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访问:wap.265xx.com临床特点范文10篇
临床特点范文篇1
关键词: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中西医结合
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医院陆续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对病例呼吸道标本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分析结果为一种病毒,并根据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肺部影像学特点判定为病毒感染引起的肺炎,WHO命名为COVID-19[1]。宿迁市传染病防治中心作为宿迁市突发公共卫生处理中心负责收治宿迁地区的病毒肺炎确诊患者。宿迁市地区共确诊13例病毒肺炎患者均收治在本院。本院自2020年01月24日开始收治第一例病毒肺炎确诊患者,到2020年03月03日,最后一名患者出院,共收治病毒肺炎确诊患者13例。现将2020年1月以来宿迁市传染病防治中心收治的病毒肺炎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治疗及住院经过、出院14天进行回访,对临床资料梳理总结,为今后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病毒肺炎诊断及分型标准。所有病毒肺炎患者的诊断及临床分型均参照国家卫健委颁布的《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2-3],为主要标准,并参考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的各个版本。根据病毒肺炎防控指南标准,我市患者临床分型12例属于病毒肺炎普通型,1例患者属于病毒肺炎轻型。在12例普通型患者中仅有1例患者有重症倾向,属于重症病例前期,但是经积极采取高流量吸氧、俯卧位呼吸、甲泼尼龙琥珀酸应用等措施后患者症状迅速改善,患者氧合指数迅速好转,经专家组讨论后仍定义为普通型患者。1.2病例资料。全部病例资料均取自宿迁市传染病防治中心自2020年01月25日-2020年03月03日收治的13例确诊的COVID-19住院患者。我市确诊的13名病毒肺炎患者中有9例患者有湖北旅居史(其中武汉5例、黄冈4例),2例在淮安工作返乡,另有2例有疫区(睢宁县中医院)接触史。其中家庭聚集发病6人,分别属于武汉和黄冈两个不同家庭。人口学特点:性别方面:男性6例,女性7例;年龄方面:最大年龄48岁,最小年龄12岁,平均年龄32.3岁;职业:3名学生,2名公司职员,6名个体经营人员,1名急救车司机;1名家庭主妇,受教育程度:中学12人,大学1人。从发病到确诊时间:最短时间10小时,最长时间10天。首发症状:8例以发热为首发症状,3例无症状,2例咳嗽、咳痰为主诉,其中发热患者以中低度发热(体温在37.4~38.5℃之间)为主。1.3实验室及器械检查。所有入院患者均按照国家卫健委颁布的COVID-19诊疗指南的不同版本,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感染指标、血气分析等检查[1,4]。住院期间至少进行4次咽拭子检查,部分患者进行了肛拭子检查。患者入院时、住院期间、出院前、出院14天均进行了胸部CT检查。1.4统计学方法。本研究样本总数较少,应用了excel表格进行数字的统计分析。
2辅助检查
2.1血液学检查。整个病程中白细胞总数下降患者8例,白细胞总数在正常范围内5例,淋巴细胞下降10例,淋巴细胞在参考值范围内3例。治疗过程中出现感染指标CRP升高者7例,CRP正常范围患者6例,降钙素原升高患者3例。有5例出现ALT升高,其中3例为住院期间ALT升高,2例为出院后14天复查发现转氨酶升高。其中LDH升高3例,LDH不高的患者10例,CK升高患者1例,CK正常患者12例。2.2影像学检查。病毒肺炎患者典型的影像学表现为:从肺外带开始的毛玻璃影,合并高密度影,及肺间质改变[5-7]。本市确诊的这13例患者均存在典型的肺部表现,但是轻重不同。其中1例肺部无明显异常,3例单肺受累,9例双肺受累。影像描述来看13例患者中除1例肺部CT完全正常外,12例患者均有典型的分布在肺外带的磨玻璃影,10例患者同时合并有高密度影,5例患者合并有肺间质改变。经治疗出院时复查胸部CT有8例完全吸收,5例明显吸收单仍有部分高密度影及肺间质的改变。
3临床治疗
3.1治疗原则。所有患者确诊后均立即收入负压病区隔离病房[8]。治疗上每个人的治疗方案都需要经专家讨论,实行在严格遵照指南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病情每人一方、个体化治疗。实行病区内医生和院外多学科远程网络会诊,共同为每个患者制定最优化的方案,实行中西医结合共同为患者保驾护航[9]。3.2诊治方案。治疗上均按照国家病毒肺炎指南第三版至第七版指南应用阿比多尔、奥司他韦、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干扰素雾化联合抗病毒治疗[2,10]。所有患者均请中医师参与,根据患者病情辩证论治,予连花清瘟胶囊清瘟解毒、宣肺泄热。其中9例患者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应用中药方剂,大部分患者耐受良好。治疗过程中我们发现这种联合治疗存在明显的副作用:其中腹泻4例,恶心、呕吐2例,过敏性皮疹1例,头晕1例。经专家讨论,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及用药,可能是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引起的腹泻、恶心、呕吐及过敏性病变,停用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后副作用均缓解。治疗过程中应用糖皮质激素2人,应用丙种球蛋白4人,应用胸腺法新5人。治疗过程中应用口服莫西沙星抗感染治疗7例,在这7例患者中有3人病程中出现感染指标的升高,有明显的细菌感染证据,予联合静脉应用其他抗生素,经抗感染治疗后感染均得到了控制。6例患者整个治疗过程中仅用抗病毒及中成药未用抗生素类。治疗过程中需要吸氧的患者3例,其中1人应用的高流量吸氧,大部分患者不需要氧疗。病程中有9例患者发热,病程中始终无发热的患者4例,其中发热患者中发热天数最短1天,最长13天,发热天数中位数为5天,平均发热时间7.1天。经治疗后咽拭子病毒核酸转阴时间最短5天,最长24天,病毒转阴中位时间15天,平均转阴时间13.5天。患者住院治疗时间最短12天,最长27天,平均住院时间19.5天,住院时间中位数20天。
4出院回访情况
患者完成治疗办理出院后均由政府安排至所属区县的隔离点进行了为期14天的医学隔离观察。在医学观察期间有5名患者继续口服中药方剂1周,8例患者未服任何药物。在整个社区医学观察隔离期间12名患者无特殊不适,其中1名患者因过度焦虑自我感觉有间断的畏寒,但是体温正常,复查感染指标及咽拭子均无异常。出院14天后均予进咽拭子病毒核酸监测,均阴性,无核酸复阳患者。出院后复查感染指标所有患者白细胞、淋巴细胞、CRP、PCT均在正常范围。复查肝功能有2人有ALT升高,11人ALT完全正常。出院时仍有5例患者肺部病灶未完全吸收,出院后14天予这5例患者复查胸部CT其中2例患者完全吸收,仍有3例患者存在高密度影及部分肺纤维化,但是肺功能均未受到影响。出院后1月再次回访所有患者肝功能均恢复正常,影像学仍有3人有异常。在以后半年内会继续随访,观察。
5讨论
综合上述临床资料我们可以看出,我市病毒肺炎患者以青壮年为主,考虑可能是因为青年人活动轨迹比较广,接触人群复杂,被感染风险增加。而老年人外出机会相对较小,被感染机会小一些。这提醒我们在防控病毒肺炎疫情过程中,青年人需要更严格的防控,外出要戴口罩,尽量减少外出[11]。从确诊人员的流行病学资料来看宿迁市病毒肺炎患者以输入型为主,11例来自外省市,1例虽为本地人但是因去睢宁县中医院护理患者而患病,另外1例也是曾经到过睢宁中医院送患者。故我市防控病毒肺炎疫情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是防止外源输入,目前随着国外疫情日趋严重,外防输入尤为重要。我市所有患者临床诊断属于病毒肺炎普通型或者轻型,有一例患者在发展至重型之前积极治疗,成功阻止了患者发展为重症病例的可能,患者最终治愈。这说明对患者的病情准确把握,积极的采取措施,把救治关口前移,可以最大程度的挽救患者,治愈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我们始终应用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方案,中药在其中体现了独特的优势,但是也有少部分患者出现肝损害。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副作用比较多,以腹泻、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为主。在治疗过程中我市采取了多学科的远程网络会诊,集中全市优质医疗资源,最大程度的为患者的治愈提供有利条件,实现了整个地区病毒肺炎患者零死亡,百分之百治愈的成绩。这为以后疫情的防控策略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虽然目前国内及我市的防控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随着国外疫情的爆发,目前病毒肺炎疫情的防控形势仍然严峻,疫情防控阻击战还要继续[12]。
参考文献
[1]赵天明,玄坤,刘海霞,等.病毒肺炎概述[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20,01:38-41,62.
