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目录丨《哲学动态》2023年第5期目录与摘要

栏目:小说资讯  时间:2023-06-20
手机版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民族复兴的文明追求

  刘志洪

  摘要:复兴取向规约中华民族当代复兴的方向、路径与样式,构成中华民族再度兴盛的灵魂。相对意义上的复兴是中华民族重回世界前列。绝对意义上的复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存在品质重达时代高度。后者构成中华民族当代复兴更深刻的涵义。文明是人的生命活动及其结果(尤其是积极成果)的总体,本质上为人“文化”的结果与条件,具有“文化而明”的深层意涵。当代中国和世界历史的发展,皆要求中华民族开拓一种在根本上超越作为物性文明之资本文明的崭新文明。从文明视角看,中华民族当代复兴的取向就在于创造更有益于中华儿女生存发展,更有助于社会成员美好生活的新文明,并持之以恒地发展与升华之;在于开创当代历史可能范围内最有益于人之存在及其升华的文明形态。中华新文明不仅是人的文明,而且是“文化”的人的文明,需要“文化”的人与之相辅相成,创造进而升华文明,从而“配享”文明。

  关键词:中华民族 复兴 文明 文化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与阐释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类文明发展思想研究

  杨河 杨伊佳

  摘要:文明是文化的进步状态。人类走出原始社会以后,便进入了文明时代。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通过对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的历史发生过程的研究,揭示了人类文明的起源、本质和发展趋势。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领导中国人民成功探索、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类文明发展的思想。

  关键词:唯物史观 人类文明 人类解放 资本主义文明形态 社会主义文明形态

  作者单位: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青年马克思的现代社会批判及其理论效应

  汪信砚 翁路

  摘要:在马克思法哲学批判时期的著作中,“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是表征现代社会的两个概念。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关于现代社会以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立为特征的思想,从两个方面对现代社会展开了批判性分析。一方面,政治解放使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相互分立,使现代人分裂为双重身份并处于双重组织之中,而政治国家也随之陷入双重悖论;另一方面,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也具有一致性,即政治国家沦为维护市民社会的私利的附属物,其结果是市民社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逐渐宗教化。马克思扬弃了黑格尔突破现代社会困境的“和解方案”并初步建构了其未来社会理论。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提出“真正的民主制”,但在《论犹太人问题》中以“社会力量”替代它。就超越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立以实现人的类本质而言,“社会力量”与“真正的民主制”具有共同的理论主题,两者的差异在于,后者的核心要义为市民社会通过不受限制的普选制“变体”为政治社会,而前者则强调无产阶级通过变革市民社会、消除私有财产的方式走向人类社会。青年马克思的现代社会批判在其思想发展中产生了重大的理论效应:一是使马克思切入近代政治哲学的问题域,开创了新的政治哲学传统;二是促使马克思深入市民社会开展政治经济学批判,最终促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系统性建构;三是使马克思初步确立了共产主义思想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现代社会批判 市民社会 政治国家 真正的民主制 社会力量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实

  “战争与和平”的政治哲学解读与马克思的范式革命

  兰洋

  摘要:对于国家间“战争与和平”问题的阐释,伊拉斯谟的“绝对和平论”、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和康德的“永久和平论”可被视为三种颇具代表性的理论范式。但在马克思的视域中,这些理论仍然属于“解释世界”的叙事方式,都深陷唯心史观的窠臼。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范式”打破了以往哲学将社会历史看作思想注脚的传统,实现了本体性逻辑和方法论视角的双重变革。马克思完成的范式革命开辟了政治哲学的全新视域,解析了生产逻辑、资本-霸权逻辑和人类共同体逻辑,奠定了思想与现实辩证互动的有效方式。它既为我们认识当今世界变局提供了科学的分析框架,也为实现持久和平、寻求人的解放提供了价值基础和现实路径。

