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从分割的皱摺:中美早期电影“女性话语”与“身体话语”

栏目:小说资讯  时间:2023-06-17
手机版

  

  1909年《图画日报》在“新智识之杂货店”专栏先后刊出两幅插画《女界之过去现在将来》《女界风尚之变迁》,将时间作为一种皱摺运动,以最贴近女子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的方式,传达了时代变迁与隐含的性别进步意识。

  插图的话语讯息明确,却又在并置的时间分离断裂中暗含古今相生、新旧交叠。原本分割断裂的三组女体表征的三种时间形式(过去、现在、将来)则内在构连着现代性建构中无从分割的历史性别空间。

  

  一方面变革的进步诉求借图像/影像传播新知、开通风气,以介入当下的文化创造。例如插图中被呈现、告诫的缠足之害,寓意性别压迫的过去;女子走出家门,上学堂读书,与男子街头行走对谈,甚至扛枪操练,被赋予救国的责任,改造女性思想和倡导强身健体的女子体育,寓意都市景观和市井风尚发生翻新流变的现在,以及对于将来的进步臆想。

  另一方面,女子服饰变化,由传统的“宽袍大袖”到当下的“窄衣窄裤”,再到男女平权的翻领长裤、佩戴眼镜的时髦装扮,裁切缝合的衣片之间藏有看不见的“皱摺”,将面料与身体表面之间的余量加以摺叠,使衣服在修长合身的同时又能运动自如,女性内在的审美及创新驱动中西合襞的时尚创造,不只是过去与将来都摺叠进了现在,且是现在成为“当下”。

  

  “身体-服饰”投射出中国现代性建构的历史是“折叠、展开、再折叠”的连续变化,而非线性时间层面文化记忆上的断裂。

  在德勒兹的莱布尼茨哲学研究中,物质的最小单位不是可以分割的点,而是不可分割的“皱摺”。“褶子”被看作是一个皱摺式的双重世界,由身与心折叠形成,身与心不断折叠、展开、重折,趋于无穷。

  

  世界遵循“弯曲律”(thelawofthecurvature),即褶子或方向转换律,由皱摺作为摺曲之力造成连续变化。展开褶子,即褶子活动的连续或延伸,这种活动统一性与外部派生力相联系、但又被内部所统一,可以从外在的物质重摺过渡到自生的、活的内部褶子,因而褶子展开以使内部空白得以循环。

  无穷褶子将身——心、物质——灵魂区别且联系,思想内部结构的主体化过程由象征着差异共处、普遍和谐与回转迭合的褶子连结而成。

  

  德勒兹在《福柯》一书中用“褶子”这一概念描述思想内部结构的主体化过程,并且发展了这个概念,提出:思想的内部结构是其外部结构的褶子。他跳脱福柯原本对知识和权力的论述模式,将时代和历史构成视作多样性,用“皱摺”来处理“外部”“内部”与自我“主体化”的问题。

  他认为主体化由皱摺而产生,包括身体皱摺、权力皱摺、知识皱摺和外部自身皱摺等四大自我皱摺。

  

  如果内部通过外部的皱摺被建构,在它们之间则存在着一种拓扑学关系,自我关系与外部关系是对等物,两者通过积层(历史构成)的中间状态发生联系。这种联系从弯曲到包含,通过皱摺之间彼此贴合推挤、不确定的且无法预先掌控的创造变化之力,作为“派生力”使一种无限的精神的力变为可感觉的东西。

  正如德勒兹在另一本著作《褶子:莱布尼茨与巴罗克风格》中所引述莱布尼茨的观点,“包含无限地在过去和未来中延展,是因为它首先关乎的是鲜活的、每每主宰着它们的分配的现在”换言之,现在包含着未来并承担着过去。

  

  而所有褶子显然只随时间展开,个体的统一性从世界到主体,主体则是内在或私隐的,每个个体都将一个可共存的世界整个儿地包含进去,而只把其他不可共存的世界与这一世界排斥开来,由此形成个体的差异。

  莱布尼茨将形而上学的点的灵魂或主体命名为“单子”,即包裹着多的统一体,而多则既与它被包裹时的所制作的褶子不可分,又与它在被展开时的褶子的展开不可分。

  

  在德勒兹的诠释中,主体乃是“各种不同皱摺的拓扑学”,正是借助于“折叠、展开、再折叠”的皱摺运动,主体意识才可能在其理性生命过程中扩张并深化它所展开的区域,并把它的演进、展开、区别和反省引向最高水平。

  因此,如果将女体现代性的流变生成视为“折叠、展开、再折叠”的时间运动。

  

  从身体的形塑到伦理的尺度,厘清个体的主体的褶子体系(由无数个在各个方向不断自生又不断消亡的微小褶子或弯曲所构成)及其可能启动的力量与流变,对于发掘历史和人文思考的新意,无不意义深长。

  举报/反馈

上一篇:原创现代社会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师生关系还在吗?
下一篇:世界上第一个试管婴儿今年多少岁了健康吗?

最近更新小说资讯