[2]蒋荣猛.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解读.[J/OL].北医学:1-3[2020-03-30].
[3]国家卫健委办公厅。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EB/OL].(2020-03-04).
[4]吴安华,黄勋,李春辉,等.医疗机构病毒肺炎防控中的若干问题[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20,02:99-104.
[5]王巍巍,董景辉,安维民,等.44例病毒核酸阳性患者DR胸片特点及与血清铁蛋白水平升高的关系[J].传染病信息,2020,01:36-40.
[6]病毒感染的肺炎影像学诊断指南(2020第一版)[J].医学新知,2020,01:22-34.
[7]谢婷婷,王俊卿,王哲,等.病毒(2019-nCoV)肺炎临床及CT诊断[J].中国CT和MRI杂志,2020,03:147-150.
[8]赵晨浩,向大伟,宋彩萍,等.病毒肺炎疫情下武汉火神山医院感染防控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OL].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1-3[2020-03-30].
[9]高树明,马英,杨丰文,等.张伯礼:中医药在防治病毒肺炎全过程发挥作用[J].天津中医药,2020,02:121-124.
[10]闫佳琳,庞文渊,王乔宇,等.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抗病毒治疗的可行性及临床评价[J].中国药业,2020,06:16-20.
[11]郭晶.军队医疗专家解析病毒病[N].解放军报,2020-02-02(003).
临床特点范文篇2
本文作者:张丹吕发金张丽娟姚开情工作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
7例发生于腭部小涎腺者,均位于粘膜下,粘膜完整,4例发生于硬腭者,邻近骨质出现弧形受压、凹陷吸收改变,骨皮质光整,无破坏中断(表3)。2.3CT表现病灶具体分布:发生于腮腺者以浅叶为主,发生于颌下腺者以腺体内为主,发生于腭部者硬腭略多于软腭,发生于颊部者颊肌前外侧多于后外侧(表4)。数目及大小:89.4%(42/47)为单侧单发,10.6%(5/47)为单侧多发,无1例双侧发病者。腮腺病灶大小均值为(1.9±0.9~2.6±1.0)cm,颌下腺(2.6±1.0~2.9±1.5)cm,腭部(1.5±0.5~1.9±0.7)cm,颊部(1.9±0.2~2.5±0.5)cm。形态及边界:74.5%(35/47)病灶形态规则(包括圆形、类圆形)、边界清楚,25.5%(12/47)形态不规则(包括分叶状)、边界欠清,其中有6例患者邻近皮肤出现增厚改变(腮腺5例,颌下腺1例)。平扫及增强:平扫87.2%(41/47)病灶密度均匀,14.9%(7/47)密度不均,其中6例位于腮腺,4例为复发或多发者,95.7%(45/47)增强后呈持续性强化(表5)。4例发生于硬腭,其中3例病灶较小(长径<1.5cm),于常规CT轴位图像显示不清,而在多平面重建(MPR)的冠状位及矢状位上,清楚显示了病灶的部位、形态、大小及邻近骨质的改变,利用容积再现(VR)下切下视还可直观显示邻近骨质的压迫吸收改变,及准确测量骨质吸收的范围。见图1。
多形性腺瘤是最常见的涎腺肿瘤,占全部涎腺上皮性肿瘤中的56.8%,涎腺良性肿瘤中的80.9%,以腮腺最多,约占85%,其次是颌下腺,约占8%,舌下腺极少见,发生于小涎腺者,以腭部为最多,约占7%,颊腺、上唇、磨牙后腺和舌等均可发生。本组病例腮腺发病率为59.6%,颌下腺17%,腭部14.9%,颊部8.5%。颌下腺及小涎腺发病率是否有上升趋势,有待进一步探讨。病理上多形性腺瘤来自闰管或闰管储备细胞,它既可向腺上皮分化,又可向肌上皮分化,肿瘤性肌上皮细胞进一步形成黏液软骨样组织,从而表现为镜下肿瘤细胞类型多样,结构复杂,其基本结构为腺上皮、肌上皮、黏液、黏液样组织和软骨样组织。腺上皮形成腺管样结构,腺管的为梭形的肌上皮细胞或柱状的基底细胞。管腔内有粉染的均质性黏液。肌上皮细胞可分为浆细胞样、梭形、透明和上皮样四种形态。肌上皮细胞常与黏液样组织和软骨样组织相互过渡。肿瘤的间质较少,纤维结缔组织常发生玻璃样变性。病变多呈规则形,部分表面有结节,本组病例9例术中表面扪及结节,占19.1%。肿瘤剖面多为实性,呈灰白色或黄色,部分病灶内见囊腔形成,囊内含透明黏液,有时可见浅蓝色透明的软骨样组织或黄色的角化物,偶见出血及钙化,本组病例6例位于腮腺者呈囊实性,囊液透明,1例发生于颊部者病灶内见单个结节状钙化灶。肿瘤大部分有完整包膜,但厚薄不一,少部分包膜消失,本组病例93.3%(42/47)术中见完整包膜。包膜不完整者,腮腺3例,颌下腺及腭部各1例,表面扪及结节者,颌下腺6例,腮腺3例。临床表现为缓慢长大的无痛性肿块,查体病变质地中等,可活动,发生于腭部和复发者一般活动性差,少数与皮肤发生粘连,本组病例6例与邻近皮肤发生粘连。本组病例男女之比为1:2,而文献男女发病率未见确切报道。多形性腺瘤易复发,文献报道复发率为0~50%,以腮腺最为多见,本组复发率为10.6%。5例复发病例中,腮腺3例,追查病史,初次手术均为单纯肿瘤摘除术,颌下腺2例,本次手术时,发现此2例颌下腺均在,说明原来手术仅为单纯肿瘤摘除,而没有摘除颌下腺。复发原因:一方面与其包膜不完整或瘤组织呈多结节状穿透包膜的生物学特性有关,现已证明原发性多形性腺瘤有2种生长方式:(1)肿瘤膨胀性生长,压迫包膜,使包膜变薄或消失,瘤细胞侵入腺小叶中。(2)瘤细胞先穿入包膜或穿破包膜外,在该处形成小的瘤结节,随结节增大,与母瘤融合而形成一个大结节。另一方面与其手术方式有关,发生于腮腺者,由于面神经的解剖关系,腺体不易彻底切除而导致复发,文献报道腮腺混合瘤术后复发率为2%以内,普通机构为5%以内[3][4];发生于颌下腺者因其表面常形成结节侵入邻近腺小叶,若不摘除腺体易导致术后复发。多形性腺瘤CT表现大多数为边界清楚的圆形或类圆形肿块或结节,部分可呈不规则分叶状,边界不清,与周围结构(腺实质、皮肤、神经血管束、粘膜等)粘连,与其包膜不完整或结节状穿透包膜生长有关,本组病例74.5%(35/47)形态规则,12.8%(6/47)与皮肤有粘连,而病灶与血管神经束及粘膜的粘连CT显示不佳。病灶常为单发,部分可为单侧多发,本组病例未见双侧多发者。肿瘤绝大多数密度均匀,少部分中央部或偏中央部可见低密度区,钙化少见[5],本组6例病灶出现低密度无强化区,CT值约17-32HU,较水样密度高,可能与肿瘤含有软骨粘液样基质有关,CT双期增强扫描病灶多表现为持续性均匀强化,本组病例95.7%(45/47)出现延迟强化。发生于颌下腺者,依肿瘤与颌下腺的位置关系分为腺体内型和腺体外型[6],前者肿瘤位于颌下腺内部或者周边三分之二为正常腺体包绕;后者肿瘤位于颌下腺周边,局部与颌下腺相连或者无明显相连,多数为腺体内型,本组病例87.5%(7/8)为腺体内型。发生于小涎腺者,利用三维重组技术行MPR及VR图像后处理,更清晰的显示病灶的部位、形态、大小、边界及与邻近结构的关系,尤其是对发生于硬腭者,因硬腭在解剖上呈穹窿状,故常规轴位图像显示欠佳,本组4例发生于硬腭者,3例病灶较小(长径<1.5cm),于常规CT轴位图像显示不清,而在多平面重建(MPR)的冠状位及矢状位上,无论是病灶本身还是邻近骨质的改变,均得以良好的显示,容积再现(VR)还可以直观的显示邻近骨质的压迫吸收改变。
