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邓超没有拍出来的往事
原标题:邓超没有拍出来的往事
邓超努力的想要做一个好导演,尽管他+俞白眉已经成了影视圈内灾难般的存在。
在新片《银河补习班》中,他想要通过父亲和儿子的故事,以小见大,反应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现实问题。
不同于以往电影,这一次邓超是带着真诚来的。只不过因为多方面原因,他的想法没能实现。
40岁的邓超,卯足了劲儿想导一部好作品留下来,这让我想到了他演的《中国合伙人》中的孟晓骏。
为了拿回自己的尊严,始终憋着一口气。但遗憾的是,他想要的,最后还是在他曾经看不起的成东青的帮助下,拿回来的。
那是电影里新东方三驾马车的故事,但在现实中并非完全一样。成东青原型俞敏洪,自从1989年尝到“英语补习班”的甜头后。
两年时间一边在北大教书,一边在外办补习班。而那时的孟晓骏、也就是徐小平,已经成功出国,先后在加拿大、美国留学。
后来被北大开除的俞敏洪,补习班人越来越多,让他有了办学校的念头。但自己一个人势单力薄,就想到了老师徐小平。
1995年11月9日,温哥华机场,俞敏洪在寒风中等了徐小平一个半小时。后来两个人相遇,徐小平不久后回国。
新东方学校在三个人的努力成为了新东方教育集团,俞敏洪任董事长和总裁。成为大佬之后,他爱上了演讲。
在演讲中,经常会提到自己的高考经历。甚至在他还没有“一语惊人”的时候,他的这段经历成了很多人作文的素材。
那是1978年,恢复高考的第二年,16岁的俞敏洪第一次参加高考,落榜,一年后再次参加,依旧落榜。
电影《中国合伙人》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两次落榜的成东青想要再考一次,但母亲告诉他:家里已经负担不起了,你就安心当你的农民吧。
可他执意要考,家里的亲戚也劝她母亲,地里的稻子又不是不长了,让他再考一次吧。
一年后,成东青再一次参加高考,如愿考入了大学。而那一年,和他一起参加高考的有333万人,但最终只有28万人考入大学。
这就是最开始的高考,也是后来人们常说起的应试教育的开始。后来的高考形式、科目在不断的改变,可那一句地里的稻子又不是不长了每一年都会相同的出现。
1
1977年7月底,教育部接到中央通知,召开科教座谈会。请科学院系统和教育部所属大学各选取15名代表召开。
但当时开会具体时间、怎么开、开会说什么,没有人知道。
8月2日,科教座谈会在人民大会堂四川厅举行,由复出的邓小平主持。那也是邓小平复出后,第一次参加重要会议。
会议举行了三天,经历了太多波澜的代表们在会上提出了很多实质性的意见。第三天上午,一个武大教授更是提出了恢复高考的建议。
查全性教授的话引起了激烈讨论,主持会议的邓公转身问了问当时的教育部长刘西尧:今年恢复来不来得及?
