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成年人不应构成毒品犯罪再犯
一旦采取体系解释和秉持少年司法理念以及贯彻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政策,便不难得出结论:无论刑罚轻重与否,未成年人都不应当构成毒品再犯。
刑法第356条特别规定,对“毒品犯罪再犯”(下称“毒品再犯”)从重处罚。由于刑法并未明示未成年人能否构成毒品再犯,所以,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对该问题存在很大争议。
有人认为,毒品再犯是刑法对毒品犯罪从严打击的特别规定,既然刑法没有明确指出未成年人不构成毒品再犯,当未成年人实施刑法第356条规定的毒品犯罪时,应认定其成立毒品再犯。虽然刑法修正案(八)还特意增设了未成年人不构成累犯的条款,但并没有对毒品再犯作相应修改,这说明立法对未成年人构成毒品再犯有特殊考虑。
也有人认为,未成年人能否构成毒品再犯,要具体分析。只有当未成年人实施刑法第356条规定的毒品犯罪,且前罪和后罪均被判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的,才应认定为毒品再犯。前罪或者后罪若有一个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就不应构成毒品再犯。主要理由是:毒品再犯的认定要与前科封存制度衔接。根据刑事诉讼法第275条的规定,当未成年人所犯前罪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时,因为犯罪记录的封存,没有成立毒品再犯的余地;而当后罪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时,因为后罪的记录仍应被封存,司法机关同样不能将其认定为毒品再犯。
作为刑法的基本原则,罪刑法定原则要求司法机关对某种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以及构成何种犯罪的认定,都不能超越刑法的规定。单从刑法规定看,刑法第356条的确没有如刑法第65条第1款(一般累犯)规定未成年人不构成累犯那样,明确指出未成年人不构成毒品再犯,但简单地以此肯定未成年人可以构成毒品再犯,未免过于草率。因为刑法中不少犯罪构成要件的要素并不是可以直观地从字面规定获得,比如刑法不明确使用“过失”字眼规定过失犯情形的,并不乏见。以刑法第356条没有明确排除未成年人不构成毒品再犯为根据,进而持肯定观点,显然属于直观、表面化地理解条文。不可否认,司法机关在认定犯罪过程中,对条文进行字面解释是探寻条文本义的出发点,也划定着解释的最终界限。但条文的字面理解只是法律解释的开始,特别是当法律条文或用语在字面上存在不同理解时,仅依靠字面解释难以确定法条的真意。此时,立足于法律的目的和任务,采取论理解释方法,不仅必要也十分重要。笔者认为,一旦采取体系解释和秉持少年司法理念以及贯彻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政策,便不难得出结论:无论刑罚轻重与否,未成年人都不应当构成毒品再犯。
首先,从体系解释角度看,刑法第17条规定了刑事责任年龄,第65条明确否定了未成年人构成累犯,第100条规定了未成年人犯罪免除前科报告义务的制度。这些规定明确表明国家对未成年人犯罪采取有别于成年人犯罪的“宽大”立场。比如犯罪时不满14周岁的,一概不追究刑事责任;限制责任年龄的人犯罪的,根据刑法第17条第2款的规定,国家只对特定犯罪追究刑事责任;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未成年人犯罪的,不追究作为累犯的责任,免除未成年人前科报告义务等。刑法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宽大立场是国家宽容的表现,应当是一以贯之的,不可能是片段性的,没有理由因为未成年人实施的是毒品犯罪而存在重大差别。认定未成年人构成毒品再犯并从重处罚,将导致刑法在对待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上基本立场的夭折。