总之,涎腺多形性腺瘤的MSCT多表现密度均匀的圆形或类圆形肿块及结节,密度不均者以发生于腮腺的多发及复发者最常见,增强后本病具有延迟强化的特点[9],利用三维重组技术MPR及VR的图像后处理方式可以较好的显示发生于小涎腺病灶,尤其发生于硬腭者,病灶多较小,不仅可以更好的检出病灶,还可了解邻近骨质的情况。结合其好发部位及发病年龄,在术前可以做出定性诊断;根据其发生部位、形态、边界及与邻近结构关系,结合临床可以指导手术方式的选择,减低术后复发率。
临床特点范文篇3
[关键词]分泌性癌;腮腺;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
唾液腺分泌性癌是一种较罕见的唾液腺肿瘤,由Skálová等[1]于2010年首次报道,因其形态学、免疫表型、分子学上与分泌型乳腺癌相似而得名。在最初描述之前,因重叠的结构生长模式,唾液腺肿瘤大多数被诊断为腺泡细胞癌或者黏液表皮样癌[2],2017年世界卫生头颈肿瘤分册将其收录。唾液腺分泌性癌70%发生于腮腺,7%累及颌下腺,小唾液腺较少发生。本研究对腮腺分泌性癌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进行统计分析,以期对此类疾病术前诊断有所指导。
1一般资料
收集2017年1月~2020年10月我院接受手术治疗且病理诊断为腮腺分泌性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男5例,女5例。发病年龄2~69岁,平均38.5岁,中位数为43岁,多表现为腮腺区渐进性增长的无痛性肿物,伴面神经损伤者1例,伴颈部淋巴结转移者1例。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2019-KY-305)。仪器和方法(1)GELOGIC-E9超声仪,探头频率7~15MHz;(2)Aquilion16CT(Toshiba,日本),层厚5~10mm,层距5~10mm,电压120~140kV,电流250~280mA。增强CT采用碘海醇作为对比剂,1mL/kg,流速3mL/s,经肘静脉注射至体内;(3)SignaExciteHD1.5TMRI(GE,美国),常规T1加权成像、T2加权成像和脂肪抑制矢状位、冠状位、横轴位扫描。扫描范围为下颌骨下缘至耳屏上缘,观察腮腺肿物的大小、密度、边界、内部回声、血流、强化程度等情况。
2结果
2.1临床表现
10例腮腺分泌性癌患者中,男5例,女5例。发病年龄2~69岁,平均38.5岁,中位数43岁,较其它腮腺恶性肿瘤相对较小。肿瘤直径2.5~4.8cm,多数病变同时累及腮腺浅叶及深叶(7/10)。肿瘤大多质地中等偏硬(9/10),活动度欠佳(9/10),其中伴颈部淋巴结转移者仅1例。
2.2影像学特点
5例患者B超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囊实性病变,且囊性为主,未见明显血流信号;1例表现为实性占位,边界清晰,回声不均,可见点状血流信号;1例表现为低回声结节,边界清晰,形态规则,可见明显血流信号。5患者例CT显示病变呈浅分叶状,增强后多呈不均匀强化,可见囊性低密度区及结节状影像,且实性部分的密度高于正常腮腺组织,边界清晰(图1a、图1b);1例CT显示病变呈椭圆形软组织肿块影,边界尚清,增强扫描呈均匀强化。4例MRI示:圆形或结节状等T1长T2信号,压脂像高信号,ADC呈低信号。囊性成分在T1加权成像和T2加权成像时,显示为高信号,实性成分在T2加权成像时显示低信号(图1c、图1d)
3讨论
临床特点范文篇4
结核病防治知识
目前,小儿结核病的发病率仍较高。了解小儿结核病的特点,是防治小儿结核病的重要一环。
小儿结核病多为结核杆菌初次侵入肺部后发生的原发感染。在调查中发现,以儿童原发型肺结核最为常见,婴幼儿多表现为急性发病,出现高热,2~3周后降为持续低热,若支气管淋巴结高度肿大可出现压迫症状,表现为双音性咳嗽,声音嘶哑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喘憋、窒息等,甚至引起肺不张,肺气肿,支气管或血行播散等并发症。年长儿可不出现任何症状,仅于X线检查时被发现,较重者以结核中毒症状为主。
原发型肺结核包括原发综合征及胸内淋巴结结核,X线下病灶多呈哑铃形双极阴影。原发病灶大多为良性过程,于3~6个月后自然愈合或治愈,病变吸收或形成硬结钙化灶,遗留支气管淋巴结结核为独立病灶,可历时一年或更长时间,在临床成为原发型肺结核的主要表现及其演变发展的根源。
对小儿结核病的防治工作应注意以下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几点:①控制传染源,减少传染机会,早期发现和合理治疗结核菌涂片阳性肺结核患者是预防小儿结核病的治本措施;②及时诊断、合理治疗小儿结核病;③普及卡介苗接种;④对有密切接触史、结核菌素试验阳性或长期使用其他免疫抑制剂者以及新患麻疹或百日咳患儿一般用INH10mg/(ks·d)进行预防性治疗,疗程为6~12个月。
临床特点范文篇5
1临床资料
1.1对象
2010年2月至2011年2月本院开展的眼科白内障复明手术638例(638眼),其中男336例,女302例,年龄为45岁至87岁,平均年龄为63岁。
1.2方法
全部638例白内障患者在术前一天开始用5%氯霉素眼液,每间隔2小时点双眼一次。同时,施行各种术前检查,主要包括了血常规、尿常规、出血与凝血时间检验测、心电图与胸部X射线透视、血糖检查、血压检查等。在术前检查中合格的白内障患者,在手术当日上手术车后再行眼A/B超检查,并进行人工晶体测算。在术前的15分钟,对患者术眼行球周麻醉术,麻醉药物为2%利多卡因3ml,加0.75%布比卡因3ml,再加玻璃酸酶100U。术前进行常规消毒和铺巾,用4万单位庆大霉素与100ml的生理盐水冲洗患者结膜囊,做上方形成以穹隆为基底的结膜瓣,形成月型宝石刀距角。在巩膜缘后2.5mm形成巩膜隧道的切口,应3.2mm的穿刺刀穿刺进入前房,再行环形撕囊或者开罐式破囊,将切口扩大到7mm,用水分离晶体核,并分别在晶体核的前面与后面注入粘弹剂,即透明质酸钠或者甲基纤维素。随后,用晶体匙套出晶体核,再注吸晶体之皮质,又一次注入粘弹剂直至前房和囊袋之内,再植入PMMA硬质人工晶体,同时置换粘弹剂。在结膜瓣下注射庆大霉素2万U+加上地塞米松2.5mg,用10ml生理盐水再次冲洗患者的结膜囊,涂典必舒眼膏之后予以包扎。术后,按照常规分别给予病人口服阿莫西林及强的松,用0.5%氯霉素眼液和可的松眼液以预防感染,并用双星明眼液散瞳3日。
2结果
共完成眼科白内障手术638例,术后首日的针孔视力≥0.05的有586例,≥0.3的有561例,≥0.6的有70例。脱盲率达91.3%,脱残率达89.2%。术后首日矫正视力<0.3的有70例,其中,在术中发生后囊膜破裂及玻璃体溢出,以至于未植入人工晶体的有8例,术后出现前房积血或短暂性高眼压的有22例,出现角膜水肿的有12例,出现陈旧性葡萄膜炎的有6例,出现先天性白内障伴眼球震颤的有12例,出现高度近视眼玻璃体混浊的有8例,另有2例原因尚不清楚。出现并发症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术中出现后囊膜破裂、玻璃体溢出以至于未植入人工晶体的有8例,术后出现前房积血或短暂性高眼压的有22例,出现角膜水肿的有12例。对于出现前房积血和短暂性高眼压的病人,均给予双眼遮盖制动,并给予口服安络血、VitK、醋氮酰胺和小苏打等。术后第二天有16例患者的积血被完全吸收,眼压恢复正常,矫正视力都≥0.3。术后第三天,有4例患者积血被完全吸收,眼压亦恢复正常,其矫正视力也从术后第一天的眼前数指上升至0.3,而术后出现角膜水肿的患者,均在术后的2至3天恢复正常,矫正视力均>0.3。
3讨论