刘西尧做了肯定的回答。不久邓公就说:看准了点不要等,统一高考从今年恢复。
顿时全场哗然,掌声一片。整个过程前后持续了20多分钟,却改变千千万万年轻人的命运。
一声惊雷平地起,万顷风雨加于身。
10月12日,恢复高考的消息见报,而当时还在知青的年轻人,大多都是通过收音机中的消息得知的。
1977年12月11日、12日,高考正式举行,这也是新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冬季高考。而同时也是最为仓促的一次,从消息公布到考期只有两个月不到的时间。
据当年的高考生回忆:真正得到高考的确凿消息其实也就是40天,并且当时还没有什么复习资料,复习备考都无从下手。
考生们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个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的编辑为他们指出了方向。
编辑是徐福生,当时他从参加科教座谈会的教授哪里得知了高考恢复的消息。就和同事们商量,为准备考试的考生印一本辅导书。
时间紧,任务重。为了印一本《数理化自学丛书》,印刷厂3班人马6部机器24小时运转,虽是秋冬时节,但工人心里却是热的。
为了一点有限的资源,考生们绞尽脑汁。后来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情况已经不会再发生了。但当时的“那股劲儿”被传了下来,山东、安徽的考生最有感触。
那时候,编辑徐福生不断的接到全国各地的来信,希望能够买到复习资料,甚至一个在河南荥阳监狱里的青年也向徐福生写信求助,希望能够读书。
后来那套《数理化自学丛书》不断的进印刷厂,成为了不少考生的“救命稻草”。在《上海出版志》销量记载中,它一共发行了7395万册。
得知恢复高考后的那几个月,各地学习氛围热烈。甚至还流传着一些顺口溜:
中央决定复高考,知识青年拍手笑。白天战天并斗地,夜晚擦枪又磨刀。一颗忠心红又红,两种准备牢上牢。身居乡村小茅屋,心怀四化大目标。
那一年12月11日,十年中积压下来的570多万二三十岁的青壮年男女,从车间、从农田,从军营……走进了改变自己和国家命运的考场。
当年的题在今天来看,都很简单,但试卷前的那批人经历了动荡的十年,好多东西都丢在了“工厂田间”。
在河南周口市,一个19岁的男孩从考场出来,大冬天的头上冒出了汗,身边的人问他考的怎么样,他直接哭出来了:不要提了,我啥都不会。
第二年,这个男孩复习了一年,以周口市第三的成绩考入了武汉钢铁学院。再后来,他创建了恒大集团,并以2500亿元登上《胡润2019年全球房地产富豪榜》全球地产首富。
男孩叫许家印,那一年和他一样落榜的人有很多。570万人参加考试,但最后只有27万人被录取。
虽然录取率很低、只有5%,但是他却激励了成千上万的人重新拿起课本,加入到了求学大军中。
就像邓超电影里说的那句话:人生就像射箭,你连箭靶子都找不到,每天拉弓有什么意义?
那一年高考,虽然很多年轻人都没有如愿,但它却让千千万万的年轻人找到了靶子。
射中它,就只是时间的事了。
2
1978年7月,距离“第一次”高考大约半年的时间,610万考生走进了考场。
那是俞敏洪第一次走进考场,当时报考的学校英语分数线是38分,但他只考了33分。落榜后在当地的初中当代课老师,一边上课,一边复习。
同样当老师的还有刘震云,1978年他从部队复员,在河南老家的一所中学担任民办老师,白天上课、晚上复习,最后以河南省高考文科状元的身份考入了北京大学中文系。
后来在《鲁豫有约》中,聊到当年的这个“状元”,刘震云说:
我因为当时从部队回来,我穿的是军裤,然后我把裤子扒起来,有多少东西都可以,整个的世界,你不管是历史还是地理还是什么其他都可以,一个腿难道还承受不了吗?如果是女孩子就更方便了。
节目播出后,很多人都说刘震云的状元是抄来的。但其实恢复高考的那两年,打小抄的大有人在,有的人在手上、有的人在衣服上…五花八门,什么样的都有。
一年年发展,高考越来越正式。如今的高考,两条裤腿可能是抄不下了。就是能抄下,恐怕也没人敢抄。
1978年,对北京电影学院也是极为重要的一年。十年动荡,让学院的电影教育完全陷入了瘫痪,78年是恢复后的第一次招生。
一个28岁的西安人在下乡插队当了三年农民,又当了七年搬运工后,趁着去沈阳出差的机会,揣着一包煮熟的鸡蛋去报考北电摄影系。
摄影系主任和几个教授都很喜欢他拍的作品,称赞他是一个才华卓越、勤奋细致的摄影能手。但可惜的是,他的年龄超了6岁,无法参加考试。
一个教授很喜欢的作品,得知他不能被选上,遗憾的说:这样的人放过去了,以后我们会永远后悔的。
系主任无奈的说:你敢放宽年龄吗?放宽二个月,就增加考生200人,放宽半年,增加500人,你要是放宽一年,就可以马上增加1000人,要增加多少人才能合法地使他得到考试资格?
