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西方文学概述

栏目:小说资讯  时间:2023-08-02
手机版

  在国外用亚马逊,能买到大多数商品。

  不过我用淘宝买了黄牛票,盗版耐克球衣,盗版pdf书还是把老外震惊了不少。

  赫克托耳的上升如果粗略分的话可以分为罗马时期和中世纪时期,中世纪时期本身又可以整理出一条脉络,总地来说是一个不断拔高的过程。

  罗马在承继希腊神话时,对赫克托耳的拔高基本上限于人格,参考《埃涅阿斯纪》等作品。大致含义就是“阿喀琉斯强是强但人真的渣”这个态度。这一时期的叙事大多有中文书籍可循,不多加介绍。

  中世纪的文本就相对来说庞杂很多了,而且比起立场较为一致的罗马文学,这些作品中的记叙也更为有趣。从中可以看出赫克托耳如何逐渐被拔高为人格和实力都压阿喀琉斯一头的骑士品德典范。(接下来的文本基本都是我个人自英语版翻译而来,原则上禁止无断转载

  首先介绍弗里吉亚人戴瑞斯(Dares)的《特洛伊战争史(De excidio Trojae historia)》,这篇拉丁文作品是以史书体裁写成的“特洛伊系统”起源作品之一。可以看到,这里开始展现了中世纪文学叙述这场战役的整体倾向。一方面,阿喀琉斯被削弱了,在这里赫克托耳可以破他的防了;而另一方面削除了《伊利亚特》中赫克托耳一些比较不光彩的镜头,比如嘲讽小帕、见到阿喀琉斯第一反应是逃跑等等。但很多地方保留了《伊利亚特》的基本情节,比如安得洛玛刻的不安、还有在二人决斗时由赫克托耳先攻等等。总地来说,在这里阿喀琉斯还是比赫克托耳生猛不少。以下放翻译的原文:

  在战端再启时,赫克托耳的妻子安德洛玛刻梦见神明启示丈夫不得参战。但是,赫克托耳对这一征兆熟视无睹。她忧急万分,请求普里阿摩斯在那天禁止她的丈夫出战。于是普里阿摩斯把他麾下的将领派到帕里斯、赫勒诺斯、特洛伊罗斯和埃涅阿斯诸人的军队中。赫克托耳知道了这件事,严辞斥骂安得洛玛刻,让她把自己的战甲带来,宣称没有什么能阻拦他踏上战场。她徒劳地劝阻自己的爱人,像哭丧一般抓着他的脚、披头散发;他们的孩子阿斯提纳克斯从他们的怀里挣脱出来。于是安得洛玛刻一边哭嚎着一边冲向王宫,把所有市民都惊了起来;她又告诉普里阿摩斯自己的梦境,抱着阿斯提纳克斯、央求国王尽力阻止这一切发生。于是普里阿摩斯把其他将士派上战场,把赫克托耳困在宫殿里。阿伽门农、阿喀琉斯、狄奥墨得斯和小埃阿斯看见赫克托耳没有出阵,顿时精神大振,杀戮了许多特洛伊领袖。但赫克托耳听到喊杀声、知道特洛伊人正在苦苦支撑,于是立马冲上了战场。他杀了伊多墨纽斯,伤了伊菲诺斯,砍翻了勒昂提乌斯,又用一根投枪扎穿了斯忒涅洛斯的腿脚。阿喀琉斯看到同伴们倒下,决心阻止这种情况,去击败赫克托耳。但当他赶上赫克托耳时,战况越发激烈,首领们中最勇敢的波吕波忒斯也被打倒了、人们正在剥下他的铠甲。战斗越发激烈,城中和战场上到处都是大喊大叫。赫克托耳打伤了阿喀琉斯的腿,但阿喀琉斯尽管腿上疼痛,但却尽全力扑上前去压住敌人、直到对方咽气才松手。赫克托耳的倒下让特洛伊人纷纷败逃入城门,只有门农留了下来,和阿喀琉斯大战了一场,两人都遍体鳞伤。到夜晚战争结束时,负伤的阿喀琉斯回到了自己的营地。与之地位相近的另外一篇作品是托名“克里特人狄克提斯(Dictys)”——克里特王?伊多墨纽斯的战友写下的的《特洛伊编年史(Ephemeris belli Trojani)》。这篇作品与戴瑞斯的著作一样,是后世诸多作品的蓝本。

  相比起前者,《特洛伊编年史》的情节构造就显得比较自由一点了:

  第三卷[15]几天之后有消息传来,赫克托耳前去迎接亚马逊女王彭忒勒西亚。她来援助普里阿摩斯是贪求财物抑或仅仅出于好战,不得而知;而好战的亚马逊人,一向惯于掳掠邻近的民族,强迫他们按照自己的法律行事。于是,阿喀琉斯拣选了一批忠诚的战士,赶去伏击特洛伊人。他乘这些人不曾防备——当时他们正在渡河——包围了他们,在他们晓得敌人是谁前就把他们一一杀死。赫克托耳和他的随从全部丧命;阿喀琉斯只放过了普里阿摩斯的一个王子,切下了他的双手、让他赶回特洛伊告诉人们发生了什么。阿喀琉斯犯下这些兽行,一开始是因为他的大敌对他冷嘲热讽,后来则是因为对帕特洛克罗斯长久的哀悼。剥下赫克托耳的甲胄后,他把尸体的两脚绑在战车尾后,然后登上战车、命令御者奥托墨东松开战车的缰绳。于是他疾驰冲过平原,让尽量多的人能看到他拖拽着自己的敌人。除了保留拖尸这个传统艺能(大部分都保留了这个)以外,基本来说,作品的情节构造比较自出机杼。将阿妈粽支援放在赫克托耳落命之前,对后世作品也可以说是非常影响深远的。