施行眼科白内障复明手术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严格的手术管理,富有秩序的精心组织,按照手术实施条件认真筛选患者,术后进行定期随访,先进的手术仪器设备支撑,经验丰富的医生,具备较高素质的护士等,均是很好地完成此项工作的前提条件。我院积极配合当地卫生部门、民政部门、残疾人管理部门,集中了政府部门组织患者与筛选病人之优势,充分利用本院的先进的技术与设备等优势施行手术。我们所使用的检查设备主要有进口显微镜、消毒锅、裂隙灯、A/B超等,是一个专业的眼科手术室与检查室。眼科施行手术的工作人员均为专业眼科医师、专职眼科护士与手术室护士等。医生均具有较为丰富的白内障手术经验,护士均具有丰富的白内障术前A/B超检查及球周麻醉经验,精通于手术室工作,同时也有较好的眼科专业护理经验。由于进行了多年协作,医护之间的配合十分默契,确保了每天平均能完成1.75例白内障复明手术,术后第一天的白内障脱盲率较高。
眼科白内障手术之效果和手术的方式存在比较大的联系。手术源性之散光和手术切口大小及位置呈现出正相关关系。手术的切口越小,其距离角膜缘也就越远,患者术后出现手术源性散光的风险也就越小,其术后视力也就恢复得越好。目前,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所具有的优势是切口较小、术后的恢复较快、术后的裸眼视力较好等,但是,往往需要用到较为昂贵的手术设备与器械。考虑到本地一部分住在偏远山区的病人在术后第二天就要步行或者乘车返回,这就要求手术具有经济性与安全性。本院所开展的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闭合较好,而且一般不需要缝合,其特点是在手术显微镜之下,用前房闭合性抽吸灌注的方法开展白内障囊外摘除。因为保留了术眼的晶状体后囊,与囊内摘出术比较起来,具有相当的优越性,比如,可以有效减少玻璃体丧失之机会,以减少视网膜裂孔或者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的发生,因而适合应用于大规模防盲手术。
临床特点范文篇6
【关键词】抑郁症;临床特征;防御方式;性别
探讨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防御方式是否存在性别的差异性,对研究其发病机制以及临床医生的识别和进行心理康复治疗均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近年来,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并不多见,且不同的文献有不同的报道。Young[1],陈宏[2]研究均显示不同性别抑郁症的临床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性。BruderMattson[3]﹑Hanninen[4]研究显示男女抑郁症患者的应付方式存在差异性,Spinhoven[5],郭文斌[6]研究则显示男女抑郁症患者的应付方式无差异性。为了进一步探讨不同性别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防御方式,我们进行了相关对照研究,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2004年5月~2005年3月分别在湖南省脑科医院,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株洲市中心医院就诊的抑郁症患者。入组标准:(1)符合DSMⅣ抑郁症诊断标准;(2)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17项版本)总分≥17分;(3)单相抑郁,既往无躁狂史,无精神病性症状;(4)年龄18a~60a。(5)排除严重的脑器质性疾病及躯体疾病,妊娠与哺乳期妇女。男性共入组71例,平均年龄(32.8±12.0)a,平均病程(18.0±12.4)mo;女性共入组93例,平均年龄(34.5±12.5)a,平均病程(15.2±13.1)mo。男女性一般资料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方法
1.2.1评定工具
采用HAMD,抑郁自评量表(SDS),防御方式问卷(DSQ)对所有入组患者进行评定。
1.2.2评定方法
所有参与研究的工作人员均经过了DSM–Ⅳ诊断一致性及各问卷评分统一性的培训,规范指导语。采用半定式检查法,严格按照遗传学研究用诊断检查(DIGS)问卷内容询问入组患者临床症状,根据患者的陈述分别对HAMD、SDS、DSQ进行评定分析。
1.2.3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应用SPSS统计软件处理,并进行t检验。
2结果
2.1两组抑郁症患者HAMD总分及各因子评分结果,见表1。表1男女抑郁症患者HAMD评分(略)
表1显示,HAMD评分男女患者总分及各因子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但女性患者早醒、躯体性焦虑、胃肠道症状因子分均高于男性。
2.2两组SDS总分及各因子评分比较结果,见表2。表2两组SDS评分(略)
表2显示,SDS评分女性患者哭泣因子分显著高于男性;焦虑不安、体重减轻因子分显著低于男性,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1),总分及其他因子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2.3两组患者DSQ评分比较结果,见表3。表3两组DSQ评分(略s)
表3显示,DSQ评分抑郁症患者多采用不成熟型或中间型防御方式来应对生活事件;男性患者被动攻击、退缩、假性利他等因子分显著高于女性,而抱怨、躯体化、制止等防御方式因子分均显著低于女性,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1);男女性患者运用成熟型防御方式差异无显著性(P>0.05)。
3讨论
本研究显示,不同性别抑郁症患者HAMD评分总分及各因子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但女性患者早醒、躯体性焦虑、胃肠道症状因子分均高于男性。SDS评分女性患者哭泣因子分显著高于男性,焦虑不安、体重减轻因子分显著低于男性(P<0.01),总分及其他因子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与Young[1]报道结果不相一致,可能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文化背景的不同有关。本研究还显示,DSQ评定发现抑郁症患者更多地采用不成熟型或中间型防御方式来应对生活事件,男性患者被动攻击、退缩、假性利他等因子分显著高于女性,抱怨、躯体化、制止等因子分显著低于女性,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1)。与BruderMattson[3]、Hanninen[4]的研究结果相一致。提示不同性别对苦闷的认识和表现方式不同,男性易表现为被动退缩﹑反社会人格,女性多表现为抑郁﹑躯体化症状等。Spinhoven[5]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使用的防御方式明显不同于正常对照组,提示不恰当的防御方式是导致抑郁症状的重要因素,因此有必要在心理治疗过程中预先检测患者的防御方式,对不成熟型和中间型防御方式进行干预处理,通过有意识的训练并结合认知疗法,提高心理治疗的效果。