  关键词:战争与和平 历史唯物主义 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当代政党研究平台

  论作为全球政治伦理的和平理念与规范

  ——基于大国利益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间差异的思考

  王超

  摘要:作为全球政治伦理重要内涵的和平理念与规范,在形成初期是一种低阶的、消极的底线伦理,表现为西方大国基于现实实力差异而塑造的全球霸权与均势体系,是大国利益共同体的附属物,存在内在的不稳定性、权力与权利的非对称性及责任的不平衡性等问题。随着全球交往关系的显著变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实践不断生成。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人们形成了对以和平为核心的政治伦理理念与实践的自觉共识,将其视为自身应当主动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从而为全球政治伦理增添了高阶的、积极的底线伦理新内涵。这种新型的全球政治伦理在未来全球化进程中能够为全球和平与发展事业作出更为重要的贡献。

  关键词:全球政治伦理 和平 大国利益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国哲学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德性.知识.人格

  ——论唐君毅“本心德性论”的建构理路

  杨勇

  摘要:“本心德性论”是唐君毅哲学思想的理论根基。在形上学的意义之下,唐君毅所论的“本心”得以全幅开展。于是,德性借仁德(“至善”)之设定,描述了自身道德的原因性;德性对知识之规范,展现出道德价值的交互性;德性立成德之目的,赋予了人格塑造的理想性。通过三个层次的分析,唐君毅给出一个充盈着道德理想的哲学反思历程,展示出“本心德性论”的建构理路,以期在直面现代思想的困境和挑战时,能够动态开放地重塑中国传统道德精神的重要意义和时代价值。

  关键词:本心 德性 知识 人格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哲学系

  从挣脱名相到随顺名相:论章太炎革命主体的话语实践

  郝颖婷

  摘要:本文以革命主体对名相的挣脱与随顺为主线,探讨章太炎“转俗成真”与“回真向俗”不同时期对革命主体话语实践的思考。在“转俗成真”的《民报》时期,章太炎从两方面要求主体挣脱名相的束缚;其一是祛除宗教的“表象之病”,使革命主体免于“依他”之有神论的束缚,其二是要实现一种超越“遍计所执”名相分别的主体化模式,建立“依自不依他”的革命道德。在“回真向俗”后,章太炎强调革命主体要随顺名相,回归语言运作之中,将众生之“成心”作为思想革命的生产性要素,通过“观其会通”使“成心”向“真如”“正智”所昭示的批判性维度和解放性维度敞开,实现革命主体“以众生为我”的最终旨趣,这也是章太炎的思想革命得以存续的根本方法。

  关键词:章太炎思想 革命主体 话语实践 齐物论释 名相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哲学学院

  国族与文野之辨

  ——杨度与章太炎思想比较研究

  吴蕊寒

  摘要:在“预备立宪”的背景下,杨度与章太炎就民族与建国问题展开了论辩。杨度的《金铁主义说》和章太炎的《〈社会通诠〉商兑》《中华民国解》三篇文章所构成的对话,反映了二人对民族、民族主义和民族与国家关系的不同理解。杨度与章太炎民族思想的差别不止于“联满”与“排满”,亦非“文化民族”与“历史民族”。在杨度看来,建立国家是绝对的前提和目的,民族主义只会阻碍统一国家的建立,他意图从根本上去民族化,以公民身份消解民族身份,以均质的国民主体构成新的国家;对章太炎来说,民族是先于国家存在的,因而乃是建立国家的根基,他主张将历史性存在的汉族重塑为政治民族,既将民族主义作为建立国家的动员手段,也将民族视作国家的主体和实质。杨度的民族主张试图斩断历史,具有鲜明的进化主义和文明论色彩,是普遍主义的;章太炎则将历史作为正当性的来源,对普遍主义的制度和价值心怀警惕,更强调民族所蕴含的特殊性和具体性。

