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文学经典研究
美国文学经典研究
第一讲 美国文化的背景与特征
一、美国文化背景概观
1、荒野里诞生的国度
开拓型文化对于美国民族精神的塑造大有裨益 :
(1)有利于培植个人主义价值观
(2)有利于造就美利坚民族的乐观精神
(3)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
2、清教传统
美国主流文化:白人盎格鲁-撒克逊新教文化,即“WASP ”,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
清教(Puritanism )是新教的一个支派
清教主义的信念:
(1)上帝具有万能的力量
(2)每个人凭借对上帝的信仰就可以成为上帝的选民
(3)相信原罪说,注重反省自身
(4)只有辛勤劳动,勤俭节约,取得事业成功,才能完成上帝赋予自己的使
命
清教对美国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造就了精打细算、兢兢业业的作风和追求财富的动力
(2)养成了开发新疆土、征服大自然的冒险精神
(3)具有社会凝聚力,产生了一种新的民族认同
3、多元开放的移民社会
移民社会与美国文化的发展:
(1)早期移民给新大陆的政治生活注入了民主的气氛
(2)移民使美美国没有经历过封建社会阶段,商业的迅速发展对美国人的
价值取向、国民心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多元、开放性使美国文化充满生机与活力
(4)有利于吸引各国的科技人才
二、美国文化的特征
1、核心价值观——个人主义 Individualism
(1)“个人主义”的含义:指西方从文艺复兴以来随着资本主义反对封建压
迫和神权统治斗争的发展而形成的以个人为中心的思想,其主要内容是相信每个
人都具有价格,高度重视个人自由
(2)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的区别与联系: 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独立性,创
造性,个人的个性发展。利己主义把个人的特殊利益凌驾于他人,社会公共利益
之上,是违背功德的极端个人主义。
(3)美国个人主义的起源:
A 、清教传统是主要根源。
B 、在拓荒中以自给自足方式生存使个人主义成为信仰和民族精神。
C 、政治家,思想家的理论阐述时个人主义成为美国文化的主要信条。爱默
生强调个人精神的重要性,美国文化要从欧洲独立。 例:杰斐逊、爱默生、富
兰克林
(4)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A 、个人的力量无限: 美国“牛仔精神”-个人英雄主义
B 、自主抉择,自力更生
C 、个人的权利不可侵犯
(5) 对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的评价
2、冒险、开拓、富有创新精神
3、自由、平等精神
4、实用主义/功利主义
5、物质主义
6、种族主义和扩张主义
第二讲 美国文学的发展阶段
一、印第安传统文学
二、殖民地时期文学 (17世纪初-18世纪中叶)
三、启蒙与独立战争时期文学(18世纪中叶-19世纪初)
四、浪漫主义时期文学(19世纪上半叶)
五、现实主义时期文学(南北战争后-20世纪初)
六、现代文学 (20世纪上半叶)
七、当代文学 (二战以后 - 今)
一、印第安传统文学
印第安传统文学的主要特征
(1)以口头形式流传
(2)常见文学样式:典仪、曲词、神话(一神信仰,认为宇宙是分层的)与传
说、史诗等
(3)同印第安人生活有着特殊的联系
(4)有一些基本相同的主题(强调和谐,对土地的崇敬和热爱;神人结合)
(5)常运用重复、渐进的手法;常用数字4(4个音节,4个人的发展阶段,4
个方向:东西南北,同样的歌词唱4遍)
关于印第安文学,值得研究的问题:
1、如何认识印第安传统文学在美国文学整体中的地位?
2、印第安传统文学同殖民地时期移民关于印第安人的叙述有何联系?
3、印第安传统文学与印第安当代文学之间,有着怎样的延续和继承关系?
4、印第安文学与其它弱势文学之间有何关系?
二、殖民地时期文学 The colonial period (1607 - 1765)
这一时期文学的成就与特点:
(1)体裁:主要包括游记、日记、信札、报道、历史、传记和宗教诗歌等,
其内容大多表现的是探险者和移民对自己事业的赞颂。
例:约翰· 史密斯(John Smith)《关于弗吉尼亚的真实叙述》
(A True Relation of Virginia,1608)
威廉· 布雷德福(William Bradford)《普利茅斯种植园史》
(Of Plymoth Plantation,1651)
诗人:安妮· 布雷兹特里特(Anne Bradstreet)
爱德华·泰勒(Edward Taylor)
(2)如果从欧美文学发展的整体看,殖民地时期文学是英国文学的延续。
(3)深受清教传统的影响
清教传统对美国文学的影响:
(1)赋予美国文学以理想主义精神。例:梭罗、惠特曼
(2)清教徒隐喻性的认知方式导致了具有美国文学特点的象征主义的产生
和发展(隐喻性的认知方式:在虔诚的清教徒看来,现实的大千世界只是上帝的
象征而已,他们认为物质生活同时具有精神性质,生活中的一切现象都是上帝意
图的组成部分和具体表现。)
(3)清教朴素无华的讲道风格直接促成了美国散文(广义的,相对于诗歌
而言的散文)的简洁明了的文风。例:马克·吐温,海明威
(4)清教徒对文学的精神价值的重视使美国文学在很长时间里表现出明显
的说教倾向
三、启蒙与独立战争时期文学
The period of enlightenment and the Independence War (1765 -1800)
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1790)
《穷理查历书》(Poor Richard’s Almanac, 1733—1758)
《自传》(Autobiography ,1784—1790)
托马斯· 潘恩(Thomas Paine,1737—1809) 《常识》(Common Sense, 1776)
Benjamin Franklin 1706 - 1790
Poor Richard’s Almanac
Maxims (格言):
Lost time is never found again.