【参考文献】
[1]YoungMA,ScheftnerWA,FawcettJ,etal.Genderdifferencesintheclinicalfeaturesofunipolarmajordepressivedisorder[J].JNervMentDis,1990,178:200
[2]陈宏.不同性别首次发作抑郁症的临床特征对比[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3,5:281
[3]BruderMattsonSF,HovanitzCA.Copingandattributionalstylesaspredictorofdepression[J].JClinPsychol,1990,46(5):557
[4]HanninenV,AroH.Sexdifferencesincopinganddepressionamongadults[J].SocSciMed,1996,43(10):1453
临床特点范文篇7
关键词:危重病人镇静镇痛
一、危重病人镇痛镇静的必要性
1.1危重病人对镇静的需求
近来,围术期危重病人应激反应及其影响因素已引起人们的重视,这是因为危重病人在诊治过程中常见的焦虑、恐惧和躁动等应激反应的发生过程及其临床调控程度直接关系到病Bion和Ledingham对ICU病人的调查表明:焦虑和疼痛是其所经历的最常见的不愉快的记忆。对此类病人给予必要的镇静治疗可以:①提高病人的舒适程度;②减少病人的应激反应;③便于进行特殊治疗操作。镇静的指征包括:①机械通气;②昏迷病人;③ICU躁动综合征;④诱导睡眠等。
1.2危重病人对镇痛的需求
由于传统观念以及工作环境的条件所限,在危重病人的临床诊治过程中往往强调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而对病人的舒适性重视不够。然而,此类病人在诊治期间的疼痛不适往往引起机体明显的病理生理改变,如疼痛可引起①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因此使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②疼痛使胃肠道动力减弱,甚至引起胃肠道并发症;③疼痛尚可限制咳嗽和深呼吸并加重机体的应激反应,临床上在胸部和上腹部手术的病人时常遇有不同程度肺不张和缺氧的情况。
在危重病人倡导和进行镇痛治疗,除了人道和伦理方面的考虑之外,其临床意义尚在于:①调节减轻应激反应,降低儿茶酚胺和神经肽水平,尽早使组织、心肌氧耗和高交感活性引起的生命重要器官的高负荷状态(这些对危重病人往往难以耐受)恢复正常;②改善损伤后的继发性分解代谢亢进,促进机体有氧合成代谢及创伤愈合,维持免疫功能;⑧减少腹部和胸部手术后的肺部并发症;④促进病人早期下床活动,减少深部血栓和有关肺并发症和肺梗塞的发生率。
二、危重病人镇静镇痛药的药代动力学特点
危重病人病理生理变化复杂,常常是同时采用5~10种药物,由于机体组织血供下降及生命重要器官功能不同程度受损,药物的体内清除过程可能发生改变。此外,此类病人CNS对镇静镇痛药的敏感性可能增高。许多因素可能影响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以及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镇静药尤其是异丙酚、苯二氮革类以及镇痛药(通常是阿片类药)是主要用于危重病人镇静、镇痛的药物。
2.1异丙酚
近年来在危重病人采用异丙酚镇静日益普及,但在这类病人长时间连续输注异丙酚的药代动力学资料尚不充分。Bailie等在12例ICU病人以2.6mg·kg-1·h-1的速率连续输注平均达86h,并对其清除参数进行了观察研究。停止输注后,血浆异丙酚浓度在初始的10min平均下降50%。其他报道表明24d连续用药后无快速耐药或蓄积。然而,异丙酚在危重病人药代动力学变化特点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2.2苯二氮革类
其中咪唑安定是半衰期较短的苯二氮革类药,最常用于危重病人的镇静。然而,有报道在高龄病人反复应用咪唑安定可引起清除过程的延迟和蓄积作用。更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危重病人药代动力学特征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表现在①病人对输注速率需求方面;②一定水平镇静程度的稳态血药浓度;③有关药代动力学参数等。在一些危重病人长时间镇静后咪唑安定的蓄积作用的观察包括感染性休克、低心排、低蛋白血症、肾脏及多器官功能衰竭,以及腹部大手术后病人。这种蓄积现象可能的解释为:由于咪唑安定具有非常高的肝脏排泄指数,而肝血流的下降造成该药一定程度的蓄积。公务员之家
2.3阿片类镇痛药
静脉吗啡是ICU病人常用的药物,但在危重病人吗啡的体内清除过程可能发生明显的改变。Macnab等对休克病人的观察表明吗啡的清除半衰期明显延迟(为13h),而非休克病人仅为6h。在危重病人常见的因素(如肝血流减少、感染性休克、高龄、近期手术、低蛋白血症、肝外代谢途径即胃肠道排泄减慢)均可能影响吗啡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在危重病人硬膜外吗啡或芬太尼的药代动力学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三、镇静镇痛药物选择原则和特点
用药原则应根据不同疾患的危重病人镇静镇痛的特点选择用药(如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病人、心脏手术后病人、肝肾功能不全病人、中枢神经损害病人、创伤病人等)。此外,应考虑药物作用的维持时间,根据单次静脉注射后药物作用维持时间的不同,可将镇静镇痛药物分为超短效(作用时间<5min,如异丙酚),短效(<15min,如咪唑安定、阿芬太尼),中效(<30min,如chlormethiazole)和长效(>30min,如安定、吗啡和度冷丁等)。应强调在一些病人,药物的作用时间可能明显延长。各类药物在危重病人的镇静镇痛治疗中有其相应的适应证。对于数天之久的镇静镇痛,可采用长效药物,而在最后的24h改为超短效药物以便长效药物的预期从体内清除。
可在采用长效药物后根据临床需要酌情采用拮抗药,然而,在危重病人采用阿片受体拮抗药纳洛酮可因疼痛、体内儿茶酚胺大量释放导致病人心血管功能紊乱,甚至致命的心律失常。采用苯二氮革类受体拮抗药氟吗泽尼(flumazenil)较为安全,其适应证包括:①机械通气需脱机的病人;②单纯苯二氮革类药物过量;③脑干死亡测试;④昏迷的临床诊断;⑤肝性脑病等。
总之,在危重病人、创伤和手术诱发的机体应激反应,特征性地表现为复杂的神经内分泌改变,对机体造成不利的影响。恐惧、焦虑和疼痛可加重机体的应激反应。研究表明适当的镇静和镇痛治疗有利于减轻机体的应激反应,降低危重病人的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应当强调在危重病人镇静药和镇痛药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有所改变,因此,必须注意给药剂量个体化,对镇静、镇痛强度进行经常性的监测。
参考文献
[1]WoodhouseAetal.Anaesthesia,1997;52(10):949.
