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古人是怎么抗旱的

栏目:小说资讯  时间:2022-12-13
手机版

  

  “田裂烂龟甲,川枯破龙胆。银河夜夜明,望穿老农眼”,这是明代诗人江盈科描写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湖南辰州大旱的一首诗。

  

  图源网络,下同

  实际上,我们与干旱的斗争已经持续了数千年。旱灾可以算得上是困扰中国时间最长的自然灾害之一。据《中国救荒史》一书统计,中国从公元前206年到公元1959年这两千多年间,仅旱灾一项发生的次数就接近灾害总数的20%。

  特别是,在中国古代一直是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虽然通常能够自给自足,但其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是有限的。作为“靠天吃饭”的农业大国,我们的先民在与旱灾搏斗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抗旱经验,令人叹服。

  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千年,看看古人的抗旱智慧吧。

  旱灾威力有多大

  “炎旱历三时,天运失其道”。根据史料记载,中国历史上曾有过几次重大旱灾,即所谓“极旱”。如东汉末年三国时的旱灾,根据《后汉书》记载,汉献帝兴平元年,三辅大旱,蝗虫起,百姓饥,旱灾伴随着饥荒;还有在明末清初时发生的“崇祯大旱(1637-1643年)”,其持续时间之长、受旱范围之大,为近五百年所未见。旱灾遍及20个省(市),造成全国性的粮食减产、水源短缺。

  让我们把目光放到离我们更近的近代,从1875年到1878年,这段历史是同治皇帝驾崩光绪皇帝即位的时期,也是中国封建历史上最后一个中兴时期,然而天灾还是发生了,在这三年爆发了整个近代最大的旱灾,史称“丁戊奇荒”。1875年,中国北方的华北地区发生旱灾,多地都处于颗粒无收、降水稀少的状态,河流接近干涸、树林变为枯木、家畜纷纷渴死,而老百姓也饱受饥饿。

  

  凡水旱灾异,必有祈报之礼,这是从古代沿袭下来的一种习俗。当时的民众将降雨的希望放在河神水神身上,奇迹却并未发生。那个时候的庙宇中挤满了上香求雨之人,就连年轻女子也不再祈求姻缘,改为祈求降雨。

  农田里的庄稼高不过半人,昔日生气勃勃充满了希望的麦田似乎变成了上天遗忘的土地,不知道“雨神”是去流浪了还是奔向了西方?

  可见,应对旱灾,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一大难题。

  那么,古人究竟是如何处理的呢?

  土地耕作讲方法:保水抗旱

  “面朝黄土背朝天”,古人一直重视土地耕作。土地可以蓄水保水,是抗旱的重要力量。时光流转,耕作法主要经历了“三代改良”。

  畎(jiàn)亩法

  

  顾名思义,畎亩法是由畎和亩两部分组成,畎是沟,亩是垄(在耕地上培成的一行一行的土埂)。这种方法的要求是:高田里,将作物种在沟里,而不种在垄上;低田里,将作物种在垄上,而不种在沟内。

  传说这个方法来自后稷姬弃。姬弃是黄帝后裔,尧舜时期的农官,也是周人的先祖,中国农耕文明的奠基者之一。他在童年时,好种树、麻、菽;成人后有“相地之宜”,善种谷物,教民耕种与稼穑之术。他第一个建立粮食储备库和畎亩法,放粮救饥,赐百姓种子,是禹最倚重的三公之一。

  代田法

  西汉时期。一位农民来到自己的农田,对着种子和肥料犯难了:肥料实在不够施种,田地面积也有限,该怎么做才能让产量多一点好吃饱饭呢?