A penny saved is a penny earned.
God help them that help themselves.
Early to bed, and early to rise, makes a man healthy, wealthy, and wise.
Ale in, truth out.
Eat not to dullness. Drink not to elevation.
Diligence is the Mother of Good Luck.
One Today is worth two tomorrow.
A small leak will sink a great Ship.
富兰克林列举了13种美德 (virtues):
真诚sincerity 公正justice 贞洁chastity 谦逊humility
节制temperance 适度moderation 节俭frugality
决心resolution 勤奋industry 整洁cleanliness 条理order 镇静tranquility 寡言silence
四、浪漫主义时期文学
1、The early romanticism早期的浪漫主义作家华盛顿·欧文、库柏
2、“New England Transcendentalism” or “American Renaissance (1836 - 1855)”
“美国文艺复兴”时期作家爱默生、梭罗、霍桑、麦尔维尔、惠特曼、狄金
森、爱伦·坡等,大多是美国超验主义的奠基人或信奉者。
五、现实主义时期文学 The realistic period (1865 - 1914)
1、Midwestern Realism中西部现实主义,例:William Dean Howells
2、Cosmopolitan Novelist世界主义小说主义,例:Henry James
3、Local Colorism地方色彩主义,例:Mark Twain
4、Naturalism 自然主义,例:Stephen Crane斯蒂芬·克莱恩;Jack London
六、现代文学(20世纪上半叶)The period of modernism(1914-1945)
(1)Modern poetry:experiments in form(Imagism )
例:庞德Ezra Pound、艾略特T.S.Eliot 、弗罗斯特Robert Frost
(2)Prose Writing:modern realism(The Lost Generation“迷惘的一代”)
例:菲茨杰拉德F.Scott Fitzgerald、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
William Faulkner
(3)Novels of Social Awareness社会觉醒小说,激进文学:
例:多斯·帕索斯Dos Passos、斯坦贝克John Steinbeck
(4)The Harlem Renaissance哈莱姆文艺复兴:
例:Langston Hughes,Zora Neals Hurston
(5)南方文学:福克纳、奥康纳、韦尔蒂、兰斯顿·休斯、赫斯顿
(6)Drama 戏剧:例:奥尼尔Eugene O’s Neil
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 Ezra Pound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
庞德《地铁车站》:
人群中这些面庞幽灵般闪现
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朵朵花瓣。
美国南方文学:一般是指由生长于美国南方的作家写的关于南方的文学作
品。南方作家往往对南方的过去和现在有着深刻的思考,重视家庭、宗教和传统
道德观念,对工业文明有强烈的疏远和排斥,艺术上进行了多种探索。代表作家
有福克纳、沃伦、奥康纳、韦尔蒂等。福克纳:《喧哗与骚动》
七、当代文学 Th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1945 - 2000)
1、内容的非政治化倾向
2、题材与主题的多样性与深刻化。例:身份、性别、种族。
①人类的前途与归属问题 如:索尔·贝娄《赫索格》Herzog
②个人在社会中的命运与地位问题如:阿瑟·密勒《一个推销员之死》
3、艺术形式争奇斗艳
第三讲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一、美国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
(一)受欧洲浪漫主义思潮影响
(二)以资本主义经济高度发展为前提
(三)是上升时期美国时代精神的反映
(四)与清教传统有密切联系
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
