,贵和简陋。大多数酒店是汽车旅馆,即走廊在外面的酒店,打开房间门就是外面。房间里有个咖啡机,如果想喝热水,只能用这种咖啡机一杯一杯的烧水。床上的被子下面是一层床单,美国人一般以这个来代替被罩。卫生间里都是浴缸,外加浴帘,洗个澡到处都是水。

  最有特点的空调,这类酒店的空调都是穿墙式的,墙上开个洞装进去,调到最低档,噪音和风量还是很大,影响睡觉。

  酒店的早餐有面包片,华夫饼,牛奶,麦片,果汁,咖啡,茶,好一些的有香肠,水果。对于不喝咖啡和茶的人,想喝点热的不太容易。牛奶和果汁都是冰的,刚开始两天喝了胃不太适应,后来就好了,从来没拉过肚子。

  就这样的酒店,最便宜的是凤凰城的,人民币394/晚,其他都是比较贵的,人民币730~900/晚。

  航班:

  美国人长途出行主要靠飞机,铁路都是用来运货的。大城市的机场异常繁忙,航班密集,候机厅里人山人海,没个坐的地方。没有提前45分钟办理登机牌的说法,都是快要起飞了,才放人登机。

  乘务员都是大妈,没见过一个年轻的。有的航班压根就没有服务,没有发过饮料。

  道路交通:

  快速,高效,规则,谦让。

  快速路/高速路交通:

  由于地广人稀,土地面积比较宽松,所以道路规划的理念和中国也是不一样的,交通以快速路为主,即不收费的高速,类似于中国的高架,但是在地面上的,一般有4-5条车道,在城市里或者城市周边,开车5-10分钟就可以上快速路,然后就是基本上一路畅通,很少有堵车的时候。快速路的限速可能是75mph(120km/h),我也一直没有看到限速牌,但是基本上所有车都超速,速度在80mph(128km/h)或以上。还有很多哈雷在最左侧车道轰鸣而过。当然免费的高速,路况都差些,还都是水泥路面,平整度处理的不好。

  收费的高速,路面质量是比较好的,也是4-5条车道,车速较高,基本上都在130-140km/h, 还有飙车的。因为美国摄像头基本上没有,路边警察也少,所以大家都超速,就连大货车的速度也是100km/h以上,或许是因为美国的大货车没有超载,且马力配置比较大的原因吧。国内大货车60km/h在高速上蜗行的情况,在美国是见不到的。

  在快速路和高速路上是基本上没有车变道的,车流密度也很高,车距也就几十米,但是都是一辆辆跟在后面跑的,如果觉得前面车速度太低,也只能先在后面跟着,等旁边车道没车了,再地板油变道。这样下来因为很少受变道车的影响,整个道路的通行效率很高,小事故也基本没有,但是一旦有车不按套路来,别的车没有防备,就是大事故。

  这些道路都不是封闭的,也没有防护,从旁边的田地就可以进入道路。

  城市道路:

  因为城市规划时间比较早,且道路占地费用很高,美国的城市道路是比较窄的,车道也少。有红绿灯的路口,基本上和国内一样,但是有两点不同。左转的地方有牌子提示,需让行直行车辆,右转的地方分两种情况,一是需要让行左边或对面左转车辆,一般都是停车在再起步,二是红灯时禁止右转。

  没有红绿灯的路口,小路和大路的交叉路口,小路一般都有stop标志,有这个标志的情况下,必须停车观察,主路上没车再起步。辅路进入主路的匝道或弯道,一般都有stop标志或yield 让行标志。Yield 是减速让行,而Stop是必须停车的。

  如果一个十字路口每条路上都有stop标志,那么已经靠近路口的车,需要停下让行左方来车,然后再起步,每个路口的车就按照这样的顺序通过。如果不熟悉不知道谁先走怎么办?他们是会谦让的,会摆手让该走的车先走。

  无论任何道路上,如果主路车很多,从匝道或辅路一直没有机会进去怎么办?会不会一直等待?主路的车是会谦让的,只要老实的等在那里,总会有车减速闪大灯给你让,让你先进去。我在美国开车几天的经历中,就被让过好几次,也减速让过别人。为什么让他们?因为他们遵守规则等在线内,而不是把车头别过来强行并线。

  车辆和行人:

  在城市道路上,行人走路比较随便,城市道路也比较窄,几秒钟就可以穿过去,所以车少的时候,总有人闯红灯,总有人横穿道路。但是在乡下,车速都比较快,是没有人敢这样干的。没有红绿灯的地方,只要行人在路口,因为有stop标志,车辆必须停下让行人过去。

  在亚特兰大附近lake sidney lanier 一块深入湖中的小半岛上,因为进出半岛只有一条小路,我和同事在路边站着拍照,确切的说是站在路肩下面的水边斜坡上。有三辆车依次从半岛上驶出来,但是他们都停在了那里,过了几分钟,他们还没有动,我们意识到是否是在等我们,于是我们便赶快离开了道路走进半岛,三辆车启动开走了,驾驶员和我们互相招手示意。当时就感觉挺神奇,在完全不影响车辆通行的情况下,在我们认为对人身安全完全没有影响的情况下,驾驶员选择了等待,没有鸣笛,体现了他们对人的敬畏。

  无论是高速还是城市道路,摄像头和固定测速都是非常罕见的,全靠巡警守株待兔,然而警车在路上也不常见。

  汽车:

