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A》动画里的哲学和神学思想到底是怎样的?

栏目:小说资讯  时间:2023-07-22
手机版

  一、关于这篇文章

  原帖是由形而上的猪而作 唯易动漫泉此方整理

  主要论述EVA当中表述的思想广度和内涵

  二、 神学-EVA的广度

  EVA的世界观是架构在基督教和犹太教的基础上的,而基督教和犹太教同样承认自己起源与希伯莱,同样承认圣经旧约。而实际上,除了庵野臆造出来的不存在的,所谓记载了补完计划的“新出土的死海文书”外,EVA的精神内涵更多的与基督教相关联。

  ①EVA中的宗教符号象征。

  或许是为了契合心理分析中的意识流状态,庵野使用了大量的符号象征的表现手法, 比如使徒被消灭时出现的十字架形的光线等等。而EVA的片头中也蕴涵了大量的宗教信息---“卡巴拉生命树”,卡巴拉即智天使,来自犹太教,代表了神秘主义和不可知论--上帝是无法揣测的,人类无法了完全解世界的意义,那是上帝的工作。而Seele的标志,与莉莉斯的脸同样的亚维神,左边四只右边三只眼睛的形象。教意中的亚神可以看透一切----这里是否代表了人类对上帝的反抗或质疑?这又契合了哲学部分的存在主义观点。EVA初号机展开的12个光之翼,象征了堕落天使Lucifer,(Lucifer是挑战基督权威的堕落为恶魔的天使)这几乎是庵野赤裸裸的对上帝的挑战了吧?

  ②原罪.末日审判以及死亡本能。

  基督教认为,人生而有罪,人的生命就是向上帝赎罪的过程,NERV的标志中,无花果的树叶就代表了人类的原罪--人类因为在伊甸园中偷食智慧的无花果实被上帝驱逐。(片中引发2次冲击的科技万能论几乎就是智慧果实之罪恶的体现)。然而NERV标志同样还有那句著名的“神不为者人为之”(引申自Robert Browning诗作),这句诗具有浓重的存在主义色彩--上帝对个人来说毫无意义,无视他吧!

  当末日来临(在EVA中也就是历次冲击),上帝将降临审判所有人。而赎罪完毕的人将得救赎入天堂。因此末日必将降临,人类终将迎来自己的宿命,死亡才能洗清所有罪恶,带来真正的平静。死亡本能是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学派的观点,可以说也是受此教义的影响吧。

  这里必须提及2首配乐,Komm, Susser Tod 和 Thanatos 。Komm, Susser Tod 意为:来吧,甜蜜的死亡。音乐最后的部分配合拍手的合唱,如教堂唱诗班般有着强烈的宗教风格,而最后的迷乱快乐痛苦超脱混杂的编曲似乎已陷入末日审判中的癫狂状态。Thanatos意为死的愿望或自然毁灭 ,尤其用与哲学和宗教上。

  ③三位一体和圣母.

  上帝旨意,耶稣降身人世,被钉死在十字架后,又复活升天,成为救世主(即基督);圣父、圣子、圣灵三位结成一体;人类由于亚当犯罪(原罪)和本人犯罪(本罪)而不能自救,耶稣之死担当了罪过,信徒和灵魂得到拯救。可以确定,老碇即圣父,小碇即圣子,而REI应该是圣灵

  和圣母的混合体----因为她体内存在唯的灵魂(或基因)的缘故。而根据基督教意,耶稣的生母圣母玛利亚无染原罪,是唯一纯洁的。而在下的最爱MISATO少校同样隐喻着圣母的成分--片头中出现的位置以及十字架暗示了这一点。

  ④朗基努斯枪与A.T FEILD

  朗基努斯,是杀死耶稣的士兵的名字,朗基努斯枪无疑是作为一种弑神的力量存在着,在EVA中是唯一可以打破A.T FEILD的武器。A.T FEILD代表了心之壁的力量,这正是存在主义的观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上帝,或者说每个人都是上帝,因此人与人之间的彻底的心灵的融合成为不可能,而朗基努斯枪有打破这种限制的力量,他可以打破人类自我中心的存在主义,也就是A.T FEILD。第12话中,15使徒向2号机发动心理攻击的配乐《弥赛亚第二部-- 赞美主合唱曲》,代表了ASUKA的心之壁已被打破,她已经失去了自我,从而彻底向上帝屈服。这里庵野再次提出了关于人对本身存在的确认和对上帝的敬畏的矛盾这一尖锐的问题。

  三、心理学-----EVA的深度 EVA中的心理学成分主要来自弗洛伊德创造的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学派同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一样,诞生与20世纪初反实证主义.反科学主义哲学的思潮中,试图屏弃绝对的理性而转而探询人类存在的终极意义,并最终形成了存在主义精神分析学。关于存在主义,将在下一节哲学部分详解,本节首先具体阐述心理学部分.

