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专接本考试会失败?

栏目:小说资讯  时间:2023-07-19
手机版

  

  近几年,我一直在关注这一块,见证了太多的悲喜。网上介绍接本成功经验的文章甚多,今天要谈到的不是多么牛逼的成功经验,而是从另一个角度去分析一下,为什么那么多人会接本失败。也好让以后接本的孩纸能少走些弯路。

  一、目标不明确

  我接触过很多这样的同学。他们的目标一开始就不够明确,一会接本,一会不接的。当然不接也不是什么坏事,我们暂不讨论不接的原因,这不是今天要讨论的主题。我只是觉得,以这种摇摆不定的状态去备考,成功的几率很小。曾经有一个17届的南方孩子,跑来河北上学,在课下聊天的时候,他说家里有人在医院上班,因此他来这边医学院读个专科,回去就能安排工作了。对于接本这个事情,家里也是比较支持,毕竟有了本科学历,更好安排一些,大人脸上也有个面子。他自己也特别想接本,他的高中同学们大都考上了一本二本的,就他跑来河北上了一个专科,心有不甘。于是买书,报辅导班,下决心,定计划,折腾了一阵子。到快实习的时候,又找到狗哥说,心里没底,不知道能不能接上,也不知道接上本以后还有没有岗位了,家里商量着让他先回老家医院实习,然后直接就留下工作了。至于接本的事情,到时考一下再看,能考上就上去,考不上的话就工作。让我看看这规划怎么样?我能说什么。我又不是你爹。最后呢,由于基础本来就不扎实,再加上断断续续的复习,自然是比不了那些一直在复习、坚定要接本的孩子,不在那个学习状态里,接不上是很正常的。

  我还接触过一些其他专业的,一开始没想着要接本,上学的两年里根本没做这方面的准备,就是等着能报名了,跟着报个名,上个冲刺班冲刺一下,能上就上,上不了拉倒。事实证明,这样接上的几率也不是很大。到后来我们互相说着明年再见的时候,然而我早就看穿,有些人我们可能不会再见了,一出去可能想法就变了,也可能就直接就入坑工作了。不过这样也好,接本,不也是为了工作吗。能工作就工作吧,条条大路通罗马。

  说了这么多,重点是,要是真心要接本,就不要变来变去,确定了就全力以赴,一切以这个为中心,就先不考虑接不上咋办的事情,大学期间直到接本考试的前一天,在保证能完成学业不违反校规校纪的情况下,要把所有的精力和时间都放在这个上面,抛弃一些无效的社交和非必要参加的活动。一会要找工作,一会要考护资,一会要考教师资格证,一会要接本,到最后哪个也干不好。要是不接,那就是不接,不要再想这个事情了就,腾出时间来,好好学习技术,好好找实习单位,好好找工作。拿出点尿性来。别接一下试试,成绩出来以后又特别后悔地说,“哎呀,点背啊,我就差一点就上线了,要是我实习的时候努力一下就好了,肯定就接上了”。好几年了,这样的情况真的太多了。等努力过了,才有资格说你运气不好。我们都是成年人了,接与不接,二选一的事还捯饬不明白。

  二、信心不足

  上过学的可能都知道期末考试划范围这个事情。不吹不黑,在某些学校,这一度成为了学生们评判一个老师好不好的标准。在大多数整天上课玩手机那帮孩子们的眼里,给范围的就是好老师,不给范围的就是傻逼老头,傻逼老太太。我们习惯于背诵那些期末考试的复习范围,因为心里清楚背过了这几张纸,考试就能过了。我还记得那熟悉的场景呢,每次快到了期末考试,先是学委拿着一瓶脉动,微笑着递到老师面前,轻声说道,“老湿,大家想让您给划划范围。”老师假装不从,学生一下子都会围到老师的面前,大有你不给划范围我们就手撕了你的架势。“给划个范围呗老师,要考好多科呢!总不能都挂了吧。老师您最好了。”有的时候班主任也过来说情,“学生基础都比较差,您看着给划划范围,差不多点就行了。”任课老师通常也比较配合,安抚大家落座,看一眼门外,关好门,故作为难状,然后露出“一切为了学生,劳资豁出去了”的表情,神秘地掏出几张纸,其实整个一学期不上课也没事,这一下就够了。通常上面都会有五六十分的原题,突击背上三天两天的,考试就无忧了。背那几张纸,也许是大部分同学每年在学校里最认真的时候了。更有的同学直接缩印一下那几张纸,折腾一下也就过了。到了后来,不用找老师要,讲完课就直接给范围了,这个事情就顺理成章了。

