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返家乡实践故事 | 牛郎织女文化现存情况调查报告

栏目:小说资讯  时间:2023-07-29
手机版

  牛郎织女文化现存情况调查报告

  太原师范学院历史系:潘璇摘要:在社会实践中,我选择了在自己生长的地方来完成此次社会实践,希望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在对牛郎织女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存情况的调查中,我分别进行了实地调查,文献搜索,采访传承人等方式。选取典型项目踩点的方式深入学习和了解了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传承以及保护现状。在调查过程中,时常遇到天气,文献不全,无法寻求传承人等困难,但在当地有关人员的支持与帮助下,悉数解决。牛郎织女传说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核心体现在七月初七鹊桥相会,七月初七这一特定的时间成为忠贞爱情的定格,是长久思念的圆满结局,因此被公认为“中国情人节"。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创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神圣的使命和责任。在全球化的今天,国外的“洋节”正在中国升温,我们中国人不能数典忘祖,不能忘掉中华民族的民俗文化,弘扬和保护民俗文化对于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维护社会公德,增强民族凝聚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都将决定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南天池村、牛郎峪、天河池、考察与论证、传承人

  一、考察与论证“牛郎织女”的故事是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的民间传说,也是目前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中唯一没有明确发源地的美丽传说。经中共和顺县委、和顺县人民政府领导的邀请,省城部分专家、学者和文化、旅游部门的领导去和顺进行了考察采风。在考察过程中,和顺县委、县政府关于“文化活县”的大略方针,给我们以很大的触动;考察地所具有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环境给我们以深刻的印象;关于牛郎织女传说故事的大量景观,给人们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牛郎织女故事源于和顺县南天池村的认识趋于明朗。在实践的前几天,我借住在南天池村的一位村民家中,对牛郎织女文化的发源地进行实地考察,现将考察情况作简要陈述:1.自然风光南天池村海拔1350米,周围山峰奇峻,林木茂盛,百草繁荣。村东1公里处,海拔1800多米的天河梁横亘南北,气势宏伟,犹如一壁屏障,将南天池村与外世隔绝,形成相对封闭的世外桃园。此地气候凉爽,年无霜期110天左右,年均气温6.5℃,境内泉眼丰富,泉水汩汩,寒冬不冰,四季不息。是一处极佳的消夏避暑胜地。村境四周山峰常年云雾缭绕,恰似人间天上,天上人间。天河梁南端峭崖壁立,落差千米,从云端向下俯视即河北邢台界地。上述这些自然条件,为“牛郎织女”故事发生时间以及内容要素,提供了独有的环境、季节依据和最佳的背景选择。这里插一句(有新闻报道称):河北邢台市近年经专家学者论证,确认牛郎织女故事源于山西、河北交界处的天河山一带。邢台市已经开发了相关景点,打造了中国爱情山以及各个特色的生态旅游品牌。而其中最具文化意义的景观部分,多在山西和顺境内。因此,在考察、论证的基础上,尽快打出牛郎织女故事发源地的文化品牌,尽快实施相应的景点建设和旅游规划,已经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2、地名以南天池村为轴心,半径2-3公里之内,历代传承着许多与“牛郎织女”故事相关的古地名与景物名称。牛郎峪村——距村西北3公里,故事中牛郎居住的地方。

  

  牛郎峪

  牛郎沟——从村西北1.5公里处的南天门贯穿至牛郎峪村,为牛郎放牧的地方,沟中有“饮牛池”与“牛郎故居”遗迹。天河池——村东南1.5公里处有一池碧水,为天河梁下山泉,流淌经年而不盈不竭。水池旁一株古椴木树冠庇荫,遮蔽了半池碧水,这就是传说中织女洗澡的地方。另说是天兵天将饮马的地方。牛郎庙、织女庙——天河池边椴木背后有石砌织女庙,相距约10米处有牛郎庙,均为石砌拱券。还有一说,这两座石庙分别是“水草大王”和“赶山大王”的香火之处。

  

  牛郎庙

  

  织女庙

  南天门——位于村西北1.5公里处,天河梁北端东侧,由香子背(又称相思背)与花山两座小山夹峙其间,是从牛郎沟通往南天池的必经之路,当地传说也是仙女下凡的必经之路,王母娘娘派天兵天将下凡召回织女也是从这里经过。南天门旧址基石浩大,屹立年久,抗日战争中被拆毁,1902年南天池村(大队)修复,规模较原门略小。(花山向东200米有一处天然溶洞,称“仙人洞”,山顶有一座石砌哪吒塔,俗称“石大汉”,民间都有故事传说。)

