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剑》⑤:众人皆看客,他在“一地鸡毛”中坚守浪漫

栏目:小说资讯  时间:2022-12-13
手机版

  大家好,今天是陪你读书的第40天,共读的是第6本书——鲁迅的作品《铸剑》。

  

  《铸剑》

  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更多爱读书的朋友。陪你读书,一起读书,一起成长。

  我们在昨天的共读中赞叹鲁迅先生独一无二的想象力。他将看客的恶果化为饿狼,在黑暗中以青剑刺之。

  为了复仇,柔弱的眉间尺也毫不犹豫砍下头颅,只为在沸水中与国王激战,宴之敖履行诺言,自屠加入战斗,终于复仇成功。

  《三王墓》的故事也就到此为止,但《铸剑》的故事仍未结束。在复仇成功之后,鲁迅又用大量笔墨详尽写大臣王妃如何商讨安葬的方法。

  

  鼎中的头逐渐没了声息,周围看戏的妃子和大臣,他们终于反应过来,连连惊叫,争先恐后地靠近金鼎。

  

  有挤在后面的,只能从人脖子的空隙间向里面窥探。这与眉间尺刚进城时,在街上看到围观游山归来的王的民众,一模一样。

  或许,在看客这一身份层面上,所有人的阶级界限可以消融,差距再大的几人都可以站在统一的“战线”,读到这里,不知你会不会联想起《孔乙己》中的酒客们?

  王后、妃子、大臣们朝着鼎中看去。煮着人头的水浮着一层油,像镜子一样,将他们的面孔照得清清楚楚。

  后知后觉的他们才想起国王的头还在里面。大家定了定神,便在殿门外商议打捞办法。

  众人花费了煮熟三锅小米的功夫,终于想到让武士用厨房的勺子把国王的头捞起来。

  

  武士们在鼎中搜寻,满脸油汗。终于将捞出的物件分到三个金盘中:一盘头骨,准确的来说是三颗头骨,接着是一盘黑白相间的须发,最后是三只簪。

  

  接下来的问题是:哪一颗头骨是国王的呢?

  王后说头骨上的疤痕;

  王妃说看鼻准骨的高低;

  老臣问太监:大王的后枕骨是这么尖的吗?

  对此,日日梳头的太监表示:没注意过,并不了解。

  王宫大臣们连夜开会议讨论究竟哪一个是王的头骨。然而却是一面打哈欠,一面继续讨论。

  

  直到第二次鸡鸣,他们做出了最为慎重稳妥的决定:将三个头骨都和王的身体放在金棺里落葬。

  复仇者与被复仇者合葬,这既是对被复仇者最后的复仇,也是对于被复仇者的嘲弄。

  鲁迅也许在此停笔驻足,思考着什么是复仇?复仇究竟是为了什么?

  七天之后是落葬的日期,合城很热闹。城里的人民,远处的人民,都奔来瞻仰国王的“大出丧”。

  天一亮,道上已经挤满了男男女女,中间还夹着许多祭桌。

  

  待到上午,清道的骑士才缓辔而来。后面跟着四辆鼓吹车(编者注:载乐队的车子)。

  再后面是黄盖随着路的不平而起伏着。渐渐走近,人们才看到灵车,上载金棺,棺里面藏着三个头和一个身体。

  百姓都跪下去,祭桌便一列一列地在人丛中出现。几个义民很忠愤,咽着泪,怕那两个大逆不道的逆贼的魂灵,此时也和王一同享受祭礼,然而也无法可施。

  此后是王后和许多王妃的车。百姓看她们,她们也看百姓,但哭着。

  此后是大臣、太监、侏儒等辈,都装着哀戚的颜色。只是百姓已经不看他们,连行列也挤得乱七八糟,不成样子了。

  

  《铸剑》的故事到此就结束了。

  

  庸众的看客心理在这场复仇之后的余波中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国王受难,众人看戏,等到想起国王已死,一个人尖叫,其他人也不管不顾地尖叫。刚刚看戏的幸灾乐祸、视而不见,又变成了煞有其事。