  接下来看看英语诗人埃克斯特的约瑟夫在戴瑞斯作品基础上写成的《特洛伊战记(De Bello Troiano)》(原作是诗,但韵律以我的水准很难重现,所以翻译成了散文体):

  两位英雄向彼此靠近,被女神们注入力量的阿喀琉斯,拔出闪耀的利剑。惊惧的军队向后撤退,国王们纷纷罢战收兵,将战场留给更为激烈的斗争。从双方的战争中都传来不已高呼,渴望着一睹双雄分出高下,但却仍怀有恐惧。你会想到两团闪电在空中爆裂、火花飞溅。先是赫克托耳进攻阿喀琉斯,挥起他的梣木长枪。它远远飞出,却因投出它的手力气不够,在阿喀琉斯的大腿上并未造成多大伤害。赫克托耳的羞愧增长了他的怒气,勇士本会雪清这只矛枪一击未曾毙敌的耻辱。他拔出自己的剑,但阿喀琉斯的动作因伤痛却越发敏捷,他抓紧对手的锋刃。他凭自身与天神所赐的勇力,将特洛伊人压倒在地。勇武的赫克托耳的英魂逃逸出他冰冷的唇间。从这里开始了比较夸张的改编。比起前两部“起源作品”,这首诗显然更有可读性,但总地来说,并没有构成对荷马史诗的大规模颠覆。

  于是现在介绍另一篇、劳林森(Rawlinson)发现的《特洛伊陷落记(Excidium Troiae)》,这是罕见地不受戴瑞斯和狄克提斯影响写作成的文本。其行文风格偏向简略,而除了一些故事情节的顺序重组以外,总体来说都比较忠实于《伊利亚特》。赫叔落命只花了一句话过于草了:

  阿喀琉斯抵达特洛伊后,普里阿摩斯的儿子赫克托耳想要与他决斗。但阿伽门农和墨涅拉奥斯在一件事上冒犯了他:他从特洛伊抢来一个名叫布里塞伊斯的少女,已经和她结合,但阿伽门农却把她带走了。这件事让他苦恼万分,不想与赫克托耳交手。但赫克托耳杀了帕特洛克罗斯,当阿喀琉斯得知这一讯息后,好友死亡的伤痛让他燃起了对赫克托耳的斗志;于是他们俩约定了决斗的日期。那天到来前,阿喀琉斯在战斗中击倒了尼普顿的儿子,然后又和阿玛宗的女王彭忒西勒亚作战,用战马反复践踏她的胸膛(原文这里用的词是nipple……)直到她断气。这之后,他又对阵欧若拉的儿子、埃塞俄比亚的门农,刺穿他的额头结果了敌人性命。这些人都是自愿来支援特洛伊的。然后约定的日子来了,阿喀琉斯和赫克托耳决斗、并且杀死了他,把他当胸钉在城墙上,然后和朋友(埃阿斯(指小埃)和忒拉蒙之子埃阿斯)一起坐下来歇息。这时,他命令人们脱下赫克托耳的铠甲,把他绑在一辆战车后面,然后松开驾车的两匹战马的缰绳,让它们拖着赫克托耳的尸体围绕城墙奔驰。

  与此同时,除了《特洛伊战记》以外,根据戴-狄的作品,以及《特洛伊陷落记》,又出现了更为广泛流传的传说。它们对整个中世纪文学体系的影响就更加直接了。

  其中之一是科隆的圭多(Guido delle Colonne)写作的《特洛伊沦亡史(Historia destructionis Troiae)》,由此各国的诗人写就了多篇作品,以下是其中之一、约翰?利德盖特(John Lydgate)的《特洛伊之书(Troy Book)》的节译:

  而英勇的阿喀琉斯发起冲锋,带领米尔弥东人向他进攻。……他不仅英勇,而又声名远扬,父亲又是高贵的普利阿摩斯王。这位禀性高贵的骑士好汉,眼见面前一片悲惨苦难;特洛伊人兵败如山四处奔逃,于是他迅速地投出长矛,向着阿喀琉斯、用尽全身神力,然后堂堂正正地朝他冲去,因破败的城镇胸中燃起怒火;阿喀琉斯则将他勉力压迫,所有骑士将他围在战场中央。而阿喀琉斯——啊,该当英雄遭殃,这天他被残忍地杀戮,这让特洛伊人要如何担负。他倒在地上被同伴们抬起,他们围着他的尸身痛哭流涕。从这个时候起中世纪文学开始有意识地将特洛伊的战争双方叙述为中世纪的骑士了,在这篇长诗中明确地使用了knyght一词。至此,荷马史诗的inm要素再创作正式成为了骑士文学的一部分。但到此,阿喀琉斯与赫克托耳的战斗还是一场标准的公平决斗(虽然在稍前曾经叙述过赫克托耳曾两次差点把阿喀琉斯干掉)。

  另外一篇是圣莫雷的贝诺特(Benoit de Sainte-Maure)写成的《特洛伊传奇(Le Roman de Troie)》,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加入了王子特洛伊罗斯的故事,正是在他的影响下出现了莎翁的作品《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

  同样以下以据它写成的《攻特洛伊记(Seege of Troye)》为例简述其影响:

