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访问:wap.265xx.com匿名成绝唱,知乎将成为“谁”?
文|小魔丸
来源|博望财经
2023年7月14日,知乎的匿名功能正式下线了。
或与近日来的风波相关。6月20 日,亿欧网创始人黄渊普在朋友圈炮轰周源,称自己在知乎上被人用匿名爆料贴抹黑;7月7日,国家网信办就《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其中也提到禁止创建以匿名投稿、隔空喊话等名义发布导向不良等内容的话题版块和群组账号。
当“匿了”成为绝唱,这也堪称知乎成立13年以来最大的一次内容生产机制的革新,带来的影响必将是广泛而深刻的。
不止是社区生态,十三岁的知乎,在当下要面临的问题甚至更多。
01
面具下的乱象
匿名,说是知乎“安身立命”的一大特色也不为过。匿名催生了众多知乎特色的热梗,比如以“谢邀,匿了”为开头,就连知乎官方微博的签名都是 “官方微博,就不匿了”。
2011年,知乎推出匿名发帖,主要由两大需求推动:内部人爆料和两性话题讨论。内容劲爆的话题,让许多帖子“火出圈”,成为全网热点。
正如知乎创始人周源所说,“匿名功能是社区早期的产品机制,我们的初衷是希望维护一个开放讨论的社区环境,用户在分享个人经历的同时没有个人隐私方面的顾虑。”
知乎集体匿名回答的问题,关注量、回答量、浏览量以及互动量都极高。但双刃效应下,这种无所顾忌的发言方式,也成为了滋生谣言的土壤。
比如天价彩礼事件。2022年10月16日,知乎上一匿名用户发帖自称是上海富二代,与一江西萍乡的女孩在留学中相识相恋,因被索要1888万元的彩礼而分手。舆论发酵猛攻之下,2023年1月12日,该匿名作者发布道歉声明,承认故事为杜撰。知乎也对该网友永久封禁。
周源承认:“在今天复杂的沟通环境下,这个机制(匿名)也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困扰。”的确,匿名功能已不再是周源一开始设想的那样,为保护答主、开放讨论提供便利,却更容易成为编造信息、人身攻击、网络暴力的庇护所。
一体两面地看问题,取消匿名对知乎的“成全”显而易见。对用户来说,不再匿名,可以提升创作的真实性;对社区而言,会拥有更加诚信和透明的社区环境;对平台而言,也会降低社区管理的难度,提供更清晰准确的信源。
但失去匿名,带来的钝痛与打击也是持续的。对知乎而言无异于失去灵魂。知乎的匿名功能,相当于一个互联网树洞,失去这块阵地,知乎会失去很多用户的倾吐欲。
当匿名成为历史,或许是利与弊权衡的最优解。但不可置疑的是,知乎也就此失去了自己的特色功能。
02
流量与质量,劣币驱逐良币
周源曾谈到过,要尊重做社区的节奏,流量无用。
创立知乎之前,周源就意识到,小圈子的规模化,必然伴随着质量的严重下降。质量与流量,似乎是不可兼得的鱼与熊掌。
怎么办?周源想创造的社区是无数个小圈子组成的,围绕各自擅长的东西和兴趣进行沟通和交流。
2010年12月,知乎上线,以邀请制注册,以首批“高质量”用户专业的PUGC在互联网江湖立起门面。首批用户甚至不乏李开复、马化腾、徐小平等大佬级别人物。“人均985”,确实是当时知乎的用户画像。
转折发生在2013年,知乎将会员邀请制改为注册制,于是触发了流量增长按钮。用户数量从2012年年底的40万,飙升至2014年年底的超1700万,成为了国内最大的问答社区。
只是,规模的极具膨胀,也必然伴随着社区生态的强烈变动。高密度、高质量的知识生产,在鱼贯而入的用户奔入之后,难免被稀释。毕竟普通人并不关心高大上的理论知识,而对八卦、情感故事更感兴趣。
这也引发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一些高质答主不再分享、甚至退出平台。很多常规的回答都变得乌烟瘴气,知乎也被称为“编乎”。
匿名功能的滥用逻辑也是如此,正因用户平均素质降低,这个本希望是保护答主的功能,在滥用之中成为了胡编乱造的隐身衣与护身符。
周源“流量无用”的逻辑,已经不再奏效了。毕竟在互联网公司的生长框架下,流量为王、规模为王,行业规则是颠扑不破的。
知乎为了主动拥抱流量,甚至在内容维度做“下沉”。“最低 0.3 元/天开通会员,查看完整内容”这样的提示此起彼伏。
原因无它,如今知乎的收入大头是付费会员,知乎购买了大量网络小说,这些内容顺应人性,吸引流量,能够赚钱。这样的框架下,网络小说成为吸引用户成为知乎付费会员的“第一功臣”。
问题是这些博眼球的内容质量良莠不齐,但无论是标题党还是网文,只要可以提高用户的在线时长以及付费率,都“畅行无阻”。
比如2023年4月,有关李玉刚“跳河自尽”的假消息引发热议。事情正是起源于知乎的一条推送,标题为“李玉刚跳河自尽的前因后果”,但内容是李玉刚成名前的往事。
曾几何时,长文字的问答,是知乎赖以生存的核心竞争力。但从如今的表现来看,信息质量、交流氛围的维护对知乎而言似乎退而求其次了。
流量与质量的权衡中,是否在舍本逐末呢?在提速商业化的同时,如何保持内容社区的克制和体面?