  可接本就不一样了啊。没有那几张纸了,虽然考的并没有多深奥,但是无论哪个专业的备考,因为知识点考的比较散,都是要把整本书的知识点拿下的。这无形之中就给那些习惯了背几张纸的“突击队员们”带来了太大的压力。我记得有一次在一个班上课,课间休息的时候,一个同学过来严肃而认真的问我接本都需要买什么教材和练习,有什么重点。我说你买什么什么,没有什么范围,尽力掌握书中的所有知识点就可以了。她听完了以后,我分明看到她脸上写了一个大写的卧槽,接着她面色凝重地说,“啊?要考这么多,整本书呢?那我考虑考虑,谢谢老师。”由于不自信被吓住的人不在少数。这种一开始就不自信的孩子凭着三分钟热度的劲头去报名接本,怎么会成功?

  接本这个事,毕竟是一个选拔性考试,以前有公共课的分数线,现在没有了,直接看总分。无论怎样的形式吧,对自身实力还是有一定要求的。有些专业报名2000多人,最后也就录取几百人,因此很多人在决定接本之前总爱打听,“一共报多少人,最后能录取多少人啊?”然后自己掂量自己能不能行,这其实也是缺乏自信的表现。一点自信也没有,带着这种状态去备考,跟那种信心满满的比起来,效果会大打折扣的。这不是低调,低调是另一回事。

  其实2016年接本改革以后,不卡公共课了,机会还是很大的,而且录取率这个数据每年都不一样,今年报的人多,明年报的人少,来回变动,真的没必要过于纠结这个录取率,我们不能指望报的人少,就有机会考上啊。这个逻辑本身就是错误的。尽力备考就行了。有的孩子好不容易说服自己耐心的看了两个月的书,突然听说这个专业今年就只要30个人,这个不自信的孩纸心想,完蛋了,这怎么可能考上?于是书再也看不下去了。我建议干脆不要去管它。爱招多少招多少,别让这个左右我们的情绪。并不是说录取率高就一定能录取你,也不一定说录取率低,就一定考不上。

  那么到底怎样建立起我们的自信呢,这里面必须有老师的事,也有我们自己的事。通常,从理论上来说,无论做什么,持续的成就感会逐步建立起做某事的信心。首先这个事情得给我们带来成就感,而不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挫败感。有一个明显的例子,一些人为了减肥而天天跑步,每次跑完了回来就迫不及待地称一下,当发现上称后还真瘦了一些的时候,第二天就更有动力去接着跑,如果每天跑完了体重都不变,就会产生自我怀疑。连续几天体重不变,就不愿意跑了,她就可能会想,我是减不下去的,于是就放弃了。成就感对人的激励作用是巨大的。拿接本的英语来说,大部分人都是零基础,也许说的夸张了点,今天背了几个单词,明天忘记了,再背,后天又忘记了。这样折腾几次,很多人就会说,英语真特么难,我是学不会了,这样就有了些深深的挫败感。人都一样,无论做什么事,只有收获了成就感,才会逐渐地建立自己的自信,才会有进一步的憧憬和继续下去的动力。缺乏自信这个状况,也怪老师,也怪自己。如果老师能根据我们的实际水平去循序渐进地安排课程,而不是一上来就用她那个几千年都不换一次的课件给我们赶着讲课的话,就会好很多了。比如我们今天背了几个单词,明天老师紧接着给我们一个包含这些单词的简单句子,我们一看以前不认识的句子居然能顺下来个大概意思,那心里的喜悦可能就会油然而生,毕竟我们准备接本这个事情,不是以主观的兴趣为动力的,是客观上的硬性要求,不培养成就感哪会有动力继续下去。除了老师那块,自己也要学会自我激励。设定从易到难的目标,按部就班的去完成,计划完成了会看到进步,有了进步就会有成就感。别总想着一下子把一本书都背下来,那样子不会有什么成就感,反而会有想把书扔出窗外的冲动。自己慢慢用实际行动告诉自己,你可以,你能行,自己给自己心理暗示,实在不行就去操场跑圈,一开始你可能觉得跑个8圈10圈的对你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可你一圈一圈的每天慢慢增加练习以后,你撑过来那种胸中像着火一样的难受,撑过双腿像灌了铅一样的酸爽,慢慢的你习惯了那个强度以后,你会觉得,啊,原来也不过如此。读书也是一样。