最后北电放弃了这个年轻人,但张艺谋自己没有放弃自己。
回到西安的他,不甘心一辈子都呆在工厂里。他再一次跑到北京,到处求人说好话,才终于拿到了进入北电的机会。
和摄影系一样,那一年报考导演系的人同样有很多。
当时导演系的分析影片是《英雄儿女》,影片放完30分钟后就有一个考生交了答卷。一个人买了烟和冰棍,在大树下乘凉。
一个老师见他一个人出来,问他:怎么了,是不是哪里不舒服?
他回答说:没有,我在等我的同伴陈凯歌,他还没有写完。
先走出来的是田壮壮,他最初打算报摄影系,却因为年龄超了两岁,和陈凯歌一起考了导演系。那一年,和他们一起考试的还有顾长卫、李少红、胡玫、张黎…
这样的名字还能排很长,现在在提到这些人,都已经是业界的名人。那个时候网络、科技都还不发达,拍东西都是要实打实的来。
被称为第五代导演的崛起之作《黄土地》,零下二十多度的陕北,张艺谋穿着一双胶鞋,连袜子都没有,前前后后跑了两个多月。
最后拍完了,脚上的胶鞋也踩的破烂,但电影却是出乎意料的好。
互联网的时代还没有到来,一切都还只是刚刚开始。高考对于他们,就像张艺谋说的那样:如果没有它,很难说有现在的一切。
3
1982年,马云在志愿栏填下了北京大学。
那一次高考,他数学只考了1分。不服输的他,又考一年,结果数学19分。等到第三次数学考了89分,才勉强的上了杭州师范。
马云参加高考的前一年,陕西西安的张朝阳已经考入了清华大学物理系,大学毕业出国留学后,回国创办了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公司,两年后,公司更名为“搜狐”。
那是1998年,张朝阳站在了互联网的风口上,好不潇洒。在他的眼里,如今霸屏的大亨们都是弟弟。
那一年8月,在北京国际大饭店一楼咖啡厅,张朝阳和另一个人谈给他的搜狐网投资。结果谈了一会儿,他说:不要你投资了,你过来吧。
这个人是古永锵,后来成了搜狐的总裁兼CEO,之后他又自己创业做了优酷视频。
据说搜狐刚起来的时候,马云也去哪里面试过。但他不是真的去面试,只是为了去和面试官古永锵聊天。那时候,他已经有了创办阿里的想法。
94年的网络时代,先驱们敏锐的发现了风口,但先驱们没想到,互联网的风刮过,一代更比一代猛。
喜欢天文学的马化腾,从深圳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做了一名编程师。那时候在深圳,任正非的“华为”刚刚研制出了C&C08交换机,为华为占领了市场。
曾经的大佬张朝阳在一次采访中说过这样一句话:风刮一阵就走,但信念要一直存在。
互联网的这些年,当初笑傲江湖的“搜狐”已没有往日的辉煌,从搜狐走出的古永锵创办的优酷,被阿里巴巴57亿美元收购,创下了中国互联网的收购记录。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那几年。就算特别能打的马云,也终要改行当老师。风刮一阵就走,场上又换了一波人,当年的“弟弟”们成了大佬。当年的大佬,如今无限感伤。
更感伤的,风刮过,有的更是连信念都一起丢了。如今正火的区域链面前,人人都是韭菜,谁都想来分一杯羹。
许多年后,创造了360安全卫士的奇虎董事长周鸿祎,在接受采访时说了一句被誉为经典的话:成王败寇的文化让中国出不来乔布斯。
其实早在世纪初,随着应试教育一年年的推行,很多人都在讨论、畅导素质教育。
在《银河补习班》中,马皓文也希望给孩子素质教育,但却因为太过于理想化,缺少烟火气,更像是一种“洗脑”。