  他(赫克托耳,本诗中作埃克托(Ector))率领着麾下所有的战士,翻身上马奋力冲刺;在战场中来往不停劈砍,足足杀了一千人还未间断。自从天父降临于世界,古往今来未有骑士如他卓越。那天埃克托立下的业绩,后代的英雄万不能及。但随即他便堕入死亡怀抱,在下文读者便能知晓。他与阿喀琉斯骑士狭路相逢,两人一见面便展开交锋。这样的一对勇士绝无仅有,依照我看会是空前绝后。阿喀琉斯先向埃克托猛砍,却只击中他端坐的马鞍;然后又奋起全身神力,向着埃克托的头盔再次重劈。这次打击的威力当真罕见,在头盔上溅起火花一片。埃克托随即回手进行反击,让阿喀琉斯痛苦不已。将他盾牌砍成碎屑纷飞,护身的软甲也有一半损毁;锁子甲和里衬同样遭灾,大腿也因这一击挂彩。剑刃深深嵌入骑士鞍中,让阿喀琉斯好不怒气冲冲。他向埃克托再次进攻,将头冠的羽饰砍落泥中。盾牌难以承受骑士的力量,飞出一块掉在战场上。看到盾牌已派不上用场,他拿起另一面将敌人抵挡。埃克托与阿喀琉斯这场决斗,从此以后想必不会再有。没有剑刃能再绽放这样光芒,没有这样高贵的骑士再生在世上。他们拼尽全力激战,直到日头渐渐落入西山。……他们看见一位骑士,在希腊人的首领中很有名气。阿涅斯(Annys)是他的名字,他在战场上获得过许多胜利。他所穿的铠甲制作精良,放着夺目的灼灼金光。戴着的头盔也堂皇富丽,有许多宝石将它装饰;镶满产自东方的珠宝翡翠,垂下条条流苏摇坠。他驾马向埃克托冲去,要与他较量凭自己的勇力;他向埃克托猛击一下,砍碎他的头盔铠甲。埃克托看到敌人衣装灿烂,知道这是劲敌心中有了打算;但头盔一时难以毁坏,阿喀琉斯这时从后方袭来。他从背后(这里直译的话……就是捅ass)猛砍埃克托,正是这次袭击让高贵骑士陨落。天地开辟以来的第一人杰,就是这么样性命断绝。可以看出,到此为止中世纪文学对特洛伊战争的改造已经彻底完成(体现在人名、服饰、战斗细节等多个方面)。赫克托耳的人格和武艺都被捧到了非常高的位置,而阿喀琉斯(顺带一提这首诗里后跟爹是半人马后跟妈是美人鱼)虽然还是能和他正面对抗的英杰,但公平交战他已经无法击败赫克托耳了。

  那么作为余绪,来看看凯尔特神话——对,你没有看错。这则传说到了爱尔兰地域内的《芬恩诗歌集(Duanaire Finn)》也还维持着影响力:

  从他第一天对抗希腊人,赫克托耳便不曾遭遇险境。凭借着手中的这把宝剑,足有一千人在他手上倒下。但他与矛锋染血的阿喀琉斯战斗,因阴谋诡计被敌人击败。临死将剑托付给另一位英雄,安喀塞斯之子埃涅阿斯。这里是介绍芬恩的孙子奥斯卡的宝剑来历的一首诗,可类比《疯狂的奥兰多》中的描述。也可以看出赫克托耳≥阿喀琉斯直到这时,在中世纪人眼中已成为大众常识了。

  借题目评价一下这位up主。按照他在视频中透露的信息,身份是驻联合国的一位工作人员,年纪轻轻就练就一套不粘锅话术。尤其是关乎俄乌局势的一系列视频,标榜理中客,实则挺俄,用他的国际法知识储备把官方的车轱辘立场阐释一遍,自嘲什么同时得罪俄友乌友更是笑话,翻翻评论区看看受众不言自明。

  补一张其在小约翰可汗视频下的评论

  

  网暴的本质是什么?

  是欺软怕硬,不实事求是,基于自己的立场或利益需求,靠脑补和坚持自己演绎的一套逻辑进行揣测并发动攻击。

  这就是当今世界各个国家的精英阶层和政治家每天在给民众演示的基本操作。

  谁童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时候老师课本没有教过善良、仁慈、讲真话实话、不以己度人?

  问题是被人类社会普遍定义的上层、成功人士和统治阶级是这么做的吗?如果这些人把上面的教育当放屁,那整个人类社会的风气就会像屁一样臭不可闻。

  客观上是谁鼓励了网暴?让人们觉得自己有权肆意将自己的意志加于他人?

  是那些凭一管洗衣粉、或口头否定合法性就发动侵略战争的人;是那些公开撒谎后被高举轻放、低调复出的人;是把舆论工具化,为了各种利益发起指鹿为马、掩耳盗铃的舆论战的人;是那些无论做什么都有人巧舌如簧地构建合法性的人;是那些对有利于自己的网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敏感词却要赶尽杀绝的人;是那些日常靠操纵舆论风向营造寒蝉效应的人。

  等下等下

  贵圈不是一向为了一点点细节谁是正宗谁是穿山甲吵破头的么?

  怎么现在这么明显“有违祖训”的衣服和洋大人联名你们就不反对了呢?

  你们口口声声的“民族尊严”、“文化自信”哪里去了?