  三、懒

  我在群里跟同学们讨论过接本失败这个事,很多接不上的小哥把自己失败的原因归结为一个字,懒。老师们也经常说,那个孩子不行,不是那块料。那么这个老师口中的“不行”,到底指的是怎样“不行”?同学们口中的“懒”,到底是怎么样的“懒”?我个人觉得,对于接本来说,这个“懒和不行”,指的应该是缺乏“长期性、系统性地完成一件复杂事情的能力”。我曾经跟一个老师讨论过这个事情。然而他的观点比较另类,他也跟我说这些孩子不行,说这些大专生之所以上不了本科,是他们的上限就在那里。他们要是能行,早就上本科去了。他的意思好像是这些孩子无论再怎么努力,也就这样了。我并不是很认同他的这个观点。要真是接本跟考研一样的要求,那我也多少认可那个老师说的“上限论”,但事实并非如此。讲道理,接本的题真的不难,很多都是对基本概念的考查,考查那种“再认”能力而已。拿背单词来说,再认指的就是再次看见这个单词,你能认识,知道大概意思。没要求你必须完全写出来这个单词。包括其他专业课也是一样的,接本这个难度,很多知识点就是能达到看见认识就可以了,单选、多选也占了不少分,不是每个知识点都必须一字不差的默写下来,也不是非得让你根据这个知识点去搞多么深刻的研究分析。很多老师整天叨叨我们说这孩子“不下功夫,不努力”。都可以归结为懒的范畴。经常会有同学会问我类似这样的问题,“老师,专接本好接么?难么?录取率多少啊?!”其实你还不如直接问,“我是一个大懒逼,我能接上本么?”

  我感觉有一部分人的懒,是那种与生俱来的懒。这种懒惰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不够自律。可能从小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家里大人过分溺爱,从小就没有给孩子养成那种自律的习惯。真的要是从小就培养的很好的话,到了哪里也都应该能说得过去,至少能自己管着点自己。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有些孩子就不用大人说,该干嘛的时候就会干嘛。上初高中的时候很优秀,上大学的时候也是这样优秀,也许一辈子都会这样优秀下去,人家的优秀是一种习惯呐。

  还有另一种懒,是那种大环境的改变而导致的慢慢变懒。总会有孩子这样跟我说,“亮亮哥,我要是有高中那会的状态,这专接本我肯定能考上!”我们来扒一扒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在九年义务教育那会,上面领导是要升学率的,所以老师们的工作重点就是让孩子们考出好成绩,那会我们要是上课迟到了,怎么也得噼里啪啦的被喷一顿,把我们喷哭。要是不写作业,上课玩手机,睡觉,家长就得到学校来报到了。为了让我们取得好成绩,以后能轻松升学,那会的课程被安排的很紧密,我们每天都能见到前一天上课的老师再次出现,他们会给我们布置那种写到晚上11点也写不完的作业,给我们发永远也写不完的篇子和同步练习。每周、每月还会有大大小小的测验,月考,期中,期末,爹娘怕我们学不好,每天放学了还得把我们送到补习班去操练,周六周日我们也没完整的休息过一个。我们那会顶多是偶尔叛逆一下下,别说行为上的懒惰了,就是思想上懒惰了,班主任都得把我们叫过去训话。

  到了大专阶段呢,一下子发生了180°的变化。很多院校的“以培养人才为中心,以教学为中心”,其实都是一句空话。他们都是“以不出问题为中心”。我们在学校安安稳稳的待上两年,拿到毕业证,这期间不出什么大问题,这就阿弥陀佛了。因此老师们的工作重点就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很多孩子一开始走进大专的课堂,还不是很适应,上课居然可以偷偷玩手机?老师居然不管哎?有的时候一上午甚至一天都是同一个老师上课,听的烦了还可以趴着睡会呢。老师讲完就下周同一时间再见了,也不会留什么作业。于是再也不用每天写作业写到夜里11点了,再也不用担心学习成绩差被老师叫家长了。突然有种“解放”的感觉。我见到过这样的孩子,大一刚来的时候,上课时在那偷偷看一下手机,被我发现了还脸红,不好意思。到了学期末,直接拿着手机在桌子上玩,还有种理直气壮的感觉。那意思就是我来了就不错了,老师你还不知足呢?