  

  南天门

  簪峪(磨子峪、磨峪)——紧靠天河梁背后(西方)有一道山沟,沟中水石俱存,是传说中王母娘娘磨金簪的地方。百姓讲,过去沟中有王母娘娘庙和磨簪的红石。天河梁——为村境主要山脉景观,为天河山脉最有特色的主峰,传说是王母娘娘为阻止牛郎织女相爱而用金簪划出的一道天河。每年七月七,当地老百姓有夜晚“看天”的习俗。从南天池村望去,平时牛郎星在天河梁西北,织女星在天河梁东南,,七夕晚上,由于天体运行的规律,牛郎星和织女星会靠得很近。金牛洞——天河梁东侧崖壁上有一天然洞穴,传说是牛郎藏牛之洞,又一说是金牛星违反天条被打入人间苦役修炼的地方。老牛口——位于村南2公里,与天河梁隔山相望,山顶竖石肃立,传说仙女洗澡后在此晒太阳,晾衣裙。

  

  老牛口

  牛头山——天河梁南端东西走向的山脉,传说是老牛死后埋葬的地方。饮牛池——位于牛郎沟中,为一泓水塘,山泉常年流过,至今仍未枯竭。相邻一池水,塘已毁坏,仍见痕迹。

  

  饮牛池

  牛郎洞——牛郎沟深处,石崖洞有石块垒砌遗迹,传说牛郎与织女为躲藏天帝王母追寻而隐居于此。南天池、北天池——据说以前村内有南天池、北天池,村民环南天池而居,今池水已枯,仅存地名。以上地名与景观名,当地百姓历代相传;各类景物,不敢轻易毁伤。3、民间口碑南天池所传牛郎织女故事,其内容与广泛相传之内容大致相同,但要丰富、具体得多。村民王兼义(62岁)、王继生(52岁)讲述:牛郎排老三、居牛郎峪;其舅名青似海,居南天池村。牛郎与织女相爱得到了舅父的鼓励和帮助。王继生有手抄本故事流传。牛郎峪村原村支书青喜荣(50岁),村民曹占民(50岁)讲述:牛郎姓名失传,或姓刘,或姓王,至今无定论。牛郎在牛郎沟中放牛,经常在饮牛池饮牛。牛郎与织女相爱后曾在沟中居住。南天油村民有290多人,几乎人人都会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祖辈相传。传系不绝。牛郎峪村民肯定的说,牛郎就是他们村的人,其舅父探知织女下凡沐浴的时刻,派人告知牛郎,让牛郎去窃衣,遂成良缘。王继生说:牛郎的舅父姓青,是从牛郎峪村到南天池村开盐店的商人,多年在南天池经营并居住。4、原住民与移民据青天池村民王继生讲,原住户有八姓,约有李、乔、郑、赵等姓,但他认为应与“八仙”姓氏相同。后来大都迁居外面,只有李姓一户留在村中,但也需在外做小生意,很少回村。现在住户以王、陈、李、冯等姓氏为主,大部分是明清,民国年间从河北邢台迁来。王继生讲,他祖上是邢台人,因水灾逃难到南天池,至今已传七代。村中最善于讲故事的王老汉王丑小(80多岁)一户也是从邢台迁来,成年后曾在邢台工作,现已退休居住在邢台,其侄儿王海生(48岁)一户仍在南天池居住,至今并无外迁之意。据史料和民间口碑,和顺自古以来很少发生导致绝收的灾害,历史上,9省18县的人都来此谋生。南天池村依山傍水,远离尘器,是个不愁吃穿、自给自足的清静之所,也先后有5省7县的逃难者来此谋生。“牛郎织女”故事,有可能是南天池原住居民创造而流传出去的。同时,也可能是外来移民借南天池独特的山水环境,不断改造完善的结果。5、社会风俗南天池村自古就有养育耕牛的习俗,其特有的自然环境为养牛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南天池村山势平缓,水草丰茂,家家户户养牛,少则几头多则几十头。村中的三官庙中祀奉的三位神灵中,就有一位是“水草大王”,过去还有“牛死埋葬”的风俗。反映了人们对耕牛的尊崇心理,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南天池周围山梁上曾经桑麻遍野,养蚕与纺织久为传统。至今,遍山的橡树(其叶可喂蚕)林仍然旺盛非凡。历史上家家户户都会纺线织布。村民至今保存有古老织机的梭子和纺车。和顺县境内民间刺绣风习被重视,近年来刺绣艺人范素萍的作品已走向国际市场。村民们对牛郎织女的故事深信不疑,每年七月初七,除了保留着前述“看天”的风俗之外,夜间还要在院中南边摆上桌子或案板,上面供放毛豆(连着杆茎一把把煮熟)、玉菱(亦带包叶煮熟),还供放一种称为“小供”的蒸馍。和顺县境内许多山庄也因袭传统,在七月七这天讲究吃好的、放鞭炮、贴窗花(以牛郎织女图案为主)、敲锣打鼓欢庆一番,民间百姓称其为“迎接仙女”或“接织女回老家”。南天池村民普遍热衷于讲述与牛郎织女有关的传说故事,并不断有所创新。比如:天河池水塘边橄树的石缝中,居住着两条蛇,一红一绿,碗口般粗,在天气晴朗时常出洞口晒日,百姓时有目睹。也有百姓说,需见红云(晚霞、朝霞或云雾)两丝掠过天河梁,到了天河池边就窜入水中。关于南天门也有一则广为流传的故事:南天门原先十分宏伟、醒目在公路上便可遥遥相见。抗战时,因南天池村地势险要,县抗日政府曾临时驻扎于村内。为防止日寇发现山中有人居住,群众就把南天门拆除了。此后不久,村中就发生了怪事,多年以来,家家户户都曾先后生育过一个患语言障碍的“半哑儿”,男女都有。人民政府曾送来过医药,均不见效。有人说,问题就出在南天门塌了的缘故。1962年村民重建南天门以后,村中再没有出生过“半哑儿”。此外,七夕日不见喜鹊的故事,,“八仙”的来历和天河梁的故事,哪吒塔防冰雹灾害的故事等等,都是村民津津乐道的谈资。