  可惜他们泪流满面,却不见真情。“最有谋略的老臣”看着刚刚还在沸腾的鼎伸手便去摸,结果被烫了才反应过来。

  大家用了“煮熟三锅小米”的功夫商议出用铁丝勺子捞出头骨的办法,在商讨如何辨认王的头骨的时候,又形成了话语的争夺与遮蔽。

  王后说、大臣说、妃子说,可这些身边最亲近的人却都对王不甚了解,每天梳头的太监,对王的头“无话可说”。

  鲁迅将人心,尤其是权势者周围的人心通过一场荒谬的会议剖开给读者看。

  

  《铸剑》是一篇主要以象征主义思维来结构的作品。

  群狼攻战就是一个非常精彩的象征主义场景。它丝毫未涉现实,但读者不难想象它的现实所指。

  鲁迅的内心有着如此的大浪漫,化身为黑色人,手持宝剑,力斗群狼,让狼们“耸着肩,伸出舌头,咻咻地喘着,放着绿的眼光看他扬长而去”。

  一般象征主义的小说容易写得虚,象征的思维本来就是化实为虚,从广阔的浑重的现实中提炼出更具抽象性和普遍性的场景来,以虚应实,所以就容易缺乏实打实的细节。

  但是,鲁迅却将“斗狼”“鼎中鏖战”这些极具象征意味的场景写得如此精彩。

  《铸剑》的入笔却是实的。

  

  从抓老鼠写起,生活的细节,人物的心理,个性,纤毫毕现。狼的形象不是对一众看客、帮闲等的写实,而是对其制造的恶果的艺术提炼。

  平庸之恶同样是恶。如果说写实是写其形的话,象征则是画其魂。

  “只微微听得咀嚼骨头的声音”,这是唯有象征思维才能写出的效果,写实加反讽只能看见暂时坐稳了奴隶的人们的“心满意足”,驻足剔牙。

  由此便看出鲁迅象征的高妙处,当然这不是说象征一定比写实高。它们各有机妙和局限。

  而最后的“辨头”环节,鲁迅更是刻画了看客的嘴脸。在这里,最有谋略的人,竟伸着手指就向装着沸水的鼎边摸去;

  自诩了解国王的妃子无法辨认王胡须的颜色;

  每日给国王梳头的太监,也从来没注意过国王的头枕骨的形状。

  鲁迅揭示了一个对于国王来说残忍的事实:每个人看似各司其职,却敷衍了事。而这种无聊、麻木、失去生命活力的状态,反过来揭露了国王的暴戾和愚蠢。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这些矛盾的、荒诞的写实,其实正隐射国王生前的处境。

  顺从,不过是另一种沉默,沉默的背后,是行尸走肉般的冷漠。

  鲁迅选择让这经复仇“煮沸”的水,变成一面镜子,却发现,这才是复仇者真正面对的“无物之阵”。

  《三王墓》是古典的崇高悲剧,鲁迅解构了这种崇高的、一元化的伟力,更像是在“一地鸡毛”中坚持浪漫。

  这篇小说的结构,第一节写的是眉间尺琐碎的日常,最后一节写的是国王和刺客同死之后的一地鸡毛。

  始于庸常而终于庸碌,中间却又包裹着令人惊奇的大浪漫和大瑰丽。

  这可能是这篇小说最了不起的地方,它既能看到现代庸碌的生活细节,看到那种按部就班的平庸之恶,又能看到那种急公好义、舍生忘死的情怀。

  一般来说,象征的写法,容易将小说写虚;解构主义的写法,容易将小说写虚无,使小说失去坚守的价值。

  《铸剑》既日常,又象征;既解构,又建构。从文本细节中我们能感受得到,鲁迅对于《铸剑》的认真。

  ¥5随机赠手稿别册+眉间尺海报*1铸剑淘宝旗舰店¥113¥138购买举报/反馈

上一篇:《羊皮卷》:主动争取与被动等待,你会怎么选
下一篇:《恶魔法则》中辰皇子临死前给杜维的绝笔!真正的英雄惺惺相惜!

最近更新小说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