  ①自我、超我、本我。

  精神分析学认为,人类心理存在3个层次,即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代表只有最原始的需求的,具有动物性的而不受任何社会因素约束的自我。超我:代表受伦理.道德等社会意识约束的自我,本我和超我都是在潜意识中存在的,而本我和超我斗争平衡后,对外界所表现出来的才是自我。

  初号机的暴走的过程,就是真治失去自我的过程,这时初号机中隐藏着的本我爆发出来,成为野兽般的存在---初号机中有唯的灵魂,唯的最原始的本能无疑就是母性—保护后代也就是真治的本能。

  ②自我防御机制.心理投射。

  当心理中的本我和超我无法平衡时,人会失去自我,为了平衡本我和超我,就会开始启用自我防御机制。

  逃避是自我防御机制的一种,真治的本我是懦弱的,是害怕驾驶EVA的,但他的超我要求他必须承担拯救世界的任务,必须取得父亲的认可,这使得他极度不平衡几乎失去自我。这也是他一再逃避的起因。第16话副标题Spilitting of the Breast,指的就是真治本身人格的裂变。

  自恋也是自我防御机制的一种---ASUKA选择了这种方式。

  而另外一种使本我和超我平衡从而找到自我的方法是心理投射—INTROJECTION,而这正是第19话的副标题。意为意思是“将别人的态度或思想向自己内心投射”,也就是接受他人的意识以暂时换取自己内心的平衡。而MISATO一再批评真治的正是这一点。(MISATO真是个好女人)

  ③第一客体.。

  人出生之后,首次形成“别人”的概念,来自母亲,换言之,一个人一生中的“第一客体”就是自己的母亲—这也是心之壁形成的开始,人类自此开始已经无法与他人完全的心灵融合。

  注意一首配乐“mother is the first other”,此曲在片中出现的时间是很有趣的问题,有时间可以整理一下。

  ④原欲.口唇期. 伊底帕斯情结.

  人类的原欲存在与人类的本我中,永不消失,但超我要求压抑这种原欲。

  根据原欲的发展,人类欲望客体的变化,人在成长中分为: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口唇期中人类处于幼儿时期,主要依恋自己的母亲(伊底帕斯情结),而性器期人类已经成熟,依恋对象转为自己的爱人,肛门期是这两个时期过度期。

  第20话副标题oral stage意即口唇期,该话中,MISATO相对真治是依恋的客体,而相对加持则是主体。

  伊底帕斯情结可以解释真治对REI的感情----真治对母亲的回忆中,看见母亲拧衣服, 正是伊底帕斯情结形成期.

  ⑤集体潜意识.

  人类共同存在的潜意识。阿妮玛--它是集体潜意识的一中,指男性身上所具有的女性特质.

  阿妮姆斯—与阿妮玛反之。此话题到此结束,本人对BL的容忍度为0,关于真治和薰,各位自行YY既可。

  ⑥移情

  指人与某客体的关系,受到与另外客体的关系的影响.EVA中所有人物关系几乎都体现此点,尤其是真治和REI(真治的母亲唯),MISATO和加持(MISATO的父亲)。

  四、哲学----EVA的高度

  ① 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是EVA最基本的世界观。“存在主义”主要观点如下:

  人类的肉体和精神受到种种局限,无法完全到达他人,因此人类是本质上孤立的,没有任何办法打破这一现状,人类用“选择”来影响他们的现实。因此萨特说“他人即地狱”。

  然而,存在主义也认为,正因为人类的绝对独立性,才能有自由的意识创造自己的现实,并以此确认自己真实的存在。

  明显可以看出,这正是EVA的或者说庵野的真实的世界观,第4话副标题“Hedgehog's Dilemma”,意为刺猬的困境----他们想互相靠近取暖,但靠的太近又回伤害彼此,这正是人类之间关系的写照。

  16话标题为“致死的疾病,和……”,是克尔凯郭尔用以指代人类的绝望状态。即“对没有自我一无所知”的绝望,“不愿成为自我”的绝望,“愿意成为自我”的绝望。丽、真嗣、明日香正对应了这三种绝望:丽没有自我的灵魂,从而没有自我感;真嗣急切地想克服自己没有自信的状态;明日香用过份自信和自大的表现掩饰自己内心的绝望和混乱。(此段为完全引用以前某达人的原文—很棒的观点并且我确实没研究过克尔凯郭尔ORZ)

  EVA全片无数次在此种情况上提出疑问,而TV版和剧场版的庵野也给出2种不同的答案,而对此的理解仍然取决与观众的“选择”----即使观众和庵野之间,完全的理解也是不可能的,这就是庵野的本意吧?