  面对这样的难题,西汉农学家赵过给出了答案:把耕地分为甽(小沟)和垅(田地分界高起的埂子),甽垅相间,第一年将作物种沟里,让垄休息自生,培养肥力;第二年就将原来的甽改为垅,垅改为甽,然后继续在甽底播种。如此轮番交替,地力能得到自然恢复和增进。

  

  区(ou)田法

  所谓区田,就是把田分成一块一块或一行一行,把作物种植在内的一种农作法。现今位于山西省侯马市的金代董氏家族墓有砖柱刻文“上判交百姓忙和种区田”,就证明了区田法在民间广为流行的事实。

  直到现在,我国北方地区农民播种谷子、小麦的方法,有些和区田法的原理也是颇为一致的,如“等距离点播农作物”,就是严格规定好所种作物的行距、株距等等,来保证作物可以有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

  

  可以看到,不论是畎亩法、代田法,还是区田法,都是从土壤蓄水出发来达到抗旱效果的。但是,想要抗击破坏力极强的旱灾,仅仅重视土地是远远不够的。细心的古人将目光转向土地上播种的农作物,设法为它们也穿上了一层抗旱外衣——冬水。

  给农作物加层“外衣”,不雨而旱自救

  俗话说,“瑞雪兆丰年”。是的,大雪可以保温保水,厚厚的积雪就像是给肥沃的田野盖上一床厚厚的棉被,松软通透,能阻挡寒流侵袭,外面的气温再低,雪下的土壤也能保持一定的恒温,利于作物越冬。随着天气的趋暖,积雪缓慢融化,能够持续为作物生长提供水分。

  西汉《汜胜之书》就指出,“后雪复蔺之,则立春保泽,冻虫死,来年宜稼。”也就是说,在冬季的闲田里要尽量蓄积冬雪,为应对春旱问题做好准备。

  

  渐渐地,灌冬水就成为了一种农事制度。冬灌春用,农作物也不再那么惧怕干旱了。

  当然,古人探索的脚步远不止于此。“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些巧妙的抗旱设施也是古人的一大成就。其中,保存完好的“金华溪井”就是典型代表。

  金华溪井:古人的抗旱神器

  溪井是部分山区在溪岸、溪底筑坑集水、蓄水的一种古老独特的水利设施,分有盖与无盖两种,其修建历史可追溯至宋代。

  

  有盖溪井(溪底)

  

  无盖溪井(溪岸)

  地处河底的溪井,类似水窖蓄水,是备用水源的“底线”。

  

  溪井内部结构实景

  溪井四壁以块石和松木叠砌,垒砌成井字形,用松木为梁柱,开口处用松木、条石覆盖,防止河沙淤积。在极端干旱年份,打开溪井,架设水车,进行提水灌溉。

  

  溪井结构示意图

  

  水车取水

  在浦江县岩头镇刘笙村,建有比较密集的溪井,现存有20处。其中,有一个大型溪井——深堰水仓,长15米,宽5米,深0.8米,灌溉面积24亩。

  

  深堰水仓示意图

  

  深堰水仓直接灌溉区域

  回顾中国古代的抗旱成果,无论是土地耕作,还是工程建设,都凸显了古人的绝妙智慧。

  回到今天,一切还在继续,一切也还将继续。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在感言中说:“活下去。无论洪水、瘟疫、饥荒、灾难,还是连绵不绝、永不停息的战火,都无法战胜生的顽强,生命对死亡的优势。”当人类面对灾害,运用智慧和勇气去顽强抗争,美好家园必将一直延续。

  参考文献:

  1.邓拓,《 中国救荒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2.中国水利公众号,《水文化|浦江溪井,古人的抗旱减灾神器》,2022.

  3.范晔 著 ,李虎译,《后汉书(上下)》,陕西:三秦出版社,2004.

  4.汜胜之 著, 赵谦译,《汜胜之书》,上海:上海书店,1991.

  举报/反馈

上一篇:《遮天》人族无大帝,九大圣体战苍穹,圣体最强汇总解读
下一篇:东宫:太子妃穿衣合集,图1女神,图2小仙女,图3才是太子妃

最近更新小说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