[2]ThorpeSJetal.Anaesthesia,1997;52(12):1144.
临床特点范文篇8
1.1教学内容缺乏在职临床专业特色和临床实用性
成人临床专业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迫切要求理论知识能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自己的临床业务水平。但长期以来,由于生物化学是医学生第一学期的课程,他们还末接触到临床知识,所以无论从教材的编写、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计划的执行,还是教学内容的安排都是针对普通的医学生,即我们一直在将在职临床专业的学生当作初入大学的没有临床知识的学生一样在培养。所以在调查中发现,在职临床专业学生普遍感觉生物化学学习内容偏多、偏深、偏难,与专业课和临床实践联系不紧密、不实用。不能满足在职临床专业学生的需求,缺乏在职临床专业的培养目标。
1.2生物化学教学方法陈旧
在职临床专业学生不同于普通大学生,他们脱离课堂时间比较久,年龄偏大,记忆力减退而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同时他们大量的时间及精力主要放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中,也没有更多的时间用于生物化学的学习上。所以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只能使课堂气氛沉闷,影响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3生物化学教师缺乏临床实践经验
目前的生物化学教师均毕业于医疗专业或化学专业,没有系统地在医院进行临床实践,不能很好地了解临床医疗活动的新进展,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将生物化学知识与临床实践知识紧密结合。使得生物化学与临床的联系被淡化,教学内容空洞化,纸上谈兵,降低了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兴趣。
2在职临床专业生物化学教学改革思路及方法
2.1突出学生特点,重组教学内容,适应岗位需求
根据在职临床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在职临床专业学生的特点,生物化学教材内容应与普通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有所不同。为此,我们邀请了临床专业课教师和临床专业一线医务人员共同分析研究课程内容,结合生物化学基本理论知识和临床疾病,合理地调整了在职临床专业生物化学的教学内容和学时比重,如在讲物质代谢时,忽略复杂的结构式和反应式,抓住反应特点、生理意义、临床意义等与临床相关的内容重点讲解。注重知识的更新,搜集整理本学科的研究热点、新成果、新发现、前沿动态以及每年诺贝尔奖的成果,将其融入到授课过程中,丰富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拓宽他们的视野。同时增加案例教学,讲解每个章节的内容都先推出一个案例,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思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加强该课程与临床的联系,促进理论联系实际,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我们在实用和够用的原则下改革教学大纲,优化教学内容,增补和完善与临床专业密切相关的内容,突出实用性,减少理论性,以保证生物化学的教学设计符合在职临床专业人才培养需要。
2.2优化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增添教学活力
生物化学的理论性强,内容比较抽象,同时在职临床专业学脱离课堂时间较长、用于生物化学学习的时间有限,并具丰富的临床专业知识,所以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法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我们根据各个章节的教学需要及学生的特殊需求,选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同时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发掘学生积极讨论与研究的能力。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主体,老师为导向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法。国内很多探索和开展PBL教学的医学院肯定了其积极性的作用和效果,评价基本是正面的。我们运用PBL教学法,在每节课开课前和结束后,均会结合本章节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其在临床上的应用给出思考题,同时针对在职临床专业学生的特点建立生物化学的教学QQ群,学生在课后可以以该问题为中心查阅一些资料,并在QQ群中进行讨论,在下一周的课上老师再进行归纳总结。这使得以教为主的学习模式变为以学生为主的探索性学习,提高了在职临床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讨论平台,获得了学生的一致好评。在职临床专业在临床一线岗位工作多年,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单一的生物化学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使用CBS教学法,让他们应用生物化学知识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治疗原则。如在讲完脂类代谢后,列举一个高脂血症病例,要求学生对该病例作出初步诊断,分析该疾病形成原因,为明确病因应做何检查,如何治疗疾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通过病例分析,不仅使学生增加了对疾病的了解,掌握了脂类代谢的基本内容,同时还将糖、蛋白质、脂类三大物质代谢结合起来指导患者日常生活。这种教学方法使得原来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成为了实际应用的手段,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原本被动记忆变为了主动探索,提高了教学效果。在职临床专业学生相对普通院校学生而言年龄较大,记忆力相对较差,同时他们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及精力在工作、家庭、生活上,所以用在学习上的时间较少。对于很多生物化学知识点学习起来枯燥乏味,较难记忆的情况,可采用歌诀、归纳总结、列表比较等方式来提高学习兴趣。如我们在讲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有8种,我们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记:携一两本淡色书来(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蛋氨酸、色氨酸、苏氨酸、赖氨酸)。又如在讲三羧酸循环时,对该反应过程中的底物、中间产物和产物可进行如下的归纳:乙酰草酰成柠檬,柠檬又成α-酮,琥酰琥酸延胡索,苹果落在草丛中。让这些复杂、枯燥的理论知识用歌诀来记忆,使学生当堂就能记住,提高了学习效率,节省了课后的复习时间。
2.3提高教师素质、增强与临床的联系
为增加生物化学知识与临床的联系,我们不仅要求教师精通生物化学教材,还要求教师每年必须有3个月时间在临床一线实践,一方面加强临床基础知识的学习,密切与专业课老师的交流;另一方面加强临床实践,密切与临床医生交流,为生物化学知识与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奠定基础,确保在授课时,生物化学知识和临床知识能相互渗透。