其次,认定未成年人构成毒品再犯将导致刑罚处罚的体系性失衡。毒品犯罪(主要是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在我国被认为属于十分严重的罪行,但毒品犯罪毕竟属于非暴力性犯罪,不管是根据刑法规定还是在一般国民观念中,其社会危害性不可能比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死亡、抢劫、爆炸等严重暴力性犯罪更甚。刑法第65条否定了未成年人构成累犯,即明确表明当未成年人实施了上述严重暴力犯罪的,也不能将其认定为累犯并从重处罚。相反,如果认定未成年人可以构成毒品再犯并从重处罚,将导致未成年人实施性质更严重的暴力犯罪不构成累犯,实施性质相对较轻的毒品犯罪却构成毒品再犯,因而受到从重处罚。这明显会造成刑罚适用的体系性矛盾与失衡。
再次,主张未成年人构成毒品再犯有违刑法的人性基础,也不符合国家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政策的一贯立场。因为历史和现实的复杂原因,我国立法和司法都对毒品犯罪采取了从严打击的立场,毒品再犯制度就是这一立场的规范表达。但问题在于,对未成年人犯罪采取宽大立场是国际社会的基本共识。比如《联合国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标准规则》指出:“少年司法制度应强调少年的幸福,并应确保对少年犯做出的任何反应均应与罪犯和违法行为情况相称。”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也强调:“对犯罪的未成年人追究刑事责任,实行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在未成年人实施了刑法第356条的犯罪行为时,便发生了“从严打击”和“从宽处理”刑事政策的竞合。这种情况下,何者优先考虑和适用,成为解决未成年人能否构成毒品再犯的关键之一。笔者认为,上述两种具体刑事政策在国家整体法政策体系中的地位不是等同的。“少年司法要以促进少年幸福为宗旨”和国家对未成年人犯罪采取“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是刑法人道主义的表现,是刑法在对待未成年人犯罪时表现出的特别宽容与关爱,表征着刑法的人性光芒,而刑法的人性基础是国家刑事政策和刑法制度构建的“原点”。与此相对应,国家之所以对毒品犯罪采取从严打击立场,更多的是基于现实和功利主义考量的结果。理性和人道应当优先于功利,相对于对毒品犯罪从严打击的刑事政策,对未成年人犯罪采取宽大处理政策当然具有更为基础和优先适用的地位。
(作者为武汉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上一篇:被广泛误解的印度《爱经》以及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儿
下一篇:宗教心理学 Psychology of religion
最近更新小说资讯
- 特别推荐 收藏共读|朱永新:新教育实验二十年:回顾、总结与展望(上)
- 网红+直播营销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火星探测、卫星搜寻、星球大战,你有怎样的“天问”?
- 希腊男性雕塑 希腊人的美学,那里越小越好
- 枸杞吃多了会怎么样 成年人一天可以吃多少
- “妈妈和哥哥被枪杀后,我变成地球最后一个幸存者”:热搜这一幕看哭了……
- 节约粮食倡议书400字作文
- 祖孙三代迎娶同一个妻子,本以为是笑话,没想到却是真实故事
- 进击的中东,唯有一声叹息
- 唐山性感老板娘不雅视频曝光,少妇贪心,少男痴情!注定两败俱伤
- 【盘点】5G时代下,相关专业有哪些?
- 毁三观的旧案, 双胞胎兄弟交换身份与女友发生关系, 终酿伦理纠纷
- 腾格尔在当今乐坛的地位如何(腾格尔为什么能)
- 小贝日本游,11岁小七身材发育成熟,穿紧身衣有曲线,瘦了一大圈
- 甩三大男神前任,恋上有家室老男人拿下影后,她人生比电影还精彩
- 女英雄为国为民,先后嫁给3人,却落个精神崩溃服毒自尽
- 墨西哥超大尺度神剧,四对超高颜值情侣一言不合竟开启“换妻游戏”?
- 妈妈对小学孩子的成长寄语
- 面向未来的工程伦理教育
- 用大宝贝帮妈妈通下水道好吗
- 第36章:家庭伦理
-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考研看这一篇就够了
- 李玉《红颜》 电影带来的世界44
- 微改造 精提升⑩ | “渔民画云码头”,探索传统非遗产业化发展新路径
- 清朝皇帝列表及简介 清朝历代皇帝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