  班主任们会查查哪个小逗比晚自习没来班里,查查我们的被子叠得像不像豆腐块,查查我们宿舍的地墩的干不干净,查查我们门上的玻璃擦了没有,就是不查我们有没有写完作业,也不查我们记没记各科的笔记。我们可能觉得找到了乐园。一下子挣脱了以往的繁重束缚,同时也逐渐失去那种被初高中老师鞭策出来的学习状态。我们的教室里基本没有什么学习氛围,不带笔和书来上课的人大有人在。我们的晚自习更是在同桌之间的闲聊加玩手机中度过的。我们回到宿舍拿起课本看看,还会被室友说请不要装逼了蟹蟹,我们想接本,舍友也想接本,我们有行动而她没有行动,我们的行为就会深深地刺痛她的神经,这也算是一种嫉妒吧,她会让我们赶快住手,快别死学了,死学没用。

  其实学或不学,我们每学期这四个月自由的校园生活都不会受到什么太大的影响,反正就是期末考那一下而已。于是,当我们在学习方面的付出不会得到那种立竿见影的回报时,我们在学习方面的放纵也不会得到那种立竿见影的惩罚时,我们就开始全方位的变懒了。除了那些本身有点自律的孩子还不忘初心以外,大多数人都在挣脱束缚后开始了学习状态方面的直线下落,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放弃更轻松。这也许就是我们再也看不下去书的原因吧。而且更要命的是,我们以前打下的基础,也会随着我们的懒惰慢慢消逝。遥想当年也是一个考得不好嘴角会起泡的孩纸,如今却成了一个拿60分就ok的潇洒少年。

  当我们长期处于上面提到的那种“潇洒”状态的时候,去备考专接本这种竞争较激烈的升学考试是很困难的。某一天我们可能被什么人打了点鸡血,然后心里盘算着一定要接本,想着该学习了,拿着书坐到那却坐不住。看不进去书,注意力很难像高中课堂那样集中,一会想着出去溜达,一会想着吃点什么,一会看看手机。要是有人带着学一下,还勉强能学的进去,要是没人带着,翻开书一个小时,还是停留在那一页的。可我们哪里去找那些能每天管着我们的人,仅仅靠着“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那种谚语或者朋友圈上那种转来转去的“心灵鸡汤”作为精神动力?呵~呵~相当一部分人,让这个懒状态折腾的,该看的书没看,该做的题没做,基础没打牢,匆匆做几套真题就上了考场了。就像一个从没摸过枪的战士,直接送到战场去打仗,那能打胜仗么。

  那种先天的懒可能一时很难改变,不出现什么重大的刺激,那种先天的懒可能会伴随一生。可那种后天的懒是可以调整的。所以当务之急,要想办法打破我们目前所处的这种慵懒的状态。每天什么书也不看,上课趴着,下课吃饭,散步,睡觉,这轻松惬意的大学生活节奏,务必要调整一下。没人给留作业,就自己给自己布置作业,完不成就惩罚自己。光下决心是没有什么卵用的,下决心又不费什么劲。得拿出点行动来,有个自己跟自己较劲的痛苦过程。实在难开始的时候,可以从简单的抄写笔记、写字帖开始,改变总是很艰难,但是也得做出改变,心慢慢收回来,一点点的调整到以前中考,高考前的备考状态,再去看书学习,就会不一样了。

  四、没有复习计划

  我们很多人都是从大二开始准备接本这个事情的,从想接本到决定接本,要折腾好久。想接本的时候比较轻松,不用付出什么行动,今天想一下,明天想一下,随便想。等到决定接本该有计划有步骤的付出行动的时候,就开始觉得吃力了。连买齐要接本用的书,都是一个挺困难的活。有些孩子连这个事都完不成。诚然,河北省专接本这个考试的复习资料的确非常有限,除了教育厅公布的专业课指导用书以外,市面上根本找不到哪家出版社出版的专业课习题集之类的书。这是因为这些河北省专接本只限于省内大专院校报考,专业太过于分散,报考的人数也不是很多,有的连发行量的3000册起订数都凑不够,对出版社和作者来说,这就是赔钱的买卖。无论如何,基本的教材想想办法还是可以找到的。