  

  凤冠山

  南天池和牛郎峪的村民淳朴善良,诚实待人,安居乐业,与世无争。见到外来客人,总会热情讲述牛郎织女的传奇故事。长期保持着无事不出门、轻易不下山的生活习惯,即使现代交通便利多了,但村民们宁愿呆在村里。县里规划新农村时,牛郎峪村迁到山下靠河的平坦处,尽管迁移距离不过二、三百米,许多村民仍恋恋不舍离开久居的山梁。至今,旧牛郎峪已人去村空,房舍多成废墟,道路布满一人高的蒿草,但是,仍有一位叫刘海元的六、七十岁的村民固执地留守在村中,独自一人生活。

  二、文献搜索

  1、古籍中点滴资料的印证经初步查证,古籍史料中有一些记载可以印证南天池村乃至和顺境内关于七月七的古老风俗。乞巧——古代妇女讲究“三从四德”,,“妇工” (女红))即针线织补的功夫,就是妇女的四德之一,历代古籍和文人诗词多有记述。因此,汉代至魏晋时的七月七只是女孩子向织女星乞巧的日子,还没有发生牛郎织女的爱情纠葛,也算不上是节日。乞巧的方式历代有发展,阴法鲁、许树安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化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三册中说:“山西临晋(今临椅)有用麦、豆芽为针乞巧的风俗,七夕前将麦豆浸在盛水瓦器内,七夕时将麦、豆芽放在水面上,就为漂针试巧,以针影作笔尖、鞋底状者为佳。”用瓦器生豆芽乞巧,是一种古老的风俗,宋代孟元老《东京梦梁录》就记载了此俗。民国《和顺县志》也明确记载: “七月初七,处女用瓦器生五谷芽,供牛女乞巧。”这个风俗现象虽然已绝迹多年,但在南天池村民中仍有记忆。