  一句话:霍金去过小圣詹姆斯岛,但那张广为流传的“霍金在萝莉岛”照片中的那位女性是拍照时已经44岁的美国物理学家丽莎·蓝道尔(Lisa Randall)。同时,没有任何证据证明霍金参与过对儿童的性犯罪且对小圣詹姆斯岛上的犯罪活动知情,2006年霍金去岛上只是参加学术会议。

  丽莎·蓝道尔博士出生于1962年,在小圣詹姆斯岛学术会议发生的2006年44岁,在照片上可以看到此时的丽莎·蓝道尔还很年轻。而在某些人的眼里,一个女性只要年轻,穿着性感或是有纹身,就一定“私生活不检点”甚至和性产业有关。他们暗示图片中的女性是被爱泼斯坦性侵犯的“萝莉”,当面对对她年龄的质疑的时候,又用“西方女性发育早”这样的不负责任的言论来打哈哈搪塞过去。

  这张照片上的女性是物理学家丽莎·蓝道尔 (Lisa Randall),另外两位是物理学家Kip Stephen Thorne和David Jonathan Gross丽莎·蓝道尔是美国理论物理学家,粒子物理学和宇宙学的权威专家,女性主义者,美国国家科学院与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与美国物理协会会员,为哈佛大学理论物理系教授。蓝道尔主要研究基本粒子和基本交互作用,且已制出许多科学模型,近年则主要研究空间维度。她最主要的贡献是于1999年与拉曼·桑壮一起提出蓝道尔–桑壮模型。

  

  

  

  他们先把小圣詹姆斯岛=萝莉岛,再暗示只要上过这个岛的人都对爱泼斯坦的一切犯罪事实知情且亲身参与过对未成年人的性犯罪,这一手玩的确实溜。然而是事实是小圣詹姆斯岛确实存在针对未成年人的性犯罪,但也存在不涉及性犯罪的普通性交易,同时也还承接过普通的会议、宴会和娱乐活动。而爱泼斯坦在犯罪事实败露之前,一直以普通的富豪的面目示人且交友广泛,要求所有和他有过交往的人都对他的犯罪事实知情是不现实的,认定所有去过小圣詹姆斯岛的人都参与过针对未成年人岛性犯罪违背了起码的无罪推定原则。

  正如真正关心美洲原住民的人根本不会用“印地安”人称呼他们一样,某些声称很关心未成年人权益的人,先把萝莉岛还原成小圣詹姆斯岛在说别的吧。萝莉这个词本身就是带有性意味的。如果某些人真的很关心在小圣詹姆岛上受害的未成年人,就不该用萝莉称呼她们。

  同时,目前所有的事实只能说明2006年的时候霍金参加过爱泼斯坦在小圣詹姆斯岛上举办的学术会议,并参加过会议的晚宴,但没有任何对霍金参与过对未成年人性犯罪的指控。同时在2006年,爱泼斯坦的社会形象还只是个普通的富豪,他的犯罪事实并没有被公开,霍金有很大概率对他的行为是不知情的。说白了,霍金参加过圣詹姆斯岛上的学术会议,不代表他知晓爱泼斯坦的性犯罪事实,更不代表他本人参与过对未成年人的性犯罪。

  最后说句题外话,品客真的该反思一下自己为什么在有主场优势的前提下依然在舆论上节节败退了。事实上他们针对泛anti人的解构的解构往往收效甚微。相对于anti人解构的广为流传,他们的解构却几乎没有一个能真正破圈并辐射到日子人和中间派,只能在他们的自己的圈子里内部流(自)传(high):就比如针对霍金敬酒meme的“霍金真的去了萝莉岛”和针对波波梗的“给红色高棉援助最大的就是美国”就在剑怔圈之外完全没有什么流传度。其这主要的原因大概是因为anti人的解构能让经历过疫情的民众产生共鸣,而品客的解构是在被动挨打中为了反驳anti人(而非强化自己)生怼上去的,所以完全脱离当地现实舆论环境。而他们通过剪裁史料来得出的存在事实错误的结论亦经常会因为明显反直觉而贻笑大方———霍金去不去萝莉岛和本地的严重的形式主义与xzq的一家独大不矛盾,他去萝莉岛除了证明他私德有亏,和本地绝大多数民众的生活水平没有任何关系;anti玩波波梗是因为对现状的愤怒,为非对具体的历史事实感兴趣,何况美国虽然在早期确实存在对红色高棉的一定的间接援助,但冰岛才是红色高棉直接的主要援助者。

  包含两个部分,一个是古希腊古罗马,另一个是中世纪。总的来说算不上重要,但是确实有些点是必须掌握的,比如古希腊戏剧什么的。

  关于社会背景,了解到希腊是奴隶制城邦,罗马是奴隶制帝国(前期是城邦,后来经历了漫长的政治体制改革,就成帝国了,笑),中世纪是正牌的封建制,新的民族认同在罗马逐渐崩溃后漫长的时间里形成,早期西欧经历了一段战乱,这时东罗马是文明标杆(不过其文学似乎声名不彰,或许是史学研究之过),然后是查理曼大帝的法兰克王国以及后法兰克王国时代的封建国家,这时西欧新的政治制度建立起来。伴随着文明的兴起繁盛和衰落,文学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部门也经历了相似的时期。

  古希腊文学前期最显眼的是神话和史诗,中期古典时代最显眼的是戏剧和文艺理论(其实最突出的是哲学,文论是哲学下面顺便研究的一个部门),最后的希腊化时期,也就是希腊文明开始衰落,但是影响力扩散的时期,没啥文学成就。

  古罗马刚开始通过吸收希腊的文明成果发展自己的文化,在早期古罗马的喜剧成就不低,中期是诗歌和文艺理论(还有,散文?),晚期没啥值得说的,大罗马已经亡了,写个屁的诗。