  买到书以后,理论上来说,把书中的内容都掌握了,接本就没问题了,然而现实呢,又有几个人能把书上的知识点都消化了。一些孩子从决定接本到考试结束,也没有完完整整地看完过一本书,没有踏踏实实地做上几套真题和模拟。为什么会这样子呢?是不想学习么?其实也想学习,就是不会学习。这些接不上的孩子几乎不会做计划,然后按照计划来完成复习的过程。也不会用那种表格的方式去汇总一下每本书有多少章节,每个章节要花费多久才能掌握。没有人算着距离接本考试还有多少天。大家都觉得好像接本考试还很遥远,晚几天再开始也没有问题。最后眼看着考试的日子一天天临近,硬着头皮打开书吧。打开书以后觉得看哪都不会,今天看看这,明天翻翻那,每次打开书都是在那种重复,低效的耗时间中度过,感觉好像是学习了一上午,其实就是瞪着眼睛像看《读者》一样的看了书上都写了什么字,并没有对内容进行理解和思考,真正的知识点并没有掌握多少。或者是今天咬着牙把第一章给背诵了,然后下一次看书就不知道安排到哪一天了,这样好不容易背诵的第一章又给忘了。在懊悔的同时,还会上网搜搜“怎么样高效背单词,怎么样迅速学好英语”之类的鸡血文章,到头来也没起到什么作用。我们还下载了N多的电子版资料,什么高频词汇,押题宝典,某某总结的笔记,必考短语等等,到头来真正打开坚持看完的有几个?记住的又有几个?

  五、过分依赖

  ?

  正在迷茫的时候,培训班出现了。其实培训班是有挺大的作用的。碰上那种有经验的老师,给我们串讲书中的知识点,帮我们理解自己看书时候看不懂的内容,给我们指明复习的方向,比如英语,你到底是该学到什么程度,是要把所有的单词和语法都掌握了嘛?怎么去拿捏这个度,这都是在培训班可以得到启示的。而且重要的一点是,比我们平时自己学的时候更有那种氛围。承认不承认的吧,我们太多的人就得有老师管着,引导着,骂着,约束着才能学的进去。所以培训班的出现,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希望。在小伙伴去玩耍的周末时间,我们咬着牙坐在培训班的教室里。实在起不来床的时候,我们以“去了也听不懂”的理由安慰自己,用10秒钟愧疚一下,然后就像没事一样继续睡觉。我们虽然听不懂老师在讲啥,还是用歪曲的字体拼命地记着我们根本不太理解的笔记。课一讲就是一整天,我们也会精力不集中,也会犯困,到了两三个小时以后,基本就是像行尸走肉一样的记笔记了。好不容易熬到了下课,带着疲惫和满满的成就感回到宿舍。我们自己安慰自己,今天一天挺努力的,记了好多笔记呢。培训班下课时老师淡淡的留下一句“同学们回去要努力啊”,就走了。也没有什么提问的机会,也不会检查作业。然后到下个月再次见到这个老师之前,再也没有翻过这些笔记,我们用好几周的时间去忘记我们上回接本培训课学的科目里那些模模糊糊的知识点。我们自己也知道自己什么样子,心里想着接本,可还是舔个逼脸该玩玩,该逛逛,我们心想如果老师每天都监督着我就好了,我肯定能学下去,隔得时间太长的话,就是没有什么收获。几乎没有那种每天都能上课的培训班,而我们又自己管不住自己。给你集中一个月上完课呢,剩下的时间不上课,自己又不及时复习,还是会忘记。这都快成了世纪难题了。所以到最后好多培训班里面,依然有太多的人考不上。上面两段提到的核心问题,总结起来就是我们在培训班听完课后,在没人管着的情况下,轮到我们自己发力的时候,并不能按计划认真的复习的问题。因为拖延也好,因为不自律也罢,这是很多接本失败的孩纸们的一个通病。无论怎样,手机里搞一个倒计时软件提醒提醒自己应该不是什么难事。根据自己的水平,算算到考试之前,哪些是最需要多花点时间的科目,哪些保持水平就好。从几月到几月,哪本书要看完哪些章节,哪本习题集要做几遍。至少把每本书哪些是重点哪些该背诵整理出来吧。等做完计划,会发现留给我们的时间其实很少的,都有点不够用的感觉。然后就把计划用电脑排排版,打印出来,贴在显眼的地方,也算有个刺激和督促,完成一个在后面打个勾。既然决定接本,就把这个事情的优先级调到最高。那些基础差的同学,别总以为可以一边实习一边学习,每天全力学习都不一定能追上来,何况一边实习一边学习了。从一个状态切换到另一个状态操作起来其实是挺难的,你我皆凡人,很难适应这样的调整。

  上面谈到的这几点,是我的一些拙见,基本概括了一些同学接本失败的原因了。希望能给后面入坑的同学们一些提示吧。该写一句什么作为结尾呢?有些事现在不做,一辈子都不会做了。好好把握。祝好运。

上一篇: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如何保护?
下一篇:成年人一天睡眠多少小时最合适?建议您要了解一下

最近更新小说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