但不可否认,马皓文所想的确实是很多人想尝试的。现实中,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延续了这么多久的讨论,最后也没能等来结果,反而等来了许多意外。
4
马云第一次参加高考的那一年,在上海金山区亭林镇,一个男孩出生。赶上了互联网,他成了网文时代的代表人物。
17岁写出《杯中窥人》拿新概念一等奖,后又凭借畅销书《三重门》一举成名。可在学校因为留级后再次挂科,高一时选择了退学。
退学时在松江二中老师的面前,韩寒被问起,你退学了,以后要拿什么养活自己。“稿费啊。”韩寒说。
他的回答引来一片笑声。
那是2000年,这一年两次音乐学院落榜的周杰伦发行了第一张个人专辑《Jay》,成了一个时代的记忆。后来在一次演讲中,他说:我没有考上大学,方文山也才读过小学而已。
如今大火的李荣浩,谈到自己的高考时,说自己考了三年。第一次,七门加起来一共150分;第二年、第三年都没有考上,连续失利了三年。
因为各种原因,随便上了个学校,很早就开始写歌。最后写出了《李白》、《模特》,同样是年少有为。
信息时代,铺天盖地的消息迎面而来,路好像越来越多。
前两年,网上一直提到“做自己”。《脱口秀大会》有一节是关于“焦虑”的话题,李诞说过这样一个段子:
很多互联网大佬,经常就是一句:成功没有捷径,做自己就好了。
虽是段子,但很大程度上都是现实。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可若是找不到风口,连猪毛都飞不起来。
如今焦虑的刘氏企业家回忆高考时,曾说过:那时候真的很努力,有的时候上课,同桌拍我,我都没有反应。
那个时候,外面的新消息漫天,身边有不少人都被迷了眼,但他知道,外面的再天花乱坠,适合自己的路就那么一条。
责任编辑:
最近更新小说资讯
- 特别推荐 收藏共读|朱永新:新教育实验二十年:回顾、总结与展望(上)
- 网红+直播营销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火星探测、卫星搜寻、星球大战,你有怎样的“天问”?
- 希腊男性雕塑 希腊人的美学,那里越小越好
- 枸杞吃多了会怎么样 成年人一天可以吃多少
- “妈妈和哥哥被枪杀后,我变成地球最后一个幸存者”:热搜这一幕看哭了……
- 节约粮食倡议书400字作文
- 祖孙三代迎娶同一个妻子,本以为是笑话,没想到却是真实故事
- 进击的中东,唯有一声叹息
- 唐山性感老板娘不雅视频曝光,少妇贪心,少男痴情!注定两败俱伤
- 【盘点】5G时代下,相关专业有哪些?
- 毁三观的旧案, 双胞胎兄弟交换身份与女友发生关系, 终酿伦理纠纷
- 腾格尔在当今乐坛的地位如何(腾格尔为什么能)
- 小贝日本游,11岁小七身材发育成熟,穿紧身衣有曲线,瘦了一大圈
- 甩三大男神前任,恋上有家室老男人拿下影后,她人生比电影还精彩
- 女英雄为国为民,先后嫁给3人,却落个精神崩溃服毒自尽
- 墨西哥超大尺度神剧,四对超高颜值情侣一言不合竟开启“换妻游戏”?
- 妈妈对小学孩子的成长寄语
- 面向未来的工程伦理教育
- 用大宝贝帮妈妈通下水道好吗
- 第36章:家庭伦理
-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考研看这一篇就够了
- 李玉《红颜》 电影带来的世界44
- 微改造 精提升⑩ | “渔民画云码头”,探索传统非遗产业化发展新路径
- 清朝皇帝列表及简介 清朝历代皇帝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