横贯19世纪的上半叶
两个阶段:以30年代为界分为早期浪漫主义文学和晚期浪漫主义文学
鼎盛时期:1836—1855年,即所谓“新英格兰超验主义” 或“美国文艺复兴” 时期。
二、早期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家:欧文与库柏
(一)华盛顿·欧文(Washington Irving,1783—1859) 《见闻札记》(The Sketch Book ,1820)散文随笔及故事集
《瑞普·凡·温克尔》( “Rip Van Winkle”)
《睡谷的传说》( “The Legend of Sleepy Hollow”)
小说对德国民间传说进行加工,以隐喻的方式揭示出独立革命成功后,广大民众的生活并没有得到改善的现实,也反映出欧文对革命及变革的保守态度。瑞普那种脱离主流生活的心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族的心态和行为模式
瑞普是一个典型的遁世者形象,是美国文学中一系列反主流、反英雄形象的开端
《睡谷的传说》( “The Legend of Sleepy Hollow”)
欧文采用对比手法,诙谐地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克莱恩与布鲁姆分别是新英格兰文化和西部乡村文化的代表,前者是商业化和善于钻营的,代表了一种违背自然状态的“文明”;后者则代表一种质朴自然的、充满蓬勃生机的力量。
欧文在讽刺布莱恩代表的“拜物主义”的同时,并没有完全放弃对睡谷所代表的旧传统的审视和批判。两者较量的胜负结果显示出欧文的保守立场,反映出作者对美国当时的社会现状的复杂心态。
参阅:陈榕《自我消解的空间——华盛顿·欧文的小说》
《睡谷的传说》艺术特色:
1、哥特式的气氛的营造及其自我消解。
2、夸张式的具有美国特色的幽默 tall tale
3、细致、传神、生动的描写
欧文对美国文学的贡献:
A 、开拓了美国文学广阔的创作领域:能挖掘具有美国传统特色的题材反映美国现实
B 、形成了艺术上独树一帜的“欧文式风格”:清新隽永、流畅自如、描写细腻、幽默风趣,促进了美国文学艺术上的不断成熟
C 、将短篇小说、历史传奇和人物评传作为新颖的创作形式固定下来
被称为“美国文学之父”
(二)詹姆斯·库柏(James Cooper,1789—1851)
航海题材小说:《水手》(The Pilot)
历史传奇小说:《间谍》(The Spy)
西部小说:
皮袜子故事集(Leather Stocking Tales):
包括:《拓荒者》(The Pioneers,1823)
《最后的莫希干人》(The Last of the Mohicans,1826)
纳蒂·班波 (Natty Bumppo)
《大草原》(The Prairie, 1827)
《探路者》(The Pathfinder,1840)
《猎鹿人》(The Deerslayer,1841)
《最后的莫希干人》主要人物:
纳蒂·班波 孟罗 麦格瓦
(鹰眼) 邓肯·海沃德
钦加哥 科拉
恩卡斯 艾丽斯
皮袜子故事集开美国西部小说之先河:
1、小说背景———蛮荒之地和浪漫的伊甸园
库柏敏锐地察觉了西部生活的矛盾性质,他既推崇文明,又赞美大自然;既依恋传统,又向往新的自由世界;既肯定势不可挡的现代化趋势,又惋惜古朴的、诗意的印第安原始社会的覆灭。
2、人物形象———荒原之子和文明的代言人
作为荒原之子的西部英雄往往是自然和无政府主义的象征,代表着美利坚民族不断寻求理想社会生活的愿望;东部世界的文明人在荒原里陷入困境,正突出了荒原之子的英雄品质。
3、主题和情节——文明和野蛮的冲突以及对暴力的渲染
库柏一生的努力,使浪漫主义长篇小说成为美国民族文学中的重要创作形式,为美国民族文学开辟了新的广阔领域。
三、超验主义及其代表作家:爱默生和梭罗
(一)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 (Ralph Waldo Emerson,1803-1882)
既强调名族又强调民主
1、主要著作
《论自然》(Nature )
《论美国学者》(The American Scholar)
《神学院献辞》(The Divinity School Address)
《论自助》(Self -Reliance )
(二)亨利 · 大卫 · 梭罗 (Henry David Thoreau,1817 -1862)
《瓦尔登湖》(Walden)
《瓦尔登湖》的价值:
1、关于生活意义的思考和阐释
梭罗倡导返璞归真、亲近自然的生活,他 要通过自己的实践向世人证明,人不应该无休止地进行物质追求,而应将更多的时间用于精神探索。
2、创造了清新而又精美的散文风格
(三)超验主义(Transcendentalism)思想的要点:
(1)强调精神,反对趋物主义:
超验主义者认为,精神浸透人的心灵和自然界,物质为精神的象征;认为超灵是统治世界的精神力量,认为他无所不在,无所不能,万物皆由其生并成为其一部分,超龄为人所共有,人以直觉观能与之交流。