  美国的汽车文化,是值得一说的。在中国的各种选车购车攻略,养车攻略,品牌倾向等,大部分和美国是不同的。我自己平时对汽车研究很多,因此感触比较深。因为排放政策和车辆溢价等原因,国内无法形成玩车的环境,无论对什么阶层的人来说,车都是一件偏贵重的物品。

  在美国,对于工薪阶层来说,一个月工资可以买得起一辆不错的二手紧凑型车,而在中国,可能需要工薪阶层的半年工资,这就是差距所在。

  在路上最显眼的就是各种V8皮卡,还改装过排气管的,咆哮而过。家用车也很多,比如福克斯,日系各种小车,不常见的是大众和雷克萨斯,跑车也没见多少。

  但小车在高速上一点不怂,1点多排量的,也要照样跑到75mph以上。

  不得不说在美国租车旅行是比较划算的,也是很方便的,费用和国内差不多。这次旅程租过三辆车,吉普牧马人五门版,道奇caravan,凯迪拉克XT5。这三辆车的排量正好都是3.6L。

  开牧马人是第一次体验整体桥式悬挂,感受很特别,虽然底盘高,但又硬又稳,没有上下忽悠的感觉。一边轮胎通过不平整路面时,感受到的是车的一边被抬起一些,但落下来没有余震,贴合路面很好。动力个人感觉还是可以的,记得75mph时速的情况下转速1500rpm,stop sign停车再起步时油门深一些,就直接响胎了。变速箱也没有太多存在感,基本感受不到换挡。唯一感觉不好的是,座椅位置调不好,对身高不足的驾驶者不够友好。

  道奇caravan,果然是通用特色变速箱,能够感受到大多数换挡。并且得益于强大的动力,高速上中途再加速时,先顿一下,然后再被踹一下。悬挂是忽忽悠悠的,缺少路感。

  凯迪拉克XT5,悬挂和隔音感受都很高级,动力也不错,高速上是毫不费力的,没有激烈驾驶,所以没有去感受3.6L的加速能力。但还是能感受到变速箱换挡的过程,不愧是美系车。这款车开起来体验和开轿车差不多,比较轻便。可能新一代美系SUV的转向和悬挂都进行了舒适取向的调教,不再有过去的厚重感。

  小货车在路上见的较少,国内的那种蓝牌栏板或箱式柴油货车,美国是没有的,大多数用皮卡代替。高速上很多皮卡拖一个目测6米多的板车拉货,这居然也是合法的。

  以上这些图片,在美国都是合法的,皮卡和SUV都能拖挂车。特别是皮卡,既是家用车,又是工具车,又可以作为货车。只要加个挂车,拉大件的货物就是合法的。像图片上这样的,在装载尺寸上,可以直接秒杀国内9.6米货车,还要什么货拉拉-_-||

  以上是文字叙述,下面多图预警。

  落地旧金山旧金山机场租的第一辆车 牧马人五门3.6L

  开到了第一家酒店Comfort Inn & Suites SacramentoComfort Inn & Suites Sacramento 房间,不记得是否是内部走廊了,注意看窗下的穿墙式空调晚上走路来到附近老墨的餐厅,没有经验,点多了,打包带走一些。在中国人看来一般般,但绝对是天天吃汉堡的美国人用来改善伙食的。第二天见完客户回到旧金山瞎逛,渔人码头,天空蓝得过分破烂不堪的护栏,和远处的金门大桥记得岛上的这是个监狱?令人放松的环境,作为一个景区,人是真的少!旧金山大坡度的道路,开车到了坡顶向前看只能看到天空,有点担心九曲花街,人还是少!此处无红绿灯,扎着脏辫的小黑协管在指挥交通九曲花街上,黄金地段人家有轨叮叮车还车时加油,13.9加仑 $49.2,按照6.9的汇率,折合人民币6.45元/升这是第二站洛杉矶,第二辆车道奇caravan,美国人称minivan,第二家酒店,妥妥的汽车旅馆。早上起来看到就左边这辆车,钥匙锁在车里了,车主叫来开锁服务,于是亲眼目睹了中美开锁技术水平的巨大差距。开锁的一共来了4个人,先用螺丝刀使劲把驾驶位车门上方别开一道缝,再用金属卷插进去拔锁,4个人还在酒店吃了早饭。如果是国内的话,来一个人,10秒钟工具开锁走人。汽车酒店的特色,穿墙式空调酒店的早餐,类似于国内馒头,白粥,水煮蛋的水平,不过还有水果,咖啡是一定要有的。中午,一个中式快餐店,老板是华人,但打工的是老墨!从餐盒和托盘的大小对比可以看出,这份实在不小,味道也还行。这就是洛杉矶的星光大道,我以为来到了县城。不过停车是真的贵,20美金一口价,但不限时。为了自己的酒吧,在卖力的表演洛杉矶-凤凰城航班,黑人大妈乘务员,另一个是光头黑人大妈乘务员到了凤凰城沙漠中的酒店已经快九点了,还没吃饭,于是走路10多分钟来到附近一个商业区,但餐馆都关门了,只能超市买点吃的,买了啤酒,35岁高龄还被要求看年龄证明。早餐,稍微好点。酒店忘了拍照,外观不错,但房间就是汽车旅馆,好在有洗衣房。Uber叫的克莱斯勒300C,话说这么大的车,内部空间特别后排是真的小凤凰城热烈的阳光,漂亮的云朵 上一篇:原创朱茵谈周星驰:没结婚不代表没“伴侣”啊,自己替他背了20年黑锅
下一篇:电影排行2021外国(2021年度外国电影票房排行榜)

最近更新小说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