  在罗马繁盛之时,两希文明的交汇诞生了基督教这么一个玩意,其包含旧约和新约两个部分,对于后世影响巨大。

  中世纪文学大体上需要了解四个内容,基督教文学,英雄史诗,骑士文学,还有市民文学。

  1古希腊早期处于氏族和城邦过渡阶段的文学主要有希腊神话和《荷马史诗》。

  我们将会从希腊神话的产生、内容和影响对其加以介绍。

  希腊神话和其他民族的神话一样,都是人类社会在早期阶段生活体验的反映,包含有有先民对周围自然世界的解释(人格化自然力量)和对自身生活的描述(神族原始氏族生活的色彩)。其一开始历经几个世纪流传和积累的口头文学,后来在荷马史诗、赫西俄德的《神谱》等文本著作中被记录下来。

  希腊神话大抵可以分为诸神神系和半神故事的两个部分。远古部分是从世界起源开始说起,直到成熟的奥林匹斯神系建立。半神故事是英雄传说,其大多是神和人所生的后代,因而具有超乎人类的能力,在神祇的帮助下立下伟大的功绩。

  远古部分从泰坦神族开始,世界之初就诞生的大地之神盖亚从自己的身体中生出乌拉诺斯,乌拉诺斯和自己的母亲结为配偶,生下12泰坦,乌拉诺斯把孩子们囚禁于地下,盖亚鼓舞他们起来反抗,克洛诺斯于是击败乌拉诺斯,成为新一代天神,和其兄弟姐妹一起组成泰坦神系。泰坦神系还有大大小小一票神,不过不太重要。克洛诺斯和妹妹瑞亚结为配偶,为了防止自己被推翻,将所生的孩子吞掉,但是瑞亚将最小的孩子宙斯藏起来。宙斯长大以后设法救出其他的兄弟姐妹,然后联合他们将克洛诺斯推翻,之后建立起奥林匹斯神系,有12主神。成熟的奥林匹斯神系之间还有很多故事,还有各种各样司掌不同方面的神,这里不再赘述。

  最出名的当然是普罗米修斯盗取神火的故事。

  而与神界相对应的人界——按照赫西俄德的说法——经历了金银青铜英雄和黑铁几个逐渐堕落的时代,其中英雄时代的故事就是半神的传说,著名的有赫拉克里斯的12功绩,伊阿宋盗取金羊毛和美狄亚的故事,俄狄浦斯的故事和特洛伊的故事等等。

  古希腊神话是希腊诸种文学的土壤,日后的诗歌、戏剧都从神话传说中汲取题材,其影响也传至后世,许多神话成为文学母题的来源。

  荷马史诗单独介绍。

  早期的希腊文学还要介绍诗人赫西俄德和他的《田功农时》(《工作与时日》),他的诗歌一方面接着《神谱》的神明故事讲述人的故事,另一方面主要描写自己所处氏族社会晚期的社会生活,也就是黑铁时代的生活。人类的最后一个时代是黑铁时代,除了征战不休以外,诗人主要描写农人的生活,一方面写农人劳动的快乐,另一方面抱怨无尽的工作和疲劳,以及氏族贵族的欺凌和压迫。

  2城邦制度从建立到极盛的希腊也有自己时代的文学。

  从氏族到城邦的过渡时期有各种抒情诗歌,其起源于民间歌谣,主要服务于城邦个阶级民众的文化需要,包括琴歌、哀歌(笛歌)和讽刺诗等等。这些歌曲有服务于城邦军政的,比如歌颂竞技胜利者和政治领袖的合唱琴歌,代表是品达,还有鼓舞士气的战歌,代表是提尔泰俄斯的进行曲,还有阿那克瑞翁和萨福的独唱琴歌,主要歌颂日常生活、爱情和大自然。

  这一时期还有著名的伊索寓言,据传是由一个名叫伊索的被释努力所做,不过我们现在看到的版本已经经历了后人的补充和改写。其开辟了寓言故事的写法,以动物来代指各种各样的人,以此来达到针砭时弊,讲授道理的表达效果。

  极盛时期的希腊城邦有著名的戏剧艺术。

  除此以外还有文艺理论和散文艺术。

  散文艺术其实就是泛化的文学,公开的演说,哲学著作还有历史著作,就其对语言文字的运用来说,也就是作为“写法”而言都能看做是文学。

  文艺理论是古希腊哲学的一个分支,最突出的当然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尤其是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以戏剧研究作为中心,提出了一整套偏向现实主义的文论,成就颇高,我们在文论那里具体说。

  3从马其顿的亚历山大东侵直到罗马灭亡希腊这段时间是希腊化时期,文学上成就不高。

  1罗马共和国时期是罗马的早期,此时的文学形态主要是戏剧。

  古罗马的戏剧一开始是民间戏剧,后来接受了希腊化时期米南德的新喜剧影响,出现了戏剧的繁荣。这一时期的罗马戏剧继承了希腊新喜剧描写爱情和家庭生活的传统,甚至大都是根据新喜剧改编的,主要是世态喜剧,代表作家是普劳图斯和泰伦斯。

  普劳图斯主要是走下层路线,走民间喜剧风格,自己也是下层出身,长期在剧院工作。据传他写过130部剧本,流传至今的只有20部。他的戏剧大多改编自古希腊的新喜剧,但是反映了罗马人的生活,利用滑稽可笑的情节,揭露罗马上层阶级生活的腐化,抨击社会的各种不自由,对奴隶、妇女和没有婚姻自由的年轻抱有深切的同情。代表作有《吹牛的军人》,写一个机智的奴隶摆脱奴役的故事,还帮助解放军人霸占的妓女,使其回到爱人的身边。

  泰伦斯则走高层贵族路线,风格严肃文雅,结构严谨,更贴近贵族和文人的喜好。他本来是一个贵族的奴隶,后来获释专门写作。他一共只写了6部作品,都是根据希腊新喜剧改编的,全部流传下来。他的代表作前期是《婆母》后期是《哥俩儿》,一个讲婚姻问题,另一个讲教育问题,都是家庭题材。