(2)重视个体,强调自立:
爱默生认为人是至高无上的,人体精神与超灵息息相通,超龄所象征的绝对精神必须通过个体来完成;理想的人应该是自助的个体,人生最大的追求就是自我培养、自我提高、自我完善;提出世界为人而存在,人能决定自己的命运,人要自信,自尊,自主,个人的完善是世界进步的基础。
(3)认为自然是上帝的象征:
在爱默生的语汇中,“上帝”“精神”“超灵”是同义语;他认为自然是超灵的外壳,是上帝灵魂的象征,认为自然是有生命的,人可以通过自然获得心灵的抚慰。
(四)超验主义对美国文学的影响
(1)掀起民族意识的高潮, 推动了民族文学的形成
(2)使歌颂大自然成为美国文学经久不衰的创作主题
(3)以大自然为精神象征物, 发展美国文学史上象征主义创作方法
(4)掀起了民主主义的热浪,促进了文学的个性发展
(五)超验主义思想的局限性
1、过分地夸大了精神的作用,导致神秘主义和唯心主义,忽视了实践的意义和重要性;
2、对个人自由意志的强调成为后来资产阶级个人主义者不择手段发展自我的理论依据。
超验主义俱乐部的刊物:《日晷》(Dial)
(六)超验主义与中国古典哲学思想
(1)“超灵”与儒家、道家的自然观
爱默生认同中国古典哲学中的宇宙整体观,相信世界的同源,认为“超灵”是世界的源头。
“超灵”接近儒家思想中的天命, “天命”是冥冥之中发挥作用的神秘无形的力量,他独立于人的意志而起作用。爱默生承认“天命”的权威,但不主张人在天命面前完全消极被动。
“超灵”更接近于道家化生万物的“道”,二者都是万物的源泉和归宿,都是天与人的和谐统一,都是无所不容,自在自我,都崇尚直觉与顿悟。
但爱默生的自然与儒道又有所不同。他赋予自然以某种神性;他认为自然仍然只具有工具的价值,自然应该为人服务。
(2)“直觉”与禅宗
禅宗强调印度佛教教义中的“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但它不是通过经院式的钻研和复杂的思辨来认识真理,而是通过顿悟来认识真理。
爱默生曾研读印度佛教经典,其中已包含了禅宗的基本精神,他在《自然》等著作中,反复强调万事万物皆有“灵”,人们必须通过直觉和顿悟认识“灵”的存在,达到一种精神升华。
(3)强调人性本善与孟子的“性善说”
爱默生强调人性本善,认为个人应该从自身做起,解放自我,才能使整个社会达到完美,与孟子的“性善说”十分接近。
(4)反对人为物役、追求精神充实与中国古典哲学中的“安贫乐道”
超验主义者崇尚精神,对当时泛滥于其周围的物质崇拜十分反感,并对道家的“无欲而天下足”及儒家的“安贫乐道”中找到了可以与之抗衡的东西。
(5)认识方法上偏向于综合与中国哲学的整体认知,以儒怡仕,以道养心
爱默生注意到了中国古典哲学在认知方法上偏于综合的特点,他本人的思想也有这一倾向。
(6)对中国古典哲学的取舍和转换
超验主义者从来没有放弃过“为我所用”的立场,他们的“借用”和取舍都是为了证明超验主义的观点和广泛的适用性。
爱默生同意儒家人本主义倾向,但他却不同意儒家所阐释的等级化和模式化的人际关系。
四 浪漫主义小说家:霍桑,麦尔维尔
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
长篇小说:
《红字》(The Scarlet Letter,1850 )《七个尖角阁的房子》
《福谷传奇》 《玉石雕像》 《范肖》
短篇小说:
《小伙子古德曼·布朗》 《古董戒指》 《大红宝石》 《埃莉诺小姐的斗篷》《拉帕其尼的女儿》 《预卜吉凶的画像》 《胎痔》 《利己主义,或心中之蛇》
(一)霍桑的道德观:
1、霍桑道德观点的来源:
(1)对清教思想的接纳与拒斥
(2)对超验主义思考的吸收与怀疑
(3)对现实和人性的深刻体认与反思
2、霍桑道德观的主要内容:
(1)认为人性存在各种固有的恶,犯罪是人类的天性
(2)揭示了恶的根源及其危害性。根源:利己主义
(3)肯定了罪恶对灵魂的净化作用:罪恶可以使人成熟、向善
(4)提出了救世良方:忏悔赎罪,博爱仁慈和回归自然
3、霍桑道德观的评价:
(1)在文学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影响。
从欧美文学史的角度加以整体观照,霍桑的道德观上承但丁、雨果、歌德的传统,下启麦尔维尔、福克纳等对恶的沉思。
(2)在对于人类思想史和美国文化史的影响。
霍桑的悲观和对灵魂的拷问反映了他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他承认人性中善恶并存,以及肯定罪恶教育作用的观点,在今天仍具有巨大的意义。
(二)《红字》分析
1、情节
主要人物:海丝特·白兰、亚瑟·丁梅斯代尔、罗杰·齐灵沃斯、珠儿
2、人名的多重寓意:
Hester Prynne:美丽、激情、轻率、欲望、灵魂净化,对人性的探究等意义,
通过该人物探究人性恶的本质。
Hester →Hestier 古希腊神话中的灶神、家居之神
Hastier(hasty ,草率、轻率的比较级)
Prynne →prurient 肉欲的