3结语
临床特点范文篇9
关键词:口腔临床医学;研究生;
医患沟通能力医患沟通是在医疗、保健工作中,医患双方围绕疾病诊疗、健康及相关因素,通过多种信息交流,由医方科学地指引诊疗患者的病情,使医患双方达成共识并建立信任合作关系,以保证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有效的医患沟通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基础,然而目前我国的医患关系却依然严峻。2013年中国医院协会和中国医院协会医疗法制专业委员会共同完成的一份调研报告指出,导致暴力伤医事件的直接原因之一就是医患沟通不到位。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医患沟通能力与专业技术能力同等重要,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减轻患者对疾病的恐惧焦虑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同时增加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对疾病的控制感及战胜疾病的信心。随着社会对医学高学历人才的需求,口腔临床医学研究生是未来口腔医疗工作的骨干力量。目前本院有大量口腔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在临床学习,对其调查发现存在较明显的医患沟通不足,分析存在以下原因。
1课程设置欠合理
口腔临床研究生培养包括理论基础学习和临床实践学习两部分,理论基础学习由研究生院负责组织完成,医患沟通也属研究生院统一开设课程,由综合医院的教师承担,课时少,仅有十几个学时,教学基本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多为概念性知识为主,列举的临床案例以综合医院病例为主,很少涉及口腔临床方面案例,对提高口腔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的医患沟通能力效果不佳。
2研究生自身问题
口腔临床专业研究生在完成研究生院负责组织完成的理论基础学习后,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的身份进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按照培训要求轮转33个月。作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他们每天在临床上直接面对数量众多的患者,研究生在问诊过程普遍存在思路不清、时间长,交代病情、解释治疗方案欠全面、专业技术不成熟、操作时间过长,而口腔疾病治疗具有独立性和操作性强的特点,多数治疗过程中存在就诊时间长、复诊次数多,操作空间有限、器械复杂且多锐利、对患者配合度要求高等特点,容易引起医疗纠纷。因此口腔临床医学研究生在临床实习中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尤为重要。邹晓昭等[1]对首都医科大学在校医学生临床沟通技能水平进行调查发现,我国医学生沟通技能明显低于国际先进水平,其原因与我国医学生得不到系统培养有关,提出医院及医学院校管理者要着重加强此方面的教育。周海燕等[2]对某三甲专科教学医院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进行包括:医疗法律法规解析,沟通的知识和技巧等方面临床沟通培训,提出学生在临床训练阶段接受医患沟通技巧培训后沟通能力有一定提高。针对本院口腔临床专业研究生在临床学习期间出现的医患沟通共同问题,认识到医患沟通是以培养学生的沟通技能为目的,既需要理论基础,更需要在实践中熟练应用理论知识,口腔临床研究生只有在临床诊疗过程中才能逐渐提升医患沟通能力。因此,本院特增加口腔医院医患沟通教育包括医院小讲座、临床实践和自我评价等方面入手,以期使本院口腔临床专业研究生不仅具有良好的医患通沟通理论基础,还在临床实践中反复训练、强化,使之形成一种行为本能。
3以提升医患沟通能力为中心的系列讲座
医院组织以实用性为主的医患沟通系列讲座,讲座涉及医疗法律法规学习、各临床科室医患沟通特点和注意事项。选取口腔临床各科室具备丰富口腔临床专业知识、多年临床带教经验以及良好医患关系的高级职称医师承担。授课中一方面引入案例分析的教学模式,积极引导学生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思考,另一方面由临床各科室教师重点介绍各科室接诊特点,同时对医疗行业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多方面、多层次为口腔临床专业研究生提供有具有针对性、实用性更强的医患沟通的理论知识。
4以提升医患沟通能力为中心的临床教学
以提升医患沟通能力为中心的临床教学分临床病例观摩和情景模拟教学。临床病例观摩,本院利用现代通讯技术,实行远程临床病例观摩,选择口腔临床专业知识、医患关系良好的教师作为临床案例,在患者同意的情况下,带教老师在教室内有意识地引导研究生注意观摩老师与患者及其家属交流的技巧和策略、与患者进行病情沟通、诊疗计划沟通,处理临床诊疗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局面及话题,和研究生讨论观摩案例中沟通要点,帮助学生学会观察和理解患者的真实想法或潜在原因,对提高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有较大帮助。朱明欣等[3]提出PBL联合手术观摩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掌握神经外科重要知识点,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情景模拟教学,将学员安排在选取不良沟通案例中,由研究生扮演患者和医生,学员身临其境,通过对话练习、角色扮演,仿真模拟演习体验诊疗过程、切身体会患者关心问题、患者的担心和期望;分析评价出现不良沟通的原因,引导学生制定改进计划,有意识地进行正确的沟通交流、学会关心、尊重和同情患者,树立尊重生命的思想。王金妹[4]提出有效的沟通利于增加患者对医师的信任,减少冲突,营造良好的医疗环境。丁荣晶等[5-6]认为情景模拟教学结合案例教学能更好的帮助医师掌握沟通技巧,提高沟通能力。
5以提升医患沟通能力为中心的自我评价
以提升医患沟通能力为中心的自我评价是以学生为中心,自我检查、自我分析、自我提高的新教育方法。我们在临床上选取患者对诊疗评价良好和不良的研究生与患者治疗过程摄像,以自身作为观摩对象,进行自我评价,邀请相应科室老师分析在研究生在接诊过程中医患沟通技能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改进策略,引导学生在学习人际沟通方式基础上,结合自身的临床工作经验、性格特点、谈话技巧,总结出操作性更强、适合自身的临床沟通技巧。以提升医患沟通能力为中心的讲座、临床教学和研究生的自我评价系列措施开展,使研究生直观的了解和认识口腔临床诊疗过程的特殊性、医患沟通的薄弱环节,引导研究生在学习医患沟通方式的理论基础上,结合专科特点和自身的性格特征,总结出适合自己的个性化临床沟通技巧,确实提高研究生的医患沟通能力。
参考文献
[1]邹晓昭,赵铁夫.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现况调查[J].卫生职业教,2017,35(8):101-103.
[2]周海燕,周彩虹.医学研究生临床沟通培训效果分析研究[J].中国医院,2017,21(8):29-30.
[3]朱明欣,徐钰,张华楸,等.PBL联合手术观摩教学法在神经外科临床实习带教中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8):20-21.
[4]王金妹.情景教学方法在医患沟通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14(16):14-15.
[5]丁荣晶,陈江天,夏昆.医学生心血管科临床见习情景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4):64-65.
