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也有郁抑症吗?

栏目:小说资讯  时间:2023-07-30
手机版

  如题

  好奇

  好多皇帝就有抑郁症。

  有的。

  中医有这方面的语境。

  提到这个就不得不提美国作家伊森·沃特斯写的《像我们一样疯狂》

  他讲述了地球人的心理症状是如何越来越贴近美国人的。

  按道理来讲不同的文化滋生不同的症状,在每一种文化中人用来表示痛苦的症状都是不同的。

  也就是说症状是表征,是可以因为文化的不同显露出多样性的。而痛苦才是很根源,因为有痛苦,人才要通过一些症状去表达痛苦。

  因此也许古代“抑郁症”是不存在的,但有“肝郁”“心郁”“气郁”等等很多症状。也就是说我们的文化也是有能力去消化这些症状的。

  但是很奇怪我们大多数人还是选择用另外的一些方式去减缓我们的症状。

  毕竟中药确实在治疗这方面作用很大

  有,魏文帝曹丕

  古代肯定也有抑郁症。

  但古代多数人生活压力大,文化水平低,体力劳动多而想得少,很多时候全部精力甚至都要用在怎么活下去上,所以抑郁症比例肯定比现代社会要低得多。

  现在动不动听说哪个孩子又抑郁症了,简直快成了常见病。我觉得在皮鞭下摘棉花的奴隶都没这么多抑郁的。

  当然有,佛经中记载了这样一位有抑郁症的耶舍。

  耶舍是第六位追随释迦牟尼佛出家的比丘,据说也是释迦牟尼佛时期第七位拿到阿罗汉学位的人。

  据佛经记载当年佛陀修行圆满,把四圣谛(苦集灭道)传授给五比丘之后没多久,就在一个悬崖边遇到了耶舍。

  耶舍本是古印度战国时代十六国中,波罗奈国迦尸尸城人。他出身于印度高种姓,自小聪明伶俐,家里物质丰富,要啥有啥。可他并不开心,甚至十分痛苦。

  当年,佛陀正站在悬崖边上,带着五比丘观赏古印度的大好河山,教导他们真理(佛法)的目的,是让人们在思想上可以自由、平等地对待每一个物种。千百年来,人类社会因为财富、性别地位的表相,造成了人与人的不平等,相互压迫、对立。传播佛法的目的,是传播智慧,让人们不要执着于感官欲望带来的满足感,因为那都是假象。大家正听得起劲,忽然有个帅哥风风火火地跑了过来,一边喊着“假的”、“幻觉”、“痛苦”、“人生丑恶”,一边毫不犹疑地纵身向悬崖下跳去。

  谁知他脚刚离地,还没能体会万有引力和自由落体对人身的作用,就被佛陀一把拽了回来。据说当时耶舍很不高兴,对佛陀说,你谁啊,为啥阻止俺成为牛顿?啊,不是,是阻止我成为砸牛顿的苹果?(牛顿说:干我啥事,还要两千多年我才能出生)

  佛陀说,你咋了,有啥想不开的啊?

  耶舍很气愤地说,你咋管得那么宽啊,我的命我做主,我想死就死,想活就活。不高兴了,命我不要还不行吗,我连死的权力都没有吗?

  佛陀摇摇头,你的生命权不只属于你自己,他还属于生育你的母亲,养育你的父亲(甚至为你提供生存条件的自然环境,每一个帮助你思想完善和成长的人,反过来也是如此)。你的命是属于大家的,不是仅你自己的,你怎么能随意损害大家的公有财产呢?你想死,至少应该偿还他们对你的恩情,让他们辛苦的付出有所回报再说。

  耶舍力气没佛陀大,说又说不过佛陀,年轻躁动的心终于开始平静下来。抑郁的情绪逐渐褪去,理智重新占领了高地。他的心理疾病,和很多患有抑郁症的人一样,并不是源自于物质层面,而是思想上的。他痛苦,因为他迷失了。他不知道人为什么活着,他的前半生衣食无忧,要啥有啥,极尽享乐,可谓穷奢极欲。但是,任何事物到了极致,就会往另一个方向转化。某一天,耶舍忽然发现任何的外部刺激都无法给他带来丝毫快乐,从前觉得有滋有味的食物变得索然无味,美女型男不过是行尸走肉,感官欲求再也体会不到快乐,于是孤独和痛苦开始占据他的内心。他的父母无法理解他,觉得好好的娃,啥也不缺,咋那么矫情啊。这让耶舍加倍地痛苦,他渴望解脱,渴望从抑郁中得到平静。最终他选择了以自杀的方式来取得宁静。

  无数低种姓的人们痛哭流涕:你这样丰衣足食无忧无虑的生活都得去死,我们这样的吃不饱穿不暖,每天被人歧视的还不得死绝了啊?