Prune删除、净化
Pry 探究、打探
Arthur Dimmesdale:一个犯了通奸罪的人因性格怯懦而把罪行隐藏在心中 AD →Adultery 通奸
Arthur →Adam
Dim-dale-dim-interior 阴暗的内心
Roger Chillingwarth:恶棍、复仇、冷酷、人性恶的代表,但他也有值得肯定
的一面,反映作者对复杂人性的深刻体认和创作中的矛盾心理
Roger →rogue 恶棍,流氓
Chillingwarth →chilly (冰冷、缺乏同情心)worth ,worth 恶对于人性的挖掘是有价值的
Pearl
①名字来自圣经,圣经中,犹太人失去所有,得到最珍贵的东西——天国,意为非常珍贵的,珍宝
②佼佼者,杰出者,精华——美好的希望和未来
③谐音purl 小溪,溪流——像小溪一样是Hester 和Dimmesdale 爱情和痛苦的见证人,小溪能照出人的影子,孩子无时不在提醒两位主人公犯下的罪孽,促使他们净化灵魂
3、首字母象征手法的运用
“A ”:adultery ,admire, able, agony, amazon, angel(Hester )
Adultery,anguish ,amour ,alienation ,alone (Dimmesdale )
红字是海丝特爱和反叛的象征,含义的变化是道德发展变化的象征,代表了她人格尊严的巨大力量。
象征丁梅斯代尔爱与罪的矛盾,宗教之爱与世俗之爱的冲突。
监狱:人性的禁锢
狱门外的野蔷薇:美、自由、生命的希望
赫尔曼 麦尔维尔(Herman Melville)
(一)生平与创作
波里西尼亚三部曲:
《泰比》(Typee ,1846)
《奥穆》(Omoo ,1847)
《玛迪》(Mardi ,1849)
《比利·巴德》(Billy Budd)
(二)《白鲸——莫比·迪克》分析
1、主要内容
“裴廓德号”捕鲸船The Pequod 亚哈船长Captain Ahab
以实玛丽Ishmael 魁魁格Queequeg 斯达巴克Starbuck 费德拉Fedallah
2、《白鲸》主题的多维阐释:
(1)复仇主题:亚哈的悲剧源于由复仇心理导致的极端自我膨胀,称为“准我论”的牺牲品,作品暗示:复仇是人类固有的罪恶天性,如果任由这种报复性郑林肆意膨胀,将会吧人类引向疯狂甚至毁灭的悲惨境地。
(2)摒弃与追寻主题:船长亚哈甘愿抛弃安逸的陆地生活,其表层动机是捕鲸,实则是想实现自我价值,以实玛丽及其他船员出海的目的是逃避现实中的不幸,摆脱生活的困境,寻求人生的理想
(3) 人与自然的关系:
A 、多数人认为《白鲸》是反生态的作品,宣扬了人类的中心主义,因为作者赞美了亚哈征服自然,弘扬人类尊严的力量和勇气,但问题在于,他们把作者与亚哈等同,是不对的。
B 、认为《白鲸》是一部以反生态面孔出现的弘扬生态主义的典范力作。通过全体船员葬身海底,展示了人类狂妄自大、愚昧无知所导致的恶果,这充分说明了作家有超前的危机意识。
C 、通过亚哈的悲剧结局和以实玛丽的幸存,表达了一种矛盾的生态伦理观,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伴随着对自然的征服,但人类无止境疯狂掠夺自然,最终必然被自然埋葬。
(4)宗教主题:一方面,他试图告诉读者,世间的一切皆归上帝的掌握,上帝意志不可违逆,个人的意志应当遵从上帝的意志,同时他认为,个体欲望或意志的满足,是对上帝意志的违背或反抗。另一方面,小说也歌颂了反叛精神的精髓
(5)对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反思:一方面,揭示了船长亚哈自我封闭,极端的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危害性,另一方面,作者皆以实玛丽的形象,宣扬了博爱与友谊的重要性。
(6)美国精神的体现:理想主义及功利主义的态度,共同构成了小说精神的明显特征
A 、理想主义:《白鲸》通过亚哈赞美敢于冒险,坚韧不拔的乞丐,通过以实玛丽的探索过程肯定了博爱平等和人道主义精神。
B 、实用主义:插入了大量鲸及捕鲸业的知识的介绍,表现了美国人对实用技术的重视,以实玛丽和水手们捕鲸为获取经济利益,也反映出这点。
C 、殖民主义倾向:在作家笔下,捕鲸之地同殖民地一样,是欧美基督文明
意外的地域,没有主权,注定要称为欧美人征服的对象,欧美人的主体地位十分突出,其主导叙事正是以西方人为中心的地理视野。
3、象征的迷宫
(1)陆地和海洋:
陆地象征安逸舒适,海洋象征凶险莫测,陆地象征封闭自足,海洋象征冒险求知。
陆地象征使人丧失精神生活的人类文明,海洋代表为首人类污染的原始文明的保留地,航海远行既可以象征探索与发现的心灵历程,又可以象征返璞归真的精神之旅。
(2)Pequod 号捕鲸船
代表人类生活的大舞台,不断前行,象征着探寻自然和人类奥秘的美国精神。其名字源于灭绝的部落,象征着基督教文化对其他“落后”文化的统治,也象征着贪婪的人类世界必遭毁灭的命运
(3)白鲸