  婚配——由于牛郎织女爱情故事的广泛影响,和顺县历史上曾经形成男女婚姻相对自由和宽松的社会风气。在汉文化圈内,古代长期延续严格的“六礼”婚姻礼仪(纳采、同名、卜吉、请期、纳币、亲迎),但和顺内却长期奉行男女结婚只凭媒人通融即可。民国三年《和顺县志·风俗志》中说: “婚礼有六,……今和邑未能修礼,两姓结亲,止凭媒好之一揖,间致有彼此构讼公门者。自黄公定庚贴为式,男家用红柬,女家用绿柬,两家互送为执,慎重婚姻,构讼免焉。”其中提到的黄,,即乾隆三十一年(1766)任和顺县令的湖南籍进士黄玉衡。他为了改变这种风气,专门颁发了《伤立婚书告示》(乾隆三十三年四月十五日)。这件事在民风古朴的三晋大地极为罕见。联系到民间传说中牛郎的舅舅青似海一手促成牛郎织女美满婚姻的情节,至少从一个侧面证明了牛郎织女故事对民间百姓的“教化”作用。曝衣——汉代崔寔,(音实) 《四民月令》和南北朝(梁)殷芸《小说》中都记载了七月七日是晒衣的日子,后来才由民间艺人反复加工并形成了晒书、穿七孔针、以瓜果祭牵牛织女星的风俗。在考察中,南天池村民一再向我们介绍:老牛口是织女洗澡后晒衣的地方,那里岩石竖立于山顶,真是个晾晒衣物的好地方。这种隐含在民间口碑中的文化记忆,也从一个侧面映证了南天池牛郎织女传说的原始性和悠久性。祥云——汉代周处《风土记》中说,七月七看到天河中有“奕奕白气"或者“光耀五色”便是吉祥的征兆。南天池村民的口头传承中有大量关于云雾、彩霞的细节,称云雾缭绕的天河梁为“天上”,为“仙境”;称天河池上常有彩云飘过,顷刻掠人池水中;称南天池的阴天见不到云,越是好天气,云雾就越多姿多彩,村民们以自诩(音许)的口气向人们诉说。当地的吉祥云彩,寓含着一种遥远而古朴的理想与信念。

  2、“牛郎织女”爱情故事源于和顺研讨会观点摘要[1]李留澜(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我作为社科院的院长来谈神话,似乎有些不妥,神话虽然不是科学,但是神话发生地是科学,神话传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对此没有深入的研究,最近翻了一些书,发现最早提到“牵牛星”和“织女星”是在诗经的小雅里,汉代的古诗中也提到。那么,是先有诗还是先有“牛郎织女”的传说,都需要我们进行认真的研究。我们不讲唯一性,但一定要讲和顺作为发生地的真实性,我们也不讲别人是假的,因为古老的爱情传说起源地可以是多元的。研究结果符合“牛郎织女”产生的基本条件。符合神话故事的发生学, “牛郎织女”故事发生在这里完全有可能。可以确立和顺是“牛郎织女”起源地。赵晋荣(省文化厅副厅长):这是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成果,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的范围非常广泛,其中民间的故事传说就是一个方面,牛郎织女爱情故事在中国流传了几千年,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现在能找到一个象和顺县这样的地方,在地理名称、民俗民风、历史记载、即口头流传等方面与之相对应吻合,确实是一个重大发现,要加紧研究、搜集、整理和申报工作。争取列入省里第一批公布的名录,然后再积极申报国家级的保护名录。聂元龙(中国民俗学会会员、省民俗志主编):经过实地考察,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定位。1.牛郎织女爱情故事,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一样,其起源与发展是多元的。南天池历史上外域文化多次进入(既有北方少数民族,更有周边汉族人群),与当地文化(风俗)融合,产生了包含多层文化蕴意的古老传说,是研究民族民间文化发生与演变的典型材料。2.和顺南天池周边的自然环境,同牛郎织女爱情故事的背景十分相似,与全国若干尚未确定的牛郎织女故事发生地相比较,具有独特的对比性和明显的优越性。3.和顺南天池周边与牛郎织女故事相关的地名和景点,形成了一条完整而系统的情节链。其地名的悠久传承,其景点景物的历史传递,与牛郎织女故事的情节、细节十分吻合,具有系统、完整的原生态面貌。4.和顺南天池村的经济生活方式和遗存的古风古俗,最接近古代农业社会的原型,同牛郎织女故事所表现的“男耕女织”的理想观念十分和谐融洽,具有极强的民族亲和力与凝聚力。

  