03
追风口与补短板
只是这些年,虽然以向下兼容的“牺牲”保住了更大的流量,但商业链路仍未形成完美闭环。毕竟,变现才是终极考量。
这正是知乎的薄弱之处所在,知乎正处于并或中长期处于亏损状态。
财报数据显示,2020-2022年,知乎的营收分别为13.52亿元、29.59亿元、36.05亿元,尽管营收规模持续增长,但知乎并未赚钱。这三年知乎的净亏损分别为5.18亿元、12.99亿元以及15.78亿元。
要知道,而今市场对互联网的盈利态度也不再那么“宽容”,大厂们也纷纷将降本增效、增肌减脂作为经营要义。二级市场也开始心急,盈利造血已经成为一道必考题。
于是我们看到,知乎卸下“慢公司”的标签,转而追风口。近几年,知乎尝试过知识付费、直播、短视频、电商等诸多业务,但天不遂人愿,新项目要么不温不火,要么中道崩殂。
具体看业务。财报显示,2022年,知乎有五大业务分部,其中广告营收为9.3亿元,同比下跌20%;付费会员营收为12.3亿元,同比增长84%;内容商务解决方案营收10.3亿元,同比增长6%;职业培训以及其他营收2.5亿元,同比增长442%;1.7亿元,同比增长54%。
具体看,五大业务分部中,只有付费会员和职业培训业务的营收规模和增速颇为可观。但如前文所述,付费会员的开疆扩土代价不小,要在生态下沉的路上越走越远;而职业培训方面,天花板较低,当下规模不大,收入占比较低,更将面临群雄割据的白热化竞争。面对深耕多年的老玩家,知乎要潜心打造竞争优势。
更何况,增长背后,知乎的收入成本也随之升高。2022年为17.97亿元,同比增长27.9%,占总营收的49.8%,上涨2.3个百分点。其中内容和经营成本为9.06亿元,同比上涨20.64%。
不求变确实跟不上了,因为知乎的用户规模也面临天花板压制。知乎2023年Q1的月活用户为1.02亿,同比仅增长0.78%。
知乎也在试着缩小亏损。据知乎财报显示,2023年Q1共计揽下9.94亿元的营收,实现33.8%的增长,净亏损为1.79亿元,比2022年同期收窄70.9%。一定程度上与其降本增效的举措有关。财报显示,2023年Q1知乎的销售及营销开支、一般及行政开支分别为4.46亿元、1亿元,同比分别减少12%、67.7%。
只是,变来变去,却终究失去了自己。“什么都有”的知乎,更像是一个小红书、微博、知乎的缝合怪。当匿名功能下线,还有什么是知乎能引以为傲的特色呢?
如果说放弃匿名功能是知乎的一次自我短板修补,那么它又将拥抱一个怎样更稳健的风口呢?
免责声明:泡财经所有平台仅提供服务对接功能,资讯信息、数据资料来源于第三方,其中发布的文章、视频、数据仅代表内容发布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泡财经平台的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自行承担因信赖或使用第三方信息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最近更新小说资讯
- 特别推荐 收藏共读|朱永新:新教育实验二十年:回顾、总结与展望(上)
- 网红+直播营销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火星探测、卫星搜寻、星球大战,你有怎样的“天问”?
- 希腊男性雕塑 希腊人的美学,那里越小越好
- 枸杞吃多了会怎么样 成年人一天可以吃多少
- “妈妈和哥哥被枪杀后,我变成地球最后一个幸存者”:热搜这一幕看哭了……
- 节约粮食倡议书400字作文
- 祖孙三代迎娶同一个妻子,本以为是笑话,没想到却是真实故事
- 进击的中东,唯有一声叹息
- 唐山性感老板娘不雅视频曝光,少妇贪心,少男痴情!注定两败俱伤
- 【盘点】5G时代下,相关专业有哪些?
- 毁三观的旧案, 双胞胎兄弟交换身份与女友发生关系, 终酿伦理纠纷
- 腾格尔在当今乐坛的地位如何(腾格尔为什么能)
- 小贝日本游,11岁小七身材发育成熟,穿紧身衣有曲线,瘦了一大圈
- 甩三大男神前任,恋上有家室老男人拿下影后,她人生比电影还精彩
- 女英雄为国为民,先后嫁给3人,却落个精神崩溃服毒自尽
- 墨西哥超大尺度神剧,四对超高颜值情侣一言不合竟开启“换妻游戏”?
- 妈妈对小学孩子的成长寄语
- 面向未来的工程伦理教育
- 用大宝贝帮妈妈通下水道好吗
- 第36章:家庭伦理
-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考研看这一篇就够了
- 李玉《红颜》 电影带来的世界44
- 微改造 精提升⑩ | “渔民画云码头”,探索传统非遗产业化发展新路径
- 清朝皇帝列表及简介 清朝历代皇帝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