  ② 黑格尔精神哲学体系。

  他认为有限事物外观上的自立性全是幻觉,不具备存在意义上的稳定性,这正是“人类补完计划”的观点-----人类的心灵只有彻底的融合才能成为永恒的存在。

  而早期的黑格尔认为人类的理性思维不能把握生命和精神的无限性,最终只能求助与宗教,此点在片中没有体现,但在庵野对EVA的总体设定上—比如对宗教元素的大量引入上—还是能看出庵野受此影响的端倪的。

  ③ 先验主义哲学

  康德最著名的代表作就是三大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在他的哲学观念中,对人类的理性和判断力表现出了怀疑主义的态度,他认为人类的理性是不可靠的,世界不是完全可了解的—也就是不可知论----在下简直非常的同意他的观点,因为在下越来越感受到自己的愚蠢和无力。

  康德又提出了“绝对范畴”的历念,就是人类理解力形式的存在基础,所有人都以自己的“绝对范畴”为自己理解的基础------A。T FIELD看起来与此观念有某些联系。

  同时康德又提出了“绝对范畴律令”,简单说来就是“尽人事,知天命”---虽然人类如此无力,但还是具备道德上的自由能力的—也有义务以此能力尽量的改变世界。----因此才有了“补完计划”?

  五、其他

  ①镜头语言

  镜头语言即摄影机拍摄手法,这虽然是一个电影中才有的名词,但在下认为也可以用来分析EVA,EVA的镜头语言非常富有表现力。

  比如长.短镜头和远近镜头的运用。最著名的长镜头应该就是渚薰之死,超长的镜头配合铿锵有力的欢乐颂充分烘托了剧情的悲剧气愤。

  而快速闪动而过的超短镜头一般用来表现人物内心活动,如ASUKA被使徒心理攻击时闪过的单词,而最后2话更是大量使用了这种手法,这种首发好象被某邪教用来给教徒xn----不过在EVA此片中,非常适合表现人物意识流状态下的思维方式。

  而蒙太奇的使用同样非常娴熟而且效果良好---一般用于战斗场景或者推动剧情的发展。

  ②叙事手法。

  插叙.倒叙的手法恰倒好处,比如初号机暴走后,镜头却诡异的切入真治的病房,而在几乎半话以后才通过回忆切回战斗场景,这种手法即使在电影中也是非常棒的。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片中对意识流的大量使用,尤其是剧情进入最后,人物大量的心理描写中,

  意识流,是指以人物的意识活动为结构中心,围绕人物随机产生,且逻辑松散的意识中心全面展示人物意识流动过程。意识流完美的表现的深层次的心理活动,是庵野的得意手法。

  最后几话中,大量出现了简笔画.粉笔画、脚本甚至实物照片,有人认为这是为了省钱而大骂庵野,其实在下的观点是,这应该是叙事的需要。比如最后2话描写补完过程中的真治的内心,简笔画很好的配合了意识流的精神状态—散乱.流动.无逻辑。其实用影响来描写深度的心理活动是很复杂的事情,另一部经典动画《攻壳机动队》中,押井守对灵魂融合后的素子,就避开了任何正面的描写,甚至在剧场版中直接让素子隐身而把主角改成巴特,起码庵野在这上面的尝试还是比较有创意的。

  --------------------------------------------------------------------------------------------------------------------------------------------

  关于对EVA的一点小研究心态

  对于上面的回答里的访谈 是2000年引入中国的

  没有小图。。。

  《Evangelion Chronicle》是由原官方Gainax以杂志形式发行的权威性解释图书,于2006年发行第一版,以总结EVA旧版为目的,象征着EVA旧时代就此完结,一共三十期。2009年发行新订版,前三十期与初版三十期无异,后十期为ROE内容,共四十期。

  《CHR》诞生可以看做是庵野先生重新正视EVA的开始,也是他想要给EVA旧时代画上圆满句号开启《ROE》时代的标志,因此在目前的研究导向里,所有的设定研究都应以《Evangelion Chronicle》为最优先,是探索《EVA》中一切设定、谜题的基础,平台,以及底限。建议对于《EVA》有一定了解的朋友,能以《Evangelion Chronicle》作为提升自己研究境界的天梯。

  这本书很详细的解说了EVA里面的一些设定,但是很多我都没有看过,只看过一些截图

  主要是太贵了买不起...还有运费什么的...

  对于不研究EVA的人,当然可以看看这个动漫就可以了

  可对于我们这种,把脑补作为一种精神,EVA对于我们的意义是不一样的

  其实很多动漫漫画也有喜欢的人去脑补,写一些看起来比较霸气的设定资料

  只不过EVA在世界上比较有名罢了

  国外的一些人员也在研究 只不过网站需要挂代理

上一篇:槟榔这种“毒品”,到底害了多少人?
下一篇:12岁未成年人打人无伤会不会有案底?

最近更新小说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