大自然的象征,大海的化身。于船长而言,它是一切恶的化身。是上帝神力的象征。是宇宙间一切对立矛盾的结合:集纯洁与空虚,安宁与恐怖,善良与邪恶,生命与死亡等的对立统一。
(4)亚哈船长
原型取自《旧约·列王记》中的以色列国王亚哈,其最大的特点是傲慢。船长是暴君和邪恶魔王的象征,同时也是反抗者的象征。作为一个坚毅执着、探索宇宙奥秘的勇士,亚哈尽管具有无谓的勇气和非凡的能力,终因无视大自然的自然规律而徒劳地成为和宇宙力量抗衡的牺牲品。
(5)以实玛丽
名字来源于《旧约 创世纪》,是亚伯拉罕与侍女之子,意思是上帝在倾听。是故事的讲述者和故事中的人物,充当倾听者和旁观者,是作者的化身。
4、叙事艺术
(1)独特的叙事内容和格局:全书136章,可划分为以下5个部分:
关于鲸的知识,共17章,以写鲸为主,跳跃式
关于捕鲸的只是,共28章
关于捕鲸业的历史及荣誉,共9章
关于亚哈向白鲸复仇的故事,共67章
关于以实玛丽上船捕鲸的故事,共22章
各部分内容彼此有机穿插,使得时间的发展缓慢,迂回展开
(2)非叙事性话语力量的插入
①表现对于捕鲸力量的赞美和敬畏,突出主题
②使小说的含义更加丰富深厚
③调节故事的节奏,使得故事张弛有度
④间离读者的情绪
(3)叙事时间的连贯性与跳跃性
预述:对将要发生的事件的提示
概述:故事的实际时间长于叙事时间
省略
扩述:叙述时间长于故事时间
静述:也称为停顿,故事的叙述暂停了
(4)叙事视角及其违规和越界:
①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转换
②第一人称的越界
短篇小说家爱伦坡
爱伦坡幽默小说的讽刺性主题
1. 揭示了19实际前半叶美国社会的弊病《四不像》
2. 对英美民主政体以及政客们进行了讽刺《同木乃伊的对话》《瘟疫王》
3. 讽刺了商业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骗术被认为是一门精密科学》
爱伦坡幽默小说的怪诞美学特征:
怪诞是丑的极端化,由异质因素组成,以极端反常化为特征,既丑恶又滑稽,既可笑又可怕。
1、在总体构思,场景描写以及人物设计方面注重各种对立因素的奇妙结合,体现出极端反常的特征。
1) 展现科技发展与其所造成的异化之间的矛盾《被用光的人》
2) 揭示理性与非理性的对立矛盾《黑猫》《焦油博士和羽毛教授的疗法》
2、将恐惧与滑稽融合,产生可怕又可笑的震惊效果
爱伦坡主张为艺术而艺术,提出效果化,认为艺术家应该力图制造惊险,恐怖,和强烈的情感效果《故弄玄虚》
3、将怪诞作为实现陌生化的重要手段,从新的角度反映世界的真相。
第四讲 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一、南北战争与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起
(一)南北战争引发人们对人性的反思
(二)战后经济的飞速发展及其带来的社会问题促使作家正视现实
(三)边地的逐步消失使美国梦失去了浪漫的根基
二、十九世纪美国现实主义文学发展概貌
(一)废奴文学 例:斯托夫人 :《汤姆叔叔的小屋》(1851 )
(二)乡土文学
背景:1、内战后人们的区域观念的增强;2、西部边地的夸张故事为乡土文学的崛起准备了充分的条件;3、内战后的出版界对乡土文学作品表现出了空前的热忱
例:布雷特·哈特:《咆哮营的幸运儿》(1868)
(三)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三大师
豪威尔斯 亨利·詹姆斯 马克·吐温
1、创作上的差异
以内容论,詹姆斯写上流社会,豪威尔斯写社会中层,而马克?吐温注重表现下层人民的生活。
从风格上讲,豪威尔斯的创作体现出温文尔雅的现实主义风格;詹姆斯则注
重表现心理,风格文雅、清秀;马克?吐温的特点是大胆使用日常口语,风格幽默诙谐。
2、豪威尔斯(William Dean Howells, 1837—1920)
《赛拉斯·拉帕姆的发迹》(The Rise of Silas Lapham,1885)
3、马克·吐温(Mark Twain, 1835—1910)
《汤姆·索耶历险记》(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1876)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1886)
马克·吐温小说的幽默艺术:
1、善于捕捉反常或超常事件,通过表现其中的矛盾、不协调或悖谬,达到讽刺与嘲弄的效果。
(1)本质与现象的悖反,内在性格与外在表现的矛盾和不一致。A 、丑强装为美:《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B 、外丑内美:《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波利阿姨
(2)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的悖反或手段与目的的不一致。《高尔斯密士的朋友再度出洋》《好孩子的故事》