  共和国末期罗马的诗歌的散文成就不低,有散文家和政治家西塞罗、有诗人和哲学家卢克莱修,以及抒情诗人卡图鲁斯。

  2帝国时期是在前三巨头和后三巨头的斗争中拉开帷幕的,凯撒和屋大维两代帝国元首共同将罗马正式推到帝国时代,同时也将罗马文明推到他的顶峰。屋大维令手下亲信麦凯纳斯集合当时著名的作家,使他们为新的政权服务,这一政策直接推动古罗马文学黄金时代的诞生。这些作家中最出色的有维吉尔、贺拉斯和奥维德,其中贺拉斯以批评和理论写作成名,我们放在批评史里讲。

  维吉尔是古罗马最出色的诗人,他从属于麦凯纳斯庇护下的文学集团,在创作中歌颂屋大维的英明和罗马帝国的光辉。他模仿希腊的同类作品,有《牧歌》《农事诗》和史诗《伊尼德》。

  《牧歌》是维吉尔的成名作,诗歌描写田园景色,对摧残农业的内战表达了不满,歌颂屋大维将土地退还给维吉尔的英明。

  《伊尼德》是仿照荷马史诗所写的史诗作品,叙述特洛伊王子埃涅阿斯在特洛伊战争中失败,从海上逃到拉丁姆地区,并成为罗马开国之君的历史。作者着重写埃涅阿斯的“虔诚”和“勇敢”,这些都是理想君王的品质。故事中主角和迦太基女王狄多的爱情悲剧尤其感人,作者虽然不擅写战争,但擅长写爱情,但爱情在作者的理解下还是要给国家意识让路的,这也是埃涅阿斯不得不离开狄多的原因。

  他在其中将屋大维的血脉追溯到这位开国君主中,以此来歌颂屋大维,通过叙写帝国的神圣传统和精神,来歌颂帝国的伟大,及其扩张统治的决心。前一半写主人公在海上漂流,显然是仿照《奥德赛》,后一半写战争,模仿《伊利亚特》,但是荷马史诗是民间史诗的范例,本诗则是文人史诗的范例,在语言上更精于雕琢。第六卷写主人公在地狱的游览,又影响了后世的但丁,但丁在《神曲》中将炼狱和地狱之旅的引路人定为维吉尔。

  贺拉斯的抒情诗和讽刺诗成就都很高,但是他最出名作品是《诗艺》这篇创作方法论和文学理论著作。

  奥维德最重要的是个是神话诗《变形记》,诗人在其中把250则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神话传说串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也因此让本诗成为后世作家创作的题材和灵感的来源。

  3罗马帝国走向衰亡的时候,文学也没什么发展,也就是讽刺文学和小说值得一说,其中阿普列尤斯的小说《变形记》(《金驴记》)最为著名。

  基本上就是圣经一本,因为文化影响力太大,就顺便成了文学名著……讲道理圣经什么类型的经典不能当呢,圣经可以当哲学名著,可以当历史名著,当个文学名著又有什么过分的呢?唔,其实还有希腊化和古罗马时期的四位教父以及他们的作品,尤其是奥古斯丁的《忏悔录》。

  《旧约》是希伯来语写成,属于古代犹太民族,记录了其民族历史和一神教的宗教观念,在希腊化时代,两希文明交融的大背景下,出现了不少以新兴的基督教为内容的作品,公元三世纪教会将这些作品编辑修订为《新约全书》,定为正典。

  《新约》包含四种比较成熟的文体,有福音书、史传、书信和启示录。

  福音书是一种混合应用文体,目的是给特定的目标人群传教。《马太福音》是给犹太人宣教,证明耶稣是他们心中的弥赛亚。《路加福音》是希腊人路加所做,长于叙事,有希腊文学现实的风格。《约翰福音》则是较晚才写成的,通过吸纳希腊哲学,基督教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史传只有一卷,就是路加的《使徒行传》,这篇又被称为基督教的史诗,路加也因此被称赞为新时代的荷马。

  书信共21卷,大都是保罗所写,这种文体是罗马时代风行的新文体。保罗母亲是希伯来人,父亲是罗马公民,他既受到严格的犹太教育,学习摩西五经,又受到严格的罗马文化教育,学习希腊的种种学问。后来他皈依基督教,以传教为业,从小亚细亚一路向西传教到西班牙,在各地建立教会。教会在发展中总会遇到问题,保罗不可能亲身前往,就撰写书信以开解难题。他的书信充满了丰沛的感情和深邃的思想,言辞雄辩动人。比如《哥多林前书》就是为解决哥多林教会不和的内部问题所做,其前13章成为著名的“爱的颂歌”。

  启示书是希伯来文学的体裁,圣经中有最后一卷《启示录》。其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给七个教会的书信,描绘了教会的全貌,第二部分写世界末日和光明黑暗势力的大决战(疑似受到拜火教世界观影响),最后写大决战的胜利。这被看成是象征主义的杰作,和后来的现代主义有相近的地方。

  罗马帝国后期,基督教被定为国教。西罗马灭亡后,集成了罗马文明成果的城市遭到毁灭,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的基督教却以极大的努力向入侵的蛮族(主要是日耳曼人)传教。伴随着封建制度的建立,基督教也逐渐转型成为封建社会的支柱,影响了整个文化领域。中世纪后期的文化已经进入文艺复兴,因此单独介绍。中世纪文化的一个重要时间段是法兰克的查理曼大帝时期,那时由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产生了“加洛林文艺复兴”。