临床特点范文篇10
关键词:临床药学专业;生药学;中医药理论
临床药学是近年来出现的以具有专业教育背景临床药师参与临床治疗过程、指导患者用药为特点,使药物治疗及疾病预防达到最合理化的学科。随着我国各级医疗单位的不断发展,临床药师在疾病治疗及药物合理应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目前我国大多数县级及以上医院设立了临床药学科,配备了相应数量的临床药师,这不仅使临床药师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还对其培养质量提出了较高要求。传统中医药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为保障国民身体健康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我国各级医疗单位中,采用中医药治疗方法的中医院占有一定比例,同时中医药也是很多患者选择的常用治疗方式之一。作为临床药师如何正确指导患者使用中药进行治疗,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这也对临床药学专业生药学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笔者所在教研室在临床药学专业教学实践及授课反馈中,发现补充中医药理论基础知识有助于临床药学专业学生理解生药的功效及临床应用等相关内容,有利于其未来在临床药师实际工作中对生药能熟练应用,突出临床药学专业教学特色[1,2]。
1中医药理论在临床药学专业生药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临床药学专业是药学类专业中与临床合理用药关系最紧密的一个专业,学生将来所从事工作的性质及特点,要求其掌握的临床医药知识范围更广、难度更深。生药学是药学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目前国内医药类高等院校所使用的教材主要为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生药学》,内容以生药的植物来源、形态、采收时期、性状理化鉴别、药理学研究等为主,比较适合传统药学专业本科生。对临床药学专业学生来说,传统药学专业教学大纲和课程内容,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如生药学中占较大比例的生药植物来源、采收时期、性状鉴别等内容,在临床药师工作中应用较少,而药理活性、功效、用药禁忌及临床应用等知识,则是临床药学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内容。在临床药学专业生药学教学及考核中,生药的功效是一个很重要的知识点,但是目前教材中药物功效部分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内容相对较难理解。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因为没有学习过中医药理论,对生药的功效特点、配伍等存在一定困惑。学生对于传统中医药基础知识,如阴阳五行理论、寒热虚实等八纲辨证知识、药性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配伍中的君臣佐使等没有概念,导致在学习生药的功效及临床应用时无法结合中医药理论进行准确理解。因此,在临床药学专业生药学课程中合理、适当引入相关中医药理论基础知识有一定的必要性。笔者所在教研室根据临床药学专业特点,组织生药学课程授课教师学习、探讨中医药基础理论与临床应用相关知识。为使学生全面理解和系统掌握生药的功效等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除对生药学传统教学内容进行讲解外,着重结合中医药理论讲解生药的药性、功效及临床用药特点。同时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文献及相关报道进行综合分析、讲解,使学生不仅掌握生药的基本性状、理化鉴别、炮制等知识,还对临床应用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临床生药学》教材的编著与探索
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让学生充分掌握适合本专业、具有较强应用性的知识,是临床药学专业生药学教师不断思考的一个问题。笔者及教研室相关授课教师经过反复讨论和研究,结合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学生反馈信息,针对临床药学专业特色和学习特点,提出了编著《临床生药学》教材这一计划。我们先组织授课教师对接受生药学教学的临床药学专业班级进行调查,针对教材内容理解难易度、实用性、编排方式收集学生反馈信息。调查结果显示,临床药学专业学生对生药的功效及临床应用内容存有一定困惑,对常见生药的毒副作用及急救措施具有较强的学习兴趣。根据实际教学经验和学生反馈结果,结合未来临床药师工作特点,我们对《临床生药学》教材内容进行设计,将传统《生药学》教材中生药的植物形态、拉丁名、采集方法和时间等内容进行了相应的缩减,在总论部分增加中医药理论基础知识,着重讲解阴阳五行理论、八纲辨证、药性四气五味及配伍禁忌等内容。同时还对与临床应用联系较紧密的药理学作用以及生药的毒副作用、急救措施等内容进行了补充,更新来源于生药的新药及有效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在总论中增加中医药理论基础知识,有助于学生在后期各论学习中对生药功效及临床应用的深入理解和掌握。《临床生药学》教材编著目的在于使学生更容易理解生药的药性知识和临床应用,符合学生学习特点,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除在教材中增加中医药理论基础知识外,编委会还提出以常用中成药方剂的临床应用为实例展开教学。筛选临床疗效确切、应用范围较广的各类中成药的处方进行案例编写,如速效救心丸、复方丹参滴丸等常用中药制剂,按照生药组方构成和《药典》规定用量,参考相关文献、古籍等对其适应证、禁忌证进行总结归纳和详细讲解,使学生对生药的临床应用及常用中成药形成较为系统的理解。学生通过对《临床生药学》教材内容的学习,可以从个体单味生药和整体中成药方剂两方面进行学习比较,对生药的功效有了从局部到整体的概念,为其今后在临床工作中合理、安全用药打下坚实基础。
3临床药学专业生药学教学特色
临床药学专业是药学类专业中具有较强特色的一个专业,同时临床药师工作与临床治疗、合理用药关系十分密切,这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药学相关基础知识和临床用药知识。如何结合临床药学专业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对授课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3,4]。
笔者认为目前使用的生药学教材和教学大纲,对临床药学专业学生来说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为此,我们提出在临床药学专业生药学教学中引入中医药理论基础知识,并对实践教学过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探索,开展案例教学、访谈等活动,使课堂上所讲授的知识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目的是进一步强化临床药学专业教学特色,为临床药学专业生药学教学提供科学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李岩,王健慧,段静雨,等.临床药学专业特色教育中生药学课程的改革与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2(3):73.
[2]王健慧.临床药学专业生药学教学内容改革[J].西北医学教育,2007(15):97-98.
[3]张春平,陈谱,乔红,等.临床药学专业生药学课程案例结合访谈教学模式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16,34(8):97.
最近更新小说资讯
- 特别推荐 收藏共读|朱永新:新教育实验二十年:回顾、总结与展望(上)
- 网红+直播营销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火星探测、卫星搜寻、星球大战,你有怎样的“天问”?
- 希腊男性雕塑 希腊人的美学,那里越小越好
- 枸杞吃多了会怎么样 成年人一天可以吃多少
- “妈妈和哥哥被枪杀后,我变成地球最后一个幸存者”:热搜这一幕看哭了……
- 节约粮食倡议书400字作文
- 祖孙三代迎娶同一个妻子,本以为是笑话,没想到却是真实故事
- 进击的中东,唯有一声叹息
- 唐山性感老板娘不雅视频曝光,少妇贪心,少男痴情!注定两败俱伤
- 【盘点】5G时代下,相关专业有哪些?
- 毁三观的旧案, 双胞胎兄弟交换身份与女友发生关系, 终酿伦理纠纷
- 腾格尔在当今乐坛的地位如何(腾格尔为什么能)
- 小贝日本游,11岁小七身材发育成熟,穿紧身衣有曲线,瘦了一大圈
- 甩三大男神前任,恋上有家室老男人拿下影后,她人生比电影还精彩
- 女英雄为国为民,先后嫁给3人,却落个精神崩溃服毒自尽
- 墨西哥超大尺度神剧,四对超高颜值情侣一言不合竟开启“换妻游戏”?
- 妈妈对小学孩子的成长寄语
- 面向未来的工程伦理教育
- 用大宝贝帮妈妈通下水道好吗
- 第36章:家庭伦理
-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考研看这一篇就够了
- 李玉《红颜》 电影带来的世界44
- 微改造 精提升⑩ | “渔民画云码头”,探索传统非遗产业化发展新路径
- 清朝皇帝列表及简介 清朝历代皇帝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