(3)人物与环境的不协调或对立
2、善于运用夸张、对比等手法制造幽默效果,赋予作品以深邃的内涵。
A 、情节、人物形象的夸张,也有纯语言修辞的夸张,如《竞选州长》。
B 、借鉴了西部荒诞故事中的夸张手法,往往将人或事夸张到难以想象的地步,如《三万元的遗产》。
C 、擅长运用对比的手法,编织错位的情节和人物关系,达到揭露和讽刺的目的,如《王子和贫儿》 (The Prince and the Pauper)
3、将方言、俚语或土语运用于小说创作,形成口语化的、富有美国特色的幽默语言风格。既有西南边疆幽默中粗俗的方言,也有密苏里的黑人土语以及“派克县”的方言等,其中夹杂着一些俚语。
(四)现实主义文学的自然主义倾向
杰克·伦敦 (1876-1916)《马丁·伊登》(Martin Eden)
德莱塞(1870—1945)《美国悲剧》(An American Tragedy)
三、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 1843—1916)
(一)创作
第一阶段(1870-1881):主要创作国际题材小说
《戴西·米勒》(Daisy Miller, 1879)
《一位女士的画像》(The Portrait of a Lady,1881)
第二阶段(1882–1895):主要创作社会和政治倾向的小说及戏剧
第三阶段(1895年以后):进一步探索国际主题
《螺丝在拧紧》(The Turn of the Screw,1898) 鬼魂主题的代表
《鸽翼》(The Wings of the Dove, 1902)
《专使》(The Ambassadors, 1903)
《金碗》(The Golden Bowl, 1904)
后三者为晚期创作高峰
(二)小说理论
《小说的艺术》 (The Art of Fiction, 1884)
三个部分:A 、小说论B 、小说家论C 、小说自序
主要价值:
A 、关于创作心理:创作过程是复杂而神秘的,作家的创作应该根据自身经验;鼓励作家进行技巧上的实验。
B 、人物意识与叙事视点:提出“意识中心”的叙事方式,即一反传统的全知叙述者控制小说情节发展的方式,从人物的观察和认识出发进行叙述,作家将该人物置于各种信息和意识的中心,通过该人物对外部事物的心理反应展开叙述。
(四)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沟通大西洋两岸文化的伟大作家
2、心理分析小说家
3、小说叙事技巧的革新者
A 、强调人物视角与广阔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B 、提倡多视角叙事
C 、提出艺术家的意识操纵一切
(四)亨利·詹姆斯国际题材小说中的欧美文化冲突与融合
1、《黛西·米勒》 主要人物:黛西 温特伯恩
着眼于揭示欧美文化冲突,主人公最终沦为其牺牲品。一方面表现清新自然的美国自由精神在古老的欧洲传统之家的冲突和矛盾。欧洲传统的繁缛理解和僵化的观念杀害了黛西,另一方面,黛西身上的野蛮无知需要欧洲文化来弥补。
2、《一位女士的画像》:欧美文化优缺并存,二者终将从冲突走向融合
主要人物:伊莎贝尔·阿切尔Isabel Arche 拉尔夫Ralpha
沃伯顿勋爵Lord Warburton 戈德伍德Goodwood 梅尔夫人Madame Merle 奥斯蒙德Osmond 帕茜Pansy 罗切尔Rosier
伊莎贝尔对欧洲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
(1)、兴奋和乐观阶段:
思考:伊莎贝尔为什么拒绝沃伯顿勋爵和戈德伍德的求婚?
若接受沃伯顿勋爵,则有违她个体独立的追求;有违她对自由的向往;与她对自由的理解相悖。沃伯顿勋爵代表欧洲制度文化
戈德伍德代表美国的物质文化,她认为他缺乏优雅,风度。
伊莎贝尔错把奥斯蒙德的挑剔解读为讲究,把消极沃解读为神秘,把冷漠不关心解读为含蓄修养。
(2)、失望和迷惑阶段
“文化休克”:由文化人类学家奥伯格(Oberg)提出(1960年)指 “由于失去了自己熟悉的社会交往信号或符号, 对于对方的社会符号不熟悉, 而在心理上产生的深度焦虑症”。
(3)、调整和适应阶段
伊莎贝尔和表兄交谈过后,发现他才是她的明灯,是道德君子,是爱的化身。 思考:
小说结尾伊莎贝尔回到丈夫身边,评价:
1)19世纪70年代,离婚是不可能的
2)借伊莎贝尔的形象,指示妇女在实际生活中选择的有限性,作者不满于这种现实,并对其加以抨击
3)这种结果反映了亨利詹姆斯对美国一向崇尚个人自由高于自由的美国价值观
的批评。
国内观点:
1)反应伊莎贝尔性格中的懦弱,她没有勇气逃离不幸的婚姻
2)伊莎贝尔试图维护自己的形象
3)认为伊莎贝尔勇敢的面对现实,完成精神道德上的自我超越
4)伊莎贝尔敢于承担责任,承担自我选择的后果
结局的处理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婚姻观、文化观和创作观?