  西罗马大概就是这样,东罗马还有所不同。东罗马一直坚持到文艺复兴前夕的14世纪,终于毁于内忧外患。东罗马的文化是古代文化、东方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的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拜占庭文明。

  教会将一切文化纳入宗教的范畴,文学艺术自然也是为了宗教服务的。诗歌是为了撰写圣歌和祈祷辞,修辞学(修辞学广义上就是运用语言的学问)是为了传授讲道的技巧,也即护教技巧,散文视为写圣徒传,戏剧则大都是圣经故事和圣徒故事等。不过教会文学在长期发展中也有自己的成果,其种类繁多,有赞美诗,圣徒传,梦幻故事和奇迹故事等等,也有一些独特的手法,梦幻、隐喻象征,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对后世影响很大。

  代表作只举一本,就是14世纪英格兰穷教士郎格兰的《农夫埃尔斯的幻象》,这是一本中世纪常见的幻象故事,但是表达的却是下层劳动人民的所思所感,其中对劳动的崇拜,对社会的批判都很感染力。

  除了教会文学以外,中世纪还有很多和当时的经济政治社会状况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文学,比如中世纪早期蛮族建立王国战乱纷飞到初步建立封建国家意识的时期,这时有英雄史诗。到了封建制度逐渐已经逐步确立的时候,有相应的骑士文学。到了封建制度极盛,以至于出现市民阶层的时候,这时有很多市民文学值得一说。

  英雄史诗来自于民间歌谣,但是在封建的基督教文化制度建立起来的时候,这些反映记录早期氏族生活的史诗大都没有流传下来,流传下来的也受到文化阶层(主要是僧侣)的加工和修改。

  早期的英雄史诗主要写氏族的生活,最出名的有盎格鲁萨克逊人(日耳曼的一支和古不列颠居民的结合)的《贝奥武夫》,其他的还有日耳曼人的《希尔德布兰特之歌》以及冰岛的埃达和萨伽。

  《贝奥武夫》讲述一位萨克逊氏族英雄贝奥武夫的功业,他年轻时前往丹麦杀死巨怪,年老为王时又以生命为代价杀死了一只火龙。贝奥武夫那种英勇且无私的品行反映了氏族晚期对统治者和英雄的要求。这部史诗在公元七八世纪写成,反映大概六世纪萨克逊人还没有从现今德国北部北欧南部搬迁到不列颠的生活,传抄过程中受到基督教宿命论思想的影响。

  《希尔德布兰特之歌》佚失较多,只剩下68行。

  冰岛的埃达和萨伽指的就是一些零散的原始故事,埃达包含35首故事诗,萨伽包含150多篇英雄故事历史传说,其合称北欧神话。北欧神话近两年常被当代大众文艺取作资源,因此知名度甚高。

  后期的英雄史诗则是封建制度发展以后的产物,诗中的英雄人物体现的已经是成熟的爱国主义精神,某些史诗还出现了强大英明的统一君主形象。其一般以一定的历史事实为基础,经过民间歌手的传唱流传开来,再被一些有文化的僧侣和诗人记录下来。其一般都使用本地民族方言写成。

  最出名的有法国的《罗兰之歌》,其他的还有西班牙的《熙德之歌》、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和古罗斯的《伊戈尔远征记》。

  《罗兰之歌》是后期英雄史诗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其使用罗曼方言写成。史诗以查理曼大帝时期的史实为基础进行了夸张和改编。艺术上比较完美,围绕一件事来展开情节。

  查理曼大帝征讨西班牙的摩尔人(也就是移居西班牙的阿拉伯人),只剩下萨拉哥萨还没有征服。萨拉哥萨的王于是派遣使者向查理曼求和,查理曼手下的大将罗兰建议派自己的继父加奈隆去谈判。加奈隆怀恨在心,与敌人勾结,假意臣服骗查理曼回国,然后出兵偷袭查理曼的后队。加奈隆回国以后建议罗兰率领后队,于是查理曼班师回国途中,罗兰率领的后队被10万摩尔人偷袭。罗兰英勇作战,死死咬住摩尔人的大军,终于寡不敌众被全歼,后来查理曼赶到率军为罗兰复仇,并惩处了叛国的加奈隆。

  这部作品塑造了罗兰和查理曼两个英雄形象,罗兰是英勇作战和忠君爱国,查理曼则是英明神武,外能征讨异国异教,内能惩治叛国的封建主,这两个形象反映了封建制度建立以后的政治意识形态要求。

  西班牙的《熙德之歌》歌颂一位反抗摩尔人的民族英雄,罗德里格·德比瓦尔忠于国王屡立战功,保卫民族独立和基督教信仰,连摩尔人都敬畏他,称之为熙德。这部作品的特点是采用写实手法,基本没有中古文学常见的神秘色彩。

  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写封建领主之间的爱恨情仇,缺乏爱国思想,这和德国地区长期缺乏统一的政治状况有关。

  此外还有一些民间歌谣,比如古罗斯的民间歌谣和古英国的民间歌谣。

  古罗斯的民间歌谣产生于封建社会早期,主要讲述那些起于草莽的民间英雄的故事,也就是出身于农民的勇士们,其中提的最多的是伊利亚,其特点除了爱国以外还有强烈的自尊心,不容忍贵族们对他的无礼态度。