  可惜当时耶舍并听不到他们的心声,依他的心理状态,即使听到了估计也会充耳不闻。他觉得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理解他,清醒时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带来无尽的痛,他觉得自己如同处于深水之中,周围有无数的重压不断地向他的体内压来,碾压他身上的每一个细胞。他的嘴是苦的,眼睛是模糊的,脑袋是昏沉的疼痛的,四肢乏力呼吸困难。医者和婆罗门却没发现他的身体有任何的疾病。没有谁可以帮助到他。死亡,或者是最简单、最直接的解决方法。耶舍不但是个帅小伙,而且雷厉风行,执行力特别强,想到了就去做。可惜就在他即将取得成功的时候,面前的这个男人阻止了他。

  不得不说,耶舍是十分幸运的,因为痛苦、快乐到底源自于哪里,古往今来,只有三个人能够解释清楚(后人根据他们的理论也能够予以理解、解释),也就是说在那个时代的印度只有一个人才能救他。这样的几率,小到以人类的数字表述无法达到的地步。如果做个比方的话,就好像我们有一张珍藏了几十年的彩卷,某日打扫卫生翻出来了,拿去博彩中心一兑换,恭喜,中了独一无二的大奖,奖金的数额超越了地球上所有财富的总额。这种情况要是真的,那不是我们在做梦就是我们疯了。

  然而对个人来说,生命的价值确实超越了世上的任何财富,没有了生命,任何财富都不具有意义。所以,帅哥耶舍的运气不是一般的好,也不是特别的好,而是好得不能再好了!

  佛陀拦下了他,告诉他,他的生命并非独属,不要做一时冲动的事,要让自己的内心平静下来。

  耶舍却哭着对佛陀说,财富、快乐、健康、成功,人生的一切他什么都不缺,但这些感官带来的满足稍纵即逝,没有哪一样可以长久保留,他仔细向内外寻找,精神与肉体都充满孤寂、空虚与黑暗,他不知道自己活着是为了什么。换句话说,他失去了自我存在的价值,也可以说,他从来就不知道自己人生的意义。

  佛陀告诉他,人的思想受感官欲望所左右,追求的是欲望的满足。但当欲望满足到极致时,人没有了目标和方向就会变得空虚、痛苦。

  缺乏物质的人,饱受肉体的痛苦;不缺乏物质的人,饱受精神的痛苦。只有放下欲望追寻真理与智慧的人,内心才能得到平静。人的欲望源自于无明(烦恼),烦恼源自于分别执着,简单地说源自于人类的认知。认知是第七识末那识根据外部刺激而发生的作用。它是虚幻的,不真实的。我们的精神作用,让我们把这些虚幻的刺激当成了真实,起了认知与烦恼。

  佛陀讲的那一段话,用现代心理学和脑科学来解释就是:我们感官接触到的一切外部刺激,都转化为信息,经由神经元的传递到达脑部,然后由脑神经还原再现,最后让大脑皮层可以识别并记录。所以我们所听、所见、所嗅、所触、所尝,都是自己的脑反应且处理过后的信息,它并不一定是真实的,它受感官的限制,也受我们大脑、肉体极限的限制!某种程度上,人体的神经传导,脑神经处理信息的这个过程就是末那识的作用。我们“见到”的一切,原来确实都是“假象”。

  当年的耶舍,听到这个说法,也万分吃惊,他觉得自己从来没有见过如佛陀这般睿智之人。耶舍明白了,他立即舍弃了尘世的一切,追寻佛陀的脚步,成为佛陀门下第六位出家的比丘。他因佛陀的一番话治愈了自己的抑郁症。

  在耶舍的父母见到他身穿纳衣的样子后,一时有些难以接受儿子竟然出家了!五大比丘之一的桥陈如向他们解释,他们的儿子因为内心的痛苦险些自尽,在佛陀救下他,并向他讲明痛苦的源头后,耶舍决定出家向佛陀学习解脱之法。耶舍的父母既感谢了佛陀,又震惊于儿子的行为。因为他们丝毫找不出儿子要那样做的理由。在他们的眼里,儿子高大、英俊、健康、富有、聪明、优秀,一切优秀青年该具有的东西他都有了,他们实在无法理解,儿子为什么会感觉空虚、孤独,甚至用死亡这样极端的方式去结束痛苦,尘世间有如斯美好,他又为何要舍弃!而耶舍则告诉父母,从前他的人生找不到任何存在的意义,他过去的生活充满了欲望。欲望的满足给他带来了短暂的快乐,但那种快乐转瞬即逝,随之而来的是无休止的痛苦。今天,是佛陀让他明白,放下欲望,追求智慧,才会让人内心安定,无忧无怖,无喜无悲,那才是人生的意义。耶舍的父母看到儿子从内心流露出的平和,终于明白:让他的内心解脱、平和,才是父母最大的快乐。

  人类有五大本能:求生、求知、繁衍、自我满足和寻求解脱。前四种本能在遭到极度压制或者满足到极致后,都会向第五种本能也就是寻求解脱的本能转化。然而99%的我们并不知道如何正确解脱,于是很多人选择了死亡来代替解脱。然而死亡并不是终点,而是生命形式的转化。一种生命形式的终结是另一种生命形式的开始。真正的解脱,是活着的时候让自己的内心平和慈悲,而不是终结自我让爱我们的人痛苦。

上一篇:花10万长了9厘米,“生长激素”这么好,为什么很少有人去打?
下一篇: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 app下载(智慧中小学)v6.7.3

最近更新小说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