1)反映了作者保守的婚姻观,首先,保守,作者受到他父亲老詹姆斯的影响,坚持认为婚姻只是自己的事,不希望引起他人的主义,第二,矛盾,亨利詹姆斯很少描写美好的爱情和婚姻生活,但他又会是不是的刘露出对婚姻的向往及歆羡,这种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伊莎贝尔的回归
2)体现了作者的文化融合的思想,伊莎贝尔的婚姻选择与婚后生活,是作者对欧美文化关系的一种隐喻,成功的婚姻代表两种文化融合的胜利
3)也跟作者的创作观有联系,首先,亨利詹姆斯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希望主人公从理想走向现实,承担生活中的责任。第二,重视作者个人的感受和体验,强调标新立异,构思要出人意料。伊莎贝尔曾说:“I make a new one tragedy ”. 伊莎贝尔后期逐渐认识到责任高于个人自由,性格在变化,合乎情理,同时,又反映了她性格中的矛盾习惯,这种安排符合她的个性。
参阅:代显梅:《痛苦·知识·责任——论结局》
3、《金碗》:欧美文化冲突在历尽努力后得到化解, 而且在融合过程中孕育出新的结合体。追求一种高度文明。
(五)詹姆斯对西方小说叙事视角的革新
“意识中心”的叙事方式
第三人称有限叙述视角:以第三人称为主
热奈特在《叙事话语》中提出三类聚焦(叙事视角):
A 、零聚焦,即非聚焦:无固定视角的全知叙述,其聚焦者便是叙述者,传统的无所不知的聚焦类型。叙述者大于人物。
B 、外聚焦:叙述者站在不知情的角度, ,从外部进行描述。叙述者只描写人物的对话行动,而不揭示人物的思想情感,叙述者小于人物,又称为“戏剧式”。
C 、内聚焦:只以某个人物的视点来叙述,叙述者存在于故事内部,通常是故事的某一个或某几个人物。
内聚焦又含有三种不同类别:
a. 固定式内聚焦 b. 转换式内聚焦 c. 多重式内聚焦
《黛西·米勒》内聚焦叙事的特点与作用:
1)从聚焦人物的视角描写主人公的外貌、言语和行为
2)从聚焦人物的角度揣度主人公的心理 (自己的观察和别人的评价)
3)采用内聚焦叙事的意义在于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带有不确定性和含糊美, 使读者读之产生双重困惑,一方面是读者对黛西人品真相的迷惑,另一方面是温特伯恩对黛西真实想法的困惑
4)叙事角度出现了违规和越界现象
开头隐含全知叙事的存在
首次提到小说聚焦人物“他”——温特伯恩
写叙事者的声音与眼光及故事中的角色是截然分开的
叙述声音中的忧郁和不确定似乎表明“我”对人物内心活动并非完全了解,从而赋予人物以某种独立性,与传统的全知叙事也形成了差异
在瑞士小镇沃韦,有一家特别舒适的旅馆。实际上,那里有许多旅馆,因为接待游客是当地最兴隆的行当。许多旅行者一定会记得,小镇坐落在一片蓝得出奇的湖畔。
当你身处无与伦比的三冠大饭店,感受到这些印象之后,你会情不自禁地乘上想象的翅膀,回到海洋大厦或国会酒店。
两三年前,一个美国小伙子坐在三冠大饭店的花园里,打量着身旁一些我所提及的优雅景象,一副相当悠闲自在、无所事事的样子。
我几乎无从知道,当时他想得更多的究竟是相似之处呢,还是不同之处。 那是个美妙的夏日早晨,美国小伙子无论以什么方式看待事物,都会觉得它们相当迷人的 。
——《黛西·米勒》
上一篇:协和、华西都在搞,近1000个项目阐明5G医疗发展趋势
下一篇:【原】浣纱遗芳尘
最近更新小说资讯
- 特别推荐 收藏共读|朱永新:新教育实验二十年:回顾、总结与展望(上)
- 网红+直播营销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火星探测、卫星搜寻、星球大战,你有怎样的“天问”?
- 希腊男性雕塑 希腊人的美学,那里越小越好
- 枸杞吃多了会怎么样 成年人一天可以吃多少
- “妈妈和哥哥被枪杀后,我变成地球最后一个幸存者”:热搜这一幕看哭了……
- 节约粮食倡议书400字作文
- 祖孙三代迎娶同一个妻子,本以为是笑话,没想到却是真实故事
- 进击的中东,唯有一声叹息
- 唐山性感老板娘不雅视频曝光,少妇贪心,少男痴情!注定两败俱伤
- 【盘点】5G时代下,相关专业有哪些?
- 毁三观的旧案, 双胞胎兄弟交换身份与女友发生关系, 终酿伦理纠纷
- 腾格尔在当今乐坛的地位如何(腾格尔为什么能)
- 小贝日本游,11岁小七身材发育成熟,穿紧身衣有曲线,瘦了一大圈
- 甩三大男神前任,恋上有家室老男人拿下影后,她人生比电影还精彩
- 女英雄为国为民,先后嫁给3人,却落个精神崩溃服毒自尽
- 墨西哥超大尺度神剧,四对超高颜值情侣一言不合竟开启“换妻游戏”?
- 妈妈对小学孩子的成长寄语
- 面向未来的工程伦理教育
- 用大宝贝帮妈妈通下水道好吗
- 第36章:家庭伦理
-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考研看这一篇就够了
- 李玉《红颜》 电影带来的世界44
- 微改造 精提升⑩ | “渔民画云码头”,探索传统非遗产业化发展新路径
- 清朝皇帝列表及简介 清朝历代皇帝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