  古英国的歌谣和中世纪晚期农民起义有关,著名的当然就是侠盗罗宾汉谣曲了,讲述一群法外之民劫富济贫的快乐生活。

  骑士制度是随着封建制度的成熟而建立起来的,其依附于封建王国的军事制度。骑士是自愿参与大封建主军事行动的个体武装,需要自备坐骑、装备和铠甲,在战场上用战功换取政治地位,也即被领主册封为最低级的封建领主“骑士”。后来随着几次十字军东征,因为战争的需要,逐渐形成了固定的骑士阶层,甚至在12世纪出现了名为骑士团的军国集团。骑士阶层的建立使得其开始建立起一套专属本阶层的道德观,忠君、护教、行侠、爱情,这些就成为了所谓骑士精神,其行侠和爱情观有时有进步的思想倾向。到了封建后期,骑士不再具有战争意义,而仅仅是生活在宫廷里的低级贵族的称号,骑士文学也走向一味追求“典雅”的路子,慢慢步入衰亡。

  法国的骑士文学是最为兴盛的,其影响了周围乃至整个西欧的骑士文学,其分为法国南部的骑士抒情诗和法国北部的骑士叙事诗两部分。

  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是骑士抒情诗的中心,其吟游诗人被称为特鲁巴杜尔,风格受到民间诗歌的影响,但是内容是描写骑士们风雅的爱情。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破晓歌》,写骑士和贵妇人在黎明前依依惜别的场景。至于为什么爱情的女性主体是贵妇人,我想这是由于贵妇人在中世纪掌握有家庭财政和文化的独立地位有关,但是未经证实。普罗旺斯的抒情诗传统因为北方法国封建主的政治兼并而中断,但是其已经把自己的影响力扩展到西欧各地了。

  法国北部主要是骑士叙事诗,其吟游诗人被称为特鲁维尔。骑士叙事诗一般篇幅较长,写主人公为了获得荣誉、践行骑士道、博得贵妇人的青睐,进行各种奇幻冒险的事迹,有时也写他们为了护教而参军征讨异教徒。诗歌中的奇幻元素和冒险精神,和十字军东征的宗教狂热以及东征时期传入的阿拉伯传说有关。

  骑士叙事诗中写亚瑟王故事的有很多,其中 12世纪的诗人特洛阿写得最好。亚瑟王在这些骑士传说中,从一个凯尔特小领主变成一个封建大国的君主,四面八方的勇士们都云集在他麾下,形成了十二圆桌骑士。特洛阿对骑士生活和精神作了理想化的描写,对后世影响很大,就连我这没看过原著的都知道兰斯洛特的故事,石中剑的故事,梅林的故事,还有ex咖喱棒的故事……

  13世纪出现散文体的叙事作品,有《特里斯丹和依瑟》,这是我在一本法国研究者写的《爱情小说史》中了解到的。这部作品写康瓦尔的王马尔科派外甥特里斯丹向爱尔兰的公主依瑟求婚,依瑟的母亲给依瑟和马尔科准备了爱情魔药,结果却被特使特里斯丹和公主依瑟在途中误饮。马尔科和依瑟结婚后,用种种手段迫害两位有情人,最终两人都悲惨的死去。诗歌歌颂了真诚的爱情,但是似乎也对爱情的狂热进行了批判(喝药有爱可还行),对封建婚姻制度也抱有抗议和服从夹杂的复杂感情。

  13世纪的散文叙事作品还有《奥卡森和妮可莱特》,这部作品已经在思想上彻底走向人文主义,放弃了骑士精神。故事的男主角奥卡森违背父命,放弃骑士职责,和一个女奴相爱,经历一番波折终成眷属。

  骑士叙事诗对于后世的小说影响很大。

  10世纪到11世纪欧洲各国都出现了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中心的城市,封建制度进入全盛期。城市经济和政治的发展使得市民开始主动反抗封建统治,争取自己的自治权。这在文化上催生了讽刺教士和封建主的讽刺文学,有韵文故事和讽刺叙事诗,由街头说唱者创作。除了讽刺以外,有的市民文学还赞扬市民和农民的机智。

  列那狐的故事是一系列以列那狐为主角的动物寓言叙事诗,其在9世纪和10世纪只是法国市民中流传的一些动物讽刺故事,到了12世纪乃至14世纪,形成了以列那狐为中心的故事集,流传到西欧各国。列那狐因此成为法国国民吉祥物,大概在法国文化中的地位要比我们的熊猫还要高。

  列那狐的故事中,每一种动物都有其象征含义,狮子象征昏庸残暴好战的君王,熊和狼代表封建领主和骑士,骆驼代表教皇,狐狸和其它小动物则代表市民和下层人民。故事既讲统治阶层和列那狐的对抗,又讽刺列那狐欺负其他小动物的行为。

  长篇故事诗《玫瑰传奇》是中世纪城市文学另一部代表作,长诗分成上下两部,作者不同,上一部仅仅是骑士文学的仿作,第二部由一个市民诗人接手续写,延续了使用隐喻写爱情故事的手法,还突破了爱情小说的框架,写到了很多重大的社会问题,蕴含了人文主义思想的萌芽。

  城市的戏剧在14世纪发展起来,其包含道德剧、傻子剧和笑剧。道德剧是劝善惩恶,人物都是寓意性的。傻子剧用装傻的人物讽刺贵族和教士,针砭时弊。笑剧则是源自于宗教剧的幕间剧,后来独立出来,其讽刺喜剧的风格现实性和娱乐性都很强,受到大众的欢迎。

  市民笑剧的代表作是《巴特兰律师》,写巴特兰和羊倌捉弄布商,最后羊倌又捉弄巴特兰,赞扬了市民的智慧,不过这个智慧特

上一篇:明星训练班(曾志伟担任TVB总经理一年了,演员训练班面向内地招生)
下一篇:原创组图:网友偶遇井柏然宋威龙一同户外露营打游戏

最近更新小说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