  关键词:文化民族 历史民族 普遍主义 齐物平等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人文学院

  德国古典哲学

  从普遍历史到存在论历史

  ——康德与海德格尔历史观之比较

  刘凤娟

  摘要:以往学界对康德与海德格尔在时间观上的联系关注较多,而对他们在历史观上的联系则关注不足。但是,由于时间学说在二者的思想体系中都构成历史研究的基础,因此,我们可以将比较研究从时间观继续推进到历史哲学领域。康德基于其无限性时间观将人类历史看作无限的和普遍的,并且这种普遍性来自人类理性的先天预设。海德格尔彻底解构了康德的这一历史观。他将世界历史奠基于此在的有限性生命之上,后者决定了此在之生存的时间性和历史性都是有限的。从此在的有限生命到此在的有限的时间性和历史性,再到在世内照面的上手之物和现成事物,世界历史按照这个存在论秩序徐徐展开。这样的历史无法承载普遍法则,而是生动呈现此在及其生活世界的演历。

  关键词:时间 历史 此在 普遍法则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无哲学的世界历史

  ——基于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的体系建筑术考察

  陈浩

  摘要:在黑格尔的体系建筑术中,“世界历史”最初是作为《法哲学原理》的最后一个环节,为了扬弃“国际法”环节的国家冲突难题而设计的。之前的研究之所以会对黑格尔的这一设计抱有诸多质疑,是因为他们误将“世界历史”的理论原型定位为“抽象法”,误认为黑格尔的理论目标是将特殊国家上升为普遍国家。但是如果将黑格尔“世界历史”环节的理论原型重新定位为“市民社会”而非“抽象法”,则会发现,黑格尔引入“世界历史”的理论初衷不是要将特殊国家普遍化,而是想借助“理性的狡计”,在保有单个国家特殊性和主权优先的前提之下,促成其与普遍世界精神之间的和解。这一思路与借助“看不见的手”俾使个体恶带来整体善的市民社会辩证法高度类似。所以单就理论初衷而言,黑格尔对“世界历史”的体系性构建是用意深远且极为成功的。不过可惜的是,“理性的狡计”与“看不见的手”之间只有表面的相似性,“世界历史”并未能真正吸收市民社会辩证法的深层运转机理,因而无法在特殊与普遍之间成功构建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似又不得不说,黑格尔的“世界历史”构想最终失败了。

  关键词:法哲学 世界历史 抽象法 市民社会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哲学系

  人工智能的哲学省思

  当代道德规范性研究与人工智能伦理设计

  李亚明

  摘要:功利主义、直觉主义以及道义论是当前用于指导人工智能系统道德抉择的主要理论资源。然而,以上理论的应用均遭遇了困境。在道德哲学的历史上,正是类似的困境曾导致规范伦理学的衰落。当代规范性研究中的康德式理论对相关理论困难均给出充分回应,有力推动了规范伦理学的复兴,也有望为人工智能系统的伦理设计提供更为恰当的理论基础。康德式理论具有共同的核心观点和思想方法,保证了由这类理论所构建的伦理原则可以具有一致性和实践可操作性。格沃斯和斯坎伦是当代康德式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本文通过比较和分析两者对道德义务的论证,尝试确立三个基本的伦理原则,即不侵犯原则、平等原则和援助原则。三个原则对任何道德主体间最基本的道德义务给出了清晰阐释,也能够对人工智能系统的伦理设计给出明确指导。

  关键词:人工智能 机器伦理 道德规范性 康德式理论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情境适应性人工智能道德决策何以可能

  ——基于美德伦理的道德机器学习

  王亮

  摘要:现实道德情境的复杂性对人工智能道德决策的深度应用构成了极大挑战,义务论和功利主义算法“自上而下”的路径无法成功应对这一挑战;相反,美德伦理“自下而上”的路径为应对这一挑战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具体来说,美德模范的“仿效”式学习和注重道德经验的“实践智慧”既保证了道德决策的情境敏感性,又确保了复杂情境道德决策的可靠性。更为关键的是,这两种“自下而上”的美德习得路径与一些机器学习方法高度相洽。因此,美德伦理可以作为情境适应性人工智能道德决策的伦理基础。

  关键词:人工智能 道德决策 情境适应性 机器学习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来源:哲学动态杂志

  新媒体编辑:张赛

  点个“在看”不失联

上一篇:有什么好的18岁文案吗,希望文艺一点?
下一篇:欢迎光临,18岁!

最近更新小说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