  胡向泽(山西日报文化部高级编辑):我是带着问号上山的,又是带着感叹号下山的。经过实地考察和走访,我认为和顺县具备“牛郎织女”传说的基本条件和基本元素。这一千古之谜的破解具有重要的意义。我认为这是一个重要的文化发现,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事件,是一个重要的文化课题,是一个重要的文化品牌。“牛郎织女”爱情故事起源地的确立,不仅为和顺发展旅游文化找到了龙头,也为中国“情人节”找到了具有说服力的地方。近年来,节日西化,传统节日淡化的现象日趋严重,已经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我们要凭借这一文化之谜破解之机,在神奇的太行山打造中国的“情人节"。同时,继续做好研究,搜索和整理宣传工作,为丰富和支持和顺起源地说提供更加充分的内容。

  李年善(晋中市政府副市长):“牛郎织女”爱情故事源于和顺,这一信息的发布,必定会给世人带来惊奇、震撼乃至质疑。我们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更有说服力的资源和材料,依托现有的自然条件与人文景观精心打造,我们不去和已经发布这一信息的地区搞争论。要以乐观的态度、科学的态度对待这一发现,对待这一可利用的文化旅游资源。要重点在“牛郎织女”爱情故事上做文章,以其为龙头带动其他相关的旅游景点同步跟进。与此同时,要树立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理念,突出特色,及早准备和完善相关材料,尽快向上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牛郎织女”故事发生地,和顺县南天池村一带聘请专家在保护原生态的基础上,进行高起点规划和开发,使其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展示多姿多彩的文化内涵,确保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防止盲目开发和低水平建设,真正叫响叫亮这个品牌,将其打造成全省、全国闻名的生态避暑旅游胜地,把和顺的旅游产业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3.自制问卷调查,搜集民众想法问卷调查主要内容围绕牛郎织女文化之乡发源地的了解以及确认、文化景点的保护现状、后续发展情况、相关保护建议以及被访者对牛郎织女文化之乡参观的意愿等方向展开。

  民间小乐队

  三、实践后记在中国,在全球的华人文化圈,千百年来流传着许许多多的民间传说,其中以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流传最广,被称为“四大传说”。这些民间传说世代代传承,其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真善美,影响着民族的思想、情操、伦理和道德,是中华民族沟通情感的纽带。关于四大传说的源流、演变和传播,历来被众多学者关注,故事的起源地研究成为热点,仅牛郎织女传说的起源地就先后有江苏太仓、山东沂源、河南南阳、河北邢台、陕西西安、山西和顺等多种说法,但是经过专家学者的反复论证,从山川风物、历史传承、民风民俗、文化创造等各个方面印证下来,牛郎织文传说起源于山西省和顺县最具说服力。为此, 2006年12月13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和顺县为“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山西省人民政府也将和顺县的牛郎织女传说列入全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开发。在这短短的二十天的实践中,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与看法:第一、首先要在公众中宣传非遗的基本知识,要让人们从而认识到非遗对于民族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人们对非遗的认同感。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非遗历经几百年已经有了民族的根基,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身份证。第二、“教育要从娃娃抓起”,非遗的保护也与此有相通之处,我想从小就开始教育孩子关于非遗的知识无疑是有好处的,因为毕竟他们是要承担起保护非遗的重任的啊!就好比现在一些小学课程中开设了京剧课,孩子们从小就接触、了解了,长大了自然会在不知不觉中有了对京剧的保护热情。第三、国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虽然目前我们已有了一些相关法律法规,但借鉴一些国外好的政策来完善自己还是有好处的。第四、非遗项目在传承的同时也应该也所创新,在继承传统项目的同时开发新的发展方向,以有利于自身的生存。但需要注意的是,创新的同时也不能丢了传统,创新更多的是方法而非目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在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守护我们的灵魂!

  [1] 候文禄,杨建平.图书馆目录[M].山西:和顺县文化艺术中心,9-15.

  [2] 白庚胜,“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命名于保护工作[N],中国民间文学家协会,民协发[2006]38号,2006年12月13日.

  省侨联党组书记、主席王维卿莅临我校调研

  我校圆满完成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提升在线示范培训任务

  我校荣获2018—2019年度“山西省文明校园”称号

  

  编辑:孙开创

  责编:田笑笑、王攀锋

上一篇:母亲和儿子同时抢一个男人,为了掰直儿子用尽各种办法!《欲孽迷宫》剧情过于禁忌!
下一篇:原创魏晨穿灰色羽绒服走机场,脚穿登山运动鞋,朴实打扮显男友力!

最近更新小说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